吉林省吉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吉林省吉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吉林省吉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吉林省吉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吉林省吉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吉林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度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一、选择题1.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当时可能()A.青铜铸造技术成熟 B.形成礼乐制度C.氏族制度不复存在 D.出现早期国家【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琼、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可知,良渚文化遗址出现了王城、祭坛、礼器系统,而这些正是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D项正确;青铜铸造技术成熟是在夏商周时期,不是良渚文化时期,排除A项;礼乐制度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不是良渚文化成就,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当时仍然存在氏族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2.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C.“天下为公” D.“王”行使专制权力【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周代的最高首领又称天子,意为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体现了神权和王权的结合,A项正确;周王的嫡长子才能成为天下的大宗,排除B项;西周时期已经是私天下,不是“天下为公”,排除C项;西周时期“王”的专制权力有限,由材料内容看不出“王”行使专制权力,排除D项。故选A项。3.战国以前的文献中,“华”与“夏”初以单字出现,皆指中原人,与周边蛮夷戎狄相对应而称。战国以降,“华夏”渐为通用词,“华夏”已经是一个包容很广的民族概念,既有原来的华夏人,又有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这反映出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B.传统华夷观念被突破C.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 D.战争推动了民族交融【答案】C【解析】根据“战国以降,“华夏”渐为通用词,“华夏”已经是一个包容很广的民族概念……”可得出,随着兼并战争的频繁,战国时期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故C项正确;A项是秦朝的建立,排除A;华夷观仍然存在,排除B;材料并非强调战争的影响,排除D。4.秦始皇采取任命地方官员直接管理地方的制度,国家实行自上而下的组织和治理,基层和地方都服从皇权,官员根据官职获薪酬,“秉皇帝命以治郡,法令由一统,不能妄行处理“这一制度是指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公九卿制 D.刺史制度【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郡县制,其特征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显著标志,B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推行的地方政治制度,A排除;三公九卿制是秦朝推行的中枢机构,C排除;刺史制度是在汉朝时期出现的,D排除。故选B。5.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令郡国将应缴纳的贡品及运输费用一并折价交给均输官,由其在价低的地方采购物资,除一部分用作官需等目的外,其余的转运到价贵的地方出卖。这一做法旨在A增加政府收入 B.减轻农民负担 C.促进商业发展 D.控制地方经济【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色是均输官低价采购物资,高价卖出,这说明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增加政府收入,A项正确;这个和减轻人民负担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在这个过程中赚取价差,获得财政收入,不是促进商业发展,排除C项;这一做法重点是为了增加政府收入,没有体现控制地方经济,排除D项。故选A项。6.“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文学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特征的是A.京剧艺术形成,形成象征虚拟的传统B.书法注重追求个性,绘画突出山水C.文学风格各异,有建安文学田园诗等D.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彰显魏晋南北朝时期追求精神自由、富于智慧的时代精神的文化成就有,建安文学田园诗等风格各异文学,C项正确;京剧艺术形成于清代,A项错误;书法注重追求个性,绘画突出山水是宋元时期的文化特色,B项错误;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的小说是明清时期的文学成果,D项错误。7.唐朝迁居长安的少数民族有几十万之多,仅突厥贵族被唐政府任命为将军、中郎将等五品以上官吏的就多达百余人,民众对于“胡装胡骑”习以为常。材料说明唐朝A.各民族和同一家 B.封建制度的成熟C.治世的繁荣景象 D.社会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材料“仅突厥贵族被唐政府任命为将军、中郎将等五品以上官吏的就多达百余人”反映唐长安城各民族杂居聚居,见“怪”不怪,接受彼此的差异,A项正确;封建制度的成熟主要体现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等方面,排除B项;唐朝并非一直处于治世之中,排除C项;材料没有直接呈现经济各要素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8.宋代,在州一级所设的通判,有权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还有权弹劾州府所有官员,因此有官员提出外放的条件是“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这主要反映了宋朝A.专制集权的强化 B.政治制度的僵化C.官员生活的腐化 D.崇文抑武的固化【答案】A【解析】分析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州郡长官和通判之间的矛盾,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在地方设置通判监督州郡长官,以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僵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生活的状况,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崇文抑武的固化,排除D项。故选A项。9.隋唐以后,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分两类,一是考文学(诗赋),二是考儒家经义。蒙古统治者认为汉人文学没有实际用处,而对儒家经义比较赞赏,于是把程朱理学作为考试的内容和标准。这主要是因为,程朱理学有利于()A.提高官员文化素养 B.稳定伦理道德秩序C.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消解各民族间矛盾【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统治者推崇儒家经义,把程朱理学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标准,主要是因为程朱理学强调伦理道德,有利于稳定伦理道德秩序,稳定其统治秩序,B项正确;元朝统治者推崇程朱理学,主要原因不是程朱理学可以提高官员文化素养,排除A项;元朝统治者赞赏程朱理学,不是为了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排除C项;“消解”各民族间矛盾的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10.清朝前期对新疆的经略治理规模和深度皆远胜于此前中原历代中央王朝,其措施包括兵屯戍边、派遣移民人疆、设立官营商铺、兴办各种文化教育事业。新疆经济社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进步。据此可知清初A.朝廷认陆防重于海防” B.开发治理新疆符合民心民愿C.新疆主动学习中原文明 D.新疆发达程度远胜前朝内地【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清朝时期采用各种措施加强了对新疆的管理,从而推动了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由此可知开发治理新疆是符合民心民愿的,故选B;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陆防重于海防,更不能说明新疆发达程度胜于内地,排除AD;C项说法由题意无法体现,排除。11.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口状况的发展趋势,出现如下趋势的主要原因是A区域人口“南增北减” B.经济重心不断南移C.连年战乱使人口锐减 D.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答案】B【解析】图示信息反映了公元2年-1078年,中国人口总数在不断增加,同时人口地区分布中,黄河流域的比重在不断降低,长江流域的比重在不断增加。结合所学可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经济重心不断南移,故选B;区域人口“南增北减”是图片所反映的现象,而不是原因,故排除A;连年战乱使人口锐减、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与图示现象无关,故排除CD。12.下图是《瀛寰志略》中的插图,该图可用于探究A.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B.晚清士大夫的世界意识C.清朝统治阶级上层的封闭与愚昧 D.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答案】B【解析】《瀛寰志略》是在19世纪中叶由清朝的徐继畬所编纂。除了关于大清国疆土的皇清一统舆地全图以及朝鲜,日本的地图以外,其他地图都是临摹欧洲人的地图所制,因此可以用来研究晚清士大夫的世界意识,B项正确;《瀛寰志略》是徐继畲编著的,排除A项;作品并不能反映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思想,排除C项;洋务运动是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排除D项。故选B项。13.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不是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清政府A.近代外交经验缺乏 B.不了解世界形势C.政治制度落后 D.不懂得国际公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集中于文件的措辞与格式,见面时的礼仪如握手还是跪拜等方面”和结合所学可知,西方国家是以经济利益为主导,因此他们更加注重条约的内容,尽可能地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中国一直是专制主义以及天朝上国的思想,所以非常注重形式;与西方国家相比反映了当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极为落后,故C项正确;缺乏近代外交经验和不了解世界形势并不是本质反映,故A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清政府注重外交的形式,不懂得维护国家主权问题,更不理解国际公法,D项也不是本质,排除。所以选C。14.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就某一重大事件电奏清政府:“(若)辽、台并失,(则)南北皆危。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现在各军械略齐,兵勇锐气可用,似不可听其恫吓之言,为此迁就之计。”这表明A.《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重大危害 B.中日战争爆发在当时已不可避免C.有识之士反对中国与日本屈辱议和 D.清政府在和或战问题上仍举棋不定【答案】C【解析】材料“(若)辽、台并失,(则)南北皆危……现在各军械略齐,兵勇锐气可用,似不可听其恫吓之言,为此迁就之计”反映了刘坤一等人反对与日本议和,反对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故C正确;材料内容说明当时尚未签订《马关条约》,故A错误;从材料信息可以判断当时甲午战争已经结束,故B错误;当时清政府决定与日本议和,签订《马关条约》,故D错误。故选C。15.据统计,梁启超所办的《时务报》在1896年销量达到7000多份,次年销量高达12000份,最高时竟然达到17000份,出现了“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的局面,连《万国公报》的主笔林乐之都称赞其“议论明通,识解超卓”。《时务报》的畅销A.使宣传西方思潮成为主流 B.为维新变法的开展创造了舆论氛围C.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D.使维新运动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时务报》销量长期居高不下,结合1898年变法维新运动开始,根据“举国趋之,如饮狂泉”“议论明通,识解超卓”等息可知,《时务报》的畅销使维新思想得到传播,为维新变法的开展创造了舆论氛围,B项正确;“主流”一词表述夸大了,排除A项;梁启超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宣传君主立宪思想,排除C项;变法维新运动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16.1925年,张太雷和瞿秋白分别指出“五四运动是一个完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运动”,是“积极的群众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运动”;1935年,齐燕铭也指出五四运动“是对于帝国主义的反抗”。这表明,他们认为五四运动A.反封建色彩并不浓厚 B.开启了救亡图存的时代C.具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D.丰富了新文化运动内涵【答案】C【解析】据材料“五四运动是一个完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运动”“积极的群众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运动”“是对于帝国主义的反抗”等信息可知他们认为五四运动具有明确的反帝目标,C项正确;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群众运动,A项错误;“开启”一词表述错误,B项错误;题目仅体现五四运动的反帝目标,无法说明其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内涵,D项错误。17.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包括A.民族、民权、民生 B.民主、民权、民生C.民族、民权、民主 D.民有、民治、民享【答案】A【解析】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故A项正确;民主不属于“三民主义”,排除BC项;民有、民治、民享不属于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排除D项。故选A项。18.下表中,历史材料和结论相符的是材料结论A1919年5月5日,北京学生展开救国宣传活动;自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始终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B李大钊、毛泽东等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占国民党一大代表总数的14%。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形成。C彭德怀受中央之命,率红一方面军主力直插会宁,迎接红二、四方面军。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D刘少奇穿越103道封锁线,行程3000多里,参加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七大。促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实现。A.A B.B C.C D.D【答案】B【解析】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开始,B正确;五四运动中,工人是运动的主力军,排除A;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等人军事指挥方面的“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排除C;中共七大召开是在抗战接近尾声时期,全民族抗战开始是在抗战防御阶段,排除D。19.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革命的火焰”是1924——1927年间的国民革命运动,它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故D项正确;国共合作的实现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在国民革命蓬勃发展之际,国民党右派叛变了革命,国共合作破裂,故A项错误;革命的果实落入国民党反动派之手,当时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C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运动20.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只要是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不问属于何党何派,都有参加这个政权(抗日根据地)的资格。”由此可知,毛泽东()A.极力促成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抗日 B.针对各民主党派的政策迥然不同C.意在建立多党合作的民主政权 D.致力于唤醒中华民族的独立意识【答案】C【解析】由材料“不问属于何党何派,都有参加这个政权(抗口根据地)的资格”可知,实际上毛泽东明确了在抗日根据地各民主党派的参政地位,主张建立多党合作的民主政权,故选C项;材料体现不出A项;材料显示不出毛泽东对各党派采取不同的政策,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选C。21.对于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民主人士柳亚子赋诗称颂为“弥天大勇”。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这反映了当时A.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 B.民主党派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C.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 D.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动国共走向和谈【答案】C【解析】根据“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可以看出,国人对于国共和谈进行和平建国是热切期盼,反映出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民主人士对纲领的认同,排除B;抗战已经胜利,民族矛盾已经成为次要矛盾,排除D。22.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的补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这次会议又称为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开罗会议 D.巴黎和会【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出席亚非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圆满结束,这次会议在印尼万隆召开,也叫万隆会议,B项正确;日内瓦会议召开于1954年,排除A项;开罗会议召开于1943年,排除C项;巴黎和会召开于1919年,排除D项。故选B项。23.历史结论是人们对历史现象或者历史事件所作出的主观认识,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A.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B.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C.两弹一星成就体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 D.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了总路线【答案】C【解析】两弹一星是在艰苦条件下实现的,其成就体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C项正确;A项、B项、D项是历史事实,排除。故选C项。24.20世纪80年代初,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的构想是A.民族区域自治 B.一国两制 C.发展才是硬道理 D.三个面向【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B项正确;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民族区域自治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1954年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排除A项;“发展才是硬道理”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提出的,排除C项;“三个面向”是1983年邓小平在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和教育改革的战略方针,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2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始皇)收泰半(三分取其二)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汉书·食货志》(汉高祖)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汉书·食货志》材料二与均田制相适应的赋役制度是租庸调法,规定每丁每年向封建国家交租粟2石,绢2丈,绵3两或布2丈5尺,麻3斤。每年服徭役20日,不应役,则要纳绢代役,每天折合绢3尺,或布3尺7寸5分,叫做“庸”。——吕克勤等编《中国古代史》(1)分别概括材料一中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简析这些现象之间的关系。(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租庸调法的作用。(3)结合材料分析封建统治者的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关系。【答案】(1)秦朝的暴政,文景之治。秦的暴政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汉朝统治者从秦的灭亡中吸取教训,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出现文景之治。(2)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保证了政府的收入;利于生产发展,社会安定。(3)赋税繁重,超过社会承受能力,导致民不聊生,甚至天下大乱;轻徭薄赋,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解析】(1)根据“收泰半(三分取其二)之赋”、“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可知反映了秦朝的暴政,根据“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可知反映了文景之治。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的暴政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汉朝统治者从秦的灭亡中吸取教训,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出现文景之治。(2)根据“不应役,则要纳绢代役,每天折合绢3尺,或布3尺7寸5分”和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法能够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保证了政府的收入;利于生产发展,社会安定。(3)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赋税繁重,超过社会承受能力,导致民不聊生,甚至天下大乱;轻徭薄赋,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当清廷苦内乱之时而英法之军逼天津,于是清廷于天津暂立草约,退两国兵。其翌年……两国兵复逼白河,清将僧格林沁防之,大败,大沽天津北京皆陷。文宗幸热河(直隶承德府),使皇弟恭亲王与二国议和,时俄国公使衣固那邱甫在北京,斡旋于英国公使额尔金,与法国公使古禄士之间,遂左约和成,实日本历二千五百二十年(咸丰十年)也。——《中等东洋史》(1898年)桑原骘藏(日本)材料二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进入饱经磨难的近代时期。边疆不断出现危机,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通史纲要》(上)问题(1)判断材料一描述的是哪次侵华战争?这次侵华战争的目的是什么?(2)指出中国近代第二次出现“天津北京皆陷”的是哪次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影响?(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临“大变局”,当时的国人进行了哪些努力和探索?【答案】(1)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目的: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解析】【小问1详解】战争:根据“当清廷苦内乱之时而英法之军逼天津,于是清廷于天津暂立草约,退两国兵。其翌年……”可得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目的:结合所学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小问2详解】根据“第二次出现‘天津北京皆陷’”可得出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问3详解】结合近代史的内容可得出主要有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点睛】27.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10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中,砥砺前行,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年份事件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1924年革命统一战线建立1927年领导南昌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1929年古田会议召开,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1934年红军主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中共八大召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召开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17年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请从材料中提取3个或3个以上相互关联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共产党成功的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