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人类学 课件 第7、8章 中国的都市化、都市与都市问题_第1页
现代都市人类学 课件 第7、8章 中国的都市化、都市与都市问题_第2页
现代都市人类学 课件 第7、8章 中国的都市化、都市与都市问题_第3页
现代都市人类学 课件 第7、8章 中国的都市化、都市与都市问题_第4页
现代都市人类学 课件 第7、8章 中国的都市化、都市与都市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中国的都市化01第一节中国的乡村都市化CONTENTS一、与乡村都市化相关的两个问题二、乡村都市化新的视野(一)乡村都市化是在中国特有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系中提出的命题中国特有的城乡分割二元体系

差序格局与城市发展城市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紧密结合城市发展依赖国家政治导向(二)乡村都市化概念与都市化概念2.1不同观点对乡村都市化的定义

工业化过程中的城市化

城市化的两个阶段

农民把工业引进乡村的选择2.2看法的不足和都市化概念的片面理解

人口向城市的集中不符合中国实际

需要城市与乡村同步发展

第三世界国家都市化发展的教训2.3新的视野和思路

都市化的多样化途径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解决乡村都市化新的视野二、乡村都市化新的视野概述乡村都市化的阶段对西方都市化理论的反思乡村都市化的类型城乡融合区的形成条件和过程乡村都市化的发展形式乡村都市化在珠江三角洲的实践概述都市化演变:

城市与非城市地区相互联系增加,乡村都市化是城市与乡村相互影响的过程。文化融合:

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形成整合的社会理想,即“乡村都市化”。城乡差距缩小:

伴随乡村都市化,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农村逐渐趋同于城市。乡村都市化的阶段1.集镇化:

村落的设施逐渐配套,村头的工业区成为聚集人群的热闹商业区。2.市镇化:

集镇的规模扩大,基础设施完善,生活水准提高,商业、娱乐、文化设施逐渐完善。对西方都市化理论的反思理论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亚洲国家经历了急剧的社会文化变迁,城市与乡村联系更紧密,传统差别逐渐模糊。新理论提出:

如“desakota”(乡村城镇化)更符合亚洲实际情况。乡村都市化的类型三种城乡融合区:农村向城镇转移农业向非农业转变经济增长缓慢而人口密集的地区城乡融合区的形成条件和过程1.人口密度高:

人口聚居地广泛,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2.农业向非农业转变:

农业与非农业部门混合发展,形成有特色的地域类型。3.混合式土地利用:

农业区、家庭手工业区、工业区、郊区混合,带来市场和环境效果。4.妇女从事非农业活动增多:

工业对女性劳动力的需求增大。乡村都市化的发展形式1.村落的集镇化:

设施逐渐配套,形成繁华商业区。2.集镇的市镇化:

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商业、服务功能提升。3.县城和小城市的大都市化:

县级市升级为地级市,“县改市”普遍。4.大中城市的国际化:

城市物质和文化建设参照国际标准。乡村都市化在珠江三角洲的实践实例展示:

虎门镇、大宁等地的发展形式,包括集镇化速度、商业、基础设施建设等。01第二节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与都市化CONTENTS一、边疆城市的都市化——瑞丽二、少数民族地区的都市化——峨山三、藏区的都市化——堆龙德庆四、结论一、背景介绍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汉族为主体,少数民族地区都市化模式不同。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5个自治区及云、贵、青等8省区。统计数据(1988年):

8省区共有72个市,其中地级市19个、县级市53个。

城镇人口占37.8%。一、边疆城市的都市化——瑞丽1.介绍

瑞丽以傣族为主体,地处边疆,面积1020平方千米。2.边疆开放和都市化

沿边开放促进经济和都市化。

边贸开放,推动瑞丽经济繁荣。3.旅游资源

瑞丽独特的热带植物、宗教建筑、民居。

旅游业蓬勃发展,吸引国内外游客。4.经济发展

优惠政策吸引投资,主要以广东和四川为主。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服务业繁荣。二、少数民族地区的都市化——峨山1.峨山概况

位于玉溪南50千米,彝族为主。

经济起步较晚,商贸业发展富裕。2.彝族的都市化

商贸业和运输业是主要经济产业。

彝族从事长途贩运和商贸活动,资金积累较快。3.峨山小街镇

文明办事处,重点发展商业街。

多种经济产业,以茶叶种植为主。4.高平乡

海拔最高,主要经济是采石、采矿和烟草种植。

农业以烟草为主要财源。(一)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堆龙德庆农村经济发生重大变革,包括民族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餐饮服务业等兴起。乡镇企业数量增加,经营范围涵盖水泥厂、矿泉水公司、福利服务公司、哈达厂、粉条厂、糌粑加工厂等。多种经营兴起,重点在拉萨附近,涉及运输、加工、采集、建筑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对农村生产结构带来重要影响。三、藏区的都市化——堆龙德庆(二)劳动力结构的改变NO.180年代前期,农牧业劳动力占比高,但随着时间推移逐年减少,其他行业劳动力逐渐增加。NO.2交通运输业、邮电业、外出劳动力比例显著提升,商业、餐饮服务业劳动力增长速度也较快。NO.3工业劳动力比例下降,主要由于农村工厂倒闭,建筑业劳动力呈增加趋势。(三)生活方式的变化1.食

主食结构转变,副食品种丰富,农民对面条、米饭等的喜好增加。

炊饮方式丰富。农民外出就餐现象增多,食品购买量增长。2.穿

传统氆氇藏装逐渐被汉装替代,农民对穿着的观念发生变化。

购买成衣制品逐渐流行,对面料和制作方法的选择发生改变。3.住

农民居住条件改善,修建新房比例增加,使用房屋面积和价值增加。

生活设施改善,卫生条件提高,燃料逐步过渡至木柴、太阳能、电等。4.用

现代化家电及用品普及,电视机、录像机逐渐进入农村家庭。

家庭用品的内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文娱用品和书报杂志费用增长。5.休闲娱乐活动

农村文化娱乐方式丰富多彩,城市居民的娱乐方式逐渐在农村兴起。

甜茶馆成为农村人活动的中心,促进人们娱乐、交流信息。(四)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价值观念的转变1.农牧民文化水平提高

农牧民注重自身文化知识的补习,重视子女教育,投资于学校建设和教学设备。

农牧民参与义务教育的意识增强,学龄儿童入学率提高。2.婚姻观的变化

80年代择偶标准发生变化,兴农养猪、经商能人成为择偶的优先对象。

农村小伙子们更注重经济实力和致富动力。3.宗教信仰上的变化

农村宗教信仰发生变化,虔诚程度逐渐减弱,更多资金用于家庭生产。

宗教活动在农民日常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减小。4.大众传播的普及和信息交流的加强

农村社会关系圈逐步开放,现代社会关系圈取代传统关系圈。

电视机、录像机、甜茶馆成为农民娱乐和信息交流的主要场所。5.商品意识的形成

农村经济结构变革促进商品意识的形成,农民逐渐意识到商品交换的必要性。

农民通过外出打工、学习驾驶技术等方式,形成较为成熟的经商意识。(一)峨山高平乡和文明办事处的发展道路比较峨山高平乡:

以烟草、茶叶、山货为主要农业产业,粮食自给。

成功发展开矿和水泥厂,充分利用本地资源。

贫瘠地区通过绿化和封山育林,将林木成材作为未来的产业支柱。

商业网络普及,教育普及,乡村都市化进程较为缓慢。峨山文明办事处:

商贸起步,发展运输业,完全取代农业,实现乡村都市化。

商业文化传统促使峨山文明办事处快速富裕,成为商业重镇。

教育普及,财政拨款保障,乡政府支付确保教师收入水平。四、结语堆龙德庆:复杂的发展道路,与内地联合办了企业,但由于资源、能源和管理等问题,企业倒闭。依靠自身资源发展,以农业多种经营、劳务输出和交通运输业为重要支柱。汉化和都市化进程逐渐展开,商业普及,但仍保持虔诚的藏传佛教信仰。(二)堆龙德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比较少数民族地区共同之处都市化与汉化进程同步进行,商业的发展使人们学习汉语成为必然。生活方式转变,服饰、饮食结构汉化,经济结构逐渐商品化。宗教信仰保持虔诚,成为日常生活和旅游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三)少数民族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差异沿海地区:

起步较早,乡村工业起到关键作用,带动小城镇和第三产业发展。

商业传统和工业基础较为完备,办工业被证明是成功的实践。少数民族地区:

人口稀少,资源相对丰富,商业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成为财富来源。

避免办工业可能导致对旅游资源破坏,选择自身发展之路。(四)结语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道路因地制宜,选择了符合本地实际的乡村都市化方式。商业的发展不仅带动经济结构变革,也影响了语言、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与沿海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更加注重自身特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01第三节中国大都会区的发展CONTENTS一、21世纪初泛珠三角地区的发展二、都市社区与邻里关系变迁——基于F市邻里关系的个案分析一、21世纪初泛珠三角地区的发展(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二)政策背景下的城市化及趋势(以深圳为例)(三)泛都市区概念的提出(四)广州20年来的变迁(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的特征早期(1978—1995年)的珠江三角洲,外向型城市化(exo-urbanization)特征:1.动力非来自区内大城市中心的经济发展,导致向边沿农村分散。2.外资导致产业结构迅速改变,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3.短期内外资大量流入推动城市化迅速发展。4.乡村都市化地区与大城市间并不存在大量的通勤流。5.港澳地区投资导向效应和跨境进出口推动城市化跨境特征。6.小城镇及县城的制造业投资形成,推动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7.外资创造了大量低技术劳工需求,导致大量区外农村富余劳动力迁入。8.外向型城市化突出了城市化动力的外部因素作用。中心城市功能越来越突出,农村地区面临新机遇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村地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基地和加工区。外来企业为大企业提供配套产品,影响都市化未来发展。都市化特征的转变1.城市化动力由区内大城市中心向外扩散,广州、深圳成为发展中心。2.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并举发展。3.资金流入多元化,外资、区域内各类资金推动城市化发展。4.乡村都市化地区与大城市间经济关系日益密切。5.出口市场多元化,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6.小城镇及县城的制造业逐步升级,技术成分提高。7.吸引全国各地优秀人才,城市化动力内外因素共同推动。深圳市卫星新城发展规划:8个卫星新城充分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业的空间发展布局。2003年率先启动新安新城、龙华新城和龙岗新城的建设。发达的信息网络和现代交通系统促进新城发展。(二)政策背景下的城市化及趋势(以深圳为例)(三)泛都市区概念的提出:特点:1.都市化广泛,从土地景观上已是都市区。2.区域内成熟的乡村都市化地区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都市。3.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存在巨大差异。4.核心区成熟后不断向周边地区扩展。泛都市区的发展面临问题:1.行政分割对环境治理不利。2.资金过于集中在都市中心,“面子工程”投入不足。3.户籍制度带来的不平等。4.老城区和“城中村”改造难。5.城市交通问题。泛都市区发展的解决方案:1.打破行政区划,建立跨市县的组织进行规划和协调。2.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废除地方保护和歧视外来人的政策。3.资金用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会保障能力。4.合理布局经济和产业,实现良性城市区域发展。(四)广州20年来的变迁广州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1.20世纪80年代旧城基础设施改造阶段。2.20世纪90年代城市扩展阶段。3.21世纪初大广州规划阶段。城市化的未来趋势:1.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国际化水平。2.加大城市绿化力度,提高城市环境质量。3.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城市经济水平。4.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5.促进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构建更加完善的城市群。二、都市社区与邻里关系变迁——基于F市邻里关系的个案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与都市社区崛起个案研究:F市某商品房社区邻里关系的变革与挑战“师奶”群体的社交网络社区情感与邻里信任的证明中国城市化进程与都市社区崛起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建商品房小区迅速崛起。单位制时期的强制联系,单位制瓦解后邻里关系变得重要。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对生活方式和邻里交往带来冲击。邻里关系的变革与挑战人际交往的感情因素被理性因素替代。成本—收益分析使邻里关系处于尴尬境地。邻里交往是社区共同体存在的基础。个案研究:F市某商品房社区以F市商品房楼盘为田野,选取“师奶”群体进行观察。探究社区居民日常的交往图式,邻里关系的冲突与互助。社会网分析维度下,回应“社区消解”、邻里人情淡漠的观点。“师奶”群体的社交网络形成较大的关系网络前,通过同学、老乡方式建立密切交往。由于相同的生活方式,形成一定的小圈子,一起逛街、购物、享受美食。家庭成员被卷入关系网络,包括丈夫、孩子等。社区公共事务中扮演关键角色,如管理体育设施、业主委员会的建立等。社区情感与邻里信任的证明在都市现代化中,邻里关系并非绝对淡漠。“师奶”们展现社区情感、邻里信任的存在。社区不仅是共享区域,更是共享社会生活的地方。THEENDTHANKS第八章都市与都市问题01第一节都市问题CONTENTS一、都市社会问题二、世界都市的主要问题三、都市与犯罪一、都市社会问题都市问题的多样性使其涵盖社会和物质环境两大类。社会问题主要包括犯罪率、青少年犯罪、家庭问题、失业、贫困等,而物质环境问题主要关注城市规模、拥挤、服务短缺、棚户区、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二、世界都市的主要问题世界各都市面临一系列共同问题,其中包括规模过度发展、拥挤、服务短缺、棚户区、交通拥挤、失业、社会争端、环境恶化、都市扩张与农用地减少等。这些问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二、世界都市的主要问题1.规模过度发展

城市人口和地域规模的过度发展引发其他问题。2.过度拥挤

人口过度稠密导致竞争有限职位,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3.都市服务短缺

城市无法提供满足居民需求的各种服务,如住房、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4.棚户区与非法居住区

特别在发展中国家,大量乡村人口涌向城市,导致建立在城市外围的简陋住所。5.交通拥挤

人口密集和机动车增加导致普遍的交通拥挤问题。6.缺乏社会责任心

竞争有限资源导致社会责任心的缺失。7.失业和低就业率

城市人口增长导致就业困难,企业裁员加剧失业问题。8.种族与社会争端

不同种族、民族和团体的聚集可能引发冲突。9.环境恶化

空气、水、噪声污染等导致都市环境恶化。二、世界都市的主要问题二、世界都市的主要问题10.都市扩张与农用地减少

城市扩张以土地为代价,使农用地减少,引发土地利用问题。11.行政组织问题

复杂的行政结构难以集中统一管理,监督困难。12.难民和难民营

政治难民和战争导致的难民问题给城市带来新挑战。13.停滞与负增长

一些国家经济停滞导致就业和失业问题,有的国家负增长是以破坏资源和生态为代价的。三、都市与犯罪从犯罪学角度看,城市犯罪率高有三个主要原因:1.地理环境造成犯罪分子、动机、手段

犯罪分子集中、人际关系冷淡、传媒提供犯罪示范等。2.地理环境孕育犯罪客体

引诱犯罪的财富集中、夜间活动增多、地理环境复杂等。3.提供犯罪场所和机会的地理环境

公共设施管理不严、高层建筑阻碍视线、居民熟视无睹、互不关心等。02第二节都市与负性反应的研究CONTENTS一、高人口密度与拥挤的理论研究二、高人口密度与拥挤的实证研究一、高人口密度与拥挤的理论研究1.1物质论/经济论

认为高人口密度导致空间供给减少,引发不良竞争和混乱。1.2本能论

主张人有一种本能的空间需求,当个人空间被侵占时,可能引发病态行为,如都市中的少年帮派争夺地盘。1.3生理论

高人口密度与拥挤可能导致生理上的过度刺激,影响人的生理状态,如免疫力衰退和妇女流产率上升。一、高人口密度与拥挤的理论研究1.4心理论

高人口密度与拥挤可能引起个人心理与社群的压力,破坏对个人社会空间的需求,导致强烈的反应。1.5人类学、社会学理论

强调个人对环境适应性,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高人口密度与拥挤的看法会有所不同。1.6价值论

认为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使得主要的社会价值观难以适应,可能导致社会混乱。二、高人口密度与拥挤的实证研究研究高人口密度与拥挤是否引发各种社会病态的实证研究有三类:2.1动物研究2.2实验室研究2.3自然状态下研究2.1动物研究卡尔霍恩等人通过对老鼠的研究支持高人口密度与拥挤引发社会病态的观点,但社会科学家对将动物实验结果推论到人类社会持怀疑态度。2.2实验室研究通过对志愿者进行实验,人为设计高人口密度与拥挤的环境,但存在参与者非一般人、知晓实验的问题。2.3自然状态下研究在自然状态下研究高人口密度与拥挤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如加勒等人的研究,提供更真实的社会行为反应。以爱德华兹等人的1982年研究为例,结果显示高人口密度与拥挤对个人行为有显著影响,尤其在夫妻关系和精神健康方面。以上研究表明,高人口密度与拥挤对个体和社会行为产生影响,但在实证研究中仍需深入探讨。03第三节城市与人类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