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系统超声检查诊断技术规范_第1页
胆道系统超声检查诊断技术规范_第2页
胆道系统超声检查诊断技术规范_第3页
胆道系统超声检查诊断技术规范_第4页
胆道系统超声检查诊断技术规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胆道系统一、胆囊结石1、病理与临床胆囊结石有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和混合性结石,在我国胆囊结石患者中以胆固醇结石最多见。胆囊结石可合并胆囊炎,且两者互为因果,部分患者最终导致胆囊缩小,胆壁增厚,腔内可充满结石。胆囊结石患者可有右上腹不适、厌油腻等症状。结石嵌顿于胆囊管内时,可导致右上腹绞痛、发热等症状。胆绞痛是胆囊结石的典型症状,可突然发作又突然消失,疼痛开始于右上腹,发射至后背和右肩胛下角,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部分患者疼痛发作伴高热和轻度黄疸。疼痛间歇期厌油食、腹胀、消化不良、上腹部烧灼感、呕吐等症状。查体可见右上腹部有压痛,有时可见右上腹部有压痛,有时可扪到充满结石的胆囊。胆囊结石超声显示率90%以上,诊断价值较大,是首选的检查方法。2、声像图表现胆囊内可见一个或多个团块状强回声,后方伴有声影,可随体位变化而移动。当结石较大时,常只能显示结石表面形成的弧形强回声,内部结构难以显示。多个结石紧密堆积时,有时不能明确显示结石数量及每个结石的具体大小。特殊类型的胆囊结石:(1)泥沙样结石:可见多个小强回声堆积,形成沉积于胆囊后壁的带状强回声,后方伴有声影,随体位改变而移动。(2)充满型结石:胆囊内呈弧形强回声带,后伴声影,无回声囊腔不相识,强回声带前方有时可显示胆囊壁,后方结构则完全被声影所掩盖。3、鉴别诊断典型的胆囊结石超声诊断一般不困难。对于胆囊颈部的结石,由于缺少胆汁的衬托,使其结石回声不明显,仅表现为胆囊肿大或颈部声影,超声必须认真仔细地检查,变换体位,如坐立位、胸膝位等,才能发现结石,并进行正确诊断。(1)泥沙样结石与浓缩淤积的胆汁或炎性沉积物相鉴别:泥沙样结石回声,声影明显,随体位移动速度较快。(2)充满型结石需与常腔内积气相鉴别:结石后方为明显声影而非气体后方的彗星尾征,且肠腔内气体形态随时间而变化。二、胆囊隆起性病变1、病理与临床胆囊隆起性病变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一组不同病理类型的疾病,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中以胆固醇性息肉占大多数,其次是炎性息肉和腺肌瘤;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和腺癌,其中以腺瘤为主。胆固醇性息肉主要是上皮细胞基底膜内胆固醇沉积、组织细胞过度膨胀形成黄色的小结节突出黏膜表面,是胆囊胆固醇沉着症的一种,临床较为多见。其病理特点为多发小息肉,质脆蒂细,易于黏膜分离,不伴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无癌变倾向。炎性息肉是由胆囊黏膜的固有膜上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形成炎性肉芽肿向胆囊腔内突起,故多发生在胆囊有慢性炎症、结石情况下。炎性息肉不是真正的瘤,属于假瘤。胆囊腺肌病时可见黏膜肥厚增生,阿-罗窦数目增多并扩大成囊状,穿至肌层深部,窦与胆囊腔之间有管道相连,形成憩室,故有“胆囊憩室病”之称。病变肌层明显增厚,一般分三型:弥漫型、节断型和局限型。胆囊腺瘤呈广基与胆囊相连,偶有蒂,以单发多见,体、底部较宽。目前认为其可能为胆囊癌癌前病变。文献报道其癌变率在10%左右,若合并胆囊结石则癌变危险性增加。胆囊癌是胆道西戎常见的恶性肿瘤(详见相关章节)。2、声像图表现(1)腺瘤:单发多见,多位于胆囊颈部或底部,为类圆形中等回声,自胆囊壁向囊腔内突出。偶有蒂,不伴声影,不随体位移动。直径大于1.0cm者应警惕恶变可能。(2)胆固醇性息肉:息肉常多发,体积较小,显示为自囊壁上向腔内突起的乳头状或桑椹状中强回声,小的仅呈现为点状强回声,大的通常不超过1.0cm。多数有长短不等的蒂,或基底较窄,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一般无声影,点状强回声后方常伴彗星尾征,也可合并胆囊结石。(3)腺肌病:胆囊壁增厚,可呈弥漫性、节段性或底部局限性增厚,向腔内隆起。增厚的胆囊内可有晓得圆形无回声区,可合并胆囊壁内小结石,呈斑点状强回声,后方可伴彗星尾征。脂餐后胆囊收缩功能亢进。(4)炎性息肉:常多发,发生部位不固定,可发生于胆囊的任何部位,基底较宽,无蒂,且常同时伴有胆囊炎、胆囊结石的声像图表现。3、鉴别诊断(1)胆囊腺瘤和胆固醇性息肉相鉴别:两者相比,腺瘤体积较大,基底较宽;且腺瘤常单发。多发且体积较小者多为胆固醇性息肉。(2)胆囊腺瘤、腺肌症与小结节型腺癌相鉴别:腺癌多单发,体积较大,直径多数大于15mm。腺瘤直径大于10mm时应警惕恶性可能。而腺肌症除特异性小囊样结构外,还可通过脂餐试验鉴别,腺肌样增生表现为收缩功能亢进,而慢性胆囊炎和胆囊癌是收缩功能降低或丧失。需要注意的是,息肉如果增大超过10mm,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有血流信号时,应考虑有肿瘤的可能,需密切观察,并考虑手术切除。三、肝内外胆道梗阻正常情况下,左、右肝管及更细小分支通常不显示,肝总管宽度小于5mm,胆总管宽度小于8mm,胆囊切除后或大于70岁的老年人,胆总管代偿性增宽可达10~12mm。1、病理与临床引起肝内外胆道梗阻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解释,其次是肿瘤、炎症、蛔虫。胆道阻塞导致胆汁瘀滞,胆压增高,胆管增宽。2、声像图表现肝门处胆管及肝内胆管均与门脉及其分支平行,因此肝内胆管扩张呈树枝状、丛状,与平行走行的门静脉形成“平行管征”。重度扩张时,呈“树杈状”或“海星状”向肝门部汇集。肝外胆管扩张,与门静脉构成“平行管征”或“双筒猎枪征”。正常胆总管内径4~6mm,老年人可达8mm。肝外胆管内径超过12mm时,提示明显扩张。3、鉴别诊断超声显像能清楚显示肝内外胆系结构,肝内外胆管有无扩张,因此对鉴别黄疸的性质、阻塞部位及病因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根据胆管扩张的水平可以判断阻塞部位,一般情况下,胆总管与胆囊的张力状态是一致的,如肝内胆管扩张,胆囊肿大,胆总管扩大,多提示胆总管下端梗阻;如肝内胆管扩张,胆囊不大甚至缩小,胆总管不扩张提示肝总管梗阻;如肝内胆管扩张,胆总管扩张,胆囊不大,提示胆囊或胆管病变;如胆管、胰管双扩张,提示壶腹水平梗阻结石、肿块、炎性狭窄等。胆管结石表现为胆管内的强回声伴声影,通常与管壁分界清晰。胆管肿瘤以恶性多见,多为中等或低回声,与管壁分界不清,管壁增厚、中断,肿物的形态不规整,边界不清晰。由恶性肿瘤引起的胆管梗阻,梗阻程度常比结石引起的梗阻严重,胆总管内径常达1.cm以上。肝外胆管也可因肿大淋巴结等引起外压性狭窄,但胆管扩张程度不如胆管肿瘤所致梗阻严重,且胆管壁结构完整,胆管远端均匀性缩窄。肝内外胆道梗阻常见病因包括肝内外胆管结石、胆道肿瘤,胆道蛔虫症及各种原因所致的胆道外压性改变等。分述如下:1、肝内外胆管结石1)病理与临床:肝外胆管结石多见于壮年和老年,急性发作时出现腹痛、黄疸、发热等,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肝外胆管结石以胆总管结石多见,其来源一是在肝外胆管内形成,来源二是由肝内胆管结石或胆囊下降至胆总管。肝外胆管结石的特点是引起胆管梗阻和继发的急性胆道感染。结石在胆管内可以移动,除非发生嵌顿,一般不引起完全性阻塞。多有长期反复发作的胆系感染等病史。典型发作症状是:胆道间歇性梗阻和伴发胆道感染症状,如间歇性发作的上腹痛、发冷、发热、黄疸、恶心、呕吐。急性发作时则出现腹痛、高热、寒战及黄疸。肝内胆管结石多发生于中青年,一般无症状,少数可有上腹部不适等消化不良症状。2)声像图表现:肝内、外胆管内出现强回声,伴或不伴后方声晕。嵌顿于胆总管下段或肝总管内结石,致使其上段胆总管及肝内胆管呈树枝状扩张,并可致胆囊增大。结石多发时可见多个强回声,沿胆管走行部位排列,上段胆管扩张或不扩张。胆管结石常合并胆囊结石。3)鉴别诊断:①肝外胆管结石多位置较深,容易收到肠气的干扰,其诊断较胆囊结石困难,较小的结石以及位于胆总管下段的结石容易漏诊。胆总管下段结石需与胆总管下段或壶腹部肿瘤、肠气、瘢痕组织等鉴别:肿瘤多呈中等回声或低回声,浸润胆管壁,体积较大。而结石与胆管壁有清晰分界,其后方常伴声影。肠气、瘢痕组织形成的强回声常于某一切面时与结石声像图类似,多切面检查常能鉴别。②肝内胆管结石主要需与肝内钙化灶和积气鉴别,肝内管壁的钙化灶为强回声,常呈等号样,炎症后的钙化灶常呈簇状,回声多强于肝内胆管结石,不沿胆管走行分布,肝内胆管不扩张。胆管内积气患者多有胆道、胃空肠吻合术等病史,气体强回声同时出现于多处胆管内,形态不固定,无声影,伴彗星尾征,改变体位时可向胆管内位置较高处移动,不伴有末梢胆管的扩张。2、胆道肿瘤1)病理与临床:胆管癌较胆囊癌少见,其发病率约占胆囊癌的1/4~1/2,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胆管癌好发于肝门部左、右肝管汇合处、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处以及壶腹部。约80%是腺癌,偶见未分化癌和鳞癌。胆管因癌细胞的弥漫型浸润而变硬、增厚,肿瘤环绕胆管浸润使三关狭窄或堵塞,亦可呈乳头状或结节状肿块突入管腔,使胆管部分或完全阻塞。胆管癌的临床表现以阻塞性黄疸最为突出,其起病隐袭,早期即出现黄疸。黄疸进行性加重。常伴有上腹疼痛或胆绞痛样发作。如伴继发感染,有高热、上腹剧痛、胃肠道症状。其他症状有体重减轻、身体瘦弱、乏力、肝大、腹水、恶病质等。另外,胆总管壶腹部癌可有消化道出血以及顽固性脂肪泻,并可发生继发性贫血。2)声像图表现:胆管内见中等回声或低回声,自管壁突入扩张的管腔内,肿块边缘不整,与管壁黏膜层分界不清,管壁回声中断;或胆管壁局限性不均匀增厚,致管腔明显狭窄,CDFI:其内无或见少许血流信号,其远段胆管扩张。晚期胆管癌可见肝脏弥漫肿大,回声粗糙不均匀,以及肝门淋巴结肿大或肝内有转移灶。3)鉴别诊断:①超声能够显示胆管形态及走行的改变,并能准确判断胆管内肿块的形态特征,通常能正确诊断,但是应注意肝脏及肝门区有无淋巴结转移。某些硬化性胆管炎的病例与胆管癌难以鉴别,诊断困难时应进一步做PTC及ERCP等检查进行综合判断;②胆总管下段癌需与壶腹癌、胰头癌相鉴别:胆总管下段癌位于胆总管内,形态相对规则,胆总管回声中等;胰头癌位于胰头内,回声低,形态欠规则,所致胰管扩张更明显。但胆总管下段癌与壶腹癌通常难以鉴别;③高位胆管癌需与肝癌相鉴别:位于胆道旁的肝癌可以压迫或浸润胆管壁,甚至在胆管内形成瘤栓,致上段胆道扩张,导致鉴别困难,此时应多切面仔细观察肿瘤的大小、位置及其与胆道的关系,并结合临床进行鉴别。四、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症1、病理与临床目前对该变更的病因多数学者造成先天性因素学说,包括先天性胆管上皮增殖异常、胆胰管合流异常及胆管周围神经发育异常。先天性胆管上皮发育异常导致部分管壁薄弱。胆胰管合流异常导致胰酶在胆管内激活破坏胆管上皮。胆管周围神经发育异常可导致胆管下段痉挛、胆管内压增高,促进胆管扩张。本病多由于先天性胆管壁薄弱、胆管有轻重不等的阻塞,使胆管腔内压增高,扩大形成囊肿。关于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症的临床分型,目前国际上普遍使用的是Todani分型法:Ⅰ型为胆总管梭形或球形扩张;Ⅱ型为胆总管憩室;Ⅲ型为胆总管末端囊肿;Ⅳa型为肝内外胆管多发性囊肿;Ⅳb型为胆总管多发性囊肿;Ⅴ型为肝内胆管单发或者多发性囊肿(即Caroli病)。其中以Ⅰ型发病率最高,约占报道总病例的90%以上;Ⅱ、Ⅲ型均罕见;Ⅳ、Ⅴ型相对少见。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症有三大特征:腹痛、黄疸和肿块。但往往有此典型表现的病例并不多。2、声像图表现(1)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胆总管扩张,呈囊状、梭形或椭圆形,常常在1.0cm以上,特别注意本病囊状扩张的两端与胆管相通,为特征性表现,壁光滑清晰,其内回声清亮。合并结石、胆汁淤积时其内可见强回声或中低回声。多无气压胆道系统异常表现,可合并肝内胆管囊性扩张。(2)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又称Caroli病,声像图表现为左、右肝内胆管节段型或弥漫型的囊性扩张,呈椭圆形或梭形,囊腔间相互连通,边缘清晰光滑。3、鉴别诊断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以青少年女性多见。患者常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