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实验版稳态与环境(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全国一等奖】_第1页
人教课标实验版稳态与环境(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全国一等奖】_第2页
人教课标实验版稳态与环境(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全国一等奖】_第3页
人教课标实验版稳态与环境(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全国一等奖】_第4页
人教课标实验版稳态与环境(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全国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

的动态变化。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内容索引重温高考演练模拟课时作业考点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网络答题语句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

,同种生物的

。梳理知识要点自然区域内全部个体(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性别比例死亡率出生率衰退型稳定型增长型年龄组成①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_______________、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

,从而

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

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出生率(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2.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1)样方法①适用对象:

、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②过程确定调查对象

↓选取样方

↓取样方法:

取样关键:随机取样植物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位于样方边线上的,只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平均值(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生物:活动能力

、活动范围

的动物。②过程确定调查对象

↓捕获并

个体,计数为M

,计数为n,其中被标记个体为m

↓强大标记重捕

↓密度估算公式如下:N(种群数量)=

×M(初次捕获标记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记数易错提醒

N(种群数量)=×M(初次捕获标记数)易错提醒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的4个关键点(1)关键点1:样方法中样方的选择要合适①随机取样: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1)和等距取样法(如图2)。②大小适中:乔木100m2、灌木16m2、草本1m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③数量合适:样方太少,误差偏大;样方过多,工作量增大,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数量。(2)关键点2: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3)关键点3:标志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4)关键点4:标志重捕法中两次捕捉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3.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2)类型: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集群分布1.判断常考语句,澄清易混易错(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2)依据年龄组成预测的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最终是否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等(

)(3)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4)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低(

)(5)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是空间特征,由于薇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

)诊断与思考√√√××2.分析命题热图,明确答题要点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请据图思考下列问题:(1)图中①~⑤分别代表种群的什么特征?提示①~⑤分别代表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年龄组成既影响出生率又影响死亡率,但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2)春运期间,影响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是

。(3)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降低害虫的密度,原理是怎样的?提示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导致害虫的性别比例失调,从而降低出生率。(4)某生物学家对某地的蝗虫种群进行研究后大胆预测:不久后蝗灾会更加严重,他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最可能是

。迁入率和迁出率蝗虫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命题点一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的辨析1.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

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

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答案解析探究命题方向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占原种群总个体数的比率,A选项中种群的出生率为20%;若调控环境条件使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种群的出生率有可能减小;不能仅根据年龄组成推断出生率的高低,出生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命题点一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的辨析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D.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答案解析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A正确;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通过对农林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对渔业捕捞强度进行确定等,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B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C正确;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归纳整合种群年龄组成常见类型及判断技巧(1)常见类型①统计图②曲线图③柱形图(2)判断技巧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命题点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选择和分析3.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答案解析跳蝻活动范围很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命题点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选择和分析4.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只)雄性个体数(只)初捕50502822重捕50103218答案解析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因而对其丰富度的调查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标志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N=M·,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m值减小,N值会增大;通过两次捕获情况,不能确定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捕获次数过少,偶然性较大);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方法技巧“两看法”选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1.“J”型增长梳理知识要点(1)形成原因:

条件充裕、气候适宜、

敌害。

t:时间Nt: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

(2)数学模型食物和空间无该种群的起始数量倍数(3)曲线特点: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

连续增长。倍数2.“S”型增长(1)形成原因:

有限。(2)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达到

(即K值)后,将停止增长食物、空间环境容纳量(3)K值在实践中的应用①保护有益生物:改善生存环境,提高

。②防治有害生物:一方面,增大其生存压力,降低

,另一方面,要在害虫数量达到

之前进行提早防治,防止害虫大爆发。环境容纳量(K值)环境容纳量(K值)K/2易错提醒

K值的易误点解读(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2)在环境条件稳定,K值一定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3)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已遭到破坏。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1)自然因素:

等。(2)人为因素:受人口控制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野生种群数量不断减少。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1.判断常考语句,澄清易混易错(1)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2)不同种生物的K值各不相同,但每种生物的K值固定不变(

)(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可能来自外部,也可能来自种群内部(

)(4)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5)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防治有害动物以及保护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

)诊断与思考××√√√2.分析命题热图,明确答题要点如图表示两种种群数量增长方式的增长速率变化,请据图分析:(1)甲和乙分别表示哪种增长方式?提示甲表示的是“J”型增长;乙表示的是“S”型增长。(2)乙图中在哪个时刻增长速率最快?在t1→t2时段内,种群数量是不是会逐渐减少?提示在t1时刻增长速率最快,在t1→t2时段内,种群数量仍然增加,只是增长的速率减缓。(3)乙图中种群的K值不是恒定不变的,下列哪些因素可以使原来的环境容纳量下降?①过度放牧对某种牧草种群的影响②硬化地面、管理好粮食对鼠种群的影响③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对鱼种群的影响④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对本地物种的影响⑤引进某种害虫的天敌对害虫种群的影响提示①②④⑤。突破重点难点1.“J”型增长中λ和增长率的关系λ为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为初始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0λt+1-N0λt)/N0λt×100%=(λ-1)×100%。所以当λ>1时,增长率>0,种群数量增加;

当λ=1时,增长率=0,种群数量稳定;当λ<1时,增长率<0,种群数量下降。2.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1)含义①增长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即增长率=

②增长速率: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斜率),即增长速率=一定时间内增长的数量/时间。假设某一种群的数量在某一单位时间t(如一年)内,由初始数量N0增长到数量Nt,则该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计算公式分别为: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t-N0)/N0×100%(无单位);增长速率=(末数-初数)/单位时间=(Nt-N0)/t(有单位,如个/年)。×100%。(2)两种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增长类型“J”型“S”型增长率增长速率

探究命题方向命题点一“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1.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

件下才能出现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

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答案解析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由于有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增长曲线不是标准的“J”型,所以不是“J”型增长;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变,此时种群增长率为0;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2.图甲表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乙表示该生物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除甲图中的因素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命题点一“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答案解析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有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命题点一“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2)图甲的生物种群密度将会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乙图中___时间段内种群数量在增长。答案解析增大ac图甲的生物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将会增大。乙图中ac段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在增长。命题点一“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3)若一段时间后,甲图中的①②发生重合,表示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____值,对应在乙图上的____点。同一森林生态系统中,野生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大于老虎,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进行分析,原因在于大熊猫所处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营养级较低(获得的能量较多)

c

K图形解读不同曲线模型中“K值”与“K/2值”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

3.在农田生态系统害虫防治中,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示意图(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如下。在A、B、C、D、E点进行了农药防治或引入了天敌进行生物防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农药的作用下,害虫的抗药性

基因突变率在D点显著高于B点B.E点是生物防治,A、B、C、D点

是药物防治C.害虫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D.食物的短缺降低了害虫的存活率命题点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分析答案解析农药的施用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选择,但不会引发害虫的抗药性变异,A错误;A、B、C、D点是药物防治,农药对抗药性害虫进行了选择,因此害虫数量在一段时间后又恢复,E点是生物防治,降低了害虫的环境容纳量,因此害虫种群数量降低,B正确;在曲线的不同点上,害虫的年龄组成是不同的,C错误;据图不能得出食物短缺与害虫存活率有关的信息,D错误。命题点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分析4.资源的合理使用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正确的是曲线上的点N(K-N)/KS1200.90S2500.75S31000.50S41500.25S51800.10答案

曲线上的点N(K-N)/KS1200.90S2500.75S31000.50S41500.25S51800.10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K-N)/K值为0.9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解析在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中,环境阻力始终存在,A错误;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在S3点时该种群(K-N)/K值为0.5,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即为K/2值,对蝗虫等害虫的防治,需将其数量控制在K/2值(S3点)以下,最好是S1,B错误;为了获得最大效益,渔业捕捞量应控制剩余量在K/2值,C正确;(K-N)/K值为0.5,增长速率最大,D错误。归纳提升K值、K/2值在实践中的应用注: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通过打扫卫生、做好粮食储存、饲养天敌等来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考点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

、空间、

、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

”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

”型曲线。解读实验流程成分pHJS将所得数值用

表示出来,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2.实验流程(1)

↓(3)酵母菌培养

培养基,

条件类型、条件振荡培养基(2)目的酵母菌

分布于培养基中观察并计数每天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

上,计数

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重复(2)、(3)步骤连续观察

天,统计数目↓(4)↓绘图分析(5)液体无菌均匀计数板一个小方格7曲线点拨实验关键1.本实验的注意事项(1)测定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在恒定容积的培养基中测定的,与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有差异。(2)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由于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因此必须在显微镜下计数,且不能准确计数,只能估算。(3)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可增大稀释倍数后再计数。(4)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前,要轻轻振荡试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2.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1)血细胞计数板常见规格血细胞计数板有两种常见方格网,对于16×25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25×16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共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如图所示。(2)计数方法大方格长、宽均为1mm,高度为0.1mm(即规格为1mm×1mm×0.1mm),则每个大方格的体积为0.1mm3(10-4mL),故1mL培养液中细胞个数=( )×400×104×稀释倍数。问题探究如图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相关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相当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的增长符合哪种模型?提示符合“S”型增长。(2)de段曲线下降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提示营养物质随着消耗逐渐减少,有害产物逐渐积累,培养液的pH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等。(3)试着画出酵母菌的增长速率的曲线。提示

探究命题方向命题点一实验基础1.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①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②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③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④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⑥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⑦早期培养不需取样,培养后期每天取样一次A.①②③④⑥ B.②③④⑥⑦C.①②③⑥ D.②③⑤⑥答案解析①培养酵母菌时,不要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④中不是先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应该是盖上盖玻片之后再滴培养液;⑦早期培养也要取样观察。

命题点一实验基础2.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见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试管号ⅠⅡⅢⅣ培养液体积/mL105105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510A.4支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B.4支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答案解析培养液的体积是有限的,则整个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呈“S”型增长。在培养初期,酵母菌之间不因数量较多而存在生存斗争,酵母菌呈“J”型增长。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取决于培养液的体积和酵母菌的起始数量:酵母菌起始数量相同的试管(如Ⅰ和Ⅳ、Ⅱ和Ⅲ),培养液体积越小的试管越先达到K值;而培养液体积相同的试管(如Ⅰ和Ⅲ、Ⅱ和Ⅳ),酵母菌起始数量越大的试管越先达到K值。酵母菌数量开始下降的时间取决于酵母菌的起始数量和培养液的体积:培养液体积相同的试管(如Ⅰ和Ⅲ、Ⅱ和Ⅳ),酵母菌起始数量越大的试管内种群数量越先下降;而酵母菌起始数量相同的试管(如Ⅰ和Ⅳ、Ⅱ和Ⅲ),培养液体积越小的试管内种群数量越先下降。

命题点二实验拓展与应用3.(2015·广东,4)如图表示在一个10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K值约为120000个答案解析在酵母菌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极少,酵母菌个体间几乎不存在种内斗争,所以A选项错误;由图像可知,在0~70h时间段内,为“S”型曲线,而数学模型Nt=N0λt只适用于“J”型曲线,所以B选项错误;酵母菌等微生物只有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所以一般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所以C选项错误;由图像可知,该环境下的最大值为酵母菌的K值,K值为12×1000×10=120000,所以D选项正确。命题点二实验拓展与应用4.下图为在等容积容器中,用不同条件培养酵母菌时,其种群增长的曲线。三种条件分别为:不更换培养液;不更换培养液但定时调节pH使酸碱度恒定且适宜;每3h定期更换培养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答案

A.曲线①是不更换培养液但定量调节pH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B.该实验表明特定空间的环境容纳量是可以改变的C.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密度、捕食者无关D.若在曲线③所示条件下培养140h后,调节pH至适宜并继续培养,种群

数量将一直维持恒定解析每3h定期更换培养液,酵母菌在营养充足、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将会呈现“J”型增长,种群增长曲线是①;如果不更换培养液但定时调节pH使酸碱度恒定且适宜,酵母菌的数量会比不更换培养液稍好一些,种群增长曲线是②;不更换培养液培养酵母菌,一段时间后酵母菌将会因为营养物质短缺且代谢废物积累在培养液中而影响其繁殖,种群增长曲线是③,A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三种不同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曲线变化是不一样的,说明特定空间的环境容纳量是可以改变的,B正确;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密度有关,与捕食者无关,C错误;曲线③所示条件下培养140h后,即使调节pH至适宜条件,种群数量也会因为营养匮乏而下降,D错误。知识网络答题语句构建知识网络必背答题语句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率与迁出率,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依据。3.“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S”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4.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5.渔业捕捞中,让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的原因是: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能迅速恢复,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重温高考演练模拟1.(2016·全国甲,5)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答案解析1234512345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综上所述,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2.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蚜虫呈集群分布,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D.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答案解析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是一种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与现实有一定的偏差;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根据地段形状来确定取样方法,如方形地块可采用五点取样法,长地块可采用等距取样法。123453.(2015·北京,4)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下表。12345处理区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定时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增加35驱走大蚂蚁增加70不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减少10驱走大蚂蚁减少212345处理区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定时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增加35驱走大蚂蚁增加70不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减少10驱走大蚂蚁减少2√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答案解析12345不驱走大蚂蚁比驱走大蚂蚁,在定时灌溉或不灌溉的情况下,小蚂蚁出现率都有所降低,可以得出大蚂蚁和小蚂蚁在食物上的竞争较强,进而可以得出大蚂蚁抑制小蚂蚁数量的增长,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A错误、C正确;驱走大蚂蚁,定时灌溉,小蚂蚁出现率增加,不灌溉,小蚂蚁出现率减少,可以得出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正确;本实验对实验数据的采集方法是“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属于样方法,B正确。4.(2014·福建,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

1975年低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

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12345答案解析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项,同一物种个体间的生存斗争是种内斗争,种内斗争程度与种群密度成正相关,1972年北点地梅种群密度大于1975年,因此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的生存斗争程度更高。B项,由图可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曲线下降程度比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的更大,故死亡率更高。C项,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取所有样方密度的平均值。D项,在此5年间,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为逐年下降。123455.(2015·全国Ⅰ,31)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12345年龄0+1+2+3+4+5+6+个体数9218712170696263年龄7+8+9+10+11+≥12

个体数7264554239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答案解析12345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1∶1∶1保持稳定12345根据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可以把种群分成增长型(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老年个体多,幼年个体少),根据题目所给数据,可知该种群幼年∶成年∶老年个体是1∶1∶1,各年龄期比例适中,因此为稳定型,数量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答案解析12345活动能力12345(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具有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答案解析课时作业1.(2016·长治六校联考)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数量特征之间及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在丁的模型中处于图形底部的是幼年个体C.丙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调查种群密度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12345678910111213√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甲能使种群密度增大,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使种群密度减小,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丁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模型中从下往上依次为幼年、成年和老年个体;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调查种群密度有利于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过度砍伐及捕捞等。2.下列是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组成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其中正确的是√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蝉基本上无生殖后期,C、D错误;蝉在地下生存多年,在夏季羽化后只能生存一个夏季,且蝉在产卵后死亡,所以在夏季时,蝉种群中生殖前期所占的比例大,A正确、B错误。3.(2016·佛山高三模拟)下列关于种群特征与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均是估算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B.与单子叶植物相比,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C.呈“S”型增长的种群在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D.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K值逐渐增大√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2345678910111213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均是估算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A正确;单子叶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分辨是一株还是多株,双子叶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数目,所以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B正确;种群“S”型增长的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降低,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在K值时,增长速率为0,C正确;“J”型增长没有K值,D错误。4.如图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界中会存在类似曲线Ⅰ的种群增长形式B.在曲线Ⅱ中的b点,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人口发展处

于c~d段D.酿酒过程中,将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控制在K/2可获得最大效益√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外来物种入侵时,由于刚开始时当地食物充足、没有天敌,其种群增长形式与曲线Ⅰ相似,A正确;在曲线Ⅱ中的b点,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错误;目前我国人口数量仍在不断增长,只是老年人的比例增加,C错误;酿酒过程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保持在b点时,产生的酒精较多且较快,可获得最大效益,D错误。12345678910111213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

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C.由于存在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有限等,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

数量减少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123456789101112135.(2016·太原检测)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答案解析“J”型曲线是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由于存在环境阻力,该种群数量不可能一直是“J”型增长,A错误;由图可知,纵坐标代表的是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在种群中增长速率最大时对应的种群数量应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第5年(增长速率最大)该种群数量为200只,所以环境容纳量为400只,B正确;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的增长速率在降低,但是仍大于0,因此种群的数量是增加的,C错误;种群数量在200只时增长速率最大,治理鼠患时不能让其增长速率保持在最大,D错误。123456789101112136.(2016·德州期末)某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锥形瓶中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培养,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12345678910111213A.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B.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C.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Ⅱ内的开始下降D.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均相同答案解析√由于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锥形瓶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A正确;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B正确;锥形瓶Ⅱ、Ⅳ中的培养液体积相同,但是Ⅳ内的起始酵母菌数量多,其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C正确;锥形瓶Ⅰ~Ⅳ中的起始酵母菌数和培养液体积都不一样,因此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各不相同,D错误。123456789101112137.科学家对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性别比例(♀∶♂)进行统计,结果如图(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B.性别比例维持较高水平时不利于社鼠种群数

量的增加C.当社鼠种群数量处于高峰期时雌性明显多于

雄性D.该岛屿春季和春夏之交更有利于社鼠种群的繁殖√12345678910111213答案解析种群的性别比例变化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的数量;冬季和秋季时,性别比例(♀∶♂)水平较高,但种群数量较小,这说明性别比例(♀∶♂)较高时不利于社鼠种群数量的增加;在春季和春夏之交,社鼠的种群数量大,说明此时有利于社鼠种群的繁殖,此时雌雄数量相差不大。123456789101112138.如图是某地区广东松的种群年龄组成调查结果,该种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A.总能量增加B.种群密度下降C.环境阻力不变D.该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2345678910111213从柱状图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广东松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幼年个体远远少于成年和老年的个体,属于衰退型的年龄组成。因此该种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种群密度下降,同时该营养级所含能量减少。而环境阻力加大也是导致生物繁殖数量减少的原因。9.环保工作者对某地区最主要的草食动物——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月种群数量/(t-1)月种群数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B.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呈

“S”型增长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6年末达到K值√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在第1~3年间,由于λ基本上等于1,种群增长率为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基本稳定,但出生率不一定相同,A错误;在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先增加的快,后增加的慢,在第5年中期达到K值,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正确;第3年末种群数量小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因为第3年末到第5年中期λ大于1,C错误;野兔的种群数量应该在第5年中期达到K值,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0.某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白头鹎(鸟纲鹎科动物)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年份第2年第4年第6年第8年第10年第12年第14年增长速率0.661.522.833.692.911.200.03A.这14年中,白头鹎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该学校中,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D.可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计算出增长速率√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说明该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第12年时增长速率为1.2,说明种群数量仍然增长,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的种群数量大约是K/2,即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C正确;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1.一调查小组对我国东部某地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1)调查小组对某块荒地的几种常见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一般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取样时,关键要做到________。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_____,该入侵物种在入侵初期类似于_____型增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年份植物20082009201020112012甲10.09.28.06.85.5乙3.02.11.10.30.1丙0.30.61.11.52.3丁3.02.00.400样方法随机取样生存环境适宜(或资源和空间充裕,丙

“J”气候适宜),没有天敌12345678910111213样方法需做到随机取样;外来物种入侵初期种群数量的变化类似于“J”型增长。(2)如图为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年,第20~30年间种群的出生率____(填“<”、“=”或“>”)死亡率。第15年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_____型。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20=衰退初始几年λ值大于1且不变,此时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λ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第15年时减少最快,减少至第20年时不再减少,此时种群数量最少;20年后λ值等于1,此时种群数量不变。1234567891011121312.如图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情况(“J”型、Ⅰ、Ⅱ、Ⅲ),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请据图回答问题:(1)若该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图中“J”型曲线,其种群增长率_____。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