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_第1页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_第2页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_第3页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_第4页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单元人文主题祖国大好河山

阅读训练要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习作训练要素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

主备教师审核教师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17古诗三首课型精读指导课

课时第一课时备课时间11月19日

教学内容解析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神。《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乐观豪迈的情感。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晴天和雨天景色的美好奇妙。

学习目标确定会写“断、楚、至、孤、帆、饮、初"7个字。认识文中“亦、宜”等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2.会朗诵、背诵三首古诗,会默写《望天门山》。3.通过朗读感悟,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重点与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2.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自主学习指导思考:1.了解诗人李白、苏轼的生平资料。2.《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的是哪个地方怎样的景色?

关键问题解决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两首诗的大意。2.学会理解古今同字不同意的字词。

学习评价设计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中断()至此回()雨亦奇()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楚江()至()出()孤帆()

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级备课环节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课件,展现祖国山水的秀美,激情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美不胜收。今天,我们将追随几位伟大的诗人,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山水。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1.学生自愿背诵李白的古诗。(3首)2.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活动意图说明: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二:学习古诗,积累方法。(一)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1.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谁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诗人李白2.教师出示课件,相机进行补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代表作品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3.教师示范读古诗,学生听准字音,听清节奏。4.出示阅读提示:提示学生在自读古诗时,也要读出节奏美、韵律美。5.指名读。_________(二)引领学生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1.出示天门山、楚江的图片,结合书中注释介绍天门山、楚江。天门山: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市,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楚江: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经楚地,所以叫楚江。2.“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学生试画)3.课件出示前两句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质疑:(1)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听到了什么(2)你认为哪些字用得生动、形象(断、开、回等)(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水的气势,山的磅礴。(生生互读,比赛读。)4.课件出示后两句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1)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诗人可能会做什么、说什么(2)“相对出"是什么意思(相峙而立)(3)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你能体会诗人的心情吗(4)小结:一个“出”字给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诗的意境中。(5)指导朗读。(三)引导学生再读古诗,品悟作者情感。1.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把诗读一读,看看诗中都描绘了哪些色彩鲜明的景物。(板书:青山碧水孤帆日)2.小结: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精美的图画呀!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3.过渡: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4.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满腔的爱一起朗诵吧。(四)总结方法。1.回忆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2.教师相机点拨,总结方法。(1)读:读通古诗。(2)解:理解诗意。(3)想:想象古诗的画面。(4)悟:感悟作者情感。一、学生交流作者生平,了解其创作背景: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二、读准读通古诗句:1.自由读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同桌互相检查正音,重点关注易受方言发音影响的字,看看对方是否读准了字音,停顿是否正确。2.个别同学展示阅读,余生听他字音读准了没有。指名进行点评。duànchǔzhìɡūfān断楚至孤帆(1)注意读准翘舌音“楚、至",前鼻音“断、帆”。(2)识记生字:学生交流时识记这些字的方法:换一换:“继"换掉“纟”,加上“斤",就是“断”;“定"换掉“宀”,加上“林",就是“楚”;“狐"把“犭”换成“子",就是“孤”。加一加:“巾+凡=帆"。多方式朗读古诗:男女生对读,全班一起读。四、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读诗、想象、试画。交流疑问:预设:碧水汹涌澎湃地向东流去,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的声音,好像要把天门山断开了。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而激起回旋。3.体会用字的准确性。4.感情朗读。5.想象诗人眼前出现的美景,可能会怎样做,会怎样说。6.感受“出”的妙处。五、学生再读古诗,想象美好画面,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满腔热爱。六、学生汇报学习方法。活动意图说明:【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历了通诗理解、相象、悟情的环节,感受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同时,本环节注意启发学生发挥想象,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进一步感受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环节三:运用方法,自学古诗。1.过渡: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要数西湖了。宋代诗人苏轼就在这儿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一《饮湖上初晴后雨》。2.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3.师生共同交流,了解作者苏轼。教师补充:苏轼在此为官期间,关心人民的生活,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造了“苏堤”和“三潭印月"两道独特的景观,深受百姓爱戴。苏轼曾无数次在西湖漫步,他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4.出示自学提示,小组合作学习。5.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读,检查学生读诗效果。强调“抹”在这里读mǒ。(2)出示划分的节奏提示,学生齐读古诗。6.教师相机引导点拨。(1)指导学习古诗第一句。课件出示:水光潋滟晴方好。出示学习任务:理解“潋滟"的意思,说一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①课件出示晴天的西湖图片,指导学生想象说话。(板书:湖光山色)②创设情境:瞧,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万里晴空之下,微风徐徐吹来,温柔地抚摸着游人的脸,灿烂的阳光洒在宽阔的湖面上。③指导朗读。④给予补充。(2)指导学习古诗第二句。课件出示:山色空蒙雨亦奇。①过渡: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眼前的美景,诗人有些陶醉了。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②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说说想象的画面。③课件出示:雨中西湖图片。④创设情境: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团团白色的云雾。云雾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若有若无。此时的青山仿佛处于仙境。⑤指导朗读。(3)指导学习古诗的后两句。①过渡:西湖时晴时雨的美景让诗人的心都醉了,作者触景生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第三、四句)(课件出示古诗第三、四句。)②思考:了解“西子”。③质疑:诗人为何会把西湖比作“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呢“西湖”和“西子"有哪些相似之处“淡妆浓抹”指什么④课件出示西施图片:这么美的西施,诗人是怎么赞美她的呢(淡妆浓抹总相宜)(板书:淡妆浓抹)⑤指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淡妆浓抹"。(妈妈平时化淡妆的样子和六一儿童节同学们表演时化浓妆的样子。)⑥课件出示“淡妆浓抹”对比图:西施到底是淡妆好还是浓抹好啊(都好,因为西施本来就很美,所以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⑦“淡妆浓抹"只是赞美西施吗(还用来赞美西湖。)⑧引读:美丽的西子淡妆美,浓抹也美,真是一(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板书:总相宜)⑨导读: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一日的清晨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第三、四句)正因为这个美丽的比喻,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这个人景合一的美称。⑩指名让游览过西湖的同学描述自己看到的西湖美景。指导朗读。1.学生想象:(作者在西湖的船上饮酒,开始是晴天,后来下雨了。《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这是第二首,也是广为流传的一首。)2.学生简单介绍。3.生自学:(1)读:先自由读一读古诗,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读一读。读准“亦"“抹”“宜"的字音,学习多音字“抹”。(2)解:结合书中注释,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①理解“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②学生交流自己想到的画面。③学生深情朗读古诗。(3)想:说一说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___(4)生读古诗三、四句。①了解“西子”。(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②交流:诗人把西湖比作“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的原因。“西湖”和“西子"的相似之处。“淡妆浓抹”的意思。“总相宜"的意思。学生联系实际理解。③游览过西湖的同学描述自己看到的西湖美景。(4)悟: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4.精读古诗,学生汇报学习成果。5.学生想象说话。活动意图说明:【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方法尝试自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用现代文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理解古诗。让学生利用多种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入情入境地诵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另外,让游览过西湖的同学描述自己看到的西湖美景,一方面能激起学生对西湖的向往与喜爱,另一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环节四:课外延伸,拓展阅读1.推荐阅读《饮湖上初晴后雨》第一首。2.搜集并阅读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学设阅读并积累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第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活动意图说明:【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能力的形成也离不开阅读量的支撑。以课本为载体的阅读量毕竟是有限的,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课外阅读的支持。此环节推荐相关的拓展阅读内容,意在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双减”作业设计: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_____________,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2.这首诗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___的美景。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1.水势浩浩荡荡经过天门山:____________。2.夕阳西下,孤帆顺江而下:____________。3.诗中写西湖晴天景色优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中写西湖雨天景色美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三、课外拓展。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