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复习板块2专题1文言文阅读考点练透2勤于积累巧于判断-对照教材考实词教师用书_第1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复习板块2专题1文言文阅读考点练透2勤于积累巧于判断-对照教材考实词教师用书_第2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复习板块2专题1文言文阅读考点练透2勤于积累巧于判断-对照教材考实词教师用书_第3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复习板块2专题1文言文阅读考点练透2勤于积累巧于判断-对照教材考实词教师用书_第4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复习板块2专题1文言文阅读考点练透2勤于积累巧于判断-对照教材考实词教师用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练透2勤于积累,巧于判断——对照教材考实词高分技法2022年高考,对于词语的考查,已经完全突破文化常识的范围,扩大到所有文言实词的范畴。在考查形式上,开始文本与课本结合考查,在文本语境和课本语境中,考查对该词语的认识,并加以比较分析。这种考查,既能考查出对该词语的认知程度,又打通了考试与教材的联系。对于与课内文言词语的比较,我们既要加大对课本的回归力度,更要注意对常见文言实词的综合把握,特别对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认知,经常做文言实词的归纳总结。一、掌握五类文言实词理解方法1.一词多义实词:追源溯流,语境敲定“2方法”准确理解一词多义2.古今异义词:分“形”辨义“3方法”巧解古今异义方法示例要看所给词语是否由两个单音实词组成如“璧有瑕,指请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指示”为“指”“示”两个词,译为“指出来,给……看”;而在现代汉语中,“指示”为一个词即使所给词语古今都是一个词,也要看其古今义是否相同如“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宣言”,在此为“扬言”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宣言”为名词,则是“(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之意;为动词,则是“宣告,表明”之意结合所给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否一致加以区分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卑鄙”的含义是“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在古代汉语中是自谦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卑鄙”意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义词3.活用实词:找出规律,语法判定词类活用:明特点,辨“角色”4.通假字:本义不通,考虑通假“3方法”解答通假字通假字1.借用“音同或音近”推断,古代常利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字形成通假2.借用“字形”推断,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符,或是本字的声符,或是通假字的声符。如“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中的“材”同“才”,本字“才”是通假字“材”的声符3.在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考虑通假现象5.偏义复词(含同义复词):关注构成,语境确定判定偏义复词词义“3法”方法示例把握词语所在的语境,即根据词语所在的语句的具体意思判定“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主要强调防止其他诸侯进入函谷关,“出入”偏重于“入”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即分析词语在语句中充当的语法成分“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从句中的“勤”分析,与之搭配的是“作”而不是“息”,由此可以判定“作息”偏重于“作”关注词语与前后文的照应关系“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芙蕖》)从后面的“观”可推断“耳目”偏重于“目”二、掌握文言实词5大推断技法1.语境推断法(1)阐释: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含义。(2)例析: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谢”有“辞别、告辞”“道歉、谢罪”“感谢”“谢绝”“告诉”等多个义项分析:当天项羽已决定攻打刘邦,所以项伯对刘邦说“明天早晨一定要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由此可知句中的“谢”应为“道歉、谢罪”2.联想推断法(1)阐释: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大都能在所学课文中找到印证。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联系课内所学实词的含义,联系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实词的含义。(2)例析: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2021·全国乙卷)分析:联系《陈情表》“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可推断“矜”为“怜悯,同情”楚悼王素闻起贤。(2019·全国Ⅲ卷)分析:联系成语“素不相识”可推断“素”为“一向”3.句式推断法(1)阐释: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可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2)例析: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老子(四章)》)分析:从句式结构来看,“明”与“彰”相对,“自见者”与“自是者”相对,由此可推知,“彰”是“彰显”的意思4.语法推断法(1)阐释:分析句子结构,运用划分句子成分和寻找搭配关系的方法,明确文言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其意义。(2)例析:划分句子成分法《隆中对》中“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为名词“信用”;《屈原列传》中“楚怀王贪而信张仪”,“信”作谓语,可判断其为动词“信任”看搭配《阿房宫赋》中“杳不知其所之也”,“所”与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连用,因此,“之”在这里译成动词“到”5.通假推断法(1)阐释:当遇到一个词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从通假字的角度考虑,然后根据通假字的特点推知本字。(2)例析: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趣”同“促”,“催促”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2019·全国Ⅰ卷)“说”同“悦”,“高兴”三、推断文言实词题解答3步骤第一步:联系积累初判断联系平时的文言实词积累,对选项表述作出初步判断,确定正确表述,判定错误表述。第二步:结合语境解疑点对初步判断存在疑问的表述,要回归原文,结合语境进一步分析判断,排除疑点。第三步:依据要求定答案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确定选项。典题试做(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状元支招/第一步:联系积累初判断C项,联系积累可知,《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含义为“蒙蔽”,对“蔽”在文中的含义的解说需要验证。第二步:结合语境解疑点对C项中存在的疑点,须结合文本语境进行验证。由“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可知,C项“‘为赵蔽’的‘蔽’指屏障”正确。故“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错误。第三步:依据要求定答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该题正确答案为C。短板不联系具体语境理解实词含义针对突破注重用好语境推义法理解实词的含义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语境原则,在语境中理解实词含义,准确率才会提高。需要强调的是,语境有小大之分。最小的语境即词语所在的句子,稍大的语境就是词语所在句子的上下句,最大的语境即词语所在句子的所有相关文句。有时候,对词语的解释符合小语境,甚至符合上下句构成的语境,但不符合完整的大语境。这种符合局部语境,但与整体语境不符的情况极具迷惑性。所以,结合语境来辨析词语的解释是否恰当时,绝不能只是将解释代入句中,看其在本句中是否恰当,也不能只满足于推敲其是否符合上下句的意思,而必须找到所有相关语句,在完整的语境中揣摩词语解释是否恰当。(1)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蒲松龄《促织》)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司马迁《屈原列传》)分析:①句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②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2)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苏轼《石钟山记》)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苏轼《石钟山记》)分析:两句话同出苏轼的《石钟山记》,很多人把两个“言”,都理解为“说”。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此“言”为“叙述”之意。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记载”较为准确。对点强化(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吴汉,字子颜,南阳人。韩鸿为使者,使持节,降河北,人为言:“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汉遂斩幽州牧苗曾,上以禹为知人。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遂鼓而进,贼兵大破。北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吴汉兵守成都,公孙述将延岑遣奇兵出吴汉兵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吴汉性忠厚,笃于事上,自初从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封汉广平侯。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吴汉爵位奉赐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恭俭如此。疾笃,车驾亲临,问所欲言。对曰:“臣愚无所识知,唯愿慎无赦而已。”病薨,奏谥曰:“有司议宜以为武。”诏特赐曰忠侯。(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C.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D.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解析】B项,“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错误。光武帝说“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意思是,吴汉比较令人满意,他隐然就是一个对国家有举足轻重影响的人。可见“差强人意”在文中也是表现令人满意的意思。2.(改编)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吾欲北发幽州突骑”与“追亡逐北”(《过秦论》)两句中的“北”字的含义不同。B.“让之曰”与“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两句中的“让”字的含义相同。C“诸将鲜能及者”与“芳草鲜美”(《桃花源记》)两句中的“鲜”字的含义不同。D.“汉躬被甲持戟”与“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被”字的含义相同。【解析】D项,前者是“披”“穿着”的意思,后者是“披散”的意思;A项,前者是“向北”的意思,后者是指“败北的士兵”;B项,都是“责备”的意思;C项,前者是“少”的意思,后者是“新鲜”的意思。3.(改编)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