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 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迟滞看盛世危情-以李渔的经历为例_第1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 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迟滞看盛世危情-以李渔的经历为例_第2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 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迟滞看盛世危情-以李渔的经历为例_第3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 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迟滞看盛世危情-以李渔的经历为例_第4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 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迟滞看盛世危情-以李渔的经历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

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迟滞看盛世危情

——以李渔的经历为例

课程标准复习方略1.(纲要上)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2.(选必二)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3.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出现了一些新现象;生产工具的变化思想: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小说、戏曲:长篇化、世俗化、平民化科技:总结集成、承古萌新危机:政治专制、小农主体、思想僵化、社会动荡、对外封闭、西方威胁【课程标准解读】明清时颇具盛名的小说家、戏曲家、出版商、园林建造师、学者、企业家、美食家、发明家……

代表作《闲情偶记》。在后世具有“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等称誉,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李渔简介李渔作品的史料价值李渔的作品是如何反映他的社会和时代的,而他的社会和时代又是怎样造就了他这样一个人、一个作家和一个知识分子的?镜像透视分析法社会环境李渔(1611-1680),明清经济、社会转型和变化是其生活中关键的问题。史料价值:属于文献史料,弥补传统史料之不足,但具有作者的主观色彩,需采用“综合历史分析法”加以辨别、对比印证,李渔作品呈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对研究明清经济的发展与迟滞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问题:李渔作品对探讨本节课的主题有何价值?李渔·生平大事记﹡祖籍:浙江兰溪生平时间:1611-1680家庭出身:药材经营人生经历:自小熟读诗、经,有神童之名,乃家族科考希望。1635年(26岁),应童生试,中秀才。1639年(30岁),参加乡试,考举人不中。从兰溪县学转到婺州府学。1642年,再赴科考,时因民乱引起军事警戒,未能赴试。同年丧母,家道中落。1644-1646年,清兵入关,为避战乱颠沛流离。失去家产,目睹溃败明军滥杀无辜,为保命最终剃发归顺清朝。1647-1657年,为避战乱,迁杭州。放弃科举,成为通俗文学职业作家,著有多部白话小说和戏曲,始扬名。解读:结合必备知识,概括李渔生平大事记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探究任务一:解读李渔大事记①明清易代,社会动荡。②明清工商业发达。③明清科举考试分童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④明清教育体系为中央官学(国子监)、地方官学(府学、县学)和民间社学、私塾。⑤清朝通过剃发扎辫强行让汉人臣服,埋下满汉矛盾。⑥明清社会娱乐活动丰富,小说戏曲繁荣。李渔·生平大事记﹡祖籍:浙江兰溪生平时间:1611-1680家庭出身:药材经营人生经历:自小熟读诗、经,有神童之名,乃家族科考希望。1635年(26岁),应童生试,中秀才。1639年(30岁),参加乡试,考举人不中。从兰溪县学转到婺州府学。1642年,再赴科考,时因民乱引起军事警戒,未能赴试。同年丧母,家道中落。1644-1646年,清兵入关,为避战乱颠沛流离。失去家产,目睹溃败明军滥杀无辜,为保命最终剃发归顺清朝。1647-1657年,为避战乱,迁杭州。放弃科举,成为通俗文学职业作家,著有多部白话小说和戏曲,始扬名。关键问题1:分析李渔为什么放弃科举?提取信息并进行说明。探究任务一:解读李渔前半生大事记解读:结合必备知识,概括李渔生平大事记所反映的时代特征。①科举不中:明清八股取士僵化,不利于选拔人才。②民乱、战乱频发:明清易代,时局动荡;③成为通俗文学职业作家:明清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发生转变。李渔·生平大事记﹡1657-1675年,为打击盗版书商,迁南京。营“芥子园”。继续创作小说,戏曲,创办书店,印书馆和戏班,李氏家班昆曲演出红遍大江南北。期间广交文友,曾与曹雪芹曾祖曹玺撰赠对联,与曹寅成忘年交,与蒲松龄交好。1675年,送二子回乡科考,设计“层园”;经历三藩作乱。1677年,迁回杭州,同年丧妻。1678年,出版《芥子园画传》广受好评。1680年,为罗贯中著《三国志通俗演义》作序并出版,称李本;并将其与《水浒传》、《西游记》与《金瓶梅》并列称四大奇书。同年2月卒。关键问题2:李渔何以谋生?说明什么?创作小说、戏曲,创办书店、印书馆和戏班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明清小说戏曲繁荣文化知识逐渐普及出现经世致用思想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文化(长篇化、世俗化、平民化)探究任务一:解读李渔前半生大事记探究任务二:分析(浙江)兰溪、金华的社会经济特征这两个县提供了全府八县三分之一的谷物税收。这一地区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除了稻米,还有小米、玉米等;方志所列当地作物共有30多种水果和40多种蔬菜。与粮食作物并列的还有经济作物。其中较为重要的有酒、茶、黄豆和火腿。这一地区生产的纺织品包括丝缂、芒麻和棉织品。此外据记载还有一系列诸如蜂蜜、蜂蜡、蜡烛和各种油等城郊手工业产品。明代《春明梦余录》载:今天下自京师达四方,无虑皆用白银。方志所载:水陆通涂,南出闽广,北入吴会,故形势甲浙东。据晚明时期的方志所载,商镇在兰溪有15个,在金华有17个。商品经济繁荣农耕经济高度发展①高产作物传入②农业多种经营③经济作物种植广泛④农产品商品化历史性变革手工工场雇佣劳动市镇大量兴起地域性商帮与全国性市场货币白银化与赋役货币化资本主义萌芽新的经营方式:手工业发达,以纺织业为主探究任务三: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迟滞材料一:1400—1800年……中国不仅是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也占据着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全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大约一半……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发生,直接缘于中国经济和中国人民在世界市场上所具有的异乎寻常的巨大的且不断增长的生产能力、技术、生产效率、竞争力和出口能力。——[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问题]提炼材料一作者的观点并予以阐释。观点:1400—1800年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支配地位。阐释:明清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农业经济发达,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农作物产量提高;传统手工业技术先进,丝织品、瓷器等产品远销海外;商品经济繁荣,市镇商业发展,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当时中国不仅是东亚朝贡贸易体系中心,也在世界经济中占有支配地位。材料二:中国与英国(欧洲)18、19世纪人均国民收入对比学者(基准价格指数)年份中国英国贝洛赫(1960年美元价格)18002283241840206447刘瑞中(1700年银两价格)170013.219.91180013.461.47麦迪森(1990年美元价格)1700600923(欧洲欧洲)刘逖(1990年美元价格)1700378采用麦迪森数据1800311采用麦迪森数据——李强、徐康宁、魏巍《“康乾盛世”真的存在吗?——基于经济数据测算的分析》探究任务三: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迟滞[问题]材料是从什么视角看“康乾盛世”的。从材料二的经济数据中,你可以对18世纪的中、英两国经济得出什么结论?材料二中经济学家对18世纪的经济数据估算为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视角:中英(欧洲)人均国民收入各自的纵向和同时期的横向比较。结论:中国的人均收入没有增加,甚至出现下降;英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在迅速增加;英国的人均国民收入远超中国,差距不断拉大。原因:研究所选用材料、研究的视角、统计的方法、选用的计价单位等,均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李渔·后半生大事记﹡1660年(50岁),感叹无子无成。终如愿,之后相继得七子。1666年(56岁),得到极具艺术天赋的乔、王二姬,李氏家班开创,四处巡演。1672-1673年,乔、王二姬积劳成疾,相继早逝。1675年(67岁),送二子回乡科考;设计、营建“层园”;日渐没落。关键问题3:“李渔模式”为何无法进一步发展壮大?①人口增多,日益贫困;探究任务四:结合李渔后半生,新经营方式为何未能成为当时社会主流?②买田置地;③致力科举。消费市场狭小资本转化受限“士农工商”传统观念新经营方式缓慢发展社会环境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缺乏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政治:封建专制制度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发展;思想:日益僵化,强化思想控制;对外:闭关自守自身因素探究任务五:李渔的人物形象与历史评价材料1:康熙《钱塘县志》和嘉庆《钱塘府志》均对李渔只字不提……黄文肠《曲海从目提要》收入李渔的杂剧和传奇高达十篇,对李渔介绍却说他在同时代人的眼中不过是个"俳优"(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材料2:李渔的小说和戏曲在日本赢得高度赞赏。笹川种郎(1870—1949)认为李渔是清代最有成就的四大名士之一,与曹雪芹、金圣叹、孔尚任并列齐名……幕府时期(1603—1867),日本人只要谈论起中国的戏曲,立刻就会提到李渔。材料3:1815年,广州东印度公司的职员兼语言学家戴维斯爵士开始翻译李渔文学作品,并由此被选入"皇家协会",成为当时英国研究中国文学和语言的主要权威……译者们对小说的作者几乎不感兴趣,读者们读李渔作品的目的也主要是要了解中国。问题:请你选择一种评价并进行阐释,并分析人物评价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客观: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主观:历史评价者的立场、研究视角、价值取向,对史料的掌握情况、研究能力等。[阶段特征]总体特征明(1368—1644年)、清前中期(1644—1840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新的经济、思想因素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前夜。经济经济上,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商品经济发达,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自守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