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共經濟學第一章導論第一節公共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一、公共經濟學的概念公共經濟學(PublicFinance)又稱公共部門的經濟學(PublicSectorEconomics),是研究政府的經濟行為,描述和分析政府的經濟活動的一門學科。二、公共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公共經濟學是以政府為研究對象的經濟學分支。政府指中央政府(包括中央政府的各個部處等行政機構以及中央政府的其他機構和組織)、省(州)或地區等地方政府以及為政府所有又按公共經濟原則行事的公共企業。三、公共經濟學在經濟學中的地位資源稀缺的問題是經濟學研究的邏輯起點。經濟學要研究有限的資源應用於生產何種產品,如何生產,為誰生產,此外還要研究應用何種制度來作出資源配置的決策。而後者正是公共部門的經濟學要回答的問題之一。在現代經濟社會中,有兩種資源配置的制度。市場機制和政府機制,它們分別是私人經濟部門和公共經濟部門配置資源的機制。市場機制是以價格和競爭機制為特點,政府機制主要是通過公共部門的預算收支活動來配置資源,有時往往還要借助於法律、行政等手段。第二節公共經濟學的發展一、西方公共經濟學的發展1、早期的財政思想2、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3、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4、20世紀60年代至今二、中國財政思想的發展1、中國古代財政思想2、新中國建國後的財政理論
----國家分配說----社會再生產說----剩餘產品說----社會共同需要說----價值分配說3、十四大確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後的財政思想第三節本課程的開課背景本課程以前為“財政學”,在1999級教學計畫修訂中改為“公共經濟學”。其原因是十四大以來,我國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模式,國內許多財政學者不再滿足於介紹西方的財政理論,而試圖借鑒這些成熟的理論,按照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並結合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市場經濟體制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國情,來重新建立和闡述財政理論,這也是本課程所要嘗試解決的問題。本課程在教學進程中,遇到沒有現成的教材,沒有教學經驗等問題,面對困難,本教師將與學生共同努力克服,力求取得好的效果。目前我國公共部門仍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財政困難,公共經濟部門的薄弱已成為我國繼續深化改革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希望“公共經濟學”的開設,能培養一批學生對財政的研究興趣,為振興我國財政而努力。第二章公共財政的職能第一節市場失靈與公共財政的職能
一、市場失靈主要表現----競爭失效(壟斷問題)----公共產品問題----混合產品和外溢性問題----市場的不完全----偏好不合理(優值品、劣值品問題)----資訊的不完全----失業、通貨膨脹及經濟的失衡----收入公平分配問題二、公共財政的職能1、資源配置2、收入分配3、穩定經濟第二節公共財政職能概述一、資源配置職能含義:資源配置就是運用有限的資源形成一定的資產結構、產業結構以及技術結構和地區結構,達到優化資源結構的目標。政策工具:----財政支出----政府稅收二、收入分配職能含義:收入分配狹義上通常就是指有獨立的經濟利益的經濟主體參與經濟活動獲得相應的報酬。廣義上就是指分配主體通過分配取得的收入和財產的分配格局。收入的公平分配是指人們之間的收入差距不能太大,應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以社會能接受為限度。主要政策工具:----轉移支付制度----稅收制度----財政投資----財政補貼三、穩定職能含義:經濟穩定是相對經濟波動而主言的。穩定經濟包含多重含義。首先是充分就業;其次是物價穩定;還有就是國際收支平衡,對外收支狀況良好。主要政策工具:----相機抉策的財政政策----自動穩定器第三節公共財政職能之間的關係
一、三職能的關係
公共財政的三個職能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有效配置資源、公平分配是實現經濟穩定增長的前提條件,穩定經濟是有效配置資源和公平分配的結果,三者互為條件,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政府三職能的關係最終歸結為效率、公平及穩定增長的關係,也就是公平與效率對穩定經濟的影響。二、公平與效率的矛盾三、公平與效率的次序第三章我國社會主義公共經濟的基本特徵第一節發展中國家公共經濟的一般特點一、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形態1、市場機制發育不健全----發展中國家市場的主體結構不合理。具有先天的壟斷性,不完全競爭普遍存在。----發展中國家市場的要素結構不平衡。商品市場、勞動力市場和金融市場發展極不協調。----發展中國家市場空間結構不統一。較發達的商品經濟與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並存。2、市場欠發達導致經濟發展上的障礙----欠發達的市場極易形成畸形的經濟發展機制。----自然經濟大量存在,特別是農業及傳統部門長期處於落後狀態,使發展中國家經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資金、技術、原材料產品市場,都離不開國際間的經濟交往。----欠發達的市場使發展中國家政府在宏觀經濟管理中陷入兩難的困境。二、發展中國家的政府干預1、市場失靈干預2、市場殘缺干預市場殘缺干預主要是針對發展中國家的政府干預而言的。由於發展中國家的市場是一種不發達市場,尚未形成完整的市場體系,就需要政府干預,以彌補市場殘缺帶來的經濟發展制約,並通過政府的作用為本國經濟起飛積累或創造重要條件。發展中國家政府對“殘缺市場”的干預過程,實際上也是培育和完善國內市場的過程。3、政府發揮主導性的資金配置作用由於發展中國家存在“金融壓制”,使金融管道不能成為發展中國家主要的資金配置管道,加上發展中國家政府在工業化和市場化進程中的主導地位,決定了公共儲蓄(稅收)是資本形成最主要的源泉,政府財政是資金配置的主要管道。三、發展中國家公共經濟的一般特點發展中國家財政在市場經濟欠發達的特定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運行特點:1、財政支出中,政府投資佔有重要比重,使財政呈現出明顯的生產性特徵。2、在財政支出中,以間接稅為主體,國營企業在發展中國家佔據重要地位。3、財政赤字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財政的經常性現象,而彌補赤字往往靠發行貨幣或強制舉債的融資方式。第二節我國社會主義公共經濟的基本特徵一、共性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財政都是具有強制性、無償性的基本特徵。二、特性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社會主義制度決定了我國財政既具有區別於經濟發達國家的發展中國家財政的特徵,又具有不同於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財政的特徵。具體表現為:1、財政分配中利益關係的一致性2、明顯的生產性3、財政轉軌時期的過渡性第四章公共支出概述第一節公共產品理論一、公共產品的定義公共產品是公共部門提供的產品。“所謂純粹公共產品是指這樣的一種產品,即每個人消費該產品不會造成他人消費的減少。”(薩繆爾遜1954)大衛·休謨(DavidHume)1940“公共悲劇”:在一個經濟社會中,如果有公共物品或勞務存在,“免費搭車者”的出現就不可避免,但如果所有的社會成員都成為免費搭車者,最後的結果則是沒有一個人能享受到公共產品或勞務的好處。三、混合產品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產品既具有公共產品的屬性,又具有私人產品的屬性,對於這一類產品,經濟學稱為“准公共產品”或混合產品有無非競爭性具有排他性嗎?私人產品,市場能有效提供技術上可排他嗎?排他成本很高嗎?純粹公共產品,意味著市場失靈,通過財政預算來提供屬於有競爭性/非排他性產品,如公共資源等,需明確產權屬於排他性/非競爭產品,如不擁擠的橋樑等是否是是是否否否二、公共產品的一般特徵1、非排他性—即個人消費公共產品並不排除他人消費同樣數量的公共產品。2、非競爭性—即當一種商品在增加每一個消費者時,其邊際成本等於零。上述兩個特徵,意味著競爭性的市場不可能達到公共產品的帕累托最優產量。私人部門提供公共產品是無效率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由於對公共產品的需求,才導致了政府的產生。用數學式給出私人產品和公共產品的定義:(1)私人產品X=∑
Xii=1n即某一商品的總量X等於每一個消費者所擁有或消費的該商品數量Xi的總和。這意味著私人產品是能在消費者之間分割的。(2)公共產品X=Xi
即對於任何一個消費者來說,他為了消費而實際可支配的公共產品的數量Xi就是該公共產品的總量X。這意味著公共產品在消費者之間是不能分割的。第二節公共支出的分類與原則一、公共支出的概念所謂公共支出,可以定義為政府行為的全部成本或費用。它所指的政府行為不僅包括提供公共產品或准公共產品,還包括穩定宏觀經濟,進行收入轉穩等行為。二、公共支出的分類1、按公共支出的性質來分,可分為:消耗性支出轉移性支出消耗性支出是政府對經常性的商品與勞務的購買以及對資本品與勞務的購買所產生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門的事業費,後者如政府各部門的投資撥款。轉移性支出是指政府部門的養老金、補貼、失業救濟金和公債等的支出,這一類支出直接表現為資金是無償的、單方面的轉移。2、按財政支出的用途來劃分,可分為:基本建設支出類;企業挖潛改造資金類;簡易建築費類;地質勘探費類;科技三項費用類;6.流動資金類;7.支援農村生產支出類;8.農林水利氣象等部門的事業費類;9.工業交通部門的事業費類;10.商業部門事業費類;11.城市維護費類;12.文教衛生事業費類;13.科學事業費類;14.其他部門事業費類;15.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費類;16.國防支出類;17.行政管理費類;18.武裝員警部隊支出類;19.公檢法支出類;20.價格補貼支出類;21.債務支出類;22.對外援助支出類;23.支援不發達地區支出類;24.其他支出類;25.總預備費類;26.專項支出類;27.預算調撥支出類;28.社會保險基金支出類。3、按費用類或國家職能來分,可分為:經濟建設費社會文教費國防費行政管理費債務支出4、按公共支出的政府層次來分,可分為:地方財政支出中央財政支出三、公共支出的原則1、平衡預算原則2、效率原則效率原則——財政支出必須使社會稀缺資源在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之間的配置達到最優效率。兩大部門在資源配置中的關係:Z=X+Y社會總資源=私人部門+公共部門已知資源配置各種比例的組合(),設公眾期望的配合點在A,如果資源配置組合點又恰好落在A點,此時,便達成社會均衡的資源配置。見《財政學》P88圖5-2XYZZ%,%70%75%80%30%25%20%yxBAC圖5-2
從理論上講,要實現社會資源在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的合理配置,就必然要求用於公共部門的資源使用的邊際效益應等於該資源用於私人部門時取得的邊際效益。若公共部門資源使用的邊際效益大於該資源用於私人部門的邊際效益,則表明可以增加對公共部門的使用,以獲得更大的社會效益;反之,則要減少對公共部門的資源使用。見《財政學》P89圖5-3社會邊際效益O政府預算NTGAGNTEa圖5-3圖中GG表示公共部門的資源使用所帶來的社會邊際效益。TT表示政府徵稅減少私人部門資源使用所產生的邊際社會負效益(邊際社會成本)。E點表示公共部門資源使用的最大臨界點。3、公平原則4、積累與消費比例適當原則第三節公共支出的增長趨勢一、公共支出規模公共支出的規模一般用絕對財政支出和相對財政支出兩個指標來反映。絕對財政支出是指一定時期政府財政支出的絕對數值。相對財政支出是指一定時期政府財政支出占國民收入的比重。二、公共支出的增長趨勢在實行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國家,隨著國家對經濟、社會干預的加強,政府公共支出無論是在絕對值還是相對值上都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即使政府在某一時期為削減財政赤字而節減支出,但最終都不能遏止公共支出不斷上升的趨勢。我國公共支出的情況有特殊,從公共支出的絕對值來看,呈現出上升趨勢,但從公共支出占國民收入的比重來看,在經濟改革以前,我國公共支出占國民收入的比重相當高,而改革開放以來,公共支出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斷下降。三、影響公共支出規模的因素(一)經濟性因素1、經濟體制2、國家職能的增加3、人均收入的提高。(瓦格納需求的收入彈性)4、GNP的增加(皮考克與瓦埃斯曼的正常條件與非正常條件)5、經濟發展階段(馬斯格雷夫與羅斯托)(二)政治性因素1、政局是否穩定2、政體結構的行政效率三、社會因素1、人口狀態2、文化背景第五章各類公共支出第一節投資性支出
(一)投資的涵義投資包含三種涵義:一是指儲蓄的運用,在西方經濟學中,投資與儲蓄相對應,I=S。二是指投入,投入就要有產出,它注重投資效果。三是投資與積累相區別,注重分析,機會把握、專案決策等因素。一政府投資的一般分析(二)非政府投資的特點與範圍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一般以自身積累為主,投資規模不可能大投資專案選擇周轉時間短、見效快的專案不能投資公共產品的專案(三)政府投資的特點不盈利或低利,但可極大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效益資金雄厚,投資大型專案和長期專案注重社會效益,投資公共產品和混合產品解決經濟發展中的瓶頸障礙
(四)投資與經濟增長投資是經濟增長或經濟發展的動力,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投資可以直接刺激生產資料的增長投資可以刺激消費品生產的增長投資規模要受當前生產和收入水準的制約
研究與安排投資規模時必須考慮三個問題:投資規模要適度投資結構要合理注重投資效益(一)基礎產業的界定
基礎產業是指支撐一國經濟運行的基礎部門,它決定著工業、農業、商業等直接生產活動的發展水準。基礎產業的涵義是指經濟社會活動的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一些提供無形產品或服務的部門所需要的固定資產,通常也歸於廣義基礎設施之列。二基礎產業投資(二)基礎產業的特徵具有公共產品的特徵具有“天然壟斷”的特徵見《財政學》P118,圖6-1基礎工業的感應度係數較高屬資本密集型行業基於上述特徵,各國政府均對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實行干預。數量單價ACMCEARDMRHIABCOPmcFPacGPm圖6-1(一)農業發展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意義農業生產為我們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條件,為其他生產活動提供了基礎。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工業化的起點和基礎。穩定農業是使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三農業投資(二)農業投資的資金來源1、農業部門和農戶的自身積累
要使農戶和農業部門的自身積累成為農業投資的主要資金來源,必須具備兩個條件(1)農產品的銷售收入必須高於農業生產的投入成本;(2)農業投資的收益率必須高於、至少不低於全社會平均的投資收益率。2、金融機構貸款。從理論上說,金融機構貸款也可成為農業投資的資金來源,但是借款是要還本付息的,在農業投資盈利率較低的情況下,除非政府給金融機構農業貸款的財政補貼或成立專門的政策性金融機構,農業部門難以得到金融支持。3、政府投資政府從事農業投資的必要性在於:(1)農業部門自身難以產生足夠的積累。(2)農業固定資產投資量大、投資期限長、牽涉面廣、投資效易不易分割且投資成本與效益間的關係不十分明顯。(3)農業科研、推廣、農戶宣傳、教育、培訓等“外溢”性產品,其投資對農業發展至關重要,也只能由政府來承擔。(一)住宅投資的特殊經濟性質住宅是一種生產成本甚高的耐用消費品。住宅是人們的生活必須品,是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住宅所需的資金規模大,回收時間長。住宅投資是一種“波及效應”較強的經濟活動。四住宅投資生產資料部門的形成與發展住宅投資(支柱產業)生產消費資料部門的形成和擴大生產(二)我國城市住宅投資面臨的問題我國是住宅短缺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導致我國住宅供給長期偏少的原因主要來自以下方面:1、在國民經濟發展戰略上,長期忽視與人民生活有關的產業部門的發展。2、在住宅投資主體上,長期只強調國家一個主體。3、居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少。居民受支付能力的限制,對住宅的需求一般不可能超過住宅的供給。4、房租水準過低,致使居民對住宅的需求一方面總也得不到滿足,另一方面住宅投資資金不可能較快的增長。(三)解決住宅短缺的措施提高住宅的售價和房租水準,使住宅投資資金產生良性迴圈。實行住宅商品化和住宅投資主體的多元化。3.調整我國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將職工住宅支出加進職工工資內收入。4.改進政府住宅補貼,由“暗補”到“明補”。第二節
社會消費性支出(一)行政管理費和國防費的性質行政管理支出是財政用於國家各級權力機關、行政管理機關和外事機構行使其職能所需的費用支出。它包括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國家安全支出、司法檢查支出和外交支出。一行政管理費和國防費
國防支出是財政用於國防建設和人民解放軍方面的費用支出。包括國防費、民兵建設費、國防科研事業費和防空經費等。
行政管理費和國防費是國家執行基本職能的基本支出,屬社會消費性支出,對維持國家政治經濟生活正常運行具有重要意義。(二)我國國防費和行政管理費增減趨勢我國國防費和行政管理費從絕對額上看都是逐年增加的,但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卻在發生變化。國防費占財政支出的比重有較大的波動,而且沒有一以貫之的增減變化趨勢。行政管理費占財政支出的比重波動不大,而且,除少數年份外,它一直在緩慢增加。原因:國防費的波動與國防局勢密切相關。行政管理費的不斷增加的趨勢主要是因為:(1)黨政機關擴大使行政支出增加。(2)社會經濟活動日趨複雜,社會交往的規模增長,“城市化”浪潮不可遏止使公安、司法、檢查、安全等用於維持社會秩序的費用增加。(3)國家職能的不斷擴大。(三)對行政管理和國防費的控制1、為什麼要控制行政管理費和國防費?(1)這兩項費用屬社會消費性支出,純屬社會財富的“虛耗”。(2)當社會消費需求超過同期產出時,增加行政和國防費用,則有通貨膨脹的效果。2、如何控制行政管理費和國防費?(1)對國防費可實行“計畫—方案—預算”制度。(2)對行政管理費支出的規模或其占財政支出的比重規定一個具有法律效力的指標,並由司法和民意機關對之施行嚴格監督。(一)文教科衛支出的資金來源
文教科衛可以由微觀主體提供,也可由政府支出。從總體上說,為了促進這些事業的發展,政府和社會公眾應當共同出資。政府應當在文教事業方面,為那些有助於普遍提高全民文化素質的教育和文化事業出支;在科學方面,主要為基礎科學研究出資;在醫療衛生事業方面,則主要為衛生事業出資。二文化、教育、科學、衛事業費(二)文教科衛事業費的管理1、全額預算管理——把事業單位的各項收支全部納入國家預算,單位的收入全部上繳,支出則全部由財政撥付。這種辦法適用於沒有經常性業務收入的單位。2、差額預算管理——是先以事業本身的收入抵補支出,不足部分由財政撥付。一般適用於有經常性收入的單位。3、經濟核算——自求收支平衡,並在保證事業發展的前提下,向國家提供財政收入。該辦法適用於經常性收入,且收入數額較大,比較穩定,可以彌補支出的單位。第三節社會保障支出一社會保障支出與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支出是與社會保障制度聯繫在一起的,各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同,相應的社會保障支出安排也就存在較大差別。社會保障制度是一個國家或社區為改善和提高成員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水準而提供的社會服務及其措施。社會保障水準及其模式受國家的經濟制度和水準情況制約。我國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建國以來以選擇性的剩餘福利模式為主體的社會保障制度。直至90年代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施行標誌著以選擇性的制度福利模式為主體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初步確立,我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剛剛開始。
二我國社會保障支出的改革我國社會保障支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只有撫恤支出、社會福利救濟費和自然災害救濟費三種。當前,我國正在建立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制度,財政在這些方面的支出增加。我國財政支出上明確記載的社會保障支出,無論是從絕對量還是相對量來說都不多。但若把由企業和單位支出的那一部分加上去,在把隱藏在文教衛生科學事業支出總的福利因素剝離出來,其加總的社會保障支出不比西方國家小,這些社會保障支出應當“顯化”出來。在把各種公開和隱藏的社會保障支出都明確化以後,政府應將這些支出列入預算,統一管理起來。此外,今後國有制單位職工和集體所有制單位職工、城市公民和農村公民在享受社會保障方面應當有同等的權利。第六章公共收入概述第一節公共財政收入的概念公共財政收入是指公共機關為供應公共財政支出的需要,從家庭、企業所取得的一切貨幣收入。第二節公共財政收入的構成公有財產收入
公有不動產公有動產公有企業收入
財政壟斷行政壟斷經濟壟斷行政收入規費特別課征特許金罰款政府引致的通貨膨脹GovernmentInducedInflation使用費UserCharges稅收公債政府引致的通貨膨脹
ACOB2G1G2B1TIT’火炮黃油通過量(人數)QCQYQ1Q0ODCP0ADDBMC成本、價格不擁擠的橋樑MC通過量(人數)QCQ1QYQ0OP*P0DD成本、價格EMRQ*擁擠的橋樑第七章稅收原理第一節稅收的基本概念稅收的定義稅收是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按照法律規定的標準,強制地、無償的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手段。稅收的基本特徵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三稅收制度的構成要素:納稅人課稅對象稅目稅率減稅與免稅起征點與免征額附加與加成納稅環節與期限違章處理四稅收的轉嫁與歸宿
稅收的轉嫁ShiftingofTaxation——是指納稅人在繳納稅款後,通過經濟交易將稅收負擔轉移給他人的過程。稅收的歸宿IncidenceofTaxation——是稅收負擔經轉嫁後最終的歸著點或稅收轉嫁的最後結果。第二節稅收原則一古典稅制原則亞當•斯密的稅制原則1、平等原則2、確定原則3、便利原則4、節省原則瓦格納的稅制原則1、財政收入原則2、國民經濟原則3、社會正義原則4、稅務行政原則1、公平原則2、效率原則3、穩定和增長原則二現代稅制原則——指稅收設計要考慮到公平地維持稅收制度的正常運轉及通過稅收矯正收入分配。
稅收公平原則的理解:1)福利水準相同的人應繳納相同的稅收;2)福利水準不同的人應繳納不同的稅收。公平原則——指社會成員的稅收負擔應與他從政府服務中獲得的收益相等。該原則的局限性:1)客觀上很難弄清楚每個納稅人的獲益水準;2)它對收入分配是中性的。即不改變市場上已經形成的分配格局。收益原則——根據納稅人納稅能力來確定其應承擔的稅負。
對納稅能力的評價:1、納稅人的收入2、納稅人的消費3、納稅人的財產4、納稅人因納稅而感受的犧牲程度大小納稅能力原則均等犧牲的衡量標準收入的邊際效用MUL收入的邊際效用MUHOCPFB收入OF/P/C/B/收入D/G/K/E/M/高收入納稅者H的函數低收入納稅者L的函數MEKGDMULMUH——指稅制的設計應盡可能有利於社會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
效率:稅收帶來的收益>稅收造成的社會成本
稅收收益:財政支出專案的性質、規模及政府的工作效率。
稅收造成的社會成本:1)稅收干擾私人經濟部門的選擇造成的超額負擔;2)稅收的征納成本。效率原則——指稅收制度的設計盡可能地使稅收不影響市場中各相對價格,保證納稅主體納稅前後經濟行為的一致。中性原則NeutralTaxation•AE1E0D0S0S1DOQ1Q0QBP0P1P2CP
稅收的額外負擔Dead-weightLoss——指應使國庫收入與公民交納稅收差額為最少,即稅收徵收費用最少。
由於稅收而產生的資源耗費有兩個方面:1)政府的徵收費用(征管成本)2)納稅人的遵行費用(繳納成本)節約與便利原則第三節稅制結構
現代稅收體系為集個人所得稅、公
司所
得稅、社會保險稅、財產稅、遺產和贈與稅、
一般銷售稅、特定銷售稅、增值稅及關稅等
於一體的多種稅的稅收體系。又可分為:1)
對國民收入存量及其調整(財產持有及轉讓
課稅)的徵收體系;2)對國民收入流量運
轉(傾向資金運動過程)的徵收體系。一稅收體系廠商家庭資本市場資本貨物市場消費貨物市場要素市場總收入各項購買折舊投資家庭儲蓄消費廠商儲蓄工資股利家庭收入保留利潤社會保險稅利潤123456789101112131415
貨幣流動與課稅點16二稅收分類1根據課征對象的不同分類:流轉稅、所得稅、財產稅、行為稅等2按是否依納稅人的納稅能力分類:對人稅(根據人)、對物稅(根據經濟活動)3按稅負是否可轉嫁分類:直接稅、間接稅4按計征標準分類從價稅、從量稅5按稅收與價格的關係分類:價內稅、價外稅6按稅收的歸屬關係分類:中央稅、地方稅三我國現行主要稅種(一)流轉稅類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關稅(船舶噸稅)(二)所得稅類企業所得稅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農(牧)業稅農業特產稅(三)財產稅類房產稅資源稅契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車船使用稅土地增值稅遺產稅與贈予稅證券交易稅(四)行為目的稅類印花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耕地佔用稅筵席稅屠宰稅第八章公債概述第一節公債的基本概念一公債的定義公債是政府以信用形式從社會上吸收資金以彌補財政赤字或滿足其他財政需要的一種手段。二公債的產生公債的產生有兩個條件:政府職能日益擴大,僅憑稅收不能滿足開支以至出現赤字。社會上有充足的閒置資金可供政府借貸。三公債的功能彌補財政赤字籌集建設資金調節經濟四公債的種類結構自由公債和強制公債國內公債和國外公債長期、中期和短期公債可轉讓公債和不可轉讓公債第二節公債的發行與償還公債的發行方式主要有兩種:公開出售銀行承購公債發行價格有三種:平價發行升水發行貼水發行公債的償還有兩種辦法:直接償還法市場購銷法第三節公債的經濟影響發行公債——商業銀行承購——增加認購債券額1倍的貨幣——經濟擴張
商業銀行承購公眾存款+S100現金+S100債券+S100財政存款+S100資產債負發行公債——聯儲認購——商業銀行準備金增加——商業銀行存款創造,貨幣供應量多倍增加對銀行的公開市場購買聯邦儲備體系資產負債證券+$100儲備+$100銀行體系資產負債銀行體系資產負債證券-$100儲備+$100證券-$100儲備+$100貸款+$100支票存款+$100第九章政府間的財政關係第一節分級財政體制與政府間職能的劃分一財政體制財政體制是政府間財政關係的具體規定,是國家在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級政權之間,劃分財政收支範圍和財政管理職責與許可權的一項根本制度。二政府間財政關係下所謂政府間財政關係,是指一國之內不同級別政府之間或同級政府內部財政收支和許可權的劃分關係。現代經濟社會條件下的財政體制,更多地表現為分級財政管理體制,主要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這裏的地方政府指的是廣義的地方政府,它包括中央政府以的所有政府級別,比如在我國,包括省、市、縣、鄉四級政府。政府間的財政關係所包括的,便是中央與地方以及地方上下級之間多重性的收支劃分和收支往來諸方面的相互關係,而其中尤以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為主要矛盾。三政府間職能的劃分
經濟穩定職能大多數經濟學家在宏觀經濟的穩定職能應主要為中央政府所承擔這一點上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對這一觀點的論證則著手於考察地方政府是否有能力使用穩定經濟的各種政策工具。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以鄰為壑的政策收入分配職能
有一種觀點認為,收入分配的公平是一種全國性的目標(即人們不僅關心本地窮人的收入狀況,同樣也會關心本國其他地區窮人的狀況),應有全國統一的標準。純粹的地方性再分配政策僅可能在本地區範圍內進行收入的再分配,而不會把全國的收入轉移支付考慮進去,因而應由中央政府承擔收入分配的職能。而另一些經濟學家則認為,人們更關心的只是本地區窮人的狀況,不同地區對收入公平程度的偏好是不同的。如果以分權的形式由各個地方政府在各地分別進行收入的再分配,則可以滿足各地的不同偏好,提高社會福利。.收入分配的公平不僅包括在個人之間的收入再分配,還應包括地方政府之間的再分配。這是因為各個地方政府由於財政能力和財政需求的不同,提供相同的公共勞務水準,所需徵收稅收的稅率是不同的。這樣,兩個條件相同的人會由於所處地區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的不同,承擔不同的稅負,這不符合“相同情況同樣對待”的橫向公平原則,因而中央政府有必要在各地區間進行收入的再分配,以平衡地方政府的財政能力。資源配置職能
與穩定及再分配職能不同,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公共品的提供應該是一個較分權的模式,地方政府應承擔起資源配置的主要職能,以提高效率。這是因為基於以下考慮:全國性公共品與地方公共品。最佳的政府規模。蒂博特模型(TieboutModel)。附蒂博特模型(TieboutModel)
該模型認為消費者投票人(Consumer-voters)會在眾多提供不同公共勞務水準的社區中進行選擇,尋找一個公共勞務提供水準及稅收負擔符合其要求的社區去居住,因而具有相同偏好的人會居住在同一區域裏。這樣,人們通過這種“以足投票”(VotingwithTheirFeet)的方式,顯示了自己對公共產品的消費偏好,為社區管理者提供了一種類似私人品市場價格的信號;而社區的管理者則會像私人品市場的廠商一樣對該信號作出反應,力圖以最低的稅收成本向具有相同偏好的居民提供一攬子滿足他們需求的公共產品及勞務,否則居民將從該地區退出。這樣,通過居民和社區的共同活動,實現了資源的有效配置。影響分權模式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因素:外溢性規模經濟財政效率四中國財政體制的歷史演變
1980年以前的財政體制1980~1993年的財政體制改革1980年的“分灶吃飯”改革1986年的“分級包乾”改革1988年以後的包乾制改革1994年以來的分稅制財政體制第二節各級政府的支出劃分
一中央政府的事權和支出範圍
1、與國家存亡直接相關的事務2、涉及全國性的、需在方針政策上綜合規劃的事務3、組織全國性的或跨省區的,地方、部門或經濟實體無力也不宜承擔的重點專案4、規範市場行為,制定市場管理規則和秩序,維護全國市場的統一5、保護國有資產和監督國有資產經營.6、組織全國性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民政等事業發展及中央級機關的經常性管理事務。7、建立風險調節基金制度,建立必要的物資儲備、組織特大自然災害救濟等事務8、執行國家有關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規,支持民族地區及其他貧困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9、組織負責對外援助與合作專案的統籌事務二地方政府的事權和支出範圍
1、在政治上要確保一方的穩定2、制定和實施地區性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方針政策、法律及規劃,實施地區性產業結構的調整,充分利用地區資源優勢,發展地區經濟等事務。3、組織城鄉商品生產與流通,搞好地區市場的協調與平衡及秩序,保證地區人民生活供應和物價穩定等事務4、負責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開發公共事業、城鎮居民住宅建設、區域性交通、農林水利、能源、原材料工業建設等,治理污染、保護環境等事務。.5、組織地方性的教育、科研、文化、衛生、體育、民族等事業發展及地方機關的管理事務。6、負責地區性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承擔地區性救災搶險工作。7、協調處理本行政區域內市、縣級事務,完成中央委託或交辦的事務。第三節各級政府的收入劃分
一政府間分稅的基本原則
1、流動性稅基的稅種應為中央稅。2、具有再分配性質、以支付能力為基礎的稅種應為中央政府所掌握。3、稅基在全國範圍內分佈不平衡的稅種應為中央稅。.4、收入易發生週期性波動的稅種應由中央政府徵收5、在稅收體系中占主要地位、收入比重較大的稅種應為中央稅6、產地型產品稅及易轉嫁,不適於地方政府徵收,應為中央稅。而終點型產品稅不易轉嫁,可以由地方政府徵收。二政府間稅收的分享
歸中央政府的收入專案1、消費稅2、中央企業所得稅、一般中央聯營企業所得稅、一般中央股份制企業所得稅、一般中央合資合作企業、地方銀行和外資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企業所得稅3、鐵道部和銀行總行以及保險總公司繳納的收入,包括營業稅、所得稅、利潤和城市維護建設稅。4、按3%稅率徵收的金融、保險企業營業稅5、中央企業利潤上繳.6、支付給糧食、棉花和食用油生產者的價格補貼,以負收入的形式歸中央政府所有7、海洋石油外國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的所得稅、銷售稅(增值稅)和礦區使用費8、國庫券收入9、關稅、進口環節徵收的和出口環節退還的增值稅和消費稅10、其他收入。主要包括國有企業計畫虧損補貼(以負數反映)、改燒油為燒煤專項收入、清理中央企業煙酒專項收入、中央合資合作企業場地使用費、部分罰沒收入等項收入。
中央和地方政府間分享的收入專案
1、增值稅(中央75%,地方25%)。2、資源稅。海洋石油的資源稅歸中央,其他類型的資源稅收入歸地方。3、計畫外用留利搞的建設專案,就其成本徵收的建築稅。4、鹽稅。5、證券交易稅(股票交易印花稅),收入的88%歸中央,12%歸地方政府。6、對外國企業和合資企業徵收的所得稅。歸地方政府的收入專案
1、地方所屬的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私營企業所得稅(不含地方銀行、外資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所得稅)。2、營業稅(不含鐵道部門、各銀行總行、各保險總公司集中繳納的營業稅)。3、從工業部、能源部、中國石化總公司以及有色金屬總公司所屬企業徵收的產品和增值稅的30%的部分。4、農牧業稅、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宾馆承包合同协议书写法
- 临时工聘用合同样本
- 2024广告服务合同模板
- 无担保眼镜购买分期付款合同范本
- 2024公寓租赁合同模板【公寓租赁合同】
- 城市粮食采购合同模板
- 服装行业销售管理系统经销合同
- 环保工程维保合同模板
- 高校毕业就业协议书样本
- 商标许可协议书
-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文言文定语后置
- 传统孝道人物虞舜
- 确定积极分子会议记录范文七篇
-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报告
- 江苏省某高速公路结构物台背回填监理细则
- 电大护理本科临床实习手册内容(原表)
- 当代德国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构建的经验与启示共3篇
- “小金库”治理与防范 习题及答案
- 王伟核桃经济价值及加工利用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及路径表单
- 氯化钠特性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