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教学德育渗透分析研究论文_第1页
小学生作文教学德育渗透分析研究论文_第2页
小学生作文教学德育渗透分析研究论文_第3页
小学生作文教学德育渗透分析研究论文_第4页
小学生作文教学德育渗透分析研究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生作文教学德育渗透内容摘要:文以载道。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小学生作文更是他们稚嫩心灵的写照,是他们对客观世界初步认识的再现,是他们真实情感的流露。在小学生作文过程中育人,在育人过程中作文,这是小学生作文教学德育渗透的辩证法。关键词:德育对话情感合力第一次指导学生为寓言《狐狸和乌鸦》续编故事,全班的作文交上来,批改结果不是尽如人意,倒不是遣词造句方面的问题,令我担忧的是学生在习作中表现出的“丰富”的想象力,为狐狸设计好的种种陷阱是那么可怕,似乎一定要把狐狸置于死地才肯善罢甘休:轻者或诅咒辱骂,或在肉上涂辣椒,或叼着一块病肉装作故意上当让狐狸吃了肚子疼,或啄得狐狸遍体鳞伤;重者或在肉上放鹤顶红,或把狐狸引到老虎洞里,或把狐狸骗得溺水而亡等等,不一而足,让人看了心惊肉跳。在惊诧于学生“超常”想象力的同时,我隐隐觉得似乎有什么地方不妥,可一下子还难以道明,直到读了一位叫冯越的学生的习作,我终于找到了自己要的东西。她在作文中起初也写到乌鸦准备了一块腐烂的肉来报复狐狸,可就在它即将扔下肉时却改变了想法:狐狸不就是骗了我一块肉嘛,何必小题大做呢!也许它家里有许多狐狸崽正嗷嗷待哺才出此下策的,如果我能设法让它改过自新不是更好吗?于是它把自己的那块新鲜的肉取出来与狐狸一起分享……一切都按照这个学生设想的往前发展。读完全文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我教两个班的语文,86名同学只有她一人的作文这样去构思,倒不是说“真理总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随即将这篇作文在班上读了,尤其是上面引用的那段话,最后又单独提出来让学生思考回味,是的,“让它改过自新不是更好吗?”何必咄咄逼人、斩尽杀绝呢?冤冤相报何时了?本文中的乌鸦不仅不计前嫌,而且以自己的善良去感化它,使狐狸弃恶从善,这需要一颗多么宽容博大的心啊!她的心要像大海一样宽广啊!我们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由此想到作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问题。一、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追求“德育”理想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应《纽约时报》教育编辑之约发表的教育声明中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当然也是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理想追求。传统的小学生作文教学也认识到应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努力实现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但实践过程中往往仅将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夸大为作文教学的终极性目标,其结果是教师在小学生作文教学过程中经常忽视了学生德性养成的基本规律,而失去了帮助学生自觉地创造真、善、美人格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纵然你有“锦上添花”的表达能力甚至“无中生有”的创造能力,但没有道德,学问和本领越大,就会为非作恶越大。因此,德育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应放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二、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树立“对话”观念“对话”,是小学生道德生命自由生长的方式。它决定了我们的德育理念。相当长时间以来,由于小学生作文教学过多地强调教师的示范作用、塑造作用,用一种以上对下、以强对弱的方式,认为德育内容有什么,学生作文就应该表现什么,想方设法只为使学生就范,使其语言文字及表达方式成为教师所想要的那种模式。教师没有真正懂得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隐藏在语言文字以外的一片神秘而陌生的森林。在社会发展日益走向自由、平等、民主的今天,学生更喜欢懂得平等、尊重、理解、信任与宽容的教师,喜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握分寸的具有时代感的教师。只有将作文教学视为师生间平等对话的时机,视为师生间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的时机,才能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使教师的作用得以重新建构。下面摘录的是一位班主任为了了解班级学生情况而写给学生们的《班主任的自白》的一部分。问:最使你感动的是什么?答:成绩不佳却在不断地努力。问:你认为最不好的是什么?答:没有志向。问:你认为最可爱的品德是什么?答:关心别人。问:你的座右铭是什么?答:“不要像一般人那样生活和学习,否则就会成为一般人。”当《自白》发给学生们时,他们先是鸦雀无声,既而窃窃私语,最后一片哗然。显然,他们被新奇的《自白》吸引。随即,教师将准备好的《调查问答》发给学生,其部分摘录为:“你在班上觉得心情舒畅吗?”“最有趣的班级活动是哪一次?”“班主任说的哪一句话使你伤心?”“严格要求有必要吗?”“上什么课时你觉得最难熬?”学生或洋洋洒洒,或言简意赅地认真完成了《调查问答》。一次师生间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通过这种看似平常,却又新颖的方式完成了。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要求和道德思想等都隐含在《调查问答》的字里行间;而教师的新鲜的信息传递方式同样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写,是为了有效地交流。”这种写作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变“要我写”为“我要写”需要师生间平等对话氛围的创设。三、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架起“情感”的桥梁情感沟通对于小学生道德生命自由生长至关重要。“美德袋式”的教育之所以受到批判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忽视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生动的主观性,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种种现实告诉人们只有道德认识、道德思维是不够的,道德只有激发主体的内在动机、内在生命体验,让学生在各种关系中产生积累,孕育情感经验,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道德能力。假想把一个小学生六年左右时间内完成的各类习作汇编在一起,你将不难发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教师的工作是在“儿童世界”中进行的。教师想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必须主动走近学生,走入学生七彩的情感世界。1、习作命题,教师要学会“设身处地”。在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一个有高度情感素养的教师,不仅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而且善于通过多种作文命题方式,用与学生共鸣的思想感情去分担他们的忧虑和激动,这就是“设身处地”。2、习作指导,教师语言要充满感情。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语言首先不是作为交往的工具被使用的。因此,语言不但是用来传递信息的,而且也是用来沟通感情的。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教师的话语不只有一份“理”,更多应多一份“情”、一种“趣”。如果教师语言失却了这样一种吸引人、感染人的魅力,习惯于用居高临下的口吻说话,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会迟钝。3、习作讲评,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苏步青小时候十分贪玩,学习不用心。连续三个学期,“背榜”与他相伴(“背榜”指最后1名将前面所有的人的姓名都背在背上)。父亲对他仍寄托期望,让他转了学。一天傍晚,他被教国文的谢老师叫去谈话。谢老师指着手里的一篇作文问他:“这篇作文是你做的?”苏步青拿过作文一看,脱口做出肯定的回答。谢老师用怀疑的目光看着他:“你是怎么做的?”苏步青听后感到莫名其妙。要知道,他虽然上课不用心,但特别喜欢阅读优秀的古典名著;有些篇章还能背诵出来。“就这么做的,怎么想就怎么写?”这下可惹火了谢老师:“走吧,抄来的文章再好,也只能骗自己而已。你还能做出这种文章?”听了这番话犹如当头一棒。从此以后,苏步青学国文的兴趣一下子降到了零点。谢老师的做法之所以失败,问题在于,他暴露并伤害了学生心灵中最大的最敏感的痛处:自尊心。对学生的过失像成人那样加以揭发批评,会使学生心灵上留下终生伤痕。四、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完善“合力”网络当前,我们的小学生作文教学,仍然笼罩着“唯智主义”的阴影,甚至还存在“一俊遮百丑”的现象。家长、老师、社会舆论关注的是学生作文的成绩,而对小学生人格成长和德性的养成往往不太重视。许多小学生作文中写的是光明的,美好的东西,生活中都在迅速流传着各式各样的“校园儿歌”。请看此一例:“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拉开弦/赶快跑/轰隆一声学校没有了。//这类儿歌中,深刻地透露了当前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在戏谑的儿歌中,我们更是感觉出了一种心灵扭曲的味道。社会、家庭、给小学生强加的愿望,使他们产生恐惧、厌恶之心,编了儿歌,唱了念了,也许在表面上使他们身心得以发泄,而在这无形中又会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呢?因此,小学生作文教学在坚持内容面向学生的原则基础上,还应当坚持过程面向家长公开,活动深入社会接触的原则,不断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1、通过指导学生“读后感”、“观后感”等鼓励家长提供丰富小学生课余生活的健康精神食粮。例如:帮助选择健康的少儿读物,拒绝宣扬暴力、色情的“舶来”少儿读物或宣扬迷信的“小人书”;帮助选择真正适合小学生的电视节目,拒绝纯系胡编滥造的所谓警匪片、言情片;不要漠视贝多芬、托尔斯泰,不要忘却唐诗宋词之曲,不要把商品经济迅猛发展无端地使人与人间变得关系冷漠的人际交往观念,“移植”入小学生头脑中……让学生与良书为友,与大师对话,建立起“书香家庭”“书香学校”,学会把书弘扬和推崇的道德境界作为自己的一种目标追求。2、通过写参观访问记、调查报告等,让学生在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中亲身体验,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健康生活情趣。例如:参观郑板桥纪念馆,感受书画艺术品的美对自己的心灵的震撼;调查正在流行的“唐装”,认识到从古至今,生活才艺在人的德性养成中有着重要的陶冶功能……。苏霍姆林斯基曾就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出了三点措施:一是在启发和吸引学生完成各门学科学习任务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还有一门自己特别喜欢的学科,让他们在这门学科上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自己去钻研更多更深的问题;二是要设法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样自己最喜爱的劳动项目和科技活动项目,使他们在业余时间去搞自己的发明创造和科学试验;三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要有自己喜爱的书籍,热爱课外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