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诗情哲理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诗情哲理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诗情哲理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诗情哲理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诗情哲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诗歌专题训练诗情哲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行香子·过七里濑①苏轼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②。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注】①苏轼被贬到杭州任通判,期间他巡查富阳,至桐庐,经过七里濑时作此词。②严陵:东汉的严子陵,名光,少时曾与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征召到京,授谏议大夫,不受,隐居垂钓于富春江上。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过”字领起“沙溪急”等三句,节奏轻快,使画面流动起来,概括了沿途景色和主观感受。B.下片前两句运用叠词和比喻手法,既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山的形态,又表达了作者对山景的喜爱。C.下片用严子陵典故,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用周瑜典故的目的一致,都是自比,抒发功名未就之情。D.本词上片重在写水,下片写山,融合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将人生感慨寓于水光山色之中,意味隽永。2.后人评价此词“熔情感和哲理于一炉”,请谈谈这首词是如何体现这一评价的。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寄韬光禅师①白居易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②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注]①韬光禅师:杭州灵隐寺僧人。②两寺:指下天竺寺与中天竺寺,位于浙江杭州。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禅寺缘起,一寺分为两寺,而两山相近,进了此山,也就等于进了彼山。B.中间四句,东西南北前后上下,拓展了空间,给人十方无界的超然感觉。C.尾联,实写“天香桂子落纷纷”,表达了诗人对韬光禅师仰慕、钦佩之情。D.全诗音节紧凑而活泼,意致连绵而流丽,构思巧妙,禅韵缭绕。4.有人说,这首诗禅理哲理相互渗融,读懂悟透后有盛夏临泉之感。请找出诗中蕴含的理趣。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雨后赠斯远赵蕃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揩摩病眼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见凝霜而思春日,但是看不见一点春天的痕迹,诗人心中倍感悲凉。B.自然界万物轮回,生生灭灭,而梅树将悄然开放,诗人认为不必为此嗟叹悲伤。C.颈联表现诗人发现新春之难,也表现出诗人探春、寻春心情的急迫与信念的坚定。D.诗歌首尾呼应,中间转折自如,章法井然。转折处善于用虚字斡旋,显得灵动而不板滞。6.后人评价此诗“熔诗情和哲理于一炉”,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这一评价的。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为老人①寿洪咨夔天理从来屈有信②。东风到处物皆春。门前骢马权奇种,台上慈乌反哺心。花岛屐,柳湖尊。好将长健傲长贫。诸孙认取翁翁意,插架诗书不负人。【注】①老人:这里指词人的父亲。②信:通“伸”。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以“骢马权奇”比喻智谋出众,运用“慈乌反哺”的典故来比喻侍奉父母的孝心。B.下阕开头用“花岛”“柳湖”写父亲游玩地方的美好,用名词“履”“尊”表现父亲的动作。C.这是一首词人为父祝寿的作品,词人直抒胸臆,语言质朴,表达了“长健”的美好祝愿。D.词人认为正是因为家族中的孙辈能够听从长辈的教诲,刻苦读书,才有家族世业之盛。8.上阕开头两句体现了怎样的哲理?词人在祝寿时又是如何劝慰父亲的?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注】①将:岂。②纪:经营。9.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二句以“春秋”二字发端,概括全篇,说明诗中所叙是一年四季生活中常有的乐趣。B.三四句写邻近过门辄呼,无须士大夫之间拜会邀请的虚礼,态度村野,更觉来往的随便。C.中间四句写忙时归去,闲时相思,相思则聚,与过门相呼意义重复,并没有其它深意。D.此诗以乐发端,以勤收尾,中间又穿插以农务,虽是以写乐为主,而最终以勤为根本。10.前人评陶,认为陶渊明诗作的可贵处在于能于真率旷达的情意中化入渊深朴茂的哲理。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百花亭白居易朱槛在空虚,凉风八月初。山形如岘首①,江色似桐庐②。佛寺乘船入,人家枕水居。高亭仍有月,今夜宿何如?【注】①岘首:岘山,在今湖北襄阳南。②桐庐:桐庐江,在今浙江桐庐。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诗人写到倚靠在朱红的栏杆处,感受着八月的凉风习习吹来,“空虚”二字写出了诗人此时闲适的心境。B.颔联中,诗人运用从远到近的角度和比喻的手法描绘所见之景,此处的远山与江水一如诗人曾经到过的岘首山与桐庐江。C.颈联中,诗人从描写风景转入描写人事,去佛寺要乘船深入,宿民家则直接枕水而居,前者为求远,后者为求近。D.本诗使用简练清新的语言写事描景,意境恬淡。同时,本诗还富有音韵美,每联末尾押韵,使人读来朗朗上口。12.白居易的诗不仅写风景,更写哲理。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诗,完成下面小题。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①已死成新塔,坏壁②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注】①老僧:即指奉闲。苏辙原诗“旧宿僧房壁共题”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古代僧人死后,以塔葬其骨灰。②坏壁:指奉闲僧舍。嘉祐三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③蹇(jiǎn)驴:跛脚的驴子。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的“和”字,是唱和之意,点出作品题材特点,是词人对弟弟苏辙寄诗的回应。B.首联充满哲理,形象生动,后来被广泛传诵,凝缩为一个成语“雪泥鸿爪”。C.颈联写僧死成新塔,通过新塔与旧塔的对比,表达对人事无常的感慨。D.尾联与“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样,都表达了达观的人生追求。14.宋诗深沉精辟有哲理,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西江月①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②,把盏凄然北望。注:①有说此词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一年中秋节所作。②孤光:一说月光,一说孤灯。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起句便是一个沉重低缓的悲凉之音,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以悲凉气氛笼罩全词。B.“月明”句既写明月常常会被乌云遮挡,也用明月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C.“北望”的“望”与《赤壁赋》中“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望”所蕴含的情感不尽相同。D.这首词叙世事流转,描夜月当空、长廊空寂,交错着广阔的时空,有“大江东去”的词风。16.吴慧娟教授认为“此词属吟咏节序之作,然极富诗情哲理”,请结合词意对此加以分析。参考答案:1.C2.①通过小舟、水天、游鱼、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图景,体现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②“过沙溪急,霜溪冷”两句营造了凄清萧瑟的意境,流露出作者被贬谪的伤感。③君臣如梦一样消失,只留下空名,表达出浮生若梦的感慨,同时也有被贬谪之后的达观。④空名不长久,而真正能留传的只有青山,体现出江山长存、自然永恒的哲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目的一致,都是自比”“抒发功名未就之情”错误。运用东汉严光“钓名”的典故,表明严子陵当年白白在此终老,不曾真正领略到山水佳处。“虚”字表明作者对严子陵的嘲笑,引出后面对自然永恒的慨叹。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把握能力。上阕头六句描写清澈宁静的江水之美:一叶小舟,荡着双桨,像惊飞的鸿雁一样,飞快地掠过水面。天空碧蓝,水色清明,山色天光,尽入江水,波平如镜。水中游鱼,清晰可数,不时跃出明镜般的水面;水边沙洲,白鹭点点,悠闲自得。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江面风光,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过沙溪急,霜溪冷”,白天溪水湍急,清可见沙;清晓之溪,清冷而有霜意。两句诗描摹了冷清的意象,营造了凄清萧瑟的意境,借景抒情,流露出作者被贬谪的伤感。“算当年,虚老严陵。”东汉初年的严子陵,隐居不仕,垂钓富春江上。昔人多说严光垂钓实是“钓名”,东坡在此,也笑严光当年白白在此终老,不曾真正领略到山水佳处。“君臣一梦,今古空名”,表达出浮生若梦的感慨:皇帝和隐士,而今也已如梦一般消失,只留下空名而已。体现出作者淡泊名利,与山水共清欢的豁达情怀。“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皇帝和隐士,而今也已如梦一般消失,只留下空名而已;只有远山连绵,重峦叠嶂;山间白云,缭绕变幻;晓山晨曦,青翠欲滴。空名不长久,而真正能留传的只有青山,体现出江山长存、自然永恒的哲理。3.C4.①“一山门作两山门”一句,“一门”外又另开了“一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智慧无穷开启之感。②“两寺原从一寺分”一句,蕴含世事分分合合,善恶因果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③“南山云起北山云”,云起云涌自会云消云散,喻指尘世的烦恼都是“有为”之果;“无为之处有还无”,智者坐看云起云涌才是大自在、大快乐。④“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万事万物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实写”错,“遥想”是想象,尾联是虚写。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首联写禅寺缘起。“一山门作两山门”,一个山门变作两个山门,颇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感,体现了智慧的无限开启。“两寺原从一寺分”,一寺分为两寺,而两山相近,进了此山,也就等于进了彼山。两个山寺原是一寺所分,体现了万物的分分合合,预示着善恶因果等等的相互转化。颔联“南山云起北山云”接着细写两寺、两山方位关系,写东西南北相连相近,从流动的云、水写起,正是最好不过,而妙语如珠,一气读来,也恰如行云流水。云雾象征尘世的烦恼,一山云起一山云消,此起彼伏,体现了尘世烦恼也会兴起,也会消散,没完没了,喻指尘世的烦恼都是“有为”之果;“无为之处有还无”,智者坐看云起云涌才是大自在、大快乐。颈联“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前台的花绽开后台能看见,上界的钟声下界听得清,寓意万事万物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5.A6.情:①诗人写自己在霜凝雨湿的季节期盼春天的到来,满怀信心寻找春天的踪迹,表现了乐观进取的精神;②诗人相信友人的佳作能为自己“洗昏睡”,表达了对友人音信的期盼与才情的赞美。理:③自然万物轮回,一面在衰败,一面则在发生发展。衰败中却有新生,不必嗟叹伤感。【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A.“诗人心中倍感悲凉”错,这首诗的首联见凝霜而思春日,表现了乐观进取的精神。“霜凝”,季节是在秋冬之际。诗人面对降霜、下雨的时节,并不慨叹悲戚,也不畏惧严冬的来临,而是觉得离春天愈来愈近了。“春其渐起但无痕”,这一联为全诗定下了明朗向上的基调。故选A。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的能力。情:①诗歌前两联是说已经到了严霜铺地、零雨送秋的冬季,春天正在逐渐临近,只是还不见一点痕迹,不要叹息草木摇落枯萎,不久将有复苏的梅花缀满琼枝。诗人在冬季期盼并坚信春天的到来,表现了作者乐观进取的态度,并以此与友人共勉。②尾联“揩摩病眼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意思是从现在开始,我要按摩开有病的双眼,等待你清新的诗作和着春光,来洗尽我的昏昏睡意,诗人相信友人的佳作能为自己“洗昏睡”,表达了对友人音信的期盼与才情的赞美。理:诗人面对降霜、下雨的深秋,并不慨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也不畏惧即将来临的严冬,而是觉得离春天愈来愈近了。霜威固然使草木摇落而变衰,但自然界万物轮回,生生灭灭。一面在衰败,一面则在发生发展。在草色垂死之际,梅树正在恢复青春,酝酿作花。这是自然之势,自然万物轮回,衰败中却有新生,不必嗟叹伤感。7.D8.(1)上阕开头两句意为天道从来都是有曲有伸,春风所到之处,万物都生机勃勃。这说明上天对世间一切都是公平公正的,只要有机会就能有美好的未来。(2)词人先阐明哲理,再以家中子弟智谋出众且孝顺亲长,身体康健比富贵重要、孙辈听话学习来劝导父亲珍惜眼前的生活。【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因为家族中的孙辈能够听从长辈的教诲,刻苦读书,才有家族世业之盛”错误,结合原文“诸孙认取翁翁意,插架诗书不负人”可知,家中的孙辈都听从祖父的教诲,认真读书不辜负期望,但没有说这是家族世业之盛的原因。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结合原文“天理从来屈有信。东风到处物皆春”可知,上阕开头两句是词人对父亲的劝导之语,“东风”指春风;一个“皆”字道出真理,指出上天对万物都是公平的。结合原文“门前骢马权奇种,台上慈乌反哺心”可知,“门前”两句写家中的情况,“骢马权奇”指良马卓异,此处比喻家中子弟智谋出众,“慈乌反哺”则运用典故,写家中子女对亲长的孝养之心。结合原文“花岛屐,柳湖尊。好将长健傲长贫”可知,下阕一、二句写父亲寄兴山水,于“花岛”“柳湖”游玩,“好将”则是词人对父亲的劝慰:心态平和地对待生活,长寿比富贵更重要。结合原文“诸孙认取翁翁意,插架诗书不负人”可知,结尾两句写家中的孙辈都听从祖父的话,认真学习,不负期望。9.C10.①诗人简笔勾勒出农村生活的美好画面,“相呼”“相思”“言笑”等表现出与村居邻人相处的欢快场面,他所相与之人是淳朴勤劳的农夫和志趣相投的邻里,来往的随便,毫不顾忌的言笑,可见情意的真率。②结尾点明自然之乐的根源在于勤力躬耕,“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诗人主张力耕,认为人生只有以生产劳动、自营衣食为根本,才能欣赏恬静的自然风光,享受纯真的人间情谊这是他在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之后悟出的人生真谛,渊深朴茂。【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并没有其它深意”错误。此四句与“过门相呼”造成一个回环,“相思则披衣”用民歌常见的顶真格,使笔意由于音节的复沓而更加流畅自如。过门招饮,仅见其情意的真率,闲时相思,才见其友情的深挚。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诗意的深化。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前两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以“春秋”二字发端,概括全篇,说明诗中所叙的是一年四季生活中常有的乐趣。每遇风和日丽的春天或天高云淡的秋日,忙里偷闲,登高赋诗,一快胸襟。这两句虽无一字刻画景物,而风光之清靡高爽,足堪玩赏,诗人之神情超旷,也如在眼前。移居南村除有登高赋诗之乐以外,更有与邻人过从招饮之乐。“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过门辄呼,无须士大夫之间拜会邀请的虚礼,态度村野,更觉来往的随便。大呼小叫,毫不顾忌言谈举止的风度,语气粗朴,反见情意的真率。当然,人们也不是终日饮酒游乐,平时各自忙于农务,有闲时聚在一起才觉得兴味无穷。“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辄披衣,言笑无厌时”。有酒便互相招饮,有事则各自归去,在这个小小的南村,人与人的关系非常实在,非常真诚。这句既顶住上句招饮之事,又引出下句相思之情。忙时归去,闲时相思,相思复又聚首,似与“过门相呼”意义重复,造成一个回环,“相思则披衣”又有意用民歌常见的顶针格,强调了这一重复,使笔意由于音节的复沓而更加流畅自如,将诗人与邻人之间纯朴的情谊写到极至,也就将摒绝虚伪和矫饰的自然之乐倾泻无余。再引出“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的感叹,便极其自然了。这两句扣住移居的题目,写出在此久居的愿望,也是对上文所述过从之乐的总结。不言“此乐”,而说“此理”,由任情适意的乐趣中悟出了任自然的生活哲理比一切都高。诗歌末两句“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中,诗人认为人生只有以生产劳动、自营衣食为根本,才能欣赏恬静的自然风光,享受纯真的人间情谊,并从中领悟最高的玄理——自然之道。11.B12.①全诗写了百花亭附近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色。前三联中,八月的凉风缓缓吹来,远山如黛、江水滔滔、明亮的月亮、远处的寺庙、水上的人家,描绘了一幅静谧自然的画面。②尾联借夜月反问住宿的选择,是选择远的佛寺,还是选择近的水上人家?是寻求艰难的佛理,还是选择平凡人的生活?一个住宿的选择蕴含了人生选择的取舍,富有哲理,意蕴无穷。诗歌中静谧的风景为诗人营造了思考的氛围。【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诗人运用从远到近的角度和比喻的手法描绘所见之景”错误。本诗围绕百花亭写的风景皆是诗人远眺所见,所以描写角度为远景;“比喻”错误,此处的远山与岘首均为山,江水与桐庐均为江,诗人想表达的是二者景色相似,而并非比喻。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景物形象和哲理的能力。此诗围绕百花亭,写风景,写人事,更写义理,全诗写了百花亭附近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色。首联写诗人倚靠在朱红的栏杆处,感受着八月的凉风习习吹来;颔联写百花亭附近的自然景色,远山如黛、江水滔滔;颈联诗人从描写风景转入描写人事,去佛寺要乘船深入,宿民家则直接枕水而居,前者为求远,后者为求近。描绘了一幅静谧自然的画面。颈联引入人事描写,不仅对仗工巧清新,又深契哲理:佛寺为隐,人家为显,暗示着佛理之难求,世俗之可近,逼出尾联的设问:假高亭月之口,叩问内心要选择艰难的佛理,还是亲切的人世生活。一个住宿的选择蕴含了人生选择的取舍,富有哲理,意蕴无穷。其灵机内运,锻炼自然的功力可见一斑。诗有表里。表面看来,此诗就是一首凭栏远望图,清新自然;实际上,诗中有哲理的流动和诗人内心的挣扎,诗歌中静谧的风景为诗人营造了思考的氛围。13.C14.①前两联用比喻说理,诗人把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但鸿飞雪化,很快就了无踪迹;人生也是行无定踪,充满了偶然和未知,就如飞鸿落在雪面上留下的爪迹,你不能凭借这偶尔为之的爪迹,而推断鸿飞何处。②第三联借事明理,用路过渑池县所看到的人事变化来说明事物的消亡乃自然规律,人生中偶然留下的痕迹也很快不复存在,因此不必过分在意。③运用对比(今昔对比)说理。曾经留宿的渑池寺舍人物已非,诗人以寺舍的今昔变化说明世事变化乃自然之理;兄弟二人的境况也今非昔比,昔日兄弟二人赶考路途的艰辛,与如今二人高中进士、前途光明形成对比,暗含困难终会过去,只须放眼将来,奋发向前之意。(意思对即可)【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通过新塔与旧塔的对比”分析错误,五、六句只是说“僧死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没有对比。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的能力。首联“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首联两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颔联“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当飞鸿远去之后,除了在雪泥上偶然留下几处爪痕之外,又有谁会管它是要向东还是往西呢。作者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发出对人生的见解。用雪泥、鸿爪作喻,较之一般叙事文字直叙人生飘泊不定、匆匆无常要形象、蕴藉得多。前两联可抓住“似飞鸿踏雪”“偶然”从比喻手法的角度分析人生正如飞鸿踏雪一样,存在偶然的因素,难以追寻。颈联“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奉闲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可抓住“死”“新”,从人事变化的自然规律角度说明不必过分在意人生的偶然。尾联“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意思是: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跛脚的驴都受不了了。“往日崎岖”,是对过去兄弟二人赶考途经渑池的艰辛的回忆,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