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突破要点19文言文阅读之评价感悟(学生版)_第1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突破要点19文言文阅读之评价感悟(学生版)_第2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突破要点19文言文阅读之评价感悟(学生版)_第3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突破要点19文言文阅读之评价感悟(学生版)_第4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突破要点19文言文阅读之评价感悟(学生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要点19文言文阅读之评价感悟1.【2022·重庆·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小石潭记柳宗元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已,曰奉壹。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隔篁竹”中的“篁”,根据其偏旁是“⺮”,可推测其意与“竹”相关。B.“空游无所依”中的“依”,运用组词法,可解释为“依傍”。C.“不可知其源”中的“源”,以成语“源远流长”来印证,可知其意为“源头”。D.“隶而从者”中的“从”,通过勾连“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从”,可理解为“学习”。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作者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B.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如“蒙络摇缀”一句,连用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树枝藤蔓的各种姿态。C.作者停留潭上,“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让他感觉闲适宁静。D.本文写景善用比喻,“斗折蛇行”写岸势,“犬牙差互”写溪身,巧妙而贴切。★4.下面的链接材料表明了对游记写作及游览的一种观点,请简要概括。你是否赞同链接材料中画线部分对《小石遭记》的分析?请简要评析。【链接材料】古人游记,写尽妙景,不如不写尽为更佳;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盖写尽游尽,早已境味索然,不写尽不游尽,便见余兴无穷。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上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妙境。(节选自清代孙琮《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二)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评析: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D

2.(1)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2)(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走。

3.B

4.不写尽不游尽(或:留白、言已尽而意无穷)。

示例1:赞同。遥望潭西南一段,所见之景极多,但作者只写了溪身和岸势,(或:作者只写了潭西南方向之景,未写其他方向之景)这就是不写尽;潭上不久坐一段,作者游了小石潭之后,即无心再游,这就是不游尽。示例2:不赞同。遥望潭西南一段,见溪流却不知其源,这应是不游尽;潭上不久坐一段,只写了对环境的感受,未写内心的贬谪之愁,这应是不写尽。【解析】1.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的理解。D.“通过勾连‘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从’,可理解为‘学习’”表述有误,“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从”,可理解为“学习”,而“隶而从者”意思是跟着同去的人,“从”为“跟从、跟随”;故选D。2.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见,看见;下,向下;尤,格外,特别;清冽,清凉。(2)句重点词语: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俶尔,忽然。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A.“文中作者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表述有误,联系文章内容可知,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C.“‘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让他感觉闲适宁静”表述有误,作者观鱼后坐潭上,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中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反映了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D.“‘斗折蛇行’写岸势,‘犬牙差互’写溪身”表述有误,联系文中“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的内容可知,“斗折蛇行”写溪身,“犬牙差互”写岸势;故选B。4.(1)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时,认真审读材料,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提取概括。通过材料中“古人游记,写尽妙景,不如不写尽为更佳;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盖写尽游尽,早已境味索然,不写尽不游尽,便见余兴无穷”的内容可知,表明了对游记写作及游览的“不写尽不游尽”的观点。(2)考查对链接材料的理解和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解答时,围绕链接材料中“不写尽不游尽”的观点和“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上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妙境”的评价,结合选文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不论是否赞同,均应表明观点,结合文章内容作答,并言之有理。示例一:赞同。文章第三段写“西南而望”,只突出溪水若隐若现、岸势参差不齐,并没有写清楚其源头,此所谓“写尽妙境,不如不写尽为更佳”;第四段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表明作者一行并没有游尽小石潭,此所谓“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示例二:不赞同。“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只描写了溪流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却没有描写或探究它的源头,这应是不游尽;“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指描写了作者对环境的客观感受,没有触及自己被贬后内心的失意和凄苦之情,这应是不写尽。【参考译文】: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文言文阅读评价感悟题丢分的原因主要有:1.对文章内容理解不透彻,不深刻,导致答题不准确。2.不能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不会组织语言或者语言贫乏,回答问题词不达意。3.感悟不能联系实际,不能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文言文评价感悟包括对文言文写人状景的基本方法的评析,对基本写作技巧的赏析,对文章语言的赏析,对人物形象的品评,结合社会现象和个人经历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解答感悟评价类试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认真阅读选文。要有针对性地反复阅读选文(包括链接材料),理解文中内容、情感,再结合理性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2)善于捕捉信息。要运用恰当的组合,对词义、人物、事件、主题思想或文学形象等重要信息进行筛选,形成自己的理解。(3)联系生活实际。要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对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提出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当然还要考虑观点的正确性。(4)组织语言。语言要简洁明了,通顺流畅。标注★的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评价感悟题”这一考点。1.【2022·山东枣庄·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①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②百口。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③,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选自《渑水燕谈录》卷四)【注释】①缣:细绢。②仅:将近。③令:善,美好。1.请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1)百废具兴

(2)前人之述备矣

(3)范文正公轻财好施

(4)日食米一升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以养群从之贫者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4.乙文体现了范仲淹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用甲文中的句子回答)★5.《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请结合甲乙两文,具体说说你对范仲淹忧乐观的看法。2.【2022·河南焦作·模拟】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③……④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1.下列选项中加点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卒获有所闻

卒皆夜惊恐

士卒多为用者B.色俞恭,礼俞至

未尝稍降辞色

征与色,发于声C.计日以还

是日更定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D.谓余勉乡人以学者

以君之力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3.第一段中两处提到“不敢”,分别写出了“我”怎样的品质或态度?★4.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说说你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获得了哪些启示?【链接材料】顾欢贫,乡中有学舍,无以受业。欢于舍壁后倚听,无遗忘者。夕则燃松而读,或燃糠自照。刘峻自课①读书,常燎麻炬②,从夕达旦。时或昏睡,爇③其鬓发,乃觉复读。闻有异书,必往祈借。崔慰祖谓之书淫④。吴生⑤曰:囊萤、映雪、刺股、凿壁,古人贫而勤学,皆此类也。余所最旨⑥者,王休泰贫而好学,尝三日绝粮,执卷不辍。家人诮⑦之曰:“困穷如此,何不耕?”王徐答曰:“我尝目耕耳。”读书者当观此。【注释】①课: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教授或学习。②燎麻炬:点燃用麻制的火把。③爇(ruò):点燃。④书淫:旧时称嗜书成癖,好学不倦的人。⑤吴生:吴与箕,明末著名诗人、学者。⑥旨:意图,意向,此指推崇。⑦诮(qiào):讥讽。1.【2022·云南曲靖·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周敦颐)【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④处,赐好说⑤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⑥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⑦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⑧,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出自《孔子家语》)【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⑤说:谈论。⑥视:看,比照。⑦化:融和。⑧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可爱者甚蕃:______

(2)不蔓不枝:______(3)赐好说不若己者:______

(4)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3.认真阅读【甲】【乙】两文,对比“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与“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两种处世原则有何异同?★4.【乙】文中“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例1:【2022·湖南湘潭·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节选自《鱼我所欲也》)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不可得兼

风雨兼程

统筹兼顾B.不为苟得

一丝不苟

苟全性命C.人之所恶

深恶痛疾

褒善贬恶D.可以辟患

不以物喜

严阵以待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3.文段中蕴含着一个人生准则,请你概括出来。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一准则的理解。2.【2022·湖南常德·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蔓不枝/青树翠蔓 B.香远益清/自以为大有所益C.予谓菊/秦王谓唐雎曰 D.宜乎众矣/诚宜开张圣听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晋陶渊

明独爱菊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你从“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依据上文,谈谈“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人格的现实意义。3.【2022·山东潍坊·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孔子适齐,中路闻哭者之声,其音甚哀。孔子谓其仆曰:“此哭哀则哀矣,然非丧者之哀矣。”驱而前,少进,见有异人焉,拥镰带索,哭者不衰。孔子下车,追而问曰:“子何人也?”对曰:“吾,丘吾子也。”曰:“子今非丧之所①,奚哭之悲也?”丘吾子曰:“吾有三失,晚而自觉,悔之何及?”曰:“三失可得闻乎?愿子告吾,无隐也。”丘吾子曰:“吾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后还,丧吾亲,是一失也;长事齐君,君骄奢失士,臣节不遂②,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夫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孔子曰:“小子识之!斯足为戒矣。”自是弟子辞归养亲者十有三。(选自《孔子家语》)【注】①丧之所:举行丧礼的地方。②遂:成功,实现。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适齐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或美称。B.子何人也

子:表敬的第二人称代词。C.子欲养而亲不待

子:孩子,兼指儿子和女儿。D.小子识之

小子:对人的蔑称。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中路闻哭者之声

陈涉者,阳城人也,字涉(司马迁《陈涉世家》)B.孔子谓其仆曰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蒲松龄《狼》)C.然非丧者之哀矣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欧阳修《醉翁亭记》)D.追而问曰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出师表》)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晚而自觉,悔之何及?(2)自是弟子辞归养亲者十有三。★4.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简要回答。4.【2022·四川内江·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①,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干②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竞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④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注释】①角:较量。②干:这里是游说的意思。③洫:田间水道。④费:通“废”,废弃。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1)自谓可将十万()

(2)会有土寇()(3)几为所擒()

(4)使试于一村()2.翻译下面句子。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3.选文讲了什么道理?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感悟。5.【2022·广西贺州·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①者如彼,而卒莫消②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③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注释】①盈虚:盈,指月圆;虚,指月缺。②消:消失。③造物者:自然界,原意指“天”。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B.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但是。D.而卒莫消长也

长:增长。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惟江上之清风A.何陋之有(《陋室铭》) B.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C.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D.公与之乘(《曹列论战》)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如一篇短小的日记,有时间、地点、人物,先叙事,再写景,最后以议论点题。B.【甲】文苏轼夜深不寐,欲寻人赏月为乐,就到承天寺找张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