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讲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请结合所学归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西周:分封制秦:郡县制汉:郡国并行制元:行省制隋唐,明清?一、汉至宋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1.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1)背景: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中央与封国矛盾激化,出现“
”。(2)措施①汉景帝:武力平定“七国之乱”;诸侯王的军事、政治权力被收归中央。②汉武帝:实行“
”,强干弱枝;设置刺史制度,监察地方;酎金夺爵,减少诸侯国数目。
七国之乱推恩令材料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从材料中发现问题5.(2018·三明模拟)隋朝初年,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把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后又改为郡、县两级制。上述改革A.导致封建国家财政开支增大B.增强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C.削弱世家大族对地方的控制D.有利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裁撤地方行政制度的考虑之一即是削减封建政府的财政开支,故A项错误;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并不会因机构的裁撤和合并而增减,故B项错误;单单通过地方行政级别的调整并不能削弱世家大族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错误;裁撤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削减地方行政开支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2、北宋解决藩镇割据问题(1)背景: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北宋后,需解决唐末五代以来的
的问题。地方割据一、汉至宋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2)措施①收精兵:杯酒释兵权,剥夺统军大将兵权;编练
;设三衙和枢密院分掌统兵权和调兵权。②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地方节度使和武将的权力,州郡直属中央,派
任知州,设
进行监督。③制钱谷:设转运使,负责将地方州郡财赋大部上交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
。(3)影响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②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禁军通判文臣物质基础(2)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例如: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对行省官员进行监督,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3)地方区划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线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但极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样削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从而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中央比较容易控制。2.元行省制度(1)元代的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中央通过行省对全国实行分区统治。(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例如: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对行省官员进行监督,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3)地方区划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线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但极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样削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从而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中央比较容易控制。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清代在布政使上面又常设有总督与巡抚,布政使成为其下属,总督、巡抚变成正式的地方行政首脑,这种制度还是一种军事统治,可是真到军事时期,总督、巡抚仍不能做主,还要由中央另派人,总之清代不许地方官有真正的权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知识点三清朝的边疆政策1.目的: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基本原则 (1)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 (2)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3.措施 (1)设________主管边疆和民族事务。 (2)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 (3)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____________”。4.作用: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理藩院改土归流针对练2
(2018·江西五市八校第一次联考题,2)元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由此可见A.元行省长官的权力独大
B.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专制皇权在困局中渐衰
D.三权分立机制制约相权√解析元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长官的权力分散,故A项错误;元朝通过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分散行省长官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材料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也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故C项错误;行省长官权力分散,最终集权于皇帝,并非三权分立,故D项错误。考点二从汉至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1)郡县制是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诞生于春秋战国,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2)行省制是元朝开创的以省统领多级地方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制度。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概念解读2.(2016·课标全国Ⅰ,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原来的三司分属三个机构,各自为政,权力分散;后来的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权力相对集中,可以防止三司鼎立而造成的互不统属、运转不灵的弊端,提高了办事效率,故选B。√1.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2.为什么说行省制度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1)元代的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中央通过行省对全国实行分区统治。认知深化1.以皇权为核心,权力高度集中。2.人治高于法制。3.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逐渐强化。4.充斥着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5.专制皇权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概念理解重点深化材料总督巡抚在明代制度下还尚好,因其必有事才派出此等官,并且都带一个都御史的衔。这就是说,由中央政府都察院的都御史临时派到地方去办事,所办是巡抚、总督等事。譬如倭寇来了,沿海地方没有总其成的人,就派一个总督或巡抚去,这是临时的。过几年,事情平定了,这官仍旧回中央,机关也撤销了。但一到清代,总督巡抚又变成永久的,在布政使(藩台)按察使(臬台)上面再加巡抚总督,地方行政就愈来愈坏了。我们现在再从历史演变源头上说来,汉时由刺史变成为牧,以及唐代之十道观察使,这些都是由监察官变成地方行政长官的。只有节度使才是军事长官变成行政长官,然而还是意在开边对外的。明清两代之总督巡抚,则是意在对内防乱,不在对外开边。——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获取材料信息要求:从材料中找出明清时期督抚制演变的特点。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督抚由临时委派到永久存在;由负责专门事务到负责地方行政;由一般加衔到正式建制。1.(2017·课标全国Ⅱ,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真题感悟√解析
明朝中后期皇帝让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易错易混]
从宦官读书识字很容易想到明代的宦官专权,这种结果的出现并非明朝政府的初衷,让宦官读书识字的目的是为了牵制内阁。课时作业1.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御史台的主管御史中丞官阶尚不及九卿,实行“位卑权重”的原则。这种做法A.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
B.阻碍了监察职能的发挥C.有效杜绝官僚机构的腐败
D.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一、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据材料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位卑权重”的原则,这样做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说监察官员地位低但权力很大,并不妨碍他们行使监察职能,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汉代的监察制度的效果,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汉代的监察制度,监察制度并不能起到防止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作用,故D项错误。3.(2018·百校联盟全国Ⅰ卷4月联考,27)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知,明初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从材料“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可知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4.(2018·惠州4月模拟,27)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年)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阁臣多来自翰林院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纵观明代政治,内阁地位举足轻重,故A项错误;内阁本身就是皇权膨胀的产物,且材料中明代官修史书没有把内阁单列为典章制度,其原因与皇帝权力膨胀无关,故B项错误;内阁地位举足轻重,但却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国家机构,既无实际决策权,也无行政权,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缺乏严密的逻辑,故D项错误。√5.到明代中叶,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已类似“汉唐宰辅”了。这样,朱元璋处心积虑加以废除的相权,很快就因为内阁制度的产生而复活。这说明A.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B.首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C.内阁成强化君主专制的工具D.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表明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故A项正确。√6.(2018·黔东南州一模,27)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明太祖时“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没有仇隙,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向”,明英宗时“一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这些做法A.消除了吏治的腐败B.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C.维护社会秩序稳定D.推进了国家监察制度发展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腐败,故A项错误;据材料“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没有仇隙,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向”“一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可以得出这些做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故B项正确;监察制度主要是用来监察官员的,有利于整顿吏治,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这些做法并没有上升到制度层面,故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7.(2019·上饶一模,27)明初,朱元璋在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A.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
B.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C.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D.缓和了君相之间的矛盾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材料中是削弱相权,权分六部,并不能保证皇帝决策的正确性,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仅说明六部尚书可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的研究,并未扩大其权力范围,故B项错误;材料中“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得出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君相之间的矛盾的缓和,故D项错误。8.(2018·梅州一模,26)康熙十六年设立的南书房逐步形成为权力中心,“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康熙十三年颁布谕旨:“著将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官员,每日轮四员,入直(值)南书房。”从而将初期只有两名入值大臣的南书房改为一次选四名入值。这一做法有利于A.防止南书房入值大臣擅权
B.协调满汉贵族之间的关系C.利用不同机构以分权制衡
D.扩大南书房参与决策的权力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材料中讲到“将初期只有两名入值大臣的南书房改为一次选四名入值”,入值南书房的人数增加,反映了康熙帝通过增加人数来分割权力,目的是为了避免权力过于集中,防止大臣擅权,以加强皇权,故A项正确。9.(2018·德州高三期末)军机处最主要的职掌是所谓的“承旨书谕”,上谕下发有“明发”和“廷寄”两种。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宣示天下的谕旨;廷寄上谕是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加急传递。这表明A.军机处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B.军机处直接参与机要政务的决策C.“廷寄”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D.“廷寄”减少了中央决策的失误√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材料不能证明军机处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A项错误;B、D两项无法从材料中获知,排除;据材料可知廷寄上谕直接把皇帝和地方联系起来,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0.“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A.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B.妨碍皇权高度集中C.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D.强化君主专制统治解析从材料“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可知该机构是清代的军机处,它的建立加强了皇权,故D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1.(2018·潍坊高三一模,6)清雍正五年浙江布政使孔毓璞请求:“蒙圣谕藩臬(官员)皆赐折奏。仰恳圣恩,赐臣一例用折。”孔毓璞从而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材料反映清朝A.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B.军机处设立带来保密性的加强C.议政王大臣会议开始受到制约D.地方实力的加强迫使中央妥协√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材料“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体现了超越体制制度,增强主观性的一面,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孔毓璞与军机处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议政王大臣会议,故C项错误;该表述与所学史实专制皇权加强不符,故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2.(2019·南充模拟)雍正年间制定了“冲繁疲难”制度,根据各州县所处地理位置的冲或僻、政务的繁或简、赋税的完或欠、命盗案件的多或寡等四方面情况,分定全国州县为冲、繁、疲、难四类来选用官吏。四要素俱全,或一项突出者,由该省督抚于属员中拣选补授。而四项俱无者,官员由吏部补授。此制度A.促进各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B.将地方行政机构划分为四个等级C.不利于德才兼备人才的选拔D.打破州县官吏都由吏部选用格局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题干主要论述的是清朝的官吏选拔,与区域经济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主要论述的是清朝的官吏选拔,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划分无关,故B项错误;雍正年间的“冲繁疲难”制度,有利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故C项错误;题干所述的“冲繁疲难”制度,是对吏部选官的一种补充,即打破了州县官吏都由吏部选用格局,故D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3.(2018·郑州一模,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统一全国后,正式确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即宰相是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内与皇帝参决军国大事,外则总领朝政百官,综理朝政,汉武帝时期,在宫廷内任用尚书、侍中等官员作为自己的助手,组成内朝,发布一切政令,隋朝采用了“三省”制度,三省长官为尚书令(正一品)、左右仆射(从二品)、纳言(正三品)、内史令(正三品),均是宰相职务。唐代大力推行人才选拔上的变革,使宰相的人数突破三省长官的范围,大量增加。北宋前期,“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并将门下、尚书两省置于外朝,尚书令、侍中没有特招不干预政事。——摘编自《浅析中国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1234567891011121314二、非选择题材料二据《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在《问文学》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明史辑要》材料三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大臣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政,与丞相职务不同的是,此为没有任何品阶的非定制职衔,也无俸禄。
——摘编自《中国历史同典》1234567891011121314(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及原因。12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开业庆典致辞(集合15篇)
- 客服年度个人工作总结(15篇)
- 幼儿园饮早茶主题活动
- 2015山西道法试卷+答案+解析
- 建行的收入证明15篇
- 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年阶段性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 智研咨询重磅发布:2024年中国6C超充电池行业供需态势、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2024年中国液氢容器行业投资前景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智研咨询发布)
-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视觉SLAM参数自适应研究
- 钢铁行业客服工作总结
- 从心理学看现代家庭教育课件
- C语言程序设计PPT(第7版)高职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头颈外科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
- 大国重器北斗系统
- 网球运动知识教育PPT模板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手抄报
- 防火墙漏洞扫描基础知识
- 运动技能学习PPT
- 岭南版三年级美术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 软件风险分析报告
- 应急装备、应急物资台账(较详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