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引入刑事和解程序的可行性分析》11000字_第1页
《调解引入刑事和解程序的可行性分析》11000字_第2页
《调解引入刑事和解程序的可行性分析》11000字_第3页
《调解引入刑事和解程序的可行性分析》11000字_第4页
《调解引入刑事和解程序的可行性分析》110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调解引入刑事和解程序的可行性分析摘要 1ABSTRACT 2一、调解引入刑事和解的必要性 3(一)刑事和解制度存在缺陷 31.沟通机制贫乏 32.适用规范性不统一 33.监督机制不健全 3(二)引入调解机制的积极作用 41.缓解对立矛盾、促进沟通交流 42.保障自愿性、规范监督 4二、调解引入刑事和解程序的可行性 5(一)历史视野下的刑事调解 51.传统社会中的刑事调解 52.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的刑事调解 53.1949年后的刑事调解 5(二)调解制度与和解制度的内在统一性 61.目的的一致性 62.思想、制度渊源的统一 6(三)调解引入刑事和解的现状及实例分析 7(四)域外刑事和解制度对我国的参考意义 81.法国刑事和解与刑事调解制度 8目录2.美国诉辩交易理论下的刑事和解制度 9三、调解引入刑事和解程序的具体构建方案 9(一)确定调解主体 91.社会组织主导模式 92.官方主导模式 10(二)确定调解范围 111.法学界的不同观念 112.待考虑的相关因素 11(三)确定调解程序 12(四)确定调解达成协议的效力 12(五)确定监督机制 12四、结语 13参考文献 13摘要: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存在沟通机制贫乏、适用规范性不统一、监督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缺陷。通过考察刑事调解的历史,研究刑事调解与刑事和解的相适性,并结合我国对刑事调解的立法态度可以发现:在刑事和解程序中引入调解机制,将有助于缓解被害人与加害人间的对立矛盾、促进双方沟通交流,也有利于保障双方当事人的自愿性,对弥补刑事和解制度的缺陷将有所裨益。而在刑事和解程序中构建调解机制,需要从调解主体、调解范围、调解程序、监督机制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定,具体包括:确定调解主体的主导模式、研究影响调解范围的相关因素、确定调解的具体过程与效力、制定严格的监督机制等。关键词:刑事调解机制刑事和解制度可行性分析一、调解引入刑事和解的必要性(一)刑事和解制度存在缺陷1.沟通机制贫乏在我国刑事案件中,被害人与加害人处于矛盾的对立面,双方之间充满偏见,缺乏和解的意愿。一方面,被害人出于受到加害者迫害的原因,追求让加害者受到严厉的惩罚而不愿意和解;另一方面,加害者在证据确凿、足以被定罪前,出于侥幸心理,不会主动向公安、司法机关交代罪证,更不会主动向被害者寻求谅解,致力于双方以和解的程序结案。此外,基于加害者心理,若是积极向被害人先行寻求和解的机会,会将自己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而不利于后期的交流交锋。因而,完全依靠双方自愿达成和解的概率很小,在没有第三方介入促进沟通的情形下,力求被害人与加害人自愿达成和解的实操性不强。根据数据显示,我国刑事案件通过和解结案的比例较小。一方面有被害人与加害人双方情绪激动、不愿赔偿的心理;另一方面也与多数当事人对刑事和解制度没有深刻正确的认知有关。在刑事案件发生后,通过和解结案,要求双方当事人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案件范围内自愿和解。而实践中,许多当事人不清楚案件是否在能够进行刑事和解的范围内。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没有第三人告知案件当事人和解的程序和实体规范,刑事和解制度设立的最初的意图——化解双方矛盾、缓和社会纠纷,得不到有效实现。2.适用规范性不统一在具体的适用过程中,对于刑事和解在何时进行,各方专家、各地法院各持己见,意见大不相同。有些认为,和解制度只能适用于审查起诉阶段;也有些人认为,刑事和解制度能够适用于整个刑事诉讼过程。对于如何处理刑事和解的结果,目前还没有完全一致的做法。举例来说,湖南某检察机关对刑事和解案件的结案办法有如下几种,一是不批捕,二是不起诉,三是向法院提起诉讼后提出减轻或从轻的建议;而无锡某检察机关结案方式主要有两种,一为处刑轻缓化,二为非刑罚化。多方面适用规范性的不统一,造成了案件结案方式不一致,以致于法律应有的权威性得不到有效的保障。3.监督机制不健全我国刑事诉讼和解程序并不完善,其中应备的监督机制没有有效建立。实践中常常会有刑事和解制度被滥用,国家司法机关的公正性被挑战的情形。拥有拍板能力的机关没有对滥用情形做出制止,刑事和解程序的合法性就难以得到保证,以致于滥用权力,以公谋私的情况频出。在实践中,出于为增加案件完结的效率,或出于谋求某些方面的便利条件,在刑事和解程序中主办案子的司法人员,会采用诱导性手段来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而被害人由于缺乏相关法律知识、缺乏保障自己合法权利的意识,往往会选择与加害人达成和解。任何一个优秀的制度若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的制约,其制度的优越性就难以体现。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也难逃这个定律。(二)引入调解机制的积极作用1.缓解对立矛盾、促进沟通交流在刑事案件中,被害人与加害人处于对立立场,在加害人对受害人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的前提下,仅依靠双方出于自愿而达成和解的几率很小。引入刑事调解机制,有利于缓解双方矛盾,促进冲突的解决。一方面调解人是与案件无关的第三人,与双方没有利害关系,往往出于力求公正公平解决案件纠纷的态度加入二者之间。第三方的加入缓和了双方对立的态度,第三方调解人员可以分别单独与受害人和加害人沟通,再将双方意见汇总,进而推动双方自愿化解纠纷。另一方面,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双方自愿化解纠纷是和解的必要前提。我国目前的现状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没有经过审判前,处于在押状态的比例较高,这会引起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的沟通渠道更不顺畅。引入刑事调解机制可以很好地缓解这一问题。2.保障自愿性、规范监督国家刑罚权的威严是不容挑战的。即使刑事和解注重被害人与加害人两方自主达成和解,但刑事和解程序依然属于刑事诉讼法范畴内。被害人与加害人双方必须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和解,来保障国家刑罚权的权威性。我国的法律审查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事前审查、事中审查和事后审查。刑事和解的审查方式是最后一种——事后审查,这种审查方式是对最后结果的审查,是一种静态审查。在刑事诉讼和解程序中引入调解机制,与案件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就可以在结果出来前,提前参与到刑事诉讼过程中,对双方的和解程序、内容、结果进行观察了解。一旦存在任何一方强迫对方达成和解的行为,第三方调解人就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制止并报告司法机关,实现对刑事诉讼程序的动态监督。与此同时,公众参与性是调解机制的显著特征,各行各业的具有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加入调解是调解机制的自身特色,也是其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在我国的法律解释以及实务中,都肯定社会公众对于刑事和解调解程序有着极大的作用。在社会公众的参与下,我国的刑事和解调解程序变得更加透明与公正,社会监督的优势就被体现出来。二、调解引入刑事和解程序的可行性(一)历史视野下的刑事调解1.民国及以前的刑事调解状况刑事调解自古以来就存在中国的历史册上。因为传统社会主张无讼,同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刑事调解在案件判决上很少出现,也就很少会有与之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因而刑事调解这个概念在早期也没有出现,至少这个专业名词在历代刑法典中没有存在的痕迹。民国以来,在实践中,刑事调解的身影偶有出现,但是与之相关的刑事调解这个专有名词依然没有出现,最起码在正式颁布的法律中没有记载过。总的来说,民国政府和传统社会在对待刑事调解制度的问题上看法与操作是一致的。2.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的刑事调解刑事调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政权下,无论是在实务中还是在理论上都已经有所体现。在那时,刑事调解过程与民事调解过程十分相似,两者的处理方式更是一致。由于那个时期人们没有注重区别不同的法律术语,区分两个相似法律概念的观念尚未成熟,当时的法官并没有看重刑事调解,有的根据地政府甚至于不对刑事调解与民事调解两者进行区分。在革命根据地,刑事调解的概念虽然已经出现并已经在实例中运用,但总体上以调解方式处理案件,无论是在民事上还是在刑事上都是少数,在实践中调解没有被普及开来。尽管如此,可以用调解的方式来解决刑事纠纷的法律认知已经深入共产党人的心中,这也就成为了与民国政府区分开来的标志之一,共产党人在处理刑事调解问题上与传统社会走出了不同的路。3.1949年后的刑事调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对于刑事调解制度在不断地进行探索。首先,对调解制度的主要内容、程序、适用方法进行了整合,制定了相比以前更为细致的规定。然后,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首部全国性的有关刑事调解的法律规则被制定出。该项法律规则对设立人民调解组织的目的、性质、案件范围做出了具体规定,详细规定了调解组织的设置、组成和工作原则及其监督方式。直到文革前,虽然调解的方式被人普遍接受,但刑事调解和民事调解两者仍旧没有被进行区分。最后,在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这部法律正式规定了自诉案件的调解,即意味着刑事调解第一次正式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法律制度,这也意味着刑事调解首次上升至基本法律制度的层次。自建国以来,尤其是自197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对调解制度越来越看重,调解制度的法律地位不断被提升。对于民事调解制度与刑事调解制度也做出了区分,法律明确规定,轻微的刑事案件由《刑事诉讼法》加以规定,民事案件的调解则专门由与民事诉讼有关的法律加以具体规定。随着对刑事调解制度研究的不断深入,刑事调解能够适用的案件范围越来越小。最初的刑事调解能够在诸多刑事案件中适用,但我国现行的刑事调解只能在自诉案件中适用。(二)调解制度与和解制度的内在统一性1.目的的一致性刑事案件的出现,往往伴随着被害人的财产权利甚至是人身权利受到严重侵害。把刑事和解制度的“和”理解为最终追求被害人与加害人达成合意,把刑事调解机制的“调”理解为一种促进双方达成合意的方式。因而,从目的上看,无论是刑事和解制度还是刑事调解制度,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即为或是通过双方和解,或是经过三方调解,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能够就双方产生的矛盾通过协商解决,达成合意,形成互利共赢、节约司法资源的局面。2.思想、制度渊源的统一就思想渊源而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追求一种“和合思想”,对和谐至上的追求,中华民族从未停止过。“和”的理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儒家学派的学者所追崇,他们以“和”为自己的处事原则,并将其上升至整个社会所追求的目标。刑事调解制度和刑事和解制度都是属于息讼、无讼的范畴内,其体现的价值取向都是不通过诉讼手段来实现案件的终结。这两种解决刑事纠纷的方式都体现出“和”的理念。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合和思想,在于用和谐的方式来解决纠纷。合和思想在中国早期社会中,对国家的发展、对于统治者稳固政权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就制度渊源来看,调解在刑事调解制度中和在刑事和解制度域外借鉴模板的恢复性司法中都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即使,这两者在调解主体和调解方式等各项方面相似度并不高,但以双方自愿达成和解为最终目的,都是这两项制度一致追求的。根据相关的域外经验,在法国、德国等国家的刑事调解制度中,调停人的存在在立法规范和理论实践中也得到了明确的认可。因此,在和解理论的共通性和规律性方面而言,刑事和解制度与调解机制应该是共生关系。(三)调解引入刑事和解的现状及实例分析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刑事调解制度的只有自诉案件,而对于刑事公诉案件和公诉转自诉的案件不能适用刑事调解。但随着法治观念的不断进步,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公诉案件引和解机制中入刑事调解,个别地区已经自发进行试点试验,且各地政府对公诉案件的效果表示认同。2003年9月上海市长宁区受理了一件故意伤害案件。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林某,男,于2003年6月29日晚在其出租屋内,和被害人陈某发生争执,争斗中用一圆凳砸伤其头部,致其轻伤。该案在侦查阶段由公安机关进行调解,无果。案件依法进入刑事公诉阶段,在审判过程中,被害人陈某与加害人林某双方积极寻求和解的机会,故长宁区检察机关召集双方进行调解,就赔偿方式与赔偿金额提出建议,最终达成的调解协议为加害人林某及时赔付医疗费并真挚道歉,被害人陈某接受赔偿并同意撤诉。后长宁区检察机关依据双方达成的调解协议建议公安机关予以撤销案件。浙江省诸暨市试点将人民调解组织引入刑事和解制度。对于能够进行调解的刑事案件需满足的构成要件,诸暨市试行条例做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规定。其规定明确要求符合调解的刑事案件需要同时符合下述要求:(一)有明确被害人的故意犯罪或者直接有直接被害人的过失犯罪;(二)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三)双方当事人自愿进行和解。根据诸暨市人民检察院的统计数据显示,能够在刑事公诉案件中引入调解的案件主要有:轻伤害案件、交通肇事案件、未成年等特殊人群犯罪案件等类型的犯罪。对于刑事和解案件的处理方式,诸暨市规定:在审查起诉阶段,作出相对不起诉的决定,对于提起公诉的,可向人民法院建议适用缓刑或减轻刑事处罚。例如,2013年5月26日,犯罪嫌疑人樊某于自然村与被害人毛某发生冲突,用锄头损失毛某头面部,致毛某轻伤。在审查起诉阶段,诸暨市引入人民调解委员会基于尊重双方平等自愿原则,就赔偿方式与赔偿金额提出建议的方式对案件进行调解,最终促成被害人毛某与加害人樊某达成和解,后诸暨市检察院根据双方和解情况作出不起诉决定。诸暨市在刑事和解制度中引入调解机制的实践中,在诸多方面发现了此种模式的优势。一是缓和了被害人与加害人的对立矛盾,同时因为有了第三方的介入,刑事和解程序的过程变得更加公开、透明,有利于监督权的落实。二是,将调解引入刑事和解制度有效地节约了司法资源。在实务中,在基层推行刑事和解存在着多方面的困难,例如审批程序繁琐和追求办案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审查起诉期限和刑事和解时间的矛盾。在刑事和解制度中引入刑事调解可以缓解检察机关“人案矛盾”,节约司法资源。三是在刑事和解程序中引入调解机制符合恢复司法性的理念。恢复司法性理念以恢复司法原则为核心,通过道德约束来使犯罪人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做出发自内心的道歉,减轻被害人的损失,使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得到修复,以和解手段来解决暴力冲突,重构新的社会关系。调解机制的引入,使得调解人能够用自身的道德观、价值观劝解加害人,让加害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性,改正自身的行为,以一种新的心态再次容物社会。同时调解人也能以一种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心态来劝说被害人接受加害人的道歉与赔偿,从而化解双方矛盾,修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四)域外刑事和解制度对我国的参考意义1.法国刑事和解与刑事调解制度在法国,刑事和解制度与刑事调解制度并存,但两者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一是法国的刑事和解制度设立的目的是加快案件的审判速度,而刑事调解的目的是让被害人获得相应的赔偿而加害人能够重返社会。二是刑事和解适用的案件范围远大于刑事调解。三是刑事调解失败后可以进行刑事和解或提起公诉,而刑事和解失败后只能提起公诉。法国的刑事调解是指在第三方主持下,通过召集犯罪行为人和被害人见面进而在其之间建立联系,以便就赔偿方式和重新修复相互关系达成协议,并尽可能地创造不再重新犯罪的条件。在法国刑事调解是一种在提起诉讼前的一个程序。法国刑事调解和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相似,但法国的刑事调解制度的规定更为具体,更具有操作性。法国的刑事调解规定的赔偿补偿方式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不仅有物质方面的赔偿,更有对加害人行为上的矫正,以防止加害人在未来再犯。反观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其内容虽然十分广泛,但缺乏具体内容,实操性较差。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的赔偿方式虽然有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赔偿,但主要还是围绕被害人个人的损失进行赔偿,对社会利益的可持续维护很少涉及。对比法国的刑事调解制度,我国可以对刑事和解制度进一步细化。比如可适用的案件范围可以做出更细致,防止一些不该适用刑事和解制度的案件流入刑事和解程序、该适用刑事和解制度的案件被排除在外的情况。2.美国诉辩交易理论下的刑事和解制度诉辩交易理论强调保护当事人意思自治,通过平等协商使得控辩双方达成意思自治,实现双赢。诉辩交易理论指导下的美国刑事和解制度与我国刑事和解制度存在较多差异,对我国刑事和解程序中建立调解机制有着参考价值。在案件的适用范围上,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为:一是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涉嫌刑法分则第四、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二是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刑事和解适用的犯罪案件都是较轻微的刑事案件,而美国的刑事和解制度能适用的犯罪案件几乎涵盖了所有类型。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纠纷的类型逐渐繁杂,我国刑事和解制度可以适当增加适用的犯罪类型。在检察官的作用上,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的参与者有两方,为被害人或其近亲属和被告人,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虽为刑事和解的主持者,但在和解过程中处中立地位,对于和解赔偿方式及数额等问题不进行干预。而在诉辩交易理论下的美国刑事和解制度中,检察官占据重要地位。检察官可与被害人、被告人协商,可以提出罪名和量刑幅度等实质性建议。考虑到中美国情差异,我国检察官的权力不宜再进行扩大,在刑事和解程序中可以参照引入其他第三方参与调停,检察机关仍保持中立态度,负责监督调解过程。三、调解引入刑事和解程序的具体构建方案将调解引入刑事和解程序还存在些问题。一方面,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我国对调解引入刑事和解程序没有具体的法律规定,在具体应用调解机制时,各地做法无法达成统一。举例来说,对于调解人角色的担当,有的地方采用司法机关充当调解人,有的地方则由调解委员会作为调解人,致使刑事诉讼法在具体适用上不统一。另一方面,基于制度的本身特点及我国现实国情,调解机制的引入可能会削弱刑罚的一般预防功能、违反公共利益、违背平等原则。预设刑事案件可以依据调解解决,加害人在权衡各方利益后,主动选择犯罪,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刑罚的一般预防功能。国家刑罚权的实现不仅是对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追究,也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引入刑事调解机制,被害人在得到经济赔偿后放弃诉讼,社会公共利益则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出于经济实力的差异,刑事调解的引入往往会使占据经济优势的人逃避刑事责任。对比经济实力差的加害人而言,由于缺乏经济赔偿能力,使得刑事和解的概率很小;而具有经济实力的加害人,则因能在经济上对被害人作出有效补偿,而更易获得被害人谅解,这就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刑法的平等原则。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构建完善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实践操作。具体来言,将调解引入我国刑事和解程序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一)确定调解主体社会组织主导模式与官方主导模式这两种调解模式都分别有着自己的优势与缺点,社会主导模式能够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在调解过程中也更为灵活,但同时,这种模式对社会组织的发育成熟度要求很高。官方主导模式中的调解主体能熟悉并有效运行现行法律规则,能够有效保障调解过程的合法性和规范性。但是这种模式下,司法机关的职责与调解员身份发生冲突,影响调解的公正性。1.社会组织主导模式(1)人民调解委员会主导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调停人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一是我国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已设立很久,其本身就有了很好的和解经验与内部管理制度,直接利用人民调解委员会操作性强且成本低,二是,人民调解委员会与被害人和加害人都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能够保持较好的中立性。三是,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调解人不会对被害人与加害人双方增加心理压力,能够保证被害人与加害人双方的自愿性,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和合思想”。四是,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调解人能够有效地节约司法资源,减少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的办案压力、提高司法机关的办案效率。2.官方主导模式(1)公安机关主导公安机关是刑事案件发生后能够第一时间接触案件的机关,其对案件的了解程度早于且深于其他机关。根据实践中的调查,在我国,45%的刑事和解协议的签订是在公安机关调解的情形下完成的。由公安机关作为刑事和解制度中的调解人在实践中普遍存在且实用性很强,但其存在着诸多方面的缺点。一方面,在实践中,因为公安机关出于内部绩效等方面的考量,往往会采用先申请审查逮捕再进行调解的方式办案,在这种情形下,即使被害人与加害人双方都急于达成和解,也绕不开需要公安机关进行调和的步骤,这不仅违背了司法效率性的原则,而且公民的合法性权益也没有达到有效保护。另一方面,由公安机关作为调解人,可能有害司法的公正性。根据我国的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我国对于刑事案件的证据要求标准较高,在实践中公安机关承担着繁重的取证责任,倘若公安机关在缺乏有效充分的证据前,假借调解之名来套取加害人口中的证据,这不仅侵害了加害人的合法权益,也让人对司法的公正性丧失了信心。(2)检察机关主导在域外,由检察机关作为调解人已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如在法国,检察机关作为调解人早在1993年就已经开始适用,并且得到良好运作,发展至今已经成了一项很成熟的制度。在我国的实践中,由检察机关调解而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大概占25%。但由于我国本身的制度形式等原因,由检察机关作为调解人也有着诸多方面的缺陷。一方面,我国法律赋予检察机关控诉权与监督权,检察机关本身的权力较大,而刑事和解制度调解机制的建立,若如以检察机关作为调解人,则与检察机关拥有的控诉权相冲突。检察机关的职责要求其致力于追诉加害人的刑事责任,而调解人的目的确实力求被害人与加害人双方达成和解。另一方面,由检察机关作为调解人,和解的自愿性难以得到保障。检察机关出于其自身权力的优势,对案件是否起诉、量刑多少有着决定权与建议权,在实践中,被害人与加害人在和解过程中为避免与检察机关发生冲突,往往不得不采纳检察机关的和解建议。此时刑事和解程序调解机制的自愿性原则就受到了冲击。(二)确定调解范围1、法学界的不同观念对于刑事调解制度的适用范围,我国理论界各大法学家还各持己见,还没有得出统一结论。有的学者认为,刑事调解应限制于轻微刑事案件,有的则认为在有合理原因情形下的伤害案件都可以适用刑事和解调解机制。周文懿教授认为刑事调解制度应适用于所有案件,不应该限制刑事调解制度适用的范围。他认为刑事调解与刑事调解免刑不是一个概念,即使刑事调解成功,也并意味着要不起诉、免去加害人的刑罚。同时,刑事调解仅仅是为加害人提供一种免去刑罚、减少量刑的可能性,并不是一种确定性结果。吕晓刚教授认为刑事和解调解范围应限制于刑事和解的范畴内。他认为,依据我国的立法规定,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适用的和解范围限于因犯罪行为而引起的民事责任赔偿和谅解,对于刑事责任的认定与处分,刑事和解制度并无权去规定。因此,在刑事和解中进行调解时,只能就双方的民事责任部分进行,而不能对刑事责任部分进行调解。2、待考虑的相关因素(1)犯罪主体在适用刑事和解程序调解机制时犯罪主体值得考虑。一是考虑犯罪主体的年龄、身体健康等因素。在法律规定中,对于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通常给予更多的保护。这种倾向于也应体现在刑事和解制度中,不能因其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受到了保护而减少其在调解过程中的保护。二是考虑犯罪主体实施犯罪的次数。犯罪次数直接体现出加害人是否真正对自己的行为有所忏悔、想要重新融入社会生活。因而对于累犯,出于对其进行刑事和解后再犯可能性较大的考量,绝不轻易对累犯进行调解,以避免再次危害社会。(2)犯罪行为犯罪行为的起因、严重程度影响着案件能否适用刑事和解调解机制。当加害人的犯罪行为十分严重,对被害人的财产权利、人身权利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侵害时,应该综合考虑被害人的损失与加害人加害行为的起因。出于保护被害人合法权益的角度则此时不应该适用刑事和解制度调解机制。但实践中,加害人的加害行为往往事出有因。倘若加害人实行加害行为是由被害人对其亲人造成了严重伤害而产生出冲动的极端心理导致的,此时综合考虑加害人的动机、被害人是否还保留双方达成和解的意愿而决定是否能够适用刑事和解机制进行调解。(3)犯罪形态犯罪形态也是能否适用刑事和解调解机制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犯罪形态反映出对所保护法益的侵害程度同时也能体现出加害人犯罪心理的严重程度。传统上将犯罪形态分为犯罪预备、犯罪中止、犯罪未遂、犯罪既遂这四个形态。通常来说,这四个犯罪所侵害的法益程度、犯罪心理呈逐渐加重的趋势,适用刑事和解制度调解的可能性相应地呈现递减趋势。(三)确定调解程序一是确定调解介入刑事和解的阶段。刑事诉讼法规定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对和解程序进行审查,并主持制作和解协议书。这意味着刑事和解程序可以在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以及审判阶段展开。调解机制的介入最早可开始于侦查阶段。公安机关在接收案件后、在进行调查证据时,可以询问被害人和加害人双方是否有适应刑事和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