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四川省雅安市第六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年度四川省雅安市第六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年度四川省雅安市第六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年度四川省雅安市第六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年度四川省雅安市第六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度四川省雅安市第六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

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一3题。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

袁济喜

①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

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

在关系。

②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审

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汉魏以来,中国

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

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当时

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

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③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

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钱钟书先生曾在《诗可以

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

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

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

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美蕴涵。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

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

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④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

的自我完善上,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

素质方面。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

是个体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中国传统的“人文”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教化

人民,由自然形态的人走向文明形态的人。先秦时儒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视''行

不言之教”(老子语),后如《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融儒道,将自然之

教与人为之教调和起来,用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

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施,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⑤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

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建构自

己的美学理论。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婿变,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

乐文明的评价,以及由此而来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鸣,对真善美问题作了不

同的回答。儒家的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

价值的尺度。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

⑥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

出表现。它在形态上具有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所

谓暂时性是指它的历史具体性,这些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而一些永

恒的人文底蕴,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等等,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

会消逝,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

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为不懈地追寻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审美活

动常在特定年代获得直接表现。

B.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

融合在一起,因而它赋予了中国传统美学无限的生命力。

C.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体现在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

族文化心理的安顿,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

D.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格自我完善的成果在对

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的儒家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

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B.《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兼融儒道,调和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陶冶情

操,提升人生品位,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C.中国传统美学在形态上具有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契合黑格尔的《美

学》理论,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D.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便

是这种心理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学人物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

他们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

B.虽然佛教活动在汉魏开始兴盛,然而审美活动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

的重构方面,显然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C.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时代变迁而变迁,而所有永恒的人文底蕴不但不会消逝,而

且会随时代发展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中。

D.中国古代美学主张以审美体验为中介,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

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

参考答案:

1.C(曲解原意。”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错,原文第③段所说“决定了

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并无排斥宗教的

意思。)

2.D(张冠李戴。“生生之谓易”体现了中华民族乐观向上的人生观,而'’长歌可以

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才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3.C(以偏概全。在⑥段中说“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并非“所有永恒的人文底

蕴”。)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17分)

逃离

郭静娟

食堂的门口有一棵树.向着横斜里伸展着几根粗粗的树条,短短长长,树干上

随意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每每傍晚时分我从那里走过,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就像

站在油画里一般,说不出的朴拙和奇异。天边的山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

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为我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有一天,我终于为它驻足,在暮色里出神。

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丰富的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

完成了一次一次幼、小、中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远不足以形容

心情,纵然有着同吃同住的上铺姐妹,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

脚步。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地招手,逃离的快感如山高如水长。

快乐只是一层薄薄的面纱,没有来得及细品就被一阵流浪的风吹远了。

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叶缤纷。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

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玩笑》中说:“受到乌托

邦声音的诱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

在地狱里。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

只有逃离。逃离成了我们的本能选择,某个地方,某个人,某项工作,某种羁绊.只

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仿佛那里到处闪耀

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诱惑之花。可是大概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

活的秋千上,荡到生命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生活在我们逃离的背景里开怀大笑。我们早巳成了生活的一分子无处可逃。

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会滤去尘沙,呈现哪

怕不真实的美丽。在千山万水中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

有惊心动魄,兴味盎然而去,带着些许失落归来,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我们逗

留的理由。

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花开遍地,有人看到的依旧是满眼寂寥落寞。

想起最心爱的诗歌之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

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羡煞了诗人有那样的勇气,逃出芜杂的尘世,和明月为伴,和

清风为友,自由地引吭高歌,仿若遗世独立,静美之极。可在那幅想象的图画里.我常常

咀嚼出百般的孤独,在空旷的世外山谷里无处遁形。竟让我有些不寒而栗。没有推窗邀月

的情怀,没有把酒临风的泗脱,纵然逃到天涯海角,都是牢笼藩篱。可以逃离现实的喧

嚣,终逃不过现代人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

生活的网无处不在。看着眼前这棵奇异的树,我明白,无需逃离。被刺痛着,也

要承受。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的娇艳。

与其逃离,不如归来。

逃离是一种懦弱,沉醉却是我们最好的归宿。就像那棵树,独自站立,也可演绎

风情万种醉路人。

生活不在别处,它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14.文章第一段描写的树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15.说说对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1)“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为什么说“没有我们逗留的

理由”?

(2)“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的娇艳。”

16.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有什么作用。(4分)

」7.作者认为王维的诗《竹里馆》刻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联系全文看,作者认

为现代人的理想生活态度是怎样的?(5分)

参考答案:

14.特点।和奇异:(2分)作用,M引发思考,写起下文,B.为末尾借树来阑友人

生的题悟作侬.(2分)

15.(I)因为蕨行的目的是要,自除心中的莪变,寻找心灵济归宿,但陌生和距离开不能真的

“海去尘沙”,在风景地也找不到j灵的归宿,所以说那里“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用“心

寂灾……依旧是满眼寂寥落苜”作爸亦可.)(2夕)

(2)含意是:生活中有痛苦,这是生工塞.现象,生活更有吹乐.只要我们勇于承受生

活之苦,就会发现痛苦之后往往便是■韦舟和欢纤.(2分)

16.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波)作用.(1分)内容揭示上文逃离心态的实质——寂烫:引

出对王雄及现代人迷离的思考.A而引邮储我们的理住启示,据示文箪的王题.(3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

永远的陈寅恪

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

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

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利

文,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他留学

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清华

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

士。”曹云祥又问:“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曹听罢

摇头表示为难。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

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

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曹云祥同意了。

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

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

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

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

黑板上。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

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

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

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他是一位“怪人”。国文考试加

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一一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

韵学、逻辑学。此举虽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

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他既

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那时陈寅恪

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

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

精神。

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1927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在向静安先生遗体

告别时.,研究院的学生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他送挽

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次年,他又应研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

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心曲。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的。一位日本学者

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他。军部行文给香港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

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经十年,正准备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

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一听说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

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且季的师祖便是自己的导师,他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并

热情把他推荐给胡适,使季羡林一帆风顺地到北大当了教授。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

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使季羡林

“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胡适曾说:“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

人。”傅斯年也说过:“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更有人在谈及他

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说:“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陈寅恪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

和蒙古文,这充分体现了他在治学上孜孜以求的勤勉精神。

B.王国维可以说是坚守民族文化而死,向王国维先生遗体告别时,学生们三鞠躬,

而陈寅恪三跪九叩,这说明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汲

取。

C.梁启超认为自己虽然著作等身,可在治学的境界上依然无法与陈寅恪相提并论,

这既是帮助陈寅恪顺利执教清华的理由,也是诚心之言。

D.文章灵活地运用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

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

E.作者引用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这句话,对学贯中西、

博古通今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的至高成就进行了褒扬。

(2).在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记述的梁启超和曹云祥之间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4分)

(3).通过本文作者的介绍,你印象中的陈寅恪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6分)

(4).文章结尾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中国,只有一个陈

寅恪!”。结合全文,具体阐释陈寅恪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6分)

参考答案:

(1)B、D(4分)

(2)(4分)①这段对话交代了留学归来却没有学位和著作的陈寅恪如何得以执

教名校清华的原委;②学术大师梁启超对初出茅庐的陈寅恪的极力推荐,从侧面突

出了陈寅恪治学的严谨和学养的深厚;③梁启超的评价也为作者在后文进一步凸显

陈寅恪的治学境界和学术成就做出了铺垫。

(3)(6分)①陈寅恪富有诗人气质,是一个纯正的学者;②陈寅恪治学严谨,

在教学中勤勉认真,堪称学生的楷模;③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统方

法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可谓独树一帜;④陈寅恪为人多情重义,对友朋情真意

切,对后学的奖掖提携不遗余力;⑤陈寅恪具有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4)(6分)①陈寅恪在中国历史学术、文化方面所进行的深刻探究,都是卓尔

不群的,创造出至高的成就和辉煌的业绩。②他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独立之精

神,自由之思想”。③他表现出拯救民族文化的强烈的使命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

文化精神。④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

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

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

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日:"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

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

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

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

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

曰:“安得司空城旦'注'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

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

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

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日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

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目:“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

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

也。

(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司空,管理囚徒的官;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B.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C.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D.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日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5.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

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子杀父曰“弑父”,臣杀君曰“弑君”,黄生认为汤、武弑君而取得天下,是犯

上作乱。

C.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天子朝见群臣,皆南面而坐,“践南面”就是指登上天

子之位。

D.征,指中央官署高级官吏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属吏,汉代选拔人才的形式主要

是察举和征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辕固生治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不同意黄生提出的汤、武得天下是弑君的说

法,认为汤、武是顺应天下人心而诛杀桀、纣,所以是秉承天命而得到天下。

B.辕固生善于辩论。他以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的例子反驳黄生,得到了景帝的赞

同,景帝调停说,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懂味道,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

不算是愚蠢。

C.辕固生敢于直言。窦太后喜欢《老子》,辕固生却说《老子》不过是普通人的言

论,触怒了太后,被罚到猪圈里去刺杀猪,后经景帝暗中帮助才摆脱困境。

D.辕固生治学求真务实,且享有盛名。后来一些齐人因研究《诗经》而仕途显贵,

他们都是辕固生的弟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5分)

(2)“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

(5分)

参考答案:

4.C

5.D

6.B

7.(1)帽子虽然破旧,但是一定要戴在头上;鞋虽然新,但是一定要穿在脚下。为什么

呢?这是(因为)上下有别。(敝、必、关、句式、句意)

(2)“公孙先生,务必以正直的学问论事,不要用邪曲之说去迎合世俗。”从这以后,

齐人讲《诗》都依据辕固生的见解。(务、正学曲学、阿世、本、句意)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迎偶多疾钱固■,曰国老;罢归之:时固

已九十余矣”,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皇上刚刚即位,再次因(辕固生〉贤良征召他♦那些喜好阿谀

逢迎的像生们多育嫉妒诋钱辕固生之语,说“辕固生老了”,于是他禊罢宫遣归。当时辕固生已经九

十多岁了”;然后抓专有名词“固”,再报表对话的词语"日",最后拼其他的名词动词。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

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

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

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

"日”“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5.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

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D项,“征”为皇帝征召,“辟”为高级官吏征用属

吏。选项对“征”的解释错误。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

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

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得到了景帝的赞同”错,景帝对二人的争潍没有做

出明确的评判,后文说,这以后学者再无人胆敢争箝汤、武是受天命而立还是放逐桀纣鲍夺君权的问

题了。文章第一段最后说“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

为愚。'遂罢。是后学者真敢B月受命放杀者”,景帝的回答并没有明确表态。这句话的意思是“于是

景帝说:'吃肉不吃马肝,不算不知肉的美味;谈学问的人不谈汤、武是否受天命继位,不算愚笨。'

于是争论止息。这以后学者再无人胆敢争辩汤、武是受天命而立还是放逐桀纣震夺君权的问题了”.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

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

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

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

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

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

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

选项B源自文章第一段的最后,文中景帝并未明确表态。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敝,破旧;必,一定;关,

穿;”上下之分也”判断句。第二句中,务,务必;正学,正直的学问;曲学,邪曲

之说;阿世,迎合世俗;本,依据,源自。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

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

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

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清河王的太傅辕固生,是齐国人。因为研究《诗经》,孝景帝时做了博士。(他)和

黄生在景帝面前争论(问题)。黄生说:“汤王、武王并不是秉承天命而获得天下,而是

臣杀君(而夺取天下)。"辕固生(反驳)说:“不对。那夏桀、殷纣暴虐昏乱,天下人

的心都归顺商汤、周武,商汤、周武顺应天下人心而诛杀桀、纣,桀、纣的百姓不肯被他

们役使而归附了汤、武,汤、武迫不得已才立为天子,这不是秉承天命又是什么?”黄生

说:“帽子虽然破旧,但是一定要戴在头上;鞋虽然新,但是一定要穿在脚下。为什么

呢?这是(因为)上下有别。桀、纣虽然无道,但是身为君主而在上位;汤、武虽然圣

明,却是身为臣子而居下位。君主有了过错,臣子不能直言劝谏纠正它来使天子得到尊

崇,反而趁着(他们)有过错去杀掉他们,取而代之登上王位,这不是弑君篡位又是什

么?”辕固生答道:“如果非按你的说法(来断是非),那么这高皇帝取代秦朝即天子之

位,也不对吗?”于是景帝说:“吃肉不吃马肝,不算不知肉的美味;谈学问的人不谈

汤、武是否受天命继位,不算愚笨。”于是争论止息。这以后学者再无人胆敢争辩汤、武

是受天命而立还是放逐桀纣篡夺君权的问题了。

窦太后喜欢《老子》这本书,就召来辕固生询问《老子》一书。辕固生说:“这不过

是普通人的言论罢了。"窦太后恼怒道:“它怎么能比得上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

于是让辕固生入猪圈刺杀猪。景帝知道太后发怒了而辕固生直言并无罪过,就借给辕固生

锋利的兵器,(辕固生)下到猪圈去刺杀猪,正好刺中猪的心脏,刺了一刀,猪便应手倒

地。太后无语,没理由再治他的罪,只得作罢。过不久,景帝认为辕固生清廉正直,任命

他为清河王太傅。很久之后,他因病免官。

现在皇上刚刚即位,再次因(辕固生)贤良征召他。那些喜好阿谀逢迎的儒生们多有

嫉妒诋毁辕固生之语,说“辕固生老了”,于是他被罢官遣归。当时辕固生已经九十多岁

了。辕固生被征召时,薛人公孙弘也被征召,却不敢正视辕固生。辕固生对他说:“公孙

先生,务必以正直的学问论事,不要用邪曲之说去迎合世俗。”从这以后,齐人讲《诗》

都依据辕固生的见解。一些齐人因研究《诗经》有成绩而仕途显贵,他们都是辕固生的弟

子。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

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材料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

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

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2.根据文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孔子和孟子政治思想的共同点:和。

23.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贫

富”相同?

参考答案:

22.(1).仁政(2).礼治

23.“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

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

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22题详解】

此题考核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词句作答,此题要求概括孔子和孟子

政治思想的共同点,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申之以

孝悌之义”可知孔子强调仁治,孟子强调礼治。

【23题详解】

此题考核探究能力,要求探究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

贱,均贫富”的“均贫富”相同,答题时首先要求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分析作答。此题

注意分析两者所站的角度的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

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

张。

【点睛】文言文的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一般为概括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物象

的特征的分析等,注意找到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

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

【参考译文】我听说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担心财富不多,只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

不担忧人民太少,只担忧境内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

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

礼乐的政教来招辨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

时节地繁殖饲养,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

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

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

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康福,蔚州人,世为本州军校。祖嗣,蕃汉都知兵马使,累赠太子太师。父公政,历

职至平塞军使,累赠太傅。福便弓马,少事后唐武皇,累补军职,充承天军都监。庄宗嗣

位,尝谓左右曰:“我本蕃人,以羊马为活业。彼康福者,体貌丰厚,宜领财货,可令总

辖马牧。”由是署为马坊使,大有蕃息。及明宗为乱兵所迫,将离魏县,会福牧小坊马数

千匹于相州,乃驱而归。明宗即住,授飞龙使,俄转磁州刺史,充襄州兵马都监。

福善诸蕃语,明宗视政之暇,每召入便殿,珞访时之利病,福即以蕃语奏之。框密使

重诲恶焉,常面戒之曰:“康福但乱奏事,有日斩之!”福惧。会灵武兵马留后韩潺,以

人情不协,虑为所图,上表请帅,制加福光禄大夫、检校司空,行凉州刺史,充朔方、河

西等军节度。福之是拜,盖重诲嫉而出之。福泣而辞之,明宗曰:“朕遣兵援助,勿过忧

也。”因令将军牛知柔领兵送赴镇。行次青岗峡,会大雪,令人登山望之,见川下烟火,

吐蕃数千帐在焉,寇不之觉,因分军三道以掩之。蕃众大骇,弃帐幕而走,杀之殆尽,获

玉璞、牛马甚多。到镇岁余,西戎皆款附,改赐福耀忠匡定保节功臣,累加官爵。

福镇灵武凡三岁,每岁大稔,仓储盈羡,有马千驷,因为人所谐。安重诲奏曰:“累

据使臣所言,康福大有宝货,必负朝廷。”明宗密遣人谓曰:“朕何负于卿,而有异心

耶!”福奏曰:“臣受国重恩,有死无贰,岂愿负于圣人,此必谗人之言也。”因表乞入

觐,不允。及再上章,随而赴阙,移授彰义军节度使。清泰中,移镇秦州,加特进、开国

侯,充西面都部署。天福七年秋,卒于京师,年五十八。赠太师,谥曰武安。

(节选自《旧五代史卷九十一•列传六》)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宜领财货领:管理

B.康福但乱奏事但:只要

C.西戎皆数附款:缴纳钱财

D.每岁大稔稔:丰收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康福受朝廷器重的一组是()

①少事后唐武皇,累补军职②明宗即位,授飞龙使

③造访时之利病④臣受国重恩

⑤到镇岁余,西戎皆款附⑥移镇秦州,加特进、开国候,充西面都

部署

A.①②⑥B.①③©C.②④⑤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福家世代为本州军校。他出身官贵人家,擅长骑马射箭,在他年轻时就追随后

唐武皇,曾经多次补任军职,充任承天军都监。

B.康福得到明宗的信任的起因是在他担任马坊使时在相州饲养几千匹小坊马,当后

唐明宗被乱兵所逼迫流亡逃难时,他驱赶着这些马跟随明宗而去。

C.康福擅长诸蕃语言,用蕃语奏对明宗的珞访,遭到当朝重臣安重诲的嫉恨,最终

被安排出京到灵武。行至青岗峡他突袭吐蕃军成功,并在灵武建立业绩,得到加官。

D.康福镇守灵武三年,政绩卓著,因此受到大家的称赞。但安重诲却陷害他要造

反,明宗也担心他谋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见川下烟火,吐蕃数千帐在焉,寇不之觉,因分军三道以掩之。(5分)

(2)因表乞入觐,不允。及再上章,随而赴阙,移授彰义军节度使。(5分)

参考答案:

4.(3分)C【解析】款,诚也'氏•释诂一〉人诚;诚恩.

5.(3分)A①②③⑥均是朝廷对康福的提拔和器重;④是康福辩解自己没有异心的

理由,不是受器重的表现;⑤则是康福镇守灵武的业绩。

6.(3分)D“因此受到大家的称赞”和原文“因为人所谓”理解相反。

7.(10分)译文:

(1)(5分)看见下面的平川上有烟火,原来是吐蕃军队数千个营帐在那里,敌人没有察

觉到他们,于是康福分军三路袭击他们。(“焉”、“不之觉”、“因”、“掩”各1

分,整句正确通顺1分)

(2)(5分)于是上表请求入朝觐见,明宗不允许。等到他第二次上表请求后,随即入

朝,朝廷改任他为彰义军节度使。(“因”、“表”、“阙”、“移”各1分,整句正

确通顺1分)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康福是蔚州(今张家口蔚县)人,他家世代都是本州的军校。他的祖父康嗣,是蕃汉

都知兵马使,最终被追赠为太子太师。他的父亲康公政,先后连续担任官职一直做到平塞

军使,最终被追赠为太傅。康福擅长射箭骑马,年轻时追随后唐武皇李克用,多次补任军

队职务,担任了承天军都监。后唐庄宗李存勖即位之后,曾经对身边的人说道:“我本来

就是蕃人,依靠羊马作为生计。那个康福体型相貌丰满肥厚,适合管理财货,可以让他总

管马匹放养的事务。”于是让康福暂任马坊使,繁殖了许多马匹。到了后唐明宗被乱兵逼

迫,将要离开魏县时,正遇上康福在相州饲养了几千匹小坊马,于是康福就驱赶着这些马

跟随明宗而去。明宗即位后,授予康福担任飞龙使,不久康福又转任磁州刺史,充任襄州

兵马都监。

康福擅长各种少数民族语言,明宗治理朝政的闲暇时,常常召他进入偏殿,咨询当时

朝政的利弊,康福就用蕃语加以奏对。枢密使安重诲嫉恨他,常常当面警告他:“康福你

只要敢胡乱奏事,总有一天我会斩了你!”康福十分害怕。恰逢当时灵武的兵马留后韩

涪,因为同人相处不融洽,担心被人谋害,就上表后唐朝廷请求派遣主帅,于是,朝廷就

命令加封康福为光禄大夫、检校司空,担任凉州刺史,担任朔方、河西等军节度。康福的

这一任命,是因为安重诲嫉恨他,而要把他调离朝廷。康福含泪拜别明宗,明宗

对他说:“我会派兵援助你,不会过于忧左.”明宗于是命令格军牛知柔带兵护送康福

前去灵武镇赴任.队伍行军驻扎在吉局峡,正好部八雪,康福命人登上山去观空察看,

看见下面的平川上有烟火,原人走吐蕃军铉嬲在那里,敌军没有觉察到他们,

于是康遹媛三路袭击他们•吐蕃百”书.,凉慌,丢妾〜**逃走,几乎祓杀尽,康福与部下获

得很多玉璞、羊马。康福到任之后一年多,西域诸国纷纷诚心地前来归附,后唐朝廷改赐

康福为耀忠匡定保节功臣,多次加官进爵。

康福镇守灵武共三年,每年都大丰收,粮仓储蓄充足有余,有四千匹马,于是又被人中

伤。安重诲上奏说:“臣经常听使臣说,康福非常富足,必定会背叛朝廷。”明宗秘密派

人对康福说:“我有什么对不起你,但你却居然怀有异心!”康福上奏道:”臣接受国君

的重大恩惠,甘愿以死报国绝无二心,怎么敢背叛您,这必定是小人的谗言啊。”于是上

表请求让他入朝觐见,明宗不允许。等到他第二次上表请求后,随即入朝,朝廷转任他为

彰义军节度使。后唐清泰年间,康福转任镇守秦州,加封为特进、开国侯,充任西面都部

署。在后晋天福七年秋天,康福在京师去世,终年58岁。后晋朝廷追赠他为太师,谥号

武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依照示例,从契诃夫、沈从文、陶渊明、王勃、苏轼、孟子中任选一位,另写一

段话。(要求:句式大致相同,字数可以有所增减)(4分)

冰心的《寄小读者》养育了我,从此,仇恨不能把我拉入深渊,童心能把我引入爱的

天国;困难不能使我消沉,乐观能载我驶向成功的彼岸。

参考答案:

作家与作品对应,得2分;仿写内容与作品相符合的2分;句式2分。没有作品名称不能

得分;如果

仿写内容与作品名称无关,不管句式如何均不得分。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她没有陪嫁的资产,没有希望,没有任何方法可以使得一个既有钱又有地位的人了解

她,结识她,爱她,娶她。

B.出现淡化传统文化教育的倾向,原因是应试学习占据了孩子太多时间,留给传统文化

教育的时间不足所造成的。

C.“佛山十佳警察”候选人遢步文所办理的每一起案件,从不屈服于权威的压力,不徇

私情,坚持做到秉公执法。

D.辩方在对按照法律要求检方必须提供其掌握的所有证据进行研究以后,可要求法官不

要把无效证据用在审判中。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

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项,“了解她,结识她“语序不当,应先“结识她”,然后再“了解她”。B项,“原因是应试

学习占据了孩子太多时间,留给传统文化教育的时间不足所造成的''句式杂糅,“原因

是……”与”……所造成的'‘两句杂糅。C项,搭配不当,压缩后“案件……从不屈服于……

不徇私情……坚持”,可见主语和谓语不搭配,句子在叙述的过程中偷偷把主语换了,应

把主语改为“退步文”,可以把第一句中的“所''和"的"去掉,即,“佛山十佳警察'候选人谟步

文办理每一起案件”。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

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

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

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

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

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

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9.仿照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个句子。要求:与示例结构基本相同,修辞手法一致;个别

词语可与示例重复,字数也可略有增减。(6分)

示例: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

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仿句:,,;0

参考答案:

示例:I.就像盖房子打基础一样,如果基础没有夯实打牢,上面的房子都会不稳固;事业

的基础从一开始就要扎牢打好。

2.就像唱歌跟着节拍唱一样,如果一张嘴节拍就唱错了,后面的曲子也很难唱好,人生的

曲子从一开始就要唱好

试题分析:不同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的基本方法是找出被仿句子的句式特

征,运用被仿句式造句。如果要求与被仿句子构成排比或其他意义相关的一段话,则要注

意仿句与被仿句之间的意义联系。此题只要求用基本相同的结构和一致的修辞手法另写一

个句子,所以不必考虑意义关联。被仿句式特征是:就像(喻体)一样,如果

,;结论(本体)。

10.下面是为父亲举办个人书画展的杨先生给某知名书画家写的一份邀请函的正文内容,

其中有五处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并加以修改。(5分)

明日请您屈驾到府上一坐,令尊珍藏的墨宝将悉数展出,届时还请您抛砖引玉、不吝赐

教。明早七点请您务必在家恭候,我们将有专车迎接。真诚期待您的光临!

参考答案:

“府上”一寒舍,“令尊”-一家父,“抛砖引玉”--批评指正(或发表高见或删掉),务

必删掉,恭候-一等候。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表达运用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词语的适用场所或

对象,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作答。例如,“为父亲举办个人书画展的杨先生给某知名书画

家写的一份邀请函的正文内容”,故说到自己的时候应使用谦辞,说到对方应使用敬辞。

“明日请您屈驾到府上一坐”,此处是说自己家,故不能使用“府上”,因为府上是敬

辞;“令尊珍藏的墨宝将悉数展出”,此处是说自己的父亲,而‘'令尊”是指对方的父

亲;“届时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