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比较文学原理课程论文:从野草看鲁迅对尼采哲学的理解与吸收》目录TOC\o"1-2"\h\u18782《比较文学原理课程论文:从野草看鲁迅对尼采哲学的理解与吸收》 16348摘要 110175关键词:现代主义文学鲁迅接受同构关系 126147前言 1114一、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征 211136二、《野草》对尼采哲学的创作接受 23346(一)创作形式方面 33612(二)内容与主题方面 328655三、《野草》对西方现代派文学接受的原因 422804四、鲁迅作品与尼采哲学的指向性差异 531097结论 611707注释: 65591参考文献: 7摘要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所表现出的世界的虚无感、存在的荒谬以及压抑复杂的内心世界,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思想主旨十分契合。尼采作为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他的思想对整个西方社会乃至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尼采思想传入中国,更是对中国的众多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众多的知识分子中鲁迅受尼采的影响最为显著。五四运动期间,鲁迅直接翻译了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序言,并在杂文、书信中多次提到尼采。这一时期是鲁迅将早年接触到的尼采思想中国化的阶段。晚年的鲁迅依然保持着去不掉的尼采气息。尼采思想对鲁迅创作的影响是真实存在的。后期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鲁迅自身思想的成熟,鲁迅对尼采思想产生了疏离,但这种疏离并不是简单地批判,而是鲁迅对尼采思想的审视与反思。关键词:现代主义文学鲁迅接受同构关系前言散文诗集《野草》作为鲁迅作品中内容主旨最为艰深隐晦的一部,以灰暗、苦闷、绝望的基调,叙写了世界的虚无和压抑挣扎的内心,与鲁迅其他现实主义或启蒙主义的作品有着鲜明的差异。诚然,《野草》中蕴涵了作者对于封建社会穷途末路的深重失意和社会变革屡遭挫败的绝望,但《野草》中的现代主义特质却一直存在诸多争议1。本文将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鲁迅散文诗集《野草》是对尼采哲学的接受,同时笔者也将从文本出发,讨论这两者所呈现的“两种”现代性背后的差异。《野草》生长在中华民族的土壤中,它在吸收了华夏养料的同时,又更多地汲取了异域果汁,可以说,鲁迅的《野草》是一部“拿来主义”的杰出作品。本文正是要通过鲁迅《野草》与外国文学的比较研究来发现外国文学对鲁迅及其《野草》在深刻的思想精髓与独特的艺术魅力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并加以论证。一、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征现代派文学是指19世纪后期以来,西方出现的一系列以“反传统”、“反理性”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思潮。在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复杂日渐激越,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整个西方社会陷入困顿、焦虑、无措的状态中。此时诞生的现代派文学不再关注现实的外部世界,转而书写在现代化社会下被“异化”的人的生存处境,关注人的内心世界。现代主义在整体上反映了二战后一代人的孤独、空虚、迷茫以及信仰倒塌后黑暗荒芜的精神世界。在文本形式层面,现代派对传统的文学形式作出了彻底的反叛,它在非理性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打破逻辑和情节,消解一切意义,使文本无法构成相对完整的结构,并意图以此来表现世界的虚无感。在艺术手法上,现代派作品多使用意识流、心理描写来表现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或多用象征意象来表现艰涩讳深的主题。对于过往形式和结构的消解是现代派文学的最大特征。由此,现代派作为一个大的思潮在整体上形成了荒谬、虚无、怪诞的风格。二、《野草》对尼采哲学的创作接受(一)创作形式方面鲁迅作品中的象征性意蕴也尤其丰富,但是这种现实主义不是封闭的,完全衷于现实,而是开放的。作品以写实为主,融合了多种表现手法,尤其是吸取了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象征的手法,使作品具有浓厚的象征意蕴。需要指出的是,鲁迅的“象征”系统背后并没有一个超验的、形而上的世界,更多的是代表作家对于现实人生的感悟,被丰富的人生景象所包裹。鲁迅在作品中所使用的象征与西方象征主义的荒诞、变形有明显的不同,鲁迅使用的象征是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指向的是现实的社会人生。在这一点上,鲁迅受到了安特莱夫的影响,鲁迅自己就曾提及安特莱夫的创作总是使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相调和,虽运用象征手法但是又能使作品具有现实性。鲁迅的小说创作也正有这个特点。《野草》中强烈的象征主义色彩和哲学性表达同样契合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常用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野草》中的《秋夜》《复仇》《复仇(其二)》《死火》《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等篇,都是这样构思独特、意象奇警、意蕴深刻、韵味无穷的佳作,成为五四以后象征主义散文诗的艺术精品。它们与传统的象征散文诗、诗意寓言的传统有深刻的血缘联系,但更多还是接受了法国的波德菜尔、俄罗斯的屠格涅夫散文诗的启示与影响。但是,鲁迅在吸收中有自己的消化与创造。他所探索的象征主义的艺术表现,给《野草》的一些篇章带来了一种至今别人无法比拟的幽深与神秘的“新的战栗”的美感。(二)内容与主题方面观察鲁迅作品与尼采作品,笔者发现鲁迅作品与尼采作品在结构上存在着相似性,尤其表现在主题思想结构方面。在主题结构形式上,尼采思想在整体上表现出一种生命意志与基督道德压制人性的对立关系。鲁迅前期小说,尤其是刻画狂人与狂人的变形形象上,体现了对个体生命的关怀与对封建传统理性文化的批判,形成了小说思想上的对峙。尼采与鲁迅在作品中体现的这种主题思想上的矛盾,实际上都属于生命文化与理性文化的二元对立结构。在面对“吃人”的封建社会、腐朽、令人麻木的封建文化,作为清醒的启蒙者的鲁迅们只能在黑暗与死寂中振臂疾呼,以唤醒沉睡麻木的国民。但文化革命的实践收效甚微,反而是作为觉醒一代的知识分子,经历激愤、呐喊、失望、绝望,在精神上倍感悲痛与混乱,从而导致其遭受严重的精神危机。鲁迅将“强健与颓圯、广阔与荒凉、群体与个体、绝望与希望、毁灭与拒绝、理想与现实,这些不同方向的事物力量相互纠结、对撞以至撕扯、分裂,扎根于矛盾重重、面临大破碎的自我之中,由此可见鲁迅对人的自我创造能力、自我拯救能力的否定。2”从此可见鲁迅对个体生命的开掘与隐秘内心世界的深度反映。三、《野草》对西方现代派文学接受的原因鲁迅早在年轻时代就发奋攻读、博览群书。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就接触到尼采等西方先进思想家的理论和学说,为了找到救国救民、振兴中国的“作旧弊之药石,造新生之津梁”的良方,为了启蒙民众、强我中华的爱国理想,青年鲁迅认真研读并热心地向中国读者翻译介绍尼采等西方思想家“神思新宗”的思想学说。鲁迅首先敏锐地观察到尼采思想的新颖独特的价值,他热切地希望能够借助尼采“重个人、张灵明”的新思路来启蒙唤醒劳苦大众,从而达到其“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的理想之实现。在鲁迅的青年时期,他借助日语阅读西方具有先进思想的书籍,编译和撰写启蒙国民的著作。在1918年鲁迅就开始热心地翻译介绍尼采的著作,在1920年鲁迅又重新翻译尼采的著作。例如他先后分别以文言文和白话文介绍翻译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篇”,他在“译者附记”中还对尼采及其思想进行了介绍和推荐。鲁迅就是想通过介绍尼采的思想,来寻找“破中国之萧条”的启蒙国人的“先觉之声”。鲁迅“中间物”的生命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来源于中国古代“尚中”的传统文化的影响,还融合了西方哲学思想、特别是尼采的思想影响。尼采的“超人”学说对鲁迅“中间物”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鲁迅的喜欢尼采,在后来的创作里渐渐呈现出来。比如常用诘问句,行文是诗化的;蔑称强权,出言有冲荡气韵。《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摩罗诗力说》都有尼采的影子。北京生活的末期,他和陈西滢的笔战,和章士钊的交锋,就有着尼采的印迹。诗与哲学的内蕴,一直交织其中。他在此时期写下的《野草》,在意绪上分明有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韵致,以绝望的心反抗绝望,和以自信的心拒绝绝望是不一样的。如若细想一下,陈独秀显然属于后者。他的经验里排斥了自身的苦难,或者说把凡人的忧患、凄楚驱赶到了身外。而尼采与鲁迅,却将智慧建立在对苦难的咀嚼中,他们的文本所以有人本的诱惑力,或许与此有关。但在这一时期,鲁迅对现代主义思潮的接受只是浅尝辄止,更多地是停留在现代主义思想层面,而非接触具体的文学作品。同时,鲁迅对于现代主义思想是一种“拿来”式的接受,鲁迅借尼采等人的反叛精神、自我意识、创造意识,为“五四”时期的推倒旧文化、旧思潮助力,来实现其启蒙性、现实性的阐释和改造,在本质上仍是一种对现实性的关照。与现代主义思想对于价值和信仰的崩塌、摧毁截然不同。虽然如此,但尼采等现代主义大师强烈的叛逆和自我,也给鲁迅的创作留下了痕迹。鲁迅在翻译尼采的著作《查拉图斯特如斯说》时,采用文言文和白话文两种语言翻译,这与《狂人日记》的结构形式如出一辙,而其中疯子的形象,其疯狂也来自与尼采的“超人”的强大力量感。在鲁迅的其他作品《呐喊》、《彷徨》中都可以见到这部尼采著作的痕迹。四、鲁迅作品与尼采哲学的指向性差异鲁迅处于中国社会重要转向的节点上,外来思想的不断冲击和社会改革的曲折坎坷,都让鲁迅不断地思考自我与时代的关系。而《野草》中的现代性意识也离不开鲁迅所处的革命、启蒙历史语境,他所思考的人的存在等诸多问题,也是以革命、先觉的知识者和亟需改良的社会之间的关系作为具象的载体进行思索。鲁迅在吸收了尼采的超人学说和现代主义的象征手法之外,也对现代主义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思考和批判。鲁迅曾翻译日本批评家片上伸《新时代的预感》一文。在文中片上伸论证了新写实主义与新罗曼主义(即现代主义)的关系,鲁迅在译本后记中也发表了自己对于现代主义的看法。他认为,梭罗古勃和巴尔蒙特这一类“超现实的文艺家”(即现代派作家)在作品中表达了“回避现实,或也憎恶现实,甚至于反抗现实”,但与现实主义的精神还是有所差异3。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超现实”、逃避现实的因素——即形式上对于客观真实的反叛而追求心理状态的表达,内容上对于常理、逻辑的颠覆——可以归于对于现实的极端不满,这和现实主义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但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正式现实、真实反映现实的要求还差的很远。相较之下,鲁迅自始至终是一位现实主义者,即使是《野草》这类旨意如此抽象的作品,其中的指向无不是针对现实,并且呈现出改造现实的倾向。鲁迅肯定将现代主义的新形式“拿来”运用至现实主义的书写中,以促成其不断的发展。现代主义对于灵魂深处的心理真实的关注,也是现实主义创作中应当正视的书写对象。其认为:“没有拿来,文艺不能自称为新文艺。”对于现代主义,鲁迅对于现代主义的接受并非完全的吸收与移植,而是利用其对人生困境与心理真实的特殊表现力,展现人更为复杂、隐蔽的精神状态,也为他的现实主义注入了更多的生命力3。结论本文主要对鲁迅《野草》对西方现代派文学文学的接受展开了探讨,从中分析鲁迅《野草》创作中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接受、接受的原因以及在指向性上的差异。《野草》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同质性在于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同样地面临着现代性的社会问题与精神危机,从而诞生了相似的现代主义性质的作品。西方现代派文学更多是从现代派思潮与非理性主义哲学出发,用文学作品表达在当时整个西方社会充斥着的虚无荒诞性。而鲁迅则是在学习吸收包括西方现代主义在内的外来文化思想和文学创作后,对彼时处于现代化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做出了剖析与警示。鲁迅个人作为革命启蒙斗士的坚毅品质,使《野草》带上了作者浓重的个人色彩。也使《野草》在暗淡的基调下,蕴藏呼救、奋进和希望的回音。相较之下,西方现代主义是一种社会普遍共性的反映,而鲁迅《野草》的创作则是在中国现代社会变革时代的现代性先声。鲁迅在《野草》中的振臂疾呼,对于个人精神和社会发展来说,也比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具有更强的内在力量。注释:1.宾恩海.鲁迅《野草》的现代主义因素探析[J].思想战线,2006(05):107-113.2.曹卫军,《从象征到魔幻:西方现代派文学主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5,第253页3.孙玉石,《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第137-138页参考文献:[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庆三峡学院《标志设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数据存储安全与微机系统运维》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设计应用文写作》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PHP程序猿岗位职责
- 茶叶厂厂长奖惩方案
- 茶叶加工问题研究报告
- 2021一级造价工程师《土建工程》考点习题及答案
- 茶具国外发展状况研究报告
- 肠道准备护理研究报告
- 策划服务分包方案
- GB/T 13522-2008骨质瓷器
- 方太销售及市场营销管理现状
- Module9 Unit 2 课件-外研版八年级英语上册
- 蔬菜栽培的季节与茬口安排-陇东学院教学提纲
- 三年级《稻草人》阅读测试试题附答案
- 《新闻学概论》第十章
- 超材料(metamaterials)教学讲解课件
- 矿山生态修复主要技术措施表
- 基于PLC的自动化生产线的毕业设计
- 妊娠合并心脏病诊治专家共识
- 初三第一次家长会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