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测量学课件_第1页
地籍测量学课件_第2页
地籍测量学课件_第3页
地籍测量学课件_第4页
地籍测量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地籍與地籍測量一、地籍二、地籍測量三、地籍調查第二節地籍和地籍測量的歷史一、地籍發展綜述二、地籍測量發展綜述三、我國地籍與地籍測量的發展第三節地籍測量學一、地籍1.地籍的定義

地—土地籍—簿冊,記錄、記載,歸屬(書籍、學籍、黨籍、國籍……)基本含義:土地清冊土地調查冊(圖數表)土地登記冊土地統計冊

地籍的定義第一節地籍與地籍測量1995年,FIG發表“關於地籍的聲明”:地籍—由政府監管的,以地塊為基礎的土地資訊系統1999年,《現代地籍理論與實踐》:地籍—由國家建立的,以權屬為核心,以地塊為基礎的土地基本資訊的集合。2001年,本教材:地籍—由國家監管的、以土地權屬為核心、以地塊為基礎的土地及其附著物的權屬、位置、數量、品質和利用現狀等土地基本資訊的集合,用圖、數、表等形式表示。

地籍的定義

地籍是由國家建立和管理的國家功利性:徵收土地稅費保護土地產權在國外,地籍測量稱作官方測量。在我國,歷次地籍調查和測量的建立都是由朝廷或政府下令進行的。地籍的定義

土地權屬是地籍的核心地籍回答的首要問題:這塊地是誰的,即土地的歸屬。地籍的另一種表達:地籍是以土地權屬為核心對土地諸要素隸屬關係的綜合表述。(所有權、使用權合法的、違法的農村的、城鎮的利用的、未利用的、不能利用的)國土領域內的每一塊土地都要描述並記載

地籍的定義以地塊為基礎建立地籍一個區域的土地根據被佔有、使用等原因被分割成邊界明確、位置固定的許多塊土地。地籍的內涵之一就是以地塊為基礎,準確地描述每一塊土地的自然屬性和社會經濟屬性。地籍的定義

地籍必須描述地塊內附著物的狀況建築物和構築物是土地利用分類的重要標誌。“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土地和附著物是不可分離的,它們各自的權利和價值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房、地所具有的內在聯繫,地籍必須對土地及附著物物進行綜合描述。

地籍的定義地籍是土地基本資訊的集合地籍的定義(簡稱土地清冊)土地調查冊土地登記冊土地統計冊圖形數據表格土地清冊回答了一個地塊的六個問題:第一,“是誰的”,具體指權屬主與土地及其附著物之間的法律關係。第二,“在哪里”,具體指土地及其附著物的空間位置。第三,“有多少”,具體指對土地及其附著物的量的描述。第四,“在什麼時候”,具體指土地及其附著物的權利和利用的發生、轉移、消滅等事件的時間。第五,“為什麼”,具體指土地及其附著物的權利和利用的存在依據及其有關說明。第六,“怎麼樣”,具體指土地及其附著物的權利和利用的發生、轉移、消滅等事件的過程說明或依據。地籍的定義2.地籍的功能(1)地理性功能(2)經濟功能(3)產權保護功能(4)土地利用管理功能(5)決策功能(6)管理功能地籍的功能

地理性功能

統一的坐標系幾何精確高地塊之間的空間關係明確

這種功能是實現地籍多用途的基礎地籍的功能

經濟功能最古老的目的:用於土地稅費的徵收。地籍的最初含義:徵收土地稅的簿冊。為以土地及其附著物為標的物的經濟活動提供準確、可靠的基礎資料。

(如土地的有償出讓、轉讓,土地和房地產稅費的徵收,防止房地產市場的投機活動等)例如:6月1日國家7部委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地籍的功能

產權保護功能通過法定登記程式實現產權保護。在德國,地籍被定義為“不動產證明材料”。為在以土地及其附著物為標的物的產權活動中提供法律性的證明材料,保護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權益,避免土地產權糾紛。

(如調處土地爭執,恢復界址,確認地權,房地產的認定、買賣、租賃及其他形式的轉讓;解決房地產糾紛等)例如:湖北土地利用調查報告中。。。地籍的功能

土地利用管理功能

是組織土地利用、編制土地利用規劃的基礎資料。利用地籍資料,能加快規劃設計速度,降低費用,使規劃容易實現。另外,地籍還能鑒別錯誤的規劃,避免投資失誤。例如:深圳城鎮規劃。。。地籍的功能

決策功能

地籍所提供的多要素、多層次、多時態的土地資源的自然狀況和社會經濟狀況,是國家編制國民經濟計畫,制定各項規劃的基本依據,是組織工農業生產和進行各項建設的基礎。例如: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地籍的功能

管理功能由於地籍存在地理性功能和決策功能,公安、消防、郵政、水土保持和以土地及其附著物為研究對象的科學研究和管理等部門可充分利用地籍資料為他們的工作服務。地籍的功能

3.地籍的類別

(1)按地籍的用途劃分,地籍可分為稅收地籍、產權地籍和多用途地籍

地籍的類別稅收地籍是資本主義各國早期建立的為課稅服務的登記簿冊。稅收地籍是指僅為稅收服務的地籍。產權地籍亦稱法律地籍。產權地籍是資本主義國家為維護土地私有權、鼓勵土地交易、防止土地投機、保護土地買賣雙方的權益而建立的土地產權登記冊。多用途地籍,亦稱現代地籍,是稅收地籍和產權地籍的進一步發展,其目的不僅是為課稅或產權登記服務,更重要的是為土地利用和保護,為全面、科學地管理土地提供資訊和基礎資料。

3.地籍的類別

(2)按地籍的特點和任務劃分,地籍可分為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地籍的類別初始地籍是指在某一時期內,對其行政轄區內全部土地進行全面調查後,最初建立的地籍圖簿冊,而不是指歷史上的第一本簿冊。日常地籍是針對土地數量、品質、權屬及其分佈和利用、使用情況的變化,以初始地籍為基礎進行修正、補充和更新的地籍。日常地籍工作一般應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建立初始地籍。建立土地變更登記制度。建立日常土地統計制度。3.地籍的類別

(3)按城鄉土地的不同特點劃分,地籍可分為城鎮地籍和農村地籍地籍的類別城鎮地籍的對像是城鎮的建城區的土地,以及獨立於城鎮以外的工礦企業、鐵路、交通等用地。農村地籍的對像是城鎮郊區及農村集體所有土地,國營農場使用的國有土地和農村居民點用地等。二、地籍測量

1.地籍測量的含義

地籍測量是為獲取和表達地籍資訊所進行的測繪工作。其基本內容是測定土地及其附著物的權屬、位置、數量、品質和利用狀況等。

(1)地籍控制測量,測量地籍基本控制點和地籍圖根控制點;(2)界線測量,測定行政區劃界線和土地權屬界線的界址點座標;(3)地籍圖測繪,測繪分幅地籍圖、土地利用現狀圖、房產圖、宗地圖等;(4)面積測算,測算地塊和宗地的面積,進行面積的平差和統計;(5)進行土地資訊的動態監測,進行地籍變更測量,包括地籍圖的修測、重測和地籍簿冊的修編,以保證地籍成果資料的現勢性與正確性;(6)根據土地整理、開發與規劃的要求,進行有關的地籍測量工作。地籍測量的具體內容2.地籍測量的特點

地籍測量與基礎測繪和專業測量有著明顯不同,其本質的不同表現在凡涉及土地及其附著物的權利的測量都可視為地籍測量,具體表現如下:

(1)地籍測量是一項基礎性的具有政府行為的測繪工作,是政府行使土地行政管理職能的具有法律意義的行政性技術行為。(2)地籍測量為土地管理提供了精確、可靠的地理參考系統。(3)地籍測量具有勘驗取證的法律特徵。(4)地籍測量的技術標準必須符合土地法律的要求。(5)地籍測量工作有非常強的現勢性。(6)地籍測量技術和方法是對當今測繪技術和方法的應用集成。(7)從事地籍測量的技術人員應有豐富的土地管理知識。

三、地籍調查

(一)地籍調查的含義

地籍調查是遵照國家的法律規定,對土地及其附著物的權屬、數量、品質和利用現狀等基本情況進行的調查。它既是一項政策性、法律性和社會性很強的基礎工作,又是一項集科學性、實踐性、統一性、嚴密性於一體的技術工作。根據調查時間及任務的不同,地籍調查可分為初始地籍調查和變更地籍調查。

初始地籍調查是指對調查區範圍內全部土地在初始土地登記之前進行的地籍調查。初始地籍調查一般要在無地籍資料或地籍資料比較散亂、嚴重缺乏、陳舊的狀況下進行的調查工作,但不是指歷史上的第一次地籍調查。變更地籍調查是指為了保持地籍的現勢性和及時掌握地籍資訊的動態變化而進行的經常性的地籍調查,是在初始地籍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地籍管理的經常性工作。按區域的功能不同,地籍調查可分為農村地籍調查和城鎮地籍調查。目前農村地籍調查主要有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土地品質調查、土地權屬調查等。

城鎮地籍調查是指城鎮及村莊內部的地籍調查。主要對城鎮、村莊範圍內部土地的權屬、位置、數量、品質和利用狀況等進行調查。

(二)地籍調查的內容1.稅收地籍調查的內容一是土地權利狀況,即納稅人情況,包括姓名或單位名稱、地址等。二是計算賦稅的依據,即需要納稅的土地類型、土地面積和土地等級等。2.產權地籍調查的內容產權地籍調查是以土地權屬調查為核心內容,同時調查土地利用狀況和其他要素。3.多用途地籍調查的內容(1)土地及其附著物的權屬。包括權利人狀況、權源、權利性質、權利限制等;(2)土地及其附著物的位置。包括地理位置、權屬界址等;(3)土地及其附著物的數量。包括土地面積、建築占地面積、總建築面積建築等。(4)土地及其附著物的品質。包括土地等級,基準地價,建築物的結構、層數,各種房地產價格等。(5)土地及其附著物的利用狀況。包括土地類型,容積率,建築密度,建築間距,各類別面積比例。(四)地籍調查的原則(1)符合國家土地、房地產和城市規劃等有關法律的原則。(2)實事求是的原則。調查時,在依法與現狀結合的前提下,充分考慮歷史背景。(3)符合地籍管理的原則。以科學的地籍制度為基礎,保證地籍的現勢性與系統性、可靠性與精確性、概括性與完整性。(4)符合多用途的原則。--以地塊(宗地)為單位進行地籍調查;--調查前應收集有關測繪、地政、房地產產權產籍、規劃、建築物報建等資料;--應採用空間上全覆蓋的調查方法,全面覆蓋調查區域的每一塊土地,每一個宗地的情況都要調查清楚,包括道路、橋樑、河流、水面、山地、農田等;--地籍調查結果要做到圖形、數據、簿冊之間具有清晰的一一對應關係。(五)地籍調查的工作程式1.地籍調查的工作內容土地權屬調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土地等級調查、房產調查等。2.地籍調查工作程式

準備工作

外業調查內業工作檢查驗收

一、地籍發展綜述

具有現代地籍含義的土地記錄據悉已存在了數千年。已知最古老的土地記錄是一個西元前4000年的Chaladie表。中國、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等文明古國都存在著一些古老的地籍記錄。第二節地籍和地籍測量的歷史直至18世紀,測量技術為地籍提供了準確的地理參考系統,最終導致了徵收的稅費基於被分割的地塊(包括建築物)應納稅金,並逐漸地建立了一個較成熟的稅收體系。到19世紀產生了含義明確的產權地籍(稅收是其目的之一)。據有關檔記載,在拿破崙時代,就是因為地籍的建立,所以減少了關於地產所有權和使用權的邊界糾紛。在技術方面,土地品質評價的理論、技術和方法日趨完善,土地的品質評估資料被納入地籍中。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測量技術提供了一個更加精確、可靠的手段,地籍圖的幾何精度和地籍的邊界數據精度越來越高。地籍在滿足土地稅收和產權保護的同時,其內涵又進一步豐富。形成了我們所說的多用途地籍。

測繪技術產生之初的主要應用之一就是解決土地的劃分和測算田畝的面積。約在西元前30世紀,古埃及及皇家登記的稅收記錄中,有一部分是以土地測量為基礎的,在一些古墓中也發現了土地測量者正在工作的圖畫。西元前21世紀由於尼羅河的洪水氾濫,曾以測繩為工具用測量方法測定和恢復田界。西元11世紀前,地籍測量的簡單技術、方法和工具都是量測土地經界和麵積的有力手段。1387年中國明代開展地籍測量,編制魚鱗圖冊,以田地為主,繪有田塊圖形,分號祥列面積、地形、土質以及業主姓名,作為徵收田賦的依據,並完成全國地籍測量並進行土地登記。二、地籍測量發展綜述

1628年瑞典為了稅收目的,對土地進行了測量和評價,包括英畝數和生產能力並繪製成圖。1807年法國為徵收土地稅而建立地籍,開展了地籍測量;1808年拿破崙一世頒全國土地法令。這項工作最引人注目的是佈設了三角控制網作為地籍測量的基礎,並採用了統一的地圖投影,在1:2500或1:1250比例尺的地籍圖上定出每一街坊中地塊的編號,這樣在這個國家中所有的土地作到了唯一劃分。這時已建立了一套較完整的地籍測量理論、技術和方法。19世紀和20世紀中葉以前是地籍測量理論和技術不斷發展完善的階段。二十世紀以來,對地籍測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國政府對此項工作也普遍重視。各項新技術在地籍測量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使地籍測量理論和技術得到不斷推動。

三、我國地籍與地籍測量的發展

商、周時代,建立了一種“九一而助”的土地管理制度,即“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畝”的井田制,並相應地進行了簡單的土地測繪工作,這可視作我國地籍測量的雛形。

到了春秋中葉以後(約西元前770—476年),魯、楚、鄭三國先後進行了田賦和土地調查工作。唐德宋建中年間,楊炎推行“兩稅法”,並進行大規模的土地調查。在以後又經過多次土地改革,如“方田法”“經界法”等,每次改革都伴隨著土地登記和勘丈.明代真正完成全國土地清丈,並建立起完善的地籍制度。他們在總結宋代經界法經驗的基礎上,創立了魚鱗圖冊制度,而且還同時進行人口普查,將其結果編為黃冊,黃冊和魚鱗圖冊是相互補充的。這是我國地籍制度發展變化的重要里程碑。民國初期至解放初期,開始進入產權地籍。

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才正式開展地籍測量工作。於1986年成立國家土地管理局,並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國家相繼制定了<<土地利用現狀調整調查規程>>、<<城鎮地籍調查規程>>、<<地籍測量規範>>、<<房產測量規範>>等技術規則,開展了大規模的土地利用調查、城鎮地籍調查、房產調查和行政勘界工作,同時進行土地利用監測。至今為止,地籍測量學科已成為土地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節地籍測量學

一、地籍測量學

地籍測量學是以現代測繪科學技術為基礎,立足於土地權利和土地利用的空間特徵,以土地的管理、經濟及其法律為導向來研究土地資訊的採集、處理和表達的工程技術學科。

二、地籍測量學的任務地籍測量學的主要任務是確定地塊的位置、面積,保持土地利用過程中所發生的地塊的分割、合併、產權轉移和利用類別變化的現勢性和精確性。

三、地籍測量學學科的發展趨勢一是對傳統的土地測量理論、技術和方法進一步地拓寬思路,使其理論更加豐富和完善,技術和方法更加規範化;二是建立土地資訊系統,並不斷地改善數據品質,使土地工作更加合理和高效;三是高新測繪技術在地籍測量的應用。高新測繪技術是地籍測量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快速、高質量地獲取土地空間資訊的技術手段之一。

GPS測量在地籍中的應用第一節概述一、GPS定位技術的興起及其特點

(一)GPS發展的由來

1958年-1964年,美國海軍武器實驗室,“海軍導航衛星系統”(NAVSTAR/GPS)。

1973年,開始研製新一代衛星導航系統-全球定位系統-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計畫分三個階段實施:

1973—1978年進行方案論證,進行理論研究和總體設計;

1978—1988進行工程研製,主要是發射GPS試驗性衛星,檢驗GPS系統的基本性能;

1989—1993進行實用組網。整個計畫耗時20年,投資300億美元,是繼阿波羅登月、太空梭之後的第三大空間工程。

GPS測量在地籍中的應用(二)GPS的特點與傳統的測量技術相比,GPS定位技術有以下特點:1.觀測站之間無需通視。2.定位精度高。3.觀測時間短。觀測時間僅需數分鐘十幾分鐘。4.操作簡便。5.全天候作業。前蘇聯自1978年,GLONASS。歐洲空間局(ESA)正在建設民用導航衛星系統。我國也建立了雙星定位系統,由2顆同步衛星確定平面位置的導航系統。二、GPS的組成

空間星座、地面監控、用戶設備。

空間星座部分

21+3顆衛星組成衛星高度20200km

運行週期為11小時58分衛星直徑約為1.5m,重約774kg(包括310kg燃料)GPS測量在地籍中的應用第二節GPS定位的坐標系統與時間系統

一、WGS-84坐標系

GPS單點定位的座標以及相對定位中解算的基線向量屬於WGS-84坐標系,而實際所用的是國家坐標系或地方坐標系,應用中要進行座標轉換。二、時間系統

GPS建立了專用的時間系統,該系統(GPST)由主控站的原子鐘控制。GPS測量在地籍中的應用第三節GPS定位基本理論

GPS定位是利用測距交會原理和方法。其定位方法有偽距法載波相位測量定位差分GPSGPS測量在地籍中的應用

GPS測量在地籍中的應用第四節GPS定位技術

二、靜態相對GPS定位技術(一)經典靜態相對定位兩套(或兩套以上)接收設備同步觀測4顆以上衛星每時段30分鐘以上基線長度可達幾百公里。相對定位精度可達5mm十lppm×D,D為基線長度(km)。適用於建立全球性或國家級大地控制網;各類精密控制測量。

GPS測量在地籍中的應用第四節GPS定位技術(二)快速靜態定位基準站與流動站觀測數分鐘至十幾分鐘必須有5顆衛星可供觀測流動站與基準站不超過15km基線中誤差為5mm+1ppm×D。缺點:二臺接收機工作時,構不成閉合圖形,可靠性較差。適用於控制加密;工程測量、地籍測量及1KM以內的點位定位。第四節GPS定位技術

GPS測量在地籍中的應用三、動態相對GPS定位技術即時動態(RTK)常規差分GPS和PPK廣域差分GPS。

第四節GPS定位技術(一)即時動態(RTK)測量技術載波相位測量+即時差分GPS測量技術RTK測量技術為GPS測量工作的可靠性和高效率提供了保障,對GPS測量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GPS測量在地籍中的應用第四節GPS定位技術(二)常規差分GPS測量技術和PPK測量技術常規差分GPS和PPK同屬於偽距差分技術。常規差分GPS的定位精度與用戶至參考站的距離有關,精度的衰減率為1cm/km,在50公里之內,定位精度優於1米。PPK(Post-ProcessingKinematic)模式是最早的GPS動態差分技術方式,其定位原理類似於常規差分GPS,只是採用數據後處理,在參考站和流動站之間不需要建立無線電通訊資料鏈。它的缺點和常規差分GPS一樣,定位的精度受參考站和流動站之間的距離限制。作用距離50公里以內。精度在5米以內。GPS測量在地籍中的應用第四節GPS定位技術

(三)廣域差分GPS測量技術根據大區域內若干個GPS參考站的觀測資料和位置資訊,聯合解算出每個衛星的衛星鐘差、軌道改正數、電離層改正數,然後將這些改正數發送給覆蓋範圍內的用戶,用戶利用這些改正資訊修正觀測偽距,可以提高定位精度。這種定位方式打破了常規差分GPS中精度與距離的依賴關係,在參考站數千公里之外,仍然能夠達到2-4米的定位精度,所以,在全國或省級土地動態監測中,這項定位技術大有作為。

GPS測量在地籍中的應用第四節GPS定位技術

GPS測量在地籍中的應用四、新的GPS定位技術“即時高精度”一直是GPS定位技術的發展方向。近幾年,在高精度GPS定位技術方面出現了兩種新的定位方法,它們是網路RTK技術和精密單點定位技術。第四節GPS定位技術

(一)網路RTK網路RTK技術也稱“虛擬參考站技術(VirtualReferenceStation–VRS)”。網路RTK系統最為重要的功能是長距離高精度快速動態定位。1.網路RTK定位系統的組成網路RTK定位系統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①基準站單元②數據通訊系統③監控分析中心④數據發播系統⑤用戶應用系統GPS測量在地籍中的應用第四節GPS定位技術2.網路RTK定位系統提供的定位服務①即時應用。以FMHDS技術或UHF/VHF作為主要的通信手段主要服務於:即時釐米級精度定位。技術上依靠高精度的載波相位差分實現(簡稱RTK)。主要用於城市即時控制測量,即時社區域大中比例尺測圖與修測、工程放樣和工程監測。亞米級(分米量級的)精度的差分應用。主要適合於GIS更新或相應工程應用。1~5米級差分精度的應用。技術上主要依靠偽距差分實現(偽距差分)。主要服務對象是船舶、車輛導航和車輛監控用戶。GPS測量在地籍中的應用GPS測量在地籍中的應用2.網路RTK定位系統提供的定位服務②事後應用。以Internet作為主要的數據傳輸手段。毫米或亞釐米量級定位測量。主要服務於精密控制、變形監測和精密工程建設。米級和亞米級的事後差分。服務於事後GIS數據更新,如道路更新、城市管線測量等等。所以,在一個城市建立網路RTK系統,能夠滿足各種精度要求的定位服務。系統本身提供的定位服務種類,也涵蓋了目前所有的GPS測量手段,如差分GPS定位、靜態定位、RTK定位等。第四節GPS定位技術

(二)精密單點定位精密單點定位技術(PrecisePoint-Positioning--PPP),也稱PPP技術。該技術由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JPL)於1997年提出。定位原理如同單點定位,採用雙頻載波相位觀測值,需要外部提供精密的軌道和衛星鐘差。GPS測量在地籍中的應用第四節GPS定位技術GPS測量在地籍中的應用

第五節GPS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定位技術名稱精度(m)作用距離(km)觀測時間(分鐘)經典靜態±0.001~±0.051~3000>60快速靜態±0.01~±0.05<205-20常規差分GPS±0.50~±10.00<200即時事後差分GPS±0.50~±10.00<200單曆元廣域差分GPS±0.50~±3.00<1500即時即時動態(RTK)±0.01~±0.05<15即時網路RTK±0.01~±0.10<100即時精密單點定位±0.01~±0.50全球即時GPS測量在地籍中的應用一、GPS定位技術在地籍控制測量中的應用不要求通視,沒有常規的多個技術條件限制。常規靜態測量、快速靜態測量、RTK技術已經逐步取代常規的測量方式,成為地籍控制測量的主要手段。邊長大於15km:只能採取常規靜態測量;邊長在10~15km:快速靜態GPS測量,或RTK模式;邊長5~10km:GPS快速靜態定位,或RTK測量模式。邊長小於5km:優先採用RTK方法,或快速靜態定位;第五節GPS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GPS測量在地籍中的應用二、GPS定位技術在地籍圖測繪中的應用地籍測量和土地勘測定界精度:±5cm或±7.5cmRTK技術使精度、作業效率、即時性達到了最佳的融合,為地籍碎部測量提供了一種斬新的測量方式。採用RTK方式進行碎部測量,與全站儀相比,速度快,作業效率高。它不要求通視,不需要頻繁換站,減少了全站儀頻繁換站所花的時間,而且可以多個流動站同時工作。據初步的應用分析,測量時間節省一半以上,測量精度和可靠性都能滿足要求

第五節GPS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GPS測量在地籍中的應用第五節GPS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三、GPS定位技術在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和動態監測中的應用1.GPS即時動態差分技術在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和動態監測中的應用:RTK和RTD。現在各大GPS生產廠家都推出了手持差分型GPS接收機,它輕便靈活,能記錄點線、面等數據,可存儲很多點的幾何數據和屬性特徵。碼相位差分達±2m~±5m精度,加分米級處理器定位精度高於±1m,其精度完全滿足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及其動態監測的精度要求。對於經濟實力不是很好,而又要長期大面積進行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和監測的單位,是一種首選的技術。

GPS測量在地籍中的應用第五節GPS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2.GPS後處理動態差分技術在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和動態監測中的應用在GPS動態差分技術中,PPK模式是動態差分技術的最早模式,採用數據後處理,其平面位置精度在±5m以內。採用後處理差分方式,還可以減少數據傳輸鏈的建設費用。據有關資料顯示,相關科研人員在蒙古包頭市、四川樂山、北京郊區等地進行了試驗,其幾何精度完全可以滿足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和動態監測的要求,可以做到方便、快速、即時。GPS測量在地籍中的應用四、新的GPS定位技術在地籍測繪應用展望網路RTK技術已經進入到實際應用階段。國際上最大的GPS廠商TRIMBLE公司,已經開發出商用的網路RTK系統軟體―VRS系統,深圳市和成都市建成了相應的網路RTK系統。根據研究,PPP技術完全可以達到釐米級的定位精度。(德國、美國、武漢大學)不管是後處理還是即時應用,PPP技術在地籍測繪中的應用大有作為。同RTK比較,PPP技術的即時應用主要借助於移動通訊技術和互聯網技術,資料鏈不受空間的限制,也不必事先建立一個固定的基準站。所以,在任意地區,可以利用PPP技術建立地籍控制網和界址點測量。同時,PPP技術真正實現了測量個性化,在測區不需要高等級的測量控制點,不需要架設基準站,單人單機即可完成地籍測繪任務。

第五節GPS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GPS測量在地籍中的應用第二部分

GIS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

--土地利用資料庫建庫技術土地利用資料庫建庫技術一、土地利用資料庫的組成二、空間資料庫三、屬性資料庫四、土地統計資料庫五、建庫的基本程式六、幾個注意的問題

一、土地利用資料庫的組成空間資料庫屬性資料庫土地統計資料庫文檔資料庫元數據數據字典歷史數據土地利用資料庫建庫技術

二、空間資料庫1.主要圖層設置圖幅結合圖層、鄉鎮圖層行政村圖層、宗地圖層坡度圖層注記層背景圖層

土地利用資料庫建庫技術2.拓撲關係構建最好採用拓撲關係建庫建庫時各圖層節點必須完全閉合,左右宗地號一定不能錯。要有拓撲關係檢查程式(編程)二、空間資料庫土地利用資料庫建庫技術1.宗地資料庫權屬數據——權利人數據,權源數據,權利性質數據權利限制數據位置數據——地理位置數據,界址點座標數據界址數據利用面積數據——總用地面積,分類面積。質量數據——土地等級,基準地價。利用狀況數據——各種利用分類類別各類別面積比例,利用限制。三、屬性資料庫土地利用資料庫建庫技術

2.線形地物資料庫

與空間資料庫中的鏈段相對應主要是:長度、寬度、類別權屬(左、右)

3.零星地物資料庫

權屬、類型、面積

線性地物和零星地物地塊化三、屬性資料庫土地利用資料庫建庫技術

四、土地統計資料庫

1.按圖幅權屬數據表(面積)

利用數據表(面積)2.按鄉鎮利用數據表(面積)3.按縣市利用數據表(面積)土地利用資料庫建庫技術

五、建庫的基本程式

1.資料準備:數字圖、調查資料

2.建立空間資料庫(包括完備性、一致性檢查)3.建立屬性資料庫(包括完備性、一致性檢查)4.面積量算(編制專用面積計算檢查程式)5.建立土地統計資料庫(包括完備性、一致性檢查)

6.資料庫測試

7.資料庫試運行

8.檢查驗收

土地利用資料庫建庫技術1.建庫方案

(1)初始影像庫+初始土地利用現狀庫+現勢影像庫+現勢土地利用現狀庫

(2)初始土地利用現狀庫+現勢影像庫+現勢土地利用現狀庫

(3)現勢影像庫+現勢土地利用現狀庫2.不同尺度數據的轉換和融合(涉及日常地籍變更)六、幾個注意的問題土地利用資料庫建庫技術六、幾個注意的問題3.新舊數據的對應與轉換涉及資訊標準化4.變化面積的提取與建庫方案有關5.資訊系統平臺與自編程序的融合6.資料庫的使用/維護/管理土地利用資料庫建庫技術第三部分

遥感技术在地籍中的应用第一節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如何準確快速地發現土地利用的變化並獲取變化的數據,科學有效地掌握土地資訊和管理土地權屬,進行動態監測與更新是土地科學工作者面臨的重大問題。遙感技術在地籍中的應用遙感技術在地籍中的應用第一節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一、傳統土地利用動態監測方法存在的問題(1)不能主動監測變化;(2)測量方法落後且人為干擾大;(3)變更數據獲取速度慢,存在多次清繪誤差累積;(4)一旦發現變化,原來的圖件即失去現實性;(5)土地利用圖斑多為不規則多邊形,運用平板儀等測量工具只能測量拐點,不能連續測量整個邊界,而且難於精確標繪到原祥查底圖上。第一節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二、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的含義和目的含義:是以土地利用調查的數據及圖件為基礎,運用遙感圖像處理與識別技術,從遙感圖像上提取變化資訊,以達到對土地利用變化情況進行定期監測的技術的總稱。目的:核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及年度用地計畫的執行情況重點檢查每年土地變更調查匯總數據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土地利用變化情況對違法或涉嫌違法用地進行快速的日常監測為突發土地事件的處理提供依據。遙感技術在地籍中的應用第一節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三、特點與試驗情況遙感監測具有速度快、精度高、範圍廣等特點。1999年以來利用高分辨遙感資料,對全國66個50萬人口以上城市各類建設佔用耕地情況進行了監測。美國LandsatTM、ETM+30m多光譜數據法國10mSPOT5衛星多光譜數據和2.5m全色數據重點地區使用了1:3.5萬比例尺的航空像片瀋陽市勘測院,中國科學院武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等。遙感技術在地籍中的應用第一節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四、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的技術流程

遙感技術在地籍中的應用地形圖多源數據的獲取及分析土地利用圖新時相遙感影像影像糾正、配准、鑲嵌融合影像糾正、配准、鑲嵌融合變化發現土地利用圖斑及其變化資訊土地利用變化識別與分類資訊提取影像判度樣本庫GIS支持的野外抽樣檢測與土地利用抽樣調查資料比較精度評價動態檢測成果歸檔舊時相遙感影像第二節土地利用變更調查一、變更調查的技術模式二、變更調查哪些問題三、土地利用怎樣變化四、判斷變化的方法五、精確定位六、編號系統七、變更調查的作業程式遙感技術在地籍中的應用1.土地利用現狀圖+航太遙感技術+外業調繪+GPS

適用:山區、高原、平原、草原、荒漠等地區;基本覆蓋特徵為分類地塊的面積較大。比例尺:1:2.5萬,1:5萬,1:10萬。2.土地利用現狀圖+航空遙感技術+外業調繪+GPS

適用:丘陵、平原地區;基本覆蓋特徵為分類地塊的面積較小。比例尺:小於1:5000的所有尺度。一、變更調查的技術模式遙感技術在地籍中的應用二、變更調查哪些問題

1、誰的地變化了(權屬和利用)

2、怎樣變的(變化方向)

3、為什麼變化(變化原因)

4、什麼時候變的(變化時間)

5、那個地方變了(位置確定)

6、變了多少(量算面積)

whohowwhywhenwherewhat(地籍、初始調查、變更調查的內容)遙感技術在地籍中的應用

基本規律:

農用地建設用地(徵用、自用)未利用地農用地(整理、複墾、開發)

農用地農用地(農業結構調整)

未利用地建設用地(土地開發)

建設用地農用地(整理、複墾)建設用地未利用地(廢棄)建設用地建設用地(舊城改造、開發)三、土地利用怎樣變化遙感技術在地籍中的應用包括發現變化區域、變化方向1.資料背景資料:土地利用調查資料

收集資料:土地徵用、土地登記土地勘測(整理、複墾、開發)農業結構調整資料四荒地拍賣、用地合同資料用地協議、新修農田水利資料交通改造用地資料其他資料根據資料在工作底圖上標示和勾繪(影像圖+土地利用現狀圖)四、判斷變化的方法遙感技術在地籍中的應用2.影像判讀遙感影像+土地利用現狀圖:自動判讀+人工判讀正射航空影像+土地利用現狀圖:以人工判讀為主四、判斷變化的方法遙感技術在地籍中的應用

為提高土地利用變化地塊的空間定位精度,通常要對內業判讀的成果進行外業核查。外業核查內容包括:(1)實地檢查確認內業判讀的變化圖斑;(2)實地調查影像上識別或定位不准的小圖斑邊界線;(3)實地量測影像上量測精度不足的線狀地物寬度;(4)對影像上有雲影遮蓋的範圍作補充調查;(5)實地收集監測區內與真正變化圖斑相對應的土地變更調查資料,為變化資訊分類後處理及精度評價提供依據。(6)借助GPS等一些較高精度的測量手段,測定地塊的邊界。

五、精確定位遙感技術在地籍中的應用六、地塊編號系統1級編碼(省級):XX;2級編碼(地市級)XX;3級編碼(縣級,縣級市區)XX;4級編碼(鄉鎮、街道)XX;5級編碼(街坊、行政村)XX;6級編碼(宗地)XXX;7級編碼XXXXXX;(1、2、3位:圖斑號,4、5、6位:產權序號);所有的編碼位全部用數字表示,編號從0001-9999。00、000、000代表相應級別劃分空缺。全部編碼19位遙感技術在地籍中的應用1.資料收集:土地、測繪、農業、林業、水利、交通、開發辦等2.控制測量:GPS技術3.多時相、多波段影像:糾正、配准、融合4.影像判讀:發現變化區域及其方向5.正射影像製作:含判讀結果6.土地利用現狀圖:掃描數位化7.製作工作底圖:正射影像+土地利用現狀圖8.內業精確定位:以人工勾繪變化邊界為主9.外業核查和精確定位10.面積量算與統計(可在資料庫建成之後進行)11.資料整理七、變更調查的作業程式遙感技術在地籍中的應用第三節幾個關鍵問題的討論關鍵問題有:如何有效地發現土地利用的變化資訊如何確定何種土地利用類型發生了變化變化的地塊如何進行精確的空間定位遙感技術在地籍中的應用第三節幾個關鍵問題的討論一、土地利用變化資訊的發現土地利用變化自動發現方法主要有:影像相減法;植被指數相減法;變化向量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光譜特徵變異法;分類結果比較法。除了最後一種方法外,其餘的方法都只是檢測出可能的變化,而並沒有給出土地利用變化的定量資訊(如面積)和變化中類型的轉化資訊(如地類屬性)。由於遙感影像處理的複雜性,在處理不同影像時單一的變化資訊提取方法經常解決不了所有地類變化情況。所以往往幾種方法結合使用以彌補使用單一方法存在的不足。遙感技術在地籍中的應用第三節幾個關鍵問題的討論分類結果比較法:精度受到影像分類精度的限制影像相減法:異物同譜現象的存在,假變化資訊和雜訊資訊植被指數相減法:不同時相植被覆蓋情況的變化比較敏感主成分分析法:產生出變化範本,指導目視判讀及人工解譯。對數據源要求較高,不同時相影像要具有同樣影像解析度,否則會造成較大的假變化差異。對於大圖斑(人工勾繪邊界)其精度為1個像元,面積精度與實地量測結果相當;對於直線邊界(或線狀地物)(最小二乘法擬合)其精度可達到0.3個像元;光譜特徵變異法:同一地物反映在不同時相不同衛星影像上的光譜資訊有一定的相關性,因此作影像融合時,就會如實地顯示出地物正確光譜屬性。但如果兩者資訊表現為不一致時,那麼融合後影像的光譜就表現得與正常地物有所差別,此時就稱地物發生了光譜特徵變異,這些地物可以通過影像判讀來勾繪出來。遙感技術在地籍中的應用二、土地利用變化類型的確定目視解譯法:經驗、專業知識、影像的差異或限制。收集監測區域的土地基本資訊、作物生長特性和地物的光譜特徵等資訊。電腦自動解譯分類:多元統計識別分類法。處理速度快,可重複性強。其中,最大似然法有著嚴密的理論基礎,對於呈正態分佈的數據,具有很好的統計特性,而且判別函數易於建立,是目前最常用的分類方法。遙感技術在地籍中的應用二、土地利用變化類型的確定提高確定變化類型的精度判讀經驗的積累和判讀相關知識的輔助;利用多源數據來提高判讀地精度;(人文地理情況、農作物生長情況,土地利用現狀圖以及地形圖等資料。)通過數字地形圖的輔助,降低判讀的不確定度;通過數字土地利用圖與影像的疊加比較分析,實現定性指導、定量解譯,以進一步降低判讀的不確定度;使用知識輔助手段進一步提高判讀精度。遙感技術在地籍中的應用三、提高變化地塊的空間定位精度為提高土地利用變化地塊的空間定位精度,通常要對內業判讀的成果進行外業核查。外業核查內容包括:(1)實地檢查確認遙感內業判讀的變化圖斑;(2)實地調查影像上識別或定位不准的小圖斑邊界線;(3)實地量測影像上量測精度不足的線狀地物寬度;(4)對影像上有雲影遮蓋的範圍作補充調查;(5)實地收集監測區內與真正變化圖斑相對應的土地變更調查資料,為變化資訊分類後處理及精度評價提供依據。遙感技術在地籍中的應用三、提高變化地塊的空間定位精度借助GPS等一些較高精度的測量手段,以提高外業量測的準確性。實地記錄當地典型地物的光譜特徵。當建立了該地區影像特徵庫之後,就能減少後續動態監測的外業工作量,並能為將來變化監測提供一定的預測分析和判讀指導。遙感技術在地籍中的應用謝謝各位

變更地籍調查與測量

一、變更地籍調查與測量的作用與特點是指在完成初始地籍調查與測量後,為適應日常地籍工作的需要,使地籍資料保持現勢性而進行的土地及其附著物的權屬、位置、數量、品質和土地利用現狀的變更調查。

1.作用

(1)保持地籍資料的現勢性。

(2)可使實地界址點位逐步得到認真的檢查、補置、更正。

(3)使地籍資料中的文字部分,逐步得到核實、更正、補充。

(4)逐步消除初始地籍中可能存在的差錯。

(5)使地籍測量成果的品質逐步提高。

2.特點:目標分散、發生頻繁、調查範圍小;政策性強、精度要求高;變更同步、手續連續;任務緊急。*第一節概述*二、地籍變更的內容更改邊界宗地資訊的變更情況2.不更改邊界宗地資訊的變更情況三、變更地籍調查與測量的程式地籍變更申請準備工作變更地籍要素的調查變更地籍測量面積量算*

四、變更地籍資料的要求

1.宗地號、界址點號的變更宗地合併、分割、邊界調整時,宗地必須賦以新號;舊界址點廢棄後,該點編號作為歷史,不復再用,新的界址點賦予新號。

2.宗地草圖的變更宗地草圖必須重新繪製

4.地籍圖的變更原圖存檔,圖件更新

5.宗地圖的變更按新的宗地草圖或地籍圖製作宗地圖

*6.宗地面積的變更用解析座標計算新的宗地面積。宗地合併時,合併後的宗地面積應與原宗地面積之和相等;宗地分割時,分割後的各宗地面積應與原宗地面積相等,閉合差按比例配賦;邊界調整時,調整後的兩宗地面積之和不變,閉合差按比例配賦。

7.界址點座標的處理如果原地籍資料中沒有該點的座標,則新測的座標直接作為重要的地籍資料保存備用。如果舊座標值精度較低,則用新座標取代原有資料。如果新測座標值與原座標值的差數在限差之內,則保留原座標值,新測資料歸檔保存。

8.房屋的結構、層數、建築面積等要素的變更。從新調查和更新*第二節變更界址測量

變更界址測量包括更改界址和不更改界址兩種測量。

一、更改界址的變更界址測量(一)原界址點有座標1.界址點檢查2.變更測量(二)原界址點沒有座標1.界址點檢查2.變更測量因為用解析法測量了本宗地所有界址點的座標,並以此為基礎,更新本宗地所有的界址資料,包括界址調查表(含宗地草圖)界址點資料、界址圖、宗地面積以及宗地圖。二、不更改界址的變更界址測量

一般是用當時已有的高精度的儀器,實測宗地界址點座標。具體內容除沒有分割、邊界調整及合併宗地時設置新界址點及銷毀不再需要界址點的工作外,其他與“更改界址的變更地籍測量”基本相同。

地籍控制測量

第一節概述第二節地籍控制測量坐標系第三節地籍控制測量的基本原則和精度要求第四節地籍控制測量的基本方法*第一節概述

地籍控制測量是根據界址點和地籍圖的精度要求,視測區範圍的大小、測區內現存控制點數量和等級等情況,按測量的基本原則和精度要求進行技術設計、選點、埋石、野外觀測、數據處理等的測量工作。*

一、概念

二、特點

1.在城鎮地區,控制點的密度與測區的大小、測區內的界址點總數和要求的界址點精度有關,而與測圖比例尺無直接關係。控制點最小密度應符合《城市測量規範》的要求。

2.地籍圖根控制點的精度與地籍圖的比例尺無關。

3.現代地籍要求地籍控制網點有更高的絕對精度和相對精度,並且其精度指標有很高的可靠性。*第二節地籍控制測量坐標系

一、地球形體與參考橢球

1.大地水準面

2.參考橢球與總橢球

3.克拉索夫斯基參考橢球及1954年北京坐標系

4.國際大地測量協會推薦的“1975年基本大地數據”中給定的橢球參數.*二、大地坐標系

凡是確定地面點的位置和空間目標的位置所採用的參考系就稱為坐標系。大地坐標系是以參考橢球面為基準的,其兩個參考面為:起始子午面和赤道平面。*

三、高斯平面直角坐標系

地圖投影的種類很多,從地籍測量需要考慮,一般選用高斯—克呂格投影(簡稱高斯投影)。高斯投影就是運用數學法則,將球面上點的座標(L,B)與平面上座標(x,y)之間建立起一一對應的函數關係,則

X=f1(L,B)

Y=f2(L,B)(6-1)

從幾何概念來看,高斯投影是一個橫切橢圓柱投影。*四、投影帶的劃分

高斯投影屬等角(或保角)投影,即投影前、後的角度大小保持不變,但線段長度(除中央子午線外)和圖形面積均會產生變形,離中央子午線愈遠,則變形愈大。變形過大將會使地籍圖發生“失真”,因而失去地籍圖的應用價值。為了避免上述情況的產生,有必要把投影後的變形限制在某一允許範圍之內。常採用的解決方法就是分帶投影,即把投影範圍限制在中央子午線兩旁的狹窄區域內,其寬度為60、30、或1.50,稱為投影帶。如果測區邊緣超過該區域,就使用另一投影帶。*投影帶的劃分*相鄰兩帶的拼接*五、長度變形

1.高程越大,長度變形越大。

2.測區偏離中央子午線越遠,長度變形越大。六、坐標系的選擇

(一)北京坐標系也就是說,在設計控制網時,一般要附合或閉合到國家控制網上,以便與國家坐標系成為一整體。這無疑對各地區地籍圖、地形圖的拼接和使用都將是方便的。

(二)城市坐標系

(三)任意投影帶獨立坐標系

(四)獨立平面直角坐標系*

在不具備經濟實力的條件下,而又要快速完成本地區的地籍調查和測量工作,可考慮建立獨立坐標系,建立方法如下:(一)起始點座標的確定

1.圖上量取起始點平面座標

2.假定座標法

3.交會或插點的方法確定一點的座標,做好固定標誌後,用它作為該地獨立坐標系的起始點*獨立平面直角坐標系(二)起始方位角的確定1.量算方位角

2.磁方位角計算法

α=m+δ-γ-Δγ

式中:δ——磁偏角,可從地磁偏角等線圖上查取;

γ——子午線收斂角,可用該地的經緯度計算;

Δγ——為羅針改正數,用作業羅針與標準羅針比較而得*獨立坐標系的確定方法*1985年國家高程基準

以前測量高程使用的是1956年黃海高程系,它以黃海平均海水面為高程起算面,起算點高程為H0=72.289。1987年6月25日,我國國家測繪主管部門發佈通知,決定啟用“1985國家高程基準”,即起算點高程為H0=72.260m。*第三節地籍控制測量的基本原則和精度要求

地籍控制點是進行地籍測量和測繪地籍圖的依據。遵循的原則是:從整體到局部,由高級到低級分級控制(分級布網,但也可越級布網)。*一、地籍控制測量的原則二、地籍控制測量的精度

地籍控制測量的精度是以界址點的精度和地籍圖的精度為依據而制定的。根據“地籍測量規範“規定,地籍控制點相對起算點中誤差不超過±0.05m三、地籍控制點埋石的密度

地籍測量工作,不僅要測繪地籍圖和界址點座標,而且日常的地籍管理更是要頻繁地對地籍資料進行變更。修測地籍圖和隨時測定變更後的界址點座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控制點的密度應根據界址點的精度、密度、地籍圖比例尺、地籍測量資料的更新和恢復界址點位置的需要等因素來綜合考慮。為滿足日常地籍管理的需要,在城鎮地區,應對一、二級導線點全部埋石。在通常情況下,地籍控制網點的密度為:

(1)城鎮建城區100-200米(佈設二級地籍控制);

(2)城鎮稀疏建築區200-400米(佈設二級地籍控制);

(3)城鎮郊區400-500米(佈設一級地籍控制)。*四、地籍控制點之記和控制網略圖

所謂點之記,一般說就是用圖示和文字描述控制點位與四周地形和地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點位所處的地理位置的檔,如表6-6,該檔屬上交資料。為了更好地瞭解整個測區地籍控制網點分佈情況,檢查控制網布網的合理性和控制點分佈等情況,必須繪製測區控制網略圖。控制網略圖是上交資料之一,無論測區大小都要做好這項工作。控制網略圖見圖6-7。*地籍控制點之記*地籍控制網略圖*第四節地籍控制測量的基本方法一、利用GPS定位技術布測城鎮地籍基本控制網二、利用已有城鎮基本控制網的辦法三、一、二級導線地籍控制網的佈設目前各大中城市所建立的品質良好的城市控制網,基本能滿足建立地籍控制網的需要。可直接在城市控制網的基礎上進行一、二級地籍控制測量

*

四、圖根控制測量

圖根地籍控制網的佈設城鎮地籍測繪中控制網的佈設,重點是保證界址點座標的精度,界址點座標的精度有了保證,地籍圖的精度自然也就得到了保證。目前一、二級導線的平均邊長都在100米以上,如此的控制點密度用於測定複雜隱蔽的居民地的界址點勢必要做大量的過渡點(多為支導線形式),非但工作量大,作業率低,在精度方面也不能保證。經濟而又可靠的方法是布網時增加控制點的密度。可在二級導線以下,可根據實際需要佈設適合的圖根導線進行加密。圖根導線的測量方法有閉合導線、附合導線、無定向附合導線、支導線等。在首級控制許可的情況下,盡可能採用附合導線和閉合導線,但如果控制點遭到破壞,不能滿足要求,可考慮無定向附合導線、支導線。*圖根導線技術參數表*等級平均邊長(m)附合導線長度(km)測距中誤差(mm)測角中誤差(″)導線全長相對閉合差水準角觀測測回數方位角閉合差(″)距離測回數DJ2DJ6

一級

二級100

751.5

0.75±12

±12±12

±201/6000

1/40001

12

1±24±402

1地籍圖的測繪

第一節地籍圖的基本知識

一、地籍圖的概念:是按照特定的投影方法、比例關係和專用符號把地籍要素及其有關的地物和地貌測繪在平面圖紙上的圖形,是地籍基礎資料之一。二、地籍圖的分類:城鎮分幅地籍圖、宗地圖、農村居民地地籍圖、土地利用現狀圖、土地所有權屬圖等。二、地籍圖比例尺1.依據繁華程度和土地價值建設密度和細部粗度比例尺的選擇與測量方法2.我國地籍圖的比例尺系列城鎮地區:1︰5001︰10001︰2000農村地區:1︰50001︰1萬1︰2.5萬1︰5萬農村居民地:1︰1000或1︰2000三、地籍圖的分幅與編號

矩形分幅和梯形分幅四、地籍圖的內容

(一)地籍圖內容的基本要求

(二)地籍圖內容選取的基本要點(三)地籍圖的基本內容

1.地籍要素1)各級行政境界2)地籍區與地籍子區界3)宗地界址點與界址線4)地籍號注記5)宗地坐落6)土地利用分類代碼注記7)土地權屬主名稱8)土地等級第二節分幅地籍圖的測制一、概述1.精度要求(一)原圖的精度要求通常地籍原圖的精度包括兩個方面。1.繪製精度2.原圖的基本精度地籍圖的測制的方法一、平板儀測圖二、利用攝影測量方法測制地籍圖三、編繪法成圖的作業程式四、野外採集數據機助成圖五、利用地形(地籍)圖編制數字地籍圖編繪法成圖的作業程式1.選擇合適的工作底圖2.複製二底圖3.外業調繪4.補測(二底圖上)5.轉繪,製作工作底圖6.蒙透繪,製作地籍圖第三節宗地圖的測制

一、宗地圖的概念:是描述宗地位置、界址點線和相鄰宗地關係的實地記錄。二、宗地圖的內容三、宗地圖的特性四、宗地圖的作用五、宗地圖的編繪第四節土地利用現狀圖與農村居民地地籍圖的編制

一、土地利用現狀圖的編制(一)基本要求

1.成圖的基本類型分幅土地利用現狀圖,行政區域的土地利用現狀圖(島圖)2.成圖比例尺鄉級土地利用現狀圖的成圖比例尺一般與調查底圖比例尺一致,即農區1

1萬、重點林區1

2.5萬、一般林區1

5萬、牧區1

5萬或1

10萬。

(二)圖的內容二、鄉級土地利用現狀圖的編制(一)編制方法(二)編制的程式三、縣級土地利用現狀圖的編制編圖的原則和依據2.編繪草圖3.編稿原圖4.複製四、土地所有權屬圖的編制(一)分幅土地權屬界線圖的編制(二)土地證上所附的土地所有權界線圖的蒙繪

五、農村居民地地籍圖

1.測制農村居民地地籍圖(島圖)的必要性

2.島圖的比例尺:1:1000或1:2000

注意事項:農村居民地地籍圖的輪廓線與編號應與農村地籍圖(或土地利用現狀圖)中該居民地的地塊號一致,

界址點測量第一節概述一、實測界址點座標的作用位置確定、法律保護、面積量算、界址點恢復二、界址點座標的精度規定1.依據:測區土地經濟價值和界址點的重要程度。2.精度規定:

A1±0.05A2±0.10A3±0.25A4±0.50第四節界址點的測量方法

解析法:根據角度和距離測量結果按公式解算出界址點座標的方法叫解析法。

極座標法、正交法、截距法、距離交會法等

圖解法。在地籍圖上量取界址點座標的方法稱圖解法。方法與解析法一樣,但數據來源不同一、極座標法XP=XA+Scos(

AB+)YP=YA+Ssin(AB+)

其中:

AB=

特點及適應範圍極座標法的方位與距離重合,精度較高,速度較快。極座標法與其他定點方法相比,不受地形乃至場地的影響,應用很廣泛。其缺點是對於老城區、商業密集區、街坊內部的隱蔽界址點,效率低,成本高。它適應於規劃整齊,通視良好的大面積界址點測定,是目前城鎮地籍調查解析界址點測定的主要技術方法。

二、交會法

1.角度交會法(角度前方交會法)特點及適應範圍該法施測簡單,不受距離限制,但外業設站多,工作量大。該法適用於對難以到達或難以量距但又通視的明顯界址點的測定。2.距離交會法(邊長交會)特點及適應範圍距離交會法施測簡單,精度較高,適用於測定二類界址點及原界址點位置的檢查和恢復,變更界址點的測定等,在控制點上直接交會的測站點,也可用於一類界址點的測定,但應注意交會角不能太差。三、內外分點法

特點及適應範圍內外分點法的優點是設備簡單,易於操作,精度很高,但該法受地形限制,要求已知點的連線必須通視。它僅適用於規則建築物外側呈線狀排列的界址點的測定。截距法是解析界址點測定的重要輔助方法。

四、直角坐標法

特點及適應範圍直角坐標法是兩次方位與距離交會的組合,施測簡單,易懂易做,垂足點的精度不受地界和建築物離測線相對位置的影響,精度較高。缺點是目標點到垂足的距離受獲取的垂足點位置精度的限制。在大量的界址點測量中,它僅僅是對極座標法的補充。

三、界址點測定方法的選用以上羅列的眾多定點方法各自都有著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極座標法已成為測定解析界址點座標的首選方案;定點方法的擇用應根據地區情況、精度要求、技術水準、儀器設備條件綜合經濟效益等多種因素區別對待,靈活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技術方法,充分發揮各自的優點,做到取長補短。第二節界址點測量的外業實施一、準備工作1.界址點位的資料準備地籍調查表2.界址點位置野外踏勘

實地查找界址點位置

、圖上標記出界址點的位置和權屬主的用地範圍(注意界址點的共用情況)。

標記權屬主的姓名和草編宗地號。3.踏勘後的資料整理草編界址點號和製作界址點觀測及面積計算草圖

4.界址誤差表的製作

二、野外界址點測量的實施

(1)水準角借助於精度不低J6級經緯儀方向觀測法半測回,定向邊應長於測定邊,多於3個方向時應歸零,歸零差應小於24″,對中誤差不大於3mm。

(2)當界址點多於6個時或每測15~20個界址點,應以定向點檢查儀器是否扭動。

(3)用測距儀測距時,兩次讀數,一次記錄,兩次讀數較差不超過2cm;使用測距儀或全站儀測量距離,均應加入反光鏡安置中心到界址點間的距離的改正。

(4)用經鑒定過的鋼尺量距短於一尺段時,兩次丈量不大於1cm,當距離超過一尺段時,兩次丈量不大於2cm。

(5)邊長記錄至0.01m,角度至1″,座標計算至0.01m。

數字地籍測量效率低精度與比例尺有關適用性差資訊量小

一、數字地籍測量的含義數字地籍測量是以電腦為核心,在外連輸入輸出設備及硬、軟體的支持下,對各種地籍資訊數據進行採集、輸入、成圖、輸出、管理的地籍測量的方法。數字地籍測量是一個融地籍測量外業、內業於一體的綜合性作業模式,是電腦技術用於地籍管理的必然結果。數字地籍測量的主要工作內容包括地籍圖根控制測量、地籍調查成果的輸入、地籍圖測繪、界址點座標測量。輸出成果包括分幅地籍圖、宗地圖、界址點座標表、各類面積匯總與統計表。野外數字數據採集廣義的數字地籍測量的框圖

二、數字地籍測量的作業模式

1.野外數字地籍測量模式(1)全站儀+電子記錄簿(如PC-E500等)+成圖軟體(2)全站儀+可攜式電腦+成圖軟體(3)全站儀+掌上電腦+成圖軟體(4)GPS—RTK接收機+成圖軟體2.數字攝影地籍測量模式3.模擬地籍圖數位化測量模式測記法測記法電子平板法航測法數字化法

三、我國數字測圖測量的發展

我國數字測圖系統的研究、試驗和應用過程,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初至1987年。第二階段為1988年至1991年。第三階段為1992年以後。該階段是我國數字測圖進入了全面發展和廣泛應用階段。

數字測圖的發展方向:全站儀自動跟蹤測量模式GPS測量模式

四、數字地籍測量的特點1.自動化程度高5.適用性強4.整體性強3.現勢性強2.精度高五、數字地籍測量的作業流程六、數字地籍測量的硬體環境(一)數字地籍測量系統硬體的組成

數字地籍測量系統是以電腦為核心的,它的硬體由電腦主機及其輸出輸入設備、數據採集設備、數據記錄設備、成果輸出設備組成。

電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