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三部分热点特色练05民生问题_第1页
新教材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三部分热点特色练05民生问题_第2页
新教材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三部分热点特色练05民生问题_第3页
新教材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三部分热点特色练05民生问题_第4页
新教材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三部分热点特色练05民生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点特色练05民生问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并制礼作乐;孔子主张“仁者爱人”;管子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这反映出()A.儒家学说以民本思想为核心B.中国古代思想的民主化色彩C.以人为本根植于久远的传统D.思想始终为政治服务的特质2.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严重灾荒,举国乏食,告急于秦。秦穆公虽然对时任国君晋惠公心存不满,但为了晋国百姓,还是在名臣百里奚的劝说下,积极输粮于晋,拯救晋民,最终靠着秦国的慷慨解囊,晋国顺利度过此次灾难。秦穆公这一做法()A.印证了“春秋无义战”B.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C.延续了秦晋之好的传统D.践行了政在得民的理念3.我国东晋高僧法显赴印度求法。他在归国后撰写的《佛国记》(即《法显传》)中,称赞笈多王朝统治者施仁政,“人民殷乐”。这说明笈多王朝()A.确立佛教为国教B.强化了中央集权C.与中国往来密切D.统治者重视民生4.《唐六典》规定:“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个;九十,给二人;百岁,给三人。”政府还规定,除“十恶”之外,家有80岁以上亲人及笃疾,据《令》应侍养者,申报刑部,听候处分,可以暂缓流刑,以充侍养,待亲人终周年后,方押送流放之地。这些规定反映了当时()A.社会保障体系完善B.法律政策执行灵活C.社会经济发展繁荣D.崇儒尊孔治国理念5.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浙东大饥,朱熹借常平米600石,在建宁府崇安县(今福建武夷山)开耀乡与乡绅刘如愚创办社仓一所,进行赈贷,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社仓事目》(即社仓章程),于淳熙八年(1181年)奏请孝宗批准推行全国。后人把这个《社仓事目》连同开耀乡社仓经营管理办法统称“朱子社仓法”。朱熹作为理学大师,创立“社仓”,其主要目的是()①维护社会稳定②灾年赈济,扶植生产③解决全国百姓温饱问题④提供社会保障,造福百姓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下表是宋代和籴粮食(政府收购民间粮食的官买制度)的有关史料。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宋代()和籴粮食数额出处元丰元年,82.4万石《宋史》卷175《食货上三》绍兴二十九年,230万石《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2乾道元年,108万石《宋会要辑稿·食货四十》乾道五年,130万石开庆元年,550万石《宋史》卷175《食货上三》咸淳五年,168万石A.粮食生产超过前代B.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加C.政府重视粮食安全D.政府维护重农抑商政策7.永乐四年(1406年),开封王府所刻的《救荒本草》中载有414种救荒野生植物,书中所载的每种植物都配有插图,图版全依照园圃种植的实物而绘,以求真形为首要(如图)。这一做法意在()A.总结植物学的成果B.提高风俗画的技巧C.推广印刷术的运用D.增强社会救助能力8.古代不少诗篇以灾害事件为中心,反映了东部沿海各地遭受飓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历史图景。如钱镠的《筑塘》中写道:“天分浙水应东溟,日夜波涛不暂停。千尺巨堤冲欲裂,万人力御势须平。吴都地窄兵师广,罗刹名高海众狞。为报龙神并水府,钱塘且借作钱城。”诗中虽然谦称其筑塘的行动是“借”龙神和水府,但实际上主要反映了()A.人类抗衡大海的壮志和力量及政府开展社会和工程救灾的举措B.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东倾和应对海洋灾害的成长过程C.华夏先民历经苦难、依海而生的峥嵘历程和斗争精神D.古代灾害天气的频繁发生和古人海洋意识的普遍增强9.《明史·食货志》记载:“初,太祖设养济院收无告者,月给粮。设漏泽园葬贫民。天下府州县立义冢。又行养老之政,民年八十以上赐爵。复下诏优恤遭难兵民。”这表明明初政府()A.重点救济遭难兵民B.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C.践行孔子仁政理念D.稳定社会以恢复经济10.1601年,英国出台的《济贫法》,认定贫困的根源来自个人,贫困是“个人责任”,国家不应该承担救助的责任。这表明当时英国()A.率先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B.没有根本解决社会贫困问题C.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D.减轻了下层民众的后顾之忧11.1917年春,美国国会出台劳工住房计划:由政府船运局下属的应急舰队公司向造船企业下属的房产公司提供联邦贷款开展住房建设工程;授权劳工部提供住房给“在与国防工业相关且必要的行业就业的劳工及其家人”;授权总统解决战时劳工的住房问题。这一政策()A.解决了劳工住房供应的短缺问题B.体现了政府对住房问题的直接干预C.加剧了居民住房持有的两极分化D.成为美国解决住房问题的长期政策12.1933年2月17日,中国共产党在《青年实话》第四期中指出:“由于社会的不平等,致使工农群众被剥夺了真正的体育训练的一切可能和权力,而且伴随着生活水平的低落,造成广大劳动青年中惊人的体质退化。”该观点()A.服务于全面抗战的需要B.表明国民政府重视国民体质C.推动了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D.揭示国民体质退化根本原因13.这反映出,这一时期我国的扶贫工作()20世纪下半叶中国扶贫工作简表时间扶贫方式1949~1978救济式扶贫,是以政府为主体,以国家财政为支撑,以财政补贴、实物救济为主要手段。1979~1985体制性改革扶贫,通过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获得扶贫成效。1986~2000开始了以开发式扶贫为方针的专项扶贫,以县为中心区域式扶贫。A.增加国家财政支出负担B.已取得阶段性的胜利C.成为政府工作中心任务D.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14.国家邮政局于2006年2月22日发行纪念邮票1套1枚(见右图)。这枚邮票纪念的历史事件()A.有利于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B.推动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C.解决了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D.标志着个人所得税制度确立15.近些年来,一批批聚焦人民之所想的电视剧获得了大家的好评,《山海情》再现扶贫故事;《小欢喜》演绎家长里短;《大江大河》讲述改革发展;《人世间》书写时代沉浮。这些电视剧的脱颖而出说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该坚持()A.以市场经济为指导B.与国际化视野相接轨C.以为人民服务为导向D.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16.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消除贫困是人类自古以来的共同理想。2021年2月25日,中国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这反映出()A.人类的理想B.国际的合作C.科技的进步D.制度的优势[答题区]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乡村建设运动是在20世纪初中国农村经济走向衰弱的时代背景下,以乡村教育为起点,以复兴乡村社会为宗旨,由知识精英推进的一场乡村社会改造运动,知识界的普遍认识是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全国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种实验区有1000多处。各主要乡建团体所进行的工作基本上都包含政治改革、文化教育、科技改良和推广、卫生保健、组织合作社、移风易俗、自卫保安等内容。突出代表是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运动、梁漱溟领导的邹平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在1928年开始提出“乡治”的主张,到1931年完成了他的“乡村建设理论”。他提出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出路是搞所谓“乡村建设”,即依靠“乡村自治”组织,来建立“乡村文明”。1931年,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县开办了乡村建设研究院,搞“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是建立“乡农学校”;二是建立“乡村自卫组织”;三是建立“合作社”,进行农业技术改良。他说:“共产党闹的最厉害的地方,单靠军队去剿是不行的”,“要想消除共产党的农民运动,必须另有一种农民运动代替才可以”。——摘编自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乡村建设运动”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乡村建设运动”?(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1994年9月,布朗在《世界观察》杂志(1994年第9~10期)发表了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后来又出版了《谁来养活中国》一书。他在文章中说“中国人口每年增长1400万人,收入也在迅速增加。人口的继续增长以及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必然使得粮食需求急剧增长。”布朗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将来是否有购买大量进口粮食的能力,布朗的答案是肯定的;二是若中国大量进口粮食,是否有哪个或哪几个国家能够足额提供。布朗考虑到诸多因素,他的答案是否定的,即“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国家联盟有潜力能够提供如此多的粮食”。1980年以来,世界平均每年出口粮食2亿吨,其中接近一半来自美国,而美国也承受着农田损失和灌溉用水转为非农业利用之苦。预计从2010年到2050年,美国人口将增加9500万(包括自然增长和移民),美国可供出口的剩余粮食不会增加太多。——摘编自尹成杰《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材料二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首先要依靠各国自身努力,加大农业生产投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产量……此外,国际社会还应统筹兼顾,采取综合手段处理好粮食安全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以及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的关系,以实现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摘编自卢沙野《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布朗对现代中国粮食安全形势的判断,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布朗提出的问题没有发生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补充一条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举措并说明理由。(10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时期主张/措施先秦“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孔子“圣王之事,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论其税赋以均贫富”“今上征敛于富人,以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与侈惰也”——韩非子唐均田制、两税法宋方田均税法、募役法义田、义学、义宅等社会救济明清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善堂、善会等慈善组织近代“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天朝田亩制度》“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康有为《大同书》“平均地权”——孙中山“打土豪,分田地”——土地革命时期口号现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个”有利于,“先富带后富”——邓小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从表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史的有关史实进行阐释。(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热点特色练05民生问题1.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从周公、孔子等人开始就开始强调“保民”“爱人”“顺民心”等主张,这说明以人为本的思想植根于久远的传统,C项正确;周公时期儒家思想还没有形成,排除A项;“民主化色彩”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这些思想反映的是以民为本,无法体现始终为政治服务,排除D项。故选C项。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穆公帮助晋国百姓渡过难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春秋时期的战争,无法印证“春秋无义战”,排除A项;先秦时期常常有“秦晋之好”的联姻关系,但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秦穆公帮助晋国百姓渡过难关,并不一定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无法直接体现政在得民的理念,排除D项。故选B项。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法显称赞笈多王朝统治者施仁政,人民殷乐,可得知笈多王朝统治者重视民生,D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显示笈多王朝确立佛教为国教,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笈多王朝统治者施仁政,没有涉及强化中央集权,排除B项;根据材料,东晋高僧法显赴印度求法,可知笈多王朝与中国有宗教方面的往来,但不能表明往来密切,而且材料主要意思是笈多王朝统治者施仁政,重视民生,排除C项。故选D项。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个;九十,给二人;百岁,给三人”“应侍养者,申报刑部,听候处分,可以暂缓流刑,以充侍养”可知政府的这些规定都强调“孝”这一核心理念,反映当时崇儒尊孔的治国理念,D项正确;“完善”过于夸大这些规定的作用,排除A项;法律政策执行灵活与材料强调“孝”的主旨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与乡绅刘如愚创办社仓一所,进行赈贷”“制定《社仓事目》”“朱子社仓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作为理学大师,其创立的“社仓”,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在灾年进行赈济,扶植生产;同时通过立法,为社会提供了保障,造福了百姓,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其创立“社仓”无法解决全国百姓温饱问题,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6.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宋代和籴粮食数额巨大,累年不衰,说明政府重视粮食安全,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宋代粮食生产与前代比较的信息,排除A项;和籴粮食体现的是政府的财政支出,不是收入,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7.答案:D解析:《救荒本草》中记载了400多种救荒野生植物,这些救荒植物能够在遇到灾荒的时候起到社会救助的作用,所以这一做法是在增强社会救助能力,D项正确;这一做法仅总结了能够救荒的野生植物,是在增强社会救助能力,并不是总结植物学的成果,更不是提高风俗画的技巧和推广印刷术的运用,排除A、B、C项。故选D项。8.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筑塘》反映的是钱镠汇聚吴越军民的磅礴力量,修建钱塘江海塘,与扑城大海进行较量,体现了人海抗争的相持局面及政府开展社会和工程救灾的举措,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类抗衡大海的壮志和力量及政府开展社会和工程救灾的举措,不能体现“经济重心南移东倾”“华夏先民历经苦难、依海而生的峥嵘历程和斗争精神”“古代灾害天气的频繁发生和古人海洋意识的普遍增强”,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9.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明初政府设立机构,推行扶贫救济以及养老正常,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为经济恢复发展奠定基础,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遭难兵民是重点救济对象,排除A项;仅从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中的举措不是为了践行孔子仁政理念,而是为了巩固统治,恢复经济,排除C项。故选D项。10.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英国《济贫法》的内容可知,在自由和社会公平及正义之间,英国选择了前者,这表明当时英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贫困问题,B项正确,排除C、D两项;材料中缺乏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信息,A项中“率先”无法得出,排除。故选B项。1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战期间,美国国会出台相关改善劳工住房问题的计划,这体现了政府对住房问题的直接干预,B项正确;“解决了”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居民住房持有的两极分化,而非加剧,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出这一政策的长期性,排除D项。故选B项。1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由于社会的不平等……造成广大劳动青年中惊人的体质退化。”可分析出该观点揭示国民体质退化根本原因,D项正确;全面抗战开始的时间是1937年7月7日,排除A项;材料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发表的,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推动了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排除C项。故选D项。13.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我国在不同阶段的扶贫方式不同,由救济式扶贫到体制性改革扶贫再到以开发式扶贫为方针的转向扶贫,这些变化都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紧密相关,D项正确;1978年后我国已经不再单纯使用救济式扶贫,不能说明增加国家财政支出负担,排除A项。我国到2020年才取得扶贫的彻底胜利,排除B项;根据表格内容无法说明扶贫成为政府工作中心任务,排除C项。故选D项。14.答案:A解析:废除农业税条例,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充分体现了公民的意愿,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从而有利于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A项正确;此举未涉及生产关系的变革,排除B项;此举确实可以减轻农民负担,如果一家5亩土地,按正常的一亩地缴纳约150斤小麦,每斤小麦5角,则这一块免交合起来就有375元,加上粮食直补每亩地40元计算,有200元。这样,比较改革之前,农民要从国家手中直接得到575元的好处。但不足以解决贫困问题,排除C项;1980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标志着个人所得税制度确立,排除D项。故选A项。15.答案:C解析:材料提到的电视剧作品均聚焦于人民关注的事件,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以市场经济为指导,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与国际化视野相接轨,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1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有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体现了制度的优势,A、B、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D项。17.答案:(1)原因: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村经济衰弱;国家政治秩序动荡,军阀战乱频繁,匪患遍地;20年代末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农民纷纷“破产”;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知识界主张通过救济农村来挽救国家。(2)评价: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愿望,提出改革农村的方案,表现了他们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但他们的乡村建设运动以温和的手段从事枝节的社会改造,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此对抗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更是错误的。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乡村建设运动是在20世纪初中国农村经济走向衰弱的时代背景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村经济衰弱。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可知国家政治秩序动荡,军阀战乱频繁,匪患遍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年代末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农民纷纷“破产”。根据材料“共产党闹的最厉害的地方,单靠军队去剿是不行的。”可知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根据材料“要想消除共产党的农民运动,必须另有一种农民运动代替才可以”,可知知识界主张通过救济农村来挽救国家。(2)评价:根据材料“以乡村教育为起点,以复兴乡村社会为宗旨,由知识精英推进的一场乡村社会改造运动,知识界的普遍认识是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可知“乡村建设运动”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愿望,提出改革农村的方案,表现了他们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根据材料“突出代表是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运动、梁漱溟领导的邹平乡村建设运动。”可知他们的乡村建设运动以温和的手段从事枝节的社会改造,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此对抗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更是错误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不仅在当事者看来“无疑地形成了今日社会运动的主潮”,在今天的研究者眼中,它也是“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社会运动”,并认为对今日的农村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8.答案:(1)判断:中国粮食需求剧增,必定扩大粮食进口;没有任何国家或国际集团能独立填补中国粮食缺口。原因:中国共产党及政府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杂交水稻等农业技术的突破,保障了中国粮食自给率;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抑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了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优良传统。(答出三点即可)(2)(示例一)举措:建立有效的全球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理由:粮食安全作为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各方加强合作,共同努力应对挑战。国际社会应在尊重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建立公平合理、持续稳定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秩序,完善粮食治理体系,建立有效的全球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二)举措: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理由:略(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解析:(1)判断:根据材料“一是中国将来是否有购买大量进口粮食的能力,布朗的答案是肯定的”可知,中国粮食需求剧增,必定扩大粮食进口;根据材料“二是若中国大量进口粮食,是否有哪个或哪几个国家能够足额提供。布朗考虑到诸多因素,他的答案是否定的,即‘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国家联盟有潜力能够提供如此多的粮食’”可知,没有任何国家或国际集团能独立填补中国粮食缺口。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从中国共产党及政府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杂交水稻等农业技术的突破,保障了中国粮食自给率;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抑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了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优良传统等方面分析。(2)根据题意要求,补充一条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举措并说明理由。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补充措施有“建立有效的全球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可从建立全球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背景、内容等方面说明理由。也可以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为举措,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19.答案:(示例一)共同富裕是历代中国的共同追求(略)(示例二)“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民生、发展民生的施政传统,也有个别时期因忽视民生而留下深刻教训。先秦法家主张强国弱民,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和战斗,重农抑商”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商鞅实行“连坐法”“燔诗书而明法令”控制百姓,并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加倍征收户口税和军役,对商人苛以重税。最终激化了社会矛盾,为秦朝的崩溃留下了隐患。中共将革命事业的发展与群众需求紧密相连。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使中国共产党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政权得到巩固,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时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充分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乡镇经济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