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6.1《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6.1《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6.1《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6.1《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核心素养增强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学习目标掌握本文的整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点掌握文章内容,提升文本解读能力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第一课时一、初步导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历史是公正的,只为一己私利而活着的人,会被历史的大浪冲走;那些活着是为了别人更好地活着的人,将在人民心中永生。年仅22岁的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而她的名字,连同她的高尚精神,永远刻在了人民心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鲁迅的作品——《记念刘和珍君》。(教师语言导入,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导入本课)分区一:知人论世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邀请学生进行阅读,要求学生在课本上重点标注并对之前知识进行提问。)文学成就代表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专集。其中,192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二)写作背景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暴行,会后高呼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造成了死47人,伤200多人的惨剧。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事后,执政府却发表通电说请愿学生是暴徒,更有甚的是一些执政府的走狗、帮凶文人还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说这些青年学生是受人利用,白来送死的。鲁迅先生悲愤之余,写下了这篇文章。(学生诵读,教师进一步讲解。)(五)题解“记念”即“纪念”。刘和珍,鲁迅的学生,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1926年3月18日遇害,时年22岁。“君”,旧时对人的尊称,不分男女。分区二初读课文积累字词,疏通文意理清结构,概括内容本文共分为七节:第一节:介绍写作缘由,表达自己的哀痛之情,控诉段祺瑞执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节:表达自己的无限愤慨,再一次说明写一点东西的必要。第三节:回忆自己与刘和珍的交往,表达自己对刘和珍的由衷敬意。第四节:写听到噩耗时的愤慨之情,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凶残和流言家的卑鄙。第五节:记叙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第六节:阐述刘和珍等人死难的经验教训。第七节:阐述刘和珍等人遇难的意义,表现她们为国捐躯的崇高伟大。本文以记念为中心,整体框架如下:1.交代了写作的缘由(1、2节)2.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3、4、5节)3.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6、7节)分区三深入感悟(一)感悟一:析形象1.文章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和珍是怎样的一个人?事迹①生前爱看鲁迅的文章;②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③成为学生自治会职员;④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⑤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⑥“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⑦中弹后又被棍打而牺牲。形象刘和珍是一个进步学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新女性。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但可以看出她热心政治运动,追求进步;有组织能力,在同学中有威信;本性善良,为人谦和;勇赴国难,殒身不恤。2.鲁迅先生反复强调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有什么用意?与“广有羽翼的校长”以及反动政府镇压革命青年的凶残、血腥手段形成对比,不仅突出刘和珍的和蔼、善良、乐观,也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卑劣。课堂检测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长歌当哭(dàng)

菲薄(fěi)

寥落(liáo)

赁屋(lìn)B.桀骜锋利(ào)

莽原(mǎng)

殒身不恤(xǔn)

攒射(cuán)C.缁衣(zī)

惴惴(zhuì)

曲译(qū)

戳穿(chuò)D.铿锵(kēng)

拓荒(tuò)

宝藏(cáng)

脚镣(liào)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惨淡

诧异

间牒

欣然前往B.和蔼

编辑

惩创

殚精竭虑C.永诀

眷恋

信扎

罗曼谛克D.桀傲

缁衣

恩赐

苟延残喘3.填写在下列语段中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这来的便是闰土。_______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_______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_______变作灰黄,_______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_______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A.虽然

已经

而且

也 B.即使

已经

尚且

又C.虽然

但是

已然

尚且

也 D.即使

但是

已经

而且

又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迟钝

裸体

蠕动

咳漱 B.褴褛

惺松

怜悯

荤腥C.契据

嘈杂

焦酌

欧打 D.骷髅

嗑睡

难堪

贿赂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如果秦少游想步入仕途,为国出力,有的是机会与条件,因为远的不说,十分欣赏少游诗词的清正廉洁的王安石就曾数度入相,广有羽翼,政治人脉极广。②有意思的是,“谷歌地球”上演的13大惊人发现之一,克罗地亚心形岛的岛主本人一直没发现这座岛屿的外形居然呈完美的心形,直到很多在网上看到心形岛照片的人请求到岛上一游,他才恍然大悟。③父亲去世后,他无比悲痛,经常伫立在父亲墓前吟咏诗句,长歌当哭。④听到北约军队悍然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消息后,我心里出离愤怒到了极点。⑤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⑥每年“十一”期间,天安门广场上都是花如潮,人如海;今年更因国庆彩车的吸引,人们争相前往,趋之若鹜。A.①③⑥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⑤⑥参考答案1.A【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B项,“殒”应读yǔn;殒身不恤,意思是指牺牲生命也不顾惜。C项,“戳”应读chuō;D项,“藏”应读zàng。2.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字形的能力。A.“间牒”应为“间谍”。C.“信扎”应为“信札”;“罗曼谛克”应为“罗曼蒂克”。D.“桀傲”应为“桀骜”。3.A【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能力。第一个空和第二个空之间,“虽然……但是……”表示转折关系。转折表示某个事物的转变,变化,强调变化后的状态。“先前的紫色的圆脸”,现在“变作灰黄”,这是客观现实,所以填入“已经”。“加上了很深的皱纹”,更进一层,填入“而且”。“眼睛……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眼睛”应该是和父亲的一样,填入“也”,表是一样。4.B【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汉语普通话字形的能力。A项咳漱——咳嗽;C项,焦酌——焦灼,欧打——殴打;D项,嗑睡——瞌睡。5.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广有羽翼”指到处都有帮凶。用于此处形容“清正廉洁的王安石”,感情色彩不当。②“恍然大悟”形容人对某事一下子明白过来。符合语境。③“长歌当哭”指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符合语境。④“出离愤怒”指比愤怒更甚,形容愤怒的程度已经达到了极点。与“到了极点”重复。⑤“殒身不恤”指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符合语境。⑥“趋之若鹜”指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根据语境,此处没有贬义意思,使用不当。第二课时分区一:品情感1.读文章,有几次出现作者关于“写一点东西”的不同表述,请找出并体会其蕴含的情感。①第一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针对刘和珍来说的。对这样一位热切地渴求革命真理的青年,对这样一位与作者有着师生之谊的忘年知音,对这样一位“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鲁迅不仅是因为程君的请求,更是发自内心地觉得“早”该“写一点东西”来纪念她,以表悲痛之情。②第二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紧接着“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出现的。是指控诉暴行、揭穿流言、唤醒民众的必要,也表达了作者对“似人非人”世界的强烈痛恨。③第三次:“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针对“庸人”而言的。惨案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难道烈士的鲜血就这样白流了吗?敌人欠下的血债就不讨还了吗?不能!这里“正有写点东西的必要”表达了者对习惯于“忘却”的庸人们的不满和提醒他们不要忘记烈鲜血的强烈希望之情。分区二知句意1.如何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段文字?“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这种黑暗现实。因此,第一句话可理解为:真正的革命者是敢于正视这种黑暗的现实的。这两句话的含义可理解为:真正的革命战士,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2.如何理解“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段话的深刻含义?第五节第二段记述刘和珍遇难情形,一是表现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二是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第二段思路从这两个方面展开。“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采用何种修辞?有什么含意?反复。运用“沉默”一词,表达了作者对国人麻木的焦虑,对民族前途的担忧,对革命爆发的渴望。“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表达了一种非此即彼、毋庸置疑的坚定语气,警醒和激励一切不愿也不忍民族衰亡的有血性的中华儿女在沉默中爆发。4.“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引用陶潜的诗句有什么作用。引用陶渊明的诗歌说明尽管徒手请愿意义不大,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有影响,寄托了作者深沉的哀伤和对烈士的赞美之情,有“青山埋忠骨”“精神永流传”之意。分区三语言特色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反语、对比等修辞手法。如作在表达对于徒手请愿的看法时写道:“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媒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作者用一个比喻句,具体形象地阐明了一个抽象的道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第五节中的“伟绩”“武功”等词,用反语揭露并讽刺了中外反动派“屠戮妇婴”“惩创学生”的罪恶行径。文章用“庸人”与“真的猛士”对比。庸人惯用忘却的方法对人世间的悲哀与不平做淡化处理。作者批判了这种庸的生活哲学,肯定了“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真的猛士”的现实主义精神。课堂检测1.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组是(

)A.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反复)B.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对比)C.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反语)D.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比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题。一个国家总是在不断摸索中逐渐成长壮大,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历史的进程中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近代新学的兴起,使许多大学生成为新兴的社会力量,他们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登上历史舞台,担当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开创了爱国主义新篇章。()。1919年“五四运动”,爱国学生面对敌人的枪弹的威胁而,他们通过举行游行示威、街头公开说演、开展抵制日货和支持国货活动、直接参与抗战、组建政治社团、开展政治请愿、发行爱国日刊等多种行为方式参与爱国的政治斗争,做出了很多的事情。即便有许多的青年学生喋血身亡,但后继者毅然,奋然前行。历史告诉我们,也警示着我们:爱国远远不像我们喊出一句慷慨激昂的口号那样简单,那样容易。在改革创新的漫漫征途中,更需要我们敢于担当,身体力行,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努力学习、成才报国的强劲动力,为中华民族复兴梦想顽强拼搏。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由于近代新学的兴起,许多大学生成为新兴的社会力量,他们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担当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使命,开创了爱国主义新篇章。B.由于近代新学的兴起,使许多大学生成为新兴的社会力量,他们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担当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开创了爱国主义新篇章。C.由于近代新学的兴起,使许多大学生成为新兴的社会力量,他们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登上历史舞台,担当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重任,开创了爱国主义新篇章。D.由于近代新学的兴起,许多大学生成为新兴的社会力量,他们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登上历史舞台,担当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开创了爱国主义新篇章。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学生组织为中国的政治变迁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爱国运动的先锋和不容忽视的力量B.爱国运动的先锋和不容忽视的力量变为学生组织,为中国的政治变迁做出了重大贡献C.学生组织成为爱国运动的先锋和不容忽视的力量,为中国的政治变迁做出了重大贡献D.爱国运动的先锋为中国的政治变迁做出了重大贡献,学生组织成为不容忽视的力量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爆发舍生取义惊心动魄声泪俱下B.暴发殒身不恤惊心动魄声泪俱下C.暴发舍生取义惊天动地长歌当哭D.爆发殒身不恤惊天动地长歌当哭5.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原名周树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B.《记念刘和珍君》选自《且介亭杂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