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月度热点素材速递 专题01 百岁基辛格_第1页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月度热点素材速递 专题01 百岁基辛格_第2页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月度热点素材速递 专题01 百岁基辛格_第3页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月度热点素材速递 专题01 百岁基辛格_第4页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月度热点素材速递 专题01 百岁基辛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百岁基辛格——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月度热点素材速递最新素材:当地时间11月29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HenryKissinger)在康涅狄格州家中去世,享年100岁。生前,这位学者出身的资深外交家曾同时担任过美国国务卿和国家安全顾问,是唯一一位曾身兼这两职的美国人。他是20世纪下半叶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人物,曾一手策划了美国从越南的撤出、在冷战高峰期与苏联关系的重塑。基辛格推动了美国对中国的缓和与开放。过去的半个世纪,基辛格曾近百次来华,参与、见证了中美关系的变迁。在当下的世界,基辛格所推崇的“均势理论”或许已越发显得不合时宜。但直至去世前,他仍在观察世界的变化,呼吁中美和平共存。在他去世后短短两小时内,英语主流媒体有的缅怀这位“美国外交官和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有的赞扬他“在两任美国总统麾下塑造世界事务”,还有的则主张反思这位“深受美国统治阶级喜爱的好战派”。基辛格深厚而复杂的政策与思想遗产,将持续影响今天的世界。基辛格言论金句:

1、“人类的命运取决于美国和中国能否和平相处”2、“人工智能这项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技术可能在五年内成为影响全球安全的关键因素,我们需要就技术对彼此的影响进行交流,朝着军备控制迈出一小步”3、“纵观军事历史,由于地理和精确度的限制,过去一直做不到消灭所有对手。(而今)这些限制不存在了。每个敌手都100%暴露在攻击下。”4、“人工智能将在五年内成为安全领域的关键因素。其颠覆性潜力堪比活字印刷术,而正是后者传播思想引发了16、17世纪一系列毁灭性战争。”5、“我们生活在一个破坏性空前的世界中。”6、“如果你完全靠通过实力达成目的,你很可能会毁灭世界。”7、“没有哪个大国可以忽视人工智能的安全维度。”8、“在人工智能军备控制方面的清醒努力与国家安全并不冲突,它是一种尝试,为的是确保在人类未来的框架下寻求实现安全。”9、“一个社会的数字能力越强,这个社会就变得越脆弱。”10、“战争一直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偶然性的领域,但人工智能进入这个领域将为其带来新的变数。”11、“如果一个国家领导人的合成形象被对手操纵,以制造不和或发布误导性的指令,公众(甚至其他政府和官员)会及时识破这种骗局吗?”12、“在灾难真正发生之前,我们需要克服,或者至少是遏制这种自动化的驱向。”13、“当代领导人可以通过将常规能力、核能力、网络能力和人工智能能力广泛而动态地结合在一起,来实现控制武器装备的六大任务。”14、“对抗和敌对国家的领导人必须准备定期开展相互对话。”15、“必须对核战略的未解难题给予新的关注,并认识到其本质正是人类在战略、技术和道德方面遭遇的巨大挑战之一。”16、“网络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领先大国应该努力界定其理论和限制(即使其所有方面均未被公开),并找出自身理论与竞争大国之间的关联点。”17、“拥核国家应承诺对其指挥控制系统和早期预警系统进行内部检查。”18、“世界各国,特别是技术强国,应制定强有力和可接受的方法,在紧张局势加剧和极端情况下尽量延长决策时间。”19、“主要的人工智能大国应该考虑如何限制军事化人工智能的继续扩散,或者依靠外交手段与武力威胁,开展系统性的防扩散工作。”20、“要在最具破坏性的能力上实现相互制约,绝不能等到悲剧发生再去亡羊补牢。深度评论:1、积极奔走的中美关系破冰者基辛格博士走了。他是一段百年传奇,也是诸多历史场景的策划者、参与者、见证者。他的一生,在全球多个地域留下身影、投射理念,但最浓墨重彩的也最能体现其个人影响力的,无疑是他在中美关系史上的特殊作用。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和好朋友。这大抵便是基辛格此生最突出、最没有争议、也最客观公道的评价了。在期颐之年离开,这是一种圆满,也是一次新的提问:世界还需要新的基辛格吗?2、非凡的战略眼光、政治勇气和外交智慧基辛格的人生经历是不可复制的,但基辛格的战略眼光、政治勇气和外交智慧却是国际关系史上一笔宝贵的遗产。遥想1971年的夏天,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的特使秘密访华,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关键一员。从那时起,基辛格与中国的缘分便紧紧相连,一生访问中国逾百次,在今年7月最后一次访华期间还欢度了百岁寿辰,他因此被公认为“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人”。然而,当以基辛格为代表的、一个又一个的“知华派”离开,宽广的太平洋还能让两个大国平和相处吗?3、当今世界,需要更多的基辛格,也需要更多的“新基辛格”。新的时代,横亘在中美之间的认知鸿沟依然如天堑,这不由让笔者记起一段往事:2009年9月,察哈尔学会刚刚创办不久,便有一家美国机构闻讯而来,主动洽谈合作,在那个季节悄然成为中美社会智库开展公共外交实践的先行者。打开这扇“中美智库交流门”的人不是别人,正是闻名遐迩的基辛格博士。当时,受基辛格博士委派,基辛格事务所副总裁雷默先生专程登门,和我们讨论了如何化解中美认知分歧、正确对待中国发展模式和“北京共识”等议题。远在大洋彼岸的基辛格博士,关注到一家刚刚成立的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颇令人惊讶,也再次验证了基辛格博士对中国事务的了解程度、认知深度以及沟通速度。作为中美两家机构,我们有各自的立场,观点有异,但不妨碍我们面对面交流,寻求共识,消弭认知赤字。很多时候,交流本身就是一种成果。基辛格博士在离开政坛后多次访华的交流经历,恰恰验证了这一点:只有充分交流,才能充分了解,实现更好的合作。这也是公共外交的独特魅力。4、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基辛格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政治人物和智库专家。他的一生,在美国对外交往的不同片段有不同的考量和实践,既有彰显功德之牌匾,亦有毁誉参半之泥沙。但有一点始终没变,那就是基辛格的立场始终是美国立场,维护的利益始终是美国国家利益。在中美关系的维度上,他是“知华派”,也是“友华派”,看起来和那些“仇华派”、“反华派”截然不同,但不同的主要是认知理念、政策倾向,而不是核心立场和核心利益。他们对美国的热爱导致他们对中国的认知态度发生了巨大分野:有人认为遏制中国才是维护美国国家利益,有人则认为中国崛起无法避免,和中国合作共赢才是长久之策。孰是孰非,立场不同的人答案不同;是胜是败,“零和博弈”的历史教训历历在目,基辛格博士亲手参与结束的越南战争、近年美军从阿富汗撤军等等早已说明一切。“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式早已被证明行不通。5、汲取“基辛格式”的外交智慧世人应当打开思维的天窗,在维护各自核心利益的前提下,通过更多的基辛格式外交艺术实践,让世界能够听见不一样的声音,听取另外一种立场的合理性,推动当今世界走出“修昔底德陷阱”的死胡同,再度五彩缤纷、百花齐放纪念基辛格,尤其需要鼓励诞生具有中国立场、维护中国国家利益、深谙外交与国际交往艺术的“东方基辛格”。国际政治舞台不缺二元思维和僵化外交,缺的是长袖善舞、“有事好好商量”以及对“敌意螺旋”的斗争艺术。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够通过斗争来争取外部的理解与支持:敌人斗成了朋友,则斗争胜利;朋友斗成了敌人,往往斗争失败。1971年到1972年,基辛格和中方就《上海公报》进行了多轮磋商,互相展开了斗争,最后的结果是双方下降了“敌意螺旋”,斗出了中美建交的大方向,斗出了中美友好,斗出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多极化世界。掌握外交斗争艺术的人,才有望超越基辛格博士的时代局限、视野局限,实现新时代的外交纵横,成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宏图。6、怀念、纪念是为了未来基辛格博士已经远行了。中国少了一个老朋友、好朋友,这是一件悲伤的事,却也是注定发生的事。我们不可能只拥有一个基辛格,我们既需要世界涌现更多知华、友华的“海外基辛格”,也需要能够在国际关系舞台上发挥各类作用的“本土基辛格”。当越来越多的新型“基辛格”相互对话、相互理解时,这个世界才会逐渐远离偏见和仇恨,走向越来越美好的人间大同。这或许便是对基辛格博士逝世的最好纪念吧!人物专栏:百岁基辛格去世:他留下了怎样的政策与思想遗产?今年5月27日,亨利·基辛格度过了自己100岁的生日。自从四十年前的一次心脏手术后,岁月慢慢在他的身体上留下了痕迹。7月到访中国时,他大多数时候需要依靠拐杖、轮椅或随行者的搀扶行动,借助助听器进行沟通,一只眼睛也不太看得见了。美国国家档案馆中陆续解密的外交档案显示,早在1970年9月,时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Nixon)就命令基辛格负责与中国建立联系的重任。从1971年7月秘密访华为尼克松总统访华和中美关系正常化打下基础算起,基辛格有一半多的人生都在中美之间穿梭,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曾近百次来华。基辛格上一次到访中国是新冠疫情之前的2019年11月。彼时,中美之间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关税、“贸易战”以及南海问题,双边关系已经开始下行,而到访的基辛格希望中美双方能逆转经济脱钩和对立加剧的趋势。范德堡大学历史学和政治学教授托马斯·施瓦茨(ThomasAlanSchwartz)是关于基辛格最新近出版的传记性作品《亨利·基辛格与美国权力》(HenryKissingerandAmericanPower:APoliticalBiography,2020)的作者。“事实上,96岁的他就想过他可能没机会再去中国一次了,”施瓦茨告诉本刊,“100岁了,他又去了中国,看上去仍充满活力,也还有想法。”彼时施瓦茨并不清楚,今年7月那次出乎他意料的基辛格来华访问将成为他最后一次来华。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及个人身体状况所限,基辛格从2020年到2022年几乎没离开过美国。但他并未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他持续在《华尔街日报》等媒体发表专栏文章。他也没有与美国外交的核心圈层失去联系。据施瓦茨透露,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基辛格也会偶尔视频接入美国国务院官员们的集体讨论,商议重要的外交政策,比如参与讨论旨在促成阿以和解的《亚伯拉罕协议》(AbrahamAccords)该如何落实。2021年,在尼克松图书馆(RichardNixonLibraryandMuseum)组织的线上论坛中,基辛格数次连线美国前任国务卿迈克·蓬佩奥(MikePompeo),探讨《亚伯拉罕协议》与美国国家安全。他也曾接受英国老牌智库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ChathamhatamHouse)的访谈。他还与英国财政大臣杰里米·亨特(JeremyHunt)聊起过新冠疫情对自由民主政体的冲击。基辛格说,自己平时仍能每天工作15个小时。疫情期间,他把相当一部分时间用来构思写书。2018年,95岁的基辛格开始关注并深究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到了2021年,基辛格和启发他关注AI发展的好友、谷歌前CEO和苹果前董事会成员埃里克·施密特(EricSchmidt)与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院长丹尼尔·胡腾洛克(DanielHuttenlocher)合力完成《人工智能的时代和人类未来》(TheAgeofAIandOurHumanFuture)。基辛格在书中写道,大语言模型GPT3.0是前景无量、“能对人类事务起到革命性作用”的新技术。他探讨作为武器的AI对国际局势的影响。在接受彭博社的专访时,基辛格曾说:“人工智能和人意识的巨大转变将被融入外交政策。我们将同物体和机器对话,而我们可能很难控制这样的机器。我们需要花上几十年来学习研究这一新现实。”2022年4月,基辛格回归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基辛格梳理了自己与尼克松总统、李光耀、撒切尔夫人等6位塑造了“后二战”时代的领袖交往,并结合他们各自的国际政治经验进行归纳整理,完成《领导力:世界战略中的六个案例》(Leadership:SixStudiesinWorldStrategy)并出版。随着新冠疫情的结束,基辛格又开始马不停蹄地奔忙起来。其子、知名电视制作人大卫·基辛格(DavidKissinger)在《华盛顿邮报》的评论文章中透露,父亲“已经开始写作2020年之后的第三本书了。”大卫还提到,随着百岁生日的临近,基辛格也重启了全球旅行。今年5月中旬,他现身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参加了拒绝任何媒体采访、动用大量军警阻挡外人靠近的毕德堡会议(BilderbergConference),与世界上百余位商业、媒体以及政治精英相谈甚欢。他的时代过去了吗?6月6日,在纽约时代广场两街之隔的纽约公共图书馆(NewYorkPublicLibrary),基辛格庆祝了自己的世纪寿辰。当天的纽约公共图书馆戒备森严,保安、警察和外交随行人员在铺着红毯的石阶旁列队。室内大厅入口处高悬着绿色字母“H”和“K”。这场私人派对汇集了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AntonyBlinken)、中情局局长威廉·伯恩斯(WilliamJ.Burns)、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等立场各异的政商要员。“(基辛格)是那个能够调和各方的角色,”施瓦茨教授说,“在美国外交政策上,他也一直保持着具有些许调和性质的影响力,对于极端的孤立主义和极端的干涉主义都能起到限制作用。”对稳定的追求写在基辛格的成长历程里。在1923年5月27日,他出生在德国菲尔特一个犹太家庭。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后,菲尔特到处都贴满了“犹太人不许进入”的标语。基辛格一家于1938年无奈逃往美国纽约。刚到美国的小基辛格写过一篇作文:我想念我必须离开的亲戚和朋友,但想到我能穿过美国的街道,头不弯,不害怕,还有能力为自己创造未来,我很乐于加入这个社会。他来自一个分裂社会中被看不起的少数群体,他开始相信,为了一个社会或一群人,稳定才是创意的基石。1943年,基辛格获得了美国国籍,三年后进入了哈佛大学。“他一生致力于维护接纳了他的美国的和平与稳定,”施瓦茨说,“我认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对美国有着移民那种的热爱。他总是会担心,如果美国不由他指挥,美国会在世界上给自己找多少麻烦。”1969年,尼克松总统任命他为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又在1973年到1977年担任尼克松和福特总统(GeraldFord)的国务卿。在服务尼克松和福特总统期间,除了缓和同苏联和中国的外交关系,他在1973年因与北越举行和谈促进和平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后,为了促使以色列军队从埃及和叙利亚领土撤军,他在数月内往返于各方首都,寻求谈判目标,被认为是开了“穿梭外交”的先河。然而今天,基辛格面临的世界已经大不相同。施瓦茨指出,一言九鼎的“穿梭”外交官已经变成了美国外交圈内最具争议性的人物。施瓦茨记得,每次他在公开场合为基辛格辩护时,他的收件箱总会在不久之后收到各式“仇恨邮件”——保守派批评他对中国太软弱,左翼进步的知识分子和媒体人则视他为策动军事行动与别国政变、直接导致亚洲和拉美数十万平民伤亡的“战争罪犯”。1969年至1970年,美国对柬埔寨进行地毯式轰炸;上世纪70年代在智利,美国致力推翻左倾的民选阿连德政府,扶植军事独裁者皮诺切特1973年上台;1971年,美国放任冷战盟友巴基斯坦在遏制孟加拉民族主义运动的过程中造成大量平民死亡。这些政策均有基辛格的参与。在国际局势上,基辛格一如既往推崇“均势理论”。他认为,竞争国家之间的力量平衡可以维持现有秩序,并维护世界和地区局势的稳定。在他的观念中,这种平衡不但能阻止战争,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为在其他国家推行美式民主创造条件。基辛格的“中间道路”在美国极化的政治氛围中正在被边缘化。事实上,此前从尼克松到特朗普的9位总统都曾邀请基辛格访问白宫。但自从拜登上台两年半以来,他还未向基辛格发出这一邀约,基辛格在半个多世纪第一次遭到了美国总统的冷遇。这两年,基辛格对俄乌冲突在不同时期多变的表态和倡议也让他饱受争议。2022年5月的达沃斯论坛上,基辛格在康涅狄格州家中通过视频参会,建议说乌克兰应该将克里米亚半岛、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在2022年2月前被占领地区割让给俄罗斯,82%的乌克兰群众对此不满。今年1月的达沃斯论坛,屏幕中基辛格对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现在,这个进程已经达到了这种程度,在这种条件下,关于一个中立的乌克兰的设想已不再有意义。"基辛格说。冲突爆发前,他一直反对乌克兰成为北约成员国,而现在认为乌克兰加入北约是“适当”的结果。但他坚持,乌克兰加入北约的倡议触及到了俄罗斯的根本利益。"我们必须阻止这场冲突变成一场针对俄罗斯的战争",而且俄罗斯必须确保成为国际体系一份子的机会。图片当地时间2017年10月10日,美国华盛顿特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会面时发表讲话。“中美关系的解冻”是基辛格外交官生涯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也是当今美国外交中遇到的最重大议题。基辛格2019年的北京访问并未阻止中美关系在疫情期间的持续降温,但施瓦茨认为,中国依旧认可和尊重基辛格,这也赋予了他一定的权威和决策分量。据新华社,7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基辛格。近期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旧金山会晤为两国关系定下了缓和分歧的基调,也与基辛格传递的信息一脉相承。在欧美分析人士看来,生前最后一次来华是他对华盛顿“毫无批判性思维地”对抗中国的抗议,他想继续从现实主义政治的视角说明,中美之间依然存在共同利益,能够保持既竞争又合作的状态。但基辛格在中美问题上的影响力并不能投射到其他棘手的国际冲突,哪怕是让他在50年前开“穿梭外交”先河的巴以问题。今年10月7日以色列哈马斯战争爆发后,他在10月11日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说,以色列的进攻不能屈从于哈马斯杀害人质的威胁,而这是任何领导人都必须做出的“令人心碎的决定”。当柏林街头出现反对以色列的示威游行,作为犹太难民的基辛格将其归咎于德国“让这么多文化、宗教和观念完全不同的人入境就是个严重的错误。”一些政客、媒体和民间组织随即反驳他并指出,他从1981年起就在备忘录中写道要“孤立巴勒斯坦人”,并在担任国务卿期间就不断“妖魔化”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也从不承认巴人的民族自决。一系列在德国和阿拉伯世界颇具争议性的言论再次让基辛格陷入了舆论漩涡。或许在冷战时期的档案上,他有太多的演讲与政策可供人指摘。基辛格新近的表态总让人想起他不止一次说过的一句话:“如果我必须在正义和混乱与非正义和秩序之间做出选择,我永远会选择后者。”美国当地时间11月29日,在他去世后短短两小时,有的英语主流媒体缅怀这位“美国外交官和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有的赞扬他“在两任美国总统麾下塑造世界事务”,还有的则主张反思这位“深受美国统治阶级喜爱的好战派”。基辛格深厚而复杂的政策与思想遗产,还将搅动今天的世界。世界还需要新的基辛格吗?基辛格博士走了。他是一段百年传奇,也是诸多历史场景的策划者、参与者、见证者。他的一生,在全球多个地域留下身影、投射理念,但最浓墨重彩的也最能体现其个人影响力的,无疑是他在中美关系史上的特殊作用。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和好朋友。这大抵便是基辛格此生最突出、最没有争议、也最客观公道的评价了。在期颐之年离开,这是一种圆满,也是一次新的提问:世界还需要新的基辛格吗?基辛格的人生经历是不可复制的,但基辛格的战略眼光、政治勇气和外交智慧却是国际关系史上一笔宝贵的遗产。遥想1971年的夏天,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的特使秘密访华,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关键一员。从那时起,基辛格与中国的缘分便紧紧相连,一生访问中国逾百次,在今年7月最后一次访华期间还欢度了百岁寿辰,他因此被公认为“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人”。然而,当以基辛格为代表的、一个又一个的“知华派”离开,宽广的太平洋还能让两个大国平和相处吗?新的时代,横亘在中美之间的认知鸿沟依然如天堑,需要更多的基辛格,也需要更多的“新基辛格”。这不由让笔者记起一段往事:2009年9月,察哈尔学会刚刚创办不久,便有一家美国机构闻讯而来,主动洽谈合作,在那个季节悄然成为中美社会智库开展公共外交实践的先行者。打开这扇“中美智库交流门”的人不是别人,正是闻名遐迩的基辛格博士。当时,受基辛格博士委派,基辛格事务所副总裁雷默先生专程登门,和我们讨论了如何化解中美认知分歧、正确对待中国发展模式和“北京共识”等议题。远在大洋彼岸的基辛格博士,关注到一家刚刚成立的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颇令人惊讶,也再次验证了基辛格博士对中国事务的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