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青桐鸣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青桐鸣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青桐鸣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青桐鸣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青桐鸣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桐鸣大联考高三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历史文化领域的斗争会长期存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考古工作,用事实回击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各种歪曲污蔑,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共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要通过深入学习历史,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要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要运用我国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通过对外宣传、交流研讨等方式,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摘自习近平《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材料二:长期以来,我们把考古学视为一门科学,至少是广义上的。由此决定了考古学的目标,它就应该像科学一样。考古学除了采用科学的方法,还应该接受科学的目标,尽管考古学并不清楚这个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准确重建过去?发现人类过去演变的规律?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实际上这些都没有实现。有意思的是,一旦将考古学视为科学,就会强调考古学是价值中立的,考古学不应该为现实社会所左右。科学更多课件教案视频等优质滋源请家威杏MXSJ663是自由的探索,科学探索的是真理,科学发展有自身的逻辑,于是乎作为科学的考古学构成了一个由专业术语构成的相对封闭的话语圈。考古学者不需要太多关注现实社会的需要,反而认为参与到现实社会中就有可能失去了学术的独立性。这里无意否定作为科学的考古学的重要性,而是说作为科学的考古学忽视了考古学的另外一方面,也就是它的人文意义!这里我想提出来一项主张,考古学不只是一门科学,更是文化,是一项促进文化发展的事业。考古学的最终目标不应是科学式的,探究规律与真理,这是个乌托邦,而应该是文化的,满足现实的文化需要,增加社会的福祉。科学与文化不是对立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文化高于科学,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发展。作为科学的考古学是过程、是方法,而非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文化!我想把我的主张归纳为一句话,就是“作为文化的考古学”。先师宾福德曾提出“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的主张,认为考古学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发展成为如人类学那样的学科。但是,不论是在人类学还是科学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都是分离的,研究对象是外在的。考古学研究的是人本身,从人的技术到人的社会再到人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是人自身的创造,所谓外在的世界已经在历史进程中为文化意义所渗透,人与物是不可能分离的。不理解文化,也不可能理解物,考古学除了要研究文化,它本身就是文化,本身就是在发展文化。中国人何以成为中国人呢?最近这些年,经常听说中国人中有精神日本人(精日分子)、精神美国人的奇闻,心里很是难受。我深切地感到,我们的文化教育有非常大的欠缺,它主要是书本的,而缺少浸入式的体验。考古学本可以提供丰富而具体的文化资源的,很显然,考古学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缺位了,间接导致了部分人的文化认同发生错位。近代考古学在民族国家甚至文化身份的建构中曾经发挥过重要的影响。在民族国家构建上,最显著的例子莫过于日耳曼德国的形成,三百多个小国形成了日耳曼民族认同,成为现代德国立国的基础。没有民族认同,就没有现代国家。而考古学提供的正是民族认同的历史证明,以实物形式加以体现。在文化身份构建上,西方在文艺复兴以来的近代化过程中把古希腊塑造成了西方文明的根源。实际上,古希腊是与古埃及、西亚交往密切的文明,其农业基础来自西亚,其农业人群来自西亚,其科学来自古埃及,在文化上与欧洲西欧、北欧所谓欧洲的中心有比较大的区别。但是,通过文化身份的构建,西方世界由此产生了共同的文化传统认同。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需要“作为文化的考古学”,而不能局限于“作为科学的考古学”。考古学的发展目标是由现实世界决定的,而不是由乌托邦式的规律与真理决定的,因此,考古学要回到现实中来,回到生活中来。考古学属于文化建设的范畴,考古学格物致知,既要致知识,也要致良知。忽视后者的话,考古学就可能为虎作伥,如纳粹考古、种族主义考古以及在全世界掠夺文化遗产的帝国主义考古。作为文化的考古学以作为科学的考古学为基础,以文化建设为目的,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满足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考古学如何参与到中国文化建设之中呢?当下的中国,中西两种文化的竞争十分激烈。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凡有过殖民化历史的国家,都会存在本土文化与殖民文化认同的问题。如果是完全的殖民地,自身文化传统丧失殆尽,就只有认同殖民文化了。中国只是半殖民地,而且自身文化传统比较强大,因此中西文化之争一直存在,随着中国的崛起,这一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了。考古学是构建中国自身文化力量的生力军,它正在揭示中国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展示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这里意味着我们要更多去探索、阐释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意义,尤其是它们在新时代的意义。换句话说,我们把文化遗产发掘出来,不是为了摆在展柜里,而是要发挥它的文化意义,参与到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来。考古学需要回到现实,回到文化建设上来,而不是沉湎在虚无缥缈的“规律或真理”的探索之中,浑然忘记了考古学的初心。(摘编自陈胜前《中国文化基因的起源·作为文化建设的考古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考古学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心的前提。B.材料二提醒考古者,重建过去,发现人类过去演变的规律,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应该是考古学的终极目标。C.材料二认为,考古学不是科学,而是文化,是一项促进文化发展的事业,因为考古学属于文化建设的范畴。D.有过殖民化历史的国家,都会存在本土文化与殖民文化认同的问题,而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是最激烈的。2.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考古学“发挥它的文化意义,参与到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来”的一项是()A.从青铜器铭文中习得一种新的书法字体,甚至把甲骨文也用于书法艺术的创造中,让这些文字又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B.文旅部门和考古机构依靠数字技术,打造了中华文明大IP主题乐园,让受众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灿烂成就和对世界的贡献。C.定期召开考古界学术交流会议,研讨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及考古学术论文规范化表达问题。D.中国考古工作者响应国家战略政策,赴埃及、中美洲、中亚等国家和地区实施中外合作考古项目,向世界传播了中国声音,提升了学术话语权。3.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长期以来“把考古学视为一门科学”的现象,作者从其危害和认识的片面性这两方面进行了批驳。B.作者运用比较法,从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角度,对照了考古学与科学、人类学这两个学科的同与异。C.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手法,从民族国家构建和文化身份构建两个角度,阐述了近代考古学发挥的重要作用。D.如纳粹考古、种族主义考古等“为虎作伥”的考古史实,作为反例充分说明了考古学不能仅是一门科学。4.2023年9月19日,《又见三星堆》入围中国首届金熊猫奖“最佳纪录片奖”的提名,同时在国外视频平台播放时反响热烈,总导演王剑接受采访时说道:“中国的三星堆,也是世界的三星堆。”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产生的意义加以分析。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请结合材料二分析考古学的“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答案】1.A2.C3.B4.①《又见三星堆》入围提名名单表明,它以纪录片的形式传播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引导国人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的历史脉络、取得的灿烂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②《又见三星堆》在国外视频平台反响热烈表明,它向全世界讲述中国三星堆考古发掘的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中华民族精神,从而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③导演的话“中国的三星堆,也是世界的三星堆”表明,《又见三星堆》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体现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5.①考古学能提供丰富而具体的文化资源,能在民族国家甚至文化身份的建构中发挥重要的影响。②考古学的发展目标是由现实世界决定的。可以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满足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③考古学在揭示中国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展示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国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④考古学能发挥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在新时代的意义,让文化遗产参与到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来。【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终极目标”错。从原文“考古学除了采用科学的方法,还应该接受科学的目标,尽管考古学并不清楚这个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准确重建过去?发现人类过去演变的规律?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实际上这些都没有实现”可见,作者对这个目标是存疑的。从原文“考古学的最终目标不应是科学式的,探究规律与真理,这是个乌托邦,而应该是文化的,满足现实的文化需要,增加社会的福祉”可见,作者否认科学式的考古学终极目标。认为“文化的,满足现实的文化需要,增加社会的福祉”才是终极目标。C.“不是……而是……”是并列关系错误。原文是“考古学不只是一门科学,更是文化”,应是递进关系。D.“最激烈”错,原文为“中国只是半殖民地,而且自身文化传统比较强大,因此中西文化之争一直存在,随着中国的崛起,这一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了”,不是“最激烈”,选项曲解文意。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B.D三个选项均属于考古学“发挥它的文化意义,参与到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来”的范畴。而C项为学术界内部交流活动,属于作者所说的“作为科学的考古学构成了一个由专业术语构成的相对封闭的话语圈”的情况。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对照了考古学与科学、人类学这两个学科的同与异”错误,结合“不论是在人类学还是科学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都是分离的,研究对象是外在的。考古学研究的是人本身,从人的技术到人的社会再到人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是人自身的创造,所谓外在的世界已经在历史进程中为文化意义所渗透,人与物是不可能分离的”等内容可知,比较只有“异”,没有“同”。选项无中生有。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由“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要通过深入学习历史,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又见三星堆》入围……”可知,《又见三星堆》入围提名名单表明,它以纪录片的形式传播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引导国人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的历史脉络、取得的灿烂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由“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同时在国外视频平台播放时反响热烈”可知,《又见三星堆》在国外视频平台反响热烈表明,它向全世界讲述中国三星堆考古发掘的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中华民族精神,从而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要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要运用我国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通过对外宣传、交流研讨等方式,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中国的三星堆,也是世界的三星堆”可知,导演的话“中国的三星堆,也是世界的三星堆”表明,《又见三星堆》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体现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由材料二第3段“考古学本可以提供丰富而具体的文化资源的,很显然,考古学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缺位了,间接导致了部分人的文化认同发生错位。近代考古学在民族国家甚至文化身份的建构中曾经发挥过重要的影响”得出,考古学能提供丰富而具体的文化资源,能在民族国家甚至文化身份的建构中发挥重要的影响。由材料二第4段“作为文化的考古学以作为科学的考古学为基础,以文化建设为目的,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满足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得出,考古学的发展目标是由现实世界决定的。可以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满足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材料二第5段“考古学是构建中国自身文化力量的生力军,它正在揭示中国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展示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得出,考古学在揭示中国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展示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国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由材料二第5段“这里意味着我们要更多去探索、阐释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意义,尤其是它们在新时代的意义。换句话说,我们把文化遗产发掘出来,不是为了摆在展柜里,而是要发挥它的文化意义,参与到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来”得出,考古学能发挥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在新时代的意义,让文化遗产参与到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来。(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瓜皮帽冯骥才胡四是淮安人,县城里长大,念过几年私塾,家里穷,早早到一家药铺当伙计,他人够机灵,眼里有活,手也跟得上眼。家里看他行,便经熟人帮忙,送到天津锅店街一家老药铺里做学徒。那时,由南边到天津都是坐船。胡四上船时,只有一个包袱,包袱里一身换洗的衣服,一双好的鞋。脑袋上一顶青黑色的皮帽,给他娘缝了又缝,反正怎么缝也缝不成新的。①胡四果然行。凭着干劲儿、拼劲儿、天生的麻利劲儿,很快就在老药铺伙计中站到排头,折药称药捆药包——比老伙计更老伙计。天津卫药店里捆药包的纸绳都是用上好的牛皮纸捻成的,又细又亮又结实;跟细铁丝一般本不断,可是在他又白又软的几根手指之间,松紧自如;捆好包,结好扣,要断开纸绳时,随手一挽一拉,“嗒”一声就断了。动作像戏台上青衣那样轻轻一摆兰花指,谁也不知这绝活是怎么练出来的。这一切,药铺老板都看在眼里。天津卫老板都会用伙计,年底算账关钱时,在付给他说好的薪水之外,还拿出两包银子。一包当众给他,这是为了给别人着,激励别人跟他学;一包私下给他,这是不叫别人看到,为了拉拢他。钱在商家那里,是做人情和拉拢人最好使的东西。胡四拿到钱,心里开了花。在老家县城里一年的辛苦钱,在天津卫竟然翻上三番儿。这次回家过年,他决心来个“衣锦荣归”。随即攥着钱上街,先蛤爹买上二斤劲大香浓、正经八百的关东的黄金叶子,再给娘买两朵有牡丹有凤凰有聚宝盆的大红绒花。他走过估衣街时,在沿街亮闪闪的大玻璃窗上照见自己,旧衣破帽,这可不行,混得好,一身鲜,一定要给自己换个门面。他先去龙泉池剃头刮脸,泡个热水澡,除净了污垢,不仅皮光肉亮,身子顿觉轻了一半,跟着去买新衣新鞋。为了省钱,不买棉裤棉袄,只买了罩裤罩褂。从头到脚,帽子最要紧。胡四来天津已经一年,很少四处去逛。今儿为了买新帽子,沿着东马路向南下去,头一遭来到劝业场。劝业场紧接着法租界,一大片新盖好不久的大洋楼,五彩灯牌哗哗闪,胡四好像掉进一个花花世界,②一时心里生怕,怕丢了自己。费了挺大劲找到同升和鞋帽店,进去一问,店员拿出一种瓜皮帽。这种瓜皮帽不单材料好,做工好,额顶前面还有一块帽正,虽非绿玉,却像绿玉。他的穷脑袋瓜子,从来没戴过这么讲究的帽子。只是尺寸差点,大中小三号。试一试,大号大,中号松,小号紧,怎么办?店员说:“就这中号吧。您刚剃了头,其实帽子不松,是您的光头觉得松,过几天头发茬一长出来就不觉得松了。”胡四也是当伙计的,知道这店员能说会道,句句占理,是卖东西的好手。③便朝他笑了笑,付了钱,把旧帽子摘下揣在怀里,新帽子往头上一扣,一照镜子,人模狗样,好像换了一个人,像个富人。他美滋滋走出帽店,没几步,忽然几个人上来,把他连拉带拽架进一间大房子,胡四以为自己遭抢,拉他的人却挺客气,龇着牙笑嘻嘻说:“您算赶上了——张寿臣说单口!要不是今天,您想听也没地界儿听,张大帅请他都得看他有没有时候。”进来一看,原来是个相声园子。一排排长凳子,他被安排在前三排中间一个空座坐下,拿耳朵一听,真好。胡四来天津这一年里,没少听相声。刚听时听不出门道,等到和天津人混熟了,就听出来相声里处处是哏,愈听愈哏,想想更哏。现在一听张寿臣,可就一跟头栽进哏里边了。胡四正听得入迷。忽然,觉得脑袋顶子一凉,好像一阵凉风吹在头上。他抬手一摸,好像摸一个光溜溜滚圆的西瓜。光头!怎么是光头,帽子怎么没了?掉了?他回头往地上一瞧,嘛也没有,左右一看,两边的人都在听相声,没人搭理他。他再猫下腰去找,凳子下边干干净净,只有一些脚,都是周围听相声人的,其余任嘛没有。他问身后的人看没看见他的帽子。身后一排凳子上坐着一人。长得白白胖胖,穿得可比他讲究——深黄色袍子上有暗花,黑皮马褂上垂着全表链,头上也一顶瓜皮帽,跟自己新买的那顶一样。这胖人笑着对胡四说:“问我?你又没叫我帮你看着帽子,”然后说,“人多的地界儿,要想别挤掉帽子,得像我这样……”他抬起手指拉拉脖子下边。胡四仔细一看,原来他帽子两边各有一根带子,绕过耳朵,在脖子下边结个扣儿。胖人又说:“这样,别人想摘也摘不去。”说完拉拉帽带“嘿嘿”笑了两声,站起来走了。胡四丢了新帽,不肯花钱再买,仍戴原先的旧帽子回家,心中不免别扭,事后常常和人说起。其中的缘故,在淮安老家没人猜得出来。过了年,回到天津卫锅店街,他与药店附近摆摊的鞋匠说起了年前丢帽子这事。鞋匠听了,问他:“你现在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吗?”“我怎么会明白,当时只顾听相声,脑袋一凉就没了。周围没几个人,都坐在那儿没动劲儿呀。”胡四说。鞋匠哈哈大笑说:“这不明摆着嘛,那胖子就是偷你帽子的!”胡四一怔,说:“胡说什么呢。我可没看见他手里拿着我的帽子。”鞋匠说:“哪会在他手上,在他头上。他头上戴着的就是你的帽子。”胡四:“更瞎说了,他帽子虽然和我那顶一样,可那是人家自己的,人家帽子上有带子,还结在脖子上呢。”鞋匠没接话茬,他从身边一个木箱里找出一根带子,只说一句:“你看好了。”跟着把带子搭在脑袋上,再把垂在脸颊两边的带子,绕过耳后,结在脖子下边。胡四没看明白这是什么意思。鞋匠伸过手来对他说:“把你头上的帽子摘下来给我。”胡四把帽子摘下来递给鞋匠,鞋匠接过去顺手往自己的脑袋上一扣,说,“这帽子是你的还是我的?”鞋匠说:“人家用一根绳,就把你帽子弄走了。”胡四心服口不服,还在自辩:“怪我当时只顾听相声。鞋匠笑道:“④你这段事可比相声还哏呢。”(选自《俗世奇人新篇》,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胡四虽家住淮安县城,但家中贫穷,北上天津时,行李简单,仅带了一身换洗衣服、一双纳好的鞋,头戴一顶缝了又缝的旧皮帽。B.胡四在年底除薪水外另得两包银子,在天津一年的收入是在老家的几倍,表明当时天津经济繁荣,胡四也确实机灵能干。C.胡四拿到钱后开心不已,决心回乡一雪耻辱,于是迫不及待上街剃头刮脸洗澡,买新衣新鞋新帽,为家人置办礼物。D.胡四身后的人白白胖胖,穿戴讲究,帽子两边的带子让胡四即使发现他的帽子与自己新买的一样,也不曾怀疑是他偷的。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果然”将上文“家里看他行”和下文“站到排头”联系起来,使行文自然流畅。B.句子②写出了贫穷百姓第一次进入繁华商场时的紧张心理,读来让人感觉细腻真实。C.句子③中的“笑”,既有对店员能力和态度的认可,又有对如此讲究的帽子的喜爱。D.句子④写出了鞋匠对胡四丢帽子一事的嘲讽,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性。8.胡四新买的瓜皮帽让他的情绪跌宕起伏,请结合文本进行梳理。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研讨,甲组同学发现这篇小说多用短句,段落也大多小,有的还采用了一句一段的形式,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并决定以此为切入点展开评论。作为甲组成员,请写出你的评论要点。【答案】6.C7.D8.①开心满足。胡四付了钱,戴上新帽子照镜子,感觉自己像个富人,美滋滋走出帽店。②惊讶失落。胡四忽觉脑袋一凉,帽子就没了,找不回新帽子只得戴旧帽子回老家,心里难免别扭。③疑惑不解。新帽子丢失后,胡四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会脑袋一凉,帽子就不见了,常常和人说起这事。④心服口不服。鞋匠将后排胖男人偷胡四帽子的伎俩演示一番后,胡四心里明白但嘴上不愿承认,依然自辩。9.①便于突出人物言行举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②便于密集且清晰地组织、传达本文丰富的叙事内容。③便于加快叙事节奏,推动小说情节迅速向前发展。④便于叙事场景的灵活切换,展现人物丰富的活动场所。⑤句式简短,段落短小,使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富有生活气息和天津特色。【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C.“一雪耻辱”错误。胡四在家乡并未受到过耻辱,原文只说他拿到钱后决心来个“衣锦荣归”。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文章句子的能力。D.“写出了鞋匠对胡四丢帽子一事的嘲讽,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性”错误。鞋匠认为胡四丢帽子一事比相声还有趣,并没有嘲讽的意味。本文展示了天津卫市井人物胡四机灵能干、心系家人的形象和有趣的日常生活片段,不带有讽刺性。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由文中“付了钱,把旧帽子摘下揣在怀里……他美滋滋走出帽店”可知,胡四刚买新帽子时非常开心满足。由文中“光头!怎么是光头,帽子怎么没了?掉了?他回头往地上一瞧,嘛也没有”“胡四丢了新帽,不肯花钱再买,仍戴原先的旧帽子回家,心中不免别扭”可知,胡四丢失新帽子后非常惊讶失落。由文中“事后常常和人说起”“我怎么会明白……都坐在那儿设动劲儿呀”可知,胡四一直不解帽子为什么会丢失。由文中“胡四心服口不服,还在自辩。‘怪我当时只顾听相声’”可知,胡四虽然明白了帽子丢失的缘由,但嘴上依然不愿承认。【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及拟写文学评论的能力。写文学短评要善于聚焦,题目已明确评论切入点,即作品简短的句子形式和短小的段落。作品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评论时,应首先考虑这样的形式与小说内容的关系;然后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思考这种写法对塑造人物、情节发展、展现环境等方面的作用。“胡四一怔,说:‘胡说什么呢。我可没看见他手里拿着我的帽子”“胡四:‘更瞎说了,他帽子虽然和我那顶一样……’”,很多对人物的刻画都单独成段,便于突出人物的言行举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一包当众给他,这是为了给别人着,激励别人跟他学;一包私下给他,这是不叫别人看到,为了拉拢他”“他先去龙泉池剃头刮脸,泡个热水澡,除净了污垢,不仅皮光肉亮,身子顿觉轻了一半……”,很多文段整段都是短句,便于密集且清晰地组织、传达本文丰富的叙事内容。“胡四拿到钱,心里开了花”,两句话为一段,引出后面故事;“从头到脚,帽子最要紧。胡四来天津已经一年,很少四处去逛”,短句和小段便于加快叙事节奏,推动小说情节迅速向前发展。“进来一看,原来是个相声园子”等表示场景的内容单独成段,便于叙事场景的灵活切换,展现人物丰富的活动场所。“愈听愈哏,想想更哏”“他回头往地上一瞧,嘛也没有,左右一看”“他再猫下腰去找,凳子下边干干净净,只有一些脚,都是周围听相声人,其余任嘛没有”“人多的地界儿,要想别挤掉帽子,得像我这样……”,句式简短,段落短小,使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富有生活气息和天津特色。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世之明事者,多离道德之本,曰礼义足以治天下,此未可与言术也。所谓礼义者,五帝三王之法籍风俗,一世之迹也。当舜之时,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之。禹之时,天下大雨,禹令民聚土积薪,择丘陵而处之。天下未定,海内未辑,西伯既卒,武王欲昭文王之令德使夷狄各以其贿来贡辽远未能至故治三年之丧。禹遭洪水之患,陂塘之事,故朝死而暮葬。此皆圣人之所以应时耦变,见形而施宜者也。夫以一世之变,欲以耦化应时,譬犹冬被葛而夏被裘。夫一仪①不可以百发,一衣不可以出岁。仪必应乎高下,衣必适乎寒暑。是故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易。故圣人论世而立法,随时而举事。尚古之王,封于泰山,禅于梁父,七十余圣,法度不同,非务相反也,时世异也。是故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所以为法者,与化推移者也。夫能与化推移为人者,至贵在焉尔。故狐梁之歌可随也,其所以歌者不可为也;圣人之法可观也,其所以作法不可原也;辩士言可听也,其所以言不可形也。淳均②之剑不可爱也,而欧冶③之巧可贵也。五帝三王,轻天下,细万物,齐死生,同变化,抱大圣之心,以镜万物之情,上与神明为友,下与造化为人。今欲学其道,不得其清明玄圣,而守其法籍宪令,不能为治亦明矣。故曰“得十利剑,不若得欧冶之巧;得百走马,不若得伯乐之数”。(摘编自《淮南子·齐俗训》)材料二:圣王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必完法。治世之臣,功多者位尊,力极者赏厚,情尽者名立。善之生如春,恶之死如秋,故民劝极力而乐尽情,此之谓上下相得。上下相得,故能使用力者自极于权衡,而务至于任鄙④;战士出死,而愿为贲育;守道者皆怀金石之心,以死子胥之节。用力者为任鄙⑤,战如贲育,中为金石,则君人者高枕而守己完矣。(节选自《韩非子·守道》)【注】①仪:古弩上的瞄准器。②淳均:古剑名。亦称“淳钩”“淳钧”。③欧冶:春秋著名铸剑师。④任鄙:战国秦武王的力士。⑤贲育:战国时勇士孟贲和夏育的并称。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武王欲昭A文王之令B德C使夷狄各D以其贿来贡E辽远F未能至G故H治三年之丧。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封于泰山,即“于泰山封”,与“月出于东山之上”的特殊文言现象相同。B.焉,代词,与《烛之武退秦师》“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焉”的用法相同。C.神明,指天道,与《劝学》“而神明自得”中“神明”的意义不相同。D.尽情,文中的意思为尽心尽力,与现代汉语中的“尽情”意义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使是那些所谓明白事物发展道理的人,大多数也都脱离道德的根本,没有理解礼义的真正内涵,所以不值得与他们讨论治国的方法。B.和射箭、穿衣的道理一样,那些上古圣明帝王所制定的法令制度各不相同,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他们面临的施政环境各不相同。C.五帝三王治国之道的精髓在于其清澈明朗的大德,后世之人若学习古圣先贤所制定的典章制度,就会陷入束缚,是不会治理好国家的。D.韩非子认为,善行如春天万物繁盛般生发,恶行如秋天风扫落叶般凋零的社会氛围,能够激励人们各尽其职,促进国家社会的有序运行。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2)上下相得,故能使用力者自极于权衡。14.好的国家法度应具备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答案】10.CEG11.B12.C13.(1)因此不能效法他们现成的法令,而应该是效法他们制定法令的情由。(2)君臣彼此投合,所以能使效力的臣子竭尽全力地遵守法度。14.①与时俱进,能够适应社会情况;②赏罚严明,能够惩恶扬善;③措施完备,能够贯彻执行。【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武王想要发扬文王的美德,下令夷狄各自凭礼物来朝贡,但因路途遥远(夷狄)不能按时到达,所以才举办了三年丧事。“昭”做谓语,与“文王之令德”构成动宾结构,故C处断开;“使”做谓语,与“夷狄各以其贿来贡”构成动宾结构,故E处断开;“辽远”做“未能至”的原因状语,构成状中结构,G处断开。故CEG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现象的能力。A.正确。都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泰山封”“月于东山之上出”。句意:在泰山上祭过天。/月亮从东山之上升起。B.错误。代词,这里。/语气助词,无实意。句意:最可贵的精神就在这里面了。/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筑城防御。C.正确。天道。/非凡的智慧。句意:向上与天道为友。/非凡的智慧就自然具备了。D.正确。尽心尽力。/尽量放开情怀,不加约束。句意:所以民众奋勉竭力,乐于尽心尽力。/尽量放开情怀,不加约束。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就会陷入束缚”错误,由原文“今欲学其道,不得其清明玄圣,而守其法籍宪令,不能为治亦明矣”可知,如今想学他们的大道,没有他们那种清澈明朗的大德,而死守着他们的法典条文,不可能把国家治理得很好,这个道理也很明白了。没说陷入束缚,选项于文无据。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是故”,因此;每句的第一个“法”,动词,效法;“所以”,情由,原因。(2)“相得”,彼此投合;“极”,竭尽全力;“权衡”,法度。【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文中“故圣人论世而立法,随时而举事”“所以为法者,与化推移者也”等可知,好的国家法度应与时俱进,适应当时的社会实际;由原文“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善之生如春,恶之死如秋”等可知,好的国家法度应赏罚严明,鼓励善行,抑制罪恶;由原文“其备足以必完法”可知,好的国家法度应措施完备,能够保证法制的实行和完善。参考译文:材料一:世界上所谓的明白事理的人,大多是背离了道德这个根本。说“礼义足以治天下”,这种人是不可以和他谈治国方略的。所谓礼义,是五帝三王时期制定的法典和习俗,只是一个时代的印迹。在舜的时代,有苗不归服,于是舜修治德政,停止战争讨伐,持盾牌和大斧歌舞(以此来感化三苗)。在禹的时代,天下大雨,洪水泛滥,禹命令民众堆聚土壤和积集柴草,选择丘陵高处居住。天下还没有安定下来,海内还未和平,文王已经去世,武王想要发扬文王的美德,下令夷狄各自凭礼物来朝贡,但因路途遥远,(夷狄)不能按时到达,所以才举办了三年丧事。禹时天下遭受洪水灾害,禹忙于修筑水库,所以早上死人晚上立即安葬。这些均是圣人用来适应时势的变化。根据实际情形所采取的适宜的做法。而依据一时的情形变化制定的礼法,想要应对不断变化的时世,就像冬天穿葛布衣、夏天穿皮大衣一样荒谬。调整一次弓弩上的瞄准器是不可能用它来发射一百次的,同样一件衣服也不可能一年穿到头。这说明瞄准器必须根据目标的高低随时调整,衣服必须适应气候的冷暖变化。因此世事不同治国的措施就要随之变化,时代发展风俗就要改变。所以圣人根据世道来制定法规,顺随时代来采取措施。上古帝王,在泰山上祭过天,在梁父山上祭过地的,有七十多位。他们的法度各不相同,并不是他们追求不同,而是时代社会变了。因此不能效法他们现成的法令,而应该是效法他们制定法令的情由。他们制定法令的情由,就是顺随变化的发展。能够顺随变化的发展做人做事,最可贵的精神就在这里面了。所以,古代狐梁的歌是可以学着唱的,但他唱得如此动人的原因却是很难掌握的;古代圣人的法规是可以观摩的,但他们制定法规的缘由却是很难探究的;古代雄辩之士的辩词是可以听到的,但他们如此善辩的原因却不能描绘出来。淳均宝剑也没什么值得珍重的,值得珍重的是欧冶子的铸剑技术。五帝三王看轻天下,藐视万物,看齐生死,适应变化。他们怀着圣明之心来观照万物的真谛,向上与天道为友,向下和自然做伴。如今想学他们的大道,没有他们那种清澈明朗的大德,而死守着他们的法典条文,不可能把国家治理得很好,这个道理也很明白了。所以说“得到十把锋利的宝剑,不如掌握欧冶子的铸剑技术;得到百匹善于奔跑的良马.不如掌握伯乐的相马技术”。材料二:圣明的君主制定法度,其赏赐足以鼓励善行,其威严足以制服暴乱,其措施足以保证法制的坚决实行和完善。能治理好国家的臣子,功绩众多的人地位尊贵,竭尽能力的人赏赐优厚,尽心尽忠的人名声得以树立。好的事物就像春天的草木一样蓬勃生长,坏的事物就像秋叶枯萎般凋谢,所以民众奋勉竭力,乐于尽心尽力,这就叫君臣彼此投合。君臣彼此投合,所以能使效力的臣子竭尽全力遵守法度,而追求成为任鄙那样的人:战士们出生入死,情愿成为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坚守道义的人都怀有忠贞之心,愿像子胥那样为尽忠守节而献身。效力的人愿像任鄙那样竭尽全力,战士愿像孟贲、夏育那样勇敢,坚守道义的人内心像金石一样坚定。那么君主就可以高枕无忧而确保治国规范完备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桃李吟邵雍桃李因风花满枝,因风桃李却离披。惨舒相继不离手,忧喜两般都在眉。泰到盛时须入盅,否当极处却成随[注]。今人休爱古人好,只为今人生较迟,[注]“泰、否、蛊、随”均为《易经》扑象,“泰、随”为吉,“否、蛊”为凶。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写了桃李因风盛开又因风而落的自然现象,抒发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伤感。B.诗人从不同的境遇和心情出发,在对立中发现了关联性,指出“惨、舒”“忧”“喜”都是人生要经历的,应坦然面对。C.颈联“须”“却”二字,体现了人生的吉凶祸福会相互转化的必然性,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同理。D.诗人采用比兴的手法,由物及人,层层深入,阐明主张,使深刻的哲理便于理解,易于接受。16.诗的尾联中,作者表明了对古人与今人的态度。请结合本诗,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5.A16.①“今人休爱古人好”指的是对古人的态度:古人的喜好和道理未必全然适用于当下,不应盲目崇拜,厚古薄今。②“只为今人生较迟”指的是对今人的态度:理应立足当下,树立自信,不必自认不及。今人只不过是生得晚,所以才不如古人有名,但今人也有才华横溢的风流人物,这里作者表达了强烈的自信与超越的眼光态度。③要用辩证的、发展的、运动变化的眼光评价古人和今人:“古人”在当时也是“今人”,“今人”在未来也会成为“古人”,所以今人在学习古人学说时应做到守正创新、兼容并蓄、继承发扬、厚古尊今。【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对美好事物易逝的伤感”错,“桃李因风盛开又因风而落”,是借桃李成败皆由“风”,来阐明世间万物消长交替、盛衰转化的客观规律。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思想观点的能力。“今人休爱古人好”,今人不要偏爱古人的好。指的是对古人的态度,今与古也是相生相克的,如果今人生活在古人之世,也未必即认为古人好。因为古人的喜好和道理未必全然适用于当下,不应盲目崇拜,厚古薄今。“只为今人生较迟”,今人只是因为自己生得晚。指的是对今人的态度,生得晚就立足当下,不必一味推崇古人,认为事事不如古人。应树立自信,今人自由有自己才华横溢的风流人物。这里作者表达了强烈的自信与超越的眼光态度。今人总爱古人好,其实,之所以今人爱古人,实在是因为今人未有生活在古人之世,对古人并不了解之故。而古人也一样不了解他们之前的“古人”。古往今来,生生不息,所以要用辩证的、发展的、运动变化的眼光评价古人和今人:“古人”在当时也是“今人”,“今人”在未来也会成为“古人”,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今人在学习古人学说时应做到守正创新,兼容并蓄,继承发扬,厚古尊今。(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在江边送客,正苦于无音乐助兴时,忽然听到水面传来的琵琶声,以至于二人“________”,经过一番盛情邀请,琵琶女虽前来相见,但“________”。(2)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打破周围静谧的气氛,透露出昨夜有风雨,今晨已转晴的讯息。(3)读书小组要开展“归隐之思”诗歌专题探究活动,小刚负责“泛舟江上鸥鸟为伴”板块的诗句整理,我们学过的《登快阁》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很好。【答案】①.主人忘归客不发②.犹抱琵琶半遮面③.鸟雀呼晴④.侵晓窥檐语⑤.万里归船弄长笛⑥.此心吾与白鸥盟【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犹、遮、雀、侵、晓、窥、檐、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与想象中浪漫飘逸的诗人不同,55岁的“外卖诗人”王计兵在诗里倾情书写自己作为一名外卖小哥,对时代、工作和生活的理解感悟。泥里生活,云中写诗,这样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诗,或许会显得粗粝,但蕴藏强大的情感韧性,也刻写下这个时代更多人努力奋斗的痕迹。中国作协将王计兵吸纳为会员,体现出其对基层文学创作者和新文艺群体的关注。不论职业、学历和出身,A,有传播力和影响力,就有机会被看到、被关注。①从“保洁是生计,画画是生活”的南京大学学生公寓保洁员吴立娣,②到“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学习”的北京大学保安许文龙,③再到因熟练讲解颐和园古建筑特色而被称为“最强扫地僧”的清洁工张旭,④他们在朴素的工作岗位上保持对生活的热爱,⑤坚持学习研究。⑥正是由于心中这种不曾磨灭的热爱,⑦成就了他们不平凡的荣耀与光彩。⑧他们的人生经历印证着一个道理:⑨世上没有一种成功是一挥而就的,⑩所有看似从天而降的幸运都是厚积薄发的结果。“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请相信,B,只要努力吸收生活的雨露和阳光,也能够从方寸天地迈向大千世界。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只要作品优秀B即使微小如苔花19.④,修改: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保持对生活的热爱。⑥,修改:正是心中这种不曾磨灭的热爱。⑨,修改:世上没有一种成功是一蹴而就的。【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由后文“有传播力和影响力”可知,此处主语应为“作品”;由后文“就有机会被看到,被关注”可知,此处应有关联词“只要”;由前文“不论职业、学历和出身”可知此处应填写表达“注重作品质量”的意思的句子。综上,此处应填写“只要作品优秀”。B处,由后文“只要……也能……”可知,此处应有关联词“即使”;由前文“苔花如米小”和后文“雨露和阳光”“方寸天地”可知此处应填写表达“如苔花般渺小”的意思的句子。综上,此处应填写“即使微小如苔花”。【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④句“他们在朴素的工作岗位上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中“朴素”与“工作岗位”搭配不当。应该为“平凡”。⑥句“正是由于心中这种不曾磨灭的热爱”中滥用介词,导致后句主语缺失,应删掉“由于”。⑨句“世上没有一种成功是一挥而就的”中“成功”与“一挥而就”搭配不当。一挥而就:一挥笔就完成了。形容才思敏捷,很快就完成了。应该为“一蹴而就”。(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月牙泉,是祖国大西北兼顾自然与人文的盛景。我曾有幸去过库姆塔格沙漠,一面是浩瀚无垠的茫茫沙海,一面是晶莹明澈的泉水,两者在生态上互相对立了千年,又在美学上彼此成全了千年:大漠成全了泉水滴水贵如油般的珍贵,泉水亦成就了大漠的苍凉严峻。在大漠与泉水之间,是一条被沧桑历史护着,被厚重文化爱着的古道——丝绸之路。当时在这条路上走过的,有驼声零零的使团,有战马啾啾的军队,有箫管瑟瑟的商旅,有梵声阵阵的取经人。在他们的两边,一边是漫天黄沙带来的无垠苍凉,一边是清澈泉水带来的旺盛生命;一边让人觉得个体生命在严酷自然面前极渺小无助,一边又使人看到那份珍贵的湛蓝正竭力完成这条古道赋予自己的使命。想想也是神奇,这里既可以是鼓角争鸣的古战场,也可以是人来货往的塞外乐土;既可以任意让独夫民贼把生灵的火苗点燃或吹灭,也可以成全迁客骚人生花的妙笔。由此可见,月牙泉是用自己的甘甜,成就了莫高窟的缤纷,成就了阳关雪的飘逸,成就了丝绸之路的繁华,成就了西域三十六国的瑰丽,让这片原本缺少生机的土地有了秦关汉月的厚重和大漠孤烟的雄壮;让这片远离中原礼乐教化的土地少了一分蛮荒,多了一分色彩。20.文中加点的四处使用了叠词的形式,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符号的使用,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的破折号的表达效果。(1)是一条被沧桑历史护着,被厚重文化爱着的古道——丝绸之路。(2)“是我——”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茹志鹃《百合花》)22.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飘逸”一词,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1)与想象中浪漫飘逸的诗人不同,55岁的“外卖诗人”王计兵在诗里倾情书写自己作为一名外卖小哥,对时代、工作和生活的理解感悟。(2)由此可见,月牙泉是用自己的甘甜,成就了莫高窟的缤纷,成就了阳关雪的飘逸,成就了丝绸之路的繁华,成就了西域三十六国的瑰丽。【答案】20.①准确描摹出当时各种场景的声音,极具画面感和现场感。②渲染了雄浑苍凉的氛围,突出了“丝绸之路”厚重的历史感。③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21.(1)处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突出了丝绸之路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2)处的破折号表示话语中断,表达了新媳妇对通讯员牺牲的悲痛与敬意。22.(1)句中“飘逸”的修饰对象是诗人,写出了想象中的诗人潇洒不拘的举止神态。(2)句中“飘逸”的修饰对象是阳关雪,写出了雪花在边塞雄关轻柔飘舞的姿态,极具艺术表现力。【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叠词表达效果的能力。从内容上看,“驼声零零、战马啾啾、箫管瑟瑟、梵声阵阵”,四组叠词准确描摩了丝绸之路上各种场景的声音,有动物发出的声音,有乐器奏出的韵律,极富画面感和现场感。使团、军队、商旅、取经人,把不同时空的主体柔和在一起,有了这些穿越时空的声音,渲染了雄浑苍凉的氛围,突出表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厚重感。从形式上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