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主观要件_第1页
犯罪主观要件_第2页
犯罪主观要件_第3页
犯罪主观要件_第4页
犯罪主观要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犯罪主观要件

第一节概述

一、犯罪主观要件概念是指刑法规定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后果所持的心理态度。特征:

1.犯罪主观要件刑法规定的要素(故意杀人意图以…为目的)

例如:家打麻将与聚众赌钱为使用流通绘币与以收藏观赏绘币

2.犯罪主观要件的内容是心理态度(意志因素认识因素)

3.犯罪主观要件说明行为人主观恶性的程度(积极蔑视消极漠视)

4.犯罪主观要件是一切犯罪都必须具备的要件(罪过与行为同在)

二、犯罪主观要件的内容1.必要要件------罪过讨论:混合罪过(1)犯罪故意(2)犯罪过失2.特定要件(1)犯罪目的(2)犯罪动机1刑法总论三、犯罪主观要件的层次1.类型构成(事实判断)2.责任非难(价值判断)①责任的根据:道义责任----自由意志的道义非难社会责任----性格危险的社会非难②责任的基础:行为责任-----行为的主观意思性格责任-----行为人的危险性格人格责任-----主体性的行为人的人格③责任的性质:心理责任------行为人的心理事实

规范责任------心理事实规范评价的统一四、犯罪主观要件的意义1.区分罪与非罪2.区分此罪与彼罪3.区分一罪与数罪4.区分重罪与轻罪五、犯罪主观要件符合性的判断1.以行为人实施的行为为基础进行判断2.以行为的相关因素为参考进行判断3.不能简单的用效果逆推动机2刑法总论

第二节犯罪故意

一、故意的概念

1、故意的学说:

(1)认识主义与希望主义

案例:甲为骗取保险金而准备纵火焚屋,但知道友人乙在屋内睡觉,于是纵火后大呼欲叫醒乙,但是乙熟睡被烧死认识主义:认识到构成要件事实或认识危害结果会发生时是故意(认识扩大)希望主义:意欲实现构成要件内容或希望发生危害结果时是故意(意志缩小)

⑵容认主义与盖然主义容认主义:消极容认构成要件内容或者放任同意危害结果发生时是故意(容认放任同意都是情绪的要素没有心理实质,难以证明)盖然主义:预见结果发生盖然性还实施行为即容认放任结果因而是故意2、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故意概念——容认说明知自己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后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心理态度理由:A.放任与希望都是积极否定法益因而本质相同B.排除过于自信过失包含间接故意使范围适度C.认识因素并非一定左右意志因素D.事实上难以判断结果发生的盖然性与可能性

3刑法总论3、故意的结构

(1)认识因素-----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案例:甲盗窃军人提包,而其中有一把五四式手枪与人民币2000元若干衣物

a.行为本身(内容性质)A.明知的内容b.行为结果(性质因果)

c.行为条件(特定时间地点对象身份)

B.明知的范围是否包括违法性认识(违法性认识错误是否阻却故意成立)?讨论:大义灭亲法轮功等确信犯捕杀麋鹿等法盲犯通奸罪等幻觉犯社会复杂化、行政刑法泛化的发展趋势观点:违法性认识不要说自然犯法定犯区分说违法性认识必要说违法性认识可能性说责任说实践:罗马法(不知法而不赦)英美法(原则、例外)日本(不要求行为违法性)德国(认识错误避免性可能性)私见:故意不要求明知形式违法性故意要求明知实质违法性a.必定发生C.明知的程度b.可能发生

讨论:如何理解奸淫幼女犯罪中对幼女的明知情况?

4刑法总论

⑵意志因素—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a.意志选择:实施犯罪行为的决意、犯罪行为过程的策划

b.意志态度:希望、放任

c.意志努力:意志过程中的有意注意案例1:

甲在行路时,突然遭到乙的辱骂,甲便掏出手枪对准乙。在甲还未决定是杀乙还是吓唬乙时,子弹便射中乙,致其死亡二、犯罪故意的法定种类

⒈直接故意

⑴概念: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⑵特征:①认识因素:明知必然发生明知可能发生

②意志因素:希望——积极追求结果发生

⑶表现形式:①目的性直接故意例如:甲用枪顶在乙的太阳穴开枪②可能性直接故意例如:丙隔湖开枪杀人

⒉间接故意

⑴概念: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起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5刑法总论⑵特征①认识因素:明知可能性发生

②意志因素:放任讨论:放任是否中立?是放任发生还是放任不发生私见:听任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危害结果发生与否不违背行为人意志案例:甲为了掩盖自己贪污公款的事实,企图放火烧毁会计室,放火时发现乙在会计室内睡觉但仍然放火⑶表现形式:①积极的放任:追求甲犯罪意图而放任乙危害结果

A.同一对象的积极放任:抢劫暴力致人死亡B.不同对象的积极放任:丈夫毒妻害子

②消极的放任:追求非犯罪意图而放任危害结果:火药枪打鸟打倒人⑷间接故意的认定:①间接故意无犯罪目的②突发性捅刀子的案件认定

案例:被告人崔某在发廊因帮派派系口角遂拿起理发用刀朝董某刺扎致死6刑法总论

第三节犯罪过失一、概念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一种心理态度。二、犯罪过失的本质——不注意格言:不作为是身体的懈怠,过失是精神的懈怠⒈旧过失论:重视结果预见义务——主观的预见可能性⒉新过失论:重视结果回避义务——客观的预见可能性⒊危惧感说:重视预见可能性——抽象的预见可能性

三、犯罪过失的法定种类⒈疏忽大意过失(无认识过失:应当预见而未预见)

⑴应当预见①应当预见的前提——能够预见(预见可能性)讨论:预见可能性的判断:主观说;客观说;折中说案例:放映员与赶车人在去乡村放映电影的路上烤火,不慎将底片烤焦结论:判断资料:主客观事实(行为人智能水平行为危险程度行为客观环境)判断方法:从客观到主观判断标准:统一说一般人能否预见一般人标准行为人智能水平是否高于一般人行为人标准9刑法总论案例:货车司机甲马马虎虎将物品装上车后,超速行驶,致使车上的物品掉下撞死正在路边步行的乙,能否认定马虎装车与超速行驶都是过失?②应当预见的内容——法定危害结果(结果预见义务)

结果预见义务:具体结果说一般结果说

私见: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具体的危害结果

完全没有认识

⑵没有预见——疏忽对危害行为有认识但对危害结果无认识对危害行为危害结果有认识但对其性质无认识

⒉过于自信过失(有认识的过失)

⑴已经预见——对结果发生可能性的认识

讨论:是现实可能性还是抽象可能性?过高估计主观能力⑵轻信避免——违反结果回避义务过低估计客观条件错误估计因果关系

10刑法总论3.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界限案例:顾某在向王某索要装修费时,与其发生扭打,在场其他人提醒顾某,王某年事已高有心脏病,但顾某仍在扭打中把王某推倒,导致王某心脏病发猝死案例:阎某(18岁)从表兄出借的手枪,忘乎所以,到处空枪瞄准,最后用看到同学经过,边装上子弹射击,结果打中致死。

⑴联系: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⑵区别:①对危害结果现实转化的认识不同:过于自信过失认识到结果可以避免,间接故意认识到结果发生在预料之内;

②对危害结果的态度不同: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反对排斥结果发生、结果发生违背意志,间接故意是消极放任结果发生、结果发生符合意志。四、犯罪过失的理论分类⒈普通过失与业务过失

⒉重过失与轻过失

11刑法总论五、过失的认定

⒈疏忽大意过失的认定:正确判断能够预见与应当预见(不能由因果关系逆推,不能由结果程度判断)

⒉过于自信过失的认定

⑴区别合理信赖

A.信赖原则的概念:在合理信赖被害人或者第三者将采取适当行为时,如果由于被害人或者第三者采取不适当行为而造成损害结果的,行为人对此不承担刑事责任。讨论:德国1935年判例(电车司机撞到翻越轨道的被害人致死案)

问题:信赖原则的作用?减轻行为负担降低判断难度

B.信赖原则的适用条件:

问题:信赖原则能否被引入我国作为判决的根据?讨论:司机在小学校门口撞死小学生高速公路上撞死翻越者

a.客观条件:存在相适应的社会基础、存在相适应的信赖状况

b.主观条件:主观信赖的存在具有社会相当性

12刑法总论

⑵区别可以允许的危险

讨论:SAS疫苗研制失误导致他人感染

可以允许的危险:是指实施了危险行为的人,如果遵循了其行为所必须的规则(履行了结果回避义务),以慎重的态度实施其行为,即使事先预见了危险,事后造成了侵害法益的后果,也不认定过失责任。

⑶认定过失责任的竞合

讨论1:行为人甲无视交通信号横穿马路,汽车司机乙应减速行驶而未减速,造成甲死亡讨论2:专用轨道上司机与行为人的义务混行轨道上司机与行为人的义务结论:危险分配的法理——

13刑法总论

第四节罪过阻却

一、罪过阻却概述

⒈概念:刑法第16条

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⒉罪过阻却的根据——期待可能性理论

A.涵义:根据行为时的具体情况,如果不能期待行为人实施其他合法行为,就不能追究行为人的责任。

B.理论来源1897年德国法院“癖马案”、1933年日本的“第五柏岛丸案”。

C.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

a.行为人标准说(以行为时具体状态下行为人自身的能力为标准)

b.平均人标准说(以行为人状态下的通常人平均人的能力为标准)

14刑法总论二、罪过阻却的事由

1、意外事件

造成了损害结果

⑴要件:没有故意或过失不能预见原因引起

⑵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界限

案例1:甲为了挣脱乞丐的纠缠而甩手离开,致使乞丐跌倒撞墙死亡案例2:王某架设电线因垂落导致高某驾驶无灯三轮车经过被挂住翻车致死意外事件是损坏结果不应当预见也不能预见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损害结果能够预见也应当预见

2、不可抗力

造成了损害结果

⑴要件:没有故意和过失不能抗拒原因引起(整体的不能抗拒)

⑵不可抗力与过失的界限:不可抗力是损害结果不可能排除或者防止的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损害结果轻信避免事实上也能够避免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损害结果能够预见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15刑法总论第五节犯罪的目的和动机一、犯罪的目的1、概念: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2、分类:

A.一般的目的: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直接造成危害结果的希望(直接故意意志)

B.特定的目的:行为人在危害结果的希望以外追求某种特定结果的心理态度(主观构成要件的目的)

成文的目的犯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不成文的目的犯其他诈骗罪目的犯直接的目的犯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间接的目的犯走私淫秽物品罪的牟利、传播目的

(缩短的二行为犯)3、意义:

⑴犯罪目的是目的犯的构成要件要素赌博罪的营利目的⑵犯罪目的是某些犯罪的此罪与彼罪的标准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⑶犯罪目的是量刑的重要依据16刑法总论

二、犯罪的动机1、概念:指刺激、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或思想活动。2、意义:17刑法总论第六节认识错误

一、法律认识错误

⒈假想的犯罪

⒉假想的无罪对定罪量刑均无影响⒊犯罪的误解

二、事实认识错误

(一)事实认识错误的概念行为人的主观认识和客观事实不符合,就是有事实认识错误

(二)事实认识错误的分类1、国外:A.具体的事实错误:同一构成要件内的认识错误

a.对象错误b.方法错误c.因果关系错误

B.抽象的事实错误:不同构成要件内的认识错误

a.对象错误b.方法错误

2、我国:

A.客体的错误B.对象的错误C.行为性质的错误D.工具的错误E.因果关系的错误18刑法总论

(三)事实认识错误的学说

1.具体符合说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完全一致时,才具有故意。如果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不符,就阻却故意

例如,欲杀张三而杀死李四,按照具体符合说应分别成立杀人未遂和过失致死罪

2.抽象符合说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存在抽象一致时,不论是否存在具体差别、罪质轻重,均对最终发生的事实以故意犯罪论处

例如,为盗窃普通财物而意外地窃得枪支,按照抽象符合说,成立盗窃枪支罪3.法定符合说行为人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在构成要件范围内一致时,即使认识的事实与发生结果不一致,也具有故意19刑法总论(四)事实认识错误的讨论

⒈行为性质的错误——过失或者意外事件

指对自己所实施的行为是否具有危害社会的性质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不符

例如:假想防卫

2.行为手段的错误

①迷信犯——无罪

由于行为人的愚昧迷信,而采取不可能造成实际危害的迷信手段以实现自己犯罪意图的

②手段不能犯——犯罪未遂

行为人实际采用的手段与其意图采用的手段在性质(工具不能犯)和作用上不符,以致使犯罪未能得逞

例如:误将白糖当作砒霜毒害他人—工具不能犯

③由于手段错误引起的结果加重犯

例如:欲以泻药毒害他人,误用砒霜将他人毒死,构成故意伤害罪的结果加重犯

20刑法总论

3.行为对象的错误

(1)对象错误——对象的认识错误

①误甲为乙而侵害,两者体现相同的法益——故意犯罪既遂

甲A(试图杀A)(实际死亡的是B)

②误甲为乙而侵害,两者体现不同的法益——从轻罪出发的主客观统一认定

假币甲走私贵重金属21刑法总论③误犯罪对象为非犯罪对象而侵害——过失或意外事件

(试图杀狗)

死亡

④误非犯罪对象为犯罪对象而侵害——故意犯罪未遂(试图杀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