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点特色练06生态保护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下表所示是西周政府设置的官职及其主要职责。由此可知,周朝()官职主要职责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川衡“掌巡川泽之禁令,而平其守”泽虞“掌国泽之政令,为之厉禁,使其地之人守其财物”迹人管国王田猎之地的政令,防止捕杀幼兽,禁止用毒箭射杀野生动物矿人颁布禁令,保护铜矿等矿产A.统治者奉行“仁政”理念B.行政管理日益走向规范化C.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D.法律中蕴含顺应自然理念2.下表为秦汉中央设置的部分官职及职责,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朝代官职职责秦都水长丞掌“陂池灌溉,保守河渠”。西汉水衡都尉“掌上林苑,有五丞”,并负责林业方面的管理。东汉河堤谒者“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A.政府重视生态资源保护利用B.统治者对资源进行巧取豪夺C.北方中原地区生态状况良好D.封建政权机构专业分工细致3.古老地名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映射了社会的变迁。以下是汉代河套地区的一些县名:西河郡的美稷、广田、谷罗、饶、富昌;五原郡的田辟、宜梁、临沃;朔方郡的沃野、广牧。据此可知,汉代()A.河套地区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B.移民实边政策严重破坏生态环境C.政府重视边疆土地资源的开发D.儒家文化在边疆得到传播与认同4.《山海经》称黄河为“河水”,西汉时有人则称之为“浊河”或“黄河”,至唐宋,“黄河”这一名称被广泛使用。这反映了()A.汉唐人口分布格局的南迁趋势B.唐宋时期政治中心东移的态势C.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渐变过程D.中华文明摇篮民众认知的趋同5.明初,河北蓟州因“蹊径狭小,林木茂盛,官军可以设伏,胡马不得直驰”而被视为防范蒙元残部进攻的战略要地;但大力屯田开发后,“沿边诸臣以营缮之故,辄伐木取材,不思为边关万世虑”而致“虏人犯塞,迄无宁时”。这主要说明()A.蓟州战略地位从此下降B.经济发展威胁边防体系C.明朝无力抵御外敌进犯D.环境保护关乎国家安全6.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四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皇帝亲自率王公大臣在太和殿前焚香祭天。材料说明()A.统治者开始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B.城市规模扩展导致雾霾不断发生C.通过调整种植方式、祭天敬神来治理雾霾D.清代的北京城环境污染极其严重7.明清时期,政府不断完善和细化中央与地方环境保护的政策、法令,但仍然不能扭转自然环境恶化的总体趋势,森林覆盖率每100年下降2个百分点。乡约、族规、宗教、道德等非正式环境制度随之兴起。据此可知明清()A.正式环境制度供给不足B.民间环境保护制度将取而代之C.融入世界体系风险加大D.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转变模式8.据下表可知()朝代高峰人口(100万人)薪柴总消耗量(每年100万m3)毁林面积(每年100万亩)西汉(2年)595912.6东汉(105年)535311.3唐(775年)535311.3北宋(1109年)12112125.7明(1592年)20020042.6清(1776年)26826857.0清(1848年)42742790.9A.人地矛盾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B.薪柴消耗是生态被破坏的主要原因C.古代政府官员缺乏生态保护理念D.古代人民生活方式未发生根本改变9.在《汪公锡文运熙家抄》中,引用了点评古水系的话来评价宏村水圳,“引水入室掘井家中,防祝融之肆虐,取汲浣之便利,求滚滚之财源,荡里中之秽气,灌村外之良田”。这段评价表明宏村水系()①是自然水系与人工水系的完美结合②使村落聚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相结合③运用独特的生态平衡思想规划水系④符合现代人类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0.1952年11月和12月初,伦敦出现异常低温,受反气旋影响,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难以扩散,积聚在城市上空,市民不仅生活被打乱,健康也受到严重侵害,直至12月9日,一股强劲而寒冷的西风吹散了笼罩在伦敦的烟雾。材料说明()A.蒸汽时代生存环境恶化B.地理气候主宰生存环境C.政府积极应对工业问题D.防控空气污染需受重视11.20世纪60年代,美国洛克菲勒财团和福特财团派遣农业专家到亚非拉国家,设立各种农业研究中心,通过种植稻麦高产品种,使农作物得到不同程度的增产,但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也导致了土壤退化。由此可见()A.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得到解决B.美苏冷战重心转向亚非拉地区C.科技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D.现代农业已经实现可持续发展12.在邓小平推动下,197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首次将保护生态环境列入其中,1979年颁布了第一部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83年环境保护正式被确立为基本国策,随后一大批法律法规陆续颁行。这说明我国()A.开始有效发挥政治手段作用B.走法治化生态文明建设道路C.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D.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思想13.1983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话说长江》以长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风貌为叙事对象,基本没有具体的人物和故事。而中央电视台在2004年播出的纪录片《再说长江》则将个人作为叙事对象,通过这些个人的故事来展现长江的魅力。这一变化反映出()A.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B.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C.个人价值得到更多的尊重D.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14.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举行内阁会议,正式决定向海洋排放福岛核电站含有对海洋环境等有害的核废水,中国、韩国等国均向日方表明严重关切,国际舆论给与高度关注的同时,普遍表示质疑和反对。这表明()A.日本审慎对待核废水处置问题B.周边国家干涉日本内政C.核废水只会影响周边邻国利益D.全球环境保护意识增强15.2021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期间,中美两国承诺采取强化气候行动,有效应对气候危机。但在协定表决启动时,印度代表发展中国家要求将各国加速“逐步淘汰”煤炭使用承诺,改为“逐步减少”,经过紧急协商最后达成了协定。这一协定的达成表明()A.中美信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B.多边协商原则利于应对全球问题C.发展中国家主导气候问题的解决D.积极推进减排降碳成为全球共识16.2022年4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考察时强调,“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是重中之重,视之为‘国之大者’”。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以上反映了()A.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B.绿色环境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保障C.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发展观D.城市乡村民族融合发展的有力措施[答题区]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中国历史上的环境变迁,始于秦汉。从北宋中期开始,中国环境质量整体渐劣;从全国宏观方面而言,环境最先受到严重破坏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南方生态环境遭受空前的破坏,环境变化的原因主要为人口快速增长下土地资源的不当利用。为满足剧增人口的生存之需,人们不知疲倦地向自然索取,无限地垦殖耕地,毁坏植被。中国环境的变迁,除自然因素外,根本原因在于“人为”。——摘编自陈业新《中国历史时期的环境变迁及其原因初探》材料二近300年来中国森林覆盖率变化趋势——摘编自何凡能等《近300年来中国森林的变迁》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之时,全国森林覆盖率仅为8.6%。1949年10月,林垦部(后改为林业部)成立,负责全国林业经营和林政工作,积极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林业工作。1950年,在首届全国林业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采伐与利用”的基本方针。1956年,中共中央发出“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大跃进”运动结束后,发展科学技术,开展木材综合利用、提高木材利用效率成为工作重点。这一时期颁布了一系列法规,禁止烧山及滥伐、滥垦,开展大规模造林,“造林后林权归造林者所有”。至1966年,全国已经成长起来的新造幼林超2亿亩。——摘编自任铃《1949~1966年我国林业建设的实践探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环境变迁的特征。(8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300年来中国森林覆盖率的阶段性变化及其成因。(10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1952年,毛泽东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周恩来对黄河的事情“亲自挂帅”,多次主持会议研究治理黄河的重大问题。根据黄河自身的特点和新中国初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黄河水利委员会在中共中央治黄方针的指导下,提出了“兴利除害,分步治理”的治黄指导思想。从1950年春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和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治理黄河的两个阶段工作,有目的、有步骤地对黄河流域进行从治标到治本的综合治理,遏制了黄河水患。1954年3月,黄河下游春季修堤工程全面开工。河南、山东两省各工段上堤的民工共达五万多人,许多包工队都重新整顿劳动组织,并积极改进工具,推行先进工作法,使工程质量和工作效率都有提高。1954年黄河顺利地渡过了八次大汛,此后治黄委员会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黄河流域规划,开启了全面的治本工作。——据郭书林《从治标到治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材料二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伴随着工业和城镇化发展,工业和城市用水需求急剧增长。黄河治理围绕除害兴利,水利建设进一步提速。以邓小平、陈云、江泽民等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关心黄河的治理开发以及水资源利用等问题,不断推进黄河治理的科学化及制度化。1989年11月,“引黄济青”工程竣工,青岛市用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20世纪80年代,黄河大堤得到重新修缮。从1978年开始,国家陆续开始在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设立水质监测站、加快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的立法保护等工作。21世纪初,黄河断流以及黄河受纳的污染物量已超出自身水环境承载能力,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失衡等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日益凸显。为此,黄河流域的治理“从以往以水质监测为主向以监督管理为主转变”“从以往比较注重微观管理向注重流域层面宏观管理转变”。此后,通过调水调沙、生态补水等一系列综合措施,至2012年,黄河流域的水质总体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水资源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不断深入,其中重要生态敏感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得到有效缓解,黄河断流也未再出现。——《新中国黄河治理的成就及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治理黄河的特点及其意义。(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与新中国初期黄河治理的不同点及背景。(10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人类社会逐步迈入后工业化时代。后工业化时代的文明,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比如在物质达到一定水平以后,鼓励人们多花点时间思考:什么是“较高的生活质量”?对人类而言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情?人类在权力与市场的夹击下如何做到增进团结、消除矛盾、协调社会?怎样提升公共道德?对文明的思考说来也简单,那就是重现“人文精神、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化的理论体系”,人不仅仅是物质的动物,它还追求意义,追求崇高,过度夸大和消费带来的负面效应是:鼓励贪欲容易对人类价值形成误导;地球承载不了人类所有的欲望;罗马帝国的衰亡和中世纪黑死病都是对人类贪欲的惩罚。——摘编自金雁《东欧剧变的思考》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外历史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热点特色练06生态保护1.答案:C解析:根据“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掌国泽之政令,为之厉禁,使其地之人守其财物”等内容可得出,西周政府设置的官职及其主要职责都反映出对环境的保护,说明当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C项正确;仁政是战国孟子提出的,排除A项;材料与行政管理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法律中的自然理念,排除D项。故选C项。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汉中央设置专门官员来管理河渠、林业,可知重视生态资源保护,故选A项;材料得不出统治者对资源的掠夺,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中原地区环境状况,排除C项;材料虽然有分工,但不能说明专业分工细致,排除D项。故选A项。3.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河套地区的美稷、广田、谷罗、饶、富昌、田辟、宜梁、沃野、广牧等县名反映了这一地区良田广辟,庄稼茂盛,粮食丰收,充足富饶、适宜田牧,反映出农业有所发展,说明汉代政府重视边疆土地资源的开发,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业和畜牧业的比重对比,不能得出汉代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的结论,排除A项;县的名称没有体现移民实边政策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信息,排除B项;儒家主张实施礼治、德治、人治,宣扬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的价值观,材料无法体现与此相关的地名,排除D项。4.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对黄河的称呼由原来的“河水”“浊河”,再到“黄河”这一名称被广泛使用反映了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现实状况,可以看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渐变过程,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是从唐朝安史之乱开始,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政治中心的东移趋势,排除B项;材料不能看出民众认知的趋同,排除D项。故选C项。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被视为防范蒙元残部进攻的战略要地”“但大力屯田开发后……不思为边关万世虑而致‘虏人犯塞,迄无宁时’”等信息可知,河北蓟州因森林茂盛、蹊径狭小而被视为防范蒙元残部进攻的战略要地,但由于大力开发,过度开发后出现环境问题,这导致边关问题严重,说明环境保护关乎国家安全,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蓟州大力开发后导致的问题,没有体现蓟州战略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环境保护关乎国家安全,没有体现经济发展对边防体系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蓟州大力开发而出现的问题,没有强调明朝无力抵御外敌进犯,排除C项。故选D项。6.答案:C解析: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皇帝亲自率王公大臣在太和殿前焚香祭天。材料说明清朝通过调整种植方式、祭天敬神来治理雾霾,C项正确;“开始”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城市规模扩展的信息,排除B项;清代的北京城环境污染极其严重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7.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知,政府不断完善和细化中央与地方环境保护的政策、法令,但是环境问题仍然恶化,说明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转变模式,D项正确;“供给不足”不能体现,排除A;材料只说正式环境制度随之兴起,并不能体现取代,排除B;没有涉及融入世界,排除C。8.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从西汉到清代,人口不断增加,导致资源过度开发,森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故选A项;仅依据表中数据不能得出薪柴消耗是古代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C、D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9.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引水入室掘井家中”可分析出是自然水系与人工水系的完美结合,①正确;根据材料“取汲浣之便利,求滚滚之财源,”可分析出使村落聚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相结合,②正确;根据材料“荡里中之秽气,灌村外之良田”可分析出运用独特的生态平衡思想规划水系,③正确;结合整个材料可分析出符合现代人类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④正确。综上,①②③④,D项正确。故选D项。1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所给时间1952年可知,这一时期世界处于“冷战”之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推行。结合材料“伦敦出现异常低温,受反气旋影响,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难以扩散,积聚在城市上空,市民不仅生活被打乱,健康也受到严重侵害,”表明这一时期环境污染严重,防控空气污染需受重视,D项正确;蒸汽时代生存环境恶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地理气候主宰生存环境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政府积极应对工业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11.答案:C解析:根据“通过种植稻麦高产品种,使农作物得到不同程度的增产,但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也导致了土壤退化”可得出,科技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一方面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产生了环境问题,说明科技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C项正确;问题没有解决,排除A项;冷战重心没有转移,排除B项;“已经实现”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D项。故选C项。12.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了我国通过宪法的形式对环境进行保护,说明我国走法治化生态文明建设道路,B项正确;开始有效发挥政治手段作用,“开始”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五位一体”,排除C项;科学发展观这一时期还没有提出来,排除D项。故选B项。13.答案:C解析:对于长江的叙事内容由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转向个人,这说明在进入新世纪之后,个人的价值更多的受到重视,C正确;长江的魅力属于对内而非对外领域,排除A;题干中的变化以及叙事主体并不能得出长江生态文明的发展情况,排除B;题干仅仅围绕长江这一主题展开,无法证实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排除D。1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正式决定向海洋排放福岛核电站含有对海洋环境等有害的核废水,中国、韩国等国均向日方表明严重关切,国际舆论给与高度关注的同时,普遍表示质疑和反对”及所学知识可得,通过中国、韩国等国的态度可以看出全球环境保护意识增强,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日本对待核废水的谨慎,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核废水对于全球环境是不好的一面,中国、韩国等国的态度不是在干涉日本内政的表现,排除B项;日本排放核废水能影响全球,“核废水只会影响周边邻国利益”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5.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2021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期间,中美两国承诺采取强化气候行动,有效应对气候危机”,而在“协定表决启动时,印度代表发展中国家要求……经过紧急协商最后达成了协定”,这表明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期间,中、美、发展中国家多边协商应对全球问题,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印度代表发展中国家要求”,故A说法片面,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美两国承诺采取强化气候行动,有效应对气候危机”,未涉及“发展中国家主导”,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积极推进减排降碳成为全球共识”,只是煤炭使用承诺“逐步减少”,排除D项。故选B项。1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建设,是对生物多样性的有力呵护,是海南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推动绿色发展的具体体现。建设国家公园彰显了创新、绿色、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发展观,C项正确;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属于生态文明建设,未体现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重大意义,“绿色环境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城市乡村民族融合发展的有力措施”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7.答案:(1)特征: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区域性特征;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环境质量问题日益严重。(2)变化①:18~20世纪中期呈下降趋势。原因:人口增长过快;政府的鼓励性垦荒政策;政府与民众生态环保理念的缺失。变化②:20世纪中后期呈上升趋势。原因: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全社会积极参与林业建设;服务于经济建设的现实需要;“大跃进”运动的教训;政府与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解析:(1)特征:根据材料“始于秦汉。从北宋中期开始,中国环境质量整体渐劣;从全国宏观方面而言,环境最先受到严重破坏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南方生态环境遭受空前的破坏,环境变化的原因主要为人口快速增长下土地资源的不当利用”可分析出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区域性特征;根据材料“为满足剧增人口的生存之需,人们不知疲倦地向自然索取,无限地垦殖耕地,毁坏植被”可分析出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根据材料“从北宋中期开始,中国环境质量整体渐劣”可分析出环境质量问题日益严重。(2)变化①:根据材料二近300年来中国森林覆盖率变化趋势可以看出18~20世纪中期呈下降趋势。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人口增长过快、政府的鼓励性垦荒政策、政府与民众生态环保理念的缺失的角度回答。变化②:根据材料二近300年来中国森林覆盖率变化趋势可以看出,20世纪中后期呈上升趋势。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积极参与林业建设、服务于经济建设的现实需要、“大跃进”运动的教训、政府与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的角度回答。18.答案:(1)特点: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广泛支持、积极参与;设立专门机构、统筹规划;提出系统治理举措;利用先进手段和新方法。意义:有效治理了水患;适应了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体现了制度优势。(2)不同点:更加科学系统、侧重兴利除害及污染防治、注重整体协调治理。背景:必要性:经济建设的需求;可能性: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先进管理经验及治理方法的传入。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周恩来对黄河的事情‘亲自挂帅’,多次主持会议研究治理黄河的重大问题”可知,政府高度重视;根据材料“河南、山东两省各工段上堤的民工共达五万多人”可知,群众广泛支持、积极参与;根据材料“黄河水利委员会在中共中央治黄方针的指导下,提出了‘兴利除害,分步治理’的治黄指导思想”可知,提出系统治理举措;根据材料“此后治黄委员会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黄河流域规划,开启了全面的治本工作”可知,设立专门机构、统筹规划;根据材料“并积极改进工具,推行先进工作法,使工程质量和工作效率都有提高”可知,利用先进手段和新方法。意义:结合上述分析的特点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有效治理水患、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为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企业销售总监全职劳动合同
- 2024股权转让协议书合同
- 2024年度技术咨询合同技术成果保密
- 2024广告代理合同精简范文
- 2024家禽的买卖合同范本
- 2024年度知识产权保护合同:确保专利、商标不受侵犯的知识产权维护协议
- 钢筋选购合同范本
- 2024装修半包合同的注意事项
- 股权转让协议的违约责任
- 消防系统升级改造工程合同
- 2023年医院骨科手术统计报告
- 恐龙的进化历程
- 跨国公司的外汇风险管理分析-以TCL科技为例
- 佛教协会管理制度
- 2023年11月广东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白云区分局下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2人笔试历年高频考点-难、易错点荟萃-附带答案详解
- 护理查房及疑难病例讨论课件
- 《中级电工考核要求》课件
- 智能化弱电工程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全科医生临床常见病门急诊病历模板(范例)
- GH/T 1421-2023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技术规程块菌(松露)
- 《佛山市铝灰渣处理处置环境管理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