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邓广铭

两宋是一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朝代。

——邓小南课程标准1.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联系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动荡,理解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产生的影响。2.了解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从历史解释的角度正确看待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3.结合北宋初期的社会危机,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必然性。学习目标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北宋的政治,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措施及新变化。2.通过了解北宋的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以及带来的结果和影响。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材料一:材料二:五代建立者简历材料三:(安)重荣……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新五代史卷·安重荣卷》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建立和统一: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定都东京,史称北宋。明·刘俊《雪夜访普图》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己。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2.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①唐末军阀割据,政局动荡。②北宋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③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加强中央集权的第一原则:收权,即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的第二原则:分权,即分散机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避免专权。加强中央集权的第三原则:崇文抑武(重文轻武)。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①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②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目的:措施:④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⑤各州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中央集权1.地方:四监司,地位平行,监控地方设通判(文人)监督知州分权制衡相互监督军队财政刑狱仓储地方权力由权钱兵合一到权钱兵分立,分散地方事权。【思考】唐朝至宋朝在地方管理方面有什么重大变化?一、立“祖宗之法”——中央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①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②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目的:措施:④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⑤各州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中央集权1.地方二府三司制皇帝三司中书门下(政事堂)枢密院同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执政)枢密使(执政)枢密副使(执政)御史中丞知谏院财政行政军政监察御前会议三司使(计相)调兵权统兵权三衙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二府台谏目的: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2.中央:分散中央机构权力,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措施:【思考1】唐朝三省六部制与宋朝二府三司制分割相权的方式有什么区别?唐:程序性分权宋:事务性分权一、立“祖宗之法”——中央集权的加强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思考2】与唐朝相比,宋朝的中央机构有何特点?分化事权,机构增加。材料一:

《历代科举取士数量统计表》——邓小南《王安石与他的时代》一、立“祖宗之法”——中央集权的加强3.抑制武将: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材料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宋太祖誓碑实行崇文抑武,提倡文治: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3.特点:1.背景:2.措施:4.影响: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①北宋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②唐末军阀割据,政局动荡。③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分化事权、内外相制;崇文抑武、文人治国。①地方:文官任知州,增设通判;转运司收缴地方赋税;精兵入禁军,定期更换驻防;四个路级地方行政机构。②中央:二府三司制,分化军政、财政、行政权。③崇文抑武,提倡文治:文官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一、立“祖宗之法”——中央集权的加强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材料一: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zhuan)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材料二:凡开物务,尽立规绳。予小子缵绍丕基,恭禀遗训……更赖将相公卿,左右前后。恭遵先旨,同守成规。——宋太宗

材料三: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熹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材料四:夫当仁宗四十二年,号为本朝至平极盛之世也,而财用始大乏,天下之论扰扰,皆以财为虑矣。——叶适《应诏条奏财总论》消极:机构重叠,财政支出巨大,逐渐形成了冗官、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3.特点:1.背景:2.措施:①地方:文官任知州,增设通判;转运司收缴地方赋税;精兵入禁军,定期更换驻防;四个路级地方行政机构。②中央:二府三司制,分化军政、财政、行政权。③崇文抑武,提倡文治:文官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4.影响:积极: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消极:①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②机构重叠,财政支出巨大,逐渐形成了冗官、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①北宋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②唐末军阀割据,政局动荡。③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分化事权、内外相制;崇文抑武、文人治国。1.边防压力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边境获得了长久的和平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环境保障,但也带来了财政危机。①来源:②北宋应对策略:③影响:宋辽兄弟相称,宋给辽岁币。西夏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赐。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2.财政危机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⑵影响:冗官、冗兵、冗费导致北宋财政状况日益恶化,积贫积弱日益严重。①北宋屡战屡败,每年送给辽、西夏财物;②军队不断扩编,军费开支浩大;③机构设置重叠,官僚队伍膨胀。⑴原因:分散军权军队战斗力弱积弱加强中央集权表现宋辽宋、西夏扩充军队募兵多而不精,素质低下军费支出增多冗兵冗费扩大文官队伍,增设官僚机构冗官积贫强兵富国三、王安石变法1.庆历新政——改革的尝试整顿官僚队伍。北宋的政治风气保守,行政效率低下;积贫积弱的局面使得北宋统治出现严重危机。改变积贫积弱,巩固统治。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归于失败。结果:目的:宗旨:背景:范仲淹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影响:⑴背景:①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使北宋统治危机加重;②辽和西夏的侵扰加剧了边防危机,民族矛盾尖锐;③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④宋神宗的支持。王安石(1021—1086)三、王安石变法⑵原则:⑶目的:⑷内容:加强国家对各个领域的管理和控制。富国强兵2.王安石变法

措施内容作用富国青苗法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息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利于经济发展,节省费用,减轻人民负担。募役法纳钱代役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均输法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收赋税,官僚、地主不例外市易法在东京设市易务,打破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兵农合一”取代募兵制。节省军费开支,有利于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人才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批判“恩荫”制度,择优录取。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1.背景:①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使北宋统治危机加重;②辽和西夏的侵扰加剧了边防危机,民族矛盾尖锐;③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④宋神宗的支持。⑴背景:王安石(1021—1086)三、王安石变法⑵原则:⑶目的:⑷内容:⑸影响:加强国家对各个领域的管理和控制。富国强兵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富国;②强兵效果不明显;③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④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⑹失败原因:2.王安石变法

材料一: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但此等新法,大体上非长时间缜密推行,不易见效。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①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急功近利;②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③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立场动摇;④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失败原因:⑴背景:王安石(1021—1086)三、王安石变法⑵原则:⑶目的:⑷内容:⑸影响:加强国家对各个领域的管理和控制。富国强兵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富国;②强兵效果不明显;③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④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⑹失败原因:①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急功近利;②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③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立场动摇;④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2.王安石变法

四、南宋的偏安1.北宋灭亡、南宋的建立:1127年,靖康之变标志着北宋灭亡。同年赵构(宋高宗)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2.宋金之间的“战”与“和”1141年,绍兴和议: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划界,南宋向金称臣,“岁贡”。◎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从北宋至南宋,地理形势上发生怎样的变化?统治区域缩小,南宋以南方为主都城迁移,从东京(今开封)到临安(今杭州)南宋的偏安并不仅仅指地域居南,更指的是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安。宋朝民族战争特点:

公元1274年,忽必烈帅大军攻打南宋,到1279年,宋军大败。南宋灭亡,元朝统一了整个中国。有战有和,以和为主,防御性为主。知识拓展:如何认识宋代民族之间的“战”与“和”?1.民族关系的特点:

宋代时期民族政权并存,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这是两宋民族关系的显著特点。2.民族之间的“战”:

战争是暂时的,但对于交战双方都是一种灾难,伤害了民族感情,加剧了民族仇恨,中断了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3.民族之间的“和”:

和平是长期的,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是历史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