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3-2024学年山西省太原重点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诗歌传情达意有两大基本手段,即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感受和内在的节奏感受,而意象、形象则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这两大类感觉能力。任何一类感觉能力的缺乏,都会导致对诗歌理解的障碍。
当我们仅专注于意象的显现和内涵时,往往就会对音韵节奏的表现作用“听而不闻”,甚至把它当作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尤其面对那些没有什么意象,而主要诉诸音韵节奏的诗时,我们就会显得木然无知,处于一种所谓的“失语”状态。这种能力的缺乏还容易导致出现另一个毛病。由于对音韵节奏的感悟本是一种关系性的、整体性的感悟,这种能力的缺乏就会带来对诗歌的整体感受,把握能力的缺失。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诗歌解读现象,往往在一些局部(通常都是意象或所谓象征)大加穿凿,大加发挥。在诗歌的理解中经常出现的那种“阐释过度”的毛病,就常常是由这一原因引起的。
与音韵节奏感悟能力缺乏的毛病相对,在诗歌理解中出现的另一个毛病就是对意象的领悟能力欠缺。一旦诗有一些稍深厚复杂的意象或象征,就感到不知所措。尤其是当一些诗主要并不依赖于音韵节奏而主要借助意象的新颖深厚以及意境来表现时,他们就基本失去了领悟诗歌的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这样一种对待诗歌的态度对于理解诗歌,尤其是理解新诗往往会造成很大的障碍。这样对待诗,对待那些缺乏音韵节奏的诗,实则也是偏颇的。因为诗,本来就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它有时这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有时那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对诗而言都属于正常现象。当一首诗主要诉诸意象等因素时,我们就应当主要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赏它,而不要再计较于它的音韵节奏是否优美。
当然,我们也希望,诗能够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但我们也要知道,诗作为一门混合型的艺术,它有时候的确能够做到如此,但有时候的确会有所偏重。那么,我们欣赏诗,就应当具有两副眼光,而且有时候要更多地用这一副眼光,有时候要更多地用另一副眼光。
(摘编自谭德晶《现代诗歌理论与技巧》)材料二: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远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航猛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摘编自杨景龙《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内在的节奏感受,诗的意象、形象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二者都有助于理解诗歌。
B.只关注意象的显现和内涵会让我们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出现对诗歌过度解读的毛病,同时失去了领悟诗歌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
C.中国新诗对古典诗歌的继承不是墨守成规式仿效,古今诗歌在作品之间、诗歌体裁之间以及诗人之间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胡适的《尝试集》发轫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在诗歌风格、遣词造句,诗歌主题、诗歌体式等方面、都体现出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诗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当一首诗中的意象较多时,说明其缺乏音乐节奏之美,在鉴赏时对音韵节奏无需关注。
B.作为一门混合型艺术的诗,其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我们欣赏诗,就应当具有两幅眼光。
C.只要实现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中国新诗就能继承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实现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D.我们研究古今诗歌的传承,对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______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首诗优美的语言节奏如舒缓的音乐旋律,踏歌而来,虽只有“云彩”这一个意象,但读之如饮佳酿。
B.李商隐的诗爱用偏僻意象与典故,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解或过度解读,如《海上谣》中“刘郎旧香炷”的“香柱”,隐射汉武帝晚年求仙问道之事,富有象征暗示色彩。
C.郑愁予《错误》中的“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一句,用“东风”“柳絮”营造氛围,“不来”“不飞”读起来如低吟浅唱,达到了音韵节奏与意象的和谐统一。
D.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发出“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的呼号,表达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感情,“土地”在诗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4.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证上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说明。5.请结合材料,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提升对现代诗歌的鉴赏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路标
茹志鹃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这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安然无恙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地,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了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子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聋子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做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哑巴挣脱了出来,忙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伍原没看到任何路标,想喊不能喊、不敢喊,是因为担心会暴露自己。
B.“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正是这样死寂的环境让伍原几近崩溃。
C.那“一小点儿黄黄的光”虽然微弱,但是让伍原不再孤独并燃起了希望。
D.老乡听不见还不会说话,这让伍原手足无措、无计可施,陷入绝望之中。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本文叙述聋哑“老乡”为迷路的战士伍原指路的故事,《百合花》叙述小通讯员和“我”向新媳妇借被子的故事,二者都刻画了小人物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B.本文与《百合花》的标题均有象征作用,本文绿豆般的灯光这一路标象征指引伍原前行的勇气和希望,百合花则象征军民纯洁的情谊和美好的人性。
C.本文与《百合花》都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小通讯员“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D.本文与《百合花》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均以故事情节取胜,笔调简明朴实,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现茹志鹃小说散文化的创作风格。8.请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作用。9.本文多次描写伍原流泪,作者为何要如此安排?请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传》,有删改)材料二:
庞葱①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二》,有删改)【注】①庞葱:一作庞恭,魏国大臣。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B.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C.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D.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过”,在文中指“经过、路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过”意思不同。
B.“己亥”在文中是干支纪日,而《登泰山记》中所言“戊申晦,五鼓”中的“戊申”是干支纪月。
C.“质”,在文中指“做人质”,与成语“文质彬彬”中的“质”意思不相同。
D.“信”,指相信,与《左传•曹刿论战》中“小信未孚”的“信”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材料一论证观点时,列举多个事例作为论据,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又使得文章内容深入浅出。
B.齐桓公从鲍叔那里得到管仲而称霸,吴王因太宰嚭听信勾践最终身死国灭,由此论证举荐人的重要性。
C.材料二中的庞葱用“三人成虎”的寓言故事提醒魏王要信任自己,可等他回国后,魏王却再也不召见他
D.“夔一足”的故事、“三人成虎”的寓言都阐述了对信息传播不加辨析的后果,颇有现实指导意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②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14.两则文本都涉及信息传播的辨析,请简要说明如何辨析信息传播的真伪。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闻李六景俭自河东令授唐邓行军司马,以诗贺之①白居易谁能淮上静风波?闻道河东应此科。不独文词供奏记②,定将谈笑解兵戈。泥埋剑戟终难久,水借蛟龙可在多?四十著绯③军司马④,男儿官职未磋砣。【注】①本诗写于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期。②奏记:汉时朝官对三公,州郡百姓对长官陈述书面的意见称“奏记”③著绯:穿红色的官服。唐制,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④军司马:职官名,唐代在出征将帅及节度使下皆设置此职,相当于现在的参谋长职务。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首联开门见山,交代写作缘起,“谁能”二字看似发问,实则肯定友人卓越的才能。
B.颔联正面描写赞美李景俭“文可治世,武可定邦”的才华,对其充满敬佩之情。
C.尾联表达了诗人虽居低位,被贬江州司马,但仍思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D.诗歌整体语言风格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真挚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升迁的欣喜之情。16.诗歌颈联不仅手法精妙,而且意蕴深刻,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登高》一诗中道出诗人郁积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以“______,______”两句写人们社日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与前面的“烽火扬州”形成对照,表现国土沦丧的无限哀痛。(3)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比如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诗人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凄凉之情。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间万物,生长最美。有人说,生长是滋出嫩芽,抽出枝条,努力朝向阳光的“向上”蓬勃,也有人说,生长是毛竹四年深钻地底、胡杨立身沙漠的向下“扎根”;还有人说,唯有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没有“向下”的扎根,就没有“向上”的蓬勃。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①_____,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格格不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叫“街坊”。像《平凡的世界》中双水村里的孙少安、田润叶、王满银、金俊武等。村里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它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②____。有时,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像我们的亲属圈子一样。像《红楼梦》中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甚至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这种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正因为会随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很多中国人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都十分颇有想法。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到下午,几乎家家户户每一堵朝西的墙壁上都落满了蜻蜓,夕阳下它们透明的薄翼和花纹各异的细长尾巴,像一件精心的刺绣。顺着墙根悄悄溜过去,用手一按,就捉住一只;一只被捉走了,其他的照旧静静趴着。它们好像对此时此刻的阳光迷恋至极,生怕一拍翅,那暖暖的光阴就会飞逝。
捉蜻蜓只是孩子们的游戏,长大长老的那些人,坐在墙根聊天或打盹,蜻蜓趴满头顶的墙壁,在黄旧的帽檐上,像一件精心的刺绣;人偶尔抬头看几眼,接着打盹或聊天,连落在鼻尖上的蚊子,也懒得拍赶。仿佛夕阳已短暂到无法将一个动作做完,一口气吸完。人、蜻蜓和蚊虫,在即将消失的同一缕残阳里,已无所顾忌。
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①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他的脊背上爬满晒太阳的蜻蜓,他并不知觉。他正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②影子在他前面,长长的,已经伸到家。妻子在院子里,做好了饭,看见丈夫的影子从敞开的大门伸了进来;先是一个戴帽子的头,接着是脖子,然后是弯起的一只胳膊和横在肩上的一把锨。她让孩子快打洗脸水,准备吃饭了。
孩子打好水,将脸盆放在地上,跑到院门口,看见父亲还在远处的田野里走着,一个人一摇一晃的。他的影子像一渠水一样,悠长地朝家里流淌着。21.文中加点的词“迷恋”和“吸完”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23.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一样”,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①这像我们的亲属圈子一样。
②他的影子像一渠水一样,悠长地朝家里流淌着。
答案和解析1~5.【答案】B、D、B、、【解析】(1)B.“同时失去了领悟诗歌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不是“只关注意象的显现和内涵”产生的后果,根据材料一的第三段可知,这是“对意象的领悟能力欠缺”导致的结果。
故选:B。
(2)A.依据材料一“当一首诗主要诉诸意象等因素时,我们就应当主要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赏它,而不要再计较于它的音韵节奏是否优美”,“说明其缺乏音乐节奏之美”错,无中生有。
B.“其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曲解文意,根据前文的“我们也希望”和后文的“它有时候的确能够做到如此……”可知,诗并不总是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是和谐统一的。
C.依据材料二“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只要……就……”表述过于绝对。
D.正确。
故选:D。
(3)B.材料一的标题是《现代诗歌理论与技巧》,李商隐的诗歌不属于现代诗歌。
故选:B。
(4)①从论证方法来看,依据材料一“诗歌传情达意有两大基本手段,即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感受和内在的节奏感受,而意象、形象则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这两大类感觉能力。任何一类感觉能力的缺乏,都会导致对诗歌理解的障碍”等,主要运用道理论证,表达作者对鉴赏诗歌的感悟与思考;依据材料二“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航猛舟,载不动,许多愁’”,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在分析古今诗歌的传承时常举现实事例来论证观点。②从论证的语言来看,依据材料一“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诗歌解读现象,往往在一些局部(通常都是意象或所谓象征)大加穿凿,大加发挥”“它有时这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有时那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对诗而言都属于正常现象。当一首诗主要诉诸意象等因素时,我们就应当主要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赏它,而不要再计较于它的音韵节奏是否优美”,用“往往”“有时”“应当”等限定词,使文章表达更严谨、周密;依据材料二“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常引用诗歌的句子,运用排比、整句等,使文章语言更具有文学性。
(5)①依据材料一“诗歌传情达意有两大基本手段,即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感受和内在的节奏感受,而意象、形象则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这两大类感觉能力。任何一类感觉能力的缺乏,都会导致对诗歌理解的障碍”,充分了解诗是音乐元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提升自我的音乐节奏感受能力和对意象的领悟能力。②依据材料一“那么,我们欣赏诗,就应当具有两副眼光,而且有时候要更多地用这一副眼光,有时候要更多地用另一副眼光”,用两幅眼光去欣赏诗,对待诉诸意象的诗,就更多地用意象、形象的角度;对待音韵节奏较强的诗,就更多地用音韵节奏角度。③依据材料二“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对古今诗歌的传承也要有所了解、研究。
答案:
(1)B
(2)D
(3)B
(4)①从论证方法来看,材料一主要运用道理论证,表达作者对鉴赏诗歌的感悟与思考;材料二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在分析古今诗歌的传承时常举现实事例来论证观点。②从论证的语言来看,材料一用“往往”有时“应当”等限定词,使文章表达更严谨、周密;材料二常引用诗歌的句子,运用排比、整句等,使文章语言更具有文学性。
(5)①充分了解诗是音乐元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提升自我的音乐节奏感受能力和对意象的领悟能力;②用两幅眼光去欣赏诗,对待诉诸意象的诗,就更多地用意象、形象的角度;对待音韵节奏较强的诗,就更多地用音韵节奏角度;③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对古今诗歌的传承也要有所了解、研究。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解答时要认真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注意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地论证论点这类的话语必不可少。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连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6~9.【答案】D、D、、【解析】(1)D.“这让伍原手足无措、无计可施”有误,伍原虽然绝望,但还是尽力想办法让老乡知道自己的身份,如“捉住老乡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
故选:D。
(2)D.“均以故事情节取胜”“语言充满诗情画意”错误,本文伍原是个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送给部队,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聋哑“老乡”为八路军战士伍原指路。《百合花》叙述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并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只是通过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写人与人的相处,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从全文内容来看,本文语言并未充满“诗情画意”。
故选:D。
(3)连用两个“没有”,后面用七个“没有”来写景,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抓住“没有”的具体内容分析,连“石子”“草棍”“树枝”“白粉”“路标的痕迹”等都没有,渲染了空旷、荒寂等的自然环境。
第二段交代此处连人也没有,且“天”“地”都是灰蒙蒙的。此处的写景为伍原寻找部队时设置了灰蒙蒙的天地和无月无星的黑夜的典型环境,处于小说开头部分,后文故事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展的。
文中写“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灰蒙蒙的天地”“灰蒙蒙的路”等,“灰蒙蒙”的环境烘托出伍原此时的迷茫无助的心情,突出人物的孤独无助。
(4)开端部分,伍原因为迷路,流下了近乎绝望的泪,“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等发现了灯火,他流下了激动的泪,“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但是因为聋哑“老乡”的误解,他又流下了委屈而无奈的泪。“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好在最后“老乡”认出他是八路军战士,才止住了他的泪。眼泪展现了伍原的心境,也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眼泪串起故事情节,推动情节发展。开端部分,伍原因为迷路,流下了近乎绝望的泪;等发现了灯火,他流下了激动的泪;但是因为聋哑“老乡”的误解,他又流下了委屈而无奈的泪;好在最后“老乡”认出他是八路军战士,才止住了他的泪。眼泪展现了伍原的心境,推动情节发展,也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流泪”,牵动着读者的心和伍原一起波澜起伏。伍原是个迷路的八路军战士,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迷路是流下近乎绝望的泪,后来流下激动的泪,再后来是流下委屈的泪,最后止住了泪。流泪情节丰富文章内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丰富并深化小说主题。
答案:
(1)D
(2)D
(3)①反复运用“没有”,渲染空旷、荒寂、凄清的环境氛围。
②灰蒙蒙的天地和黑夜为故事开展提供背景,为下文伍原寻找路标的情节做铺垫。
③烘托伍原迷茫无助的心情,体现人物的无助。
(4)①眼泪展现人物心境,丰富人物形象。伍原从因为迷路而流下绝望的泪,到发现灯火时流下激动的泪,再到因“老乡”误解而流下无奈的泪,最后止住眼泪,眼泪蕴涵丰富心境。
②眼泪串起故事情节,推动情节发展。伍原流泪的情节使故事发展跌宕起伏,使情节结构紧密完整。
③流泪情节丰富主题,引发读者共鸣。反复流泪的伍原牵动读者的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不断丰富并深化小说主题。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作用能力。解答环境描写作用题,我们要从环境本身的特点、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从情节、人物、主旨、结构、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10~14.【答案】C、B、B、、【解析】(1)句意:有的话像是错的,而实际却是对的;有的话像是对的,但实际却是错的。正确与错误的界线,不能不分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
“多类非而是”与“多类是而非”句子结构一致,“多类是而非”中间不断句,排除BD;
“此”为后文主语,应在“此”前断句,排除A。
故选C。
(2)A.经过、路过;/拜访。句意:经过卫国。/拜访老朋友的田庄。
B.“‘戊申’是干支纪月”错误。《登泰山记》中所言“戊申晦,五鼓”中的“戊申”也是干支纪日。
C.正确。做人质;/质朴。句意: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人的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形容气质温文尔雅。
D.正确。相信;/信用。句意:大王会相信吗?/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
故选B。
(3)B.“由此论证举荐人的重要性”错误。论证的是“得言不可以不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即“传闻不可以不审察。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
故选B。
(4)①“和,乐之本也”,判断句,“也”表判断;“本”,根本;第二个“和”,调和;“若”,像。译文: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
②“去”,距离;“远于市”,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市远”;“愿”,希望;“察”,明察。译文:如今邯郸距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评论我是非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
(5)由“夫得言不可以不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可得出: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入考察。
由“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可得出: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来审察传闻。
由材料二关于“三人成虎”的对话可得出:不能偏听偏信,要有独立冷静的判断。
答案:
(1)C
(2)B
(3)B
(4)①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
②如今邯郸距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评论我是非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
(5)①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入考察。
②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来审察传闻。
③不能偏听偏信,要有独立冷静的判断。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传闻不可以不审察。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审察他,因此国家称霸于诸侯。吴王从太宰嚭那里听信了越王勾践的话,没有经过审察便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也送了命。
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入考察,对于人都必须用事理进行验证。鲁哀公问孔子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是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并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八音,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像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得失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字与‘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
有的话像是错的,而实际却是对的;有的话像是对的,但实际却是错的。正确与错误的界线,不能不分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虽然这样,那么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传》,有删改)
材料二:
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市集上有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有两个人说市集上有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说:“那我就要怀疑了。”庞葱又说:“如果有三个人说市集上有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说:“我会相信。”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是很明显的事,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评论我是非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评论他是非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回国后)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二》,有删改)(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两篇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15~16.【答案】C、【解析】
(1)C.“但仍思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错误。尾联的意思是:不惑之年就官至司马,你这一辈子没有浪费了光阴啊!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李景俭升为行军司马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友人仕途前景充满期望的心情。
故选C。
(2)颈联“泥埋剑戟终难久,水借蛟龙可在多?”的意思是:剑戟尘埋总会有显露锋芒的机会,蛟龙腾飞不在于水的多少。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剑戟埋于泥沙”“蛟龙困于浅滩”比喻贤达人才受到埋没,得不到明主的重用,这既是对友人李景俭的比喻,也是对诗人自己的比喻。
同时,诗人贬官,位卑言轻,对李景俭升任行军司马有称羡之意,遣词贴切,语意明晰。“终难久”“可在多”表面上是说剑戟埋于泥沙终有显露锋芒的机会,蛟龙困于浅滩终有腾飞升天的时候,既表达了对李景俭终于升迁的祝贺与欣慰,也表达了希望自己能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期盼之情。
答案:
(1)C
(2)①运用比喻,用“埋于泥沙之剑戟”“困于浅滩之蛟龙”比喻受埋没之人才,既喻友,也喻己;
②“终难久”“可在多”既表达了对李景俭终于升迁的祝贺与欣慰,也表达了希望自己能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期盼之情。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17.【答案】【小题1】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小题2】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小题3】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啼【解析】故答案为:
(1)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重点字:潦)
(2)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重点字:祠)
(3)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啼(重点字:暮)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
《登高》名句辑录: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8.【答案】让生命向阳生长
在大自然中,一颗松籽落入岩缝中,吸收阳光、雨露,拼命生长,直至傲视悬崖之上,这是生命的绽放;在古老的神话中,“夸父逐日”,一切无法阻挡,只为一个火热的生命绽放,给人们无限向往……让我们吮吸生命芬芳,向着阳光生长!
“阳光”是一种能量,生命需要得到它的滋养。“阳光”是一种梦想,迷惘中的人渴求它,只为拘一束,点亮人生。伫立黄河之畔,俞敏洪用透明的玻璃杯舀一杯黄河水,浑浊的黄河水,沉淀沉淀。突然猛地晃动,阳光下,沙与水,融成一种艺术美。俞老师领悟这样一种人生观——人如同一粒沙,是滚滚奔腾的黄河中的一粒沙。如果不努力翻腾自己,就会使生命沉沦,沉入河底,远离阳光。俞敏洪,三次高考,圆梦北京大学,只因那颗不沉沦于安逸稳定的心,只因胸膛还有一颗跳动着的火热的心。创办“新东方”,他肩负着一种使命感,既为自己的理想,也为广大的学子、教师的梦想而再起战歌!他的经历,如一首豪情的诗,高诵道:带着阳光出发,照亮自己,照亮别人!
“阳光”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站在天空下,阳光渗过眼睛,照亮心灵。“长卷舒展,活字跳跃。圣火激荡,情感喷放。他们用人类共通的语言,让五千年文明跃然呈现。那一夜,中国惊艳世界。”“感动中国”这样评价张艺谋团队。张艺谋,18岁那年迷上摄影。对于一个贫农子弟来说,这是一个昂贵而遥远的梦想!懵懂的年纪,拥有了一份热爱,如薄雾里,眼睛抓住一束阳光,便不顾一切奔去。他为了买一部相机,瞒着家人一连买了五个月的血。也许是那份特殊意义的相机,鼓励他不断挑战逆境,打破宿命考上北京电影学院。他的不懈坚持,为中国电影在国际上开辟一条路,捧出巩俐、章子怡的国际巨星……因为有这样对“阳光”的渴望,他走出了社会环境限制,一往直前。北京奥运,张艺谋用中国式的创意,圆了世界的一个梦想!
罗素曾说:“湍急的河流冲过山峦,终于到了大海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平缓和辽阔。”是的,忘记路上的荆棘与伤痛,为了阳光下的一片光景,冲过一片昂黑暗,我们终会迎来一份生命的平缓和辽阔!
“阳光”是一种无形的引力,有生命的植物都会向着它生长。“阳光”代表着梦想,我们就是那些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贝多芬,是音乐穿过他的生命,让他谱出生命的梵音;梵高,是那向着阳光开放的向日葵指引他,使生命在艺术的殿堂起舞;再有,三毛让文艺与生命交汇,开出思想的枝芽;丁俊晖,用“小球”转动人生的“大球”……一切,只要向着阳光,生命会散发阳光的芬芳!
人生如歌,让阳光作旋律,让青春作词,踩着节奏,舞起来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关于万物生长的相关论述。
材料分别论述对生长的看法,有人认为人生应努力“向上”,向阳生长,从这个点可以思考,人生也是如此,要努力向上,仰望星空,确立远大目标。有人认为生长是向下“扎根”,深钻地底。由此可思考,人生应当要沉潜、修行、丰富自身,充实增强自己的能力。还有人是把向下扎根和向上生长结合起来,认为向下生长是为向上生长积蓄能量,打好基础,两者是不可分离的。由这个点可以思考,向下生长和向上生长二者不可偏废,对立统一的。向下生长,是在为向上生长汲取力量,向上生长,则是为向下生长指明生长的目标和方向。在立意时,既可以选择其中一点进行论述,“奋力向上,向阳生长”或“向下扎根,汲取力量”进行写作。还可以综合两种立意,既需要扎根厚土,也需要向阳向上。
行文构思上,可以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人生,既需要扎根厚土,也需要向阳向上。接下来先论述扎根厚土,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沉潜下来,积蓄力量。再论述在打好基础前提下,应当向上向阳,要有远大而明确的目标,为沉潜修行指明方向。最后联系当下,明确当代青年在时代大潮中既应当奋力向上生长,又应当努力向下积聚力量。
参考立意:
1.奋力向上,向阳生长。
2.厚植深土,积蓄力量。
3.在向下沉潜,在向上中奋进。
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网络安全事故发生 报告和应急处理方案
- 敬老爱老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 某医院互联网医院建设方案
- 浙教版2021-2022学年度七年级数学上册模拟测试卷 (844)【含简略答案】
- 中学初一年级少先队建队活动方案
- 浙教版2021-2022学年度七年级数学上册模拟测试卷 (754)【含简略答案】
- MEK-RAF-IN-1-生命科学试剂-MCE
- 房地产项目认筹活动方案
- 教师语言训练 课程设计
- 防排烟课程设计软件
- 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和整数相乘课件苏教版
- GB/T 44352-2024燃油蒸发排放系统用活性炭通用要求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政治学原理》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任务三)试题及答案
- 2024山东济南轨道交通集团限公司招聘49人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数字三品”应用场景典型案例申报书
- 5.2 城镇与乡村(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高效备课课件(人教版2024)
- 一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学生读本)低年级
- 2024-2030年中国乳化剂行业市场调研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 2024秋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达标检测卷第三四单元新人教版
- 2024年保安员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考点梳理)
- 深圳民政局离婚协议书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