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1页
河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2页
河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3页
河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4页
河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2010年河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1年河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1年河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2年河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2年河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3年河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4年河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5年河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6年河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6年河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8年河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9年河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0年河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一、辨析题(本题共40分,每小题8分,先判断正误,再说明理由)1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2教师个体专业化的过程就是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过程。3人是教育的产物。4从几种气质类型的特点看,多血质和粘液质是比较好的气质类型。5定势是使人按照某种固定方式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具有阻碍作用。二、简答题(本题共50分,每小题10分)1简述课程结构优化的基础要求。2简述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观的特点。3试述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区别。4举例说明动机冲突的几种形式。5什么是系列位置效应?这种效应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三、论述题(本题共60分,每小题15分)1试论述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负向功能的表现、成因和解决对策。2论述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理念。3什么是自我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4甲乙两位老师,在教学中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组织策略,甲老师经常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事先了解要讲的内容,上课时首先向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任务和意义,并要求学生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集中注意力。乙老师注重教学内容的精心组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使教学过程变得轻松有吸引力。试分析两位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使用的有关的注意规律,说明两种教学组织策略的优劣。你认为如何根据注意的种类及特点有效组织教学?

2011年河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题(本题共30分,每小题5分)1实用主义教育学2过度教育3显性课程4道德感5社会助长6动机二、简答题(本题共60分,每小题10分)1简述课程结构优化的基本要求。2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树立的教学设计理念。3简述如何利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4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5简述对全体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6简述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克服方法。三、论述题(本题共60分,每小题20分)1试论述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结合实际,谈谈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对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3分析下列材料所揭示的问题及其原因,并论述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每个教师都意识到,应该努力为班内的所有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然而,群体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与这种理想相差甚远。对“师生在课堂里相互作用”所进行的观察表明:教师(无意识的地)针对某些学生进行教学与讲解,而忽略了其他学生。教师给予了某些学生更多的积极强化与鼓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以及回答问题,对待其他学生就并非如此。一般来说,教师对班内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优秀生最为关注并给予更多的鼓励,班内半数较差的学生所得到的关注与帮助最少。师生之间关系的这些差异使得一些学生得到了(其他学生所得不到的)更多的机会与鼓励。

2011年河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名词解释题(本题共30分,每小题5分)1实用主义教育学答: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欧洲新教育思想和美国进步主义的影响下诞生的,代表人物有杜威和克伯屈。实用主义的基本观点是: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增长;③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④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⑤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⑥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中心。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是美国文化精神的反映,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2过度教育答:过度教育是指由于过分扩张教育,中等、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开始超过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受教育劳动力面临着知识失业,或者从事了与学历不匹配的工作,结果导致收入下降,教育资源被浪费了。过度教育也指施教者所实施的教育超过了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具体表现为教育内容、方法等超出了社会对同龄人的普遍要求,超出了学生生理、心理成熟程度及现有知识经验水平;从受教育者的主观方面看,过度教育也表现为教育超出了学生的兴趣、志向等。3显性课程答:显性课程亦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它按照编制的课表实施,是教材编辑、学校施教、学生学习和考核的依据之一。4道德感答:道德感是人依据一定的道德需要和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言行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和道德信念、道德判断密切相关,因而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阶级性。道德感包括:直觉的道德感,想象性的道德感和伦理性的道德。5社会助长答: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是指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时,个体行为效率有提高的倾向。也就是说,在做某一项工作时,个体和别人一起做往往做得又快又好,比一个人单独做时效率高。6动机答: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也就是说,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对于这种内部过程,我们不能进行直接的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对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达等外部行为间接地推断出来。二、简答题(本题共60分,每小题10分)1简述课程结构优化的基本要求。答:课程的范围与结构主要是解决课程内容各个部分之间的平衡协调问题。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调整,调整的主要任务和方向是优化课程结构。课程结构调整就其实质而言,就是重新认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课程结构调整的目的是改变中小学课程类型单一、科目比重失衡的局面,从而实现学校课程类型多样化、具体科目比重均衡化的要求。课程优化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具体要求为:(1)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它们在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上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2)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没有一门课程能够包打天下,实现所有的课程目标。课程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是整体发挥课程功能,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3)要承认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各门课程依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课程之间的关系,在课程开设顺序上有先有后,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有多有少,在课时比例设计上有高有低,从而使各门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处的位置和所承担的任务有所不同。2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树立的教学设计理念。答:所谓教学设计就是针对教学进行的精心计划的活动,它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筛选与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评价的实施以及教学环境、师生关系、教学技术与手段的考虑等一系列活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有效教学设计要求教学体现建构性、生成性、多元性相统一的新思维。(1)建构性是指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这是当前有效教学设计在科学规律上的集中体现。毋庸置疑,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首先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效果。教学要符合教学规律就是要遵循课堂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情感和意志等发展规律、学科知识的组合规律等,这是必要条件,也是最基本的条件。当然,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具有时代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揭示了新的教学认识规律,在教育科学上有了一定的突破,成为本次课程改革重要的认识论基础。因此,现今的教学要体现建构性,最主要的就是要避免传统“教学认识论”中的“简单反映论”,力求符合建构主义理论所提出的对于教学规律的新的认识。(2)生成性主要强调课程与教学要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允许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于课程和教学进行“创生”“动态生成”“改造”。这是当前有效教学设计在展开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认识论上的转向,当代课程与教学实践表明,课程不再仅仅是那种预先设定的内容(如教材、预定的文本等),而教学也不再仅仅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课程与教学应该考虑知识的不确定性,鼓励个体化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把知识及其学习作为满足预定目标的尝试。课堂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主体性、创造性以及节奏、语言、形象、机智、变通等等含有“生成性”的因素往往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因此,“生成性”也是对教学现实的规律的概括。(3)多元性则要求尊重人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重视“当事人”(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主体性以及潜能的发掘,以及及时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等。这是当代教学实践中容易被忽略的,然而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多元智力理论为当今课程与教学的“多元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可操作的依据。就课程而言,应设计多元智力课程,特别是“适应性”课程以适应学生多元智能发展之需。就教学而言,确立了一系列新的观念,如“差异就是一种资源、一种财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人本性”问题,尊重人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重视“当事人”独特的感受、体验、主体性以及潜能的发掘,以及及时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等等。可以说,多元性已成为当代社会文明与进步的突出标志之一。3简述如何利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答: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这就是注意的集中性。利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1)由于学生的注意状态总是伴随着一定的行为表现,因此应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外部表现,既能够判断学生是否在专心听讲,又能够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最优化。(2)由于刺激物的特点和个体的主观状态是无意注意产生的基本条件,因此,可以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到:①教师应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效地减弱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分散,并能够迅速妥善处理偶发事件;②教师要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由于客观刺激物的强度、对比、新颖性和活动性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板书时应该做到运用有度、重点突出、清晰醒目,使用教具应该新颖直观,能够很好地说明问题;③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3)有意注意是学习活动中应该具备的一种必须的注意状态,因此教师可以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到:①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②激发学习动机。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自身学习的成功,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③训练学生良好的注意习惯。(4)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交替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融在每一个认识活动中。4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答:想象力是人脑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能力。研究表明,人不仅能回忆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即表象),而且能想象出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正是由于具有想象力,人们才能不断发现新事物、新规律,提出新概念、新理论,创造新知识、新产品,推动实践发展和社会进步。(1)当今学生想象力现状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学生思想僵化,缺乏想象力;②生活积累缺乏,观察能力差;③学生直接参与社会活动少,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弱,缺乏对生活的认识和观察,导致想象力缺乏。(2)培养想象力的方法:小学阶段是人的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无论是创造性想象,还是再生想象,对于培养学生思维都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在教学中创设想象的气氛与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奠定想象的情感基础;②要通过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供想象的知识基础;③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联想,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言语,这是想象的方法基础;④培养小学生观察事物的习惯,发展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5简述对全体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答:心理健康是个体在各种环境中均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并在与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达到与环境的平衡与协调,并在其中逐渐提高其心理发展水平,完善人格特质。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条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7)同辈辅导;(8)家庭辅导。其中心理辅导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所谓心理辅导,是学校教育者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与规律,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运用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技能,设计与组织各种教育性活动,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第二是寻求发展。这两个目标中,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简言之,这两个目标也就是要引导学生达到基础层次的心理健康与高层次的心理健康。6简述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克服方法。答:自卑是一种自我否认,对自己没有信心,也对自己不认同的心理表现。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指以一个人认为自己或自己的环境不如别人的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欲望、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其次,自卑指一个人由于不能或不愿进行奋斗而形成的文饰作用。自卑是由婴幼儿时期的无能状态和对别人的依赖而引起的,所以对人有普遍意义。它是驱使人成为优越的力量,又是反复失败的结果。自卑情感,可通过调整认识,增强信心和给予支持而消除。(1)自卑心理的成因①环境因素a.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导致缺乏自信的直接原因。第一,经常数落孩子易形成自卑;第二,家长过高的期望导致孩子追求完美;第三,家长包办代替太多,让孩子对大人产生被动、依赖心理。除了以上几点外,从小生活在破裂家庭以及不完整家庭的孩子,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父爱或母爱,缺少与其他同伴相比的优越感,会使一些人产生自卑心理。b.学校环境的影响。老师是对儿童发展至关重要的人物,其影响可能对儿童的一生都有重要意义。老师对学生做出不良的评价、不恰当的批评,都有可能导致个体自卑心理的形成。学校中的同学关系也是影响儿童性格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部分。②个人因素a.遗传对个体的影响;b.生理上的缺陷对个体的影响;c.不能正确认识自己;d.不良的个人归因方式;e.消极的自我暗示;

f.缺乏成功的经验;(2)自卑心理的克服方法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人类的行为都是出于自卑以及对于自卑的超越。当人们认识到自己生理或心理上的不足,希望改变现状,从而导致对优越性的追求,这是人类进步的动力,这种对待自卑的态度可以作为克服自卑的心理基础。克服自卑心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消除引起自卑感的外部刺激因素;②找出自卑心理的深层原因;③正确认识自我;④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⑤从实践中锻炼自己;⑥正确补偿自己。三、论述题(本题共60分,每小题20分)1试论述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答: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教学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历程。也就是教师在整个教学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成长过程,其最终目标是达成专业的成熟,使教师由新手型教师发展成专家型教师,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1)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范畴:①专业知识的发展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是指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必需的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知识、教育学科知识的不断积累、重组和更新。②专业技能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核心因素,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不断提高。③专业情意的发展专业情意的发展是指教师专业理想的树立、专业情操的养成、专业性向的调适和专业自我的建立。(2)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①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是一个安排有序的计划,意在专门向新教师提供至少为期一年的系统而持续的帮助,使之尽快适应环境,进入角色。经常采取的策略是安排有经验的导师进行现场指导,并与之分享经验。②教师的在职培训教师的在职培训除了传统意义上教师之间课堂教学观摩、互相研讨,以

及校外的相互研讨、进修以外,近几年还发展起了若干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途径和模式:a.教师发展学校教师发展学校是以中小学为基地,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建设,旨在通过合作研究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并以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发展的学校。如首都师范大学于2001年、2002年先后与北京市、石家庄等市的部分中小学合作,建立了教师发展学校。b.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为中外教育专家和学校所推崇的有效在职培训方法。这种培训是由学校发起并组织实施,旨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使教师得到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校本培训的主要特征是:培训对象以其所在学校教师为主;培训内容考虑学校及教师个人发展需求;教师参与培训的计划制定、实行和评估;通常采取导师制、开展学术讲座、案例教学法和课题带动法等多种形式。校本培训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可通过教师观念的更新促进学校整体面貌的改观;能最大限度满足教师群体的学习需求。简言之,校本培训就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培训。c.反思性教学反思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活动过程来分析自己做出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教学反思包括对于教学活动的反思、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思和为教学活动而做的反思。d.教师行动研究(研究性教学)教师行动研究的特点是“为了行动而研究,对行动进行研究,在行动中

研究”。研究性教学最终将改变教师的生活方式,使教师职业由技术型走向学术型。反思性教学和行动研究是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进展,二者都强调教师作为主体,在实际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对教学和学习的理解,从而积极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改进自己的教学。③自我教育。教师的自我教育就是专业化的自我建构,它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教师自我教育的方式主要有经常性的系统的自我反思、主动收集教改信息、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关键事件、自学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积极感受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教师自我教育是专业理想确立、专业情感积淀、专业技能提高、专业风格形成的关键。2结合实际,谈谈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对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答: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又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态度。性格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经形成便比较稳定,它会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况下表现出来。性格的稳定性并不是说它是一成不变的,性格也是可塑的。性格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是性格的自然前提,在此基础上,环境因素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性格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在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人生活经历的反映。其中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对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有:(1)家庭环境对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家庭是儿童的最初环境,其对学生性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①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其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儿童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儿童以后形成的各层次的人际关系。a.父母是子女最重要的教育者儿童寻求安全需要是性格发展的主要动力。儿童是要满足这些需要,完全依赖于父母。如果父母对子女是慈爱和温暖的,儿童的安全需要就得到满足,儿童心理就得到正常发展。b.母爱在儿童的性格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儿童性格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缺乏母爱的儿童往往会形成不合群、孤僻、任性和情绪反应冷漠等不良性格特征。c.父亲对儿童在性别角色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父亲为男孩提供模仿同化的榜样,为女孩提供与异性成人交往的机会。幼年没有与父母亲接触过的儿童,在性别的社会化方面,往往是不完全的。d.在家庭诸因素中,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对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②家庭气氛和父母榜样

家庭情绪气氛可以划分为融洽与对抗两种类型。家庭中的情绪气氛是由家庭中全体人员营造的,但主要是由夫妻关系所决定的。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影响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a.宁静愉快家庭中的孩子,在家里感到有安全感,生活乐观、愉快、信心十足,待人和善,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气氛紧张及冲突家庭中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和焦虑,长期忧心忡忡,害怕父母迁怒于自己而受严厉的惩罚,对人不信任,容易发生情绪与行为问题。b.父母被认为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社会信仰、规范和价值观等首先通过父母的“过滤”而传给子女。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性格的发展。孩子随时随地模仿父母的行为。因此,孩子与父母的性格往往相类似。③家庭结构:家庭结构主要有三种:大家庭、核心家庭和破裂家庭。a.大家庭指几代同堂的家庭。大家庭中的孩子受家风、家规等影响,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但可能会有隔代溺爱和长辈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看法不一致的情况,致使孩子无所适从,可能会形成恐惧、焦虑等不良性格特征。b.核心家庭指一对夫妇和一个孩子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中没有传统的隔代溺爱,但由于年轻的父母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方法,对孩子可能有时放纵,有时管教过严。c.破裂家庭可能会给孩子的性格带来不良的影响,但如果有良好的教

育,破裂家庭的孩子也可以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④出生顺序出生顺序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是由于孩子出生的先后所决定的,而是由于父母对出生顺序不同的孩子的态度和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同所造成的。⑤独生子女。(2)学校教育对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学校教育对儿童的性格形成也起重要作用。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教育的场所。学生在学校里形成了良好性格,就能顺利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反之,则会发生各种问题。①课堂教育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接受系统的科学知识。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坚持性、自制力、主动性和独立性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学生在接受系统的科学知识过程中,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而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对发展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②班集体学校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集体。学生参加集体活动,使学生习惯于系统地、明确地工作,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并得到克服困难的锻炼。集体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合群、自制、勇敢、利他和意志坚强等优良的性格特征;也有利于克服自私、孤独等不良的性格特征。③教师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性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般地说,学生年龄越小,受教师的影响越大。教师不仅对学生言教,还要对学生身教。3分析下列材料所揭示的问题及其原因,并论述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每个教师都意识到,应该努力为班内的所有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然而,群体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与这种理想相差甚远。对“师生在课堂里相互作用”所进行的观察表明:教师(无意识的地)针对某些学生进行教学与讲解,而忽略了其他学生。教师给予了某些学生更多的积极强化与鼓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以及回答问题,对待其他学生就并非如此。一般来说,教师对班内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优秀生最为关注并给予更多的鼓励,班内半数较差的学生所得到的关注与帮助最少。师生之间关系的这些差异使得一些学生得到了(其他学生所得不到的)更多的机会与鼓励。答:教学总是以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培养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也不断发展和改进。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和分组教学制等。材料所揭示的正是由于班级授课制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1)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在班级授课制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一致,但开设的各门课程,特别是在高年级,通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是:学生固定、内容固定、教师固定、时间固定以及场所固定。①班级授课的优点:a.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在班级授课中,学生班集体成员年龄和水平相近,所学内容相同,可以互相讨论、观摩、交流,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互相激励、互相提高。班级授课还能够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和集体、遵守纪律等思想品德,使班集体切实成为教育者的得力助手。b.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班级授课要求教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具有一定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以使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至终在教师的严密组织和有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c.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班级授课是对具有固定人数、程度和年龄接近的学生进行集体教学,仅用几名教师就可教一个班几十名学生,与个别教学的手工业施教方式相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d.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班级授课具有统一内容、进度和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学的特点,能够确保学生学到系统完整的文化科学知识,按时完成各方面的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②班级授课的缺点:a.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这种形式以集体为中心,全班教材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这种教学的“同步化”,难以照顾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利于因材施教,甚至会阻抑学生才智的发挥。

b.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实践能力。班级授课以教材为中心,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传授和间接经验的学习。这种教学的“唯书化”,易于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妨碍形成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氛。c.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开拓创新能力。班级授课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往往缺乏民主的、宽松的教学气氛。这种教学的“集中化”,往往不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通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的措施有:①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班级规模的大小是影响课堂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情感交流和参与程度方面。一般而言,小班制的教学要比大班制教学有效。小班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然而,过小的班级规模又是不经济的,缩小班级规模要受到财力、人力、物力的制约。班级人数多少较为合适,除了考虑其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外,还应考虑:a.学习目标的类别:例如,以态度、技能的获得为主要目标或高层次的认知目标的学习,小班制较合适,但知识、事实层次目标的学习,则集体与小班制教学都合适。b.所要采用的教学方式。例如在只要求学生们看电影、电视或听讲座时,几百人的大班也是可以的;而强调学生之间或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

的教学方式(需要合作的学习、活动、探究等)和个别化学习时(如独立研究、掌握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必然要求进行小班教学。②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一切教学组织形式都各有利弊,不可能存在某种万能的模式,所以要求对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合理结合和综合使用。③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座位编排方式和学生座位位置的不同制约着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范围和人际互动,直接影响着教学信息交流的方式和交流的范围。传统的课堂座位排列形式是秧田型,即一排排课桌面向教师讲台,学生与学生前额对后脑,左肩邻右肩。这种座位模式最适合于集体讲授,但这种座位排列是封闭性的。课堂座位的编排还可以有马蹄型座位排列、马蹄组合型座位排列、圆形座位排列、W型座位排列、模块型排列等等。在座位安排形式的选择和设计时,一方面应考虑具体的教学及其目标,座位必须与活动的性质和需要相适应。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教师控制课堂的能力。④探索个别化教学a.在采用师生一对一的关系时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和教材,如程序教材、自学参考资料等;b.由学生在自己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自定学习进程,安排学习活动;

c.采用新的教学技术手段,如教学机器、音像设备等。现代个别化教学虽然使教师和学生结成一对一的教学关系,但并不是纯粹的个别教学,学生的学习仍然有集体活动的成分(如小组讨论或汇报等),并间接地受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虽然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不断出现,且各有其长处和理论、实践依据,但总的来说,它们都处在实验研究或试行阶段,尚未被教育工作者普遍接受,没有被学校普遍采用。目前,各个国家的学校教学基本组织形式仍然是班级授课制,但其他一些形式所占的比重已有所增加。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与班级授课制相辅相成,使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日益多样化,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012年河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题(本题共30分,每小题5分)1学习化社会2个人本位论3显性课程4头脑风暴法5社会认知6去个性化二、简答题(本题共60分,每小题10分)1简要评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2简述学生基本权利的内容。3简述创造性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4什么是情绪情感?情绪情感的功能是什么?5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6试述认知矫正程序在考试焦虑应用中的步骤。三、论述及材料题(本题共60分,每小题20分)1如何正确认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2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舒尔茨的研究舒尔茨计算出美国1929年积累的教育的资本总额为800亿美元,1957年则增至5350亿美元;1929年每个劳动力平均的教育资本是3659美元,1957年增至7869美元,这表明了劳动力教育水平凝结在每个劳动者身上的教育资本增加了。通过计算美国1957年比1929年增加的教育投资总额,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提高对国名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材料二:丹尼森的研究丹尼森的研究发现,1929年至1957年,美国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为2.93%,其中因教育的作用而增加的收入的年增长率为0.67%,在全部国民收入增长率中占23%。同时,因知识进展而增加的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为0.59%,在全部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中占20%,其中知识进展的五分之三亦是教育的作用,故教育对国民收入的增长率的贡献为35%。问题一:两个材料说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问题二:结合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上述观点。3结合记忆规律,谈谈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改善和提高记忆力。2012年河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名词解释题(本题共30分,每小题5分)1学习化社会答:学习化社会是伴随着终身教育的发展而提出的,它是指一个人人均能终身学习的理想社会。在此社会中,学习者的基本权利能够获得基本保障,教育机会能够公平的提供,学习障碍能够合理地去除,终身教育体系能够适当地建立。学习化社会发展的目的是要提供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实现每一个人自我天赋潜能。学习化社会更加强调了学习的终身性,同时提出了学习的全民化,突出了学习的主动性。2个人本位论答:个人本位论是指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个人本位论主要有以下观点:①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订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订的;②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③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个人本位论把个人自身的需要作为制订教育目的的依据,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意义。3显性课程答:显性课程亦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它按照编制的课表实施,是教材编辑、学校施教、学生学习和考核的依据之一。4头脑风暴法答: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BS法、自由思考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提出。它是指借助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从而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头脑风暴法又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通常简称为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也称反头脑风暴法)。前者是在专家群体决策时尽可能激发创造性,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的方法;后者则是对前者提出的设想、方案逐一质疑,分析其现实可行性的方法。5社会认知答:社会认知是指人们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推论。具体说就是研究人们如何选择、解释、识记和运用社会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社会认知的基本假设是人们通常努力形成对世界的准确印象,并且大部分都能做到。但同时由于社会认知的性质比较复杂,人们有时也会形成错误的印象或认识。6去个性化答:去个性化,又叫个性消失,亦可叫去压抑化、去抑止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会导致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去个性化的外在条件有两个:一是身份的隐匿;二是责任的模糊化。二、简答题(本题共60分,每小题10分)1简要评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答: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以及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等。(1)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②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地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③学校即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④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⑤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⑥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2)对实用主义教育学基本观点的评价: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教育学表达,它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因此,自20世纪中期之后,实用主义教育学就受到美国社会及其他社会人们持续的批判。2简述学生基本权利的内容。答:学生的权利是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享有的由教育法赋予的权利,是国家对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可以做或不得做的行为的许可与保障,因学生就读学校的类别和学生年龄,其具体权利有所差别。我国《教育法》第四条对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基本权利所做的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下列权利:(1)参加学院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使用学院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2)参加社会服务、勤工助学,在院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及文娱体育活动;(3)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4)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等方面获得公正评价,完成学院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5)对学院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向学院、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对学院、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诉讼;(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3简述创造性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答: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人类意识发展水平的标志。吉尔福特和霍夫纳尔从创造性活动的思维品质入手,将创造力的心理特征归纳为六点:(1)敏感性,即容易接受新事物,发现新问题;(2)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境能顺利产生多种反应或提出多种答案;(3)灵活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具有灵活改变定向的能力,能发挥自由联想;(4)独创性,即产生新的非凡思想的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观念和成就;(5)再定义性,即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6)洞察性,即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特性和多样性,能进行意义的变换。4什么是情绪情感?情绪情感的功能是什么?答:情绪和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内心体验。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客观事物对人会有某种意义,因而人对这些事物也就会产生某种态度。这种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总是以带有某些特殊色彩的内心体验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情绪和情感也可以说是人对周围现实和对自己的独特的态度体验。(1)情绪和情感具有独特的生理唤醒、主观体验和外部表现三种成分:①生理唤醒是指情绪与情感产生的生理反应,它涉及广泛的神经结构。②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③情绪与情感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之为表情。它是在情绪和情感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的动作量化形式,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2)情绪和情感的功能主要有:①适应功能有机体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多种适应方式。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②动机功能情绪、情感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③组织功能情绪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有自己的发生机制和发生、发展的过程。情绪作为脑内的一个检测系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情绪的组织功能还表现在人的行为上,当人们处在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时,易注意事物美好的一方面,其行为比较开放,愿意接纳外界的事物。而当人们处在消极的情绪状态时,容易失望、悲观,放弃自己的愿望,有时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④信号功能情绪和情感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来实现的。5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答: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它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就会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某一学习活动全过程。因此,学习动机可以加强并促进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又可以激发、增强,甚至巩固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教师可以通过直接训练和间接训练的方法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训练包括六个步骤,即意识化、体验化、概念化、练习、迁移、内化。(2)帮助学生设置有效目标,掌握达到目标的方法帮助学生确定可以实现的、有挑战性的、现实的、具体的及短期的目标。(3)设置榜样以社会上有明确学习目的,克服种种困难进行学习的模范人物或身边同学中的优秀分子为榜样,使学生掌握成就动机高的学生的想法、谈话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特点。由于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榜样的设置要符合其最近发展区的要求,也就是说向这个榜样学习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轻而易举的。(4)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老师可以通过创造条件来使学生获得成功经验,为学生树立成功榜样,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5)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动机产生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及发展的实质是心理需要的唤起和形成,是心理需

要与能满足它的目标相互联系的过程,教师应该通过观察、调查和谈话等方法来了解学生需要的特点,并选择有效的强化物来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6)引导学生做积极归因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积极的归因,在面对成功时,应引导学生做内部的、稳定的归因;在面对失败时,引导学生做内部的、可控的、不稳定的归因。6试述认知矫正程序在考试焦虑应用中的步骤。答:考试焦虑是在应试情境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过度考试焦虑不仅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甚至会危及学生的身心健康。认知矫正法是在吸取艾里斯合理情绪疗法的思想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辅导方法,是通过指导学生察觉个人不合理的思想观念、态度,并通过自我质辩、架设最坏可能性、角色倒换等方式形成合理认知,借以减弱或消除学生考试焦虑的一套操作程序。认知矫正法在考试焦虑应用中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自我观察,检查自己的担忧。此步骤要求学生留心观察自己在临考前细微的生理、情绪变化,特别是对考试的各种担忧,并要求学生把这些担忧清晰的表达出来,将担忧的各项目按程序依次写在纸上。这有利于学生心理沉淀的释放,使担忧明确化,使学生以一种理智、现实、不逃避的态度正视自我,增强自我克服的信心。(2)对担忧进行合理性分析和辩驳。学生对考试的担忧有现实合理的一面,也有不现实合理的一面;或者从一个角度看是合理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不合理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①担忧是否有事实依据;②是否以偏概全;③是否夸大自己的缺点不足,缩小自己的能力、长处;④是否把自己的情绪感受作为自己下结论的依据。(3)得出合理的反应,使用积极的内在对话。通过第二步的分析帮助学生消除不合理的认知,形成正确的认知反应。同时指导学生使用积极的内在对话。三、论述及材料题(本题共60分,每小题20分)1如何正确认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答:教育者是指直接对求教者的素质发展起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兼职教师、家庭教师、家长。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正确认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表现在两方面:(1)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①教育过程不同于对人的身心发展发生影响的其他过程。它是教育者的有目的的活动过程,所以,离开了教育者及其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就谈不上什么教育。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人的因素,而且是一个基本要素。②教育者不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而且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他把受教育者作为“教”的对象,以教育影响为手段,把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变化作为活动目的,力求使自己“教”的对象的身心发生合乎自己社会的变化。因此说,教育者作为教育活动中人的因素,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更确切地说是“教”的主体。③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有多方面的表现:a.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和组织者,对整个教育活动起领导作用;b.教育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帮助者和评价矫正者,对整个学习活动起着校正方向、调整内容、激发动力、教给方法的作用;c.教育者的教育反映着社会的需求和人格,控制着整个教育过程的推进和教育内容的设定,因而教育者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发展质量;d.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内容影响着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容,控制着学生活动的时间和效果,因而在教育活动中居主导地位。(2)正确发挥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

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主要表现在: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教育活动是使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他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的过程,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是不会获得好的效果的。随着受教育者的知识和能力的增长,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活动中表现的更为明显,起的作用更大,他们可以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主动地自觉地吸取知识和进行品德修养。②学生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整体人,具有主体性和明显的发展特征。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有着独立的社会地位,并依法享受各种权利,如生存权、受教育权、受尊重权、发展权等。③主体性是学生的内在属性,是与生俱有的,而不是后天赋予的。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2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舒尔茨的研究舒尔茨计算出美国1929年积累的教育的资本总额为800亿美元,1957年则增至5350亿美元;1929年每个劳动力平均的教育资本是3659美元,1957年增至7869美元,这表明了劳动力教育水平凝结在每个劳动者身上的教育资本增加了。通过计算美国1957年比1929年增加的教育投资总额,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材料二:丹尼森的研究丹尼森的研究发现,1929年至1957年,美国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为2.93%,其中因教育的作用而增加的收入的年增长率为0.67%,在全部国民收入增长率中占23%。同时,因知识进展而增加的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为0.59%,在全部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中占20%,其中知识进展的五分之三亦是教育的作用,故教育对国民收入的增长率的贡献为35%。问题一:两个材料说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问题二:结合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上述观点。答:(1)以上两个材料说明了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即人力资本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生产起促进作用,是经济增长的源泉。(2)人力资本理论是西方教育经济学中关于人力资本的形成、作用和收益的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舒尔茨、丹尼森、贝克尔等人。①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有:a.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提高人口质量,增强人口素质。这一理论批评了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马尔萨斯等人只重视土地和人口数量的作用,看不到人口质量的经济价值。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人口的质量。

b.人力资本投资与物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但在现代化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c.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教育投资是使隐藏在人体内部的能力得以增长的一种生产性投资;第二,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是教育投资。因为各国人口的先天素质和潜在能力基本上是均衡的,或者说是相近似的,但后天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是有差别的。人口质量与素质是不完全相同的,其根本原因是各国教育投资水平不同,社会平均教育程度不同;第三,教育投资比物力投资更有利,会带来更多的利润。d.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因此,资本积累的重点应从物力资本转移到人力资本,要追加教育投资总量。e.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可以测算的,基本上同物力形态投资收益率的测算相同。其基本公式为:收益÷成本=收益率。②人力资本理论的合理性:人力资本理论第一次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教育事业的纯福利性观念,表明教育是一项资本性事业;第一次用比较精确的数学模型证明了教育事业的收益率,使教育收益变得明确清晰起来。人力资本理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合理成分:a.人力资本理论在经济理论上改变了以物质资本投资为主导的理论格

局,为经济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b.人力资本理论中“全资本”的概念指出了人的作用胜过物的作用,对人投资超过对物投资的观点也是可取的。c.人力资本理论十分重视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这对于探讨人口问题、劳动力结构性就业和人才质量问题是有意义的。d.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投资作为人力资本的核心观点是合理的。③人力资本理论的局限性:a.从人性和道德角度分析人力资本理论:它把一切都资本化了,把人等同于资本,贬低了人的价值,因此它具有阶级局限性的一面。它用人力资本这一概念,掩盖了资产阶级剥削的实质。这一理论把劳动力当作商品,把教育程度、技术水平都看成具有资本的性质,因此,必然得出结论,西方经济增长全是人力资本创造的,是人力投资的结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学说分析,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人的劳动能力的发挥和运用是社会一切财富的源泉,不是资本可以创造价值,而是劳动创造价值。人力资本理论抹杀了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事实,重复了资本创造价值的老调,因此具有理论上的不彻底性。b.从政治角度分析:人力资本理论所宣扬的是符合资本主义制度和阶级差别需要的价值观念。它强调受教育程度对劳动者工资收入水平的影响,认为造成工资等级差别的原因完全在于受教育程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无关,使低收入阶层的人相信他们的低收入是公平的,这同样是不切实际的。实际上在西方社会,造成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工资差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社会地位、种族、年龄、工龄等。c.从方法论上分析:人力资本理论力图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建立自己的

体系,证明自己的结论。这一方面有其可取之处,但同时也有其弱点。因为对于任何经济现象,既需要从数量上说明,也需要从质量上进行分析。人力资本理论把数量分析完全脱离开生产关系的制约,证明它的数据在一切社会条件下都是有效的,这样就用纯粹的计算公式来代替其他社会因素,抹杀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基本观点,把人完全数量化了,把人与物完全混同起来了,同样是不可取的。3结合记忆规律,谈谈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改善和提高记忆力。答: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心理学家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即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任何信息都必须经过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才可能转入长时记忆,没有感觉记忆的登记和短时记忆的加工,信息就不可能长时间存储在头脑中。(1)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的主要内容①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他用无意义音节(由若干音节字母组成、能够读出、但无内容意义即不是词的音节)作记忆材料,用节省法计算保持和遗忘的数量。②他根据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曲线所表明的遗忘发展的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③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制约,也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学生最先遗忘的是没有重要意义的、不感兴趣、不需要的材料。不熟悉的比熟悉的遗忘的要早。人们对无意义的音节的遗忘速度快于对散文的遗忘,而对散文的遗忘速度又快于有韵律诗。④在学习过程中,对一种材料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地背诵后仍然继续学习,叫做过度学习。适当的过度学习可以使学习的材料保持得更好。(2)为帮助学生改善与提高记忆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①合理地组织识记a.提出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b.使识记材料成为活动的对象;c.合理安排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d.帮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识记;②有效地组织复述与复习a.科学地组织和安排复习时间:第一,复习要及时第二,复习方式多样并给予具体指导第三,采用阅读与尝试重现交替进行的方法第四,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复习的时间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散安排,正确安排复习的时间对回忆效果有重要的影响。

b.复习要适量;c.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③指导学生合理地运用记忆技术和方法记忆术是记忆的技术和方法的简称,其基本的原则是使新的信息与已编码的熟悉信息相联系。学生常用的记忆术可以归纳为四类:a.以获得具体事物形象为目的的记忆术,可以采用直观形象记忆法、图解记忆法、形状记忆法和寻找特征记忆法等。b.以获得理解抽象概念、定理公式、理论观点为目的的记忆术,可以采用索引记忆法、自然语言媒介记忆法(歌诀记忆法、顺口溜记忆法、口诀记忆法)、网络系统记忆法、表解记忆法、列表记忆法和卡片记忆法等。c.以获得强烈的情绪体验为目的的记忆术,可以采用趣味记忆法、夸张记忆法、情境联想记忆法和对比记忆法等。d.以获得巩固行为和动作为目的的记忆术,可以采用交谈记忆法、朗读记忆法、实践记忆法和多样化重复练习记忆法等。④培养学生元记忆的能力元记忆是指人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认知和控制。在教学中,不仅要提出学生应记住什么,而且要教给学生有关记忆的知识,这样做对提高学生元记忆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会提供很大帮助。元记忆内容可以分为两种:

a.使学生知道在识记、回忆时努力的必要性,并采取有意图的识记行为等;b.使学生知道关于影响记忆的各种变量的知识;⑤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学生要使获得的知识得到巩固,不仅要发展记忆能力,而且要培养良好的记忆品质。教师评价学生记忆的好坏,记忆品质也是重要的指标之一。良好的记忆品质具有下列特征:a.识记的敏捷性;b.记忆的持久性;c.记忆的准确性;d.记忆的准备性:记忆的准备性特征是指从记忆的储存库中能及时地提取所需要的材料。记忆的准备性取决于记忆材料的归类和系统化、熟记的程度,以及采用寻找线索的追忆方法。

2013年河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一、简答题(60分,每题10分)1综合实例说明什么是自我效能感。2简述情绪情感的功能。3简述一般心理问题的特点。4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5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6简述课程设计理念的更新。二、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1综合实例说明人际沟通的要素以及人际沟通的条件。2良好的班集体对于班主任工作有什么作用?怎么建立良好班集体?三、案例分析题(50分,每题25分)1小艳今年15岁,初中三年级,是学校篮球队主力队员,爱打扮,但是学习成绩不好。同桌小萍品学兼优,每次考试取得好成绩了,小艳都说她是事先知道了试题。每次小萍帮助别人做好人好事,小艳就说小萍是爱出风头。对于班里有比她穿衣服好看的,小艳都会觉得心里不舒服。久而久之,小艳的朋友越来越少,晚上也睡不好,她愁眉不展,不知道怎么办了。(1)试对小艳的上述情况进行分析。(2)根据所学知识,提出帮助小艳的对策。2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出版过两本书《学生第二》和《学生第一》。他认为,管理工作中的“学生第二”“教师第一”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校园里的“学生第一”。(1)怎样理解校园里的“学生第一”。(2)怎样理解管理工作中的“学生第二”“教师第一”。(3)你对“教师第一”和“学生第二”的关系是怎样理解的?对李希贵校长的观点如何评价?2014年河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一、简答题1学校教育的含义及其特点。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3嫉妒心理的特征及其矫正。4组织班级开展活动的原则。5根据情绪作用的时间长短可以把情绪分为哪几类。6试比较问题解决策略中的启发式和算法。二、论述题1论述教师的基本素质。2学校、家庭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及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三、材料分析题1给出一个小学课本上讲述正数、负数和零的内容,设计教学目标。2利用维纳的归因理论分析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的归因方式以及可能发生的表现及其成因。成绩出来之后,甲同学拿到试卷:“这回考试考的不错,都是平时努力学习的结果。”乙同学:“昨晚复习的真不错,这次考试中全都有。”丁同学:“这回考试我都不会,我完了。”丙同学:“这次考试太难了,我不是学习的料。”2015年河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一、简答题1简述教育的本质。2简要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3什么是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的实施原则有哪些?4简要说明教学如何促进迁移。二、论述题1论述班级管理的内容。2运用相应的动机理论,谈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三、材料分析题1材料一:弃北大读技师,自定别样人生2008年高考,周浩考了660多分,是青海省理科前五名。周浩从小就喜欢拆分机械,想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因为该校有很多实用性的课程,比较符合自己的口味。但是父母就觉得这样高的分数不考清华北大简直是浪费,班主任老师也希望他能报考更好的学校。最终还是听师长的意见,报考了北大生命科学专业。大一的时候,生命科学专业的课程理论性很强,毕业生大多考研,这不符合自己的理想。他去旁听工科院系的课程,也只能听理论课,实践课只有本院的学生才能上。转院的要求也比较高,需要两院公共课达到一定学分,看来转院也不可能。大二休学一年后,还是不能适应北大的课程,开始考虑转校。通过网络,他了解到德国技术工人大多是高学历的知识技能复合型人才,因此他希望读一个高学历的技术院校。在说服在深圳大学工作的父母之后,2011年周浩来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受到学校的欢迎,并直接进入技师班,小班授课,并给他配备了最好的班主任。这种小班式,面对面地和老师交流,让他找到了强烈的归属感。凭借北大的理论基础和北京工业技师学院的技术学习,周浩慢慢朝着自己努力的知识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道路发展,成为学校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中国青年报》2014年11月17日)(1)周浩转校的动因是什么?转校对于他来说是一种最佳选择吗?(2)周浩转校事件对学校教育有和启示?2材料二:初中二年级学生王某,在读小学时,由于调皮摔断了腿,自那时起便破罐破摔,上课经常睡觉,从不交作业,还经常将头发搞得奇形怪状,吸烟、酗酒、打架、偷盗。老师曾多次教育,效果不太好。高二学生杨某,为人讲义气,爱打架。他有一个退学的铁哥们跟他人有过节,让他帮忙教训一下。杨某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并且杨某又叫上了几个人,结果是恶战了一场,双方被打的鼻青脸肿。请根据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分析杨某和王某的行为,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2016年河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一、简答题1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2简述教师的知识结构。3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4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二、论述题1论述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2分析态度品德形成和改变的一般条件。三、材料分析题1材料大意:黄冈中学走下高考神坛……(1)分析黄冈中学走下神坛的原因。(2)你如何看待黄冈中学走下神坛的现象。2在美国人们为了保护鹿,就杀掉了鹿的天敌——狼。于是鹿的数量剧增。鹿们由于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结果体态变得蠢笨,植物因为鹿群迅速繁殖和践踏而调零,继而鹿由于缺少充分的食物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捕捉而大批死亡。无奈,人们又只有把狼再请进来,鹿们又恢复了蓬勃生机。甲同学表现为兴奋,易激动,以奔放不羁为特征;乙同学表现为抑制,胆小、脆弱、消极、防御等品质,试分析甲乙二位同学各属什么气质类型,应该怎样对其教育。(说明:材料可能有出入)问题:分析甲乙两人的气质类型,并提出相应教育对策。2016年河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简答题1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答:现代教育是与古代教育相对立而言的一个教育范畴,就其实质而言,现代教育是与现代化大生产、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一种教育体系,它主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现代教育的公共性教育的公共性是指现代教育成为面向整个社会的公共事业,它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此外,教育的公共性也指教育的公平性,即在提高大众素质的基础上培养精英,培育精英。(2)现代教育的生产性教育的生产性是指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元化的关系。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的生产功能将会表现的越来越明显。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3)现代教育的科学性现代教育的科学性一方面是指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与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是指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科学的指导。(4)现代教育的未来性现代教育的未来性一方面是指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与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现代教育的发展要考虑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面向未来。现代教育的未来性主要体现在“教育要先行”上。(5)现代教育的国际性现代教育的国际性是指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面向世界。教育应当成为促进国际理解与合作的工具,培养世界人。(6)现代教育终身性现代教育的终身性指的是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当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机会,打通正规教育与业余教育、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的界限。(7)现代教育的革命性现代教育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方面都在不断地革新。现代教育的革命性源于现代生产与生活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由于科学技术的本性是不断创新的,因而教育也处于不断的革新之中。(8)现代教育的民主性

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主张延长普及教育的年限,依法治教,进行民主的管理,教师、家长、学生、社会人士广泛参与教育决策的,制定相关的教育管理信息公开与监督制度等,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民主性。2简述教师的知识结构。答:教师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那么教师的知识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有通识知识、教书育人的知识等,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拥有一个完美的知识结构。一般来说,从教师专业知识功能出发,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通体性知识。通体性知识包括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广博的文化视野,是教师的根基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中最为基础层面的知识。包括哲学知识类、自然科学类、人文类、艺术类等方面的知识。(2)本体性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的“身份知识”,要求教师具备特定的学科知识,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知识。本体性知识作为教师知识的主干和核心,教师职业对此类知识要求甚高,不仅要教师对该知识融会贯通,还需要有个性化,以保证教学的有意义性。(3)条件性知识。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就是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涉及教师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它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前提,要求教师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识教育的本质问题,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先教会学生学习做人,然后教会学生学习知识。教育学知识告诉你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培养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心理学知识告诉你怎样培养人,如何进行发展性评价,学生的潜能有多大等问题。这些知识的掌握,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前提条件。(4)研究性知识。教育科学研究是推动教育教学发展的有力支撑。一个不会做科研的老师不是一个优秀的老师。研究可以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让教师的心灵变得丰富和深刻。教师从事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改进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在工作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5)实践性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充分掌握实践知识,才能提升实践技能。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现实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教师在教学经验积累的过程中形成的知识,对于教师本体性知识的传授起到了实践性的指导作用。短板理论”告诉我们,一只桶的装水量,取决于最差、最短的那块桶板,教师专业知识就是教师的“知识之桶”,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前提条件。任何一项知识的短缺都会影响教师专业知识的整体储存量。因此,教师只有拥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保证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而适应并促进现代化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