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中国古代知人善任的艺术
本章概要本章由三部分构成:贤人之治的理论与实践从世袭到尚贤;从荐举到科举人才品鉴的基本方法历代识人法荟萃;知人之难及其复杂性用人法则及为吏之道用人者的职责与品格;用人的基本法则;为吏之道与“循吏”精神本章核心概念识人用人之法贤人之治人才品鉴为吏之道第二章中国古代知人善任的艺术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李斯:《谏逐客书》
第二章中国古代知人善任的艺术中国传统社会总体上的统治格局,决定了在“制度”与“用人”这两种主要的管理因素之间,中国传统管理之道更强调“用人”因素的重要性。故而,“为政之道,贵在得人”“因人成事”这样的论述,不胜枚举。对此,历史上的众多政治家和思想家,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经典之论,尤其在关于人才鉴识和用人法则方面。与现代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探讨侧重于科学性的一面相比,中国古代在这方面的探讨,更侧重于哲学与艺术,因而二者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一、贤人之治的理论与实践伴随着夏、商、周三代世卿世禄制的日渐解体,春秋战国之际,“尚贤”“用贤”思想逐渐发展为一种主导性的社会思潮。而随着秦汉之际君主专制集权的建立,“贤人之治”成为一种统治思想并逐渐制度化,成为与中国传统社会相始终的一项重要的治国理念和政治制度。
周朝以德治国,奉行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政治路线。尽管“尚贤”“养贤”成为周朝德治实践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建构是以宗法分封制为基础的,从而使“尚贤”屈从于宗法血缘关系及其等级特权秩序,贤士总是处于一种依附和被“豢养”的地位。1.从世袭到尚贤儒家固然执着于社会等级的维护,但又十分推崇贤才。与儒家一样,墨子也主张尚贤。面对儒、墨的“尚贤”之风,道家似对此不以为然。在老子看来,礼法制度从表面看是文明的表征,而从反面看,恰恰是纷争混乱的开始。而酿成社会动乱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当时统治者的贪得无厌,横征暴敛,骄奢淫逸。庄子主张取消一切制度、规范和文化,甚至要达到忘却自己存在的程度。法家尽管反对人治,但并没有以此否认贤、智的作用。韩非坚决反对任人唯亲、任人唯私,反对以人的出身、门第、关系等作为择人的标准,主张举贤任能。秦国无疑是法家思想实践的典范。2.从荐举到科举随着贤人之治的推行,善待人才、尊重人才日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到了汉代,儒士入仕成为一种基本的官场生态。汉武帝又成立了“博士弟子”学官制度(“太学”),从而为儒生参加官僚集团大开方便之门。正是通过文士入官,知识阶层与官僚系统实现了合二为一。
在儒学与“禄利之路”紧密联系的情况下,具备一定的儒学素养既为做官所必需,从而使儒学的纲常礼教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意识的深处,使整个社会按儒家的理论逐步规范化。然而,在这种贤人治国模式下,官员依其所谓德行高低晋升,具有浓重的政治控制的意味。于是,在“学而优则仕”的不竭呼喊中,追求“内圣”的孔孟之徒,便开始谋求把自己之所学货卖于帝王之家,而成为君主维护统治的帮凶。官僚权贵把持仕途的结果,便是削弱君权,也使得大批寒士上进无望。2.从荐举到科举这种状况遂激起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正直士大夫的强烈不满,由此而形成社会上抨击朝政的“清议”之风。从此,先前的那种评核公卿、裁量执政的婞直之风,被扫荡一空,察举选官制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在东汉末年的三国角逐中,人的才情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崇。魏文帝曹丕为了使任事有其才,即名与实相对应,进一步制定和推行任用官员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的出现,是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于是,如何识人、用好人,成为这个时代各个政治集团关注的重要话题,并由此导致了当时名理学的兴盛。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有“九品中正制”,但是,在世族政权下,强调以门第选人,从而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的腐败局面。2.从荐举到科举隋唐时期,随着通过考试形式、公开选拔官吏的科举制的确立,人才的选拔进一步规范化。科举制始于隋朝,使才学成为入仕的基本途径。唐朝沿袭了隋代的科举制并使之趋于完善。晚唐、五代之后,门阀走向衰落,宗族已不再掌握地方政治军事权力。宋代沿袭了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更汲取了晚唐、五代武官骄横跋扈的教训,全面推崇孔孟儒学,提倡文官治国,科举考试的内容偏向儒家经典。大批士人正是通过科举途径步入仕途。客观地讲,学与仕的结合及科举制度与仕阶层的产生,既为知识分子实现修身齐家治国的抱负找到了合法的实施途径,使社会精英有了确定的流向,又为统治阶层从社会中下层中汲取新鲜血液提供了来源,从而壮大了统治力量,这对社会稳定发展无疑是件有益的事。2.从荐举到科举即便如此,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是,个别人背叛自己出身的阶级而飞黄腾达,同他们出身那个阶级的解放事业有时甚至毫不相干。当然,科举制度的出现,在人才选拔上的积极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它突破了门第限制,尤其为下层士人提供了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步入上层社会的可能空间,从而极大增强了社会活力,推动了社会进步。在此情势下,士大夫的唯一出路是死读经书、钻研八股,奋进于科举仕途。而统治者正是以功名利禄为诱饵来达到禁锢进步思想,把知识分子头脑束缚在儒家经书和程朱理学范围内之目的。用八股取士选拔官吏,凡官员之晋升、黜免,最后又都取决于皇帝。各级官员所依恃的根本,也是皇帝赐予的科举头衔,他们都成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受益者,所以必然忠于皇帝。于是,此后的文人,其头脑多被理学和八股禁锢,只会空谈性理。事实上,儒家所倡导的人物风格,于“干禄”则可,于民族的自我觉醒、个性解放则适得其反。二、人才品鉴的基本方法可以说,谁都明白知人善任的道理,但真正做到知人,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从历史上看,众多思想家和政治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卓有成效的“识人术”,且大多认识到“识人难”的问题。1.历代识人法荟萃孔子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
。具体而言,一方面,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常常可以反映出其秉性、知识和思想水准,所以要从言论角度考察一个人的素质。另一方面,还要观其行,避免只靠言论辨别人才的偏颇性。对此,孔子提出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庄子则提出“九征”识人法:“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征至,不肖人得矣。”
三国时期刘劭的《人物志》一书,实际上是对传统的识人之术的一次系统总结和升华。1.历代识人法荟萃正是以“九征”说为基础,刘劭提出了一个极其系统的人才考量方法——“八观法”(《人物志·八观》:“观其夺救,以明间杂”“观其感变,以审常度”“观其志质,以知其名”“观其所由,以辨依似”“观其爱敬,以知通塞”“观其情机,以辨恕惑”“观其所短,以知所长”“观其聪明,以知所达”2.知人之难及其复杂性当然,“人未易知”“知人未易”。孔子曾因为自己识人不当的亲身经历而感叹道:“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见“孔子察人之失”)庄子说:“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庄子·列御寇》)《吕氏春秋》一书也指出,识人之难,不仅在于被考察者往往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不轻易让人知道,即“人之心隐匿难见,渊深难测”(《吕氏春秋·观表》),而且在于领导自身在识人过程中,往往由于私心杂念所形成的偏见:“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吕氏春秋·序意》)这意味着,领导如果缺少一颗公正无私的心,无论其把握的识人智慧有多少,也就不可能识得人才。为此,《吕氏春秋》极为强调领导至公无私的道德品质:“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吕氏春秋·贵公》)2.知人之难及其复杂性
《人物志》一书通过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对“识人之难”的具体表现、成因及常见偏颇与谬误等问题,做出了更为详尽、深刻的论述:
第一,识人之难的基本表现(“二难”):一是“难知之难”,二是“无由得效之难”(《人物志·效难》)。“难知之难”是指难以了解的困难。“无由得效之难”是指虽了解人才却无法对其进行举荐的困难。第二,识人之难的基本原因。刘劭认为,一是人在主观上难以克服的“自以为是”,即人本来甚难了解,而人们都自以为可以了解他人。二是“不欲知人”。2.知人之难及其复杂性第三,识人过程中的常见谬误或偏颇。刘劭在《人物志·七缪》中进一步阐述了识人过程中人们常犯的七种谬误或偏颇:(1)“察誉,有偏颇之缪”。这是指在察访士人时,往往会犯偏听偏信的错误。以至于人以为是,就符合其说;人以为非,则改变初衷。(2)“接物,有爱恶之惑”。这是指由于爱憎情感的影响而导致的鉴识人才错误。(3)“度心,有小大之误”。这是指揣度士人心志时,有对其心志大小认识不足的错误。(4)“品质,有早晚之疑”。这是指品评士人的材质时,有难以分辨早慧与晚成的错误。二、知人之难及其复杂性(5)“变类,有同体之嫌”。这是指辨别人才时,对与自己同类型的人的复杂关系往往认识不清。(6)“论材,有申压之诡”。这是指忽略士人所处环境而导致的失误。(7)“观奇,有二尤之失”。这是指观察奇才时往往会被两种特别的情况误导。在如上论述中,刘劭既分析了鉴赏者的主观片面性,也分析了被鉴赏者方面的原因;既看到了个人的自身状况对选拔人才的影响,也看到了整个社会关系的影响。三、用人法则及为吏之道在中国古代治国实践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产生了许多“识人”法则,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用人智慧。这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概括:其一,用人者的职责与品格;其二,用人的基本法则;其三,为吏之道与“循吏”精神。1.用人者的职责与品格从历史上看,先秦诸子尽管在思想立场上有所不同,但大都认为君、臣在社会治理问题上的职责是不同的。
《管子》一书也指出,君主的职责主要是用人、制令和赏罚,人臣的职责则是守任治事。对君道与臣道关系问题谈得最明确和透彻的,则是黄老道家的代表人物慎到。慎到认为,一国之治乱,不能全归于君主一人。慎到还特别强调,君主要善于发挥臣子的才智,让他们把事情干完、干好;最美妙的状况是臣子尽力,君收其利。1.用人者的职责与品格韩非以“道”入“法”,对老子的“道”做了一番形而下的改造,将作为自然规律的道引入政治领域的君臣之道。韩非从自然中得出的结论,并非直接的无为政治原则,而是强调君主应摈弃人道的好恶,效法天地的无私,一切准道法而为,如此方能定治乱是非于一尊,导致“至治之世”。韩非强调,君主的真正能力并不在于他个人才华的高低,也不在于能否与下属争功,关键在于他能否集中众人的智慧和才干,知人善用。只要各人的职位及职责既已明确,则君自不必亲躬于具体的事务,从而使君主实现了“执一”以“驭多”的无为而治。1.用人者的职责与品格《长短经》提出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君子、小人本来没有固定不变的品质,大都是随势而变。因此用人者要注意改造自身,提出了贤明君王应恪守的五条原则:
第一,做人要想保持大聪明、大智慧的优势,就必须使自己永远处于一种空灵、愚蒙的心理状态;
第二,要想保持博闻多识、明睿强辩的优势,就必须让自己觉得永远孤陋寡闻,才疏学浅;
第三,要想保持勇武刚毅的优势,就必须使自己明白天外有天的道理,处于一种有所敬畏的状态;
第四,要想保持富贵显赫的优势,就必须让自己享有的物质永远有所节制,局限在最小限度内;
第五,要想兼济天下、恩泽苍生,就必须保持一种谦让恭顺的美德。2.用人的基本法则历代先贤在用人问题上各执一词,但对用人法则,却达到惊人的一致:
(1)不拘一格,唯贤是求。就是说,选拔贤才应不分贵贱,不论出身、地位、亲疏、故旧。(2)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事物有长短,人才有高下,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是客观事实。“善用”就是根据人的能力,把他放置到与其相适应的岗位上去,以充分发挥其智慧和能力。(3)量能授官,职责分明。对于人才的任用,荀子认为,应根据才能授予官职,做到官能相称。(4)用人不疑,防奸去贼。用人还要做到相信人才,做到“疑则勿任,任则勿疑”。(5)赏罚分明,恩威并用。为了更好地使用人才,还应该实施激励手段,实施赏罚。3.为吏之道与“循吏”精神长期以来,对于官员的选拔和评价,人们总是以“德”“才”兼备这样的标准来进行衡量。前者关涉官员的品德修养,后者指涉官员的素质能力。然而,这种概括似乎并未涉及官员在履行公务时的行为准则,而这正是衡量一个官员的重要尺度,因为,无论是品德修养还是素质能力都只是一种静态要素,而官员在组织行为学层面的表现,对于履行公务而言才更为根本。在官僚体制下,官吏如何作为,将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如《管子·明法解》曰:“吏者,民之所悬命也”。而如何实现官僚制度的有效运作,秦始皇根据李斯的建议而推行的“以吏为师”,即要求官吏学习法律,依法教民。事实上,这也成了历代王朝一直奉行的一项国家制度。3.为吏之道与“循吏”精神正是基于“以吏为师”的精神要旨,司马迁提出“循吏”概念:“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特定项目三方合作框架合同版
- 2025版航空货运代理合同-航空货运代理与快递公司合作快递代理配送专项服务协议3篇
- 2025年度WPS办公借款合同模板更新版2篇
- 2025版绿色环保新能源项目投资合作协议书3篇
- 2024年美甲设备采购协议
- 2025年度智慧消防与安防监控一体化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LNG运输环境保护责任合同3篇
- 2025年度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派遣协议3篇
- 2025版离婚财产分割协议含存款转移与监管条款3篇
- 2024年自愿离婚协议书范本-无房房产分割及共同债务3篇
- 竖井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 2024届安徽省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全国主要城市气象参数
- 宣城消防钢楼梯施工方案
- 框架柱的配筋计算二
- IPC-7530A-2017 CN群焊工艺温度曲线指南(再流焊和波峰焊)
- 初期支护设计验算
- 石关煤矿紧急避险系统管理制度及技术档案汇编
- 医院医务科科长岗位竞聘答辩PPT课件(带内容)
- 2023年华侨、港澳、台联考高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 快上来吧要开车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