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中国法律史形成性考核1-4试题及答案_第1页
国开中国法律史形成性考核1-4试题及答案_第2页
国开中国法律史形成性考核1-4试题及答案_第3页
国开中国法律史形成性考核1-4试题及答案_第4页
国开中国法律史形成性考核1-4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开中国法律史形成性考核1-4试题及答案中国法律史作业1第一章——第四章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共40分)1.《禹刑》答:以禹命名的夏朝奴隶制刑法的总称。2.《汤刑》答:商朝法律制度的总称。3.商朝五刑答:商朝的五种刑罚,墨、剜、刚、宫、大辟。4.周公制礼答:在周公支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补充、整理,制定出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5.九刑答:西周实行的九种刑罚,即墨、剔、刚、宫、大辟、流、赎、鞭、扑。6.六礼答:中国古代的六道结婚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7.《法经》答: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封建法律。共有六篇,即《盗》《贼》《囚》《捕》《杂》《具》。8.刑不上大夫答:刑不上大夫是周礼的特点之一。是说在一般情况下,大夫以上的贵族犯罪不受处罚,但重罪除外。9.公室告答:秦朝的一种诉讼形式10.廷行事答:法廷已行之事,即司法机关的判例。二、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1.试述夏商时期的神权法思想。答:夏商两朝,是神权政治盛行的时代,表现在司法上,便是将宗教意识与审判制度相结合具有浓重的天罚与神判特色,就是夏商制度诉讼制度的显著特征。周初,统治者从夏商时代的单纯官扬天命、天讨,天罚的神权法思想,发展到强调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提出以德配天的民本思想,并将德治抽象的伦理道德准则,落实到现实统治之中,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欲。和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在以明德慎罚取代天罚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西周形成了礼与行结合的法制特色。西周将天与德,礼与行巧妙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以德配天的原则指导下的明德慎罚,刑兹无救和刑罚是轻是重的法律思想,表明已由夏商时期的专人刑罚发展为注重德礼教化,适用刑罚以及因时、因地制宜的制宋和适用刑事政策。2.试述西周时期礼的内涵。答:西周初期,奴隶主贵族为了巩固和加强他们的统治,在提出“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的同时,相传“周公制礼”,实行礼治。(1)礼治的基本原则周公所制的礼,是维护宗法等级制的工具。它严格维护着奴隶主贵族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及其内部上下等级之间的秩序。它始终贯穿着这样几个原则,即:“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其中,“亲亲”和“尊尊”是它的基本原则。周公倡导“亲亲”和“尊尊”,实际上是要维护王权和族权的统治。(2)礼治的基本特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西周礼治的基本特征。所谓“礼不下底人”,就是说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周礼规定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所谓“刑不上大夫”,,是说刑罚的锋芒是指向奴隶和平民的,而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但“礼不下底人,刑不上大夫的愿则又是相对的。礼所规定的义务,底人必须无条件地遵守:个别奴隶主贵族严重危害奴隶主贵族阶级整体利益时,如犯上作乱等,也要处以刑罚。以上“亲亲”、“草草”“礼不下底入,刑不上大夫”等原则和特征,实际上都是西周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它们对西周社会和政治生活都起着极大的作用3.试述西周时期的刑法原则。答:老幼犯罪减免刑罚;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罪疑从轻、从赦:宽严适中。4.简述“百家争鸣”中各学派的核心法律思想。答:1、儒家。核心思想: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2、道家。核心思想:以道说明字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3、墨家。核心思想: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受,即受人如巴.4、法家。核心思想: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5、兵家,核心思想:反好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5.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答:(1)公元前359年商鞅主持第一次变法的改革内容:①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②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③奖励军功,禁止私斗。④重农抑商,奖励耕织。(2)公元前350年商鞅主持第二次变法的改革内容:①废井田,“为田开阡陌封疆”②推行县制。③统一度量衡。④改良社会习俗,抑制大家族势力的发展。(3)历史意义:商鞅变法取得很大成功,使秦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国势迅速强盛。6.简述秦朝法律的特点与历史教训。答:法令由一统、事皆决于法、以刑杀为威秦国笃信法家、力行法家的严法之治,最终因急政暴虐,导致速亡

中国法律史作业2第五章———第八章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40分)1.比比是汉朝法律形式之一,又称“决事比”,是指在法律没有文明规定的情况下,比附援引以往法典案例作为裁判依据。2.汉律六十篇汉武帝时期继续立法活动,令张汤、赵禹等制定法律,如张汤制定《越宫律》二十七篇是有关宫廷事务和警卫方面的法律,赵禹制定《朝律》六篇,是有关诸侯百官朝贺制度的相关法律。自此,这一阶段制定的《越宫律》27篇和《朝律》6篇,与先前完成的《九章律》9篇《傍律》18篇,合称为“汉律六十篇”,成为汉律的主干部分。3.亲亲得相首匿这是中国古代法制上的一个原则,一般规定是如有人犯罪,那么百姓不得包庇,窝藏罪犯或掩盖罪行,现行刑法也有相关罪名。但在中国古代法制上,规定如果是亲属犯罪,其他亲属对其包庇、窝藏、掩盖罪行将不会受刑罚或减轻刑罚,而且如果亲属犯罪而其他亲属揭发的,反而可能收到官府追究。4.官当官当起源于《晋律》中的“杂抵罪”,即用夺爵位、除名籍和免官来抵罪。在南朝的陈出现了正式的“官当”名称,所以一般认为这种制度是陈所确立的。5.八议创立于曹魏时期的《新律》。所谓“八议”,即议亲(皇亲国戚),议故(皇帝故旧)议贤《德行修养高的圣贤),议能(才能卓越者),议功(功勋卓著者),议贵(高级权贵),议勤(勒谨辛劳者),议宾(前代国宾)。这八种特殊人物犯罪,不适用普通诉讼审判程序,司法官员也无权直接审理管辖,而必须上报皇帝进行决议,一般都能获得宽宥处理这一制度使官僚贵族的司法特权逐步法律化制度化,充分体现了同罪异罚的贵贱尊卑等级秩序。6.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7.《开皇律》是隋文帝命大臣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经验后修改制订的一部封建制法律。8.《唐六典》是唐玄宗时期制定的记载当时国家行政制度的重要文献,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行政法典。9.《宋刑统》宋太祖建隆四年《公元963年),时任工部尚书判大理寺窦仪主持立法,是年7月制定完成了《宋建隆重详定邢统》,简称《宋刑统》,由宋太祖诏令颁行全国。10.提点刑狱寺提刑,官名,是“提点刑狱公事”的简称。北宋初设于各路,主管所属各州的司法、刑其官署称司,号“宪司”,京畿地区设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掌狱和监察,兼管农桑,场务。南宋称提点京畿刑狱。金设有提刑使,后改为按察使。明清都畿内县镇刑狱、治安在各省设提刑按察使。二、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1.试述“春秋决狱”的原则和主要内容。答:春秋决狱又称“引经决狱”“经义断狱”。它是西汉武帝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背景下,由董仲舒等人提出的以儒家思想为断狱的指导思想,要求司法官吏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用儒家经典,特别是《春秋》一书的“微言大义”作为分析案情、认定犯罪的依据,用经义的原则来指导司法判案的活动。始于西汉中期,沿用于魏晋南北朝,是当时司法上所特有的一种审判方式。董仲舒继承《春秋》“重志”的做法提出审理案件应贯彻“原心定罪”的原则。即依据《春秋》的精神审理案件,应当以犯罪事实为依据,考察行为人的动机。如果某人动机不纯正,即使尚未作为或犯罪未遂也要予以处罚;对共同犯罪的首犯更要从重处罚;而如果行为人的目的动机纯正,即便已违法犯罪,也可以“赦而不诛”或减轻刑罚。春秋决狱在中国法制史上有很大的影响。除了对律学的推动、对审案原则的修正外,更主要的是它促进了法律的儒家化的进程。以儒学为核心的封建正统思想,通过春秋决狱等途径不断影响法律实践,进一步确定儒家思想在法制中的地位。这一引礼为律的过程,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2.试述汉朝文景时期刑制改革的背景、措施及历史意义。答:文景时期施行的是修养生息的政策,主张黄老之术,因此对刑罚制度进行了改革。主要措施有:1.汉文帝废肉刑,定刑期。用徒刑、答刑和死刑分别代、剔、刚三种肉刑,把鲸刑改为凳钳城旦春,改荆刑为管刑三百,改斩左趾为管刑五百,斩右趾为弃市刑。2.规定了岁刑刑期。之后汉景帝减管数。这是中国法制史上首次重大刑制改革。(1)它将肉刑从律典的法定刑中予以废除,使刑罚制度向着宽缓、文明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2)废止残人肢体的肉刑有利于保存劳动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3)以较文明的徒刑、答刑和死刑取代肉刑,也为封建管、杖、徒、流、死的五刑制度的形成莫定了基础。因此,文景帝时期的刑制改革是刑制由奴隶制五刑向封建制五刑过渡的重要标志。这些措施的重要历史意义:汉初的刑制改革在中国刑罚发展史上有着巨大的贡献。秦朝的刑罚制度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其中肉刑与各种形式的自由刑并存,并且自由刑尚不规范、缺乏合理的差等阶梯。肉刑本是奴隶制的刑罚,它在汉初之所以仍被采用,是奴隶制残余在刑罚制度上的反映。文景二帝废除肉刑,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保护社会生产力。尽管在刑制改革的过程中,局部范围内曾有过一定程度的反复,甚至有倒退:比如斩右趾刑改为死刑弃市,由轻变重:宫刑本已废除,但后来又予恢复;等等,但这些毕竟都属支流。废除肉刑使我国古代的刑罚手段由野查残酷变得相对文明。西汉文景时期的刑制改革,不仅废除了荆刑等肉刑,还确立了以徒刑和答刑为主体的封建刑罚制度。自此以后,作为早期刑罚体系主要特征的肉刑不再是刑罚的主体,残酷的肉刑方法在观念上已不为人所接受。封建制刑罚体系中的徒刑、答杖刑开始成为刑罚的主体,并不断走向完善与系统化。文帝、景帝及以后各朝代刑罚制度经历多次变革,至隋唐时期最终形成了中国封建五刑制度。可以说,文景时期的刑制改革,是中国古代法律超越野蛮、走向文明的里程碑。3.试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典体例的发展变化。答:三国两晋南北朝律典体例日趋完善,其变化主要有:(1)律典总则“名例律”的确立。曹魏《新律》首次将“具律”改为“刑名”,至于篇首《晋律》又改为刑名、法例两篇;《北齐律》定位“名例”。此后,历代律典均以名例为总则。(2)篇目趋于简约。《北齐律》定为12篇,以“法令明审,科条简约”著称,成为隋唐定律之蓝本。4.简述《唐律疏议》的内容和影响。答:(1)五刑(2)十恶(3)八议、请、减、赋、官当(4)轻重相举(5)化外人相犯(6)七杀(7)六赃(8)保辜(9)出入人罪(10)同居相为隐影响:开创了中国古代独特的法典编纂形式,体现了“以儒为主,儒法并用”国家理念,有效化解了儒家思想与法律治理的内在冲突,展示了高水平的立法技术,对东亚各国立法也产生重要影响。5.简述唐朝的五刑制度。答:《唐律疏议》规定五刑有答、杖、徒、流、死五种。但根据“人道原则”、“罪疑惟轻的精神,为慎重起见,在正式公布的法典中还保留了原来的死刑(绞、斩等)。7.试述宋朝民事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答: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相对稳定、昌盛的时期。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发展,而法律制度也随之出现了–定的变化。宋朝民事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法律体系完善宋代时期,起草了一系列法典和法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司法体系,包括“天下诸司法”,“东京户部司法”“两浙省法”等。这些法规多为实务经验,科学合理,保护民间自由财产和生命安全等。二、法律调整原则趋于人道主义宋代法律制度初创阶段以武力、刑罚来维持社会秩序,但到了晚期,则逐渐转向了以人道主义为基础的调整原则,法律上提倡仁爱、惩戒从宽、劝导为主,注重改造犯罪人员,加强教育,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三、多样化的民事纠纷解决方式宋代法律体系遵循的是“法定主义”的法制思想,强调“官司”的法律程序和手续。除了让当事人通过诉讼来解决民事纠纷外,还发展了一些非诉讼的解决方式,如仲裁、和解、调解等,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加强了社会的治理和稳定。综上所述,宋朝民事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现在体系完善、调整原则趋于人道主义,以及多样化的民事纠纷解决方式。这些变革的推动,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制建设莫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来的法律制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法律史作业3第九章————第十二章1.大札撒元代建立之前蒙古国之法律条文2.厂卫明东厂、西厂与锦衣卫合称。三者关系密切,皆掌侦察、镇压反抗朝廷活动,法外施刑,极为残酷。3.明大诰《明大浩》是明太祖于洪武十八年至心十年间主持编订的法典,包括《御制大话》《御制大浩续编》等共四编236条。主要内容有案例、新的重刑法令以及针对案例的训诚之词。作为重典治国的特殊产物,其规定了许多酷刑并以贪官污吏为重点打击对象。这种重典歧法只是特殊历史时期下的权宜之策,从长远角度看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终止是历史必然。4.鱼鳞图册为征派赋役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以所绘田亩状如鱼鳞而得名。明代鱼鳞图册登记的项目,已是相当完备的土地登记册。它的编制,使赋役的征收具备了确实根据,多少防止了产去税存或有产无税的弊端,使政府税收有了保证,耕地及税额也有所增长。但明代中叶后鱼鳞图册与实际逐渐不相符合,而流为具文。5.刑名幕友刑名幕友,或称之为刑名幕吏,翻译称通俗语句就是“精通律法刑狱知识的师爷”,是清代地方司法活动的实际执行者。刑名幕友多来自于科举考试中失意的知识分子,通过他们专业学习和任职过程中长期实践积累丰富的办案经验,协助地方长官处理司法、刑狱事务。6.摊丁入亩“摊丁入亩又称地丁合一,是把丁役银(即人头税)合并在田赋银(即土地税)中一起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7.《大清律例》《大清律例》完成于乾隆五年(1740年),从清初开始经历了近百年的修订完善,是清代立法的重要成就。《大清律例》在结构形式上和《大明律》相同,共分名例律、更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等二十篇,后期用新增例的方式弥补律文的不足,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集历代之大成,律例所载,严密周详。8.《钦定宪法大纲》是清朝政府于1908年8月27日颁布的宪法文件,由“宪政编查馆”编定。制定、公布“宪法大纲”是清朝政府“预备立宪”活动的一个重要步骤,《钦定宪法大纲》也就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宪法”字样的宪法文件。《钦定宪法大纲》共23条,分正文“君上大权”与附录“臣民权利义务”两个部分。《钦定宪法大纲》无论在结构形式上还是在条文内容上,都充分体现了“大权统于朝廷”的精神。它的的制定与颁布,再次明白的表露出清朝统治集团的愚味、顽固,遭到社会冬界的强烈批判和反对,清朝政府陷入更深的危机之中。9.《大清民律草案》《大清民律草案》是旧中国起草的第一部民法典,但由于清政府很快被推翻而未颁布。共五编,分别是总则、债权、物权、亲属、继承。总则、债权、物权三编由日本法学家起草采用资本主义的民法原则。亲属和继承两编由修订法律馆会同礼学馆起草,沿袭中国封建制法律的原则。9.预备立宪指的是清政府迫于压力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为预各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亦称“筹备立宪”。二、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1.试述《天盛律令》的法律文化特征。答:《天盛律令》是唐朝于贞观二十年至永徽五年间编纂的法典,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法律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法律平等性和公正性《天盛律令》从理论上确立了法律平等性和公正性的原则,这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律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中,尤其强调了人民民主、公正审判以及法律制度的建设等内容,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变化的新要求。重视审判程序《天盛律令》中规定了许多明确的审判程序和规则,如规定了诉讼和刑讯时必须听取证人证言,禁止虚假诬告和冤狱等。这些规定为当时控制官僚权力和保障被告权益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借鉴先进法制编纂《天盛律令》时,在吸收古代法律成果的基础上,还广泛借鉴了前代法典中的先进理念和制度,并进行了整理和创新。例如从汉代传世法律中摘出了《司马法》的刑律,作为文化来源等。法律背景优势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期,其法律的发展也在这个时期迎来了较好的发展。此外,唐朝国内有大量文人法学家执笔审定、完善、补充和解释法律,为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公总之,《天盛律令》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宝库中极为珍贵的一份法典,具有高度的法律文化特征。它不仅关注司法程序的规范化与标准化,还强调了公正、民主的法治理念,对中国的法制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简述明朝的会审制度。答:三司会审和九卿会审(又称,圆审”)。明继承唐朝,三司推事·制,遇有重大、疑难案件由三法司长官共同审理,称,三司会审,最后由皇帝裁决。对于特别重大的案件或已判决但囚犯仍翻供不服之案,则由皇帝令六部尚书及通政使司的通政使、都察院左都御使、大理寺卿九人会审,称为,圆审,但判决仍须邹请皇帝批准。官审录/由皇帝直接任命中央各行政机构官吏审理大案重囚的制度。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六科给事中,通政司,詹事府等审理大狱,死罪及冤案奏闻皇帝,其他依律判决。朝审。朝审是对已决在犯的会官审理,是古代录囚制度的延续和发展。洪武年间令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六科给事中、通政司、詹事府以及驸马都尉等共同审理大狱,死罪及冤案奏闻皇帝,其他依律判决。仁宗时又特命内阁学士参与会审。英宗时命每年霜降之后,三法司会同公侯、伯爵,在吏部或户部尚书主持下会审重案囚犯,从此形成制度。清代秋审、朝审皆渊源于此。大审。大审是一种定期由皇帝委派官官会同三法司官员录囚的制度,始于英宗正统年间至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成为定例,每五年举行一次。这是明朝独有的审判制度。第四,热审。即每年暑天小满后十余天,由宣官和三法司会审囚犯,一般轻罪决罚后立即释放,徒流罪减等发落,重四可疑及柳号者则请旨定夺。热审创制于成祖永乐二年(1404),目的是在炎热天气里疏通监狱以宽贷罪囚。明朝的会审制度是慎刑思想的反映,有利于皇帝控制和监督司法活动,纠正冤假错。但也导致多方干预司法,特别是官官的操纵,使得司法更加冤滥。3.试述明朝田宅所有权的变迁与国家法律设置的特点。答:明朝时期,田宅所有权的变迁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实行了“土地封丘制度”,将土地和人口一起分封给功臣和将领,实现了私有制的确立和田地私有化:第二阶段是在明朝中后期,因为农民兼并、地主扩张等因素引起的土地流转,导致士地配置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不合理,因此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并实现了一定的调整其中,明代法律设置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明代法律对财产所有权的保护力度非常大,对于破坏他人田地房屋,或盗窃、抢夺他人财物等行为,均处以相应的惩罚。二、鼓励耕者有其田。明代法律支持农民占有土地,规定了明确的士地承包制度,推崇“耕者有其田”的原则,旨在保障农民的生存和发展。三、量视社会稳定:明代法律十分重视社会稳定,为防止财富集中和农民的组织行动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禁止买实土地、规定官吏不得随意强征农民、加强对权贵的监督等4.试述清朝的律例关系。答:清朝的律例关系主要包括大明律、大清律和补遗律三部分。大明律是明朝的法典,清朝在建立后继续沿用。大清律是清朝的正式法典,由康熙帝下令编修,于清雍正五年正式颁行,共计五百余万字。此外,为了弥补大清律的不足,清朝还先后制定了多部补遗律,如嘉庆《补遗律》、道光《大清律例补正》等。在这些律例之间,有相互关联、依赖和递进的关系。大明律对大清律的制定产生了基础性的影响,大清律在继承、发扬大明律的基础上,又做了很多完善和改进。而补遗律则负责对前两者的不足和缺陷进行调整和完善,使得清朝法律体系更加健全和完整。总的来说,清朝的律例关系是一次有机的发展过程,每一部律例都是前一部律例的延伸和完善。这种完整的律例体系,反映了清朝在法制建设上的重视和努力,对后来的中国法律传统影响深远。5.试述《大清现行刑律》与《大清新刑律》的区别。答:1.《大清新刑律》是清政府于1911年公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刑法典而《大清现行刑律》是清政府于1910年颁行的一部过渡性法典2.体例上的区别:《大清现行刑律》取消了《大清律例》中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名称而分的六律总目,将法典各条按其性质分隶30门;而《大清新刑律》在体例上抛弃了以往旧律“诸法合体”的编纂形式,采用近代西方刑法典的体例,将法典分为总则与分则两部分3.《大清现行刑律》将主体刑罚确定为死刑、遣刑、流刑、徒刑、罚金等五种;而《大清新刑律》采用近代刑罚体系,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从刑两种。4.相比于《大清现行刑律》,《大清新刑律》引入了西方的刑法原则和刑法学的通用术语,如罪刑法定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彰显了一定的进步性5.从性质上来看,《大清现行刑律》仍然是一部传统法典,而《大清新刑律》则是一部近代意义上的刑法典。6.试述清末司法半殖民地化的主要表现。答:清末的司法审判制度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典型的两种制度是领事裁判权和会审公察所谓领事裁判权,是指外国在中国的侨民成为民刑诉讼的被告时,如其本国与中国订有不平等条约,则中国法庭无权裁判,只能由其本国领事按其本国法律裁判。领事裁判权是帝国主义国家根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援取的一项特权,它的确立是清末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重要标志。领事裁判权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会审公廊是清政府在举借内设立的特殊审判机关,其实际上是领事裁判权的延伸。当领事我判权扩大到外国领事可以参与对中国人的审判后,1864年清政府与英、美、法三国驻上海的领事协议在租界内设业“法院”,会审公摩在上海正式成立,以后又扩大到厦门等地。会审公摩名义上是中国的司法机关,但实际上完全被外国领事所把持。会审公摩管理各国租界内钱债斗殴、窃盗等案件,凡是牵涉到有约国洋人必须到岸的洋华诉讼,无约国洋人与华人的互诉案件以及被外国人雇佣和延请的中国人的诉讼,外国领事均有权参加会审。

中国法律史作业4第十三章——第十四章一、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100分)1.试述《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和《临时约法》的性质及历史意义。答:《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和《临时约法》是清代被称为“近代革命史上最重要的法律文,它们体现了清代晚期民票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方面以及开放共和国改革的勇气,件刀它们在清末民主革命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由孙中山领导编制,历时两个月,于1911年12月29日公布,作为清末民主革命临时政府组织的总纲,它定论了新政府的职权、行政厅、军事厅、政治厅和司法厅的职能和机构,发布的目的是提出实行民主政治、取缔封建政体的历史性一步。《临时约法》,也称附剧章,是在《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公布后,由孙中山和鲁迅共同起草的,旨在实现普遍参政权和完善行政程序、规范公务人员行为、宣扬新社会新道德等内容。它是中国依法治国史上出现的第一部正式地方性法律文书,在近代历史上有重要意义。2.试述北洋政府时期立法活动的特点。答:第一,采用、删改清末新订之法律。清末新订法律具有近代意义,是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北洋政府制定法律,多以清末新订的法律为蓝本。第二,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立法原则。北洋军阀统治者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不得不采取民主共和制形式与西方国家近代法律的某些原则和内容。第三,制定颁布众多单行法规。在沿用清末法律的同时北洋政府制定颁布了一系列单行法规。在这些单行法规中,有大量属于立法程序简单、针对性强、便于补充修改的特别法,其效力高于普通法。第四,判例和解释例成为重要的法律渊源。所谓判例,就是大理院判决的典型案例:所谓解释例,是大理院对法律的解释,或者对各级法院提出的疑难问题的解释。北洋政府广泛运用判例与解释例,使之成为审判案件的重要依据,既补充了成文法的“未备”,又便于发挥成文法所不易发挥的作用。3.试述六法体系的主要内部和特点。答:六法体系是指在法律文化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六种不同的法律思想和理论体系,包括法家、儒家、道家、名家、墨家和阴阳家。法家法家是古代中国法制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其特点是注重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主张法律权威,强调刑罚威慑作用,追求社会秩序的维护。法家重视刑罚手段,强调即时处罚、立即执行;他们认为只有极严明的法律才能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而非个人的善良品质和情感。儒家儒家强调道德治国,注重人伦道德和人的内在修养,倡导礼教秩序和仁爱平和。在法律上,儒家提倡用“德治”代替“法治”,即以道德指导人民行为,不仅强调了对罪犯的宽容,还重视司法程序公正和合法性。道家道家不太关注具体规则,而是强调法自然、法随境变,倡导依循天道、自然,反对人为的干预。在法律上,道家认为法规应因事制宜,,不应追求绝对公正性。名家名家注重言语的表现力,倡导诉讼机会对平民百姓而言是公正和平等的。名家更强调精神上的居于优势地位,拥有了主动权,并且应该运用自己的智力和口才来争取胜利。墨家墨家注重技术上的知识和技能,强调规范的管理、组织和量化计算等等。在法律上,他们倡导限制刑罚、重视责任和赔偿等问题。阴阳家阴阳家注重阴阳五行的相互关系以及自然规律等方面的知识,倡导在司法中使用符策咒语和元辰等等,寻找理论上的皮撑,实践出奇制胜的方式。以上就是六法体系的主要内部和特点。这些流派的思想和理论塑造了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影响到中国的法律制度和发展。4.试述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答: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是中国历史上一份重要的宪法文件,也是中华民国历史上最后一部正式宪法。该宪法对当时中国历史和政治环境下建立的官僚制度进行了明确规定,莫定了近代中国制宪和民主化进程的基础。该宪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体制:设行政、立法、司法三权独立,实行总统负责制。地方制度:采取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公民自由权利保障:明确规定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如言论、信仰、出版、结社、游行罢工等自由权利,以及宗教信仰自由等。社会制度:规定了由国家统一管理的“国营经济”和自由市场的“私营经济”两种经济制度。国防安全:规定国家应该加强军备建设,并通过多种方式维护国家安全。宪政改革:提出通过“普选”和“普选”的方式进行宪政改革和政治解决。这些规定代表了当时中国新政府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主张和目标,标志着中国制宪民主化进程的实质性进展。同时,它也为当时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莫定了基础。该宪法的意义在于:为近代中国宪政民主化打下基础。规范国家政治体制和行政区划,确立三权分立体系。明确了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包括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规范了国营和私营经济制度的关系,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参考提出普选和普选的宪政改草方案,促进中国政治制度的民主化。5.简述中国古代的选贤任能制度及官员考核。答:我国古代官更选拔,春秋时期,初步打破了世袭官爵制,按照“选贤任能”的原则选拔官吏。战国从平民中选拔官吏己相当普遍,是一大进步。汉代开始形成明确的选拔官吏制度推行“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这些迹都是举荐制,受长官意志和门阀世族控制,庶族地主被推举为官还是很难的。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出现,才可以说,真正为平民百姓打开了仕途之路。6.试析革命法律传统在司法制度方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建设产生的深远影响。答:革命法律传统是指中国近代史上,以民主和平等为目标,抵制帝国主义霸权、反对封建专制,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旧政权并建立新中国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这些传统思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制建设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司法制度方面革命法律传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建设的具体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了独立、公正、公平的司法制度革命法律传统强调要建立独立、公正、公平的司法制度,这与新中国成立后推行的法治化建设相契合。新中国的司法制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审判、检察、公安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司法机构,并确立了人民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保障了公民诉求的公正性和平等性。倡导宪法作为最高法律革命法律传统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确立与贯彻,倡导宪法作为最高法律,有力地保障了基本人权和公民自由。目前,宪法已成为中国司法制度的重要基础,对各级法院审判案件、制定裁决等具有指导意义。强调法律的社会功能革命法律传统从社会目标和价值出发,强调法律应具有社会功能,即通过法律制度规范行为、维护秩序,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这与现代法治国家的建设理念相一致。新中国的司法制度重视法律的社会功能,以法律规范行为并实现社会公正为核心,既保障了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转,又维系了社会稳定和发展。倡导司法公正和法治精神革命法律传统强调司法公正和法治精神,主张依法审判,保证公民的诉讼权利得以实现这对于中国的司法制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不断推进司法改革,完善司法程序,增强司法公正,在坚持法制化道路上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7.试析与当代社会兼容的中国古代刑法的主要原则及重要制度。答:中国古代刑法的基本原则和规则刑事政策:中国古代刑事政策主要表现为”刑罚世轻世刑罚世轻世重”。中国当代刑法的基本原则和规则1、罪刑法定原则,只有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才能够定罪处罚,罪刑法定原则的经典表述为“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2、平等适用刑法原则,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或组织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具体表现为对每个犯罪嫌疑人平等地适用刑法进行定罪量刑,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此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8.试析革命法律传统的内容及其与古代法律、近代法律的差异。答:革命法律传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种以民主、平等、自由、科学和人文精神为基础的法律思想和制度。它主张抵制帝国主义霸权、反对封建专制,促进法治和民主。革命法律传统与古代法律及近代法律在内容上有较大的差异。内容:革命法律传统的核心内容是以国家民主化、法制化为目标,主张通过立法、法律实施、司法保障等手段,逐步建立公正、公平、独立的司法制度,维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而古代法律主要注重道德规范,以礼仪长化为基础,强调君权至上;近代法律则借鉴了西方的法律制度,注重法律的形式、程序、技术性,重视私有财产、市场和合同自由等方面。与古代法律的差异革命法律传统与古代法律一样都强调了尊重传统文化、规范社会秩序,但革命法律传统更注重人权和公民自由的保障,与传统法律的特点相比,具有较强的现代化、民主化色彩。同时,革命法律传统也强调法治精神,注重法律程序的公正性、独立性,与古代法律中强调君权至上的特点形成鲜明对比。与近代法律的差异革命法律传统与近代法律相比,注重法律制度的社会功能,强调法律必须服务于人民,反映了中国文化传统和现代文明二者间的融合。而近代法律则更多强调技术性和实用性,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重视法律对市场和社会运行的规范性。9简述中国古代民事经济法律的进步内容。答:中国古代民事经济法律的进步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婚姻、家庭和继承制度的改良,古代中国婚姻、家庭和继承制度长期以来都存在着较大的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