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状态完整_第1页
心理状态完整_第2页
心理状态完整_第3页
心理状态完整_第4页
心理状态完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章心理状态12/26/20231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都是在一定的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出现的。心理状态作为个体心理现象的一个组成部分,常常影响着心理活动的展开与进行,并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在心理活动过程中。本章内容对心理状态的不同表现形式、注意的种类、注意的特性、注意的心理机制以及注意与学习的关系等基本问题作出诠释。12/26/20232第一节心理状态概述一、心理状态的概念二、心理状态与脑的激活三、心理状态与自我觉知12/26/20233一、心理状态的概念心理状态是个体在面临一定情境时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状态与特征。(一)心理状态的定义如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专注或分心、活跃与消沉,运动员在赛场上表现的激动与镇定、振奋与沮丧等,都是个体面临一定情境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12/26/20234兴高采烈哀伤失望心理状态12/26/20235心理状态除作为心理活动的背景和效应而存在外,它本身又是心理活动存在的直接形态。如表现在认知方面聚精会神或是漫不经心,表现在情绪方面的应激、心境或激情状态,表现在意志方面的朦胧模糊或是动机状态等,都是人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的不同心理状态。12/26/20236(二)心理状态的特点Diagram2动态性

直接现实性综合性Diagram2动态性

1直接现实性2综合性312/26/20237二、心理状态与脑的激活(一)睡眠状态(二)(三)注意状态觉醒状态应激状态(四)从生理机制上讲,心理状态的各种表现都是由神经系统的不同层次、不同部位的协同活动来完成的,心理状态的不同水平代表着主体心理活动的积极水平和脑功能的激活状态。12/26/20238(一)睡眠状态睡眠是与觉醒相对的状态,生理节律中大约1/3是行为静止的阶段,称为睡眠。睡眠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活动之一,通过睡眠,可以使身体得以打理内务并以某些方式使自身恢复到最佳水平。人在睡眠时,脑机能处于抑制状态,心理激活水平很低。虽然此时有心理活动发生,但这些心理活动都带有不自觉的特点,是无意识的心理活动。12/26/20239梦在西方文化中被称作是“瞬时的心理现象”,梦的异境是不同的文化以各自的方式对信念进行编码,因此,梦具有重要的个人化和文化的含义。梦是在睡眠状态下出现的心理活动,具有典型的无意识的特点。12/26/202310拉伯格(StephenLaBerge)及其同事设计了一种方法,使他们能够检验清醒梦境报告的真实性。这种证明依赖先前的研究,先前的研究表明REM睡眠中的一些眼动对应于做梦者所报告的他们盯视的方向。于是,研究者请体验清醒梦境的个体,在认识到他们正在做梦的时候执行与众不同的随意眼动模式。在被试REM睡眠期间,多导记录仪上出现了预先安排好的眼动信号,于是表明被试在REM睡眠期间确实是清醒的(LaBergeetal,1981)。12/26/202311(二)觉醒状态非睡眠状态就是觉醒,觉醒是由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而形成的身心状态。人处于觉醒状态时,能积极对刺激产生反应,内心产生相应的反应体验,并由此产生心理活动与对心理活动的自我觉察。因此,意识活动以觉醒状态为基础,在觉醒状态下,人才能对客观现实进行清晰地反映。12/26/202312(三)注意状态一般而言,人自觉、清晰反映客观现实的心理过程是以注意状态为基础,并由注意状态相伴随的。注意作为一种比较紧张、积极的心理状态,是意识活动的基本状态,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12/26/202313(四)应激状态应激是猝发事件引发的高度警觉的心理状态。由于猝发事件,人的心理突然被激活到高度紧张的状态。在不寻常的紧张情况下,人体把各种潜力都动员起来,以应付紧张的局面,这时所产生的复杂生理和心理反应都属于应激状态。12/26/202314三、心理状态与自我觉知自我觉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能否予以清晰觉察。心理活动的意识状态是人对被反映的客观事物,自身的心理活动,意识就意味着清醒、警觉、注意集中等。但是,也有少数情况下,主体不能清晰地自我觉察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这就是无意识状态。日常生活中许多自动化的行为都是无意识的动作。依据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有无觉察,可把心理活动分为意识与无意识两种基本的心理状态。12/26/202315意识状态是指能够被主体清晰觉知到的心理活动,是自觉的心理活动,是人心理的主要方面和基本状态。由于意识,人能够认识自身和客观事物的存在,以及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活动,从思想上把主观与客观、自我与非我等区分开来,形成对客观现实的自觉的反映,对自己心理与行为进行有目的的调控。注意的参与是形成意识活动、保持意识状态的基本条件,意识状态是人的自觉的心理活动。12/26/202316阅读专栏2—212/26/202317第二节注意一、注意概述二、注意的特征三、注意的心理机能四、注意与学习12/26/202318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选择性是指心理活动的对象和范围。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倾注于被选择的对象的稳定和深入程度。(一)注意的概念12/26/202319①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是伴随其他心理过程同时存在的。②注意的对象既可以是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也可以是我们自己的行动、观念或内心状态。③注意是人类信息加工的一个重要成分。注意的三个特性:12/26/202320①选择功能②保持功能③调节和监督的功能注意的三项功能:12/26/202321注意的种类类型目的性意志努力性质例如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无不需要低级、自发的窗外的歌声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需要高级、自觉的学习、听课有意后注意有不需要最高级、自觉性程度很强电脑“盲打”打毛衣不用看12/26/202322(二)注意产生的条件1.不随意注意产生的条件不随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不随意注意的条件有客观、主观两方面的因素。客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①刺激物强度的相对性。②刺激物之间的对比性。③刺激物的变化性。④刺激物的新异性。12/26/202323(二)注意产生的条件1.不随意注意产生的条件引起不随意注意产生主观方面的因素①人的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兴趣和价值观等。②人的心境如何,精神是否健旺,身体疲劳与否,对事物有无期待,以及过去的知识经验等。12/26/202324(二)注意产生的条件2.随意注意保持的条件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保持随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有:①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②培养间接兴趣。③合理地组织活动。④排除外界干扰。12/26/202325(二)注意产生的条件3.随意后注意产生的条件随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几乎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兼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两方面的某些特点。随意注意可以发展为随意后注意,而不随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换为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形成与产生的根本条件在于练习与熟练。随意后注意通常是人们在进行熟练的技能、技巧性活动时所具有的注意。作为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随意后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12/26/202326(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从信息论的观点说,即指在注视点来不及移动的很短的时间(0.1秒)内神经系统所能接受的同时输入的信息量。12/26/202327注意广度实验研究1830年哈密顿(W.Hamilton)最先作了示范实验:他在地上撒了一把小石子,让被试在一瞬间辨认其数量,结果发现当小石子超过6个时,被试就不容易一眼看清。如果把小石子分成2个、3个或者5个一堆,被试也只能一眼数清6堆以下的数,原因就在于这时人们会把一堆石子而不是一个石子看为一个单位。后来,心理学家用速示器做实验,证明在0.1秒时间内,成人可以辨认清的平均广度是8-9个黑色圆点,4-6个彼此不相联系的外文字母,或3-4个几何图形。12/26/202328注意广度实验研究12/26/202329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一)注意的广度12/26/202330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一)注意的广度12/26/202331(一)注意的广度TCIAHNEGTEACHING图1图212/26/202332(一)注意的广度下面请大家看一张图,图上写着几个数字,请大家看完后回答出是什么数字?它们的总和是多少?975312/26/202333(一)注意的广度答案:数字分别是9,7,5,3

总和:24图上写着什么数字?它们的总和是多少?12/26/202334(一)注意的广度图上写着什么数字?它们的总和是多少?呈现的图形都有哪些形状?每种图形的颜色分别是什么?图形的顺序是怎样的?其他问题12/26/202335(一)注意的广度呈现的图形都有哪些形状?每种图形的颜色分别是什么?图形的顺序是怎样的?其他问题975312/26/202336(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注意对象上。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可以用一定时间内工作效率的变化来表示。有实验研究表明,对某一对象的注意在半小时后就发生明显衰减。后来,人们通过各种不同的研究进一步发现,注意的衰减一般是在作业开始后20-35分钟出现,而最初15分钟注意的下降幅度,是最后下降水平的50%左右。12/26/202337钟表试验实验心理学家曾经用某一时间范围内工作效率的变化来研究注意的稳定性。“钟表试验”是研究注意稳定性的著名实验。在一个没有任何参照点的钟面上,黑色指针以每秒0.3吋的距离移动,这是信号的背景。然后以随机的顺序使时针做每秒0.6吋的跳动,作为关键信号。要求被试者在连续2个多小时的试验过程中报告他所看到的每一次关键信号。试验结果发现,注意在半个小时以后明显衰减,根据试验得到一个测验时间与被试者未察觉到刺激的平均水平之间的函数,成为衰减数。阅读专栏2—312/26/202338(二)注意的稳定性图2—2注意的起伏现象当我们知觉图2—2时,可以明显地觉察到注意的起伏:当注视这个截去尖端的锥体图时,时而顶端的小方形凸起,时而底端的大方形凸起,两个方形的相互位置跳跃式地变更着。12/26/202339注意的起伏现象不同于注意分散——注意的起伏现象是由于优势兴奋中心不能固定的停留在皮质的某一个部位,而一定要不间断地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起伏周期8—10s。——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二)注意的稳定性12/26/202340(三)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能够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在一定的条件下,注意的分配是可能的。例如,一边口诵一首熟悉的诗,一边手写另一首熟悉的诗,是可以做到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听讲的情况;学生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一边思考问题也都是可能的,这些都属于注意的分配。12/26/202341注意的分配的条件①同时进行的各种活动中必须每一种活动都是相当熟练的,甚至能达到自动化的水平,这样同时输入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信息才不会超过人脑的信息加工容量,注意的分配才可能。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已经建立起联系,形成固定的反应系统,人会很容易同时进行各种动作或活动,注意分配就能够实现。③注意分配还存在个体差异和年龄差异,不同的人的注意分配能力是不同的。12/26/202342(四)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的转移与分心不同。注意的转移是任务的要求,随着当前的活动,有意识地进行改变;分心则是指注意偏离了当前活动和任务的要求,受无关刺激干扰,被无关事务吸引,使注意中心离开了应当注意的对象。12/26/202343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①注意的转移依赖于原来注意的紧张度。原来注意的紧张度越高,注意的转移就越困难和缓慢,反之,注意的转移就比较容易和迅速。②注意的转移依赖于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新的注意对象越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转移注意就越容易、越快,反之,注意的转移就越困难。③注意的转移也和人的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有关。一个神经过程灵活性高的人比不灵活的人,在转移注意方面要容易和迅速些。12/26/202344以信息加工观点的认知心理学对注意的实质和特征问题作了许多研究。在由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四种成分组成的模式中,认知心理学更强调的是注意的选择性。它把注意看作是一种内部机制,通过这种机制人可以实现对刺激选择的控制并调节行为。从选择性这一角度出发,认知心理学提出了注意的理论模型,并试图用认知理论说明注意的机制。12/26/202345注意的生理机制与注意有关的脑组织:——脑干网状结构是保持觉醒和注意的最泛化状态的脑结构。——边缘叶中的海马和尾状核是实现选择性注意的重要器官。——大脑额叶的作用是直接参与主动注意和集中注意。12/26/202346网状结构注意的生理机制上行激活系统维持机体的觉醒状态下行激活系统加强或减弱肌肉的活动状态12/26/202347垂体杏仁核海马注意的生理机制12/26/202348(一)过滤器理论刺激选择性过滤器容量有限的通道长时记忆反应输入通道新异刺激强刺激有生物意义的刺激所期待的刺激过滤器模型“全或无”原则12/26/202349双耳分听实验以每秒2个数字的速度分别向被试的左右耳同时呈现各三个数字,如左耳(4\9\3)右耳(6\2\7),有两种再现方式:

(1)分别说出左右耳听到的数字(2)按呈现顺序成对说出听到的数字结果:第一种再现方式有65%的准确率第二种再现方式只有20%的准确率12/26/202350双耳分听实验Broadbent认为,每只耳朵相当于刺激输入的一个通道,而过滤器只允许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所以,以耳朵为单位的再现方式时,被试可注意每只耳朵的全部信息,并只需要从右耳到左耳的一次转换,因此再现效果好。而运用双耳刺激成对再现的方式,则在双耳之间至少做3次转换,因而被试不能注意每只耳朵的全部信息而导致一些信息迅速丧失,因此,其再现效果差。解释12/26/202351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感觉登记知觉分析过程12/26/202352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其选择的标准是刺激对于人的重要性。有些输入的信息没有被报告出来,并不是没有被识别,只是因为要对其他信息作反应,因而,这些信息除识别外没有得到继续的加工。(一)过滤器理论12/26/202353(一)过滤器理论实验向被试同时呈现一些刺激,其中包括一些靶子词。这些靶子词呈现在左耳和右耳的数量相同,但呈现的顺序是随机的。要求被试不管左耳还是右耳听到靶子词,都到作出分别的反应。实验结果,右耳和左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达到59%--68%,双耳的反应率很接近。12/26/202354实验设置了追随耳又设置了靶子词,要求无论追随耳还是非追随耳听到靶子词都要作出反应。设想:若追随耳能听到靶子词并作出反应,而非追随耳听不到并不能作出反应,则支持过滤器模型。若追随耳和非追随耳都能听到靶子词并作出反应,但追随耳的反应次数多于非追随耳,则支持衰减模型。若追随耳和非追随耳都能听到靶子词并作出反应,而且两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相近,则支持反应选择模型。追随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是76%,非追随耳是33%。实际上,他们研究的是注意的分配。(一)过滤器理论12/26/202355(二)衰减模型理论这是美国心理学家特瑞斯曼(Treisman)1960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过滤器的过滤活动并不是以全或无的方式进行工作的。过滤器并不完全阻断那些被大脑所拒绝的信息,而只是衰减了它们的强度。通过过滤器分析以后,被衰减和未被衰减的信息全部进入大脑,在大脑这个高级水平上最终完成意识的选择。由于被衰减了的信息在强度上不足以激活相应的高级中枢,所以,一般就不能引起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然而,由于过去知识经验的作用,那些对人具有重要意义的信息被激活的阈限就要较低些,因此,即使当有关的输入信息受到衰减时,也能引起知觉。12/26/202356(三)反应选择模型理论这一理论是由德乌兹(Deutsch)等人1963年提出的,后来得到了诺曼实验的支持。他们认为,多条通道的信息全部能够进入意识领域,得到知觉加工和识别。人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意义分析后,根据外界信息的重要性来选择反应。人们作出反应的事物,即为受到注意的对象。其余未被注意的对象,虽然进入意识领域,但由于存在着更为重要的刺激,而未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工,也就未能对此做出反应。如果随后输入的信息比先前输入的信息更为重要的话,人就会选择新的反应。这个模型能很好地解释注意分配现象。12/26/202357注意总是和学习过程密切相关的。学生的注意是他们进行学习的前提。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学习的发生要经历感觉登记、注意与选择性知觉以及记忆等过程。注意在这个信息加工的流程中,居于始端的地位,所有其他的加工都取决于学习者对学习环境中的刺激或信息恰当注意的程度。能否组织与调节学习的注意过程,是实现高效学习结果的前提条件。12/26/202358(一)利用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习者的不随意注意。学习的高效率是学生通过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心理活动的监控和学习内容的精细加工来实现的。根据特定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学生将注意力指向学习的内容,同时还能够对于学习无关刺激的干扰加以抑制,这是选择性注意的一个重要的机制。12/26/202359(二)采用活动组织的方式培养学习者的随意注意。①使用活动目标激活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活动任务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觉性。②采用选择性注意,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选择性注意专注的是注意的“有意”和“聚光”性。③把注意活动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实际操作越复杂,对随意注意的要求也就越高。④培养间接兴趣。12/26/202360(三)开展自我指导训练培养学习者善于利用两种注意的规律。研究表明,学生接受注意力训练后,明显出现了注意力改善的趋势。在对学生展开的注意力训练活动中,包括保持警觉或专注、对视觉或听觉刺激物的敏感以及保持接受命令或自愿的控制等项目。学生在训练中学会了用自我监控的方法来调节注意,如自我提醒、自我命令的方法都对组织注意起作用。12/26/202361具体操作:学习初始时,引起学生进入学习任务或课业活动的是随意注意;接下来,学生对新课题、新内容发生兴趣,产生不随意注意;当学习进入重点、难点时,要设法使学习者自身加强随意注意,集中精力思考和理解问题,使学生进入不随意注意。交替使用两种注意的规律,没有固定的模式,这就需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开展自我指导训练,创造性地运用两种注意转化的规律,把学生的注意力始终维持在学习活动中。12/26/202362加拿大临床心理学家梅奇恩巴姆(D.H.Meichenbaum)将训练程序分为五步:①认知示范(cognitivemodeling):示范者执行学习任务时,大声地对自己说话;②外显的引导(overt,external-guidance):儿童在示范者引导之下,表现出同一行为;③外显的自我引导(overtself-guidance):儿童在执行任务时大声教导自己;④轻声外显的自我指导(faded,overtself-guidance):儿童轻声地反复练习以外显语言指导自己的行为;⑤内隐的自我指导(covertself-instruc-tion):儿童以内隐的个人语言引导自己的表现。专注行为的自我指导训练阅读专栏2—412/26/2023631.举例说明心理状态的不同表现形式。2.注意的产生依据哪些基本条件?3.结合生活事例了解注意的基本特征。4.如何运用注意规律组织与调节学习的过程?思考题12/26/202364案例分析1我们在学习时,听听音乐或室内有钟表滴答声会让我们集中注意;而人在绝对隔音的环境里(不仅无关的声音不能从外面传入,而且室内产生的任何声音也会被吸收)不但不能有效地工作,而且会逐渐地进入睡眠状态。这是为什么?12/26/202365[要点]避免干扰有助于集中有意注意,提高学习效率。而某些微弱刺激的附加不仅不会干扰人的有意注意,反而会加强有意注意。有意注意的加强提高了神经兴奋水平,自然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太安静的环境降低了意志努力的程度,因而降低神经兴奋的水平,反而容易进入睡眠状态。正如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若夫所说:“绝对的死气沉沉的寂静并不能提高而且会降低智力工作的效果。”12/26/202366案例分析2“放松而不放纵,忙碌而不盲目”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状态。如果用来形容注意状态它应该属于那一类?要点:是有意后注意状态,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状态上是无意注意的轻松,目的上象有意注意的明确,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12/26/202367案例分析3一位年轻教师喜欢穿款式新颖、颜色鲜艳的服装,而且变换得很频繁。请分析说明这样的服装对课堂教学有什么消极影响。要点:根据新异刺激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的规律,这位教师的服装在课堂教学中会引起学生的分心,成为教学活动的干扰因素。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老师的服装上,而没有在教学内容上。这样教学的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12/26/202368案例分析4郝老师上课时,对于迟到的学生总是边讲课边招手让学生进来,而马老师上课时则要盘问学生为什么迟到后再让学生进教室。两位老师的做法,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要点:郝老师的做法比较好。因为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迟到的学生会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老师用招手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