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讲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1页
第27讲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2页
第27讲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3页
第27讲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4页
第27讲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7讲中古时期的亚洲(第4课)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学习聚焦

阿拉伯人通过扩张建立的大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了拜占庭帝国,深刻影响了欧洲和亚洲的历史发展。中古时期的印度先后建立了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家。古代日本和朝鲜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三、中古时期的西亚1、兴衰历程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622年建立政权632年半岛基本统一661年对外扩张开拓奠基750年倭马亚王朝地跨亚欧非崛起9世纪中叶阿拔斯王朝鼎盛分裂衰落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倭马亚王朝时代倭马亚王朝正统哈里发时代穆罕默德时代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伊斯兰教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精神力量和组织形式。一、

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比鲁尼东亚西亚课标解读南亚一、

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2.帝国的统治(1)政治:①政教合一体制,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②下设各部大臣,分掌行政、财政、军事和宗教等事务,其中财政和税务部门最重要,完备的官僚和管理体系。(2)经济:①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②转运贸易:阿拉伯商人在东亚、西欧、非洲等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③城市发达: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东亚西亚课标解读南亚2.帝国的统治(3)文化:①继承和融合: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②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③阿拉伯帝国文化特点:包容性、开放性、多元性、融合创新性、先进性。一、

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东亚西亚课标解读南亚2.帝国的统治(3)文化:

④主要成就a.文学:诗歌比赛,“悬诗”;故事集《天方夜谭》。b.数学: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c.天文:白塔尼论证日环食,《萨比天文历表》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d.医学:伊本·西那的《医典》,传入欧洲后长期用作医学的标准教科书。【素养提升】从历史解释的视角认识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一、

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材料: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美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而通行全国的阿拉伯语和占统治地位的伊斯兰教意识形态,则为它提供了必要前提。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他们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对阿拉伯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帝国统治的热心鼓励和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下,全国的好学风气蔚然成风。阿拉伯文化,硕果累累,向全世界发出绚丽的光彩。——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阿拉伯帝国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1)原因①地处东西方传统商路的中心,中西方文化荟萃;②政局相对稳定、发达的交通和经济的繁荣;③统一的语言和意识形态推动了文化发展;④当政者重视科技文化;⑤中国四大发明的影响;⑥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2)特点:

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3)作用①阿拉伯文明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②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③融合东西方文化,创造出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特点及作用。1、兴衰历程13世纪逐步征服小亚细亚14世纪中期逐步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1453年灭拜占庭帝国定都伊斯坦布尔13世纪前期因蒙古西征被迫迁移至小亚细亚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帝国16世纪后期一战后帝国分裂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奥斯曼帝国灭亡二、奥斯曼帝国(1299年—1922年)东亚西亚课标解读南亚2.帝国统治(1)政治【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①元首: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②阶层: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2)经济【欧洲商人被迫另寻通往东方的新航路】①15-16世纪,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②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贸易受到一定影响。提示:奥斯曼帝国以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但实质上继承的是阿拉伯政治和文化(阿拉伯世界继续扩张的表现二、奥斯曼帝国(1299年—1922年)(2021·吉林期中检测·6)它以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它的君主苏丹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及伊斯兰文化,并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6个世纪之久,它是15到19世纪唯一能挑战欧洲国家的伊斯兰势力。这里的“它”是()A.波斯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奧斯曼帝国D东亚西亚课标解读南亚【素养提升】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比较

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兴起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侵略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逐步征服小亚细亚、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定都先是麦地那,后来为巴格达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建立帝国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统治措施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官僚机构辅助最高统治者苏丹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政治体制政教合一政教合一对外来文化态度交流、吸收和融合的方式,具有沟通东西、承上启下的作用控制亚欧商路,破坏地中海地区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解析】B

根据材料可知,巴格达市场上有中国的瓷器和丝绸,印度的香料,中亚细亚和突厥的宝石和奴隶,俄罗斯的蜂蜜以及非洲的象牙等,表明在当时巴格达市场中货物的种类繁多,B项正确。1.(2022·潍坊模考)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和丝绸,有从印度运来的香料,有从中亚细亚和突厥运来的宝石和奴隶,有从俄罗斯运来的蜂蜜,有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这表明在当时A.阿拉伯帝国是世界最强大的帝国B.巴格达市场中货物的种类繁多C.阿拉伯地区是世界贸易的中心D.巴格达拥有世界最庞大的商队2.(2021·福建卷)公元8-9世纪,阿拉伯人大规模地将其他文明的古代文献翻译成阿拉伯语。到了14世纪,其中的一些文献已陆续传到欧洲。这为A.新航路开辟创造了条件B.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C.启蒙运动提供了依据D.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解析】A

易错排查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时空不对,B项错误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时空不对,C项错误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时间18世纪,时空不对,D项错误关键能力抓住时空,合理推理:14世纪,阿拉伯人保存的典籍传到欧洲,其中包括指南针技术、人文主义(冒险精神)的典籍、古希腊地理学家的地圆学说,这些为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A项正确3.(2016·上海卷)中世纪后期位于东西方之间的某个军事强国,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控制了亚欧商路。这个国家是A.西罗马帝国 B.法兰克王国C.拜占庭帝国 D.奥斯曼帝国【解析】D

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中世纪开始;法兰克王国是法兰克人在西欧建立的封建王国;拜占庭帝国位于东西方商路的西端,且于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灭亡,而当时控制东西方商路的军事强国是奥斯曼帝国,故选D;A、B、C错误。东亚西亚课标解读南亚(一)南亚印度孔雀王朝(第一个基本统一的古印度奴隶制王朝)笈多帝国(中古时期统一印度的第一封建王朝)德里苏丹国兴起公元前4世纪,崛起于印度北部,一度统一南亚大部分地区。4世纪初,兴起于恒河中游,几乎征服了北印度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建立德里苏丹国统治帝国衰落后,印度再度分裂①中央:国王直接控制恒河中小游,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②地方:大部分地区保留藩王,政令不够统一①中央: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拥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利;②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宗教宗教宽容和同化政策,佛教盛行,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提示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家均未实现对印度的完全统一。三、南亚与东亚4.公元7世纪,中印度的那烂陀寺规模宏大,盛极一时,远自亚洲诸国而来之留学僧亦不少,如中国之玄奘、义净,及新罗之慧业、阿离耶跋摩等人皆曾来此就学。这说明A.印度统治阶级大力支持佛教为国教B.笈多帝国是当时亚洲文化中心之一C.德里苏丹国是当时亚洲最发达的国家D.佛教成为当时印度影响最大的宗教【解析】B

公元7世纪,印度处于笈多帝国统治时期,从题干中可看出当时亚洲很多国家的学者来印度求学,笈多帝国由此成为当时亚洲的文化中心之一,故B项正确。东亚西亚课标解读南亚(二)东亚1.中古时期的日本(1)早期发展: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2)天皇制度: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天皇为巩固权力,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选必3】(3)大化改新:背景社会矛盾尖锐、唐文化的影响开始65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进行改革,因年号为“大化”,故史称大化改新内容政治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文化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外交向中国唐朝政治经济体制学习,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影响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影响的形成,给日本历史上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三、南亚与东亚东亚西亚课标解读南亚(二)东亚1.中古时期的日本

(4)幕府统治①背景:A.

庄国经济形成: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B.

武士集团形成:贵族及庄园领主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②形成:12世纪末,武士集田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一幕府,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③特点:A.

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B.

幕府从朝廷获得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利。

C.

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

D.

将军赋予式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④

锁国政策: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三、南亚与东亚东亚西亚课标解读南亚(二)东亚1.中古时期的日本

(6)文化文学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建筑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绘画大和绘和浮世绘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文字日本人先是直接使用汉字,后来根据日本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其他来自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浮世绘日本江户时代的木刻版画艺术,为顺应市民经济文化发展而产生,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被称为江户时代的“百科全书”。三、南亚与东亚(2023·湖南高考·12)公元723年,日本太政官奏:“百姓渐多,田地窄狭。望请劝课天下,开辟田畴。其有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限多少,给传三世。若逐旧沟池,给其一身。”天皇准奏。这()A.反映了灌概技术进步

B.动摇了土地公有原则C.体现了天皇地位提高D.推动了庄园制度发展B7世纪末新罗10世纪初高丽14世纪末朝鲜16世纪末共抗侵略4世纪政权并立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政权并立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效仿中国制度;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制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改国号朝鲜中朝军民联合抗击日本侵略,维护了朝鲜独立李成桂与景福宫(三)东亚:2.中古时期的朝鲜三、南亚与东亚方面高丽王朝统治表现政治仿效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选官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经济推行土地国有文化传播中国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1)发展历程朝鲜文化科技史学文字艺术中朝交流(2)文化(选必3第5课P29)三、南亚与东亚(三)东亚:2.中古时期的朝鲜公元前5世纪前后,出现青铜器,稍后铁器出现7世纪,修建了观测天象的瞻星台12世纪完成的《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15世纪《高丽史》,仿照中国史书的编写体例15世纪朝鲜世宗创制朝鲜文字“谚文”音乐和舞蹈源远流长、特色鲜明佛教、道教和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汉字长期在朝鲜半岛使用,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景福宫朝鲜王朝组织编撰了《高丽史》,该书的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年表”等。《高丽史》不仅记载了高丽王朝重要人物的事迹和当时的社会状况,而且保存了中国和朝鲜半岛交涉的表笺、奏章等史料。据此可知,《高丽史》()A.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B.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C.记载了西汉时中朝间的往来

D.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B4.(2023·大连模考)大化五年(649年),孝德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并建立“置八省百官”的中央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材料中这项改革措施的作用是A.编订律令法典,建立起法律体系B.庄园经济形成,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C.改革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D.武士集团形成,促进了日本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