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酸的肠肝循环课件_第1页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课件_第2页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课件_第3页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课件_第4页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10/9/20231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具有双重功能:一是作为消化液,促进脂类的消化和吸收,二是

作为排泄液,将体内某些代谢产物(胆红素、胆固醇)及经肝生物转化的非营养物排入肠

腔,随粪便排出体外。胆汁酸是胆汁的主

要成分,具有重要生理功能。胆汁酸是脂类食物消化必不可少的物质,是机体内胆固醇代谢的最终产物。10/9/20232胆汁酸的合成10/9/20233合成部位:肝细胞胞液和微粒体合成原料:胆固醇合成步骤胆汁酸的分类10/22/20234按其结构分:游离胆汁酸(free

bileacid):未与甘氨酸、牛磺酸等结合的胆汁酸,包括胆酸、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少量石胆酸结合胆汁酸(conjugationbileacid):上述胆酸与甘氨酸和牛磺酸结合的产物,包括甘氨胆酸、牛磺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牛磺鹅脱氧胆酸(人胆汁酸以结合型为主)按其来源分:初级胆汁酸:由肝细胞合成的胆汁酸包括胆酸、鹅脱氧胆酸及其甘氨酸和牛磺酸结合的产物。次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在肠管中受细菌作用生产的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及其在肝中生成的结合产物。10/22/20235胆汁酸(bile

acid)

是存在于胆汁中一大类胆烷酸的总称,以钠盐或钾盐的形式存在,即胆汁酸盐,简称胆盐

(bilesalts)。10/22/20236初级胆汁酸的生成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初级胆汁酸,这是肝清除胆固醇的主要方式。肝细胞内由胆固醇转变为初级胆汁酸的过程很复杂,需经羟化、加氢及侧链氧化断裂等多步反应才能完成,反应酶类主要分布于微粒体和胞液。胆固醇7α-羟化酶是胆汁酸合成的限速酶。10/22/20237次级胆汁酸的形成及肠肝循环进入肠道的初级胆汁酸在协助脂类物质的消化吸收后,在回肠和结肠上段细菌的作用下,结合胆汁酸水解释放出游离胆汁酸,并进而发生7-位脱羟基形成次级胆汁酸。即胆酸转变成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转变成石胆酸。排入肠道的胆汁酸(包括初级、次级、结合型与游离型)中95%以上被重吸收。其中以回肠部对结合型胆汁酸的主动重吸收为主,其余在肠道各部被动重吸收。重吸收的胆汁酸经门静脉入肝,被肝细胞摄取。在肝细胞内,游离胆汁酸被重新合成为结合胆汁酸,与新合成的结合胆汁酸一同再随胆汁排入小肠。这样形成胆汁酸的“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未被重吸收的胆汁酸(主要为石胆酸)随粪便排出。10/22/2023810/22/2023910/22/202310胆汁酸肠肝循环的意义10/22/202311使有限的胆汁酸重复利用,促进脂类的消化与吸收。人体每天约进行6-12次肠肝循环,从肠道吸收的胆汁酸总量可达12-32g.由于肝每天合成胆汁酸的量仅0.4-0.6g,肝胆的胆汁酸池共约3-5g,即使全部倾入小肠也难满足饱餐后小肠内脂类乳化的需要。因此,肝肠循环可以弥补肝合成胆汁酸能力的不足和满足人体对胆汁酸的生理需要。若肠肝循环被破坏,如腹泻或回肠大部切除,则胆汁酸不能重复利用。此时,一方面影响脂类的消化吸收,另一方面胆汁中胆固醇含量相对增高,处于饱和状态,极易形成胆固醇结石。胆汁酸的功能充当乳化剂,促进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立体构型——亲水与疏水两个侧面抑制胆汁中胆固醇的析出胆汁中胆汁酸、卵磷脂与胆固醇的正常比值≥10︰110/22/202312胆红素的肠肝循环10/22/202313胆色素是体内铁卟啉化合物的主要分解代谢产物,包括胆红素、胆绿素、胆素原和胆素等。这些化合物主要随胆汁排出体外。胆红素是人胆汁的主要色素,呈橙黄色。10/22/202314各种胆色素之间的关系血红素血红素加氧酶胆素原氧化胆绿素

胆绿素还原酶

胆红素

还原胆素10/22/202315(一)胆红素的生成与转运

1.来源

体内的铁卟啉化合物——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及过氧化物酶。※约80%来自衰老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分解2.生成肝、脾、骨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微粒体与胞部位液中过程生成的这种胆红素称为游离胆红素(freebilirubin),又称未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indirect

reactive

bilirubin)、血胆红素。游离胆红素的性质分子中虽有2个酮/羟基、4个亚氨基和2个丙酸基,但它们易形成分子内的氢键,极性基团隐藏于分子内部,故难溶于水,不易经肾排出,但易通过细胞膜,对大脑具有毒性作用。3.胆红素的转运运输形式 胆红素-清蛋白复合体(bilirubin-albumincomplex)意义 增加胆红素在血浆中的溶解度,限制胆红素自由通过生物膜产生毒性作用。合剂 如磺胺药,水杨酸,胆汁酸等10/2竞2/2争02结316(二)胆红素在肝中的转变摄取

胆红素可以自由双向通透肝血窦肝细胞膜表面进入肝细胞转运

在胞浆与配体蛋白结合

→内质网10/22/202317转化

(1)部位反应酶产物滑面内网质结合反应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主要为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另有少量单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硫酸胆红素,统称为结合胆红素,又称为直接胆红素、肝胆红素。排泄

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毛细胆管排泄入胆汁中,再随胆汁排入肠道(三)胆红素在肠道中的变化和胆色素的肠肝循环葡萄糖酸胆红素,在肠菌的作用下脱去葡萄糖醛酸基,并被逐渐还原生成中胆素原、粪胆素原和尿胆素原,统称为胆素原。在肠道下段,这些无色的胆素原接触空气分别被氧化为相应的d-尿胆素、粪胆素和i-尿胆素,后三者合称胆素。胆素是黄褐色,是粪便的主要色素。胆道完全梗阻时,因胆红素不能排入肠道形成胆素原和胆素,所以粪便呈现灰白色。10/22/202318肠道中约10%~20%的胆素原可被肠粘膜细胞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其中大部分再随胆汁排入肠道,形成胆素原的肠肝循环(mesobilirubinogenenterohepaticcirculation)。少量经血入肾并随尿排出,胆素原接触空气后被氧化成尿胆素,后者是尿的主要色素。10/22/20231910/22/20232010/22/202321胆汁酸的肠肝循环胆色素的肠肝循环重吸收部位回肠、结肠上段小肠下段各型胆汁酸(初级、次级、结合型、游离型)胆素原重吸收物质重吸收比例排入肠道95%以上的胆汁酸被肠粘膜吸收排入肠道的10%-20%胆素原被肠粘膜吸收循环途径肠道肠粘膜吸收门静脉肝游离胆汁酸重新合成结合胆汁酸随胆汁入肠道肠道肠粘膜吸收门静脉肝90%随胆汁排入肠道,

10%经肾排出生理意义弥补肝合成胆汁酸能力的不足,满足人体对胆汁酸的生理需求随尿排出的胆素原接触空气后氧化为尿胆素,成为尿液的主要色素10/22/202322(四)血清胆红素与黄疸正常人体中胆红素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为由肝细胞内质网作用所生成的葡糖醛酸胆红素,这类胆红素称为结合胆红素;二为主要来自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红细胞破坏产生的胆红素,在血浆中主要与清蛋白结合而运输,称为游离胆红素。这两种胆红素的反应性不同,游离胆红素与一种重氮试剂反应缓慢,必须在加入乙醇后才表现出明显的紫红色;结合胆红素可与重氮试剂作用迅速产生颜色反应。因此,前者又称为间接反应胆红素或间接胆红素,后者称为直接反应胆红素,或直接胆红素。10/22/202323正常血清胆红素浓度

1~16mmol/l (0.1~1mg/dl),其中4/5为游离胆红素,其余为结合胆红素。游离胆红素与结合胆红素的比较*凡登白试验(van

den

Bergh

Test)结合胆红素+重氮试剂→紫红色偶氮化合物(直接阳性)

未结合胆红素+乙醇或尿素+重氮试剂→紫红色偶氮化合物(间接阳性)10/22/20232410/22/202325黄

疸10/22/202326胆红素是有毒的脂溶性物质,极易通过细

胞膜对细胞造成危害,尤其是神经细胞,能严

重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因此肝对胆红素的解

毒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肝对血浆胆红素

具有强大的处理能力,这不仅表现为肝具有强

大的摄取与肝细胞内转化与排泄能力,而且在

于肝通过生物转化功能将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

结合,变成水溶性的易于排泄的物质。凡是体

内胆红素生成过多,或肝摄取、转化、排泄过

程发生障碍等因素均可引起血浆胆红素浓度升

高,造成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为金黄色物质,大量的胆红素扩散进入组织,可造成组织黄染,这种体征称为黄疸。黄疸的程度取决于血清

胆红素的浓度。10/22/202327黄疸(jaundice)当血清总胆红素>1mg/dl时,胆红素扩散入组织,可将皮肤、巩膜等组织黄染,此现象称为黄疸。隐性黄疸

当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在1~2mg/dl时,肉眼不易观察到黄染,此时的黄疸称为隐性黄疸。显性黄疸

当血清总胆红素>2mg/dl时,组织黄染十分明显,此时的黄疸称为显性黄疸。10/22/202328黄疸的种类10/22/202329溶血性黄疸

(hemolytic jaundice)

是由于红细胞在单核-

吞噬细胞系统破坏过多,超过肝细胞的摄取转化和排泄能力,造成血清游离胆红素浓度过高所致。肝细胞性黄疸(hepatocellular jaundice)

由于肝细胞破坏,其摄取转化和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