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培到县课件号培训_第1页
送培到县课件号培训_第2页
送培到县课件号培训_第3页
送培到县课件号培训_第4页
送培到县课件号培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师的启示(图文音).ppt有效备课的探索与思考驻马店实验小学郝秀丽“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15分钟……”有效备课的探索与思考:一、明确好课的标准二、分析教材三、分析学生四、博采众家之长五、写教后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孔企平首先,要看学生是否参与了,投入了;是不是兴奋,喜欢。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其次,要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第三点,非常重要,就是要看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对学生是不是进行了有效的了解和引导。第四点,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是不是面向了全体学生,实行了因材施教。第一个内容:好课的标准第二个内容:分析教材(一)树立新的教材观(二)分析教材内容(三)借鉴教师教学用书(一)新的教材观教师应当树立新的教材观: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提供了教与学的范例和师生对话的中介,但只是一种教学材料;教材不是教学与考试的唯一依据,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从“教材为本”走向“标准为本”、“学生为本”,即依据课程标准,参考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教学的目标;教师不应是教材的忠实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必须创造的“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学生也不再是教材内容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学习的主人。成功的教学,常常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大胆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和呈现方式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整合、优化、甚至重构;创造性使用教材的重点不在于“怎么变”,而在于“为什么这样变”,这样变化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和教师更好地教才是核心所在。这也是教师自身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的体现。教材编排意图:让学生理解用相加的思路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同时让学生体验一题多解的策略,并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组合图形的分解要尽量用简便的方法进行,不能任意分解。教材中的第二种方法虽然具有对比的意义,但缺乏实际意义,把它分成两个梯形再求总面积的思路有点牵强,而且增加了解题的难度,并且,例4只渗透相加的思路,没有涉及相减的思路,感觉不全面。基于以上思考。案例

我改变了例4,把练习中的第一题(如图)作为例题进行教学,因为这个图形包含了求组合图形的两种基本思路,——相加和相减,而且这两种思路学生都有可能顺利想到,因为解决这个问题更具有“例带一串”的功效。2.做一面中队队旗用多少布?(二)分析教材内容1.教材结构分析。2.教学内容分析。3.习题分析。1.教材结构分析。分析教材整体结构,把握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若有条件,最好是通览全套教材,了解小学数学的全貌。至少浏览前后几册课本,特别是弄清楚本册教材与前后册教材相关部分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分析本册教材,有哪几个单元,涉及哪几个领域,哪几个单元是本学期的重点。然后深入每个单元分析这一单元内容的承前启后,也就是搞清楚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基础是什么,它又能为学习哪些后继内容提供基础或作出铺垫。

要注意的是在搞清楚知识链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联系学生的真实思维和教材编排,深入研究前后知识技能是怎样相互作用的。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们是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如根据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知识之间的结构关联性,可以循序渐进的教给学生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学习方法结构,也就是探究学习的三个具体步骤:以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可以设计如下三个层次:第一步,掌握把未知转换为已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通过平移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老师要强调从关键的点或线出发实行转化。第二步,找到转化前后的关系,帮助学生明确“变”不是盲目随便的变,而是在“变”的基础上找到变化前后的关系,这是很关键的一步。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线段之间的对应关系和面积的相等关系、为学生获得结论提供有力的“桥梁”。第三步,利用转化前后的关系推出结论。根据转化前后的关系,可以用字母或文字的符号形式来表达从已知推理未知的过程。当我们无意识的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这种学习方法和步骤,给学生留下转化的意识他就会主动地探究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经历的这个学习过程,对探索其他图形面积计算有直接的启示意义,是小学生研究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一般方法。但是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怎样避免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在同一水平上反复?如长方形面积的教学,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起始课,可以突出对面积计算的意义理解,并把计算公式作为进一步理解乘法意义的模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可以突出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可以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研究,突出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梯形的面积计算可以突出转化方法的多样化;圆面积计算是以有限的等分把握无限接近。不居高不能临下,不深入不能浅出。数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师只有通晓教材的体系,明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才有可能瞻前顾后的处理好教学中昨天、今天与明天的关系,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案。案例三:平移与旋转创设了一个玩游乐场的情境。当讨论到摩天轮的运动时,起初同学们都认为是旋转。不料一位同学执着地要求发言,他说:老师,我坐过摩天轮,我坐在上面,始终是头朝上、脚朝下,所以我认为我坐在上面是平移,不是旋转。

如果原图形中任意一个点到新图形中相对应点的连线,方向相同,长度相等,这样的全等变换称为平移变换,简称平移。也就是说,平移的基本特征是,图形移动前后“每一点与它对应点之间的连线互相平行(或者重合),并且相等”。显然,确定平移变换需要两个要素:一是方向,二是距离。画出三角形AOB顺时针旋转900后的图形。BAOA`B`如果新图形中的每个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一个点绕着一个固定点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相等角度得到的,这样的全等变换称为旋转变换,简称旋转。也就是说,旋转的基本特征是,图形旋转前后“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并且各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的夹角都等于旋转的角度”。显然,确定旋转变换需要三个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与旋转角度。先画点A`,OA`垂直于OA,点A`与点O的距离还应该是6格。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摩天轮,及座仓里的人是在平移或旋转的问题摩天轮在旋转,但上面的座仓及里面的人始终头朝上,脚朝下,是不是在平移呢?我们可以依据平移的基本特征,画出运动过程中座仓任意两个位置上上下部中点的连线(如图1),它们平行并且相等,所以是平移。为什么说坐仓及里面的人不是在旋转呢?依据旋转的基本特征,画出座仓下部中点与摩天轮旋转中心的连线(如图2),它们的长明显不相等。明明摩天轮在旋转,而座仓与里面的人却不是在旋转,是在平移。2.教学内容分析(1)情境图的分析(2)重难点的确定和突破(3)例题的旁注和留白纵观新教材所提供的情境图,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向我们提供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教学资源,属于自然情景类。如:六年级上册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情景图另一类则提供了一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或操作方式,属于活动方式类。如:平面图形的有关内容(1)首先,要读懂情境图。

其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一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分析,对“排队购票”这一场景,大多数一年级学生是比较熟悉的,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二从数学知识呈现的角度来看,“购票图”包含着丰富的数学学习素材,能“让学生在数购票人次序的过程中感知自然数的另外一个含义——序数的含义”(《教师教学用书》语),并且可以通过“动画展示:穿红衣服的阿姨已买好票走了(动画退出),后面的人依次上前”,在改变队伍人数的情况下,变换排序,“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对自然数的两层含义在直观情境中加以区分”(《教师教学用书》语),这种情景有利于学生探讨数学问题,获取相关的数学知识。这也正是“购票图”作为“第几”这节内容的主题图的价值所在。首先,要读懂情境图。案例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做的过程中探寻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圆周长计算方法,但是,很少有教师发现无论学生用绳围,还是在直尺上滚动,都是要把圆周的曲线转化为直线再进行测量,也就是说教材中隐含的由曲变直的转化思想很少有教师能够理解到、注意到。而这种转化的思想对于今后学习的圆的面积,以及初中、高中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见,教师注重知识内容的学习,也懂得知识获得过程的重要,但是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思想方法往往看不到、想不到,缺乏必备的数学素养这也是读不到教材主题图深层用意的另一种原因。(2)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的确定及突破。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某一范围(如一册、一个单元或一节课)内容中举足轻重的、最主要的内容,或最基本、最精华的部分。例如,在四边形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中,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中,边的特征是学习的重点。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不是基础知识,就是基本技能。现在,随着数学教学目标呈现多样性的趋势。教学的重点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双基”,数学的某些基本思想方法、探究过程的某种体验、感悟,同样可能成为教与学的重点。所谓教学难点:是指那些学生难于理解、掌握或容易引起混淆、错误的内容。例如,在多位数减法中,退位减法学生容易出错,是学习的难点;在退位减法中连续退位的减法的退位过程更为复杂,是教与学的难点,显然,教学难点是相对于学生来说的。所谓教学关键,是那些对学生顺利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起着决定作用的内容。例如,学习两位数乘多位数,关键是掌握计算步骤和部分积的对位方法,因为每一步的具体计算都是学生已有的技能。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又时具有同一性,可能全部重叠、或部分重叠。例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数除法各部分内容的学习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对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来说,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都是掌握把除数由小数转化为整数的方法。

如何确定教学的重难点?确定教学的重点,主要通过分析教材整体结构,把握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各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要找出数学的难点或关键,只分析教材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分析学生,了解学生学习时的真实困难程度,以及困惑所在。也就是把这里讨论的内容分析和下面将要讨论的备学生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案例:连续退位减法以300-62为例

不讲算理的教师自有诀窍——叫做“0上有点当9减.利用1元=10角=100分的知识给出直观解释说理过程:被减数百位上退1做10,相当于拿出1元化作10角,十位上留9角,拿出1角化作10分给个位,受此启发,一般学生都能说清连续退位的过程。元、角、分的类比,通俗、有趣印象深刻,讲一遍也就记住了。

师傅的手势165鸡兔同笼288圆的《圆的面积》上课课件.ppt面积案例:一位数除多位数

不讲算理的“绝招”——叫做“商、乘、减、落”。采用“循理入法”策略的教师则采用小棒做教具,通过操作、演示,使除法的过程有理有据:实践效果非常显著,根据演示,学生容易感悟“分小棒”的过程与竖式计算过程的一致性。遵循着算理“商、乘、减、落”的操作过程变得十分形象、生动、在此基础上,基于理解的计算练习使“以理驭法”落到实处。(3)要读懂教材例题的旁注和留白。

整套人教版版新教材有一个比较大的编排特点;一些重要的信息和方法都采取图片人物对话或旁白的形式标注,提醒教材的使用者,这是我们在读教材时特别要予以关注的。同学们现在你知道计算小数乘小数要注意什么了吗?同学们你们能一起讨论交流下面几个问题吗?计算小数乘小数时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如何确定小数点的位置?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怎么办?积的末尾有0怎么办?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给积点上小数点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在前面用0补足先点小数点,再把0去掉案例五:本课中就设计了四处导语:①“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帮助我们解决问题”;②“太乱了,我头都昏了”;③“别着急,从2个点开始,逐渐增加点数,找找规律”;④“根据规律,你知道12个点、20个点能组成多少条线段吗”。

本课中就设计了四处导语:①“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帮助我们解决问题”;②“太乱了,我头都昏了”;③“别着急,从2个点开始,逐渐增加点数,找找规律”;④“根据规律,你知道12个点、20个点能组成多少条线段吗”。从这几个旁白中,我们不难读出一些要求。读①号导语:这是一个有关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运用数学思想把有困难的问题转化为易于解决的问题。这是整节课的主线。读②号和③号导语:要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复杂到简单、寻求解决策略的过程。读④号导语:要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再运用这个规律去解决复杂的问题。3.习题的分析(1).分析习题配备的目的性、层次性。也就是分析习题与教学内容的配合情况,搞清每道题的安排意图和作用,以及相关习题之间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序”。通过分析,弄清哪些是巩固概念和法则的基本题,哪些是促进理解、应用的变式题,哪些是复习已学内容的巩固题,哪些是需要用到几方面知识的综合题,哪些是引申、深化知识的思考题。这样,就基本明确了习题的使用目的和练习要求。做一做:3.2×2.5﹦0.82.6×1.08﹦2.708“做一做”中的两道改错题,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练习时可以分两步进行:1、先观察两道算式中的因数和积,进行判断,说出理由。这一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整体感知算式、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如,算式“3.2×2.5﹦0.8”中,两个因数都大于1,积肯定大于1,而积却是0.8,所以一看算式就知道是错的。而算式“2.6×1.08﹦2.708”中,第二个因数略大于1,积2.708比较接近第一因数2.6,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相等,凭观察,算式可能是正确的。2、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计算一方面验证算式的对与错,另一方面验证自己观察、判断水平的高与低,长期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会有显著提高。

一个包装盒,如果从里面量长28厘米,宽20厘米,体积为11.76立方分米。爸爸想用它包装一件长25厘米、宽16厘米、高18厘米的玻璃器皿,是否可以装下?(练习八第一题)(2).分析习题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拓展空间案例六:一个长方体包装盒的容积是11.76立方分米,老师想用它包装一个体积是7.2立方分米的长方体玻璃器皿,能否装进去?把一个长方体的物体放在一个长方体盒子里,只比较它们的容积或体积,还不行,我们还要考虑它的()。长、宽、高第一个层次:1、一个包装盒,如果从里面量长28厘米,宽20厘米,容积为11.76立方分米。老师想用它包装一件长25厘米、宽16厘米、高18厘米的玻璃器皿,是否可以装下?

2、一个包装盒,如果从里面量长28厘米,宽20厘米,容积为11.76立方分米。老师想用它包装一件长25厘米,宽16厘米、高23厘米的玻璃器皿,是否可以装下?第二个层次:长(cm)宽(cm)高(cm)体积(容积)dm3能否装下包装盒282011.76玻璃器皿1251618玻璃器皿2251623217.29.2能装下不能装下第三个层次:

3、一个包装盒,如果从里面量长28厘米,宽20厘米,容积为9.52立方分米。爸爸想用它包装一件长25厘米、宽16厘米、高18厘米的玻璃器皿,是否可以装下?

长宽高体积(容积)包装盒28厘米20厘米9.52立方分米玻璃器皿25厘米16厘米18厘米

长宽高包装盒:282017

玻璃:251618(不能装下)

长宽高包装盒:282017

玻璃:251816(能装下)17厘米7.2立方分米

把盒子与被装物体的长、宽、高按

的顺序排列,再

比较。如果盒子的长、宽、高的数据都比被装物体的长、宽、高的数据

,就一定

,否则就

。一一对应大能装下从大到小不能装下(三)借鉴《教师教学用书》每一套教材都配有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它即是教材的说明书,有是教学的指导书。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时,认真阅读《教师教学用书》,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帮助。如:每个单元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教材说明中有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本单元的编写特点。教学建议中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在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中,安排着每一个例题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建议通过阅读,可以了解教材是怎样体现和落实数学课程的理念,明了各部分教学内容为什么如此编排的理由,明确教材对各知识点的教学期望,以及每一道习题的编排目的。第三个内容:读懂学生读懂什么(1)读懂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2)读懂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3)读懂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需要。(4)读懂认知障碍。(5)读懂学生学习某一知识的思维过程与发展水平如何读懂学生(1)问卷调查。(2)学生访谈。(3)作业分析。(4)课堂沟通与检测。(5)课后反思和记载。

学生的认知障碍

任何一个知识点,学生或部分学生在学习时,总会遇到或大或小的障碍。我们的教学工作就是帮助学生跨越这些障碍。作为教师,在备课时,应当着力于分析学生学习中将会遇到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缘何会成为学生的障碍,以及这些问题对学生造成的障碍有多大等等。实现这些目标,有两种途径,教过这个内容的教师,可以通过回忆原来的经历,或翻阅原来备课的反思,找到相应的教学经验,没教过这个内容的教师,可以仔细阅读教参的说明,也可以从相似内容的教学中进行类比进行联想,从而确定学生学习的障碍之处。通过以上途径,找到的所谓学生学习的“障碍”,事实上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教学难点”。15÷351515035案例:二年级的表内除法竖式

学生如此想教师如此教15+31815-31215×34515÷35为什么这样想.1、规定是不讲为什么的?震2、但是将来有余数,你写在哪里?吓3、课后再研究。拖除法竖式我们可以这样教师引领思考:在四种运算中,除法最特别,这种特别,会不会是除法这种运算本身的特殊性造成的呢?给学生的思考提供一个方向。1.呈现问题:15÷3表示什么意义?把15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2.师生操作:教师那15个物体,请学生分到三个盘里,每个盘分几个?生分掉15个水果,教师剩下0个。师的15是一个15,生的15是3个5.两个15是有区别的。3.问题讨论:同学们,根据这个过程,你觉得两种竖式写法,那一种比较合理?学生会认为认为书本上的写法有道理,因为比较好的记录了分的过程。从时间和体验上来分析有教师直接告知除法竖式的写法,将学生的想法排除在外,,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这样的态度:有什么好想的,记牢就好了;第二中教法从学生的想法开始,到发现想法的不足,在接受一种更为合理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会自然地思考并探究自己想法的合理性。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学生认为没有什么好想的,数学还是数学吗?案例: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中(除数是整十数的除外)能整除的共有556题,其中除数为十几的有23题,其余的533题采用“首位试商”一次能定商的有457题,约占85.7%,需要调商的有76题,约占14.3%。首位试商的特点是只用被除数前两位除以除数十位上的数,把计算归结为表内除法(含带余除法)得出初商比较快,而且只可能出现初商过大的情况,不可能出现初商过小的情况,调商时一律只要将商调小。思考方向是单一的,这在初学时优势比较明显。如:185÷37272÷68对于一些特殊的计算,还可以介绍一些特殊的试商技巧。如,“同头无除商9、8”即除数和被除数的首位相同,除数个位上的数比被除数十位上的大,可考虑商9或8.342÷38第四个内容:博采众家之长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学校为教师博采众家之长以促进专业成长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一是每周一的下午的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前,由各教研组组长先布置中心发言人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思考。在集体备课时,发言人提出自己的思考、经验、困惑,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我们的这种集体备课活动的开展,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弥补了教师个人备课过程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了教学的整体水平。多年来,我备课有个习惯,拿到课题后,我总喜欢什么参考资料都不看,什么人也不请教,自己先在心里构思,从目标设定到环节安排,从教法选择到活动设计等,予以全盘的考虑,然后再查阅相关资料,请教别人,进行对比分析,哪里我想到了,哪里我忽视了,为什么忽视了?别人的设计好,好在哪里?不足和问题出在哪里?即使是非常好的设计,是否符合自己的特点?自己能否驾驭得当等?多年的实践让我感觉到,越想备好一节课,越是要做好后博采后的对比和反思的工作。在博采了众家之长之后,再对自己的教学重新设计,这时,往往就能备出一节比较理想的课。案例:六次摸到白球的尴尬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放入一个白球、一个黄球,任意摸一次,结果会怎样?我的额头也开始冒汗,心里暗暗嘀咕:怎么会这样?一个念头禁不住从脑海中冒了出来:这课要上砸了!第七个男孩子终于争气地摸到了黄球。我终于舒了一口气,提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教学转入了下一个环节。

那么,怎样正确理解认识连续六次摸到白球这一事件呢?首先,对某一次摸球而言,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这是事先无法确定的。而且,不管前一次(或前几次)摸球结果怎样,都不会对下一次的结果产生影响,就是说,即使已经连续多次摸到白球了,但下一次摸到白球或黄球的可能性依然各为二分之一。

其次,连续六次摸到白球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可能性为六十四分之一),但小概率事件也是完全可能发生的。第三,连续六次摸到白球给这个教学内容生成了富有价值的学习材料。连续六次摸到白球比一次摸到白球、另一次摸到黄球更有利于学生感悟随机现象的本质。但教学时,由于老师对可能性的认识也不是十分清晰,所以没有抓住这一可遇不可求的时机,把好材料用好,错过了让学生感悟随机现象本质的绝佳机会。反思后,我们认为,在七次摸球过程中应及时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反思,具体办法如下:二是阅读各种数学杂志,从高品质的杂志上搜集有关的课例研究,也是我在备课时的一种借用,实践中我把收集的优秀课例制作成一张优目录表,这样做就可以让自己的日常教学始终得到这种经济、方便的专业领域。制作这样一张课例目录表,有两个重要条件需要注意。一是课例的来源。录入的课例一定要从高质量的杂志上找,一般可以从小学数学教学专业杂志上找。如《人民教育》、《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数学(数学版)》、《小学教学设计(数学版)》等一些综合性的杂志,二是课例的筛选。同一个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杂志上往往可以找到很多相关的文章,特别是一些经典课例可以找到十几篇甚至更多。因此,同一个教学内容的不同文章就需要筛选,如观点相近的要择优选入,观点相左的作为对照样本选入等。当然,这就需要我们平时能经常性地研读这些杂志,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好多课例并扩充自己的优秀课例目录表。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固然重要。但教然后知困、知不足。因此,教案实施之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分析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十分必要的。

这种教学札记,有助于知教知学,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记取,对于改进今后的课堂教学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教学札记,是教师最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写教学札记,或者说教学随笔,可以不拘形式。课后有什么感受、认识,或发现了什么问题,产生了什么新的教学设想,就写什么。可以一课一记,也可以几课一对比、一小结。第五个内容:写教后记是有效备课的保证

特级教师于漪,再给李镇西的《从批判走向建设》一书写的序言中谈到:教育如细水长流,积涓滴成小溪,成小河,成江、成海,把点滴闪光的思想。有效的做法汇集起来就可以领悟到许多道理,就能产生智慧。“一步一陟一回头”是很有必要的。特级教师于永正: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

一、大胆写

周一贯说过:很多时候,会觉得没有东西可写。那就老老实实坐下来,认认真真记上“今天没什么可写”,如是者三,你就会挖空心思找到要记录的素材,哪怕语无伦次,也要写上几句,持之以恒,总有一天,会越写越深刻,越写越流畅。二、及时写三、怎样写

六步追问反思法:1、我遇到了什么事(抓事情的关键)2、我是怎样解决这件事的(当时的过程、步骤、方法、重要的对话写下来)(3)我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动机)(4)我采取的策略解决了问题吗?(问题解决的结果、程度、带来的影响)(5)我这样做是否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是否符合新课程的标准。(6)我从中得到什么启发。(结论、感想、收获)

记成功之处——如新颖有趣的导入,直观形象的演示,生动得体的比喻,教师适时巧妙的设问,突发事件的处理,简洁明了的板书等,课后将这些课上发生的点滴花絮记录下来,日后进行整理归纳,经验就会越积累越多,教法会越来越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也会有大的飞跃。记失败的教训——在详细的教学设计也不可能写出课堂上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动作行为,更不可能百分之百的预见学生的思维活动、发展交流的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教学难免留下遗憾之处,对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要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今后在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记教学中的应变——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趋向开放,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种“想法”要比自己平时想的要高明得多。及时记录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记学生的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莫让动手操作折断学生想象的翅膀3月23日星期二在人教版实验教材中,正方体的展开图并没有作为一个单独的教学内容存在,而是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时顺带着研究一下,让学生知道长方体、正分体展开图的大致样子就可以了。所以说,在人教版实验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轻描淡写”。因此多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在处理课本仅有的一道习题时大都是给学生介绍一个“万无一失”的方法,在纸上画出这个图形,剪下来折一折就知道能否拼成。(一)记教学成功之处记教学成功之处莫让动手操作莫让动手操作折断学生想象的翅膀第一个层次:认识展开图在这一层次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你认为这两只手臂还可以长在哪里,仍然能折叠成正方体。2:当这两个手臂不在对称时,还能否围成正方体,请同学们大胆想象。3:如果这两只手臂长到同一侧,请看,这样的图形能否折成正方体呢?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第二个层次:大胆想象,探究规律。“231型”,中间三个作侧面,共有三种基本图形。如图:第三个层次:拓展丰富棒你太棒了!们KEY:如果“你”在前面,那么谁在后面?等你来挑战!“33型”,两行之间只能有一个正方形相连,只有一种基本图形。如图:

我的思考:我原本的教学意图就是要让学生放弃依赖动手操作来判断能否折叠成正方体的解题思路,因而在教学中始终强调想象的重要性,经实践证明,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仅仅依靠想象来判断一个展开图能否折叠成正方体这一教学目的是切合实际的是可行的,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参与,大胆的想象,发现的规律,合理的方法,就是最好的回答,事实上,为了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我们不宜过多的让学生动手操作,因为动手操作在某种意义上讲已经弱化了学生的想象力,折断了学生想象的翅膀,也就毋谈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如果我们只要结果,那么学生动手操作就完全能够解决问题,但这只是一种功利的行为;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发展,这也是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的核心目标…

…和孩子们一起享受数学课堂

5月21日如果人生是一场旅行,我的数学教育就是旅程中的重要的一部分。在这段旅程中,我最享受的是和孩子们一起去探索数学的奥秘,数学的神奇和魅力,感受数学知识的力量和价值,并从中体验探究的快乐。每节课都是一段充满未知挑战的旅行,它激发着我们的激情,让我们兴趣盎然的、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旅行中,对我而言,课堂教学就像是一次心灵之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旅途中的一段风景。

(二)学生学习的闪光点生1:通分的方法。生2:化成小数的方法。生3: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子都化成2,找到满足条件的分数29生4:我发现用分子1+1等于2,用分母4+5=9,我猜想这应该有规律。师引导:用田源的发现,先来猜一猜,然后用交叉相乘的办法实际算一算,看看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师:请你自己举一个例子,和同桌交流这样填的理由。生5:如果两个分数的分母相邻,分子都是1,用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就能找到它们之间的分数。生6:(补充)这两个分数就是相邻的两个分数单位。师:我们能否用一种更简洁、更明了的表示方法来总结这一规律生7:生8: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找到许许多多这样的分数生9:我认为这两个分数不一定非得是相邻的分数单位,如都可以利用这一规律。(始料未及)再一次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钱理群先生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