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集合与关系〔SetsandRelations)本章首先采用朴素集合论的方法,介绍有关集合的一些根本知识,内容显得较为直观,学起来易于接受。但集合及其相关的概念是本门课程后面各章内容的根底,同学们务必熟练的掌握。本章重点讨论关系〔主要是二元关系〕,它仍然是一种集合,但它是一种更为复杂的集合。它的元素是有序二元组的形式,这些有序二元组中的两个元素来自于两个不同或者相同的集合。因此,关系是建立在其它集合根底之上的集合。关系中的有序二元组反映了不同集合中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关系,或者同一集合中元素之间的关系。本章讨论这些关系的表示方法、关系的运算以及关系的性质,最后讨论集合A上几类特殊的关系。
3-1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法3-2集合的运算3-4序偶与笛卡尔积3-5关系及其表示
3-6关系的性质第三章集合与关系〔SetsandRelations)
3-7复合关系和逆关系3-8关系的闭包运算3-9集合的划分与覆盖3-10等价关系与等价类
3-11相容关系3-12序关系第三章集合与关系〔SetsandRelations)3-1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定义(集合set):把具有共同性质的一些对象聚集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一个集合,这些对象称为元素(element)或成员(member)用大写英文字母A,B,C,…表示集合用小写英文字母a,b,c,…表示元素aA:表示a是A的元素,读作“a属于A〞aA:表示a不是A的元素,读作“a不属于A〞3-1.1有关集合的概念n元集(n-set):有n个元素的集合称为n元集。|A|:表示集合A中的元素个数,A是n元集|A|=n0元集:记作1元集(或单元集),如{a},{b},{}…有限集(finiteset):|A|是有限数,|A|<,也叫有穷集,否那么为无限集。3-1.2集合的表示方法通常使用“列举法〞和“表达法〞两种方法来给出一个集合〔1〕列举法(roster)列出集合中的全体元素,元素之间用逗号分开,然后用花括号括起来,例如A={a,b,c,d,…,x,y,z}B={0,1,2,3,4,5,6,7,8,9}集合中的元素不规定顺序C={2,1}={1,2}集合中的元素各不相同C={2,1,1,2}={2,1}3-1.2集合的表示方法〔2〕表达法(definingpredicate)用谓词P(x)表示“x具有性质P〞,用A={x|P(x)}表示元素具有性质P的集合A,如果P(b)为真,那么bA,否那么bA。例如P1(x):x是英文字母A={x|P1(x)}={x|x是英文字母}={a,b,c,d,…,x,y,z}P2(x):x是十进制数字B={x|P2(x)}={x|x是十进制数字}={0,1,2,3,4,5,6,7,8,9}两种表示法可以互相转化例如:E={2,4,6,8,…}={x|x>0且x是偶数}={x|x=2(k+1),k为非负整数}={2(k+1)|k为非负整数}两个集合相等的外延性原理:两个集合A、B是相等的,当且仅当它们有相同的成员,记作A=B;否那么记作AB。集合的元素还可以是一个集合。例如:S={a,{1,2},p,{q}}3-1.3数的集合N:自然数(naturalnumbers)集合N={0,1,2,3,…}Z:整数(integers,Zahlen)集合Z={0,
1,
2,…}={…,-2,-1,0,1,2,…}Q:有理数(rationalnumbers,Quotient)集合R:实数(Realnumbers)集合C:复数(Complexnumbers)集合3-1.4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相等、真子集;空集、全集;幂集、n元集、有限集;〔1〕子集[定义3-1.1]子集(subset):设A、B是任意两个集合,如果A的每一个元素是B的成员,那么称A为B的子集,或说A包含于B,或说B包含A,记作AB,或BA。AB(x)(xAxB)假设A不是B的子集,那么记作ABAB(x)(xAxB)证明ABx(xAxB)成立
[证明]:根据定义AB(x)(xAxB)那么AB(x)(xAxB)(x)((xA)(xB))(x)((xA)(xB))(x)(xAxB)子集(举例)设A={a,b,c},B={a,b,c,d},C={a,b},那么AB,CA,CB〔1〕子集定理3-1.1
集合A和集合B相等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这两个集合互为子集。A=B
A
B
B
AA=B
(
x)(x
Ax
B)[证明]A=B
A
B
B
A(=定义)(x)(x
A
x
B)(x)(x
B
x
A)(
定义)(x)((x
A
x
B)
(x
B
x
A))(量词分配)(x)(x
Ax
B)(等价式)〔1〕子集包含(
)的性质:1.AA〔自反性〕证明:AA(x)(xAxA)T2.假设AB,且AB,那么BA〔反对称性〕3.假设AB,且BC,那么AC〔传递性〕证明:AB(x)(xAxB)x,xAxB(AB)xC(BC)(x)(xAxC),即AC.〔2〕真子集[定义3-1.2]真子集(propersubset)如果集合A的每一个元素都属于B,但集合B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那么称A为B的真子集,记作AB。ABABABAB(x)(xAxB)(x)(xBxA)A
B的含义:A
B
(A
B
A
B)(
定义)
(A
B)
(A=B)(德摩根律)
x(x
A
x
B)
(A=B)(
定义)
A
B
(A=B)含义:A不是B的子集或者A和B相等。
真包含(
)的性质1.AA〔反自反性〕证明:AAAAAATFF.2.假设AB,那么BA〔反对称性〕证明:(反证)设BA,那么ABABABAB(化简)BABABABA所以ABBAA=B(=定义)但是ABABABAB(化简)矛盾!3.假设AB,且BC,那么AC〔传递性〕证明:ABABABAB(化简),同理BCBC,所以AC.假设A=C,那么BCBA,又AB,故A=B,此与AB矛盾,所以AC.所以,AC.#
真包含(
)的性质〔3〕空集[定义3-1.3]空集(emptyset):不包含任何元素的集合是空集,记作
例如:{x
R|x2+1=0}[定理3-1.2]对任意一个集合A,
A也就是对任意集合A,
A证明:
A
x(x
x
A)
x(F
x
A)
T.对于每一个非空集合A,至少有两个不同的子集,A和,称为A的平凡子集。[推论]空集是唯一的.〔可作为讨论〕证明:设1与2都是空集,那么12211=2.#〔3〕空集〔4〕全集[定义3-1.4]全集:在一定范围内,如果所有集合均为某一集合的子集,那么称这个集合是全集,记作E。E={x|P(x)P(x)},P(x)为任何谓词全集是相对的,视情况而定,因此不唯一。例如,讨论(a,b)区间里的实数性质时,可以选E=(a,b),E=[a,b),E=(a,b],E=[a,b],E=(a,+),E=(-,+)等〔5〕幂集[定义3-1.5]幂集(powerset)给定集合A,由集合A的所有子集为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的幂集,记作P(A)P(A)={x|x
A}注意:x
P
(A)
x
A例如:A={a,b},
P(A)={
,{a},{b},{a,b}}.[定理]如果有限集合A有n个元素,那么幂集P(A)有2n个元素。证明:利用二项式展开定理。〔5〕幂集作业(3-1):P85(6)(9)(10)3-2集合的运算
[定义3-2.1]集合的交(intersection):
设任意两个集合A和B,由集合A和B的所有共同元素组成的集合S,称为A和B的交集,记作A
B。S=A
B={x|(x
A)
(x
B)}x
A
B
(x
A)
(x
B)3-2.1交集例2:设An={xR|0x1/n},n=1,2,…,那么A1A2An=3-2.1交集例1:设An={xR|n-1xn},n=1,2,…,10,那么A1A2An=
{0}不相交(disjoint)不相交:AB=互不相交:设A1,A2,…是可数多个集合,假设对于任意的ij,都有AiAj=,那么说它们互不相交。例:设An={xR|n-1<x<n},n=1,2,…,10,那么A1,A2,…是互不相交的3-2.1交集集合交运算的性质a)AA=A〔幂等律〕b)A=〔零律〕c)AE=A〔同一律〕d)AB=BA〔交换律〕e)(AB)C=A(BC)〔结合律〕因为集合交运算满足结合律,故n个集合的交记为:nP=A1A2An=Aii=13-2.1交集3-2.2集合的并
[定义3-2.2]并集(union):设任意两个集合A和B,由所有集合A和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S,称为A和B的并集,记作A
B。
S=A
B={x|(x
A)
(x
B)}x
A
B
(x
A)
(x
B)例2:设An={xR|0x1/n},n=1,2,…,那么A1A2An=3-2.2并集例1:设An={xR|n-1xn},n=1,2,…,10,那么A1A2An=[0,10][0,1]集合并运算的性质a)AA=A〔幂等律〕b)A=A〔同一律〕c)AE=E〔零律〕d)AB=BA〔交换律〕e)(AB)C=A(BC)〔结合律〕因为集合并运算满足结合律,故n个集合的并记为:nP=A1A2An=Aii=13-2.2并集3-2.3集合的补/相对补
[定义3-2.3]补集/相对补集(relativecomplement,differenceset):属于A而不属于B的全体元素组成的集合S,称为B对于A的补集/相对补集,记作A-BS=A-B={x|(x
A)
(x
B)}
[定义3-2.4]绝对补(complement):设E为全集,对任一集合A关于E的补E-A,称为集合A的绝对补,记作~A。~A={x|(x
E
x
A)}集合补运算的性质〔1〕
对合律:~~A=A〔2〕
全补律:~E=〔3〕
~=E〔4〕矛盾律:A~A=〔5〕排中律:A~A=E3-2.3集合的补/相对补3-2.4集合的对称差[定义3-2.5]对称差(symmetricdifference):属于A而不属于B,或属于B而不属于A的全体元素组成的集合S,称为A与B的对称差,记作A
B。A
B={x|(x
A
x
B)
(x
A
x
B)}A
B=(A-B)
(B-A)=(A
B)-(A
B)对称差(
)的性质〔1〕
交换律:AB=BA〔2〕
结合律:A(BC)=(AB)C〔3〕
分配律:A(BC)=(AB)(AC)〔4〕同一律:A=A〔5〕排中律:A~A=E〔6〕AA=〔7〕AE=~A3-2.4集合的对称差相对补、对称差(举例)例:设A={xR|0x<2},B={xR|1x<3},那么A-B={xR|0x<1}=[0,1)B-A={xR|2x<3}=[2,3)AB={xR|(0x<1)(2x<3)}=[0,1)[2,3)3-2.5集合运算的性质〔集合恒等式〕(1)幂等律(idempotentlaws)A
A=AA
A=A(2)结合律(associativelaws)(A
B)
C=A
(B
C)(A
B)
C=A
(B
C)(3)交换律(commutativelaws)A
B=B
AA
B=B
A(4)分配律(distributivelaws)A
(B
C)=(A
B)
(A
C)A
(B
C)=(A
B)
(A
C)(5)对合律(doublecomplementlaw)~~A=A(6)零律(dominancelaws)A
E=EA
=
3-2.5集合运算的性质〔集合恒等式〕(7)同一律(identitylaws)A
=AA
E=A(8)排中律(excludedmiddle)A
~A=E(9)矛盾律(contradiction)A
~A=
(10)全补律~
=E~E=
3-2.5集合运算的性质〔集合恒等式〕(11)吸收律(absorptionlaws)A
(A
B)=AA
(A
B)=A(12)德.摩根律(DeMorgan’slaws)~(A
B)=~A
~B~(A
B)=~A
~B(13)补交转换律(differenceasintersection)A-B=A
~B3-2.5集合运算的性质〔集合恒等式〕3-2.6集合恒等式证明(方法)〔1〕逻辑演算法:利用逻辑等价式和逻辑推理规那么〔2〕集合演算法:利用集合恒等式和的集合结论〔1〕逻辑演算法(格式)
题型:A=B.
证明:
x,x
A
…(????)
x
B
A=B证毕.或证明:
x,x
A
…(????)
x
B.
另,
x,x
B
…(????)
x
A.
A=B证毕.题型:A
B.
证明:
x,x
A
…(????)
x
B
A
B证毕.例1:分配律(定理3-2.1)A
(B
C)=(A
B)
(A
C)证明:
x,x
A
(B
C)
x
A
x
(B
C)(
定义)
x
A
(x
B
x
C)(
定义)
(x
A
x
B)
(x
A
x
C)(命题逻辑分配律)
(x
A
B)
(x
A
C)(
定义)
x
(A
B)
(A
C)(
定义)
A
(B
C)=(A
B)
(A
C)成立3-2.6集合恒等式证明(方法)例2:零律(证明)
A
=
证明:
x,x
A
x
A
x
(
定义)
x
A
F(
定义)
F(命题逻辑零律)
A
=
成立3-2.6集合恒等式证明(方法)例3.
排中律(证明)A
~A=E证明:
x,x
A
~A
x
A
x
~A(
定义)
x
A
x
A(~定义)
x
A
(x
A)(
定义)
T(命题逻辑排中律)
A
~A=E成立3-2.6集合恒等式证明(方法)(2)集合演算法〔格式〕题型:A=B.题型:A
B.
证明:A证明:A=…(????)
…(????)=B
B
A=B.#
A
B.#例1:吸收律(定理3-2.2)A
(A
B)=A证明:A
(A
B)=(A
E)
(A
B)(同一律)=A
(E
B)(逆用分配律)=A
E(零律)=A(同一律)
A
(A
B)=A3-2.6集合恒等式证明(方法)例2:吸收律(定理3-2.2)A
(A
B)=A证明:A
(A
B)=(A
A)
(A
B)(分配律)=A
(A
B)(幂等律)=A(吸收律第一式)
A
(A
B)=A3-2.6集合恒等式证明(方法)(2)集合演算法〔格式〕续
题型:A
B
证明:A
B(或A
B)=…(????)=A(或B)
A
B.#
说明:化
成=题型:A=B证明:(
)…
A
B(
)…
A
B
A=B.#说明:把=分成
与
A
B=A
A
BA
B=B
A
B3-2.7集合恒等式证明(举例)1.根本集合恒等式例如:①补交转换律A-B=A~B证明:x,xA-BxAxBxAx~BxA~BA-B=A~B.②德
摩根律的相对形式A-(B
C)=(A-B)
(A-C)A-(B
C)=(A-B)
(A-C)证明:A-(B
C)=A
~(B
C)(补交转换律)=A
(~B
~C)(德
摩根律)=(A
A)
(~B
~C)(幂等律)=(A
~B)
(A
~C)(交换律,结合律)=(A-B)
(A-C)(补交转换律).#3-2.7集合恒等式证明(举例)
小结:本节介绍了集合的运算和运算定律。重点掌握集合的各种运算及其运算规律。作业:P94(1)(3)c)d)(4)(5)a)(6)第三章集合与关系〔SetsandRelations)3-4
序偶与笛卡尔积3-4.1
序偶(二元组)定义[序偶orderedpair]:由两个固定次序的客体a,b组成的序列称为序偶,记作<a,b>,其中a,b称为序偶的分量。<a,b>其中,a是第一元素,b是第二元素,
记作<a,b>也记作(a,b)。定义3-4.1两个序偶相等
,<x,y>=<u,v>,iffx=u,y=v
。推论:a
b
<a,b>
<b,a>
3-4.2三元组(orderedtriple)定义[三元组]:<a,b,c>=<<a,b>,c>.定义[n(
2)元组]:
<a1,a2,…,an>=<<a1,a2,…,an-1>,an>.定理:<a1,a2,…,an>=<b1,b2,…,bn>
ai
=bi,i=1,2,…,n.
3-4.3
笛卡尔积及其性质
定义3-4.2令A和B是任意两个集合,假设序偶的第一个成员是A的元素,第二个成员是B的元素,所有这样的序偶集合,称为集合A和B的笛卡尔乘积或直积,记为AB,AB={<x,y>|xAyB}例1:A={
,a},B={1,2,3}.A
B=<
,1>,<
,2>,<
,3>,<a,1>,<a,2>,<a,3>}.B
A=<1,
>,<1,a>,<2,
>,<2,a>,<3,
>,<3,a>}.A
A={<
,
>,<
,a>,<a,
>,<a,a>}.B
B={<1,1>,<1,2>,<1,3>,<2,1>,<2,2>,<2,3>,<3,1>,<3,2>,<3,3>}.3-4.3
笛卡尔积及其性质
3-4.4笛卡尔积的性质:当|A|=m,|B|=n时,|A×B|是多少?|A×B|=m×n3-4.4笛卡尔积的性质:1.
非交换:A
B
B
A
(除非
A=B
A=
B=
)举例:A={1},B={2}.A
B={<1,2>},B
A={<2,1>}.2.
非结合:(A
B)
C
A
(B
C)(除非
A=
B=
C=
)举例:A=B=C={1}.(A
B)
C={<<1,1>,1>},A
(B
C)={<1,<1,1>>}.3.笛卡尔积分配律:〔对或运算满足〕〔1〕
A(BC)=(AB)(AC)〔2〕
A(BC)=(AB)(AC)〔3〕
(BC)A=(BA)(CA)〔4〕
(BC)A=(BA)(CA)3-4.3
笛卡尔积及其性质3.笛卡尔积分配律(证明(1))
A
(B
C)=(A
B)
(A
C).证明:
<x,y>,<x,y>
A
(B
C)x
A
y
(B
C)x
A
(y
B
y
C)(x
A
y
B)
(x
A
y
C)(<x,y>
A
B)
(<x,y>
A
C)<x,y>
(A
B)
(A
C)
A
(B
C)=(A
B)
(A
C).#3-4.3
笛卡尔积及其性质4.其他性质:设A,B,C,D是任意集合,(1)
假设A,那么ABACBACABC〔即书上的定理3-4.2〕(2)
ACBDABCD.〔即书上的定理3-4.3〕(3)
AB=A=B=3-4.3
笛卡尔积及其性质证明(1)假设A,那么ABACBC.证明:()假设B=,那么BC.设B,由A,设xA,y,yB,<x,y>AB<x,y>ACxAyCyC.
BC()假设B=,那么AB=AC.设B.<x,y>,<x,y>ABxAyBxAyC<x,y>ACABAC.#3-4.3
笛卡尔积及其性质3-4.5推广:n维笛卡尔积定义[n维笛卡尔积]:A1
A2
…
An={<x1,x2,…,xn>|x1
A1
x2
A2
…
xn
An}A
A
…
A
=An|Ai|=ni,i=1,2,…,n
|A1
A2
…
An|=n1
n2
…
nn.n维笛卡尔积性质与2维笛卡尔积类似.
小结:本节介绍了序偶、有序n元组及笛卡尔积的概念。重点理解有序n元组及笛卡尔积的概念。作业:P104(1)b)(2)(5)第三章集合与关系〔SetsandRelations)3-5关系及其表示3-5.1关系的概念及记号兄弟关系、长幼关系、同学关系、邻居关系,上下级关系等。在数学上有大于关系、小于关系,整除关系。例如:“3小于5〞,“x大于y〞,“点a在b与c之间〞。我们又知道序偶可以表达两个客体、三个客体或n个客体之间的联系,因此用序偶表达这个概念是非常自然的。例如:火车票与座位之间的对号关系。设X表示火车票的集合,Y表示座位的集合,那么对于任意的xX和yY,必定有x与y有“对号〞关系x与y没有“对号〞关系。二者之一令R表示“对号〞关系,那么上述问题可以表示为xRy或xRy。亦可表示为<x,y>
R或<x,y>
R,因此我们看到对号关系是序偶的集合。3-5.1关系的概念及记号定义3-5.1[关系]:二元关系(binaryrelation),简称关系,任一序偶的集合即确定了一个二元关系R,R中任一序偶<x,y>可记为<x,y>
R或xRy。不在R中的任一序偶<x,y>可记为<x,y>
R或xRy3-5.1关系的概念及记号例1:在实数中关系“≥〞可记作“≥〞={<x,y>|x,y是实数且x≥y}。例2:R1={<1,2>,<,>,<a,b>}
R1是二元关系.例3:A={<a,b>,<1,2,3>,a,1}
A不是关系.3-5.1关系的概念及记号
二元关系的记号:
设R是二元关系,那么<x,y>Rx与y具有R关系xRy。比照:xRy(中缀(infix)记号)
<x,y>R(后缀(suffix)记号)R(x,y)(前缀(prefix)记号)例如:2<15<(2,15)<2,15><。<1,2>R1R2。<5,4>R5R4。3-5.1关系的概念及记号X到Y的二元关系定义3-5.3令X和Y是任意两个集合,直积XY的子集R称为X到Y的二元关系。R是X到Y的二元关系RXYRP(XY)〔幂集〕假设|X|=m,|Y|=n,那么|XY|=mn,故|P(XY)|=2mn,即X到Y不同的二元关系共有2mn个3-5.1关系的概念及记号X到Y的二元关系(举例)例:设A={a1,a2},B={b},那么A到B的二元关系共有22×1=4个:R1=,R2={<a1,b>},R3={<a2,b>},R4={<a1,b>,<a2,b>}B到A的二元关系也有4个:R5=,R6={<b,a1>},R7={<b,a2>},R8={<b,a1>,<b,a2>}。
3-5.1关系的概念及记号X上的二元关系定义[X上的二元关系]:是XX的任意子集。R是X上的二元关系RXXRP(XX)。假设|X|=m,那么|XX|=m2,故|P(XX)|=2m2,即X上不同的二元关系共有2m2个。
3-5.1关系的概念及记号X上的二元关系(举例)例1:设A={a1,a2},那么A上的二元关系共有16个:
R1=,R2={<a1,a1>},
R3={<a1,a2>},R4={<a2,a1>},
R5={<a2,a2>},R6={<a1,a1>,<a1,a2>},
R7={<a1,a1>,<a2,a1>},
R8={<a1,a1>,<a2,a2>},3-5.1关系的概念及记号R9={<a1,a2>,<a2,a1>},R10={<a1,a2>,<a2,a2>},R11={<a2,a1>,<a2,a2>},R12={<a1,a1>,<a1,a2>,<a2,a1>},R13={<a1,a1>,<a1,a2>,<a2,a2>},R14={<a1,a1>,<a2,a1>,<a2,a2>},R15={<a2,a1>,<a2,a1>,<a2,a2>},R16={<a1,a1>,<a1,a2>,<a2,a1>,<a2,a2>}。3-5.1关系的概念及记号例2:设A={a},
那么A上的二元关系共有2个:
R1=,R2={<a,a>}.例3:设A={a,b,c},
那么A上的二元关系共有29=512个!
3-5.1关系的概念及记号3-5.2
与二元关系有关的概念对任意集合R,可以定义:前域/定义域〔domain〕:domR={x|y(xRy)}值域〔range〕:ranR={y|x(xRy)}域〔field〕:FLDR=domRranR前域/定义域,值域,域图示见书106页例题1。定义域,值域,域(举例)例:R1={a,b},R2={<c,d>,<e,f>},
R3={<1,2>,<3,4>,<5,6>}.当a,b不是序偶时,R1不是关系.domR1=
,ranR1=
,FLDR1=
domR2={c,e},ranR2={d,f},FLDR2={c,d,e,f}domR3={1,3,5},ranR3={2,4,6},
FLDR3={1,2,3,4,5,6}.3-5.2
与二元关系有关的概念3-5.3
一些特殊关系设A是任意集合,那么可以定义A上的:空关系(emptyrelation):恒等关系(identityrelation):IA={<a,a>|aA}全域关系(universalrelation):UA=AA={<x,y>|xAyA}此外,设AI,那么可以定义A上的:整除关系:DA={<x,y>|xAyAx|y}例:A={1,2,3,4,5,6},那么DA={<1,1>,<1,2>,<1,3>,<1,4>,<1,5>,<1,6>,<2,2>,<2,4>,<2,6>,<3,3>,<3,6>,<6,6>}。3-5.3
一些特殊关系设AR,那么可以定义A上的:小于等于(lessthanorequalto)关系:LEA={<x,y>|xAyAxy}小于(lessthan)关系:LA={<x,y>|xAyAx<y}大于等于(greaterthanorequalto)关系,大于(greatthan)关系,…3-5.3
一些特殊关系设A为任意集合,那么可以定义P(A)上的:包含关系::A={<x,y>|xAyAxy}真包含关系:A={<x,y>|xAyAxy}见P107例2和例33-5.3
一些特殊关系3-5.4关系的运算定理3-5.1:假设Z和S是从集合X到集合Y的两个关系,那么Z和S的并、交、补、差仍是X到Y的关系。
证明见书108页。3-5.5
二元关系的表示(1)序偶集合的形式表达(2)关系矩阵:设A={a1,a2,…,an},B={b1,b2,…,bm},RAB,那么R的关系矩阵MR=(rij)nm,其中rij=1,aiRbj或<ai,bj>R
0,aiRbj或<ai,bj>R例题:P103例题5例如:A={a,b,c},R1={<a,a>,<a,b>,<b,a>,<b,c>},R2={<a,b>,<a,c>,<b,c>},那么110011MR1=101MR2=0010000003-5.5
二元关系的表示(3)关系图:A={a1,a2,…,an},B={b1,b2,…,bn},RAB,首先在平面上做结点a1,a2,…,an,b1,b2,…,bn以“〞表示(称为顶点),假设aiRbj,那么从结点ai向结点bj画有向边<ai,bj>,箭头指向bj,假设aiRbj,那么ai与bj之间没有线段连接,这样得到的图称为R的关系图GR。P109例题73-5.5
二元关系的表示abcGR2abcGR1定义在集合A上的关系图有所不同例如〔上例〕,A={a,b,c},R1={<a,a>,<a,b>,<b,a>,<b,c>},R2={<a,b>,<a,c>,<b,c>},那么关系图如下:3-5.5
二元关系的表示关系矩阵、关系图(讨论):当A中元素标定次序后,R
A
A的关系图GR与R的序偶集合表达式可以唯一互相确定。R的序偶集合表达式,关系矩阵,关系图三者均可以唯一互相确定。3-5.5
二元关系的表示第三章集合与关系(Sets&Relations)小结:本节介绍了关系的定义、几种特殊的关系及关系的表示。重点掌握关系的表示方法。作业:P109(2)(5)b)d)给出关系图和关系矩阵〔1〕
自反性(reflexivity)〔2〕
反自反性(irreflexivity)〔3〕
对称性(symmetry)〔4〕
反对称性(antisymmetry)〔5〕
传递性(transitivity)3-6关系的性质需要指出:从X到Y的关系R是XY的子集,即RXY,而XY〔XY〕〔XY〕所以R〔XY〕〔XY〕令Z=XY,那么RZZ因此,我们今后通常限于讨论同一集合上的关系。3-6关系的性质3-6.1自反性(reflexivity)定义3-6.1〔自反性reflexivity〕:设R为定义在A上的二元关系,即RAA,如果对于每一个xA,有xRx(<x,x>R),那么称二元关系R是自反的。R在A上是自反的(x)(xAxRx)R在A上是非自反的(x)(xA<x,x>R)。定理:
R是自反的
IA
RMR主对角线上的元素全为1GR的每个顶点处均有自环。自反性(举例):平面上三角形的全等关系,实数集中实数的小于等于关系,幂集上的集合的相等、包含关系,命题集合上的命题的等价、蕴含关系。3-6.1自反性(reflexivity)3-6.2
反自反性(irreflexivity)定义〔反自反性irreflexivity〕:设RAA,如果对于每一个xA,有<x,x>R,那么称二元关系R是反自反的。R在A上是反自反的(x)(xA<x,x>R)。R在A上是非反自反的(x)(xAxRx)定理:R是反自反的IAR=MR主对角线上的元素全为0GR的每个顶点处均无自回路〔无环〕。反自反性(举例):数的大于关系,幂集上的集合之间的真包含关系。注意:非自反不一定是反自反的。即存在有关系既不是自反的也不是反自反的。3-6.2
反自反性(irreflexivity)3-6.3
对称性(symmetry)
定义〔对称性symmetry〕:设RAA,如果对于每个x,yA,每当xRy,就有yRx,那么称集合A上的关系R是对称的。R在A上对称(x)(y)(xAyAxRyyRx).R非对称(x)(y)(xAyAxRyyRx)定理:R是对称的MR是对称的GR的任何两个顶点之间假设有边,那么必有两条方向相反的有向边.对称性(举例):平面上三角形的相似关系,人群中人之间的同学、同事、邻居关系,幂集中集合相等的关系。命题集合上的命题的等价关系。3-6.3
对称性(symmetry)
3-6.4反对称性(antisymmetry)定义〔反对称性antisymmetry〕:设RAA,如果对于每个x,yA,每当xRy和yRx,必有x=y,那么称集合A上的关系R是反对称的。R是反对称的(x)(y)(xAyAxRyyRxx=y)(x)(y)(xAyAx≠yxRyyRx).R非反对称(x)(y)(xAyAxRyyRxxy)定理:R是反对称的在MR中,xixj(ijrij=1rji=0)在GR中,xixj(ij),假设有有向边<xi,xj>,那么必没有<xj,xi>。3-6.4反对称性(antisymmetry)反对称性(举例):
实数集中的小于等于关系、整数的整除关系,集合的包含关系、命题的蕴含关系。注意:非对称不一定反对称;可能有某种关系即是对称的又是反对称的。例如:A={1,2,3},S={<1,1>,<2,2>,<3,3>}S在A上即是对称的又是反对称的。
N={<1,2>,<1,3>,<3,1>}N在A上即不是对称的又不是反对称的。3-6.4反对称性(antisymmetry)3-6.5
传递性(transitivity)定义〔传递性transitivity〕:设RAA,如果对于任意的x,y,zA,每当xRy,yRz时就有xRz,称关系R在A上是传递的。R在A上是传递的(x)(y)(z)(xAyAzAxRyyRzxRz)R非传递(x)(y)(z)(xAyAzAxRyyRzxRz)。定理:R是传递的在GR中,xixjxk(ijk),假设有有向边<xi,xj>和<xj,xk>,那么必有<xi,xk>。传递性(举例):实数集中的实数之间的小于等于、小于、等于关系;幂集上的集合之间的包含、真包含关系;命题集合上的命题的等价、蕴含关系。人群中人之间的同姓关系。3-6.5
传递性(transitivity)3-6.6
举例例1:在N={0,1,2,…}上:
={<x,y>|x
N
y
N
x
y}自反,反对称,传递
={<x,y>|x
N
y
N
x
y}自反,反对称,传递<={<x,y>|x
N
y
N
x<y}反自反,反对称,传递接上页>={<x,y>|x
N
y
N
x>y}(大于关系)反自反,反对称,传递D={<x,y>|x
N
y
N
x|y}(整除关系)反对称,传递(
0|0)IN={<x,y>|x
N
y
N
x=y}(恒等关系)自反,对称,反对称,传递EN={<x,y>|x
N
y
N}=N
N(全域关系)自反,对称,传递3-6.6
举例例2:判断以下关系所具有的性质。A={a,b,c}R1={<a,a>,<a,b>,<b,c>,<a,c>},R2={<a,a>,<a,b>,<b,c>,<c,a>},R3={<a,a>,<b,b>,<a,b>,<b,a>,<c,c>},R4={<a,a>,<a,b>,<b,a>,<c,c>},R5={<a,a>,<a,b>,<b,b>,<c,c>},R6={<a,b>,<b,a>,<b,c>,<a,a>},R7=
3-6.6
举例解答:R1={<a,a>,<a,b>,<b,c>,<a,c>}反对称,传递R2={<a,a>,<a,b>,<b,c>,<c,a>}反对称R3={<a,a>,<b,b>,<a,b>,<b,a>,<c,c>}自反,对称,传递R4={<a,a>,<a,b>,<b,a>,<c,c>}对称R5={<a,a>,<a,b>,<b,b>,<c,c>}自反,反对称,传递R6={<a,b>,<b,a>,<b,c>,<a,a>}R7=〔空关系〕反自反,对称,传递,反对称.3-6.6
举例
例6
设,下面分别给出集合A上三个关系的关系图,试判断它们的性质。(2)非自反,也不是反自反,非对称,反对称,可传递。(3)是自反的,对称的,可传递的,不是反自反,也不是反对称。解(1)是自反的,非对称,不是反对称,不可传递但第三章集合与关系(Sets&Relations)小结:本节介绍了关系的根本性质及其判别方法。作业:P113〔3〕〔6〕3-7复合关系和逆关系3-7.1复合关系定义1[复合(合成)(composite)关系]:设R为X到Y的关系,S为从Y到Z上的关系,那么R°S称为R和S的复合关系,表示为:R°S={<x,z>|xXzZ(y)(yY<x,y>R<y,z>S)}.3-7.2逆关系定义2[逆(inverse)关系]:设R是X到Y的二元关系,那么从Y到X的二元关系Rc定义为:Rc={<y,x>|<x,y>R}.整数集合上的“>〞关系的逆关系是“<〞关系。人群中的父子关系的逆关系是子父关系。容易看出(Rc)c=R3-7复合关系和逆关系例1:设R={<a,b>,<c,d>},S={<b,e>,<d,c>}.求:(1)Rc,Sc.(2)R°S,S°R解:(1)Rc={<b,a>,<d,c>}Sc={<e,b>,<c,d>}.(2)R°S={<a,e>,<c,c>}S°R={<d,d>}.例2:〔书上的例题2,第115页〕3-7复合关系和逆关系定理1:设R1,R2,R3为关系,R1是X到Y的关系,R2是Y到Z的关系,R3是Z到W的关系那么(R1°R2)°R3=R1°(R2°R3).证明:<x,w>,<x,w>(R1°R2)°R3z(zZx(R1°R2)zzR3w)z(zZy(yYxR1yyR2z)zR3w)zy(zZyYxR1yyR2zzR3w)yz(zZyYxR1y(yR2zzR3w))y(yYxR1yz(zZyR2zzR3w))y(yYxR1yy(R2°R3)w)xR1°(R2°R3)w<x,w>R1°(R2°R3)(R1°R2)°R3=R1°(R2°R3).#说明:本定理说明复合运算满足结合律.3-7复合关系和逆关系
由复合关系满足结合律,可以把关系R本身所组成的复合关系写成:R°R,R°R°R,
,R°R°
°R(m个),分别记作R(2),R(3),
,R(m)。可以证明复合关系不满足交换律。R1°R2
R2°R13-7复合关系和逆关系7-3.3关系矩阵的性质:(1)MRc=(MR)T.(T表示矩阵转置)(2)MR1°R2=MR1
MR2
(
表示布尔乘法,其中加法使用逻辑
,乘法使用逻辑
)3-7复合关系和逆关系3-7.4逆关系关系图的性质:关系Rc的图形是将关系R图形中弧的箭头方向反置。3-7复合关系和逆关系定理2:设R、R1、R2都是从A到B的二元关系,那么有(1)(R1R2)c=R1cR2c(2)(R1R2)c=R1cR2c(3)(A×B)c=B×A(4)(~R)c=~Rc,这里~R=A×B-R(5)(R1-R2)c=R1c-R2c注:证明(1)(4)(5)见书117页。3-7复合关系和逆关系定理3:设R,S为二元关系,那么(R°S)c=Sc°Rc.证明:<x,y>,<x,y>(R°S)c<y,x>(R°S)z(yRzzSx)z(zRcyxScz)z(xSczzRcy)<x,y>Sc°Rc.3-7复合关系和逆关系定理4:设R为X上的二元关系,那么(1)R是对称的R=Rc〔证明见书118页〕(2)是反对称的RRcIX〔留作练习〕定理5:[P119(2)]设R为X上的二元关系,那么(1)R是传递的(R°R)R(2)R是自反的IXR3-7复合关系和逆关系例题:设A={a,b,c},R1={<a,a>,<a,b>,<b,a>,<b,c>},R2={<a,b>,<a,c>,<b,c>},用MR1,MR2确定MR1c,MR2c,MR1°R1,MR1°R2,MR2°R1,从而求出它们的集合表达式.3-7复合关系和逆关系110110MR1=101MR1c=100000010011000MR2=001MR2c=100000110011MR1
R2=MR1
MR2=011000R1°R2
={<a,b>,<a,c>,<b,b>,<b,c>}.3-7复合关系和逆关系110110111MR1
R1=MR1
MR1=101
101=110000000000R1°R1
={<a,a>,<a,b>,<a,c>,<b,a>,<b,b>}.011110101MR2
R1=MR2
MR1=001
101=000000000000R2°R1
={<a,b>,<a,c>}.3-7复合关系和逆关系解:R1c={<a,a>,<a,b>,<b,a>,<c,b>}R2c={<b,a>,<c,a>,<c,b>}R1°R1
={<a,a>,<a,b>,<a,c>,<b,a>,<b,b>}.R1°R2
={<a,b>,<a,c>,<b,b>,<b,c>}.R2°R1
={<a,b>,<a,c>}.3-7复合关系和逆关系第三章集合与关系(Sets&Relations)小结:本节主要介绍了关系的复合运算与逆运算。重点掌握关系的复合运算及其性质、关系的逆运算的性质。作业:P118(1)(2)(4) (8)3-8关系的闭包运算自反闭包r(R)(reflexivityclosure)对称闭包s(R)(symmetryclosure)传递闭包t(R)(transitivityclosure)闭包的性质,求法,相互关系3-8.1自反闭包(reflexiveclosure)定义1[自反闭包]:
包含给定关系R的最小自反关系,称为R的自反闭包,记作r(R).(1)r(R)是自反的;(2)R
r(R);(3)(
S)((R
S
S自反)
r(R)
S).3-8关系的闭包运算3-8.2对称闭包(symmetricclosure)定义2[对称闭包]:
包含给定关系R的最小对称关系,称为R的对称闭包,记作s(R).(1)s(R)是对称的;(2)R
s(R);(3)(
S)((R
S
S对称)
s(R)
S).3-8关系的闭包运算3-8.3传递闭包(transitiveclosure)定义3[传递闭包]:
包含给定关系R的最小传递关系,称为R的传递闭包,记作t(R).(1)t(R)是传递的;(2)R
t(R);(3)(
S)((R
S
S传递)
t(R)
S).3-8关系的闭包运算定理1:设RAA且A,那么(1)R自反r(R)=R;(2)R对称s(R)=R;(3)R传递t(R)=R;证明:(1)RRR自反r(R)R又Rr(R),r(R)=R.(2)(3)完全类似.3-8关系的闭包运算*〔补充〕定理1:设R1R2AA且A,那么(1)r(R1)r(R2);(2)s(R1)s(R2);(3)t(R1)t(R2);证明:(1)R1R2r(R2)自反,r(R1)r(R2)(2)(3)类似可证.3-8关系的闭包运算*〔补充〕定理2:设R1,R2AA且A,那么(1)r(R1R2)=r(R1)r(R2);(2)s(R1R2)=s(R1)s(R2);(3)t(R1R2)t(R1)t(R2).证明:(1)利用补充定理1,r(R1)r(R2)r(R1R2).r(R1)r(R2)自反且包含R1R2,所以r(R1R2)r(R1)r(R2).r(R1R2)=r(R1)r(R2)3-8关系的闭包运算证明(2):利用补充定理1,
s(R1)
s(R2)
s(R1
R2).s(R1)
s(R2)对称且包含R1
R2,所以
s(R1
R2)
s(R1)
s(R2).
s(R1
R2)=s(R1)
s(R2)证明(3):利用补充定理1,t(R1
R2)
t(R1)
t(R2).
反例:t(R1)
t(R2)不满足传递性.3-8关系的闭包运算定理2:设RAA且A,那么(1)r(R)=RIA;(2)s(R)=RRc;(3)t(R)=RR2R3….比照:R自反IARR对称R=RcR传递R2R3-8关系的闭包运算证明:(1)r(R)=R
IA;i)R
R
IA;ii)IA
R
IA
R
IA自反
r(R)
R
IA;iii)R
r(R)
r(R)自反
R
r(R)
IA
r(R)
R
IA
r(R)
r(R)=R
IA.3-8关系的闭包运算证明:(2)s(R)=R
Rc;i)R
R
Rc;ii)(R
Rc)c=R
Rc
R
Rc对称
s(R)
R
Rc;iii)R
s(R)
s(R)对称
R
s(R)
Rc
s(R)
R
Rc
s(R)
s(R)=R
Rc.3-8关系的闭包运算证明(3)之前,说明以下事实:复合运算对并运算满足分配律R1
°(R2
R3)=(R1
°R2)(R1
°R3)(R1
R2)°R3=(R1
°R3)(R2
°R3)复合运算对交运算满足弱分配律R1
°(R2
R3)
(R1°R2)(R1
°R3)(R1
R2)°R3
(R1°R2)(R1
°R3)3-8关系的闭包运算证明:(3)t(R)=R
R2
R3
….证明:i)先证t(R)
R
R2
R3
…;∵R
R
R2
R3
…;∵(R
R2
R3
…)2=R2
R3
…
R
R2
R3
…
R
R2
R3
…传递
∴
t(R)
R
R2
R3
…;ii)再证R
R2
R3
…
t(R)∵R
t(R)
t(R)传递
R
t(R)
R2
t(R)
R3
t(R)
…
R
R2
R3
…
t(R)
t(R)=R
R2
R3
….#3-8关系的闭包运算定理3:设X是含有n个元素的集合,R是X上的二元关系,那么存在一个正整数kn,使得t(R)=RR2R3…Rk证明:见P122。3-8关系的闭包运算例题1:设A={a,b,c,d},R={<a,b>,<b,a>,<b,c>,<c,d>}.
求r(R),s(R),t(R).解:r(R)=R
IA={<a,a>,<b,b>,<c,c>,<d,d>,<a,b>,<b,a>,<b,c>,<c,d>}s(R)=R
Rc={<a,b>,<b,a>,<b,c>,<c,b>,<c,d><d,c>}t(R)=R
R2
R3
R4
={<a,a>,<a,b>,<a,c>,<a,d>,<b,a>,<b,b>,<b,c>,<b,d>,<c,d>}见P1233-8关系的闭包运算求传递闭包的另一种方法:当有限集X的元素较多时,矩阵运算很繁琐,Warshall在1962年提出了R+的一个有效算法如下:〔1〕置新矩阵A=M〔2〕置i=1〔3〕对所有j如果A[j,i]=1,那么对k=1,2,…,nA[j,k]=A[j,k]+A[i,k]〔4〕i=i+1〔5〕如果in,那么转到步骤〔3〕,否那么停止。3-8关系的闭包运算引出下面定理:闭包运算是否可以交换顺序?即:(1)rs(R)=sr(R)?(2)rt(R)=tr(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绿色建筑材料产销合作框架协议书3篇
- 专项旧房翻新改造授权合同2024版一
- 专项消防工程:2024年中央空调安全系统协议版B版
- 2025年度时尚秀场场地租赁拍摄合同4篇
- 2025年度产业园企业入驻绿色生产技术转移合作协议4篇
- 2025年度工业0智能厂房租赁合作协议2篇
- 2025年度汽车零部件全球采购合同4篇
- 2025年度虚拟现实设备检测服务合同范本4篇
- 二零二五年度综合医院设备采购协议-64排螺旋CT设备3篇
- 2024年药品供应链管理合作协议6篇
- GB/T 8005.2-2011铝及铝合金术语第2部分:化学分析
- GB/T 37234-2018文件鉴定通用规范
- 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
- 质量检查考核办法
- 不动产登记实务培训教程课件
- 云南省普通初中学生成长记录-基本素质发展初一-初三
- 2023年系统性硬化病诊断及诊疗指南
- 外科医师手术技能评分标准
- 《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简明教程》全册配套优质教学课件
- 采购控制程序
- 六年级上册数学简便计算题200题专项练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