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_第1页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_第2页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_第3页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_第4页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模式下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相关学科基础课程《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院系:旅环院班级:10级地信姓名:郑博文学号:41009169《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在2011年11月12日至21日,我们在四川省都江堰市进行了为期10天的野外实习。都江堰市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因“水”而兴,因“堰”而名,因“道”而盛,山,水,城,林,堰,桥,塔浑然一体,是一座山水幽秀,文化浩瀚,风情浓郁之城。本次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使同学们得到了综合自然地理野外训练,在内容上包括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气候,水文方面的内容,老师让我们在较短的时间里接触了比较多,比较典型的自然地理内容。野外实习让我们把理论与实践良好的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实践教学的方法。野外实习方法中包括地图的判读,地质罗盘的作用与使用,地质地貌现象的解释,土壤剖面的观察与测量,植物的观察与描述,水深及水流速的测量等。实习内容拜水都江堰—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千年经久不衰1、千年古堰的悠久历史现在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大支流,流经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国多雨地区。发源于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岷山南麓,分为东源和西源,东源出自弓杠岭,西源出自郎架岭,两源在松潘境内漳腊的无坝汇合。向南流经四川省的松潘县、都江堰市、乐山市,在宜宾市汇入长江。全长793公里,流域面积133,500平方公里,平均坡度4.83‰,总水量年均150亿m3左右。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等。主要水源来自山势险峻的右岸,大的支流都是由右岸山间岭隙溢出,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所以岷江之水涨落迅猛,水势湍急。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达273m。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2、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组成及功能渠首工程宝瓶口:首先,李冰父子与其他的官员不同,他们决定采取疏导的方式来治理岷江洪水,他们首先召集了当地有经验的农民,花了几年的时间对地形和水情作了细致的实地勘察,最后,李冰决定凿穿玉垒山来引水。老师说由于当时没有火药所以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而现在著名的“离堆”公园就是因此而得名。宝瓶口的作用:老师给我们讲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宝瓶口起"节制闸"的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前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一步。鱼嘴分水大堤:接下来我们来到了鱼嘴分水大堤,站在大堤之上放眼望去,只见滔滔江水从远处奔流而来着实很壮观。老师给我们讲宝瓶口引水工程修建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修建者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鱼嘴分水大堤的作用: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时,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飞沙堰: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这就是当地人所说的“杩槎”,堰顶的高度是经过设计的,起到了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了石马放在江中作为淘沙的标准,这就是所说的“卧铁”。飞沙堰的作用: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时,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灌溉泄洪工程蒲柏节制闸:蒲柏节制闸修建于1952年,该节制闸宽6米,高3.6米,共6个口,它将岷江水分为两支,左支为蒲阳河,右支为柏条河,闸门结构为钢制平板门结构。走马江安节制闸:闸门结构为钢制平板门结构。仰天窝节制闸:仰天窝节制闸共六孔,每孔宽9米。闸门结构为钢制弧形闸。(3)附属工程人字堤渠:该渠口宽40米,江水在此处表现为横轴环流。人字堤渠的作用为抑流。百丈堤:百丈堤的作用为稳定鱼嘴分水大堤。二王庙顺水大堤:内外金刚大堤:分水堰两侧垒砌大卵石护堤,靠内江一侧的叫内金刚堤,外江一侧叫外金刚堤,也称”金堤”。

作用是使鱼嘴位置稳定。3、都江堰水利工程2000年经久不衰的原因自然条件好都江堰渠首枢纽布置在岷江出山口处,这里群山环抱,大江中行,形成了环状的地势和环流的水势,又由于730m的海拔高程,使这里对处于海拔500~450m的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区具有居高临下之势,为修建无坝引水、自流灌溉的水利工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渠首三大主体工程的设置巧妙地利用了地形、地势,河流弯道和水流势态,利用“凹岸取水”“凸岸排沙”的原理,以“鱼嘴”分流分沙,筑“飞沙堰”泄洪排沙,凿“宝瓶口”限洪引水,三大工程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协调运行,达到引水灌溉、分洪减灾、排沙防淤的神奇功效。灌区内各级渠道的分布,也都采用渠首枢纽的模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把岷江的水资源有效地分配到灌区各地,达到全灌区均衡受益的目的。工程布局精巧宝瓶口,鱼嘴,飞沙堰三者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溉田地,防洪减灾,尺寸大小经过精心的设计,达到最好的效果,实现了“四六分水,二八分沙”工程布局十分精巧,这也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持续发挥作用,经久不衰的原因。科学管理在古代,管理者就对都江堰水利工程实行年年岁修,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的保护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都江堰建设和发展高度重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了适应迅速增加的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需求,对都江堰渠首工程进行了大规模维护和整治。经济效益显著都江堰是由渠首枢纽、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36县(市、区)1003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50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其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正因为它发挥着巨大的经济作用,所以人们才花费人力、物力、财力来保护它,使它两千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造福着成都平原上的百姓。二、追随流水的脚步—河流水情要素的测量测量方法:测量方法包括流水面积法(积分法),水利法,水化学法,物理法,浮标法,航测法等测量工具:米尺,流速仪等测量数据起点距水深水流速历时1m0.73m0.609m/s100S2m0.48m0.632m/s100S2.8m0.52m0.609m/s100S上善若水——流水知识知多少(1)河流水情要素eq\o\ac(○,1)水位:河流在某地某时刻的水面高程称为水位,它是反映河流水量大小的最直观的重要标志。eq\o\ac(○,2)流速:所谓流速,是指河流中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天然河道中的流速分布:一般情况下,河底流速最小,趋近于0;向上流速增加很快,至一定高度垂线流速分布均匀,在接近水面某一深度达最大值;然后至水面流速又稍渐减小eq\o\ac(○,3)流量: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水量。过水断面上的流量是过水断面面积与平均流速的乘积。河流及其分段地表经常或周期性有水流动的天然河道,称之为河流。每条河流一般都可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等五个分段。eq\o\ac(○,1)河源:河流开始的地方,可以是溪涧.泉水.冰川.沼泽或湖泊等。eq\o\ac(○,2)上游:直接连着河源,在河流的上段,它的特点是落差大,水流急,下切力强,河谷狭,流量小,河床中经常出现急滩和瀑布。eq\o\ac(○,3)中游:中游一般特点是河道比降变缓,河床比较稳定,下切力量减弱而旁蚀力量增强,因此河槽逐渐拓宽和曲折,两岸有滩地出现。eq\o\ac(○,4)下游:下游的特点是河床宽,纵比降小,流速慢,河道中淤积作用较显著,浅滩到处可见,河曲发育。eq\o\ac(○,5)河口:河口是河流的终点,也是河流入海洋.湖泊或其它河流的入口,泥沙淤积比较严重。三、沧海桑田的变迁—地貌的形成实地观测赵公山与玉垒山之间的地貌两山之间的地貌类型两山之间主要为河谷地貌,地貌类型主要包括河漫滩,心滩,江心洲,河床,河流阶地等玉垒山,赵公山河谷地貌信手剖面图2、观测岷江的流水地貌概述岷江流水地貌的特征我们站在岷江的右岸观察流水地貌的特征,我们发现岷江右岸卵砾石大小都很相似,而且呈规则的叠瓦状排列。概述岷江流水地貌的成因在流水作用下,扁平的卵砾石成叠瓦状向上游排列。四、探索地质构造的奥秘—灵岩山岩石测量实地观测灵岩山岩层的走向、倾向及倾角概述灵岩山岩石的大致特征灵岩山的岩石主要是砾岩,砂岩和泥岩。砾岩:属沉积碎屑岩,是粒径大于2mm的砾石级碎屑胶结形成的粗粒碎屑岩。砂岩:属沉积碎屑岩,是由粒径0.05—2mm的沙砾级碎屑胶结形成的岩石。沙砾的主要成分是石英,其次是长石、云母和岩石碎屑。泥岩:指粘土矿物为主的固结较弱的层理不明显的块状岩石,是弱固结的粘土经较弱的压固、脱水、重结晶作用后形成。可按混入物质不同将泥岩分为碳质泥岩、铁质泥岩、砂质泥岩。寻找岩层面并用罗盘测岩石的走向、倾向、倾角记录实验结果垂直探究—观测土壤剖面的特征探寻合适的土壤剖面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风景秀丽的灵岩山,老师先找到了一个特征及层次明显的土壤剖面,老师带领我们班男生将那个土壤剖面平整了一下,然后给我们做了细致的讲解。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寻找土壤剖面,我们组历尽艰辛终于在一个偏僻的位置找到了合适的剖面。所谓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土壤剖面上下不是均一的,而是由一些性质和形态特征各异的层次重叠在一起所构成。这些层次一般大致呈水平状态,叫做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土壤发生层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转化、迁移和积累的结果。不同的土壤有不同的剖面构造。观测土壤剖面的特征土壤剖面分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几个层次。土壤外部特征包括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土壤结持性、干湿度、新生体和侵入体。总结归纳问道青城山—青城山植被类型介绍青城山总体植被覆盖情况介绍青城山的植被类型主要为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另外,青城山的土壤类型为山地黄壤,地貌类型为山地、沟谷、赤壁陡崖。2、青城山的植物种类介绍粗略估计青城山一共有346种植物,其中蕨类植物51种,隶属于26个属16个科;种子植物295种,隶属于192个属90科,其中双子叶植物252种,单子叶植物36种,裸子植物7种。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实习,我对自然地理学中地质、地貌、植被、土壤、水文等方面知识有了进一步了解,在老师的讲解下,我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了。真正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