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班级】高一一班【时间】周一上午第一节【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明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制度变化与创新、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既是国家分裂、民族交融的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变革时期,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历史发展的过渡时期。时空观念:通过学习,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时间、标志等。史料实证:通过对史料进行分析,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具体内容等。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的冲突与和平交往,感受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教材分析】第五课是第二单元的开篇,上承繁荣的两汉时期,下启昌盛的隋唐时期,是历史发展的过渡时期。本课共六页,分为四个子目,是按照王朝建立的时间顺序进行讲述的,整体来说内容较为分散,需要进行整理,可以将其总结为政权更迭、经济发展、民族交融三个部分进行教授。教材所示政权形势图、民族分布图等需要稍加补充和利用。【学情分析】在初中时期,同学们已经学习过有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致上了解政权更迭,没有深入学习有关江南开发与民族融合的具体内容;此外也没有具体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的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江南经济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教学过程设计】【课程导入】(给出“桃园三结义”图片)大家应该都认识图片上的这三个人,这张图讲的就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个人桃园结义,此后三人同心协力共同建立了一番伟业。桃园结义也算是《三国演义》这本书中的“名场面”,真实的历史是否与这部书所讲述的相同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的历史。【新课讲授】【第一课时】第一部分·政局变化:三国鼎立到南北分治汉末割据到三国鼎立(给出“汉末诸侯割据示意图”“三国鼎立形势图”)上节课我们学到东汉末年时期各地长官趁社会危机尖锐拥兵自重,军阀割据混战,其中实力比较强大的有董卓、袁绍等人,但是经过常年混战攻伐,最终胜出的是大家最熟悉的三个人物:刘备、曹操、孙权。大家可以阅读课本第26页标题下面诸葛亮对当时局势的分析,这“三分天下”的预言最终成真。在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为魏;随后,刘备在公元前221年称帝,沿用汉的国号,史称蜀汉,简称为蜀,定都于成都;公元前222年,孙权也称帝,定都于建业,国号为吴。自此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其中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略占上风,蜀国和吴国则注意加强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这段历史因为曲折的情节,群出的英雄人物,一直是为民间所津津乐道,但是大家要注意的是,像《三国演义》这种书籍,毕竟只是小说,虽然文化价值很高,但总有夸张和弯曲的情节,不能作为正史来学习与研究。三国鼎立到短暂统一(给出“西晋时期示意图”)三个国家经过长时间的混战,最终形势发生了变化。公元263年,魏国权臣司马昭发兵灭了蜀国,公元266年,司马昭的孙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又灭掉了吴国,完成了统一。但这个统一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短暂统一到偏安一隅·八王之乱(给出“八王之乱”示意图)自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死后,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宗室诸王为争夺中央政权而互相残杀,引发了共历时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等人,参与这场动乱的西晋皇族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这场内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公元316年,只统一了几十年的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自此之后,中国又进入了一个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又演变成南北朝的对峙。·永嘉南渡(给出材料)材料一:西晋灭亡时的年号为“永嘉”。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时,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羯人石勒在东郡击败晋军,杀王公以下十余万人。—《中华文明史》大家阅读这段材料,大致了解一下当时混乱的情况。匈奴人攻破洛阳后,西晋的统治就结束了,当时北方地区被严重破坏,在其情况之下,大量人口难逃,史称“永嘉南渡”。(给出“永嘉南渡示意图”)从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原居于北方的汉人大量南迁,而与此同时,更北方的少数民族迁居于北方,占据了原汉人居住之地。(给出“东晋十六国形势图”)汉人南迁之后,西晋的宗室贵族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在东晋的统治过程中,北方逐渐形成了割据,大部分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总共有十六个,合称为“十六国”。此时形成统治南方的东晋与在北方割据的十六国对峙的局面。南北政权分治与对峙1、南方东晋虽然建立,但由于仓促立国,无论是政治影响,还是军事实力,都极为有限,不得不借助于自中原南迁的士族以及南方士族的联合支持。·东晋士族政治的形成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了一个社会阶层,称为士族。“永嘉南渡”中逃往南方的几家士族先后把持朝政,成为东晋统治的支柱。东晋朝廷对这些士族、特别是其代表人物,给以尽可能多的倚重和照顾。以至于使高门士族的首领得以和东晋皇室在实际上分享统治权力,他们控制了最重要的军政实权,把皇帝的权力压缩到有限的范围之内。这是皇权衰微、士族得志的时代。在东晋所出现的门阀统治秩序,标志着士族政治发展到巅峰状态。(阅读课本第28页“历史纵横”)大家可以根据课本来了解一下当时情况。东晋士族之盛,除了政治上以高门垄断朝廷要职世代为官、军事上以士人专兵、经济上按官品占有大量田地和人口、免除赋役之外,还表现为在婚姻上实行门阀等级内婚制、在社会上强调籍贯(郡望)的重要性。后两者的目的,在于保持和显示士族门第的高贵。以婚姻关系的缔结而言,士族最讲究门第对等,严格按照同类相婚的习俗行事。如果士族人物与庶族通婚,就会遭到社会舆论的讥笑。在此背景之下,中央政权衰弱,各个掌权士族之间互相攻歼,势力逐渐削弱。公元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称国号为宋。东晋灭亡。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为“南朝”。2、北方·前秦北方的“十六国”局面在4世纪下半叶时结束,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强大起来,统一了北方割据局面。前秦统一北方后,开始大举进攻东晋,公元383年,在淝水发生决定性战役,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寿县,在此一战中,东晋以八万兵力战胜前秦八十万兵力,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著名的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就出自于这场战役。在此一战后,北方各民族之间尚未解决的矛盾又重新显现出来,前秦政权迅速消亡。北方又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北魏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这就是北朝与南朝的对峙局面。·最终的统一(给出“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形势图总结大家可以根据这幅图来理解和记忆这段历史,东汉末年分三国,西晋短暂统一,东晋与十六国对峙,南朝与北朝对峙。最终隋朝统一全国,结束分裂局面。大家经过第一部分的学习,了解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上是非常混乱和复杂的,特别是传统上一直富饶的黄河流域地区被战争破坏严重,所以在这段时期内,中国的经济是怎样发展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部分,人口南迁与江南经济的开发。第二部分·经济南移:人口南迁与江南经济开发首先,大家先来看一段材料,再结合课本第28页对江南经济的描述和“学思之窗”所给出的材料,了解一下当时的基本情况。(给出材料)(阅读课本第28页“学思之窗”)材料二: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摘自《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三:先秦与秦汉时期,江南农业虽有所发展,但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重心黄河流域。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战乱频仍,大量北方人口南迁,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以后,上百万中原人口迁到长江流域定居。南迁农民具有强烈的农业开发愿望,不仅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也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他们与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共同开发南方,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当时,南方相对安定,一些统治者实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为江南开发提供了较好的环境。---摘自《中国古代史》仔细阅读材料二到材料三和“学思之窗”,就可以看出江南之地地经济从汉朝时到东晋时发生了巨变,我们接下来就探究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具体表现。问:通过这些材料,可以了解到当时江南发展的背景是什么呢?答:西晋末年,北方战乱。没错,从西晋末年开始,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流亡南下,第一部分中我们也学到了“永嘉南渡”这一部分,讲的就是北方民众向南迁移。原本较为先进的北方人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带来了丰富充实的劳动力资源,这就促进了当时江南经济的发展,我们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几方面来学习当时经济发展情况。农业(给出“施肥图”“牛耕图”“水碓示意图”“龙骨翻车示意图”)北方人民南迁以后,在南方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工程;还推广改进牛耕,精耕细作,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技术;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图片中就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技术和工具。经过他们的努力,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种类增多,产量也大幅提高。手工业(给出“织履图”“瓷尊、瓷瓶图”“南朝灌钢法示意图”)除了农业方面的发展,在手工业方面,南方在纺织、矿冶、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这几张图片就展示了当时织造、瓷器、铸钢方面的发展。商业(给出“江南地区的开发示意图”)问:大家从商业发展的角度出发,观察一下这张图片显示了哪些信息?答:出现许多大型商业城市。非常好,大家找的十分准确。当时涌现出了非常多的商业城市,以建康城为例,在南朝时期,建康城除城内官立的大市、北市、东市、宫市外,在秦淮河东北岸一线又备置有官市征税的大市及10余所小市,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可以看出当时当时商业发展的盛况。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经过隋唐五代,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第三部分·民族交融:民族斗争与汉胡互化我们前面的课程中学到过在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时期,各地战乱频发,却因此促进了少数民族与“华夏民族”的交流,从而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一刻中所学到的三国两晋南北朝也是一个在政治上混乱割据的时代,相信大家也注意到了在前面就已经出现了许多少数民族的名称,他们甚至参与到中原的战乱中,这也就会出现各民族交融的局面,我们接下来就学习这段时期内的各民族间的冲突与融合。五族内迁(给出“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与流民南迁示意图”)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魏晋之际,胡族内迁形成高潮。到西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还有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族。我们前面也讲到过,“八王之乱”后,晋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调敞,中原汉族军事力量迅速衰退。316年,晋王朝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这使得内迁的诸少数民族乘机举兵争夺中原地区控制权,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也指后来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五族内迁使得北方汉人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内迁的少数民族逐渐汉化,这有利于民族融合,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但民族矛盾也不可避免地被激化。汉化改革到了东晋时期,北方出现了十六个政权,他们大多数是由内迁的少数民族所创建的,他们都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和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民族之间在后来的长期混战中差异慢慢缩小。到了4世纪末期,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在439年统一了北方。北魏的统治者致力于学习汉族制度,开始逐步实行汉化改革,我们接下来就学习一下北魏的汉化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的冯太后掌政时,已经开始学习汉朝制度,实行均田制,将无主荒地分给流民,这使北魏的国力有所增强,为后来的孝文帝改革打下了基础。在5世纪的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积极实行汉化改革。(阅读课本第30“史料阅读”)大家可以通过课本上的材料来了解一下孝文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从小就喜爱汉族文化的人,并且精通诗赋,善谈经义。政治我们先来看他实行汉化改革政治方面的内容。(给出材料)材料四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问:同学们现在根据材料四,指出北魏迁都的过程及特点。答:过程:由盛乐迁至平城,再由平城迁至洛阳。特点:不断南迁。北魏孝文帝迁都是整个改革的关键,原来的都城太过于靠北,不利于获得比较丰饶的物资,也不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迁都之后有利于巩固改革成果和进一步推行社会改革。深入改革及影响(给出材料)材料五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业改大功。---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六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问:根据以上材料和课本第30页的内容,概括孝文帝改革汉化政策的主要表现,并思考一下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答:表现: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影响:孝文帝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促进了社会繁荣,为隋唐盛世出现打下了基础。没错,通过分析材料课本内容,我们知道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单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还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土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