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世界经济周期与危机的新发展_第1页
第10章-世界经济周期与危机的新发展_第2页
第10章-世界经济周期与危机的新发展_第3页
第10章-世界经济周期与危机的新发展_第4页
第10章-世界经济周期与危机的新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世界经济周期与危机的新开展第十章世界经济周期与危机的新开展

第一节经济周期理论及世界经济周期的内涵第二节二战后世界经济周期的进程与特点第三节影响二战后世界经济周期与危机变化的主要因素第一节经济周期理论及世界经济周期的内涵自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出现以来,各种资产阶级经济学说一直在寻找其成因与医治药方古典-新古典经济学--主张自由放任,他们或否认危机的存在,或将其归因于外部冲击凯恩斯主义--成认周期波动是一种“常态〞,但通过政府“积极〞、“明智〞的政策便可“熨平〞周期波动新自由主义—将周期波动归因于政府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失误,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回到自由放任

由于资产阶级周期理论均未能揭示经济周期发生的根本原因,一次次经济危机的发生使其不能自圆其说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资本主义根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根本矛盾通过以下两种形式表现出来:生产有着无限扩大的趋势而广阔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又总是有限的个别厂商生产的有组织性而整个社会生产却处于无政府状态资本主义根本矛盾的开展,使得资本主义再生产比例关系的失调成为一种常态,当这种矛盾进一步激化,就必然会爆发普遍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二〕周期波动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实现资本增值,而不是满足社会的需要。这个历史局限性使生产开展到一定程度便与资本增值的目的发生冲突,激化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实现条件之间的矛盾,最终不可防止地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就是这样在扩张与收缩的交替中靠牺牲已经生产出来的生产力来开展社会生产力的,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多种内在因素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周期波动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三〕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由假设干阶段组成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收缩与扩张的变动过程可划分为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特征鲜明的阶段危机阶段:周期的决定性阶段,标志着前一周期的结束和下一周期的开始典型特征:商品生产过剩,库存增加,价格大幅下降,企业削减投资、压缩生产,工人大量失业,社会消费需求下降反映到金融领域:由于企业亏损和破产,资金链条断裂,挤兑使更多银行倒闭经济危机的过程也就是对资本主义再生产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一种强制调整过程,经济活动下降到“谷底〞,生产规模被压缩到与市场容量大体相应的水平,于是进入经济周期运行的萧条阶段萧条、复苏及高涨阶段萧条阶段:典型特征:生产在低水平徘徊,社会购置力低下,利率较低,股市在底部震荡随着时间推移,存货消散,企业更新设备,原来无利投资变得有利,经济逐渐摆脱萧条而转入复苏复苏阶段典型特征:企业投资扩大,失业下降,个人可支配收入上升,市场趋活泼,物价上升,企业利润水平提高当经济活动超过危机前最高点时,便进入高涨阶段高涨阶段典型特征:经济繁荣,生产加速,就业增加,工资水平提高,需求旺盛,物价上涨在繁荣背后,爆发新危机的条件正在酝酿成熟,经过“几次拼命的跳跃〞之后经济将重新进入“崩溃的深渊〞〔四〕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的物质根底马克思指出:“虽然资本投入的那段期间是极不相同和极不一致的,但危机总是大规模新投资的起点。因此,就整个社会考察,危机又或多或少地是下一个周转周期的新的物质根底。〞在萧条和复苏阶段,固定资本更新增加了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求,成为带动经济趋于活泼的主要驱动力;同时,固定资本投资增加又使生产能力不断扩大,又为再生产比例关系新的失调创造物质条件。经过一段时期的扩张,整个经济又会陷入危机。危机只是资本主义根本矛盾的强制性的暂时的解决,资本主义在其自身范围内是无法克服危机的。二、经济周期的类型〔一〕按照时间长短分类1.康德拉杰夫周期:长周期或长波,50年左右对18世纪以来英、美、法物价指数分析整理得出2.库兹涅茨周期:中长波或中长周期,20年左右与建筑业伸缩关系密切,又常将其称为建筑周期3.尤格拉周期:中周期或中波,7~10年与投资品的生命期相对应,又被称为投资周期4.基钦周期:短波周期,约40个月根据存货有规那么的上下波动提出,又被称为存货周期熊彼特:三种周期并存并相互交织,是由于“创新〞千差万别,它们对经济体系的影响大小不同。〔二〕按照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和性质分类1.古典周期〔ClassicalCycle〕也称传统经济周期波动,即指总体经济活动的绝对水平有规律地上升与下降的交替和循环。在周期波动的扩张阶段,经济总量表现为正增长;在收缩阶段,经济总量会出现绝对量下降,表现为负增长。2.增长周期〔GrowthCycle〕亦称现代经济周期波动,是指总体经济活动的相对水平有规律地出现上升与下降的交替和循环,即使在经济的收缩阶段,总产出也很少出现绝对量的下降,仅仅出现增长率低于增长趋势值的现象。由于在分析增长周期波动时,需要首先别离出经济增长趋势,然后用原序列对趋势的离差来表示经济周期波动,所以增长周期波动有时也称离差周期〔DeviationCycle〕。三、世界经济周期的内涵世界经济周期:世界多数国家的总体经济活动有规律地扩张与收缩的交替波动过程。经济收缩:经济危机或经济衰退〔Recession〕,西方国家通常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下降两个季度作为一次经济衰退发生的标准。西方经济学家通常将经济走出危机“谷底〞到“峰尖〞即直到下一次衰退发生以前的一段时间都作为经济增长时期,实际上这其中包括了危机过后的经济萧条和复苏阶段。把握世界经济周期内涵的四要点:第一,世界经济周期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和根本特征之一,只要资本主义存在就不可防止。第二,世界经济周期是总体经济活动的波动,涵盖世界多数国家几乎所有重要经济部门。第三,经济波动虽会依次经历“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再次发生危机〞,但不应简单地将这种周期及其各阶段的长度理解为是相同或固定的。第四,并非每个国家的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开展成为世界性经济危机,有的可能只是国别的或限于少数国家的国际性危机。第二节二战后世界经济周期的进程与特点一、二战后世界经济危机和周期进程〔一〕1948—1952年经济危机由于二战对各国破坏不同,战后第一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具有非同期性特征:战后美国资本主义根本矛盾激化,1948年率先爆发。同期日、德、英等国处于恢复中,危机爆发条件不成熟。但随后1951、1952年,日、英、德先后发生危机美、英工业生产分别下降了10.1%和23.6%,日德的生产下降并不严重。此次危机说明资本主义经济重回被二战所打断的周期运行轨道。〔二〕1957—1958年经济危机自1955年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以旨在满足因30年代大危机和二战而被压抑和推迟的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以大量固定资本更新和扩大为标志的周期性经济高涨。固定资本投资既是经济高涨的物质根底,也为新的经济危机创造了条件,1957年3月,美国首先爆发危机并迅速涉及加、日等国。危机持续到1959年1月根本结束,危机期间整个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下降了5%、失业人数约1000万。危机特点:同期性十清楚显半数以上国家的物价不跌反升〔三〕1969—1971年经济危机60年代,经历了一段较为稳定的长时期经济增长:美国通过大规模刺激,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采取刺激措施,增长较快60年代后期,美国的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在不断激化:物价加速上涨,通货膨胀日趋严重美元信用发生动摇,美元危机频发美国“反战运动〞演变成为社会危机1969年10月美国爆发危机,加拿大、西欧各国和日本均未能幸免。危机特点:各国危机爆发有先有后,具有非同期性时间相对较短,下降幅度不大财政恶化,消费物价指数加速上涨〔四〕1973—1975年经济危机危机的直接导火线和触发因素是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所引起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危机影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陷于瓦解兴旺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下降大量公司破产,失业人数骤增物价普遍上涨,通货膨胀加剧兴旺资本主义国家陷入“既有经济增长停滞、高失业,又有高通货膨胀〞的“滞胀〞困境危机的同期性使得对外转嫁危机的余地大为缩小,各国贸易逆差和国际收支逆差剧增,外汇储藏大幅减少〔五〕1979—1982年经济危机战后至当时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其原因在于:各国经济滞胀不断深化“两伊战争〞引发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危机特征:同期性特征十清楚显各国的开展过程不同危机影响:企业倒闭浪席卷兴旺资本主义国家,大批工人失业世界贸易量持续两年下降正是以此次经济危机为代价,西方各国才从严重的经济滞胀泥沼中摆脱出来〔六〕1990—1993年经济危机1983年以后西方各国继续在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上做出重大调整:美国“里根经济学〞英国“撒切尔主义〞1990年9月海湾危机造成石油价格大幅上涨,抑制了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美国经济于1990年10月开始陷入衰退接着加、英、澳、新也先后发生了经济衰退欧洲大陆国家1992年也先后发生了经济危机危机特点:具有非同期性危机持续时间不长,生产下降幅度不大危机过后,局部国家经历了较长的萧条和复苏阶段〔七〕2001—2002年经济危机20世纪最后十年西方各国经济情况大有区别日本“失去的10年〞欧盟〔除英国〕结构性失业之困美、英经济情况相对较好,尤其美国出现“新经济〞2000年3月纳斯达克股票价格指数暴跌,说明美国“新经济〞已成“强弩之末〞。2001年4月美国陷入衰退,随后“911事件〞更使其雪上加霜随后不久欧盟国家也陆续出现经济下滑日本那么出现连续10年经济萧条中的第三次衰退危机特点:在西方各国发生的时间有先有后危机持续的时间也长短不一危机程度并不严重〔八〕2007—2023年经济危机此次危机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为严重的一次,从性质上看它是一次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根本矛盾,但其直接诱因那么是2007年4月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所谓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系由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抵押贷款而引发的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在于:第一,直接原因和导火线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大幅调整导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第二,金融机构过度使用金融杠杆以及政府金融监管的缺失。第三,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根本性缺陷导致全球经济严重失衡是危机发生的深层次原因。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次贷危机的发生带来了严重的“财富负效应〞,使居民所持有的各种资产大幅缩水,又使金融机构严重亏损,一度存在的流动性过剩迅即转变为流动性缺乏,最终美国周期性繁荣破灭。2007年12月,美国经济开始陷入一次新的经济危机,危机开始阶段还较为温和,而在2023年9月次贷危机演变成为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之后,又反过来加剧了已经发生的美国经济危机,从而引起世界一片惊恐。危机通过金融、贸易、投资等各种渠道迅速传导至世界各地,从金融领域很快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终于演变成为战后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所有兴旺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均出现下降,各国失业人数和失业率均大幅上升。危机应对世界各国:大幅降息、大规模注资以及国有化措施通过G20金融峰会等举措来寻求国际合作兴旺资本主义国家在2023年秋季先后走出危机,但影响远未消除,尤其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国政府:及时采取措施刺激内需抓紧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动国际经济合作中国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增长作出了巨大奉献。二、二战后世界经济周期与经济危机的主要特点〔一〕世界经济周期总体上呈现出同期性加强的趋势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经济周期非同期性的特点表现较为明显,各国的周期进程差异较大。自70年代以来,各国的经济危机更多表现出同期或根本同期性。主要原因: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各国的经济联系加深,相互依赖不断加强人类社会在向知识经济过渡过程中各国经济周期波动更具有同期性特征〔二〕周期变形现象普遍存在第一,危机阶段物价往往不降反升或只是物价上涨率的降低,原因在于:政府长期赤字财政政策垄断资本实力的加强第二,最近几次衰退期间并未出现存货大量增加的现象,原因是-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存货管理第三,萧条与复苏阶段往往难以区分,原因:政府对经济的全面调节和干预〔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与财政金融危机

交织并发所谓财政危机通常是指政府财政出现巨额赤字,财政状况不断恶化,并因而导致国债规模不断扩大。为了弥补巨额财政赤字,政府不得不扩大货币供给量和信贷规模,造成经常性的通货膨胀。金融危机表现为银行破产倒闭,信用链条断裂,利率、汇率急剧变动,金融秩序严重混乱等。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导致严重经济危机,便是生产过剩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交织并发的最为生动的例证。〔四〕结构性危机与周期性危机交织在一起结构性危机周期性危机延续几个经济周期时间相对短生产有可能不足、物价不一定下跌商品积压、物价下跌、生产下降可能只发生在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领域和部门从流通领域波及生产领域,并形成全面的经济危机在各国的表现和影响并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在各国的表现基本是相同的,只是程度和时间有差别结构性危机是由于经济结构的急剧变动而引起的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之间长期、严重的比例失调。由于结构性危机与周期性危机交织在一起,使周期性危机变得更为复杂,更难以解决。第三节影响二战后世界经济周期与危机变化

的主要因素一、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周期与危机变化的影响熊彼特的技术创新周期理论:“创新〞就是把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所谓经济开展就是整个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由于创新不是连续的、平稳的,因此产生了商业周期由于创新多种多样、千差万别,因而周期长短不一评价:在强调创新对周期的影响作用方面有其合理方面但他在周期波动的根源时却将其归之于创新,而不从资本主义根本矛盾出发,显然没有抓住其根本二战后的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周期与危机的影响〔一〕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缓解资源“瓶颈〞约束,延长周期扩张期〔二〕加速固定资本的更新和扩大科技进步迫使企业不断进行固定资本的更新和扩大〔三〕改善经济管理随着现代科技被用于经济管理,有助于加强对市场行情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生产的盲目性〔四〕引起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科技革命及其带动下产生的新兴产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夕阳产业〞所受危机的冲击〔五〕加深国际经济依存和因科技政策不同加大各国经济开展差异科技广泛运用,国家间经济联系大为加强科技开展方针政策不同很可能拉大各国经济开展差异科技革命虽然对战后世界经济的开展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但它并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的周期波动。科技革命推动下某些高技术产业的过快开展,也会使其市场更快趋于饱和。例如,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尽管信息技术及产品的市场庞大但也不是无限的,当市场接近饱和的时候,高技术产业中的剧烈竞争,便会造成高技术产品市场的过剩。从技术角度看,高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没有止境,但从资本主义市场的角度看,高技术产业不可能不受到市场的制约,不可能无限制地持续开展下去,而只能在周期波动中曲折前进。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全面调节和干预

对世界经济周期与危机的影响战后西方各国政府对经济的全面调节和干预的理论根底——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在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中,单靠市场自由竞争并不能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因此不能防止经济的周期波动,也就不能解决失业问题需要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干预,通过政府采取积极的、明智的政策,来刺激经济,创造需求,才能使总供给和总需求实现均衡,以到达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目的战后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所有兴旺资本主义国家几乎毫无例外地长期奉行凯恩斯主义,大力开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纷纷采取反周期政策措施。宏观调控手段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按照财政政策对经济周期波动的作用,通常将其划分为两大类:机动性财政政策“内在稳定器〞货币政策:主要是由中央银行通过对货币供给的增减和信贷条件的松紧来实现。在经济不景气时,中央银行常常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进入高涨阶段以后,中央银行那么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兴办企业或根底设施。“经济方案化〞或实施产业政策。战后西方各国对国民经济的全面调节和干预,确实使世界经济周期波动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周期性经济高涨的时间延经济衰退时间缩短,危机的严重程度一般比战前要轻但反危机措施并未能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根本矛盾依然存在并在发挥作用。长期实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使得政府财政赤字日益庞大,西方各国毫无例外地陷入滞胀此后西方各国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将经济政策的目标和侧重点由刺激需求、解决失业调整为控制通货膨胀,但在许多国家又导致了新的结构性问题经济结构变化对世界经济周期与危机的影响战后兴旺国家经济结构变化的总趋势是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趋于下降,而效劳生产部门那么趋于不断上升。在考察二战后兴旺国家经济结构的日趋效劳化对其经济周期运行所带来的影响时应看到:首先,效劳的生产与消费过程是同时进行的,这就决定了效劳不存在产品积压、生产过剩问题其次,与物质产品相比,效劳的消费更少受到生理的限制,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