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温州市西向水厂输配水干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PAGE车站大道神力大厦4栋7楼PAGE27联系电话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温州市西向水厂输配水干线工程建设单位温州市公用事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通讯地址温州市西山东路56号联系电话156传真/邮政编码325000建设地点起点位于丽岙镇规划一号路与新104国道的交口处,沿途经过仙岩镇,穿越大罗山,与位于滨海大道的现状DN1000配水管线连接。立项审批部门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文号会议纪要[2013]79号建设性质新建行业类别及代码管道工程建筑E4852总长(米)输水管线DN1600-DN2200管道总长约15768m(包括开挖断面尺寸为6.95m×5.62m的隧洞长度8358m)。绿化率/总投资(万元)45551.41其中:环保投资(万元)74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0.16评价经费(万元)/预期投产日期2019年8月工程内容及规模:项目由来随着龙湾区的发展,区内工业、生活用水量日益增加,不仅用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且提高供水保证率的要求也日益增高。为促进龙湾区的经济发展以及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从根本上解决龙湾区用水问题,提高龙湾区以及温州市的供水安全性,形成温州市供水管网的大环,建设温州市西向水厂输配水干线工程势在必行。根据《温州市城市供水专项规划(2005-2020年)》中的布置,新建一条自西向水厂出水,穿越大罗山,至龙湾永强片区的配水干线工程,即温州市西向水厂输配水干线工程。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和温州市水力电力勘察设计院于2013年7月完成了温州市西向水厂输配水干线工程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2013年9月2日,市发改委在温州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主持召开温州市西向水厂输配水干线工程建设条件联审会议。各有关单位出席了会议,提出了审查意见,并形成了会议纪要,(附件-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议纪要[2013]79号文)。会后,设计单位根据会议纪要,进行了相应调整,并于2014年8月完成了温州市西向水厂输配水干线工程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稿)。根据该报告,温州市西向水厂输配水干线工程设计起点位于丽岙镇规划一号路与新104国道的交口处,沿途经过仙岩镇,穿越大罗山,与位于滨海大道的现状DN1000配水管线连接。设计总规模为45×104m3/d,并按60×104m3/d规模校核。分两期实施,其中近期设计规模为20×104m3/d,按30×104m3/d规模校核。本工程的附属工程主要包括大罗山隧洞和郑岙泵站。其中,泵站前管线和隧洞部分按照远期规模一次建成;郑岙泵站中,除清水池和泵房根据运行情况实施外,其余建构筑物土建按远期规模一次建成,设备按近期工程规模安装;泵站后管线按照近期规模实施。工程总永久征地36.36亩,其中隧洞进口永久征地4.986亩,隧洞出口永久征地2.718亩,郑岙泵站永久征地28.656亩。隧洞进出口临时借地84.28亩。工程总投资45551.41万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要求,受项目业主单位——温州市公用事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委托,温州市环境保护设计科学研究院承担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现场踏勘、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2、编制依据法律法规国家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4.24修订);(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国家主席令第77号,1997.03);(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1998.11);(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国家主席令第32号,2000.09);(5)《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国家主席令第4号,2003.01);(6)《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家主席令第72号,2003.01);(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国家主席令第77号,2003.09);(8)《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国家主席令第31号,2005.04);(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国家主席令第87号,2008.06);(10)《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35号);(11)《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1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2号,2008.10);(13)《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21号,2013.5.1);(1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年3月1日;(1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10月;(16)《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1989年7月10日,国家环境保护局、卫生部、建设部、水利部、地矿部发布)及依据《关于废止、修改部分环保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环境保护部令第16号,2010年12月22日起);(17)《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供水条例》,1994年10月1日;(18)环保部“十二五”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规划;(19)《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20)《关于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发[2012]98号;浙江省法律法规:(1)《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1号,2003.09);(2)《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令288号,2011.12);(3)《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浙政办发〔2005〕109号,2005.12);(4)《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54号,2006.06);(5)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若干意见》(2006.08);(6)《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浙环发〔2007〕11号,2007.02);(7)浙江省环境保护局《关于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试行工作的通知》(浙环发〔2007〕94号,2007.12);(8)《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5号,2009.01);(9)《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的通知》(浙环发〔2009〕76号,2009.10);(10)《关于进一步建立完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替代区域限批等制度的通知》(浙环发〔2009〕77号,2009.10);(11)《浙江省温瑞塘河保护管理条例》(2010.1.1实施);(12)关于印发《浙江省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总量准入审核办法(试行)》的通知(2012.2.24);(13)《关于印发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管理办法的通知》(浙政办发[2012]132号,2012.10);(14)《关于印发浙江省环保厅取消和下放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的实施方案》,浙环发[2012]92号;(15)《浙江省淘汰和禁止发展的落后生产能力目录(2012年本)》;地方法律法规:(1)关于印发《温州市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污染物总量替代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温环发〔2010〕88号,2010.08);(2)《温州市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行办法》(温州市人民政府第123号令,2011年3月1日);(3)《温州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2011.11);(4)关于印发市区建筑工地建筑扬尘、垃圾处置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温住建发〔2011〕257号);(5)《温州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温州市人民政府第130号令,2012.1);(6)《关于进一步严格内河流域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通知》(温环发〔2010〕73号);(7)《温州市重点行业落后产能认定标准指导目录(2013年版)的通知》(温政办〔2013〕62号);(8)《温州市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行办法》,温州市人民政府第123号令,2011年3月1日;技术规范(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1);(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7)《温州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2008.2);(8)《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HJ14-1996);(9)《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2006.4);(10)《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点(修订版)》(浙江省环保局,2005.4);(11)《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国家环保总局项目文件(1)西向水厂输配水干线联审会议纪要[2013]79号;(2)关于温州市西向水厂输配水干线工程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温发改审[2014]88号;(3)业主委托的环评合同;(4)温州市西向水厂输配水干线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5)温州市公用事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3、工程建设内容干线部分主要包括约6820m的埋地管道,采用DN2200钢管和DN1600钢管;约8358m隧道内穿管,采用HOBAS管;总长200m的管桥,采用DN2200和DN1600钢管。泵站部分主要包括送水泵房及变电站和加氯间等。工程内容主要包括规划一号路接管点→大罗山隧洞入口的埋地段管线及管桥,大罗山隧洞及隧洞内管线,大罗山隧洞出口→郑岙泵站段埋地管线及管桥,郑岙泵站,以及郑岙泵站→滨海一道接管点段埋地管线。3.1工程规模的确定1、本工程的服务片区的用水量专项规划中的“西向水厂东向配水主干管(远期)”即为西向水厂配水干线工程。该工程解决城市东片及灵昆、洞头的供水需求。即:本工程服务的片区包括龙湾——永强片、洞头片、瓯江口新区、瓯飞一期等片区。近期时(2020年),服务范围内总需水量为29+4+18+2=53万m3/d;远期时(2030年),服务范围内总需水量为44+10+60+35=149万m3/d。2、西向水厂的供水能力西向水厂远期时的设计规模为60万m3/d。西向水厂现有两条出水管道:一根为DN1400钢管,向瓯海大道方向供水,其供水能力在15~20万m3/d;一根为DN2400钢管,向吹台山,丽岙仙岩方向供水,其供水能力在40~45万m3/d,并按照供水能力为60万m3/d校核。3、工程规模的确定由于本工程服务片区近期时规划需水量为53万m3/d,远期时规划需水量更是达到149万m3/d。而目前西向水厂丽岙仙岩方向清水供水能力仅为40~45万m3/d,都不能满足本工程近期远期时,服务片区的需水量需求。因此,本工程的工程规模确定为45万m3/d。(DN2400配水干管最大分水量)当市区北部供水管道发生事故时,可以通过本工程的管道,穿过大罗山,直接送达龙湾片区,进而进入市区东部、北部的供水管网。因此,本工程是组建温州市供水大环网的一条重要干线,在确定其工程规模时,应充分考虑到温州市供水管网在事故时,本工程的清水转输能力能够保证城市安全供水的需要,即,将西向水厂的产水完全转输至龙湾——永强片区的能力。因此,远期时,工程规模为45万m3/d,按60万m3/d校核。由于工程近期时,西向水厂的规模为30万m3/d,扣除瓯海大道方向供水能力10万m3/d后,近期时本工程规模为20万m3/d。考虑事故时情况,按30万m3/d校核。综上所述,本工程远期规模为45万m3/d,按60万m3/d校核;近期规模为20万m3/d,按30万m3/d校核。由于本工程属于城市输配水的干线工程,且在郑岙设有增压泵站,因此选取本工程的时变化系数Kh=1.0。3.2设计参数温州市西向水厂输配水干线工程设计参数如下:设计规模:Q=45万m3/d校核规模:Q=60万m3/d西向水厂清水池有效水深:4m西向水厂清水池设计最高水位:22.4m西向水厂送水泵房水泵扬程:26m考虑送水泵房内管路损失2m,则西向水厂出厂水压高程为42.4~46.4m。输配水干线末端水压根据片区的管网平差和输配水干线的水力工况确定。一般来说,给水管网水压应按照6层建筑直接供水的最小服务水头确定,即28m。但是根据温州市自来水公司运行经验,当供水管网压力大于25m时,也可以满足6层建筑直接供水的最小服务水头。因此结合相关要求和温州市自来水公司的运行经验,暂定郑岙泵站进口处输配水干线的自由水头大于25m时,采用西向水厂直接加压供水,不开启郑岙泵站加压;当郑岙泵站进口处输配水干线的自由水头小于25m时,开启郑岙泵站加压,且泵站出口处自由水头为40~45m。3.3输水方式选择由于本工程为城市配水干管工程,供水可靠性、水质安全性、减少漏损率等方面要求较高,因此采用埋地管道输水。对于穿越大罗山部分,则采用隧洞中敷设明管的方式。3.4管线走向1、工程总体走向根据《温州市城市供水专项规划》,本工程总体走向非常明确,即,自西向水厂配套隧洞后,由西向东,穿越大罗山,至龙湾——永强片区。2、大罗山隧洞进出洞口的选择由于本工程沿线需要穿越大罗山,而大罗山西侧有温瑞大道的公路隧洞。根据隧洞相关规范要求,两条隧洞垂直交叉时,隧洞的净距需大于50米。如果本工程的入洞点位于温瑞大道西侧,则无法满足隧洞净距大于50米的要求,因此,本工程大罗山隧洞的入洞点选择在温瑞大道东侧。(1)隧洞洞线选择原则隧洞的洞轴线直接关系到隧洞长度及工程投资,洞线拟定原则如下:洞线顺直、科学经济:本工程隧洞引水流量较大、线路长,因而洞线布置应尽量顺直,避免不必要的转弯,以减少工程量并降低沿程水头损失,并利于隧洞贯通施工。地质良好、结构合理:根据类似工程经验,洞线布置应尽量避开水库、深沟等,以避免遇到区域性断层等不良的地质构造,对工程施工及投资造成不利影响。其次是出洞口及进洞口两处,应选择地形、地质条件相对较好的位置,以减少洞口明挖工程量,保证洞顶围岩结构稳定。场地宽敞、施工方便:进洞口、出洞口应有较大的施工场地,以便于施工设施的布置及洞碴堆放,利于保持水土,尽量减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以保护河道水环境及周边的生态环境。(2)隧洞进、出口拟定根据上述隧洞洞线选择原则及实际的地形地质条件,经比较分析拟定以下2个进洞口、3个出洞口及1个支洞口。进洞口A:位于仙岩渔潭村山坳中,洞口高程为25m左右,该处洞口特点如下:1、洞口处部分岩石出露,覆盖层厚度较薄,地质条件较好;2、场地较为宽敞,有一条盘山公路直通洞口附近,山坡地较为平缓,经过处理后可以作为临时堆渣场,但是洞口与盘山公路之间有一条小溪,因此对工程施工可能存在一定的影响,施工条件一般;3、洞口处没有坟墓,政策处理较方便。图1-1进洞口A现状图进洞口B:进洞口B位于仙岩岩下村狮子山脚下,高程为15m左右,该处洞口特点如下:1、洞口处覆盖层较厚,初步估计厚度超过10m,因此洞口明挖工程量相对较大,且洞口支护费用相对较高;2、洞口处场地较为宽敞,场地附近有条乡村道路通过,场地附近的农田可以作为临时堆渣场,因此施工条件较好;3、洞口处没有坟墓,政策处理较方便。
图1-2进洞口B现状图出洞口C:在天河郑岙村东北处,金山河左岸,与变电所一水之隔,洞口高程6.00m左右。该处洞口特点如下:1、洞口处基岩裸露明显,块状构造,地质条件较好;2、洞口处场地不大,但可满足施工需要,有一条沿河小路直通洞口,可以作为施工道路,金山河右岸的农田可以作为临时堆渣场,施工条件一般;3洞口处没有坟墓,政策处理较方便。图1-3出洞口C现状图出洞口D:出洞口D位于天河电站西南面100m处,洞口高程8m左右。该处洞口特点如下:1、洞口处基岩裸露明显,块状构造,地质条件较好;2、洞口处场地宽阔,有一条乡村通至洞口附近,可以作为施工道路,洞口周边农田可以作为临时堆渣场,施工条件较好;3、洞口附近坟墓较多,目测需要迁移6座坟墓,政策处理难度较大。图1-4出洞口D现状图出洞口E:出洞口E位于在天河郑岙村西南面山坳中,高程为15m左右,该处洞口特点如下:1、洞口处覆盖层厚度超过10m,且存在较明显的崩塌区域,因此洞口明挖工程量相对较大,且洞口支护费用相对较高。2、出洞口场地较为宽敞,有一条小路直通洞口处,可以作为施工道路,洞口附近的农田可以作为临时堆渣场。3、洞口处坟墓较多,政策处理难度相当大。图1-5出洞口E现状图各洞口综合分析比较见下表。表1-1三方案综合比较表比较内容进洞口出洞口进洞口A进洞口B出洞口C出洞口D出洞口E地质条件好差好好差施工条件差好差好好政策处理易易易难难由上表可知,不考虑主洞轴线布置的话,进洞口A、B,出洞口C、D均可作为推荐的进、出洞口进行布置,而出洞口E由于地质条件差、坟墓多,因此本次不作为推荐的洞口。3.5埋地管线路由拟定由于埋地管线的路由、郑岙泵站的选址与隧洞进出口的位置关系紧密,因此,隧洞进出口的位置的选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埋地管线的路由以及郑岙泵站的选址。本工程的起点位于一号路与新104国道的交口处,从起点到A、B两个进洞口的埋地管线路由为:①A进洞口:由起点,沿一号路向东,穿过温瑞大道后,沿渔潭村中的规划路进入A进洞口;②B进洞口:由起点,向东至沈东路,再沿沈东路向南,转入仙东路后,再向东转入凤四路,沿凤四路进入B洞口。根据出洞口位置不同,郑岙泵站的选址也不同,因此由隧洞出口至接管点的埋地管线路由也不同,分别为:①C出洞口:郑岙泵站选址在现状550kV温东变西南侧,紧邻温东变。其路由为,由出洞口跨越无名河后,进入郑岙泵站,出泵站后沿环山东路向东北至新川大道,沿新川大道向东南至接管点;②D出洞口:郑岙泵站选址在出洞口附近,其用地先期作为隧洞出渣的临时堆场,后期作为郑岙泵站建设用地沿。管线经过郑岙泵站后,沿郑岙村与天河电站之间的空地进入环山东路,并向东北至新川大道,沿新川大道向东南至接管点。3.6综合路由方案比较在隧洞的进出口及埋地段管道路由选定的情况下,应进行综合路由方案的比选,即,将隧洞主洞轴线与对应的埋地段管道以及相对应的郑岙泵站方案一起组成综合路由方案,进行综合路由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由于本工程需要进行必选的因素比较多,为了方便计算,在进行综合路由方案比较时,先假定其余因素均一致,这样比较出来的综合路由方案为最优。即:综合路由比较方案内容为:隧洞前敷设一根DN2200钢管,隧洞内敷设一根DN2000HOBAS管并按此设计洞径,隧洞后郑岙泵站钱敷设一根DN2200钢管,泵站后敷设一根DN1600钢管。郑岙泵站根据出洞口位置不同,进行相应调整。由此进行综合路由方案的比较。1、隧洞主洞轴线拟定根据拟定的隧洞进、出口,隧洞轴线有以下6个方案,线路一:进洞口A→出洞口C,长度9503m;线路二:进洞口B→出洞口C,长度8872m;线路三:进洞口A→出洞口D,长度8723m;线路四:进洞口B→出洞口D,长度8092m,线路五:进洞口A→出洞口C,长度9054m,线路六:进洞口A→出洞口D,长度8358m。2、综合路由方案比选(1)线路一:一号路与新104国道的交口→渔潭村、自力村→进洞口A→出洞口C→郑岙泵站→滨海一道接管点,其中隧洞部分长度9503m;(2)线路二:一号路与新104国道的交口→沈东路→仙东路→凤四路→洞口B→出洞口C→郑岙泵站→滨海一道接管点,其中隧洞部分长度8872m;(3)线路三:一号路与新104国道的交口→渔潭村、自力村→进洞口A→出洞口D→郑岙村→郑岙泵站→滨海一道接管点,其中隧洞部分长度长度8723m;(4)线路四:一号路与新104国道的交口→沈东路→仙东路→凤四路→进洞口B→出洞口D→郑岙村→郑岙泵站→滨海一道接管点,其中隧洞部分长度长度8092m;(5)线路五:一号路与新104国道的交口→渔潭村、自力村→进洞口A→出洞口C→郑岙泵站→滨海一道接管点,其中隧洞部分长度9054m;(6)线路六:一号路与新104国道的交口→渔潭村、自力村→进洞口A→出洞口D→郑岙村→郑岙泵站→滨海一道接管点,其中隧洞部分长度长度8358m。根据以上六个路由,在设定条件下分别进行水力计算。其结果为,各方案在输水量达到设计规模时,进入泵站的自由水头均大于25米,无需水泵加压即可满足管网对水压的要求;当输水量达到校核规模时,进入泵站的自由水头均小于25米,需要开启郑岙泵站进行加压。因此各方案中,郑岙泵站仅预留泵房位置,泵房缓建,其余建构筑物一次建成。6个方案的经济比较详见下表:
表1-2各线路综合比较表比较内容线路一线路二线路三线路四线路五线路六隧洞长度(m)950388728723809290548358洞线特点洞线最长且曲折,但有条件布置支洞洞洞洞线最短,线路曲折,有条件布置支洞洞线相对较长,线路相对较顺直,不能布置支洞洞线相对较短,线路最为顺直,不能布置支洞进洞高程(m)271527152727出洞高程(m)668868纵坡(%)0.090.20.2隧洞本身投资(万元)17883.7417044.8816737.3115673.1917344.9516091.11工程直接费用(万元)33521.6434095.9631927.8532317.4832661.0031020.01工程总投资(万元)48493.3249477.3746744.1747036.4847380.9845551.41隧洞贯通时间(月)252925253835从上表可以看出,线路六,工程直接费用和总投资为最低,但是其隧洞贯通的时间较长,需要35个月;线路三工程直接费用为次低,其隧洞贯通的时间最短,仅需要25个月(设置支洞)。但是考虑线路三需要在瑞安境内设置支洞,政策协调处理难度较大,且支洞口与瑞安市八水详细规划有冲突,线路三设置支洞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在不设支洞的条件下,其隧洞贯通时间将会达到37个月,其隧洞工期短的优势无法体现。因此,线路六是最为合适的路由线路。根据2013年9月2日“建设条件联审会”意见,路由六最符合规划,建议工程路由按路线六进行实施。因此,本工程推荐采用线路六方案作为最终洞线方案。3.7管材的确定根据本工程的规模,在确定了本工程的路由和采用单管输水的方案后,配水干线管道可能选择的管道直径为DN2000、DN2200、DN2400、DN2600四种。根据设计方案,综合比较温州地区的地质情况,本工程埋地段和管桥段选用钢管,隧洞内采用HOBAS管。3.8管径的确定选定配水干线的管道径,接管点至郑岙泵站,埋地段为DN2200,隧洞内为DN2000。相应的项目主要设备材料如下:表1-3主要设备材料表序号名称规格材质单位数量备注1钢管D2220×20Q235B米3160隧洞前埋地段。2管桥D2220×22Q235B米1401座管桥3钢管D2220×20Q235B米150隧洞段明敷4HOBAS管DN2000HOBAS米8208隧洞段明敷5隧洞8358按推荐断面做6阀门井DN22003000×4000钢砼座2隧洞前后各一座7钢管D2220×20Q235B米1070隧洞后埋地段。8管桥D2220×22Q235B米601座管桥9钢管D1620×14Q235B米2590泵站后埋地段。10卧式离心水泵Q=3125m3/h,H=40m,N=400kw台4配变频电机11卧式离心水泵Q=6250m3/h,H=40m,N=800kw台4配变频电机12真空启动装置P=10kW成品套2一用一备13液控蝶阀DN1000PN=1.0MPa成品套4自带液压站14液控蝶阀DN700PN=1.0MPa成品套4自带液压站15手动蝶阀DN1200PN=1.0MPa成品个4吸口16手动蝶阀DN900PN=1.0MPa成品个4吸口17电动蝶阀DN1000PN=1.0MPa成品个4出口18电动蝶阀DN700PN=1.0MPa成品个4出口19电磁阀DN50成品套420球阀DN50成品套821潜水泵Q=10m3/h,H=10m成品台2一用一备22电动单梁桥式起重机Gn=10t,Sn=11.5m成品台1P=15kW23单法兰限位伸缩接头DN1200PN=1.0MPa成品个424单法兰限位伸缩接头DN900PN=1.0MPa成品个425单法兰传力接头DN1000PN=1.0MPa成品个426单法兰传力接头DN700PN=1.0MPa成品个427吸水母管D3020×30Q2358Bm3228排气阀DN200成品个429人孔DN800成品套2带法兰盲板30卧式蝶阀井砖砌座1砖砌井室DN2000,Φ5000砖砌座105S502-35双法兰电动蝶阀DN2000PN10成品台12.2kW单法兰传力接头DN2000PN10成品台1钢制法兰DN2000PN10成品片131卧式蝶阀井砖砌座5砖砌井室DN1600,Φ4800砖砌座105S502-35双法兰电动蝶阀DN1600PN10成品台12.2kW单法兰传力接头DN1600PN10成品台1钢制法兰DN1600PN10成品片132次氯酸钠储池80m3钢砼座1分2格33投加泵Q=200L/h,H=40m成品台43用1备34上料泵1.5kW成品台21用1备3.9管道粗糙系数和管道埋深确定本工程当对埋地钢管采用水泥砂浆衬里时,确定粗糙系数取值为n=0.012。考虑到实际工程中钢管横向焊缝对水流的影响,以及随着输水年限的增加,涂料内防腐层的粗糙系数也在增加等因素,确定本工程在采用涂料作为钢管内防腐时,取粗糙系数n=0.0105。考虑管道内防腐在实际运行中如果发生防腐层脱落等事故,维修极其不便,而且修补过的内防腐层耐久性也较差的因素,本工程选择水泥砂浆作为钢管的内防腐方式,粗糙系数取值为n=0.012。考虑温州当地无冰冻情况,且管线主要沿一号路路由敷设,主要考虑管线的抗浮要求来确定管线埋深。在可研阶段,确定管线的埋深为1.5~1.8m。3.10增压泵站的设置1、泵站设置的依据根据水力计算,设计规模条件下,不需要设置增压泵站,可以通过管网的运行调整来满足水压要求。但是输水规模超过47万m3/d时,则需要开启水泵进行增压。因此,为了保证在校核流量下,本工程能够正常使用,应设置郑岙泵站。但是该泵站在设计规模时将不启用。2、泵站选址泵站设置应尽量靠近大罗山隧洞的出口处。经过与温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多次协商与沟通,在充分满足开发区的用地要求的前提下,郑岙泵站的选址最终拟定环山东路西侧,环山东路三甲河桥南侧的空地处。该选址距离温东变距离较近,且距离隧洞出口约1.2km,同时紧邻环山东路,方便泵站的进出。3、泵站加压方式选择在输水规模小于50万m3/d时,采用串联加压方式。考虑远期规模校核时,进入泵站的富裕水头较低,增加运行灵活和调蓄功能,预留清水池的位置,远期时采用间接加压方式工作。4、泵站补氯方式选择当本工程的输水能力达到设计规模时,带有余氯的自来水由西向水厂送水泵房至滨海大道的接管点所需的时间约为2.58hr(中途不配水)。此时,由于距离水厂补氯后的时间较近,郑岙泵站处可以不进行补氯。但是当本工程的输水能力达不到设计规模时,自来水由西向水厂的送水泵房至滨海大道的接管点的停留时间就会增加,因此,在郑岙泵站内需考虑补氯的措施,以满足配水管网中余氯的要求。由于郑岙泵站位于大罗山范围内,对环境因素要求较高,因此本工程也不考虑采用投加液氯作为补氯方式。推荐采用投加成品次氯酸钠溶液作为补氯方式。5、郑岙泵站工程设计在龙湾区环山东路西侧、环山东路三甲河桥南侧的空地处,设置郑岙泵站,负责配水干线的加压工作。泵站设计规模60万m³/d,除泵房和清水池外,其余构建筑物土建一次建成,设备分期安装。泵站由泵房及变配电间、加氯间、附属用房和传达室组成,并预留清水池位置。①泵房及变配电间泵房土建按60万m3/d规模设计。根据相关规划及及管网平差结果计算水泵扬程为40m。泵房内远期共设置卧式离心泵7台,5用2备。为适应水量变化,所有水泵均采用变频调速。泵房为半地下式,泵房内底为地下3.5米;泵房内水泵机组采用双排布置,平面尺寸46.5m×15m,变配电间平面尺寸27m×13m。为充分利用进入泵站时管线内的余压,泵站采取串联加压方式,在泵房前设置压力吸水罐,吸水罐兼做有清水池时的吸水井作用。吸水罐直径3m,上设复合式空气阀及检修人孔。②加氯间加氯间按60万m3/d规模设计,设计最大投氯量1mg/L。消毒剂采用成品次氯酸钠溶液。加氯间由储罐间、投加间及值班室组成。加氯间内设有可存储10天原液的储池2座,单座容积40m3。次氯酸钠溶液的投加采用隔膜计量泵,近期时设置4台泵,3用1备,远期时再增加3台泵,2用1备。③附属用房综合办公楼由办公、值班、休息会议室等组成,二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为320m2。④总图为适应增压泵站不需要开启的情况,泵站内设置超越管,即:由泵站进管直接超越至泵站出管处。同时,为考虑供水安全性,泵站的进管在泵站内设置连通管,并且预留建设清水池的用地。泵站总用地面积32.1亩。厂区地坪设计标高5~5.5m。4、总体布局温州市西向水厂输配水干线工程的郑岙泵站位于环山东路三甲河桥附近。泵站征地面积32.1亩,场地为不规则梯形。郑岙泵站由清水池预留地、送水泵房预留地、变配电间、加氯间、办公生活用房及传达室组成,均为单层建筑物(具体见泵站的总平布置图)。总平面布置上,在满足工艺流程的前提下,根据现有地形条件、合理确定建构筑物间距和朝向,争取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合理确定建筑室外场地、绿化场地和建筑小品等。厂区主要入口位于场地南侧,与环山东路连通。郑岙泵站内道路系统根据场地条件和建构筑物要求采用环绕建筑物构成网状布局。保证道路能通达建筑物每个安全出口。道路主要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既有利于日后各种管线维修,又有利于道路自身的维护。厂区道路一般宽6m,人行路宽1.5~2m。车行路转弯半径以9m为主,部分为3m,并能通达建筑物各个出入口,车行、人行自由方便,交通顺畅。办公生活用房及传达室之间,靠近主入口处扩宽道路形成小型广场。本次总体设计的特点是布局紧凑,充分利用地形条件;生产工艺流程、建构筑物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建筑物和谐、完整、统一。5、项目所在位置及四邻关系本工程设计起点位于丽岙镇规划一号路与新104国道的交口处,沿途经过仙岩镇,穿越大罗山,与位于滨海大道的现状DN1000配水管线连接。工程的附属工程主要包括大罗山隧洞和郑岙泵站。根据现场调研,项目选线主要经过农田、果园、林地和山地等,沿线敏感点主要为1-仙岩镇渔潭小学,2-荣新社区民房,3-仙岩镇自力村民宅,4-仙岩镇渔潭村,6-郑岙村,7-河银自然村(属于郑岙村),8-司南村(包括岭北垟自然村)。具体见图1-6和1-7。4#3#2#1#4山地果园农田项目起点隧道入口225314#3#2#1#4山地果园农田项目起点隧道入口22531图中标注:黄色线条为项目选线示意,1-仙岩镇渔潭小学,2-荣新社区民房(在建中),3-仙岩镇自力村民宅,4-仙岩镇渔潭村,5-企业聚集区,1#、2#、3#、4#为噪声现状监测点位图1-6项目周边环境及敏感点示意图(隧道西侧段)项目终点图中标注:6-郑岙村7-河银村8-司南村5#、6#、7#、8#为噪声现状监测点位8#7#6#5#郑岙泵站位置图1-7项目周边环境及敏感点示意图(隧道东侧段)山地隧道出口876项目终点图中标注:6-郑岙村7-河银村8-司南村5#、6#、7#、8#为噪声现状监测点位8#7#6#5#郑岙泵站位置图1-7项目周边环境及敏感点示意图(隧道东侧段)山地隧道出口876项目周边照片如下:仙岩镇渔潭小学荣新社区民房(在建中)项目沿线现状(隧道西侧段)仙岩镇自力村民宅仙岩镇渔潭村项目沿线现状(隧道西侧段)、果园和隧道进口现状项目沿线现状(隧道东侧段)项目(隧道东侧段)隧道出口现状项目沿线内河项目沿线隧道东段民宅、终点段民宅(司南村、郑岙村)7、施工组织(1)建筑材料来源及水电供应条件本工程所需的水泥、钢材、木材、砂、土工材料及生活物资等可由市场供应,砼工程所用的粗骨料碎石可利用隧洞开挖产生石渣。施工用水:本工程施工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均接用当地自来水解决。施工用电:根据本工程施工设备用电负荷,合理设置变压器,高压电源可由当地农村电网供给,就近接线,同时施工单位自备柴油发电机组。(2)施工工厂设施①砂、石料加工系统为减少工程投资,综合利用石方开挖量,本次工程所需石料主要利用隧洞开挖所产生的石渣,为满足骨料级配要求,需通过颚式破碎机加工。根据工作面实际情况,分别在各隧洞进出口设置颚式破碎机。骨料加工车间宜远离隧洞进出口和居住区,且尽可能靠近砼拌和系统,以便公用成品堆料场。本工程所需的砂,考虑采用外购方式,由于项目区对外交通较为方便,砂料来源充足。②混凝土拌和系统本工程砼方量较大,分布较为分散。计划分别在隧洞进出口工区设3台0.4m3砼移动式拌和机,混凝土拌和后通过棱式矿车运输至工作面处,通过砼输送泵送至钢模台车。(3)施工交通本工程进洞口对外交通主要依靠温瑞大道,但是温瑞大道与进洞口之间隔着渔潭村,而渔潭村的村内道路过于狭窄,施工车辆无法通行,因此需要新建一条临时施工道路与温瑞大道连接,建议临时施工道路沿设计供水管线布置,即直接穿过现状农田,施工道路宽5m,长1.3km。出洞口施工区对外交通主要利用滨海大道与村镇道路,隧洞出洞口为绿地,需修建一条临时施工道路与村镇道路连接,施工道路宽5m,长200m,占地已纳入管线施工区,不涉及新增用地。(4)施工临时建筑由于工程各施工作业面相对独立、间距较远,因此各工作面根据自身特点设置相应施工临时建筑物。临时建筑物包括办公室、实验室、宿舍、食堂、卫生及医疗室、生产车间(含钢筋车间、木工车间、金属制品加工车间)、火工材料存放点,火工材料应以满足一日施工用量进行配备,火工材料存放点应远离作业面和居民生活区500m,并有专人负责看管。各施工标段的生活福利用房通过租用附近居民用房加以解决,面积为1600m2,指挥部及监理用房通过租用附近居民用房解决,面积为250m2。辅助企业区布置于各施工点附近,面积为1200m2。(5)土石方平衡根据项目水保方案,建设期土石方开挖总量45.84万m3,回填总量13.94万m3,填方均利用自身挖方,外借方为0,多余挖方作为弃渣外运处置,弃方31.90万m3。挖方根据前述的土石方分项计算,本工程挖方共计45.84万m3,其中表土1.32万m3,钻渣0.02万m3,一般土方12.41万m3,石方32.09万m3。填方工程填筑方13.94万m3,其中表土1.32万m3,一般土方9.03万m3,石方3.59万m3。综合利用本工程回填的土石方均利用自身挖方,其中剥离表土主要用于隧洞口绿化、郑岙泵站绿化和临时占地的场地恢复;管道沟槽的回填土料原则上采用原槽开挖土;隧洞开挖洞渣主要用于砼骨料和泵站场区回填。泵站施工晚于隧洞开挖,管线平行施工,表土剥离在施工初期进行,可以满足土石方的调运周期。则本工程综合利用方共计13.94万m3,其中表土1.32万m3,一般土方9.03万m3,石方3.59万m3。外借工程填筑方全部利用自身挖方,无外借方。废弃工程施工产生的多余挖方均作为弃渣废弃,弃方31.90万m3,其中钻渣0.02万m3,一般土方3.38万m3,石方28.50万m3。弃方外运处理,根据温州市建筑渣土消纳管理办公室的统一安排,现阶段工程弃方运至瓯飞起步区(龙湾二期围涂工程)进行消纳。运输方式主要采用车运的方式,其中瓯海段线路可选择:工地—温瑞大道—罗梅大道—海工大道至龙湾二期围垦区;龙湾段线路可选择:工地—永强大道—海工大道至龙湾二期围垦区。具体线路以温州市建筑渣土消纳管理办公室审批为准。(6)工程占地根据主体设计资料,本工程总用地面积22.75hm2,其中永久占地2.42hm2,临时占地20.33hm2,占地类型包括耕地、园地、林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永久占地主要是隧洞进出口和郑岙泵站,其中郑岙泵站在施工前期作为隧洞出口的洞渣堆放点;临时占地主要是隧洞进出口的洞渣堆置区及施工辅助企业、管线施工临时用地,隧洞出入口施工便道沿管线布置,接入周边已有道路,占地利用管线临时借地,不新增用地。工程面积统计见表1-4。表1-4工程占地面积表单位:hm2占地性质项目占地类型备注耕地园地林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合计永久占地隧洞进口3隧洞出口0.180.18郑岙泵站1.800.080.031.91前期用于洞渣堆放小计1.800.180.330.080.032.42折合36.3亩临时占地隧洞进口2.952.95用于临时堆渣、辅助企业隧洞出口0.760.76用于临时堆渣、辅助企业管线施工区4.6311.620.3716.62施工便道沿管线布置小计5.392.9511.620.3720.33折合305亩合计311.700.4022.75折合341.3亩具体借地范围需由建设单位与当地政府进行衔接。本工程路线避开村庄和居民点,无拆迁安置。8、施工进度根据本工程具体工程量及布置情况,并考虑场地条件、水文情况、资金筹备、水厂施工进度等因素,本工程计划工期46个月,由2015年4月至2019年3月。9、人员编制参照“城市给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根据工程规模,结合温州市现有管网的巡检人员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工程人员定编为9人,其中管线巡检人员4人,行政及技术管理人员5人。10、投资估算工程投资包括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基本预备费及建设期贷款利息等项,约45551.41万元。与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源情况本项目温州市西向水厂输配水干线工程,为新建项目,不存在原有污染问题。温州市西向水厂输配水干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PAGE车站大道神力大厦4栋9楼PAGE63联系电话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自然环境简况1、地理位置温州市西向水厂输配水干线工程,起点位于丽岙镇规划一号路与新104国道的交口处,沿途经过仙岩镇,穿越大罗山,与位于滨海大道的现状DN1000配水管线连接。项目具体地理位置示意图见图2-1。本项目所在区域示意本项目所在区域示意图2-1项目地理位置示意图2、气候与气象本工程所在位置属副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据温州站观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7.9℃,最高气温为7月份,平均气温28℃,最低气温为1月份,平均气温7.7℃,极端最高气温39.3℃,极端最低气温-4.5℃。每年平均降水量达1900mm,每年4-6月为梅雨,雨量较多,盛夏7-10月为台风期,本地区有影响的台风一般年份为2-3次,10月-次年3月为枯水期,雨量较少。3、水文特征(1)内河水系该项目附近内河水域属于温瑞塘河水系和永强塘河水系。温瑞塘河位于瓯江以南、飞云江以北的温瑞平原,是我市境内十分重要的河道水系,分属于鹿城、瓯海、龙湾、瑞安等“三区一市”管辖。水源主要来自瞿溪、雄溪、郭溪(通称三溪)以及大罗山和集云山的山涧溪流,整个流域面积740km2,水面面积22km2,灌溉面积48.2万亩,多年平均降雨量1694.8mm,年径流量9.13亿m3。水系河网总长度1178.4km,在吴淞高程5m时,相应蓄水量6500万m3。温瑞塘河自东晋时期由人工开凿,经唐大和、会昌年间大规模疏浚,后在南宋淳熙14年由知州沈枢组织修筑,形成“八十里荷塘”,是温州山水城市特征的重要标志。温瑞塘河主河道古称南塘河,明清称七铺塘河,北起鹿城区小南门跃进桥,向南流经梧埏、白象、帆游、河口塘、塘下、莘塍、九里,再向西至瑞安市城关东门白岩桥,全长33.85km,正常水位时河面一般宽度为50m,最宽处200多m,最窄处仅13m。温瑞塘河纵横交错的水系河道,对我市的防洪、排涝、供水、航运、灌溉、景观及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温瑞平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温州人民称为“母亲河”。龙湾区河流纵横交错,河网密布。全区有主要河道267条,总长度为416千米,总面积为837万平方米。其中属温瑞塘河水系(蒲州、状元、海城)有42条河道,总长度为69千米,面积为173万平方米;永强塘河(永中、瑶溪、永兴、海滨、沙城、天河)有225条河道,长度为347千米,面积为664万平方米。轮船河、上横河、中横河、瑶溪河等为主要河流(道)。本项目附近内河水位:隧洞进口位于温瑞塘河流域内,温瑞塘河多年平均水位2.27m,多年平均低水位1.49m,内河正常水位2.92m,警戒水位3.12m。隧洞出口位于永强塘河流域内,永强塘河正常最高水位2.50m,警戒水位2.80m。现有水利工程情况:瓯海段管线在繁荣北路附近穿越温瑞塘河,在隧洞入口附近穿越了渔潭河支流,龙湾段管线在隧洞出口附近穿越郑岙河。表2-1相关主要河道现状情况表编号河道名称河道长度(m)现状河道宽度(m)现状河底高程(m)1温瑞塘河815017~120-1.42~0.612渔潭河支流82010~20-0.26~1.543郑岙河250010~200.5相关河道规划情况渔潭河支流在相关水利规划中没有涉及到,温瑞塘河和郑岙河规划控制情况如表2-2所示。表2-2相关河道规划情况表河道名称河道长度(m)现状河道宽度(m)现状河道底高程(m)规划控制最小宽度(m)控制河底高程(m)温瑞塘河815017~120-1.42~0.6150-1.5~0.0郑岙河250010~200.530-0.5(2)瓯江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发源于庆元县锅帽尖,流经庆元、龙泉、云和、遂昌、松阳、缙云、丽水、景宁、青田、永嘉、瓯海、温州、乐清等13个县(市)至崎头注入东海,全长379.93km,流域面积达18168.75km2。温州市处于瓯江下游,瓯江(温州段)流域面积4021km2。瓯江源头海拔1900多m,进入海滨平原后仅6m,上游河床比降大,具有山溪性河流特点。河流下游进入平原,河床宽阔,边滩和沙洲发育,水流分叉。①径流:瓯江流域水量丰富,多年平均流量为456.6m3/s,平均年径流量为144亿m3,由于降水量年内、年际间分配不均匀,致使瓯江年径流量的年际变化较大,如1975年径流量为228.6亿m3,而1979年径流量只有65.7亿m3,丰枯比达3.4倍,多年平均最小日平均流量为26.1m3/s,最枯的1967年只有10.6m3/s,而洪峰流量则高达23000m3/s(1952年7月20日)。1987年3月30紧水滩电站建成并发电,该电站为调节水库,电站下泄洪流量不少于34m3/s,使瓯江干流的枯水径流大为增加。②潮流:瓯江下游受潮汐影响,河口呈现喇叭型并有拦门沙,属强潮河口。潮区界位于圩仁,感潮河段长76km,特大潮可达圩仁,一般大潮可达温溪。潮区界以下,温溪至梅岙是以山水为主,称河流段,长30km,平均潮差3.29-3.38m,河床偏陡较稳定,潮流影响较小,径流塑造为主;梅岙至龙湾段,河水与潮水相互消长,称为过渡段,长31km,平均潮差3.38-4.59m,河床演变的特性同时受陆域和海域来水、来沙条件的控制,河段内边滩交错、心滩、心洲林立,为瓯江河床最不稳定河段;龙湾至黄华河段以潮流为主,称潮流段,长约15km,年平均潮差4.59m。过渡段和潮流段流速较大,江心屿断面涨、落潮期平均流速1.2m/s,涨潮量平均0.7亿m3,平均涨潮(流量)3700m3/s,灵昆岛南、北江道,涨潮量达3.7亿m3,平均流量19600m3/s,落潮平均流量16000m3/s,涨落潮平均流速1.0m/s,可见温州以下河段对污染物具有较强的稀释自净能力。表2-3瓯江沿程潮流特征值表断面龙湾杨府山江心寺梅岙山根圩仁(m3/s)涨潮量(103m3)大2.431.371.130.400.06456中1.971.110.710.270.04小1.670.900.400.120.02涨潮平均流量(m3/s)大12000700060002200370中9700615037001480270小800052703200660125涨潮平均流
(m/s)大1.001.301.501.200.80中0.900
0.70小0.800.951.000.800.60③潮汐:东海潮波进入浅海及河口区,受底和边界摩擦影响,呈浅海前进潮波型。潮汐特性为正规半日浅海潮。潮差、历时不等现象明显,河口龙湾站潮差最大,平均为4.52m,最大达7.21m,潮汐沿江上溯时,潮差与潮量沿程递减,涨落潮时差增大,瓯江沿程潮汐特征见表2-4。表2-4瓯江沿程潮汐特征项目潮(m)潮差(m)历时高潮低潮站名最高平均最低平均最大平均涨潮落潮花岩头7.692.76-1.
5-0.323.943.083:558:30梅岙4.612.39-1.62-0.774.883.164:2
8:00温州4.582.55-2
40-1.36
.
63.954:457:40龙湾4.502.52-3.49-1.997.214.525:266:59由上可见,瓯江感潮河段的潮汐作用相当明显。入江污染物主要在潮汐、潮流作用下迁移、稀释、扩散。龙湾的平均涨潮流量是圩仁平均流量的21倍,江心屿是圩仁8.1倍,山根是圩仁的0.6倍,因此瓯江(温州段)下游对污染物稀释降解主要是潮汐、潮流作用,而上游山根断面径流作用明显增加。(3)地下水温州市区境内的地下水分为三种类型,即构造裂隙水、潜水和深层承压水。构造裂隙水分布在周围山区,补给水源为大气降水;潜水主要分布在丘陵盆地和河谷平原区,补给水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其次是地表水和裂隙水,地下水位埋深一般为1-2m。孔隙承压水主要分布在沿海河口平原,地下水位埋深1~3m。工程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潜水和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潜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并排泄于河流中。4、工程地质温州市地基岩性,由基岩和第四纪土层组成,基岩岩性大部分为凝灰岩、流纹岩,主要分布在周围山区和平原中的零星列丘,一般均较为坚实,但局部地区风化剧烈。第四纪土层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岩性基础较弱,土壤结构一般分为:(1)耕土:厚度约30cm,布于地表。(2)人工土:主要分布在市区,厚度约1m,不能作建筑持力层。(3)淤积质粘土,一般埋深1.5m。(4)砂类土:厚度一般大于10m,仅分布在沿瓯江部分地段,地下水位高,有流砂现象。地形地貌:工程区位于温州市区东南部,东近东海,北达瓯江口,南连瑞安市,西接瓯海区。该区属浙南低山区,地势西高东低,相对高差较大,山顶高程约200米,该区域属于构造剥蚀形山地,山体由于风化、侵蚀作用,部分岩体裸露,剥蚀现象比较明显,植被覆盖一般。地层岩性:工程区出露地层主要为:(1) 燕山晚期石英闪长岩(δO53(1))、钾长花岗岩(ζγ5(3(3)))、石英二长岩(νζO53(1)),在第四系层厚薄的区域出露较明显。(2) 侏罗系上统磨石山组c段(J3mc):为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夹泥岩,粉砂岩等。(3) 侏罗系上统磨石山组d段(J3md):为流纹岩、流纹斑岩,熔结凝灰岩和层凝灰岩等。(4) 第四系上更新统上段洪积层(plQ32):为碎砾石、亚粘土,底部夹炭质亚粘土和泥炭;全新统坡积层(dlQ4)、冲洪积层(al-plQ4),为粉质粘土夹块石,碎石以及砂砾石等。地质构造:工程区大地构造单元属浙东南褶皱带温州——临海拗陷区,地貌单元属低山区,区域构造稳定条件较好,断裂构造不发育。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测区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基本地震烈度为Ⅵ度。测区自晚第三纪以来,新构造运动以整体提升为主,断裂两侧差异活动不明显,测区内构造稳定性较好。地震:根据地震历史资料和国家建委颁布文件,温州地震烈度属六度地区。5、土壤、植被平原耕地为水稻土土类,山地土壤类型为红壤土类。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部亚地带,平原耕地植被主要为农作物,隧洞进出口植被主要为林地、瓯柑园地等,覆盖度大于30%。社会环境简况:1、瓯海区瓯海位于温州市区西南,是温州三大城区之一,东接龙湾区,南连瑞安市,西界丽水青田县,北邻鹿城区。全区总面积467平方公里,站市区面积的42%。为了适应城乡统筹发展和温州大都市建设需要,合理配置经济、社会资源,加快推进温州城市化进程,温州市按照温州大都市的总体规划,围绕“1650”展开全市行政区划调整。2011年,经省政府批准,市区两级政府对瓯海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撤销仙岩、丽岙、郭溪、瞿溪、潘桥5个镇建制,其行政区域改由区政府直辖,并分别设立仙岩街道、丽岙街道、郭溪街道、瞿溪街道、潘桥街道办事处。调整后,瓯海区辖景山、新桥、娄桥、梧田、三垟、南白象、茶山、潘桥、郭溪、瞿溪、丽岙、仙岩等12个街道办事处和泽雅镇1个镇。2013年,瓯海区实现生产总值378.27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384.61亿元,财政总收入42.11亿元,限上固定资产投资228.8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09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019元。仙岩街道位于大罗山西麓,东北与茶山、永强为界,南以塘下为邻,西北连丽岙,西接潘岱,镇人民政府驻在河口塘村。镇域地跨温瑞塘河两岸,104国道和甬台温高速公路北南纵贯全境,中有仙(岩)竹(溪)公路西东直达仙岩风景区。仙岩街道是温州市卫生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是省级风景区仙岩风景区所在地。2012年末,仙岩街道行政区域面积37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积5243亩,全街道设有24村民委员会,总户数9559户,总人口36710人,从业人员数2429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1604人,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16462人,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人数6230人,人口密度为992人/平方公里。仙岩全街道有效灌溉面积5243亩,粮食播种面积2431亩,蔬菜播种面积2872亩,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3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4.694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4119元;企业个数1287个,企业实交税金总额15878万元,财政总收入9914万元。2、龙湾区龙湾地处瓯江入海口南岸,东濒东海,原与洞头县隔海相望,现通过灵霓大堤与洞头县相连;南接瑞安市;西靠瓯海、鹿城二区;北临瓯江,与乐清市、永嘉县隔江相望。龙湾区是温州市区的东大门,机场大道、温州大道、瓯海大道横穿全区,将龙湾区中心与温州市中心紧密联系起来。龙湾区又是浙南闽北的海陆空立体交通枢纽:区内有温州永强机场、温州港万吨级码头、金温铁路货运终点站等,甬台温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沿海高速公路纵贯其中。龙湾区的灵昆岛扼居瓯江之入海口,地处温州市区、乐清市和洞头县三地交界的江海之中,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是温州半岛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龙湾区是温州市三大城区之一,1984年设区。经2001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扩大后,区域陆地面积279平方千米。下辖11个街道,共6个社区、14个居委会、147个行政村,区人民政府驻永中街道。按照温州城市东部功能区划分,全区划分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龙湾中心区、空港新区、瓯江口新区和滨海开发区等五大功能区。2013年,龙湾区实现生产总值482亿元,同比增长9.4%;财政总收入55.8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7亿元,分别增长3.7%、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7亿元,增长10%;出口总额28.6亿美元,增长5.5%。其中区本级实现生产总值306.9亿元,同比增长9.2%;财政总收入37.6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1亿元,分别增长7.4%、10.5%;出口总额18.9亿美元,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9.1亿元,增长1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8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717元,分别增长9.1%、9.8%;3、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根据《温州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2008年2月),本项目选线位于瓯海中部生态农业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Ⅴ1-40304B03)和龙湾生态农业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Ⅴ1-40303B06)内,属限值准入区(具体详见附图)。瓯海中部生态农业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Ⅴ1-40304B03):(1)基本特征该区位于瓯海区中部,包括景山街道、新桥街道、郭溪镇、瞿溪镇、潘桥镇、娄桥街道、梧田街道、仙岩镇的小部分地区和丽岙镇的全部,总面积88.44平方公里。该区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有少量丘陵山地,东部有吹台山森林公园和仙岩省级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该区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丽岙镇,其它区域人口分布较少;生活污水尚未得到有效处理。区内工业发展以汽摩配、电器配件、纺织、皮革、紧固件等为主,产业空间布局比较分散,丽岙镇的下章、叶宅、茶堂等村相对集中;农业生产相对发达,在郭溪镇东部建有1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共有重点污染源主要为皮革、纺织、电镀、五金企业,其主要来源是皮革制造企业。(2)主要生态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主导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为水源涵养比较重要、土壤保持中等重要,生态环境敏感性为地质灾害高度敏感和中度敏感、水环境污染高度敏感和中度敏感。主要承担生态农业发展的功能。环境保护目标:近远期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全部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集镇建成区和中心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100%,污水排放达标率90%;吹台山森林公园和仙岩风景名胜区得到有效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恢复和提升;废弃矿山得到有效治理。(3)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建设开发活动的环境保护要求:以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中心,积极推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增加农业的附加值,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近郊型生态旅游,加强景区周围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禁止新建水污染型项目,严格控制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规模,保护基本农田。污染控制:整合下章工业区块,实行小型工业集中化,提高企业集聚程度,逐步消除工业与人居混杂的现象。将风景名胜区内的企业搬迁至工业区,对下章工业区块进行生态化改造,对区内皮革生产加工企业进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水回用率达到60%以上,COD产生量要低于100kg/t盐湿皮。在丽岙镇东部建设处理能力9万吨的仙岩丽岙污水处理厂,同步建设完善污水收集管网,提高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加强规模化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力度,位于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尽快完成关停或搬迁。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抓好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生态公益林,加强保护天然阔叶林,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加大对矿山复绿工作的力度,对仙岩镇社帆村的废弃矿山进行治理,提高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率;建筑用砂开采必须按审定的开发利用方案,在界定河段内进行,并做好河道整治和恢复工作;开展河道沿岸垃圾处理工程和河溪边坡生态护岸工程,保护和恢复自然水生态系统。龙湾生态农业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Ⅴ1-40303B06):(1)基本特征该区位于龙湾区,包括龙湾区各乡镇、街道的大部分农用地,总面积52.24平方公里,温州机场位于该区。该区地势平坦,河网发达,农业耕作条件较好,农业生产发达,龙湾区规划建设的海滨球菜基地、永兴榨菜基地、天河叶菜基地、海城榨菜基地、海滨休闲渔业中心均位于该区。该区工业企业以规模小和分布零散为主要特征。目前区内水环境质量均不能满足水环境功能区要求。(2)主要生态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主导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环境敏感性:该区主要功能为生态农业发展。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为人居保障功能中等重要,海岸带防护功能中等重要,生态环境敏感性为水环境污染高度敏感和中度敏感。环境保护目标:近远期环境空气质量、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要求,地表水环境质量近期比现状提高一个等级,远期全部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农用化肥施用强度降低到200千克/公顷;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100%,污水排放达标率90%;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率达到80%。(3)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建设开发活动的环境保护要求:严格控制村镇建设和工业用地规模,保护基本农田;限制发展工业,发展城郊型生态农业,促进农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结合大溪岙杨梅、茶叶、瓯柑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发展观光农业和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农业产业化。机场及其周边地区,属控制发展区域,保障机场净空,应严格控制其周边土地的出租出让活动。污染控制:对规模偏小、基础设施不配套、布局不合理的工业小区进行必要的整合撤并,对区内分散的污染企业进行关停或搬迁,促进产业集聚和要素优化配置。有条件建设截污管道的地区建设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其他地区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处理生活污水;建立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和转运系统,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染。大力开展农业清洁生产,调整和优化用肥结构,推行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控制化学肥料使用量;禁止销售和使用高度、高残留农药,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减轻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对各乡镇分散的畜禽养殖进行适度集中,控制畜禽饲养密度,确保其选址合适,并建立畜禽养殖废物综合利用的立体生态养殖模式。生态保护与建设:对永中街道坦头村、瑶溪镇黄山村、底岭下村的废弃矿山进行治理,提高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率。实施“千里清水河道工程”,进一步开展河道清淤疏浚、河道沿岸垃圾清理、道边坡生态护岸工程,建设河岸生态隔离带,保护和恢复自然水生态系统。加强天然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严格控制平原地区水面率。对已经围垦填占的河道、湖面,按照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和生态环境需要,有计划地退地还水。加强平原绿化工作,形成以农田防护林体系为框架,以城镇风景林和村庄护村护宅林体系为基础的,以主要干线两侧全方位绿化为纽带的城乡一体化绿化新格局。本项目为输配水干线工程,工程选线不会和生态功能区规划冲突。4、温州市城市供水专项规划(1)规划期限温州市城市供水专项规划中的规划期限为: 近期2007年前 中期2008~2012年 远期2013~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2)规划需水量根据温州市城市供水专项规划,温州市都市区各规划年限的用水人口、用水量指标、需水量预测为:表2-5温州市都市区各规划年限的用水人口、用水量指标、需水量预测表片区名称近期中期远期人口(万人)指标×103m3/cap.d需水量×104m3/d人口(万人)指标×103m3/cap·d需水量×104m3/d人口(万人)指标×103m3/cap·d需水量×104m3/d鹿城区1080.664.801090.6975.211100.7178.10瓯海区57.90.5028.9565.80.6039.48930.6560.45龙湾区450.5022.5052.40.6031.44780.6550.7七里片130.405.20170.508.50230.6013.80乐柳片570.4525.65620.5534.10700.6545.50上瓯片290.4513.05330.5518.15400.6526.00瑞云片720.4532.40770.5542.35850.6555.25洞头片105.001171210鹿城轻工园60.503.00100.555.5180.6010.8总计397.9200.55437.2261.73529350.60(3)配水管网规划城市东片主要指大罗山以东区域的永强片区,规划期内敷设两条主干管,分别为新状元水厂东向配水主干管和西向水厂东向配水主干管。新状元水厂东向配水主干管(近中期):该干管大部分为双管布置,新状元水厂出水穿过茅竹岭段(隧洞)为单管DN1800(已建),后分两路管线,一路管线:经永中西路-滨海大道-海城的DN1400~DN1200~DN1000主干管(已建);另一路:经瓯海大道-滨海大道并与上一路管线连接(规划)。该干管已建成主要解决城市东片及灵昆、洞头的近中期供水需求。西向水厂东向配水主干管(远期):西向水厂出厂穿越吹台山、大罗山的DN1800~DN1600~DN1200主干管至龙湾—永强片滨海大道,并与已建的新状元水厂东向配水主干管形成环状供水。该干管解决城市东片及灵昆、洞头的远期供水需求。(4)规划需水量的修正根据《温州市瓯飞一期围区工程水资源配置分析报告》,七里片纳入乐清市乐柳平原供水范围,本工程不再考虑该片供水;洞头片需水量2015年约2×104m3/d,2020年约4×104m3/d;相对于《温州市城市供水专项规划》中,划定的本工程的服务范围,新增瓯江口灵霓半岛和瓯飞一期工程,其中瓯江口灵霓半岛近期、远期需水量分别为:18×104m3/d、60×104m3/d,瓯飞一期工程近期、远期需水量分别为:2×104m3/d、35×104m3/d。表2-6本工程近远期各片区规划需水量年限片区需水量(×104m³/d)备注近期(2020年)远期(2030年)鹿城片70.076.0瓯海片36.051.0龙湾-永强片29.044.0轻工产业园5.012.0洞头片4.010七里片00瓯江口新区1860瓯飞一期235合计1642885、东片污水处理厂概况1、服务范围东片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为龙湾-永强片的城市污水,龙湾-永强片位于城市东部,范围为西至大罗山,东北至东海和瓯江,南与瑞安分界,包括永中街道、滨海街道、永兴街道、海城街道、瑶溪镇、沙城镇、天河镇、灵昆镇等8个镇街和滨海新区、扶贫开发区、永强高科技产业园区等三个主要工业园区,包括龙湾区行政中心区在内,总面积约133km2。根据龙湾—永强片地形特点,以主要河流、规划道路为界,由南往北拟分为三个分片7个污水系统。依据《龙湾区永强片区域规划》:近期(2005年)规划人口45万;远期(2020年)人口71万。2、工程简介温州市东片污水处理厂位于永中镇小陡门附近,选用改良A2/O工艺方案,设计进出水水质如表2-5,温州市东片污水处理厂工程规划规模为30万m3/d,一期工程规模为10万m3/d,一期工程于2008年3月29号试运行。一期工程在厂内考虑中水回用,中水回用工程建成运行后,经深度处理后的再生水将回用于厂内的工艺冲洗用水,厂区景观、园林绿化,尾水排至瓯江口北支。表2-7东片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水质汇总表污染物进水浓度(mg/L)出水浓度(mg/L)去除率(%)COD375≤100≥73.3BOD5150≤30≥80SS150≤30≥80TN45――――氨氮36≤25≥31TP5≤3≥403、运行概况2008年6月投入运行,2013年4月一期工程已通过验收。采用改良A2/O处理工艺,设计处理能力10万吨/日(一期),出水执行GB18918-2002二级标准。根据2013年11~12的污水处理厂督查数据可知,2013年11月共处理污水217.815万吨,运行负荷率约72.6%,进水污染物平均浓度:COD为232mg/L,SS为417mg/L,氨氮为25.4mg/L,TP为8.65mg/L;出水污染物平均浓度:COD为36.8mg/L,SS为74mg/L,氨氮为6.3mg/L,TP为2.14mg/L。2013年11月共产生干泥295.6吨(泥饼含水率为80%),部分污泥运往丁山宏泽热电有限公司处置,部分通过中环正源污泥焚烧干化场干化。在线监测系统已安装,有pH、COD、SS、TP、NH3-N、流量计等。检查当日,在线监测监控系统运行正常,中控系统运行正常,台账、原始数据记录较为规范。近期无停休或事故记录。项目为西向水厂输配水干线工程,项目设置郑岙泵站一座,产生少量的管理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目前泵站所在区域无已建管网,近期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标后回用不外排,项目所在地属于东片污水处理厂纳管范围,远期,待所在区域纳管后可纳入东片污水厂处理。6、《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2011—2020(修编)》简介(1)规划范围本次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的范围分为两个层次:生态园建设保护区和生态园建设协调区范围,总规划用地面积为127.9km2。①生态园建设保护区范围规划生态园建设保护区范围即生态园范围,包括三垟湿地和大罗山(含部分谷地),总用地面积114.2km2。其中,三垟湿地范围北至瓯海大道,西至温瑞大道东南侧部分用地,东至中兴大道,南与大罗山相接,面积约11.3km2。大罗山范围包括大罗山山体和部分作为出入口用地的谷地,面积约102.9km2。②生态园建设协调区范围划定以环大罗山山麓的规划道路、瓯海大道、环山北路、环山东路、环山南路、温瑞大道为界(高教园区、瓯海区仙岩镇建成区用地除外)的大罗山谷地为协调区,是生态园和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协调过渡区域,协调区范围面积达13.7km2。(2)功能定位温州生态园区定位为以生态为主题,山水为特点,地域文化为内涵,集生态保护、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型生态旅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地产开发合同终止协议
- 度养殖场场地租赁协议合同
-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标准版
- 简易婚姻解除合同模板及标准范本
- 外加工服务合同示范文本
- 11《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
- 劳动合同纠纷案由范本汇集
- 7 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圆明园的诉说》(教学设计)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
- 13《猫》(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 借款合同模板大全:参考编号62970
- 儿童和青少年高尿酸血症的预防和管理
- 华为基建项目管理手册
- 酒店服务礼仪(中职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燃烧器更换施工方案
- 体育旅游课件第二章体育旅游资源
- 节能降耗培训
- 质量部架构图
- 结构化学-第1章讲义课件
- 粉尘防爆安全管理台账-全套
- 管道完整性管理方法及应用
- 传媒侵权法介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