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遵义市红花岗区2023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卷同学你好!答题前请认真阅读以下内容:1.全卷共8页,共24小题,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考试形式为闭卷。2.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视为无效。一、书写水平(5分)请规范、端正、整洁地使用楷体字答题,此题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5分)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春天已悄然而至,百花次第开放,花枝招展。当春风甩出一声清亮的呼号,春耕开始了,这是jiānmò①寡言的农家人对土地的一次盛大的抒情。扶犁而耕,播种收获,激动的心情油然而生。农家人一直是孜孜不倦的求学者,在土地的深耕细作中认识世界。如今,春耕已经成了一枚文化符号,一种希望与喜悦在春天的隐喻。那一幅田园风光的素描在每一年春回大地的时候都yùnniàng②着勃发的灵感,等待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前去耕耘。于是,每一年,我们都将收获更美好的生活。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上的词语。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悄然 B.花枝招展 C.油然而生 D.孜孜不倦【答案】1.①缄默②酝酿2.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缄默,jiānmò,闭口不言。酝酿,yùnniàng,本意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2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运用。A.悄然:忧愁的样子;形容寂静无声。句中形容春天的到来寂静无声,符合语境;B.花枝招展:形容女性打扮得十分艳丽。句中形容花朵,适用对象有误;C.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句中形容播种收获的激动心情自然产生,符合语境;D.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刻苦不知疲倦,形容勤勉不懈怠的一种状态。句中形容农家人的勤劳,符合语境;故选B。3.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的内容。①_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②荡胸生曾云,________。(杜甫《望岳》)③争渡,争渡,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④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⑤得志,________。(《孟子∙富贵不能淫》)⑥它没有________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茅盾《白杨礼赞》)⑦《钱塘湖春行》中,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内心喜悦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⑧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描绘了山川之美,“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境界清新。【答案】①晴空一鹤排云上②决眦入归鸟③惊起一滩鸥鹭④瀚海阑干百丈冰⑤与民由之⑥婆娑⑦最爱湖东行不足⑧绿杨阴里白沙堤⑨高峰入云⑩清流见底【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注意“鹤”“眦”“鸥鹭”“瀚”“阑”“由”“娑”“阴”“堤”“峰”“底”等字的正确书写。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词始于唐,盛于宋。其句式参差多变,又称“长短句”。词上承于诗,也称“诗余”,有固定曲调,韵位因调而异。B.新闻特写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件的某一横剖面,着重刻画精彩瞬间,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C.谷雨,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立夏,夏天开始的标志;秋分,昼夜均而寒暑平;冬至则意味着冬天正式结束,又迎来新一年的轮回。D.冰心创作的散文诗《荷叶∙母亲》赞颂了伟大的母爱。该诗情感细腻,语言清新雅致,风格与泰戈尔的作品有相似之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C.冬至日是每年公历12月22号或23号之间,它代表着冬天的正式来临。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选项中“冬至则意味着冬天正式结束,又迎来新一年的轮回”有误;故选C。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一)整本书阅读(5分)5.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很多出身卑微却心地善良、有情有义的小人物形象,下列不属于这类人物形象的一项是()A.《水浒传》曹正 B.《儒林外史》匡超人C.《骆驼祥子》高妈 D.《海底两万里》康塞尔【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的识记。A.《水浒传》中的曹正是世代屠户出身,人称操刀鬼。他曾拜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为师,后因做生意赔光本钱而入赘,开了一家酒店。他帮助杨志和鲁智深想出计策打下二龙山,杀死邓龙,使得鲁智深与杨志成为山寨之主,而曹正却辞别二人,依旧回山下经营酒店。从中可以看出其虽出身卑微,却有情有义;B.《儒林外史》中的匡超人出场时是一个落魄穷苦的青年,淳朴善良。后来渐渐被污浊社会腐蚀,变得自私冷酷。不属于题干中“出身卑微却心地善良、有情有义的小人物形象”;C.《骆驼祥子》中的高妈是一个比一般男子还有新路与能力的女佣,她可以很和气,也可以很毒辣,然而她对祥子却是善意的,还帮祥子出了三个理财的方法。从中可以看出其虽为女佣,却心地善良;D.《海底两万里》中的康赛尔是阿龙纳斯教授的仆人,生性沉稳,从不大惊小怪。他精通分类理论,遇到什么总是认认真真或者说一本正经地把它们分类。同时他也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当阿龙纳斯教授被抛到海里,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候,康塞尔跳到海里陪他一起游,直至获救;当鹦鹉螺号碰到冰山无法换气时,康塞尔把仅剩的一点氧气留给主人。所以说康赛尔是一个出身卑微却心地善良、有情有义的小人物;故选B。6.《西游记》写了孙悟空三次离开唐僧时的不同表现,你能说说孙悟空在三去三回中的成长变化吗?【答案】经过三去三回,孙悟空从最初的暴躁、叛逆逐渐变化到稳重、镇定。相关情节:孙悟空三去三回,第一次是悟空拜唐僧为师,由于他杀了六个强盗,唐僧因此责怪他,悟空气之下离开了他,前往东海龙宫。悟空看到龙宫墙上有一幅拜师画,想到自己拜师的经过以及师傅对自己的好,便回去了。第二次是三打白骨精时,悟空打死了白骨精,由于猪八戒撺掇唐僧说悟空害死的是好人,于是被唐僧逐走。唐僧被妖怪诬陷是虎精,后来白龙马让八戒找悟空回来救师父,悟空救了师父正要走,这时唐僧已明白三打白骨精时误会了悟空,于是留了下来。第三次是“真假美猴王”那一回,悟空打死了几个强盗,被唐僧逐走,后来六耳猕猴假扮悟空攻击唐僧,最后被如来识破。经过三去三回,悟空的性格发生了变化,一开始受到误会是不由分说地离队,后来第三回中,遇到误会没有二话不说生气地离开,而是找菩萨解决,说明他的性格已经逐渐变得稳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人物的分析。解答此题,需结合孙悟空三去三回的具体内容分析其成长变化。第一次:因打死六个强盗被唐僧絮叨而负气离开。伤人性命却不受教诲,闻指责就发怒、不遂意就出走,表明孙悟空行为莽撞、冲动,佛心未定,还需教诲。而孙悟空离开后到东海龙宫看到墙上的拜师图,想到自己拜师的经历及师傅的好,主动回去,从中可以看出他知道反思自我;第二次:因三打白骨精,被唐僧写下贬书驱逐离开。打死妖魔却被错怪逐走,满心委屈却不得不离开,表明孙悟空虽征途艰险但忠诚护师,虽屡遭惩处却丕忘师恩。孙悟空打死白骨精后,唐僧赶他走,孙悟空向师父下拜告别,嘱咐沙师弟,止不住流泪,表现了孙悟空重师徒之情。与第一次离队的表现相比,孙悟空由任性急躁变得成熟稳重,说明他成长了。后来唐僧被妖怪诬陷为虎精,白龙马让八戒找回孙悟空,他救下唐僧后就想离开,当唐僧说出误会了悟空三打白骨精后才留下。说明他虽受委屈,但依旧选择保护师傅,完成使命,更显稳重;第三次:孙悟空打死了一群草寇,唐僧赶他走,孙悟空苦求不成,离开后又回来向师父求饶,被拒后,向观音菩萨求助。与第一次离队的表现相比,孙悟空能理性地处理问题,说明他成长了。而后来又遇到六耳猕猴假扮其身份,他愤而归队,与假悟空打到如来处才顺利识破,回到取经队伍中。在这三次去回中,明显可以看出孙悟空性格变得更加稳重,从第一次不由分说地离队,到后来忍得住委屈,再到后来主动找菩萨解决问题,孙悟空每一次离开都在成长。据此总结作答即可。(二)现代文阅读(28分)破冰迎春归乔忠延①立春时节,黄河湾。②风在刮,冰在响。随着冰面的破裂,粗犷的吼声喷薄而出:春天醒来吧——冰面的窟窿越破越大,吼声越来越高:③春天门开啦!春天回家吧!④破冰,破冰!一群腰粗膀圆的彪形大汉,持钢钎,舞棍棒,砸的砸,撬的撬,化作一幅碎裂黄河坚冰的雄浑画作。看一眼,就像是一碗火辣辣的酒咕咚咚下肚,滚烫了脸膛也滚烫了胸口,只想甩掉帽子,扔下棉袄,扎进破冰的人群中干他个满身大汗!⑤这是何处?⑥你一定听说过鹳雀楼吧。“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在此地,更上一层楼,朝西南眺望,夏日的滚滚波涛不见了,黄河不黄了,变白了,白得像落下九天的银河。黄河就在那个西南角里拐了个弯,朝大海蜿蜒而去。目光锁定河湾的边沿,那里的袅袅炊烟定会缭绕进你的眼眶。炊烟生根的地方,镶嵌着一个偏远得似乎可以忽略的村落。但当您了解了这里,从此想忽略也难了。⑦春江水暖鸭先知,黄河水暖草先绿。紧靠黄河的村落,乡亲们早早就看到了鲜嫩的绿草。别看这春色不多彩,不纷纭,没有花开时的五颜六色,仅仅只是一色翠绿,却让人爱得像是抱着襁褓里的婴儿,一刻也放不下。或许正是因为这份纯真的爱心,尽管此处的春色来得比别处早,可乡亲们总嫌迟,早早就想冰消雪融,将漫长冬天里被严寒覆盖的生机解放出来。⑧是啊,春天一到,雪化了,冰消了,冻土如铁的大地松软了。不待百花竞艳,就可以赶着黄牛犁地播种了。撒下的是种子,收获的是粮食,是棉花,是囤里粮冒尖,是身上衣服暖,是一家人欢乐的笑颜。无数个冬夜里的美梦,早就与春天交融在一起了:地已耕好,肥已施足,种子躺在里面舒服得使劲往上长,长得小麦金黄金黄,长得棉花雪白雪白,长得豆角好长好长,长得西瓜好甜好甜……这哪是做梦,分明是农家在早早谋划春天、构思春天。一年之计在于春,早筹措,早动手,把一冬天积蓄在血脉里、骨骼中的劲头释放出来,才会有好光景、好日子。人勤春早,这是祖祖辈辈的信条。那不仅是书页里记载的文字,更是黄河湾里令人陡生豪情的生动场景——⑨破冰迎春归!⑩抡起钢钎破冰,挥舞棍棒破冰,硬生生把河面覆盖的冰打破,戳开一个大窟窿。看吧,冰下奔腾着滚滚激流,翻卷着腾腾热浪。那激流,那热浪,恰似春潮扑面而来。⑪突然,有人俯下身去,背起撬开的冰块,跑上岸去,边跑边喊:河冰破开了——⑫有人紧跟着效仿,不过他那举止更威猛,甩掉棉袄,光着膀子,背起冰块,跑往村里,边跑边喊:春天来到了——⑬光着脊梁的人们,背冰迅跑,竞相结队,呐喊声形成黄河岸边的第一波春潮。春潮震荡了村庄,惊动了暖屋里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簇拥着跑到了村巷,看着光脊背冰的汉子,禁不住喝彩叫好。孩童们更是蹦蹦跳跳,手舞足蹈。几位年迈的长者,激动地竖着拇指连声夸道:背冰!亮膘!⑭背冰!亮膘!⑮破冰年年干,背冰代代传,春潮岁岁涌,相沿成习,早已成为这里极具魅力的迎春风俗。如今,这风俗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在申报项目的这一年,那口口相传多少代的话语需要凝结在纸面。“背冰”好写,“亮膘”则有不同见解。有人写“亮膘”,有人写“亮彪”。不同写法的人,后来握手言和,二者共存。⑯岁月更迭,日新月异。如今这背冰非遗,更具时代风采。你看,他们来了——⑰一个个光脊梁的黄河汉,黄帻巾,绿短裤,背着红绸带拴牢的雪白冰块,好彪悍,好威武。最威武的当数背冰阵前的领头旗,莫说那旗有多长、有多宽,单说旗杆,那是一根撑顶瓦房的立柱,粗如木桶,重达百斤。若不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杰,哪个扛得起这稀世罕见的旗帜?只见阵前旗一摆,霹雳轰鸣,震耳欲聋,声浪直冲云霄。哈呀,背冰汉手中的锣鼓敲响了,这排山倒海之势,飞扬出石破天惊的豪气!⑱破冰迎春归,人勤春来早,黄河湾早早翻滚起春天的大潮。这汹涌澎湃的春潮,来自中华古老的优秀传统,也寄托着我们新的希冀。(选自《人民日报》)7.在朗诵会上,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诵了本文描写破冰场面的段落。下列对段落的朗诵处理不恰当的一项是()破冰,破冰!一群腰粗膀圆的彪形大汉,持钢钎,舞棍棒,砸的砸,撬的撬,化作一幅碎裂黄河坚冰的雄浑画作。看一眼,就像是一碗火辣辣的酒咕咚咚下肚,滚烫了脸膛也滚烫了胸口,只想甩掉帽子,扔下棉袄,扎进破冰的人群中干他个满身大汗!A.“破冰,破冰!”一词重复出现,要读出当地人对破冰的期待,对春天到来的喜悦。B.“持”“舞”“砸”“撬”等动词要读得铿锵有力,读出破冰场面的雄壮豪迈。C.“看一眼”朗读时声音要延续,用迟疑语气读出当地人想参加破冰又不敢下水的心理。D.全段感情基调是慷慨激昂的,用饱含深情的语调读出黄河岸边的村落迎春的生动场景。8.“有人写‘亮膘’,有人写‘亮彪’。不同写法的人,后来握手言和,二者共存。”请你说说“二者共存”的原因。9.在作者笔下,这个地处黄河沿岸的村落具有哪些魅力让人难以忽略?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10.地域文化与当地人民的生活密切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当地人的精神风貌。请结合本文内容,联系你所了解的地域文化,谈谈你的理解。【答案】7.C8.“亮膘”是指亮出健壮肢体,“亮彪”是指亮出彪悍胆魄。两种写法都表现出破冰背冰汉子的特点,并不冲突。9.①村落的景色很美;②破冰背冰的场面壮阔豪放,让人震撼。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④村民质朴、热情,为美好生活奋斗的朝气吸引人。10.破冰背冰的习俗为黄河沿岸的村民奠定下积极昂扬的生命底色。信天游流行于陕北,曲调高亢,节奏自由,抒情性强,表现了当地百姓自由、热情、奔放、豪迈的特点。或安塞腰鼓热情、豪放,代表了西北高原人的蓬勃生命力。【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朗读节奏。C.有误,“看一眼”朗读时声音应该短促有力,用坚定的语气读出当地人破冰时的热火朝天,激情昂扬;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亮膘”是指的亮出男人强壮的上身,结合第⑫段“不过他那举止更威猛,甩掉棉袄,光着膀子”可知,这个词语是称赞背冰的汉子健壮的身体;“亮彪”是指精神彪悍,充满阳刚气魄,结合第⑰段“一个个光脊梁的黄河汉,黄帻巾,绿短裤,背着红绸带拴牢的雪白冰块,好彪悍,好威武”可知,这个词语则是夸赞背冰的汉子彪悍的气魄;这两个词语分别是从外在和内在两方面称赞背冰汉子的阳刚之美,并不冲突,因此可以共存。【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结合第⑥段“就在此地,更上一层楼,朝西南眺望,夏日的滚滚波涛不见了,黄河不黄了,变白了,白得像落下九天的银河。黄河就在那个西南角里拐了个弯,朝大海蜿蜒而去。目光锁定河湾的边沿,那里的袅袅炊烟定会缭绕进你的眼眶。炊烟生根的地方,镶嵌着一个偏远得似乎可以忽略的村落”和第⑦段“紧靠黄河的村落,乡亲们早早就看到了鲜嫩的绿草。别看这春色不多彩,不纷纭,没有花开时的五颜六色,仅仅只是一色翠绿,却让人爱得像是抱着襁褓里的婴儿”可知此处①紧邻黄河,景色优美;结合第④段“破冰,破冰!一群腰粗膀圆的彪形大汉,持钢钎,舞棍棒,砸的砸,撬的撬,化作一幅碎裂黄河坚冰的雄浑画作。看一眼,就像是一碗火辣辣的酒咕咚咚下肚,滚烫了脸膛也滚烫了胸口,只想甩掉帽子,扔下棉袄,扎进破冰的人群中干他个满身大汗”和第⑩段“抡起钢钎破冰,挥舞棍棒破冰,硬生生把河面覆盖的冰打破,戳开一个大窟窿。看吧,冰下奔腾着滚滚激流,翻卷着腾腾热浪。那激流,那热浪,恰似春潮扑面而来”以及第⑬段“光着脊梁的人们,背冰迅跑,竞相结队,呐喊声形成黄河岸边的第一波春潮。春潮震荡了村庄,惊动了暖屋里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簇拥着跑到了村巷,看着光脊背冰的汉子,禁不住喝彩叫好。孩童们更是蹦蹦跳跳,手舞足蹈。几位年迈的长者,激动地竖着拇指连声夸道:背冰!亮膘”可概括为:②破冰背冰的场面壮阔豪放,让人震撼;结合第⑮段“破冰年年干,背冰代代传,春潮岁岁涌,相沿成习,早已成为这里极具魅力的迎春风俗。如今,这风俗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概括为: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结合第⑧段“春天一到,雪化了,冰消了,冻土如铁的大地松软了。不待百花竞艳,就可以赶着黄牛犁地播种了。撒下的是种子,收获的是粮食,是棉花,是囤里粮冒尖,是身上衣服暖,是一家人欢乐的笑颜。无数个冬夜里的美梦,早就与春天交融在一起了:地已耕好,肥已施足,种子躺在里面舒服得使劲往上长,长得小麦金黄金黄,长得棉花雪白雪白,长得豆角好长好长,长得西瓜好甜好甜……这哪是做梦,分明是农家在早早谋划春天、构思春天。一年之计在于春,早筹措,早动手,把一冬天积蓄在血脉里、骨骼中的劲头释放出来,才会有好光景、好日子。人勤春早,这是祖祖辈辈的信条”可概括为:④村民质朴、热情,为美好生活奋斗的朝气吸引人【10题详解】本题考查拓展延伸。开放性试题,先理解本文所体现的地域文化,再联系学习生活积累,举出其他地域文化的例子,要有思想深度,有感染力。本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黄河沿岸破冰背冰的习俗,正如文中所说“破冰年年干,背冰代代传,春潮岁岁涌,相沿成习”,这一风俗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生命的热爱,给人以积极昂扬向上之感;示例:广东醒狮入选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市是南狮的发源地,被誉为“狮艺之乡”,舞狮技艺精湛,形神具备,象征驱邪避鬼,红红火火,预示带来好运,更能体现人们的勤劳勇敢,而且能唤起海外华侨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齐鲁文化是黄河与泰山既冲撞又结合的产物,两度繁荣,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且通过孔子完成转型,承上启下地联为一系,构成中华古代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揭秘中国近5000年气候变迁——竺可桢曲线邵鹏程①一个简单的数学坐标、一条弯曲起伏的温度曲线,串起了中国近5000年的气候变化,这就是著名的竺可桢曲线。它将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朝代更替与气候变化巧妙地衔接起来,是最早对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定量分析成果。②竺可桢先生是科学救国和科教兴国的先行者,是我国科研工作者前行的旗帜,他秉承着“求是”精神,严谨周密,不计利害,为国家奉献了所有学识与心血。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他用数十年时间,查阅了《礼记》《诗经》《左传》《吕氏春秋》《史记》《齐民要术》等大量的历史文献,相继发表了一系列探索历史气候演变规律的文章,将中国近5000年气温变化制成了一张清晰、简明的曲线图——竺可桢曲线。几十年后,外国科学家通过研究格陵兰岛原始冰川样本中的含氧量,得到了格陵兰岛气温升降图,即格陵兰岛曲线。令人震惊的是,远隔万里的两项研究,得出的曲线竟然高度重合,足以说明古代气候变动是全球性的。当代研究人员通过寻找古气候的“蛛丝马迹”,古为今用,可以掌握和揭示气候变化的规律。③竺可桢说过:“一个地方的气候变化,一定会影响植物和动物种类,只是植物结构比较脆弱,所以较难保存;但另一方面,植物不像动物能移动,因而作气候变化的标志或比动物化石更为有效。”让我们以西安为例,来了解中国古代的气候变化。④陕西省西安市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0.5摄氏度。而西安浐河东岸的半坡遗址(新石器时代),却发掘出獐、竹鼠等亚热带动物骨骼化石。⑤梅树和竹子都是主要生长在亚热带的植物。周朝建立时,国都设在西安附近的镐京(位于黄河流域),当时,官方文件先记载于青铜器上,后写于竹简上,竹类在黄河流域广泛生长。⑥春秋时期,竹子和梅树成为了《左传》和《诗经》中的“常客”。在《诗经·秦风》中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的诗句,意为:终南山上有什么?有坚硬的山楸和艳丽的野梅。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部,现在那里无论是野生的还是人工种植的梅树都已经没有了。⑦汉代的司马迁在《史记·货殖传》中描写了当时作物的地理分布:“蜀汉江陵千树橘,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渭川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经西安。⑧而到了南宋,竹子因为气候原因无法生长,竹监司被取消了(当时管理竹园的机构)。到了元朝初期,竹监司又重新被设立。⑨除了利用历史文献中关于气候变化的记载之外,还有许多研究古气候的方法。⑩可以通过分析古生物化石来研究气候变迁。每种生物适宜生长的环境有所不同(例如,有些适宜在温暖潮湿的地方生长、有些适宜在干旱的地方生长),它们的生存范围、分布区域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可以作为古气候研究的极好证据。⑪也可通过对不同地点和不同时期地层沉积相(沉积物的生成环境、生成条件和其特征的总和)变化的研究来推测沉积环境,并与现代的气候条件比较。例如,可以通过分析黄土中粉尘颗粒的大小,来确定当时的风速和气候干燥程度。⑫还可以通过对岩石、矿物的分析研究来确定古气候的变化。例如,如果地层中有煤层,就可推断当时气候湿润;如果有珊瑚化石,当时可能为热带海洋气候。⑬有的科学家利用冰芯具有保真性强(低温环境)、信息量大、分辨率高、时间尺度长的特点,根据同位素含量来推算古代温度。例如氧同位素分析法,氧-16比较轻,水中含量高说明气候寒冷;氧-18比较重,水中含量高说明气候温暖。⑭竺可桢曲线将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朝代更替与气候变化巧妙地衔接起来,更加凸显出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连绵赓续。(选自《知识就是力量》)11.文中没有提到的研究古气候的方法是()A.历史文献研究法 B.地质学方法 C.生物学方法 D.气候预测法12.请结合文章分析下列语段能否作为本文的补充材料。【材料】河南省简称“豫”,仿佛一个人牵了一头大象。这也印证了,在3000多年前,这种热带、亚热带典型的大型动物,曾在河南“常驻”。13.下图是对中国西安古气候温度波动情况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14.有同学认为现代人研究古气候没有多大意义,作为学生阅读这篇文章也很没意思。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答案】11.D12.可作为本文的补充材料,从动物的角度出发,说明古代中国的气候变化。13.C14.不赞同。①领先西方学者的气候研究,展现我国的科研实力。②古为今用,当代研究人员可以掌握和揭示气候变化的规律。③为研究我国朝代更替提供了科学依据。④竺可桢先生的科研精神值得我们学习。⑤激发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解析】【11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A.正确,从第②段中“他用数十年时间,查阅了《礼记》《诗经》《左传》《吕氏春秋》《史记》《齐民要术》等大量的历史文献,相继发表了一系列探索历史气候演变规律的文章”可以概括出“历史文献研究法”;B.正确,从第⑪段中“也可通过对不同地点和不同时期地层沉积相(沉积物的生成环境、生成条件和其特征的总和)变化的研究来推测沉积环境,并与现代的气候条件比较”,第⑫段中“还可以通过对岩石、矿物的分析研究来确定古气候的变化”可以概括出“地质学方法”;C.正确,从第⑩段中“可以通过分析古生物化石来研究气候变迁”可以概括出“生物学方法”;D.错误,全文并没有相关文字提到“气候预测法”;故选D。【12题详解】此题考查材料的理解与运用。从材料中“这也印证了,在3000多年前,这种热带、亚热带典型的大型动物,曾在河南‘常驻’”的可知,这则材料意在说明3000多年前的河南,气候比现在还要温暖、潮湿,这是从动物的角度来研究古代的气候变化,所以这个语段可以作为本文的补充材料。【13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以及图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有误,根据第⑤段中“梅树和竹子都是主要生长在亚热带的植物”,第⑥段中“在《诗经•秦风》中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的诗句,意为:终南山上有什么?有坚硬的山楸和艳丽的野梅”可知,春秋时期气候温暖,并非“冷”;故选C。【1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作答时,首先明确自己的态度:不赞同,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如:从第②段中“将中国近5000年气温变化制成了一张清晰、简明的曲线图——竺可桢曲线。几十年后,外国科学家通过研究格陵兰岛原始冰川样本中的含氧量,得到了格陵兰岛气温升降图,即格陵兰岛曲线。令人震惊的是,远隔万里的两项研究,得出的曲线竟然高度重合”可知,我国对于古代气候的研究,早于西方的科学家,这让我们感到自豪;从第②段中“当代研究人员通过寻找古气候的‘蛛丝马迹’,古为今用,可以掌握和揭示气候变化的规律”可知,当代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古代气候的相关知识,掌握现代气候变化的规律;从第⑭段中的“竺可桢曲线将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朝代更替与气候变化巧妙地衔接起来,更加凸显出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连绵赓续”可知,竺可桢曲线有助于研究我国朝代更替;从第②段中“竺可桢先生是科学救国和科教兴国的先行者,是我国科研工作者前行的旗帜,他秉承着‘求是’精神,严谨周密,不计利害,为国家奉献了所有学识与心血”可知,竺可桢先生的“求是”精神和严谨态度,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古气候有助于培养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信心。(三)古代诗文阅读(17分)种莲冯汝弼余性有濂溪①之癖,尝植莲于东园小池,时二月水寒,仆夫②以足踏藕入淤泥中,后数日,悉浮水面成朽质矣。明年春,则命爬掘淤泥,植根生土。先是池中畜鱼,正是荷苗出水,辄为啮断,池中积石为岛,水环四面。又明年,则命植根北面,东西断以帘,春暖鱼行,辄复跃入帘中,啮尽无余矣。又明年,则命筑土成堤,东西断流。由是鱼不得复入。荷苗无恙,始见青钱③贴水,继而翠盖擎珠,终则红妆烂然,清香袭人,可彻肌骨。举酒临风,真若水宫仙子,含馨佩芳,争妍竞秀④,环侍左右也。或曰:“子种莲三年无成,而卒享其成,何也?”余曰:“天下之事,阻于难而废于久,无志故也。不阻不废,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岂直莲哉?”【注释】①濂溪: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②仆夫:仆人。③青钱:色绿而形圆之物,指荷叶。④含馨佩芳,争妍竞秀:戴着鲜花,香气缭统,竞相逞美。15.文章叙述了作者种莲的过程,下列选项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A.第一次种莲,仆人将藕踩进淤泥几日后,藕浮出水面腐烂。B.第二次种莲,挖掉淤泥,把藕种到土中。荷苗被池中鱼咬断C.第三次在水池北面种莲。鱼又跳进帘中,咬断帘子,咬尽荷苗。D.第四次种莲,用土筑堤,截断水流,鱼不能进入,荷苗无恙16.本文与周敦颐的《爱莲说》都以“莲”为载体,但写作目的不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17.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悉浮水面成朽质矣悉如外人(《桃花源记》)B.命筑土成堤父命之(《富贵不能淫》)C而卒享其成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D.环侍左右也环而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答案】15.C16.《种莲》借种莲说明了不因事情困难、时间流逝而荒废自己的志向,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爱莲说》通过对莲花形象和品质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世态的厌恶。17.B【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C.根据“又明年,则命植根北面,东西断以帘,春暖鱼行,辄复跃入帘中,啮尽无余矣”可知,第三次时,作者让人把藕种到池的北面,东西用帘隔断开。春天暖和了,鱼自由游动,就又跳入帘中,把荷苗全部咬断,没有剩余了。选项中“鱼又跳进帘中,咬断帘子”理解有误;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写作目的对比分析。根据文章“天下之事,阻于难而废于久,无志故也。不阻不废,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岂直莲哉?”可知,作者借自己四次种莲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是为了说明不因事情困难、时间流逝而荒废自己的志向,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根据《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知,作者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美德进行描写,以花喻人,通过对莲花形象和品质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同时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表现了对官场黑暗的厌恶,以及对追名逐利世态的鄙夷。据此总结作答即可。【17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都是“全,都”的意思;B.差使,命令/训导;C.都是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只是;D.都是“围绕,包围”的意思;故选B。【点睛】参考译文:我生性有周敦颐的癖好,曾经在东园小池内种植莲花。当时正值二月水凉,仆人用脚把藕踩进淤泥中,过了些日子,(那些藕)都浮出水面腐烂掉了。第二年的春天,就让人挖掉淤泥,(把)藕根种到生土中。先在池中养鱼,当时正是荷苗长出水的时候,就被鱼咬断了,小池中石头堆积成为小岛,清水四面环绕。又到了第二年,就让人把藕种到池的北面,东西用帘隔断开。春天暖和了,鱼自由游动,就又跳入帘中,把荷苗全部咬断,没有剩余了。又到了第二年,让人用土筑成堤岸,东西隔断,水流不过去,所以鱼不能再次进入了。荷苗没事,才看见荷叶贴着水面,不久形如翠盖托着珍珠,最后就(呈现)红色艳妆、光彩灿烂的样子,香气袭人,可以透过肌骨。端起酒杯迎着风,真好像水宫仙子,戴着鲜花,香气缭绕,竞相逞美,环绕侍奉在我的身边啊。有的人说:“你种莲三年都没有成功,但是最终成功并享受到莲的成果,这是为什么呢?”我说:“天下的事情,被困难阻碍的时间久了就荒废了,是没有志向的缘故啊。不因困难而被阻碍,不因时间流逝而荒废,天下就没有不能做的事情了,难道只有种莲吗?”望江南•超然台作①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②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③。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释】①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当时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②壕:护城河。③咨嗟:叹息、慨叹。18.下面选项中,诗歌内容没有涉及的一项是()A.觥筹交错 B.暮春景色 C.节日习俗 D.登临远眺19.本词和《江城子•密州出猎》都是苏轼密州任上的词作。这两首词作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样吗?请试着分析。【答案】18.A19.《望江南•超然台作》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和超然达观的心态。《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了词人渴求重用、报效朝廷的感情。【解析】【18题详解】考查诗歌内容理解。“春未老,风细柳斜斜”意为: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描绘了美丽的暮春景色;“试上超然台上看”意为: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描写词人登高远眺;“寒食后”“且将新火试新茶”点明寒食节后,词人的生活状态,“新火”指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江城子·密州出猎》体现了豪放的风格。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写出了出猎场面的雄壮;“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写作者要酬答满城百姓随同打猎,自比孙权,体现“少年狂”;“鬓微霜,又何妨”表现了作者不服老的豪情壮志。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望江南·超然台作》中“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这两句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苦,是婉约风格的体现。“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表达出作者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是豪放的体现。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贵州花灯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其中,思南的土家花灯在2006年6月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某校为了弘扬地方文化,展现花灯戏的魅力,举办了花灯戏宣传文化周系列活动。20.下面是校团委邀请贵州花灯领路人邵志庆老师的邀请函,序号①-⑥的内容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并修改。邀请函尊敬的邵老师:您好!①为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②激发同学们了解花灯戏,③引导他们从花灯戏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④我校拟于4月25日14时,⑤在学校报告厅举办以《了解地方文化,走进贵州花灯戏》为主题的文化分享活动,⑥诚邀您莅临指导!校团委2023年4月23日第____句,修改为:_______________第____句,修改为:_______________21.学校记者站的小记者采访了贵州花灯领路人邵志庆老师,请根据下面内容推断小记者提出的两个采访问题。注意问题要有针对性,语言得体。小记者:“①______________”邵老师:“贵州花灯戏载歌载舞、形式活泼,每逢婚丧嫁娶及年节庆典,不论城镇乡村,都要演灯、观灯。成为贵州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参与人数最多、涉及人群最广的文化娱乐形式,还是整合村与村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节令之间关系最有效、最重要的文化形态,也是偏远地区的群众接受人伦道德启蒙,普及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小记者:“②_______________”邵老师:“要想把花灯戏传承并发展下去,需要在音乐、语言、舞蹈等方面进行革新,使其在保留特点的前提下符合大众审美。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大众了解熟悉花灯艺术。”22.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花灯戏起初的表演形式是花灯歌舞,多为二人转,后到三人转,再到多人转。②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调北征南”的贵州花灯戏由闹灯习俗演变为舞台表演。③花灯戏主要流行于重庆秀山及渝、湘、黔周边毗邻地区。④龙里太平花灯戏让这一古老民间戏剧艺术形式得以展示和传承。⑤其中龙里太平花灯戏在当地政府的保护与支持下,已传承发展出“生旦净丑”剧唱、台上台下互动表演等多种表演形式。A.①③②⑤④ B.①②③⑤④C.③②①④⑤ D.③②①⑤④【答案】20.①②②激发同学们了解花灯戏热情,③⑤④在学校报告厅举办以“了解地方文化,走进贵州花灯戏”为主题的文化分享活动,21.①示例:您认为贵州花灯戏具有哪些文化价值?②示例:您认为应该如何发展花灯戏?22.D【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第②句:缺少宾语,应在“花灯戏”后加上“的热情”;第⑤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主题活动标题要用引号,不能用用书名号,应将“《了解地方文化,走进贵州花灯戏》”改为:“了解地方文化,走进贵州花灯戏”。【21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题干要求结合邵老师回答的内容推断记者的采访问题。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语言要得体,要有针对性。第①空:结合“成为贵州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还是整合村与村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节令之间关系最有效、最重要的文化形态,也是偏远地区的群众接受人伦道德启蒙,普及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可知邵老师主要是从贵州花灯的重要价值来回答的,故可以从这方面来提问。示例:邵老师,您能给我们讲讲贵州花灯有哪些重要的价值吗?第②空:结合“要想把花灯戏传承并发展下去”可知邵老师是从贵州花灯如何得到更好的发展提出看法,可以从这方面提问。示例:那您认为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将贵州花灯发展下去呢?【22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式的衔接与排序。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同时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关联词,要求句子衔接自然,语句通顺,排列完后可以多读几遍,结合语感,以求排列无误。通读完所给的五句话可知,这段话的中心对象是“花灯戏”,并且着重介绍了“龙里太平花灯戏”。按照总分总的结构,首先介绍了花灯戏表演流行的区域,即“花灯戏主要流行于重庆秀山及渝、湘、黔周边毗邻地区”,故第一句应是③;接着介绍花灯戏表演的历史发展,接着是“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调北征南’的贵州花灯戏由闹灯习俗演变为舞台表演”,故第二句是②;然后介绍花灯戏的一般表演形式,即“花灯戏起初的表演形式是花灯歌舞,多为二人转,后到三人转,再到多人转”,故第三句是①;然后重点介绍花灯戏中的“龙里太平花灯戏”的表演形式,故第四句是⑤;最后是总结全文,写龙里太平花灯的作用和意义。故第五句是④;综上可知,正确的语序是:③②①⑤④;故选D。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
- 2025新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下单词默写单
- 北海2024年01版小学6年级上册英语第6单元测验卷
- 2024年洗煤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紧密纺精梳棉纱制备技术规范》
- Python程序设计实践- 习题及答案 ch02 问题求解与计算思维
- 组织部工作总结15篇
- 读书交流会专题讨论发言稿
- 广西景点导游词1000字(14篇)
- 小学道德与法治研修活动方案
- 五下音乐《瑶族舞曲(简谱、五线谱)》课件
- 混凝土结构课程课程设计
- 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章程
- 2024年北京市中考化学试卷(附答案)(附参考答案)
- 运用PDCA缩短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急诊停留时间
- 预防深静脉血栓措施落实率品管圈
- 2024年新大象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 2024-2025学年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期中模拟测试卷
- 2024-2030年中国GIS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中国工艺美术史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