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讲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一)酝酿与提出阶段1、1972年,人类与环境会议,瑞典《人类环境宣言》,“只有一个地球”2、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我们共同的未来》I、贫困会导致环境恶化,因为贫困饥饿的人们为了生存会掠夺性使用资源和破坏其周围环境II、要在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和社会得到可持续发展。(二)最终形成与完善阶段1、1992年1月世行的《世界发展报告》,满足这代人,尤其是穷人的需要,实际上是持续满足今后几代人需要的问题。发展政策的目标和环境保护的目标是一致的。2、1992年6月,里约热内卢的环发大会《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从政治平等、消除贫困、国际贸易、国际合作、生产和消费方式方面进行讨论,抛弃传统的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的发展,选择与生态系统相协调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不能允许当代人一味地片面地、自私地为了追求今世的发展与消费而毫不留情地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的发展与消费的机会。二、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它的核心思想在于: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们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定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一)公平发展原则代内公平代际公平(二)共同参与原则各行业各国(三)人类需求原则基本需求精神需求发展需求人类需求的标准必须限定在生态允许范围内,以不破坏生态平衡,不超越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为限度
(四)有限开发原则即鼓励在生态可能范围内的消费标准和所有的人可以合理地向往的标准
四、可持续发展判定原则与指标体系(一)可持续发展的判定原则1、人口发展原则2、经济发展原则3、资源利用原则4、社会发展原则5、环境保护原则(二)指标体系1、人文发展指数人文发展指数是由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变量组成的综合指标2、世行的指标自然资本:土地、水、森林及地下资源生产资本:机器、工厂、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以人为主体(教育、营养、医疗等)所反映的价值社会资本:人员组织和机构生产的价值3、中国的指标国家统计局经济:19个,总量水平、结构、效益、能力资源:20个,水、土地、海洋、草地、矿产、能源环境:28个,水、土地、生物多样性、废物、噪声社会:17个,贫困、就业、人民生活、卫生健康、社会保障人口:8个,规模、结构、素质科教:8个第二节人口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人口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人口与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它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适度发展。
处于主导地位的人类首先要使自身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与经济、资源和环境相适应。
人口数量的适度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和实现人口结构合理调整的基本条件。人口规模过大会形成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压力;反之,人口过于分散又难以达到经济发展的要求。
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人口结构既是人口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是社会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人口条件。根据人口结构因素的特点和不同分类方式,可以划分多种人口结构,如人口自然结构、人口地区结构和人口社会结构。二、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一定的人口参与并且按照人的目的进行的物质变换,才是可持续发展。它既是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又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人口可持续发展应该包括人口数量的适度发展、人口质量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不断合理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人口因素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对可持续发展发挥作用。直接途径就是是通过人们对物质的直接需要产生的,如人口数量增长直接导致对生活饮用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
而间接途径则是人口作用于可持续发展更为广泛的一种途径,反映了人口对可持续发展的链锁性作用,
三、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1、控制人口数量积累了一套以宣传教育为主、避孕节育为主、经常工作为主“三为主”的经验。将来以利益调节为主的机制转变势在必然。
2、提高人口素质。一是大力提高出生人口身体素质,,降低出生婴儿缺陷发生率,提高母婴健康素质;二是要积极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三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一方面要保证教育科学的财政投入不断增长,高于一般经济建设投资增长率;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教育改革,
3、调整人口结构。人口结构的调整主要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城乡结构和地区分布结构等方面的调整,使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战略一、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虽然受资源、环境和生活发展等方面的诸多制约,但它同时也制约着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它主要表现为经济的可持续运行与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还必须统筹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矛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
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以高产、优质、低耗、高效、无废弃物的生产模式和适度消费模式为核心,以合理分配、代内平等、消除贫困,并力求代际平等为宗旨。第二,强调遵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第三,满足当代人日益增长的需要,包括维持生存和基本需要,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和条自身素质的发展需要
第四,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必须强化对资源和环境的管理与保护,不能以危及资源和环境满足后代人需要的能力为代价,从而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
2、人口素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一,人口素质低下,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第二,人口素质低下,不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第三,人口素质低下,不利于人口再生产模式的转变。3、人口结构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一,人口年龄结构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成年型年龄结构的人口群体在三种年龄结构的群体中,抚养系数最小,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最高。
老年型年龄结构,消费对社会再生产提供的动力强于年轻型、弱于成年型,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如此。第二,人口产业结构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如果人口产业结构严重滞后于经济产业结构,就会抑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利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过于缓慢,以致出现人口产业结构的转变严重滞后于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变,
4、人口分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时,人口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反之,人口对区域经济发展又会起到延缓作用,第一,人口分布不合理,制约生产力的合理布局。第二,人口分布不合理,不利于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市场的发展。第三,人口分布不合理,不利于信息技术的传播。人口密度过疏,人口规模过小,不利于信息和技术的传播,不利于加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信息和技术的传播,一般需要一定的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较高的人口素质。
二、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1、社会可持续发展一般认为,社会可持续发展主要是保持社会和文化体系的稳定,使社会资本不断增值,并顺利转移、延缓和继承。有人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做出这样的概括:“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在经济继续增长、环境得到保护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以及社会公正、民主不断得到改善和实现的发展过程。
2、人口数量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一,人口数量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会制约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通常采用人口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两者进行比较,如果前者高于后者,则两者发展不协调;反之为协调。
第二,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会增加消除贫困的难度。第三,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不利于改善卫生事业。3、人口素质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一,人口素质与生活质量的提高。第二,人口素质与消除贫困。第三,人口素质与社会稳定。4、人口结构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一,人口年龄结构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第二,人口产业结构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人口产业结构转变滞后于产值结构转变,减缓了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失业使一部分人的生活水平出现暂时下降。
5.人口分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如果人口分布密度与环境人口容量相适应,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如果人口分布密度超过或低于环境人口容量,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会起到抑制作用,不利于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三、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1、环境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缺乏正确的环境意识、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和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三个方面。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
从宏观上看,强化环境意识、建立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从微观上看,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很多,包括加速污染源治理、推行清洁生产,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排放,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推广生态农业,保护物种多样性等等。2、人口数量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第一,人口数量与环境破坏。人口增长率过高,人口增长过快,为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对可再生资源的索取速度往往会超过可再生资源的更新速度,从而使环境遭到破坏,
第二,人口数量与环境污染。保罗·埃利希(PaulEhrlich)和约翰·霍德伦(JohnHoldren)提出:I==PATI代表环境受到的负影响;P指人口数量;A指人均消费水平;T指技术水平,也就是生产单位产品和劳务所耗费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量。一般情况下,生产技术水平和环境质量成正比相关,技术水平越先进,对资源利用效率越高,废弃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越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小。人口数量和人均消费水平越高,对环境的压力越大。贝利·科曼尔(BarryCommoner)于1971年提出的:3、人口素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第一,人口素质对提高环境意识的制约。第二,人口素质对环境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第三,人口素质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4、人口结构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第一,人口年龄结构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年轻型年龄结构的人口群体在三种年龄结构类型中,对生活资源和生产资料的需求量相对最少,对资源和环境压力最小,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也很小。
成年型年龄结构的人口群体,劳动适龄人口比例最高,对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需求的资源量最高,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最大。
老年型年龄结构的人口群体,对生活和生产资料的需求居中,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居中。
第二,人口产业结构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传统型人口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可能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是生态环境破坏。发展型人口产业结构主要的环境问题也转向对环境的污染。现代型人口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废物排放降低,明显减轻环境污染和破坏。5、人口分布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第一,生态脆弱地区人口分布过密,破坏生态环境。第二,工业发达地区人口分布过密,导致环境污染加重。6、中国的环境污染第一、以煤烟型污染为主要特征。主要污染源是烟尘和二氧化硫。随着机动车尾气污染加重,已由煤烟型污染向煤烟与氮氧化合物的混合污染型转变,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浓度已达到伦敦烟雾事件时的污染物浓度值。第二、造成的损失。1997年世界银行估计,中国仅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相当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8%。2001年国家环保总局调查表明,西部9省区因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大兴安岭1494亿元,相当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13%。酸雨污染:经济集中的工业区酸雨出现频繁、范围大、酸度高,西南、中南最严重,华东在扩展。四、人口与资源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要为后代人保持足够的自然资源,以保证子孙后代不断繁衍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1、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坚持以下原则:首先,对可再生资源实行维持再生能力并获取最大持续产量原则,
其次,对不可再生资源实行节约和综合利用原则及替代和补偿原则。
再次,充分利用恒定资源的原则最后,各种资源均应实行在时间上对最优配置原则。2、人口数量与资源可持续利用储量>100年需求量资源丰富100年需求量>储量>50年需求量资源较丰富储量<50年需求量资源稀缺3、人口素质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第一,人口素质对资源储量的制约。第二,人口素质对资源利用的制约。第三,人口素质对资源替代的制约。4、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一是保护资源。二是提高再生能力。三是提高资源利用率。五、中国各种资源的利用情况(一)人口与粮食1、布朗1994年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唤醒小小的星球》中国的粮食问题将对全球的粮食供应产生巨大的影响。人均(公斤)需求量(亿吨)2030产量(亿吨)进口量布朗2904.792.72.07亿吨布朗4006.412.73.69亿吨胡鞍刚4006.417--7.73(2020年)1000-3000万吨国际粮食政研所4006.416.844300万吨粮食需求的不足在1亿吨以下的可能性相对较高。2、2010年以后,随着主要农作物单产的缓慢上升和耕作面积的减少,粮食生产量的增长趋缓,到2030年达到6.49亿吨,缺口为2551万吨。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大约为35%,世界发达国家在60%以上。3、粮食供求到2010年基本上平衡,2020-2030年间,随着人口的缓慢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大量谷物饲料的肉食品消费量的增加,以及人口城镇化的进行,粮食自给率逐渐降低,要有计划适当进口粮食调剂品种,扩大粮食储备,来补充粮食缺口。4、提高粮食供给能力的途径以中国和印度为例:解放或独立以有50多年,两国人口由增长迅速,现近13亿、10亿人口。但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在土地不变的情况下,粮食大幅增产。实现的途径是:(1)扩大耕种面积(2)大力发展畜牧业(3)加速发展渔业(4)加强新技术的应用(5)改进耕作方法和技术(二)、人口与土地1、概况土地是人类赖以生息繁衍的基础。地球总面积为五亿一千多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占四分之一,人类可耕地面积又占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土地可分三大类:工业、住宅、交通、农业和森林用地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2、中国人均土地变化情况公元前2205年,人均68.76亩地,西汉人均14亩地唐代人均30亩地清朝嘉庆17年,2.37亩1949年2.67亩2004年1.129亩,日本人均0.45亩,越南人均1.02亩,韩国人均0.60亩。中国有666个县人均仅0.79亩,但均分布于广东浙江等东部发达国家。3、人口与土地的关系第一、人口数量的增长扩大了消费资料的规模,增加了对土地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旅游服务业等事业的扩大;需要大量的土地。第二、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4、中国的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第一、中国的水土流失相当严重,每年损失表土约为50亿吨,其中黄河流域每年损失16亿吨。第二、耕地的增加会被城市化和工业化所冲减耕地减少的因素:生态环境恶化,荒漠化、盐碱化(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土地肥力消耗大而投入少,使地力衰竭而搁荒。滥用化肥、农药、过度灌溉,使土地恶化而搁荒人口城市化占用耕地。第三、土地沙漠化:1999年,沙漠化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9%.第四、盐碱化:中国盐碱化耕地1000万公倾,大约占总耕地面积的23%。其中新疆、甘肃、宁夏和内蒙古四省区受盐碱化威胁的耕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30-40%。5、解决人地矛盾的方法: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增加土地保护的力度
(三)人口与淡水1、水是生命最基本的养分。人类和家畜的每年每吨生命组织需要约十吨饮用水。农业生和是淡水资源的主要使用单位,约占淡水需要总量的75%左右。平均生产1吨谷物大约需要400立方米水。2、支配水的需求量的因素有(1)气候(2)所处的地理位置(3)人类聚居的规模(4)与人口有关的水资源分布(5)生活水平以及水的价格(6)水的使用效率(7)水源污染和水质保护世界水资源已被列为排在全球变暖之后的第二大问题3、中国的水资源利用现状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6.9%,中国以世界上不足7%的水资源养活了21%的人口。中国人均淡水是世界人均量的1/4,但却是以色列人均量的10倍。中国666个建制市中,有330个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其中严惩缺水的有108个,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到缺水的困扰。中国每年约有340亿立方米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排入长江、珠江、黄河等流域,使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项目成本控制与结算合同2篇
- 糖尿病压疮护理分享
- 废钢铁购销简单合同
- 碧桂园员工培训
- 人口普查培训
- 铝合金军用装备结构件制造合同
- 《数据恢复技术概述》课件
-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课件
- 数字金融解决方案
- 市场推广话术培训
- 最新如何进行隔代教育专业知识讲座课件
- 端子压接规范标准
- 学校工程管理制度5篇
- (内容完整)六年级上册关联词复习课件
- (完整版)单板硬件调试报告
- 常用工具规格含义及使用的方法分解课件
- 化妆师技能理论考试题库大全(汇总版、600题)
- 2022新闻联播播报PPT通用模板
- 电杆组立及拉线安装单元评定表
- 长沙市历年中考数学试卷,2014-2021年长沙中考数学近八年真题汇总(含答案解析)
- 公共经济学ppt课件(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