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新教材2023版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师用书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适用于新教材2023版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师用书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适用于新教材2023版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师用书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适用于新教材2023版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师用书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适用于新教材2023版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师用书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项目中国世界政治______统治依旧顽固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经济_______是主要的生产方式______使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科技科技落后技术先进军事作战能力低下,武器主要是____船坚炮利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社会稳定发展二、两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1)原因①重要原因: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②直接原因:____________。

(2)过程:①1840年6月,英军到达广州海口,发动战争。②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战争结束。(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丧失众多权益。时间条约内容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让________、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英、美、法三国获得了协定关税、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4)影响:鸦片战争成为________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①根本原因:________。

②直接原因:英国等国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③重要原因:未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2)经过:1856年,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__________,攻占北京。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时间条约影响1858年________英、法获得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权益;实现________合法化1860年《北京条约》1858年《瑷珲条约》俄国抢占______________、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4)影响: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________________。

三、开眼看世界1.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2.林则徐:在广州开办译馆,编译《__________》等书稿。

3.魏源(1)编写《海国图志》,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等内容,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2)书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4.徐继畬:撰写《____________》,介绍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地理等情况,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基础巩固组】题组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1.之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主要依据是 ()A.工业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的扩张要求B.中国在政治、军事上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C.清政府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D.林则徐的禁烟活动激化了中英矛盾2.对于清朝前中期统治的表述,立足于近代工业文明视角的是 ()A.康乾盛世 B.一统时代C.落日余晖 D.“党锢之祸”题组二两次鸦片战争3.中国禁烟后,英国鸦片贩子立即致书英国政府:“中国方面的无礼举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这里的“无礼举动”是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英国发动鸦片战争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广州人民抗英斗争4.马克思称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强盗式”的扩张,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增开商埠,扩大商品输出C.以战争为主要手段 D.洗劫并焚毁圆明园5.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美国人之间的案件由美国领事办理,美国人与他国人之间涉讼,由有关国家官员自行办理,中国官员不得过问。该规定使美国 ()A.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 B.获得领事裁判权C.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 D.取得内地传教权题组三开眼看世界6.道光年间,林则徐在广州“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报”。以下属于其主持编译的西书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C.《瀛寰志略》 D.《天演论》7.观察下图,面对西方的冲击,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的回应是 ()A.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辱之道B.民族意识觉醒,变法图强救危亡C.放弃闭关锁国,实行改革开放D.导致西学东渐,冲击传统观念8.“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可见当时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是 ()A.军事科技 B.工业科技C.启蒙思想 D.政治变革【素养提升组】一、选择题1.鸦片战争前,龚自珍就说过:“一祖之法无不弊,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材料表明 ()A.清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B.西方的侵略引起士人警觉C.民族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D.学习西方的思想开始出现2.晚清时,外国殖民者共向中国走私鸦片700多万箱,从中国掳走的银元相当于政府60年的国库收入。由此可知,西方殖民侵略()A.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B.推动了自由贸易的发展C.改变了传统的贸易体制 D.以掠夺财富为根本目的3.1839年9月,距离鸦片战争爆发还有9个月,英国战舰从英国本土开往中国。此时林则徐向道光帝上了一道奏折,称“知彼(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这反映出 ()A.林则徐对当时的英国完全缺乏了解B.“天朝上国”观念影响清朝政府官员认知C.地方官员仍执行传统抚夷外交政策D.清政府已经做好应对侵略的充分准备4.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期间,在中国茶叶出口总量中,广州港出口的茶叶总量1843年占比100.0%,1853年占比28.3%,到1890年仅为23%。统计数据反映出 ()A.中国农产品商品化趋势被遏制 B.中国的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C.中国外贸入超的情况日益加剧 D.五口通商改变了中国外贸布局5.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官僚体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衙门”等官职或机构。这些变化 ()A.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B.无益于近代中国走向民主化和法制化C.说明原有官僚体系遭到否定D.是殖民主义冲击专制主义禁锢的结果6.《南京条约》签订后,大清国上下都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但舆论最不能接受的不是“割地”“赔款”和“领事裁判权”,而是对外国开放通商口岸,准许外国人设置领事馆和外国人携带女眷居住,以及在外交活动中采用“平行”的交往礼节等。这说明 ()A.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国人缺乏国家主权意识C.国人对列强经济侵略强烈抵制 D.领事裁判权的损害不大7.据统计,从1840年起到1861年止,中国描述世界大势的著作至少出现了22种之多。这种现象产生的背景最有可能是 ()A.晚清统治的腐败 B.鸦片战争的失败C.国内政局的动荡 D.知识分子的推动8.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到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南京所订的《中英条约》不过是战后新邦交及新通商制度的大纲。次年的《虎门条约》才规定细则。战后局面的研究应注意下列几点:第一,赔款二千一百万两(银元);第二,割香港(岛);第三,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第四,海关税则详细载明于条约,非经两国同意不能修改,即所谓的协定关税……——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爆发。1858年,英法联军侵占大沽炮台,并以进攻北京作为威胁,迫使清政府与英、法、俄、美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主要内容有公使进驻北京;开放牛庄、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可以自由驶入长江一带通商口岸;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英国侵华的主要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与鸦片战争战败开放的口岸相比有什么不同?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重要历史影响分别是什么?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近代新思想的倡导者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于1842年刊印发行,书名中的“海国”的涵义是海外之国。书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所记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俗、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都超过了《四洲志》。书中,作者由原来对西方“坚船利炮”等奇技的惊叹,发展到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介绍。当时中国人通过《海国图志》开眼看世界,认识到近代世界的新鲜事物。1851年《海国图志》传到日本,迅速畅销,成为日本官员和学者共同研读的一部“有用之书”。——摘编自罗炳良主编《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名著》书评,即评论并介绍书籍的文章。请以《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名著》中关于《海国图志》的相关内容和评述,撰写一个简要书评。(要求:观点明确,联系背景和内容,评论准确全面,史论结合)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必备知识·落实一、君主专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工业革命冷兵器二、1.(1)②虎门销烟(3)香港岛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4)中国近代史2.(1)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2)圆明园(3)《天津条约》鸦片贸易黑龙江以北(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2.四洲志3.(2)师夷之长技以制夷4.瀛寰志略知能素养·进阶【基础巩固组】1.A结合所学,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把目标对准了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的中国,故选A。2.C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中期,工业革命的进行推动了西方工业化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仍在千百年不变的农耕文明下缓慢前行,所以立足于近代工业文明视角,清朝前中期的统治是落日余晖,故C正确。3.A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英国大鸦片贩子认为中国禁烟措施损害了英国的利益,英国政府宣布对华发动战争,故该“无礼举动”是虎门销烟,故选A。4.D“强盗式”的扩张主要表现就是烧、杀、抢、掠。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圆明园是对人类文明的粗暴破坏,最能体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强盗式”的扩张,故选D。5.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领事裁判权指的是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的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因此材料体现美国获得领事裁判权,B正确。6.A林则徐组织编译的书籍是《四洲志》,故选A。B是魏源所著,排除;C是徐继畬撰写的,排除;D是严复翻译的,排除。7.A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的冲击,魏源编撰《海国图志》一书,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辱之道,故A正确。8.A战舰、火器和养兵练兵之法属于军事科技的范畴,故选A。【素养提升组】1.A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在鸦片战争之前龚自珍就认识到清朝的落后和腐败,看到了清政府已经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要求清政府进行改革,故A正确;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前”可知,材料中龚自珍的呼声是在西方列强侵略之前发出,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民族矛盾,并且民族矛盾不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故C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龚自珍提出向西方学习,故D错误。2.D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时期外国殖民者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中国财富大量外流,说明掠夺财富是近代西方殖民侵略的根本目的,D正确;题干内容与中国近代化无关,排除A;晚清时期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通过题干无法判断晚清时期中国贸易体制的变化,排除C。3.B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大战在即,即便像林则徐这样的封建地主阶级开明之士都没有意识到战争的风险,依然自欺欺人地高估“天朝上国”的影响力,故选B。4.D根据材料,广州港茶叶出口总量占比下降,与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有关,结合所学可知,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被迫开放五口通商,其中上海开放为通商口岸,日益超越广州成为重要的出口港,D正确;广州港出口占比下降,不能反映全国情况,排除A;材料仅涉及广州港出口占比下降问题,与关税主权无直接的关联,排除B;材料仅仅反映的是我国广州港茶叶出口总量占比,排除C。5.D材料提到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衙门”等官职或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殖民主义冲击专制主义禁锢,出现新的政府机构,故D正确;材料反映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表现,不是半封建化,故A排除;新的近代政府机构的设立,有利于近代中国走向民主化和法制化,故B排除;材料不能说明原有官僚体系遭到否定,应该是遭到冲击,故C排除。6.B据材料“最不能接受的不是‘割地’‘赔款’和‘领事裁判权’”,而是设置领事馆、采用“平行”的交往礼节等,依所学,“割地”“赔款”和“领事裁判权”使中国主权遭到破坏,并不是“最不能接受”的,可见清政府天朝上国心态,进一步说明国人缺乏国家主权意识,故选B;依所学,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指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材料“割地”“赔款”和“领事裁判权”,强调中国主权遭到破坏,排除A;“最不能接受”“准许外国人设置领事馆和外国人携带女眷居住”“采用‘平行’的交往礼节”,可知中国人并非仅抵制经济侵略,在外交等领域也有所抵制,排除C;依所学,领事裁判权意味着中国丧失司法主权,排除D。7.B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一部分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中西方之间的差距,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因此描述世界大势的著作才会不断涌现,故选B;晚清统治的腐败是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而不是这些著作不断涌现的原因,排除A;国内政局的动荡与材料现象的出现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C排除;材料中现象的出现离不开知识分子的推动,但这不是主要因素,如果没有鸦片战争失败的推动,知识分子可能还是沉浸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故D不是最佳答案,排除。8.A据材料“着意边疆地理研究”“重视研究外国史地”可知变化主要反映清代史籍著述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故选A;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只是一个方面,排除C;D材料不能体现,而且说法绝对,排除。9.【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条约内容“第三,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第四,海关税则详细载明于条约,非经两国同意不能修改,即所谓的协定关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侵华的主要意图是打开中国市场,为其在华商品输出创造条件。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加紧了殖民扩张步伐;从中国角度分析,政策方面,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观念方面,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第(2)题第一问,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数量更多,地理上扩展至整个东部沿海、深入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