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_第1页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_第2页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_第3页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_第4页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目录一、《用比例解决问题》说课稿………2二、《平行图形的转换》说课稿………5三、《圆的面积》说课稿………………8四、《三角形》说课稿…………………11五、《角的分类》说课稿………………14六、《连除应用题》说课稿……………17七、《循环小数》说课稿………………20八、《秒的认识》说课稿………………25九、《分数除法》说课稿………………28十、《圆柱的外表积》说课稿…………30本资料为云南教师资格面试试讲科目考试复习资料,仅供大家复习下载,切莫错过说课试讲考试公告和考试时间以及网上报名。一、《用比例解决问题》说课稿—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这局部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根底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5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根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方程)解答。例6教学是反比例意义的应用,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根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的。那么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在原有解法的根底上,通过自主参与,发现、归纳出一种用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根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容许用题的能力。成正、反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归总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根底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稳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2.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容许用题,稳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3)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3.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解容许用题。4.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条件和所求问题,确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5.教具:小黑板、课件。二、说学法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根本应用题的方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探究解决有关根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2.采取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看、想、思、说、动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根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3.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三、说教法(一)联系生活,习旧引新: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遵循这一理念,课始我设计了“生活用水、包装图书等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并组织学生整理信息,判断题中的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下面的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根底。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素材很多。学生在生活中也有用水收费和包装图书的经验,用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在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二)合作探索,领悟内涵:1.感知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1)我先组织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2)接着让学生用学过的比例知识分析解答,我出示思考题,小组交流,并试着解决,让一局部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感觉,通过订正,让大家领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什么都可代替,唯有思维不可代替〞。在这当中教师要逐渐翻开学生独立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实践,自己解答。在此根底上教师再给以指点和总结,这样做的目的,学生理解问题的水平不一,表达表达方式不同,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参与到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所提高。表达了策略的多样化。2.在比拟中体会知识的实质。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两道题进行比拟,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点。在学生充分小组交流的根底上,引导学生形成有价值的发现和体会。3.练习的设计有层次性。变式练习的设计,紧扣例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比例关系中,进一步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紧接着完成书中的做一做,让学生在独立完成中,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并鼓励学生发现新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二、《平行图形的转换》说课稿—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一、说教材设计意图: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九册教材的第三单元是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个单元知识点的教学是建立在七册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根底上,常规的教法是按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个顺序逐一教学,我思考这些平面图形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可否引导学生先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形成一定的表象和感受,再同时推导出三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使知识融会贯穿。于是我设计了这节活动课,作为本单元的准备课,为本单元三种图形面积计算推导作好有力的铺垫。本课充分利用学具,使学生通过折、剪、拼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实践操作活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这些图形能相互转化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规律,让学生初步感受并掌握转化、割补、旋转、平移等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空间观念、几何直觉。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利用学具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能相互转化。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发现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二、说教法、学法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我在选择教法和学法时,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采用的主要学习方式。三、说教学过程平面图形是从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来的,所以新课伊始,由黑板的外表是长方形引出五种平面图形,由猜测五种平面图形能否相互转化揭示了本课研究的主题。动手操作的活动安排了两个环节、两个层次、两个学具袋,由浅入深、由易至难,到达了思维训练的目的。第一个层次是拼组图形,只要求将两种完全一样的图形转化成另一种图形,这个操作比拟容易,第二个层次是要剪拼图形,必须等积变形,要求将一种变换成另一种图形,因为有了第一个层次的根底就化解了这个层次的思维难度。每次操作活动之前老师都让学生明确了操作要求和目的,特别是通过讨论“转化〞“等积变形〞这两个词的意思,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转化前后的图形,形状要变但总面积不变。防止了学生的盲目操作。学生汇报交流后,老师介绍了平移、旋转、割补的数学方法,学生通过观看课件的动画演示,很直观的感受到了自己动手操作时也使用到的方法。再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平移、旋转的现象,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这几种方法的理解。学生的操作活动过后重在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用教具演示的的几组图形:转化前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这些图形能相互转化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最精彩的局部属接下来的猜一猜:〔出示〕这个长方形是由一种什么图形转化而成的游戏,掀起了整节课的高潮。课件预设了一个很难想到的变形,让学生尽情的猜,最后才引导学生揭晓答案,这个环节的目的一是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更重要的是出示网络图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这五种平面图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为下面面积计算的推导做了很好的铺垫。“根据今天的发现你还想探讨哪些数学问题?〞作为本课的拓展,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具,使学生通过折、剪、拼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实践操作活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这些图形能相互转化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规律,让学生初步感受并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四、教学重点:使学生利用学具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能相互转化。五、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六、教学准备: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学具教具假设干个。七、教学设计:〔一〕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请观察这块黑板的外表是什么形状?除了长方形,你们还认识了许多平面图形,今天邓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其中的五位老朋友,请看:(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五种平面图形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老朋友了〔板书:平面图形〕,你们猜测一下:这五种平面图形能不能相互转化呢?〔板书:转化〕你们理解转化这个词的意思吗?谁能举例说明?〔二〕探索,活动过程。1.操作〔1〕布置任务,提出要求。同学们想不想动手验证你们的想法?请听清楚要求:先拿出1号信封的学具,想方法拼组,转化图形。动手的时候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同桌合作玩,转化好了后再互相说一说你是把什么图形转化成了什么图形,是怎样转化的。汇报的时候请操作得好,交流得好的同学上台展示他们的发现。〔2〕学生活动,老师参与指导。〔3〕汇报。将同学的转化过程及结果展示在黑板上。小结:同学们知道吗,刚刚你们在拼组图形的操作过程中不知不觉运用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数学知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课件演示〕介绍旋转、平移。这些方法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相关的数学问题。在生活中旋转和平移的运用也是很普遍的。举例说明:开锁、转动方向盘、电梯上下等。你们还见过生活中哪些运用了旋转和平移的现象?小结:同学们真棒,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现象。2.操作〔剪拼〕〔1〕提出要求:刚刚同学们仅仅是通过拼组来转化图形,其实转化图形的方法还有很多,同学们想不想向更难的方法挑战?那又要听清楚要求:拿出2号信封里的学具,可以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将五种图形互相转化,必须等积变形。什么是等积变形?〔2〕学生活动,老师参与指导。〔3〕汇报。将同学的转化过程及结果展示在黑板上。小结:刚刚你们在剪拼图形的操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又运用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方法,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课件演示〕介绍割补法。3.发现联系。前面同学们是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图形能互相转化,下面观察思考图形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课件演示〕观察比拟黑板上同学们汇报的这几组转化过程,图形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可以挑选一组重点观察,也可以从整体观察共同的规律。独立观察,小组交流,集体讨论。〔三〕练习,综合运用玩一个猜一猜的数学游戏,〔课件演示〕这个长方形是由一种图形转化而成的,你们猜一猜是什么图形,怎么转化的?通过玩这个游戏,你们发现了哪些图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四〕总结,提出问题。今天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和收获?这些问题上课不能一一解答,带着这些问题同学们下课、回家后可以继续研究。三、《圆的面积》说课稿—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设计的课件《圆的面积》,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级的教材。圆是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管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根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下根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要使学生明确圆面积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2.通过学生操作,发现推导圆面积的公式。3.结合知识的教学,渗透转化极限的数学思想。本节课的重点是:圆面积概念的建立,公式的推导及应用。难点是:转化和极限两种数学思想的渗透。考虑到本节课是几何前后知识的重要纽带,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学生的年龄特点,导致抽象逻辑思维较差,还是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所以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课使用多媒体,设计时主要想突破以下几个问题:一、明确概念:圆的面积是在圆的周长的根底上进行教学的,周长和面积是圆的两个根本概念,学生必须明确区分。首先利用课件演示画圆,让学生直观感知,画圆留下的轨迹是条封闭的曲线。其次,演示填充颜色,并别离,让学生给它们分别起个名字,红色封闭的曲线长度是圆的周长,蓝色的是曲线围成的圆面,它的大小叫圆的面积。通过比拟鉴别,并结合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摸一摸手中圆形纸片的面积和周长,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从而顺利揭题《圆的面积》。二、以旧促新明确了概念,认识圆的面积之后,自然是想到该如何计算图的面积?公式是什么?怎么发现和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这些都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系列现实的问题。此时的学生可能一片茫然,也可能会有惊人的发现,不管怎样都要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设想,说出他们预设的方案?你打算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映随机处理,估计大局部学生会不得要领,即使知道,也可以让大家共同经历一下公式的发现之路。此时,由于学生的年龄小,不能和以前的平面图形建立联系,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让学生迅速回忆,调动原有的知识储藏,为新知的“再创造〞做好知识的准备。根据学生的答复,选取其中的三个平面图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让学生讨论并再现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根据学生的答复,电脑配合演示,给学生视觉的刺激。平行四边形是通过长方形推导的,三角形面积公式是通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西边形推导的,梯形也是如此。想个过程不是仅仅为了回忆,而是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推及到圆的面积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如果能,我可以很容易发现它的计算方法了。经过这样的抽象和概括出问题的本质,因为知识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数学思想的方法,那才是数学的精髓。三、转变图形根据发现,把圆等分成假设干等份,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电脑先演示8等份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它像什么图形?为什么说“像〞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肯定学生的观察。如果说8等份有点像,那么再来看看16等份会怎么样?电脑继续演示16等份的圆,放在一起比拟,哪个更像平行四边形?学生会发现16等份比8等份更像!因为它的底波浪起伏比拟小,接近直的,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如果分成32等份会怎么样?64等份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得出等分的份数愈多,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就愈像,就愈接近,完成另一个重要数学思想—极限思想的渗透。四、公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学生都会计算:s=ah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圆有什么样的关系:发现a=c2=πrh=r,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从而推导出S=πS=π×r×r=πr2。此时,让学生观察思考,利用手中的16等份的图形纸片,拼一拼,还能拼成哪些图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并根据拼成的图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当然,还能拼成三角形,梯形,长方形等,这里课件没有一一演示,而是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创新。正如《画》谈“马一角〞的文字,“看似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日前.〞结合学生拼成的图形并推导,采用不完全归纳法,发现都推导出S=πr2,通过实验操作,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不但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而且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形结合的内在美,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五、公式的应用.探究出公式,要学会应用,并能把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先引导学生观察面积公式,思考要想计算圆的面积应该知道哪些条件?让学生讨论.练习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一〕看图计算面积。主要是稳固新知,强化公式的应用。两个图一个是半径,另一个是直径。〔二〕变式练习。学生根据公式一般认为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半径,否那么无法计算,这一题是r2=5平方厘米。根据目前知识,学生没有能力求出半径,怎么办?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讨论,就会发现,除了知道r,可以求出面积,假设能知道r2,不必求出半径,直接利用公式计算面积,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全面理解公式,到达对公式的进一步认识。〔三〕实践练习。圆形的物体生活中随处可见,公园的露天广场是个圆形,怎样才能计算广场的面积呢?让学生讨论,你有哪些方案?留给学生课后去实践。这样,使学生意犹未尽,感到课虽尽,但疑未了,为下一课周长求面积埋下伏笔。至此,课件设计的初衷,概念—旧知—转化—推导—应用五个任务就算完成了,这也是设计时个人的一些想法,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四、《三角形》说课稿—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认识三角形》。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一、说教材1.下面我首先对教材进行简要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局部内容主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和其他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并且在上学期学生已经相对集中地认识了角,认识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的根底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局部内容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根底。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例一首先提供现实背景让学生从中找到三角形,并说说生活中看到过的三角形,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接着让学生动手做出一个三角形,从而体会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并抽象出图像,进而介绍三角形各局部的名称,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例二那么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发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操作及时稳固所学的知识。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到达以下几个目标:(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根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根本方法,开展观察能力和比拟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3)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3.教学重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目标,我制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重点: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难点:探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二、说教法学法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感知并理解掌握新知识。学法:在学法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画方格纸以及围钉子板等手段,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到达学习新知识的目的。三、说教学过程我把教学过程分成以下5个局部(一)激发兴趣,提出问题课开始,首先呈现例1的场景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场景图中有学习过的哪种图形,根据学生的答复,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在场景图中找出三角形,并沿着三角形的边指给同桌看一看,再要求学生继续列举一些生活中见到过的三角形的例子。简洁的开场,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架起了生活和学习的桥梁。(二)动手操作,概括特征在学生脑海中已经有了三角形的表象后,要求学生自己利用材料自己动手创造一个三角形,预设:用小棒摆、钉子板上围、利用三角尺画等,然后展示交流学生的成功作品,并要求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场景图中的三角形和成功作品,启发学生思考围成一个三角形,小棒和小棒之间应该怎样摆,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指生说说想法,再组织全班交流,明确:要围成一个三角形,那么相邻两根小棒端点和端点相连,教师在黑板上板演画一个三角形,强调围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再要求学生在本子上画一个三角形并自学书上第22页下面的图,了解三角形各个局部的名称,然后教师结合图形讲述三角形各局部的名称,并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标出各局部名称。最后再次组织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提问有什么相同之处,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指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确: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这是三角形的特征,要求多名学生说说三角形的特征和围法,加深印象。操作让直观图形给学生留下丰富的表象,为学生进一步提升对图形的理性认识奠定根底,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让学生亲历操作的过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的深刻体验,强化围法,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三)合作探究,探索规律这局部,我分为三个层次:1.动手操作,发现问题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利用准备好的长度分别为10cm、6cm、5cm、4cm的四根小棒,任选三根围一围,观察能否围成三角形,组织学生进行操作,然后进行展示与交流,在交流中明确不是所有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能否围成三角形和三根小棒的长度有关。2.小组合作,探究规律提问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小组合作探究,并提出要求:①请组长将组内的4中情况填写在记录纸上。②小棒的长度不同:红(10cm)、白(6cm)、黄(5cm)、绿(4cm)。③每种情况屡次实验,确定是否能围成后再记录。学生操作填写并3汇报操作结果:10厘米、6厘米、5厘米的能围成,还有6厘米、5厘米、4厘米的也能围成,10厘米、5厘米、4厘米不能围成,10厘米、6厘米、4厘米也不能围成,教师根据学生答复分类板书。然后提问你觉得小棒的长度怎样变化就可以围成呢?让学生自主验证,集体交流总结得出把两条边的长度加起来与第三边比拟,教师根据学生的答复板书:两条边长长度的和第三边。3.推广验证,得出结论根据学生上面的答复进行研究,要求学生分别从能围成与不能围成中选一种情况写出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比拟的式子?指生答复,教师就其中一种进行板演5+6>10,5+10>6,6+10>5;4+6=10,4+10>6,6+10>4,接着要求学生观察在什么情况下,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先在小组中讨论,全班交流,在指生交流得出结果: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就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教师根据学生答复板书:大于。出示三组数:2cm、4cm、6cm;5cm、2cm、5cm;6cm、2cm、5cm,要求学生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生先独立操作思考,指生答复并说明理由,深化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让学生在矛盾和困惑中,产生探究的欲望,经历由困惑到明了的过程,在认知失衡后实现顺应,到达新的平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活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策略。(四)练习反应,稳固深化对于练习我是这样设计的,“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画三角形,放手让学生独立画一画,同桌互相检查,订正错误,教师强调画法,再要求学生说说画出的三角形分别是用几条线段围成的、各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强化三角形的特征。接着是第3题,在图中找最近的路线,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从学校到少年宫的所有路线,接着独立思考从中找到最近的路线,思考原因,要求多名学生发表意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通过练习活动,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五)回忆反思,总结延伸在课结束之前,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通过总结,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印象。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五、《角的分类》说课稿—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一、教材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角的分类》。这局部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根底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借助两把折扇的实物素材认识平角和周角,通过观察、动手实践、探究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从而体会“学数学〞、“做数学〞的乐趣。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平角、周角。通过观察掌握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2.能力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拟、抽象概括的能力。3.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分类的探索过程。体会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培养空间观念。4.教学重点:认识平角、周角,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5.教学难点:认识周角。三、教学设计: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但凡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节课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具体教学设计如下: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学生而言数学的学习应当是生动的、有趣的。所以我从猜谜语入手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我来考考你们“一件东西手中握,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夏季摇来乐陶陶。〞打—生活用品。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我的说是陀螺,有的说是风车,有的说是扇子。对了,就是一把扇子。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把扇子!这时我出示三幅图,看一看,它们都是什么角,请看大屏幕。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也为本节课后续学习做了铺垫。2.演示操作、明确概念:同学们,除了刚刚找到的锐角、钝角和直角外,这把折扇中还有特殊的角。(课件演示:平角的形成,然后抽象出图形演示。请学生描述平角形成,然后板演平角的画法。)现在老师又给同学们带来一把扇子,课件演示周角的形成,然后抽象出图形,周角的顶点,两条边在哪?(板演周角的画法)这一环节的设计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活动一:动手实践、感悟数学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认识的根底,为此我为学生提供了操作时机。首先动手操作,用活动角感受平角和周角的概念。然后再动手操作,研究平角、周角的度数。这一环节中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实践,为学习角的分类作了铺垫。活动二:小组合作、探究分类《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万宝囊,快去找一找里面有什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量出角的度数,并标明度数,小组研究怎样分类。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锐角小于90º直角等于90º钝角大于90º而小于180º平角等于180º周角等于360º同学们通过刚刚的操作,你发现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吗?学生情绪又一次高涨,纷纷举手说:1个平角=2个直角一个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提高量角的技能。然后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为学生亲身经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时机。3.课堂练习:(1)排一排:(明白五种角的有序排列)()角<()角<()角<()角<()角(2)在46º、130º、90º、270º、25º、107º、180º、360º这些角中()是锐角,()是直角、()是钝角,()是平角()是周角。(3)时钟在十点时,时针与分针成()度角。4.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后展开,可以得到哪些度数的角?本节课我设计了五道习题,内容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感,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总之,这节课我本着以兴趣为先导,以活动为载体,以三维目标的落实为目的,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六、《连除应用题》—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一、说教材分析1.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第2小节“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中的“连除应用题〞。这一局部内容分两课时教学,我要说的是第1课时,教学内容包括P9-10的复习、例2.“做一做〞及练习三的第1-5题。2.学生在第六册已经学过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的连除应用题。本课学习的是另一种形式的连除应用题,这类应用题与本册前面学习的连乘应用题是互逆的。学习这类应用题,可以为以后学习复杂的归一应用题作好铺垫。3.教材首先安排复习与连除应用题有互逆关系的连乘应用题,为知识的迁移作准备。然后学习例2,让学生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连除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思路,学会在分步列式解答,弄清每算的是什么的根底上,列综合算式解答。接着在“做一做〞中安排了一道与例2相似的连除应用题,让学生通过练习稳固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练习中的第1.5题采用不同于例题的形式表达题目,防止学生的思维定势。第4题那么把连乘应用题和相应的连除应用题排列在一起,让学生通过比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会用两方法解答这一类应用题。难点是掌握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关键是找出解答连除应用题的中间问题。二、说教学目标:在理解了教材的编排思路的根底上,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的:(1)通过观察线段图,结合线段图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会用两种方法分步解答和列综合算式解答这一类应用题。(2)教给学生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比拟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3)通过读题,说条件和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通过连乘应用题和连除应用题的比照,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三、说教学程序根据本课教材提供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我分三个局部进行教学:(一)复习导入多媒体出示P9页复习题,通过师生讨论,借助多媒体分步用线段图表示出复习题的条件和问题,再借助线段图复习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为学习例2,进行知识的迁移作准备。(二)学习新知(分2个环节)第1个环节:学习例21.多媒体出例如2,通过师生讨论,借助多媒体分步用线段图表示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培养学生的认真审题的习惯。2.运用多媒体闪动应用题的问题和条件及线段图,比拟例2与复习题的题目和线段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例2的条件就是复习题的问题,例2的就问题是复习题的条件。从而搞清例2与复习题的联系,培养学生比拟分析的能力,为知识的迁移作准备。3.结合屏幕出示的复习题和例2的线段图,启发学生思考:要求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布,可以先求什么?通过师生间讨论得出:要求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布,可以先求“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多少米布〞,还可以先求“5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布〞同时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分别两张线段图上表示示先求局部的。4.结合第1张线段图,让学生先说说要求“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多少米布〞怎样算?求出“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32米布〞后再算什么?怎样算?根据学生的答复教师分别板书。然后通过指名板演,集体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分步解答的根底上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5.让学生自己结合第2张线段图,在学会用第1种方法解答的根底上在课本上用另一种方法分步解答和列综合算式解答。解答好以后指名说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第2个环节:完成P10“做一做〞。(1)通过审题,让学生说一说要求“平均1只母鸡1个月生多少个蛋〞,可以先求什么?再采用指名板演,集体练习的形式进行练习,稳固连除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思路。(2)师生讨论,归纳例2与“做一做〞在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方面的共同点。(三)练习稳固根据教材内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根本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2.3题,进一步稳固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第二层次,完成练习三第1.5题。通过审题,使学生明白这也是一道连除应用题,只不过表达的方式和例2不一样,再让学生用例2的方式把第1题表达一下。防止学生不分析数量关系,只根据题目表达的形式就判断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第三层次,比照练习:练习三第4题。(1)审题,说说这两题分别是什么应用题。(2)比拟连乘应用题和连除应用题题目。通过比拟,让学生发现:连除应用题的条件就是连乘应用题的问题,连除应用题的问题就是连乘应用题的条件。(3)独立解答。(4)比拟连乘应用题和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通过比拟,让学生发现:连除应用题先求的中间问题和连乘应用题先求的中间问题是一样的。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为第9题改编应用题作准备。(四)全课小结。教师根据屏幕的线段图和板书,揭示连除应用题的特征,板书课题,并总结这一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四、说教法、学法本课的教学主要采用了分析比拟法,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直观演示进行辅助教学,充分发挥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借助线段图,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方法。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比拟复习题和例2的线段图,进行知识的迁移,找出连除应用题的中间问题,掌握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分析比拟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最后通过三个层次的练习,稳固、深化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解容许用题的能力。七、《循环小数》—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一、说教材1.说课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九册第27-28页例8和例9。2.教材简析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根底上进行教学的。这局部内容概念较多,又比拟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课本的例8,是教学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重复出现的情况,为认识循环小数提供感性材料。例9通过计算两道除法式题,呈现了除不尽时商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某位起重复某个数字;另一种是从某位起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由此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接着教材用想一想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到的商会有哪些情况〞。由两个数相除时商的两种情况,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到学习了循环小数以后,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能正确地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了解循环节的概念和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能力目标: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比拟、判断、抽象概括能力。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的美与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渗透集合思想。4.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教学重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教学关键:通过生活实例、实践、观察、分析,理解什么是“循环〞,进而理解什么是循环小数。二、说教法学法(一)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为学生架起知识迁移的桥梁《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开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根底之上。〞建构主义教学论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生先前的经验和学习兴趣。新课开始,我以学生身边的循环现象为导入点,让学生体验“循环〞的意思,从而说说生活中的“循环现象〞,将生活与数学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循环〞含义,从而为进一步探究“循环小数〞的意义架起桥梁。(二)关注学生开展——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根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学习不应是简单个体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主体对自己感兴趣的且是现实的生活性主题的探究与开展的过程。在新课中,我首先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中的问题,通过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试算、观察、分析、比拟、讨论等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开展和形成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做数学的价值。(三)关注学生实际应用——让学生在练习中稳固、内化

从认识的过程来说,形成概念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从个别的事例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稳固概念那么是识记概念和保持概念的过程,是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概念的过程,即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好的练习设计能够稳固学生的知识,进而延伸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完新知后,我由浅入深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学有所获。三、说教学程序:(一)从生活现象中,感知“循环〞1.首先采用聊天的形式引入,问学生最喜欢星期几?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提问:这个愿望可能实现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星期一、星期二、一直到星期日,一个挨一个按一定的顺序出现,我们把它叫做“依次〞,(教师板书:依次。)一个星期之后又是星期一、星期二至星期日,是“重复出现〞,(板书:重复出现)之后又是星期一、星期二至星期日…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完整板书:依次不断重复出现)2.然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的〞的现象。学生举例后教师小结:生活中象这种“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很多,我们把这种现象还可以叫做——(循环现象,板书:循环)采用聊天的形式导入,使学生感到特别亲切,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将生活与数学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循环〞的含义,从而为后面学习新知作好的铺垫。(二)从数学现象中,认识“循环〞师:生活中有很多这种循环现象,那数学王国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呢?(及时从生活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1.从乌龟和蜗牛的速度中发现“循环〞现象(1)首先出示乌龟和蜗牛图,问学生:你们知道乌龟、蜗牛的速度各是多少吗?(2)然后提供信息:乌龟6分钟爬70米。蜗牛11分钟爬9.4米。(3)让学生估算这两种动物的速度,培养估算能力。(4)接着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独立计算,提醒学生如果遇到问题,先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同时请两名学生板演。(5)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在计算中遇到了什么情况?出现了什么现象或规律?(6)利用课件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边看课件演示,边思考以下问题:课件一(先让学生观察70÷6的竖式。)①余数不断重复出现,商不断重复出现。②商不断重复出现几个数字?(板书:一个数字)③“6〞是从哪里开始重复出现的?(板书:小数局部,从第一位起)④商怎么写?(引导板书:11.66…,让学生说出“…〞表示的含义。)课件二:(在让学生观察9.4÷11的竖式。)①余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6和5,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5和4②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几个数字?(板书:两个数字)③“5〞和“4〞是从哪里开始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板书:小数局部,从第二位起)④商怎么写?(引导板书:0.85454…)2.小结并揭示课题:象11.66…、0.85454…这样的小数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叫——(循环小数,板书课题)3.补充完整“循环小数〞的概念(1)引导学生先将“从第一位起〞和“从第二位起〞这两句话融合成一句话:从某一位起。(2)再将“一个数字〞和“两个数字〞融合成为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3)接着请学生根据板书把循环小数的概念说得更完整些,教师完整板书概念。4、在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出了什么是循环小数之后,让他们看书学习第28页,解决以下问题:(1)什么是循环小数?你觉得重点词语有哪些?(2)什么是循环节?(3)怎样简便写出循环小数?(4)怎样读循环小数?学生反应交流,根据学生答复,教师划出重点词并板书简写。让学生在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根底上认识了循环小数,使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开展和形成过程,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做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的美,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再学习。(三)从数字乐园中,理解“循环〞1.下面哪些小数是循环小数?为什么?如果是,说出它的循环节,并将它写成简便形式。0.43561…2.35354.1212…7.432432…1.02525…0.153434…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哪些是循环小数?将循环小数表示出来。(课本29页第1题。)5.7÷95÷86.64÷3.3在学习新概念后,紧接着安排这两道直接应用新概念的练习,以到达及时强化记忆、稳固概念的目的。(四)第四个环节是:从辨析探索中,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出示:15÷161.5÷74.5÷1.83.7÷2.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个别到一般,为了更好地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我在课本给出地两道除法算式的根底上,增加为四道算式。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每人计算一题,计算后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到的商会有哪些情况?小组讨论后再看书28页,自学什么有限小数、什么是无限小数。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小数包括有限小数、无限小数。让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五)从练习实践中,稳固开展和创新1.判断以下各数哪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哪些是循环小数。①3.141596……,②0.625,③4.1666………,④6.5555555,⑤4.8686……,⑥0.00909……。有限小数有(),无限小数有(),循环小数有()。2.你想先解决哪个问题?(1)小萱家去年11月电费413元,想一想,平均每天用电多少元?(2)每套童装用布2.2米,50米布可以做多少套童装?师:从刚刚的题目中你又懂得了什么?小结:对于循环小数,有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取它的近似值。3.动脑筋循环小数0.48536536……的小数局部第60位上的数是几?第100位上的数呢?(六)从质疑问难中,畅谈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什么疑问?八、《秒的认识》说课稿—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时、分、秒》的第三课时《秒的认识》。一、说教材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一学段数与代数领域中的内容。通过前两节课的实践活动,学生已对时、分持续的时间具有一定感性体验,知道时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本节课就是在此根底上进行地顺势教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进率关系,体验1秒及几秒的持续时间,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同时,也为三年级的后继学习《24时记时法》打下根底。依据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以及儿童的心理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2.在生活情境中体验一秒及几秒持续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开展。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和探索分与秒的关系。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这样更直观易懂,并分小组为学生准备了活动材料袋,同时让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钟表。二、说教法、学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开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根底上,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探索,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同时针对低年级学生学习比拟积极但不稳定,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生操作、口述、思考不能很好的结合,缺乏有序性和准确性的这些情况,在教法和学法上,我注重丰富学生对秒的长短的体验和联系实际生活,采用:情境教学、直观演示、实验操作、游戏教学、体验感悟等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建构和内化。三、说教学过程依据教材特点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开展水平,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四个环节:〔一〕设景激趣.导入新课首先,通过课件演示“春节晚会倒计时情景〞,引出时间单位秒。然后,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场合是用用秒来计时的,结合学生的举例,课件播放火箭发射,跑步赛场,刘翔跨栏情景等。同时揭示课题《秒的认识》。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录象,设置情境,自然的导入新课,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二〕自主探究体验新知我打算分为5个小步骤来进行,在第一个小步骤认识秒针和1秒中,首先让学生观察钟外表,认识秒针,看课件演示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接着听秒针走动发出的声音,并让学生用一种声音来表示1秒的时间,最后让学生介绍电子钟表上是怎样表示1秒的,及其他表示1秒方式的钟表,如:摆钟、卡通表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秒针、听声音、模仿声音等一列多感官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个小步骤是体验1秒的长短,感受1秒的价值,首先让学生做一个动作来表示1秒的时间,学生可能会拍一下手,眨一下眼,跺一下脚等等让学生感受1秒的短暂,接着出示课件介绍1秒在科技兴旺的现代工具在短短的1秒却能做很多事情,如:喷气式飞机每秒约行500米,有的电脑一秒可以计算约3万亿次等等让学生感受1秒的作用真大啊!相机出示:“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用声音和动作等来表示1秒的时间,使学生有了具体的、物化的感受。增加感性认识,使学生在实际动作中体验“1秒〞的长短。同时通过课件让学生感受了1秒的价值,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第三个小步骤是认识、体验几秒首先是认识几秒,设置问题情境:秒针走1格就是1秒,那么春晚倒计时是从10开始,那它走了几格呢?重复播放刚刚倒计时的情景图,让学生经历10秒是由10个“1秒〞组成的过程,学习计算几秒的方法。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稳固计算几秒的方法。接着让学生体验几秒。如果不看钟表,怎样知道一件事经过几秒呢,让学生想出估算几秒的方法,如:数数、眨眼睛、拍手等,然后让一个学生跳绳20下,其他同学用估算时间的方法估算出跳绳用的时间以及做游戏扳一次手腕用的时间。[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估算用的时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生的兴趣,学生能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估算中,充分体验了持续几秒的时间长短。]第四个小步骤是探究1分=60秒。首先让学生听一段1分钟的音乐,让学生在听的同时估算这段音乐用了多少秒。学生已经有了上面估算的经验,应该说大局部同学都能估算得比拟接近,这个时候再让学生猜测1分等于多少秒,接着通过课件演示证实学生的猜测。这个小步骤通过让学生在听音乐的情境中去估算、猜测、验证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1分=60秒的活动中来,再通过直观演示,加深了学生的认识。〔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设计了三个层次性的练习,第一个是一个活动练习:首先让学生们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几秒种可以做一件什么事情,接着让学生分小组根据材料袋里的要求完成一件事情,看看用了多少秒。通过这个练习的安排,让学生再次通过做和估加深了对秒的持续时间的估算和体验,建立了秒的时间观念。第二个练习是想想做做的第5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思考,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推理,同时,在这个练习里增加了一个脑筋急转弯:一个人唱一首歌要3分钟,5个人合唱这首歌要几分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第三个练习是想想做做的第6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填空时的思考过程,在思考中有利于学生稳固对时、分、秒这3个时间单位的认识,稳固对相邻时间单位之间进率的认识。〔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在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去总结:说说如果回家让你向你的爸爸、妈妈介绍你今天学到了什么,你打算怎么介绍?我会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然后指名学生集体汇报。接着通过课件《秒娃娃的悄悄话》对学生的知识进行了一定的延伸:介绍了有关秒和时间,以及时间应用的课外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也渗透了对学生时间观念的培养,培养了学生珍惜时间的思想感情。纵观整节课的设计,突出了让学生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习,这样,既表达的新课程的理念,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预测学生能通过这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对秒的时间认识能有一个深刻的体验。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理解和设想,希望领导和老师多提建议。九、《分数除法》说课稿—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和例2。例1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而本课的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那么打下根底。例1先是对整数除法意义的回忆,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乘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将‘图’和‘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根据刚刚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那么,能运用法那么正确地进行计算。3.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从中开展抽象思维能力。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本课的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的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课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二、说教法、学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有效的提升,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和动手操作法为主。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重难点的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解。三、说教学过程开课,就对前一单元所学的分数乘法的计算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复习,目的在于为教学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打下根底,因为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这个分数的几分之一,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用分数乘几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结果,而对于分数除法的意义,就直接利用例1的素材导出整数除法的意义再迁移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一)问题创境,比照迁移,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在教学例1时,我没有直接把教材中的三个问题端出来,而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信息来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编出乘法问题并列式解答后,问学生:你能根据这个乘法问题编出两个除法问题吗?然后再一一列式解答,再通过对这三个算式的观察比拟,得到整数除法的意义。这样安排教材,我的理解是:如果直接将素材一一呈现出来,感觉很单调泛味生硬,不能留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思维活动就是一种压抑,反过来我这样安排,感觉是把静态的教材动态的出现在学生面前,利用素材自问自答,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有价值有效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有一个提升的,同时问题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指出问题中是以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