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备考+古代诗歌考点精讲练_第1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备考+古代诗歌考点精讲练_第2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备考+古代诗歌考点精讲练_第3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备考+古代诗歌考点精讲练_第4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备考+古代诗歌考点精讲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考点精讲练课时二诗歌形象与诗歌语言2课时三成都常考题型训练31课时一理解赏析与情感主旨课时一理解赏析与情感主旨本课时涉及考点:考点1内容理解概括;考点2情感主旨分析;考点3句子赏析(含技巧);考点4画面描绘(2023成都)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4分)鹭鸶杜牧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选自《樊川诗集注》)真题呈现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表诗句赏析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内容:第一、二句通俗朴白,描绘出鹭鸶洁白美丽的形象,以及鹭鸶在夕阳西下,蔽于溪影之中伺机捕食鱼儿的习性。炼字:两个“雪”字连用,突出了鹭鸶的形体之洁白。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表诗句赏析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内容、炼字:一个“惊”字,将眼前之景推向远处,山青鹭白,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图画。诗人接着展开想象,“远映碧山”的点点鹭鸶究竟像什么呢?哦,像雪白的梨花在静谧而轻盈的晚风中飘然落下!手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梨花”比喻鹭鸶,表现鹭鸶受到惊吓后的飞翔情态,富有诗意。同时以“梨花”“碧山”对比,形成色彩的反差,构成清新唯美的画面。【主旨】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生趣的鹭鸶捕鱼图,分别从个体、群体、近景、远景等不同的角度来刻画鹭鸶的形象,描绘出鹭鸶优雅美丽的姿态。1.除了外形,诗人还写到了有关“鹭鸶”的哪些内容?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2分)【答案】(2分)捕鱼之状,惊飞之态。考点1内容理解概括(10年6考)(1)审清题干要求。注意题干中“哪些内容”“观点”“理由”“是什么”“怎么样”等字眼,要先明确答题范围、理清题干问的是什么。如根据1题题干中“除了外形”“还写到了有关‘鹭鸶’的哪些内容”两处,可以明确答题范围和需要理解、分析的内容。方法指导真题呈现(2)在答题范围内,分析诗歌内容。仔细品读涉及的诗(词)句,然后结合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等理解诗歌内容。如1题,根据答题范围可定位至本诗二、三句,“群捕鱼儿溪影中”描绘出鹭鸶捕鱼的画面,“惊飞远映碧山去”描绘出鹭鸶受到惊吓后飞翔的画面。【答题规范】分条简要概括+联系诗(词)句分析。

教材创新设问1.《卖炭翁》讲述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掠夺的悲惨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诗人的态度又是怎样通过对人物、事件的描述表现出来的?

教材创新设问【参考答案】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底层人民在这种掠夺之下生活困苦不堪又无力反抗的黑暗社会现实。诗人对于卖炭翁是满怀同情的,而对宦官及其爪牙则充满了憎恶。但这一切情感并未采取直抒性的表达,而是蕴含在诗歌的叙述和描写以及强烈的对比之中。一方面极写卖炭翁生活之困苦、心理之矛盾、烧炭运炭之艰辛,一方面又将宦官及其爪牙的飞扬跋扈、颐指气使、蛮横无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还有结尾处“一车炭,千余斤”之重与“半匹红纱一丈绫”之轻的强烈对比。作者的鲜明的爱憎之情都蕴含在其中了。

教材创新设问2.《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试结合全诗及作者生平,谈谈你的理解。【参考答案】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与元军作战,被俘,途经零丁洋时,元军逼迫他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他写下了这首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全国创新设问1.(2023山东济南)有人说,本诗诗境不限于雨霁,而是将时间向前、向后进行了延展,扩大了诗歌容量。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2.(2023湖南岳阳)春江渺茫,正好行船。诗人的心情是为友人行船便利而高兴,还是为友人离开太快而不舍?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2.下面是一位同学对“诗歌末句描写飘落的‘梨花’有何妙处”这一问题的回答,有不当和不完整之处,请结合诗意进行修改和补充。(2分)飘落的“梨花”既暗示了春季,又表达了作者的伤春之情。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分)修改:又委婉表达了作者对鹭鸶的喜爱之情。补充:将飞翔的鹭鸶比作飘落的梨花,与“碧山”形成色彩上的对比,共同构成清新唯美的画面。真题呈现方法指导考点2情感主旨分析(10年5考)(1)整体感知,挖掘情感。关注标题和注释,抓住诗歌中的人、事、景等情感载体,挖掘诗歌背后蕴含的情感,了解诗(词)人大致的思想情感。如本诗的标题为“鹭鸶”,诗人以“鹭鸶”为情感载体来表情达意。(2)锁定范围,逐句分析。从诗歌本身去分析。如根据2题题干“诗歌末句描写飘落的‘梨花’有何妙处”,可将答题范围定位至“一树梨花落晚风”一句。(3)概括情感,归纳作答。如2题,“一树梨花落晚风”中用“梨花”来比喻“鹭鸶”,表达对鹭鸶的情感,并未体现“作者的伤春之情”。【答题规范】这首诗(词)通过……的描写,表达了……的情感。

教材创新设问1.《满江红(小住京华)》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青衫湿”是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教材创新设问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山坡羊·潼关怀古》均为怀古之作,说说它们分别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参考答案】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作者热情赞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借古讽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进行了暗讽,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全国创新设问1.(2023江苏苏州)“偶展舆图泪自倾”一句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用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两句诗或自己的话回答。2.(2023浙江绍兴)《春早得雨》应该归到情趣、情怀、哲理哪一类呢?结合词句简要阐述一下吧。考点3句子赏析(含技巧)(2023、2014)(1)定手法。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判断句子所使用的手法[详见图书P153“六、品手法/技巧”]如本诗三、四句,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梨花”比喻“鹭鸶”,同时以“梨花”“碧山”对比,形成色彩上的反差。(2)析效果。根据诗歌使用的手法,分析表达效果。如本诗三、四句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鹭鸶受到惊吓后的飞翔情态,富有诗意。【答题规范】该句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描绘了……的景象,达到了……的效果。

教材创新设问1.《黄鹤楼》前两联连用三个“黄鹤”,读来却没有啰嗦之感,是什么原因?【参考答案】四句中三见“黄鹤”,并不觉啰唆,只因为诗意一气贯通,顺势而下,尤其二、三句两个“黄鹤”顶针连锁,一气呵成,读来毫无滞碍感。

教材创新设问2.《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参考答案】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教材创新设问最后,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直”“圆”二字的“锤炼”之处就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烽烟”多用狼烟,有轻直、聚集的特点,是“孤烟”,不会相互纠缠,故在无风的时节,能够“直”冲云天;苍茫的大漠背景下,“落日”即将没入地平线,显得又大又圆,这也符合我们日常观察落日的视觉感受。“自然”之处还在于,这两句诗所写的独特景象,是长期生活于内地的人刚进入塞外很自然地就会捕捉到的。

教材创新设问3.朗读《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参考答案】潮水涨起来了,江面宽广,两岸更远了;挂起帆,乘船顺风疾行。可见船在江正中,而写景的观察视点又是在船上,所以诗人视野开阔,心潮澎湃,吟诵出这样的诗句。这两句还有更深远的象征意义,即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两岸阔”“一帆悬”是精整的对仗,意境开阔,情绪饱满。3.本诗后两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发挥想象,把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答案】示例:突然,正在溪水中捕鱼的鹭鸶因为受惊而飞起,背衬着碧绿的山色,向远方飞去,那洁白的身影,宛如朵朵梨花飘舞在晚风之中。方法指导考点4画面描绘(2020、2017)(1)锁定诗(词)句,找景物或人物。如根据3题题干中“本诗后两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可知,本题的作答范围为本诗后两句,所写之景为“鹭鸶惊飞”。拓展设问(2)找出有关景物或人物的修饰语、修饰词。如本诗后两句中,诗人用“惊”“碧”“落”分别修饰鹭鸶飞翔时的态势,山的颜色和梨花飘落的状态。(3)将景物组合起来重新描述。如本诗后两句中,鹭鸶捕鱼时因为受到惊吓而飞翔的景象,如同梨花落在晚风中。(4)整合语言,加以想象并对景物进行修饰,将其连缀成画面。【答题规范】联系诗(词)句分析+合理想象+使用修饰词。

教材创新设问1.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结合《雁门太守行》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参考答案】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

教材创新设问2.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送别》就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细读诗作,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参考答案】诗人乘舟东下,随着船只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山岭本是静止的事物,却如影随形,竟至于消失,这里作者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

教材创新设问颈联则以静止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与江上空气的澄净明澈。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这两联的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出作者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心情。但随着离乡越来越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就越来越浓,最后一联则转入思乡之情的抒发。针对训练一、(2023郫都区二诊)阅读下面的明诗,完成1~2题。(4分)于郡城送明卿①之江西李攀龙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注】①明卿:作者的好友。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表诗句赏析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内容:首句从时节、送别地点及风声、雨景,渲染出一种愁情;第二句则紧跟上句,将那悠悠愁思形象化地推进一层。意象:“青枫”除了暗示分别,还透露出一股漂泊的愁情。炼字:“迷”字既点染出凄凄秋雨中特有的迷蒙景色,又暗示离人前途的渺茫,自然界的风雨常使人联想到政治风雨,暗含了诗人对好友今后命运的担忧,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前途不明的忧虑与牵挂。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表诗句赏析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内容:这两句写唯有白云相送入江西,不仅以此显出别时的冷落凄凉,还隐示明卿为人清正廉洁,可与白云作伴,既对遭遇打击的友人表达了同情,显示了双方的深情厚谊,更表达了对友人人格的充分信任,具有宽慰友人的作用。手法:这首诗在感情处理和意象安排上,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首句写秋风秋雨的凄凉迷蒙;第二句写遥望秋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前途的担忧牵挂,氛围虽仍低沉,但境界较前句更为开阔;三、四句基调急转直上,一问一答,冲破了低沉的情调,感情激越。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表诗句赏析【主旨】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之情与宽慰之意。1.青枫、雨组合在一起,除了交代时节和暗示地点之外,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作答。(2分)【意象】【答案】(2分)前两句描写了飒飒青枫、凄凄冷雨、迷蒙秋色、邈远路途,渲染出凄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依依不舍、低回悱恻的离别之情。(或:为全诗奠定了凄凉的感情基调。)2.下面哪一个选项的诗句所寄予的情感与“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最相近?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2分)【句子赏析(含技巧)】【情感主旨分析】A.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B.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C.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答案】(2分)D。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托物寄情,表达了诗人对贬谪友人的不舍之情。二、(2023河北改编)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4分)杨柳枝词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①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注】①永丰:永丰坊,唐代东都洛阳坊名。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表诗句赏析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内容:首句写枝条之盛。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炼字:“金色”“丝”形象地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的娇态。叠用两个“于”字,接连比况,更加突出了杨柳枝的“软”和“嫩”,使节奏轻快流动,与诗中欣喜赞美之情相协调。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表诗句赏析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内容:后两句写的是诗人对柳树遭遇及自己的评价,因为柳树所生之地不得其位,而不能得到人的欣赏,寓意怀才不遇之情,含蓄地抨击了当时的人才选拔机制和相关政府官员。手法:“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永丰柳深深的惋惜之情。【主旨】本诗抒发了诗人对永丰柳的惋惜,同时表现出诗人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1.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杨柳枝的?请简要分析。(2分)【内容理解概括】【答案】(2分)枝条之盛,柳枝软嫩。【答案】(2分)春风迎面吹拂,千万条柳枝开始随风飘动,枝头的嫩芽比金色还要嫩黄,随风飘荡的柳枝比丝缕还要更加柔软。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一句呈现的画面。(2分)【画面描绘】课时二诗歌形象与诗歌语言本课时涉及考点:考点5诗歌形象(意象、人物形象);考点6炼字(2021成都)阅读下面的清代诗歌,完成1~2题。(4分)真题呈现锦城竹枝词四首(其三)彭懋琪百花潭对百花庄,小小朱楼隐绿杨。听得门前花担过,隔帘呼买夜来香。(选自《同治重修成都县志》卷十一)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表诗句赏析百花潭对百花庄,小小朱楼隐绿杨。内容:首句交代了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景色。次句写一栋小小的红楼,掩映在浓郁的绿杨荫中,色彩艳丽,画面感很强。炼字:“对”字将“百花潭”和“百花庄”遥相呼应的情景生动地勾勒出来,为下文的描写做铺垫。“隐”字生动地描绘了小红楼在浓郁的绿杨荫中隐约可见的画面,宛若人间仙境,非常唯美。情感:表现了诗人对所见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表诗句赏析听得门前花担过,隔帘呼买夜来香。内容:闺中女子听到挑担卖花人的声声叫卖,止不住隔着帘子唤住卖花人,买了香气四溢的夜来香。“隔帘”“呼买”二词,把楼中人急于买花的迫切与娇羞表现得淋漓尽致。手法:诗人用了一个“听”字写“门前花担过”,耐人寻味。这里,诗人用听觉写视觉,非常新颖。【主旨】全诗通过对优美、雅致的居住环境的描写表现了高雅的生活情趣,以及通过对买花这一细节的叙述,刻画了一个娇羞可爱的女子形象。1.全诗多处提及“花”,有何用意?请结合全诗,简要作答。(2分)【答案】(2分)通过写“花”,描绘了雅致的居住环境,表现出高雅的生活情趣。真题呈现方法指导考点5诗歌形象(意象、人物形象)(10年5考)考向1意象(10年3考)(1)找意象[详见图书P151“五、找典型形象”]。如本诗物象为“花”。(2)理解意象。结合意象本身的特点,根据提示或示例,理解诗(词)句内容,分析意象的作用,或赏析意象承载的情感,或分析意象营造的意境/氛围/气氛。如本诗中“花”营造了优美的意境,描绘了诗中主人公的居住环境,表现出诗人的生活情趣。(3)组织语言,简要作答。【答题规范】本诗(词)通过……(意象),描绘出……的画面/内容,塑造了……的形象特点/营造……的意境。

教材创新设问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参考答案】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一是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是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教材创新设问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被贬官在外多年,回京路上怀想往事,展望将来,心绪难平中又不乏刚健昂扬之气。这种复杂的情绪是通过哪些意象表现出来的?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参考答案】凄凉的巴山楚水,“闻笛赋”和“烂柯人”,“沉舟”和“病树”,这些意象表现了作者难以平静的心绪;而“千帆过”“万木春”等意象又表现出诗人刚健昂扬的精神。诗人选取意象,无论是悲还是喜,无论是扬还抑,“皆着我之色彩”,历历分明。

全国创新设问(2023四川达州)古诗词中“泪”的意蕴丰富,请分析本诗中的“泪”与下列诗句中的“泪”所表达的情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2.诗句处处写人却未见其人,下面哪一项表述更符合诗中人物身份?请作出判断并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2分)A.避世独居的隐士B.辛勤劳作的妇人C.娇羞可爱的女子【答案】(2分)选C。“小小朱楼”符合女子身份,“隔帘买花”写出娇羞可爱。(也可从排除A、B两项的角度作答)真题呈现方法指导考向2人物形象(2022、2021)(1)仔细审题,明确方向。如2题,由“下面哪一项表述更符合诗中人物身份”可知,解答本题需要先明确诗歌中含有人物的诗句,即本诗三、四句。(2)分析形象特点。结合诗歌具体句段和所给选项,分析人物形象。如“小小朱楼”“隔帘呼买”符合“女子”的身份和性格特点。(3)作出判断,组织语言并简要分析。【答题规范】本诗(词)中的……刻画了/符合(人物)的……形象,写出了(人物)……的特点。

教材创新设问1.《卖炭翁》中有不少精彩之处,如对卖炭老人及宫使形象的刻画。试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参考答案】“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一肖像描写把卖炭老人烟尘满面、十指熏黑的形象刻画得极为生动传神。这是常年艰苦劳作留下的深刻印记,“两鬓苍苍”见其年高,“满面尘灰烟火色”“十指黑”见其极度劳苦,让人为之心酸。

教材创新设问“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对卖炭老人心理活动的描写,“身上衣正单”与“愿天寒”形成不合情理的鲜明对比,“心忧炭贱”则点出了个中缘由,读之催人泪下。“翩翩两骑来是谁”,“翩翩”有轻快之意,用在这里写出了宫使肆意妄为、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情态。“手把”“口称”见其仗势欺人、专横跋扈。“回”“叱”“牵”这一连串动作,则刻画出其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丑恶面目。

教材创新设问2.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读完课文后,你认为原因是什么?木兰的哪些品格最让你感动?【参考答案】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千百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教材创新设问3.如何理解在《行路难(其一)》中李白创造的自我形象?【参考答案】在这首诗中,李白停杯拔剑却又四顾茫然,欲过河山却又踟蹰不前,羨慕古人却又不可追攀,咏叹“行路难”却又迷失方向,誓将乘风破浪却又难以实现。诗人的自我形象,内心的孤独苦闷,情感的动荡不安,言辞的慷慨激昂,都跃然纸上。这其中,有理想的破灭,有梦想的启航,有永不言败的豪情,有舍我其谁的疏狂,其诗确为“仙翁剑客之语”(杨慎《升庵诗话》卷十一)。3.“小小朱楼隐绿杨”中的“隐”字用得极妙,请简要赏析。【答案】“隐”字的意思是“潜伏的;藏在深处的”,“小小朱楼隐绿杨”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小红楼在浓郁的绿树荫中隐约可见的画面。拓展设问方法指导考点6炼字(1)释含义。从字的本身意义入手,联系该字在词典中的意思,把该字放入原句中,解释该字在语境中的意思。如3题,“隐”的意思是“潜伏的;藏在深处的”,在文中交代了小红楼的地理位置。(2)明词性,品手法[详见图书P150“四、寻关键词”]。如3题,“隐”为动词,本诗中指“朱楼”藏在深处的绿树荫里,赋予“朱楼”人的动作。(3)总结归纳,简要赏析。【答题规范】“……”字意思是……,在诗(词)句中指……,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描绘了……的景象/突出了……的特点/烘托了……的气氛,表达了诗(词)人……的感情。

教材创新设问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轼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参考答案】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说“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全国创新设问(2023江苏南通)颔联“寺从山侧见”中的“见”,小南同学读作“jiàn”,小通同学读作“xiàn”,你认为哪种读音更贴合诗意?请将你的理解与同学分享。针对训练一、(2023青白江区二诊)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4分)玉楼春·春景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①波纹迎客棹②。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注】①縠(hú)皱:即皱纱,有褶皱的纱。②棹(zhào):船桨,此指船。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表诗句赏析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内容:上片首句泛写春光明媚;第二句将水波写得生动、富于灵性;第三句写远处杨柳如烟,一片嫩绿,虽是清晨,寒气却很轻微;第四句专写杏花,以杏花的盛开衬托春意之浓。“绿杨”“红杏”都象征着春天。手法:词人以拟人手法,将水波荡漾时产生的波纹,生动形象地写成是在向客人招手表示欢迎。炼字:“闹”字,写出了杨柳如烟、寒气轻微,在静谧意境中红杏在枝头热烈绽放的景象,赋予春景以动感与情态,写活了春景的勃勃生机。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表诗句赏析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内容:下片词人从功名利禄这一方面来衬托春天的可爱与可贵。词人身居要职,官务缠身,很少有时间或机会从春天里寻找人生的乐趣,故引以为“浮生”之“长恨”。于是,就有了宁弃“千金”而不愿放过从春光中获取短暂“一笑”的感慨。既然春天如此可贵可爱,词人禁不住“为君持酒劝斜阳”,明确提出“且向花间留晚照”的强烈主观要求。这要求是“无理”的,因此也是不可能的,却能够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对光阴的爱惜。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表诗句赏析【主旨】这首词通过描绘美丽的春光,表达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整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1.清人刘体仁评道:一“闹”字卓绝千古。请从修辞角度简要分析。(2分)【炼字】【答案】(2分)“闹”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杨柳如烟、寒气轻微,在静谧意境中红杏在枝头热烈绽放的景象,赋予春景动感与情态,写活了春景的勃勃生机。2.结合全词,分析作者通过“劝”字抒发了哪些情感志趣?(2分)【情感主旨分析】【答案】(2分)客棹烟轻,红杏闹春,写出了春意阑珊、春光无限,因此这里的“劝”字表达出了对美好事物与美好时光的向往心态;人生的欢娱太少,为了轻轻一笑而不惜千金,颇有“劝”人淡泊功名利禄之意;作者通过“且向花间留晚照”一句,感怀美好易逝,“劝”慰珍惜人生美好,从容生活。3.从“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两句中,你可以看出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人物形象】【答案】词人很少有机会寻欢作娱,故宁弃“千金”也不愿放过从春光中获取短暂的欢乐,由此可以看出词人是爱惜时光、珍视春光的人。拓展设问二、(2023山东烟台)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4分)岳州晚景张籍晚景寒鸦集,秋声旅雁归。水光浮日去,霞彩映江飞。洲白芦花吐,园红柿叶稀。长沙卑湿地,九月未成衣①。【注】①九月未成衣:反用《诗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之意,意思是天冷却没有加衣服。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表诗句赏析晚景寒鸦集,秋声旅雁归。内容:首联先点明是秋天的晚景。“寒鸦集”“旅雁归”正是晚景;“寒鸦”“旅雁”,正是秋色。“晚景寒鸦集”寓意着孤独和凄凉;“秋声旅雁归”,描绘了大雁归来时发出的声音,寓意着季节的变迁和人生的离别。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表诗句赏析水光浮日去,霞彩映江飞。内容:颔联中诗人的视线从空中向下移动,写湖中和江面之景。通过描绘水面上的光芒和霞光映照在江面上的景象,表现出自然的美丽和变幻。炼字:“去”字描绘出湖面波光晃荡、太阳将落未落时浮在水面上的情景;“飞”字一方面表现晚霞将逝,一方面表现江水的流动。这两个字给画面注入了一种动态美,表现了晚景的特征。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表诗句赏析洲白芦花吐,园红柿叶稀。内容:颈联中诗人的视线继续移动,从陆上着笔写岳阳的风物。这一联“白”“红”二字给画面着色,使之相互映衬,更加明丽多姿。长沙卑湿地,九月未成衣。内容:尾联一转语气,描绘了长沙地势低洼,土地湿润,因此被形容为“卑湿地”。而“九月未成衣”则是指天冷却没有加衣服,寓意着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委婉地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主旨】这首诗咏岳阳秋天的晚景,先写空中飞鸟,次写水上落日和晚霞,再写陆上物产,最后从感觉上写气候,层次分明,构思严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家人的思念之情。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首联中对“晚景”“秋声”的描写,体现了诗人的心境,为全诗抒情奠定基调。B.颔联写景,动中有静,虚实结合,由太阳浮在水面联想到天空彩霞飞舞,江面也如同天空一样。C.颈联中“洲白芦花吐”写芦花开放,使小洲看上去是白的。这种倒着写的手法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例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D.尾联写天冷未加衣,而古时裁衣、授衣多是家妇所为,由此可知,此句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解析】颔联紧承首联,写诗人所看到的景色——傍晚时分,落日的余晖随着水波荡漾浮动,空中的彩霞映照在江面上随着江水一起涌动。这些都是实写,B项中的“虚实结合,由太阳浮在水面联想到天空彩霞飞舞,江面也如同天空一样”赏析有误。【答案】B

2.请根据下列诗句,探究“鸦”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寄托的情感。(2分)【意象】晚景寒鸦集,秋声旅雁归。——张籍《岳州晚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答案】(2分)

“鸦”在古诗词中寄托着作者的孤寂悲凉、思乡怀人之情。课时三成都常考题型训练本课时涉及考点:考点7

比较鉴赏类;考点8

观点评价类比较鉴赏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设题角度主要有:诗歌形象比较(意象、意境、人物、事物、景物形象)、诗歌语言比较(炼字、炼句、语言风格)、表达技巧比较(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诗歌内容、情感基调、思想感情比较。真题呈现菩萨蛮黄庭坚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选自《全宋词》)一、(2022成都)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4分)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表诗句赏析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内容:上片描绘了一幅在春天烟雨迷蒙中,草木生机勃勃,渔翁醉眠桥畔的闲适自得的图画。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手法:“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套用杜甫的两句诗“无人觉来往,疏懒意何长”(《西郊》)、“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通过诗句的媒介,使读者感受到杜甫的诗境,这些诗境又反过来丰富了这首词本身的意蕴。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表诗句赏析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内容:下片写江山形胜,四时的美景吸引着自古至今无数的隐人逸士。将自己对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落实到对陶渊明这位淡泊名利的田园先哲的景仰上,揭示出全词隐逸的主题。情感:下片抒情含蓄委婉。一方面借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典故,表明自己对自然、田园的渴慕之情;另一方面借问答收束全词,通过“君行到自知”含蓄地表达田园风光的美好和向往归隐之意,意味无穷。【主旨】本词套用前人的诗句,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用移花接木的手段表述出来。表达了词人对功名利禄的摒弃、对先哲的崇敬之情以及想要隐逸的决心。1.词中说“问我去何之”,“我”最有可能去怎样的地方?请根据词意概括作答。(2分)2.同是溪边渔者,本词中的“渔翁”与李白《行路难(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的垂钓者分别是怎样的人?请简要作答。(2分)【答案】(2分)环境宁静优美、生活自由惬意的地方。【答案】(2分)本词中的“渔翁”是悠闲自得的人,李白诗中的垂钓者是有政治追求的人。真题呈现考点7比较鉴赏类(10年3考)(1)审清题干,明确比较点。如2题,阅读题干可知需要分别将本词中的“渔翁”和《行路难(其一)》中的“垂钓者”进行分析,由此可以明确该题的比较点为“人物形象”。(2)通读诗歌,分析比较点。阅读诗歌,结合诗歌内容理解分析比较点。如本词中的“渔翁”是“醉着无人唤”,《行路难(其一)》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引用了姜太公在渭水河边垂钓,遇周文王,被任用的典故。(3)条理清楚,概括作答。【答题规范】本诗(词)中的……是……;《××××》中的……是……。方法指导

教材创新设问1.苏轼、辛弃疾同为豪放词派,他们词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苏轼称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即已竖起了词体革新的大旗,与婉约派对阵,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突破了词传统的抒情模式和创作心态,把词的题材拓展到社会生活、个人情感的方方面面,扩大了词的境界,找回了词作者的抒情主体地位,或怀古,或讽今,多抒发文人士大夫的襟怀,影响深远,后人称之为“东坡体”。

教材创新设问辛弃疾几乎只专注于词的创作,作品多,题材广泛,是豪放派词的集大成者,也是南宋豪放词人当之无愧的领袖。他的词被后人称为“稼轩体”。比较本课所选苏、辛两首词,不难看出同为豪放一派,苏、辛词在风格上是不尽相同的。苏词豪放之中更多了些旷达、超迈、洒脱,具有浪漫气息;辛词豪放之中更多了些豪壮、劲健、悲慨,具有英雄气概。这与两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身世、气质、个性都是密不可分的。

教材创新设问2.《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但具体的写作手法有所不同。《石壕吏》只是“客观”地叙述,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表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试结合作品分析这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教材创新设问【参考答案】《石壕吏》直接讲述底层劳动人民的故事,诗人自己并不是故事的主角,而是一个近距离的“旁观者”。一方面,这个故事本身已经足以令人动容,任何直接的议论和抒情都显得多余;另一方面,诗人对这件事情的情感是复杂的、矛盾的,他高度赞扬人民的牺牲精神,而牺牲的具体方式(战争所迫,差役所胁)又是他难以接受的,甚至是需要控诉的,这种复杂的感情也难以直接表达,而蕴含在叙述之中则更能令人回味和深思。

教材创新设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是诗人自己在一场暴风雨中的经历,但诗人并未停留在对自身境遇不幸的描述上,而是能够推己及人,从个人遭际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从而体现出一种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使得诗歌具有了非常深广的社会历史意义;而且诗人也并不是抽象地议论和抒情,而是借助“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样具体、鲜明的形象,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真挚而感人的呼告。如果不借助结尾议论和抒情的升华,诗歌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成就都要大打折扣。

全国创新设问(2023四川眉山)这首词中“今朝露宿何妨”与“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何妨”一词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二、(2019成都)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4分)寒夜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便不同。真题呈现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表诗句赏析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内容:描写寒夜客人来访,诗人以茶代酒,与客人品茗共谈的快乐情景。这两句诗中洋溢着浓厚的人情味,细细读来,可以发觉诗中有一番朴实无华的美感。情感:暗含诗人对友人来访的喜悦之情。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表诗句赏析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内容:后两句又写到窗外刚刚绽放的梅花,使得今晚的窗前的月光别有一番韵味,显得和平常不一样。情感:变换角度,写景中融入说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但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寻常的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表诗句赏析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手法:①善用衬托(或映衬、陪衬):因有梅花的陪衬,窗前月才别有一番韵味,不仅是嗅觉,视觉上也使人大觉不相同。②巧用暗示(或喻示、双关):“才有梅花”与朋友夜访相呼应,梅花又象征了友谊的高雅芬芳。③铺有细节(或铺垫、渲染):寒夜客访、主家火红,宾客情重两相顾及,知人情之暖,胜过冬夜之寒。这些使得今夜的月色较先前格外地不同了。【主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高洁品性的赞美和对志同道合之人的惺惺相惜之情。1.后人评价该诗“寒夜无寒”,请简述这样评价的理由。(2分)【答案】(2分)诗歌虽以“寒夜”为背景,但重在写寒夜里围炉煮茶的温暖氛围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答案】(2分)B。梅花与窗前月构成清雅画面,与煮茶当酒的高雅意趣相符,以梅花的高洁暗赞来客。(也可从不合事理和情境的角度,排除A、C两项)2.诗中□□处,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2分)A.雪花B.梅花C.菊花真题呈现方法指导考点8观点评价类(10年3考)(1)抓评价(观点)内涵。通过分析诗歌内容和某人对诗歌的评价,评价、整理评价(观点)、理由。如1题,“后人评价该诗‘寒夜无寒’”,即“寒夜无寒”为后人对该诗的评价。“简述这样评价的理由”点明了答题的角度。(2)分析诗歌,概括理由。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相应的分析,概括某人这样评价诗歌的理由。如1题,解答本题应结合本诗一、二句中,诗人虽然写的是“寒夜”,但因为在寒夜“竹炉汤沸火初红”,而使得“寒夜不寒”,据此概括作答即可。【答题规范】表明观点+联系诗(词)句阐述理由。

教材创新设问1.怎样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参考答案】杜甫身处漏雨茅屋,怎么会突发狂想,要“大庇天下寒士”呢?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索业”的官僚地主家庭,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由于仕途不顺,生计窘迫,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关心民生疾苦,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悲愤之语,以及《兵车行》“三吏”“三别”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

教材创新设问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只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杜甫的感情是真挚的,是不容置疑的。

教材创新设问2.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解。【参考答案】“赋壮词”,就是写雄壮风格的词,故作豪言壮语。这首词处处扣着“壮词”来写,开篇即言“醉里挑灯看剑”,可谓壮怀激烈。接着主要写战场上的情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