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历史学院《645中国近现代史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1页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645中国近现代史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2页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645中国近现代史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3页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645中国近现代史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4页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645中国近现代史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2016年南京大学645中国近现代史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6年南京大学645中国近现代史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含

部分答案)

2015年南京大学645中国近现代史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5年南京大学645中国近现代史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4年南京大学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3年南京大学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真题(初试+复试)

2009年南京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复试真题

2008年南京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复试真题

2007年南京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复试真题

2006年南京大学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真题

2005年南京大学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真题

2004年南京大学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真题

2016年南京大学645中国近现代史基础考研

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五口通商

2.二次革命

3.学衡派

4.《时务报》

5.李石曾

6.废两改元

7.长城抗战

8.中东铁路

二、简答题

1.晚清教案频繁发生的原因。

2.概述第一次直奉战争的过程。

3.评乡村建设运动及效果。

4.民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

三、论述题

1.科举废除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看表概括晚清以来外国资本主义在华投资的特点和影响。

2016年南京大学645中国近现代史基础考研

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含部分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五口通商

答:五口通商是指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中英《南京条约》规定

的一个条款,五口即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1842年,中英签

订《南京条约》,其中规定: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人及所属家眷在上述五地寄居,同时准许

英国派驻领事等官。《南京条约》签订后,由于需要议定关税税率及其

他有关问题,中英在广东继续谈判。1843年7月22日,英国强迫清政府

补订了《五口通商章程》,并在香港公布。这些通商口岸的开放,不是

平等互利的,它们是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进行殖民掠夺和不等价交换的

据点,同时这些城市也成为最早近代化的地区。

2.二次革命

答:二次革命是指1913年革命领袖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讨袁斗争。

1913年3月20日,国会开会前夕,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杀。4月,

袁世凯又非法签定“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

孙中山看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从日本回国,力主武装讨袁。5月

初,国民党员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通电

独立,武力讨袁,但是最终失败,孙中山流亡日本。“二次革命”是辛亥

革命的最后一战。“二次革命”的失败,标志着辛亥革命无可挽回地最后

失败,中国开始进入袁世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

3.学衡派

答:学衡派是指1922年出现的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文化保守主义学

派。因l922年在东南大学创办《学衡》月刊而得名。其主要成员有东南

大学教师吴宓、梅光迪及胡先骕等人,他们都曾有过赴欧美留学的经

历,故以“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相标榜,自称其刊物以“昌明国粹,融

化新知”为宗旨。该学派是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个文化团

体,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于它的文化思想徘徊于欧化与国

粹之间,对新文化运动多持批评的态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视为守旧

势力而倍受冷落。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学衡》杂志的停刊,该派最终

解体。

4.《时务报》

答:《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

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8月9日由张之洞的亲信幕僚汪康

年在上海创刊,《时务报》是中国人办的第一个杂志。它以变法图存为

宗旨,分设论说、谕析、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时务报》从创

刊到l898年8月8日停刊,共出刊96册。它以新颖的言论,流畅的文笔,

风行海内,影响深远,对维新运动的开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

梁启超发表的一系列鼓吹维新变法的文章,更是势如破竹,震聋发聩,

影响巨大。

5.李石曾

答:李石曾是中华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

早年曾发起和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贡

献。李石曾出生于晚清的一个显宦之家。其父李鸿藻在清同治年间曾

任军机大臣。1902年,李石曾随驻法公使孙宝琦赴法国。在留学期间他

和张静江、吴稚晖等人在巴黎组织了世纪社,宣扬无政府主义。1906

年,经张静江介绍,李石曾加入同盟会巴黎分会。1924年,在国民党一

大上,李石曾和吴稚晖被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26年,张静江和

蔡元培也入选监委。李、吴、张、蔡四人因关系密切,并称国民党四大

元老。1956年,李石曾定居台湾,1973年逝世。

6.废两改元

答:废两改元是指国民政府在1933年币制改革时实施的废用银两,

改用银元的改革措施。1933年4月,国民政府发布“废两改元”的训令,

规定“自4月6日起,所有款项之收付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

再用银两”,从此完全废止了银两流通,结束了中国近千年的银两制。

中央造币厂新铸的中山银元也在7月1日上市。这次货币改革结束了中国

货币混乱的局面,确定了中国的银本位制度。银两的废止,简化了币

制,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7.长城抗战

答:长城抗战是指发生在1933年3月至5月的中国抗日军民在长城沿

线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是中国人民早期抗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3年3月,日军侵占承德之后,进犯长城线上的喜峰口、冷口和古北

口等军事要地。西北军宋哲元部、晋军商震部傅作义部、东北军王以哲

部以及奉命赴援的中央军徐庭瑶、关麟征等3个师,都英勇地抵抗了日

军的进攻。长城抗战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支援,纷纷捐款、捐物,并

组织各种团体上前线慰问官兵,这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在华北进

行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役。长城抗战中,中国广大

爱国官兵表现出了坚决反抗侵略的高尚的抗战热情和顽强的抵御能力。

长城抗战虽然失败了,但是它阻止并延缓了日本军事侵略华北的进程。

8.中东铁路

答:中东铁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皇俄国为攫取中国东北资源,

称霸远东地区而修建的一条“丁”字形的铁路。中东铁路是“中国东方铁

路”的简称,亦作“东清铁路”。日俄战争结束后称中东铁路,即中国东

省部铁路之意。中东铁路1897年8月开始施工,1901年11月滨州线建成

通车。中东铁路建成后,大量外国资本注入,商贸发展迅速,30多个国

家在中东铁路沿线设立领事馆和银行。以铁路为依托,以商贸为中介开

埠,满洲里,富拉尔基,扎兰屯,哈尔滨由此发展起来。中东铁路建成

后,围绕着它的主权和控制权,中﹑俄﹑日三国发生一系列斗争。“日

俄战争”和“中东路事件”都与中东铁路密切相关。

二、简答题

1.晚清教案频繁发生的原因。

答:晚清教案是指发生在清朝晚期的一系列有关外国传教士与中国

平民士绅冲突的案件。晚清教案频繁发生,其背后有极其复杂的历史原

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政治上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和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严重地侵犯了中国主权。尤其是治外法权和传教士可以到内地自由传教

的权利对于教案的产生有重要影响。鸦片战争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

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大量派遣

传教士,建立教堂,收集情报,干涉诉讼,挑拨民族关系,中国人民与

西方传教士及其附从者有着重要的政治矛盾。

(2)经济上

伴随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大量外国传教士进入内地购买房产地

产,修建教堂,与绅民争夺土地,网罗教徒,争夺劳动力,自然而然产

生了诸多经济争端和矛盾。

(3)文化上

西方传教士相继在沿海、沿江建立教堂,招收信徒,传播外国宗

教,无视中国的传统礼教和风俗习惯,激起了地方官员和士绅的不满,

必然引发文化冲突。不少传教士在华创办学校、医院、育婴堂和报刊,

宣传奴化教育,妄图进行文化侵略,从意志上削弱中国人民的抵抗。

此外还有许多具体的原因如民教口角斗殴,教方遭遇劫窃,揭帖谣

言,民教猜疑,传教士和教民不法行事等。

2.概述第一次直奉战争的过程。

答:直奉战争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在中国北

方进行的两次军阀内战。第一次直奉战争指的是双方于1922年爆发的第

一次战争冲突,直奉争夺的中心是北京政权。

(1)导火索

1922年1月,受英、美支持的直系军阀吴佩孚,联合六省军阀,通

电攻击梁士诒内阁媚日卖国,迫梁离职,直、奉矛盾日趋激化。1922年

4月28日,奉系张作霖自任总司令,设司令部于秦皇岛落垡,率12万名

奉军官兵发动总攻击直军,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

(2)过程

1922年4月29日,第一次直奉战争正式爆发。张作霖到军粮城自

任“镇威军”总司令,动用兵力约12万余人。直系也动员了约12万人。双

方在长辛店、固安、马厂一带展开激战。战争开始时奉军猛攻,直军坚

守。4月30日,吴佩孚下令转守为攻。5月5日,长辛店直军获得大捷,

西线奉军溃败,东线奉军也开始溃退。随后张作霖逃回滦州,梁士诒逃

亡日本。北京政府在吴佩孚指使下,下令奉军退出关外,免去张作霖东

三省巡阅使、奉天督军和省长各职,听候查办。张作霖在日本支持下,

于6月4日自称“东三省自治保安总司令”,宣布“闭关自治”,并派兵在秦

皇岛附近与直军继续作战。之后双方接受了英美的停战建议,6月18

日,直奉两军代表在秦皇岛海面英国军舰上签订了停战协定,以榆关为

两军分界线。

(3)结局

奉军撤出关外,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直系军阀独霸了北京政权。

3.评乡村建设运动及效果。

答:乡村建设运动是指发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由乡村建设派主

导的建设乡村,复兴乡村的民族自救运动。

(1)背景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发动的土地革命,动摇

着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与此同时,中国农村经济也在帝国主

义和地主买办阶级的压榨下濒临破产的边缘。农村问题成了举国瞩目的

问题。在地主资产阶级“建设”农村、“复兴”农村的喊叫声中,梁漱溟、

晏阳初等人发起了乡村建设运动,为凋敝的农村寻求出路。

(2)主张和措施

①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认为,中国是个“伦理本位”和“职业分

立”的社会,不存在阶级对立和斗争,主张从事以恢复法制礼俗和维持

社会秩序为任务的乡村建设运动,避免武力。梁漱溟“乡村建设”的主要

内容有:建立“乡农学校”,学校的校长校董多由当地豪绅担任,通

过“乡农学校”把学校与政权机构合一;建立“乡村自卫组织”,实际上是

建立地主豪绅掌握的地方武装;建立“合作社”,进行农业技术改良。他

自1929年起在河南辉县开办村治学院,1931年在山东邹平、菏泽等地创

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和实验区,融伦理、经济、文化、教育、科技、

政治、治安于一体(“政、教、富、卫”合一论),实验行政机关教育机

关化,乡学、村学,既是乡村自治机关,也是乡村教育机关。由乡村学

校统一政治、经济和武装事业,提倡组织各种合作社,并从事农产物优

良品种的推广。

②晏阳初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不在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

的压迫与剥削,而是农民的“愚、贫、弱、私”造成的。他主张用教育手

段改造社会,“复兴农村”、“复兴中国”。他提出实施四大教育,即以文

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贫”,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

救“私”。晏阳初于1923年在北京建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26年选定

河北定县为实验区。经过四年准备。1930年正式进入实验期,采用学

校、社会和家庭三种教育方式,大力推行上述文艺、生计、卫生、公民

教育。

(3)效果

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用改良的办法是解决不了中国农村问题的。

1931年到抗战爆发前的7年间,梁簌溟在山东邹平进行了乡村建设的试

验,结果收效甚微,说明这一条道路作为“中国民族自救”之路是不可靠

的。1937年“七七”事变后,乡村建设运动无形解体,大部分人参加抗

日,还有一部分人参加了抗日民主运动。1941年3月,乡村建设派参与

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4.民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

答: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清朝的覆没,帝制的废除,使整个社

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辛亥革命给封建制度以冲击,在一定程

度上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在经济方面,扭转了

革命前民族工商业的萧条局面,出现了振兴实业、提倡国货的热潮。同

时,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西方列强无暇东顾,给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迅速,迎来了其短暂的

春天,但其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发展状况如下。

(1)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数量迅速增加

从1912年到1919年,新建企业达470多家,投资将近1亿元,“几乎

每天都有新公司注册”。工矿企业,以纺织和面粉工业发展最快,针

织、印刷等轻工业也有不少进展。随着轻工业的发展,重工业如钢铁冶

炼业、采煤业、电力、运输、金融业等也有所发展。除设新厂矿外,原

有厂矿大部分积极扩充。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的积累和集中

也加快了,拥有巨额资本的大企业有所增多。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短暂发展,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

量有所增长

1914年3月15日,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成立,资产阶级政治地位和

社会地位提高,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矛盾加深,他们反对帝国主义

和封建军阀的要求日渐强烈。“实业救国”成为一种思潮,深入人心。

(3)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成立

如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民生团以及西北(河南山

西、陕西)、安徽、苏州、镇江等地方实业协会纷纷成立,号召乘共和

政体成立的“运会”,实行产业革命以建设新中国。

(4)中国民族工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

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小,半殖民的半封建的特征也仍然很浓,民族资产阶

级的软弱性并没有改变。中国民族工业多集中在轻工业,多中小企业和

工场手工业,即使在发展较快的一战期间,也没有摆脱帝国主义的控

制。

总之,清朝专制政体设置的若干禁锢的解除,民初鼓励民族资本主

义的政策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契机,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获得了新的

活力。

三、论述题

1.科举废除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考试选官制度,始于隋唐。1905年

9月,清政府下令从1906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

制度终于被废除了,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举措。科举的废除对中国

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废除科举制度对近代教育制度建立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废除促进了近代意义上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全

国各地的新学堂数量大增,新学堂的大规模开办,使教育摆脱了科举的

附庸地位,有利于教育的独立和教育的社会化、普及化。现代教育体系

开始逐渐建立,传统“读书做官”的教育模式逐步开始解体。教育的内容

和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经学为主导的传统学术格局慢慢解体,

学科的分化和独立成为现实,通过新式学堂培养出的人才开始进入社会

的各行各业,它使教育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结合起来,

教育向着更加多样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

(2)废除科举制度对晚清政局的影响

①科举制度的废除使读书人摆脱了对清王朝的人身依附,士人阶层

作为一个群体在社会上的消亡,意味着清王朝赖以生存的阶级基础不复

存在。

②读书人失去了科举入仕、读书做官的进路之后,必须寻找其他安

身立命的退路。他们开始把注意力从古典文章的记忆注释转向现实的社

会生活,开始接受西方涌入的各种思潮,逐渐形成一个关心国家民族命

运,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理论的团体。他们中很多人迅速倒向了革命

派或者成为地方士绅、督抚以及立宪派的坚定支持者。还有些读书人为

谋求生路加入了新式军队,由于他们接受了革命派的主张,对满清政府

的强烈不满使得他们成为武昌起义爆发的主力军。

总之,科举制度起到了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稳定,解决读书人生计出

路问题的作用。废除科举制度意味着读书人这一群体由自下而上进入上

流社会的道路被阻断,梦想和希望的破灭使他们由清王朝的支持者变成

了它最终的掘墓人。

(3)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

传统学术格局的打破,儒家独尊地位受到了空前的挑战。以经学为

主体的学术传统被以分科教育为特色的近代学术规范系统取代。只是以

旧代新绝非那么容易,传统的学术规范遭到批判和否定,而新的近代学

术规范系统取法于西方,并不是短期内可以迅速建立得起来的。这就造

成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无法释怀的文化危机感,他们迫切需要找到

新的文化资源来整合已经风雨飘摇的民族精神大厦,使其获得新的生

机。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可以看作是做出这种尝试最集中的体现,其中以

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影响最大,他们分别提出了自己

的文化建设方案。但是要使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的文化再次焕发生

机,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需要继续认真的思考。

综上,科举制的废除对于中国社会的教育、社会结构及文化等方面

的影响极其深远。

2.看表概括晚清以来外国资本主义在华投资的特点和影响。

2015年南京大学645中国近现代史基础考研

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廷寄

2.《申报》

3.北洋海军

4.赫德

5.《中国之命运》

6.盛世才

7.学衡派

8.联省自治

二、简述

1.简述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晚清中国的影

响。

2.简述中共“联合政府”主张的提出及实践。

三、论述

1.论述科举制度的废除对晚清社会的影响。

2.论述国民政府为抗战做的准备。

2015年南京大学645中国近现代史基础考研

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廷寄

答:廷寄是清代公文传送制度之一。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后逐渐形

成。朝廷给各省高级官员的谕旨,交由内阁传抄者,称为明发;凡属机

要文书,不便由内阁明发者,则由军机大臣专办,盖军机处印密封,上

书“军机大臣字寄某官开拆”或“传谕某官开拆”字样,用四百里或六百里

文书递送各省,称为廷寄。清末,廷寄改由电报拍发,故称电寄。

2.《申报》

答:《申报》是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的商业报纸。1872年4月30日

在上海创刊。1909年,《申报》由美查公司转入国人之手。买办席子佩

接手后,由于经营不善,于1912年5月转让给张赓、史量才、应季中、

赵竹君等五人,由史量才任总经理。此后二十余年,史量才作为中国最

大的报业资本家,孜孜于经营《申报》。l911年创办的《自由谈》是它

的著名副刊。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申报是近代中国历时最长、

影响最大的中文日报。

3.北洋海军

答:北洋海军是1875年清政府创建的一支海军,又称北洋水师。

l875年,李鸿章奉命督建北洋水师。l880年在天津建立水师学堂,次年

在旅顺和威海卫先后修筑军港。l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立,丁汝昌任

提督,有大小船只20余艘,是清政府实力最强的一支海军。甲午中日战

争中,北洋水师与日本舰队激战于黄海,后在威海卫军港,因战略失

当,全军覆没。

4.赫德

答:赫德是清末海关第二任总税务司,英国人。l863年继李泰国为

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制定并推行一套由外国人管理的半殖民地海关制

度,控制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以及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干预中国的内政、

外交事务。l876年订立《烟台条约》时,担任李鸿章的助理。中法战争

期间,暗助法国,策动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特纳签订《中法新约》。

l908年请假回国。前后执掌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达48年之久。

5.《中国之命运》

答:《中国之命运》是1943年由陶希圣执笔而以蒋介石名义出版的

论著,由重庆正中书局出版。蒋介石在该书中着力渲染“一个领

袖”、“一个主义”、“一个政党”,强调三民主义是“国民革命不变之最高

原则”、“民族复兴唯一正确之路线”,强调中国国民党是“领导革命建设

国家的总机关”、“永为中国唯一的革命政党”等,为国民党“一党独

裁”进行粉饰。该书当时曾遭到中国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严厉批判。

6.盛世才

答:盛世才(1895年~1970年),字晋庸,原名振甲,又字德三,

辽宁开原人,属汉军旗人。中央军校第九分校(新疆分校)上将主任,

国民政府国防部上将参议。中华民国陆军上将,自1933年到1944年间全

面控制着新疆的军事、政治,号称“新疆王”。1949年后到台湾,1970年

病逝于台北。

7.学衡派

答:学衡派是1922年出现的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文化保守主义学派。

因l922年在东南大学创办《学衡》月刊而得名。其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

教师吴宓、梅光迪及胡先骕等人,他们都曾有过赴欧美留学的经历,故

以“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相标榜,自称其刊物以“昌明国粹,融化新

知”为宗旨。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学衡》杂志的停刊。该派最终解

体。

8.联省自治

答:联省自治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提出的政治理念。梁启超首先提

出了该项概念,受到熊希龄、谭延闿及部分地方实力派的支持。其主要

内容是:①容许各省自治,由各省自己制定省宪,依照省宪自组省政

府,统治本省;②由各省选派代表,组织联省会议,制定联省宪法,建

立联邦制国家。联省自治思想是北洋时期军阀割据地方现状在思想上的

重要体现,北伐战争后,该思想逐渐没落。

二、简述

1.简述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晚清中国的影

响。

答:(1)《南京条约》

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割让

香港岛给英国,赔款,协定关税,废除“公行”制度。条约损害了中国的

领土主权,中国的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开始

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

公使常驻北京,增开牛庄、登州、台湾、淡水、潮州、琼州、汉

口、九江、南京、镇江、天津为通商口岸,英、法等国人可往内地游

历、通商、自由传教,赔款,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3)《中法新约》

中国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增开商埠,中国铁路修建须向法国

人商办。法国势力侵入我国云南、广西,并首先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

的特权,加深了西南边疆的危机。法军撤出台湾、澎湖后,清政府于当

年设置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

(4)《马关条约》

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

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

商口岸,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马关条约》是《南京

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

度。准许日本臣民在中国设厂的规定,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

要,列强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增强了对中国民族工业的

压迫,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长江流域全部向帝国主义开放,刺激

了帝国主义掠夺瓜分中国领土的野心,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5)《辛丑条约》

赔款,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区”,拆除从北京到大沽沿路的炮

台,准许各国在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的战略要地驻兵。惩办在义和团运

动中和帝国主义作对的官吏,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各种组

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

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得帝国主义列强从政治、经

济、军事等方面,对中国进行严酷的控制和勒索,使中国的主权几乎丧

失殆尽。清政府成为列强在华代理人,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中国完

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简述中共“联合政府”主张的提出及实践。

答:(1)抗战中期,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对未来中国

的前途进行了探索。毛泽东指出:“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

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

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也就是真正的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

民主义共和国。”

(2)1944年9月15日,林伯渠在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上代表中共正

式提出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这也是中共一贯坚持的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与寻求民主政治的主张的具体化。

(3)10月10日,周恩来发表了双十节讲演,提出了成立联合政府所

应采取的具体步骤,这一主张,得到各民主党派及全国人民的热烈响

应。

(4)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又进

一步全面阐述了联合政府的思想。《论联合政府》对中国未来的政权模

式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中共联合政府思想在中共七大时期最终形成了。

(5)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

平隆重开幕,会议最终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纪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

同纲领》三大文献。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

立,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联合政府思想的最终实现。

三、论述

1.论述科举制度的废除对晚清社会的影响。

答:(1)废除科举制度对近代教育制度建立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废除促进了近代意义上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全

国各地的新学堂数量大增,随着新学堂的大规模开办,现代教育体系开

始逐渐建立,传统“读书做官”的教育模式逐步开始解体,教育的内容和

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经学为主导的传统学术格局慢慢解体,学

科的分化和独立成为现实,通过新式学堂培养出的人才开始进入社会的

各行各业,它使教育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个方面人才结合起来,教

育向着更加多样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

(2)废除科举制度对晚清政局的影响

①科举制度的废除使读书人摆脱了对清王朝的人身依附,士人阶层

作为一个群体在社会上的消亡,意味着清王朝赖以生存的阶级基础不复

存在。

②读书人失去了科举入仕、读书做官的进路之后,必须寻找其他安

身立命的退路,他们开始把注意力从古典文章的记忆注释转向现实的社

会生活,开始接受西方涌入的各种思潮,逐渐形成一个关心国家民族命

运,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理论的团体,他们中很多人迅速倒向了革命

派或者成为地方士绅、督抚以及立宪派的坚定支持者,还有些读书人为

谋求生路加入了新式军队,他们由于接受了革命派的主张,对满清政府

的强烈不满使得他们成为武昌起义爆发的主力军。

总之,科举制度起到了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稳定,解决读书人生计出

路问题的作用,废除科举制度意味着读书人这一群体由自上而下进入上

流社会的道路被阻断,梦想和希望的破灭使他们由清王朝的支持者变成

了它最终的掘墓人。

(3)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

传统学术格局的打破,儒家独尊地位受到了空前的挑战,以经学为

主体的学术传统被以分科教育为特色的近代学术规范系统取代,只是以

旧代新绝非那么容易,传统的学术规范被遭到批判和否定,而新的近代

学术规范系统取法于西方,并不是短期内可以迅速建立得起来的,这就

造成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无法释怀的文化危机感,他们迫切需要找

到新的文化资源来整合已经风雨飘摇的民族精神大厦,使其获得新的生

机,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可以看作是做出这种尝试最集中的体现,其中以

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影响最大,他们分别提出了自己

的文化建设方案,但要使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的文化再次焕发生机,

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需要继续认真的思考。

2.论述国民政府为抗战做的准备。

答:(1)整顿军备

①成立国防委员会

1937年3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中央政治委员会决定成立国

防委员会。《国防委员会条例》规定:“国防委员会为全国国防最高决

定机关,对于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负其责任。”同时也规定“国防

委员会为便利决议之执行,得直接秘密指导国民政府之军事及行政各高

级机关,并督促其完成”。国防委员会设正、副主席各一人,以中央政

治委员会正、副主席兼任之。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的设立,表明了国

民党政府从国防决策机构方面开始初步调整。

②拟定作战计划

在前有作战计划的基础上,国民党政府参谋本部最终拟订《1937年

度国防作战计划》,并于1937年3月修订完毕。战前备战的战略设计已

基本完成。

③整编陆海空军

a.1935年3月,蒋介石在武昌成立军委会委员长行营陆军整理处,

综理陆军整理事宜。陈诚被任命为这个处的处长,陈诚被任命为处长,

负责全国陆军的整顿和训练。到全国抗战爆发时,国民党政府陆军已整

理与未整理部队共计步兵182个师又46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又6个独立

旅,加上特种部队,共约170余万人,预定使用于第一线作战者,计步

兵80个师又9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炮兵2个旅又16个团。

b.到1936年底,国民党政府空军增至31个中队,编成9个大队和5

个直属中队,此外尚有4个运输机队。总计全国空军共有各类飞机600余

架。全国有飞机场262个,飞机修理厂6个。

c.海军建设由于耗资较大,并没有太大建树。

(2)加快经济发展

l935年4月,蒋介石发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其实施》的

报告,宣布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

了《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决定通过“人力”、“地

力”、“资力”、“组织力”的配合,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组织机构方

面,中央、省、县各级均设国民经济建设委员会,市镇设立各种同业公

会,村设立农业协会,各规定其职责。l936年中国的国民经济出现了复

苏的局面,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通过国

名经济建设运动,为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积累了一部分宝贵的资源。

(3)交通建设

为了适应军事和经济的需要,国民党政府比较重视交通建设,取得

的进展也较为显著。1935年,国民党政府提出为流畅货运,要“尽量发

展各县各省区间之道路交通、改进水陆货运,力谋货物流通之便

利。”规定“交通运输之建设应使其适合经济建设及国际形势之需要”进

一步整理旧路,修筑新路,并对各主要铁路增设防空设施。国民党“五

大”还通过了《请兴筑滇省通江通海通缅铁道以应国防需要而辟经济泉

源案》。到1937年上半年,交通建设有了较大进展。

(4)寻求欧美援助

为了谋求美国的经济援助,政府同意加入美元集团,并得到大量贷

款。华北事变后,英、美帝国主义对华问题态度渐趋积极,国民党政府

的对外政策也开始着重于努力寻求外援,加强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的经济联系。加快在国内进行币制改革,国民党政府的币制改革获得了

英国的支持后,继续谋求英国对华投资和贷款。同时政府还大量从欧洲

其他国家贷款,尤其是德国的支持

(5)改善中苏关系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对苏联远东地区也构成威胁。鉴于中苏在这方

面的共同利害关系,从1932年2月26日,中国与苏联进行了一系列外

交。签订了中苏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同年12月12日,中苏恢复正常外

交。苏联以武器贷款的军事援华方针,对国民政府走向抗日具有促进作

用。同时,中苏关系的改善,也为中国抗日战争创造了一个较为有利的

国际环境。

尽管国民政府在抗战前的准备工作十分仓促,但这些准备依然提高

了南京政府军队的战斗力,增强了其一定的防御能力,对于抵抗日寇的

侵略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2014年南京大学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真题

(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皇朝经世文编

2.邓廷桢

3.第二次直奉战争

4.二二八事件

5.《二十一条》

6.《八一宣言》

7.中央研究院

8.公车上书

二、简答题

1.清末收回利权的斗争与影响。

2.简述南京国民政府1927~1937年的经济政策。

三、论述题

1.太平天国义和团异同论。

2.论述太平洋战争期间中英中美关系。

2013年南京大学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真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