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亲近世界拉近距离(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亲近世界拉近距离(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亲近世界拉近距离(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亲近世界拉近距离(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亲近世界拉近距离(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亲近世界,拉近距离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距离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且具有多种形态呈现的特点。从有距离到零距离,观念、态度、追求、行动、得失等都会融入其中。请以“零距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写作。我们和天空的距离看似很远,却因我们对天空的向往显得很近;我们和远在他乡的亲友看似很远,却因彼此的牵挂显得很近;我们和梦想的距离看似很远,却因不懈的努力显得很近……请以“既远又近的距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字数不少于800字。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为了亲近世界,了解世界,有人频频关注朋友圈,刷视频,浏览推送的新闻……而为了同样的理由,有人却默默卸载了这些软件,用脚去丈量世界。人活世上,如何拉近与世界的距离呢?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4.写作。寓言《刺猬的困境》中说,刺猬因寒冷而挤到一起取暖,又因靠得太近刺痛了对方不得不分开。最后,它们找到了一个安全距离,既不刺痛对方,又能相互取暖。这个安全距离,就是边界感。人与人相处,也存在边界感。但有的人边界感模糊,有的人边界感清晰。你认为人应该具有怎样的边界感?请你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网络上流行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从“知道”到“做到”的距离。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新时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例文:零距离走在街头,看着苍白的月光下那一地泛黄的落叶,忽而一阵寒风吹过,我打了一个寒战,缩了缩头,裹紧衣领向着家的方向跑去……“遥远的北方会不会也像我们这儿一样冷?不,肯定比这儿更冷。然而,在北方搞建筑的父亲肯定还在屋外被寒风吹着!”想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渐渐地,那个熟悉的地方映入了我的眼帘,那是我的家。我能想到,此刻母亲一定做好了晚饭,坐在桌旁边做针线活边等着我。刚踏进门槛,还是那熟悉的笑脸和亲切的话语:“快趁热吃吧!”“看,你爸出去都大半年了,大老远的,总是惦记着你,说天凉了,让你多穿些衣服,别冻着了。”母亲幸福地念叨着,“瞧,又发来一条,说天冷,让你别吃太多的凉东西。”“小艳,你要不要回一条信息给你爸呀?”说着,母亲抬起了头。我埋头不语,心里却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这么多年以来,我已经习惯了母亲的唠叨,更习惯了父亲嘘寒问暖的短信,若哪天母亲没有提起父亲的牵挂,我就会在母亲面前撅起嘴埋怨。然而,我却从没有想起向父亲问一声平安,道一声珍重。被爱零距离,回馈,却杳无踪影。此时,母亲简单的话语却让我如鲠在喉。许久,我才抬起头说:“还是你发吧,我不知道该回些什么。”“你这丫头怎么回事,每次你爸打来电话,你都不愿接,你就不会说些关心你爸的话吗?”妈妈似乎生气了,“人家的女儿整天黏着爸爸,我看你跟你爸怎么像隔座大山似的,一句话都没有。唉——”母亲唉声叹气,我的心如被针扎一般。儿时,我与父亲形影不离;渐渐地,我长大了,父女俩的交流却越来越少,就像曾经的一片森林旱成了草地,又荒成了沙漠。但我搜索枯肠也回忆不起父亲对我有什么怒色,即便面对的是女儿的冷漠,父亲的爱也从未间断过,小时候是一声声叮咛,长大后变成一条条短信。而我,面对这些充满爱的语言,似乎已习惯得近乎麻木,从未回馈些什么,更不曾对父亲表示过感谢。想到这里,我的面颊滚烫,终于,我还是发出了那条至今记忆犹新的短信:“爸,你那儿很冷吧?小心自己的胃病,注意保暖!”放下手机,我竟如释重负,感觉特别踏实。不一会儿,父亲便回了短信:“谢谢乖女儿,天再冷,爸心里也是暖的。”“爸,你那儿有没有过冬的衣裳呀,没有要买,别冻着了。”我不再吝啬言语,也不再顾及修辞。“知道,我身体好着呢!”……一条条短信在父亲和我之间不断地飞来送去,仿佛正在编织着一张大网,一张真爱的大网——它将我和父亲连到了一起。透过这张网,我似乎看到父亲正读着女儿的短信,那满是褶皱的脸上盛满了笑容……原来,指尖的一串小动作便能使遥远的距离拉近为零。我抬起头,院子里洒满清辉,一轮满月正静静地悬在天空,照着我,也照着远方的爸爸。【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全命题材料作文题。材料首先对“距离”的概念进行了阐释,既表明距离的客观实在性,又说明其形态多样的特点,并由此用“距离”引向“零距离”。而根据材料第二句话,则可知“零距离”的主体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是观念、态度、追求、行动、得失等等。总的来说,“零距离”本质上是一种心与心的融合,思想观念的一致,行动的不谋而合等等,是一种理想化的追求。而试题要求以“零距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也就是要展现主人公如何从有距离变成零距离的经历,或通过对“零距离”的所见所闻来表达自己对此的思考或感受写作时,可以对“零距离”进行横向发散思维,不是空洞地演绎“零距离”的体验或观点,而是具体到某一个侧面或某一个领域。比如,可以写与家人或友人的零距离,也可以写与弱势群体或焦点人物的零距离;可以写与有形的人或事物的零距离,也可以写与无形的思想或情感的零距离;可以写与高雅的文学或传统的零距离,也可以写与底层的市井生活或朴素民风的零距离。或者,也可以对“零距离”进行纵向推进构思。零距离不可能一下子实现,一般都是从有距离再到零距离的。因此,记叙文中应当体现出这种发展的过程。此外,文章还可以适当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把现实与回忆结合起来,使其相得益彰,让文章韵味更浓,立意更高。立意:1.用爱弥合距离。(叙述自己与父母从隔膜到“零距离”的经历)2.零距离需要真诚地亲近。(叙述自己新学期与同桌关系逐渐密切的经历)3.零距离感受历史。(叙述自己参观博物馆亲眼感受文化博大精深的经历)2.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全命题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中,“我们和天空的距离”“远在他乡的亲友”“我们和梦想的距离”都属于“远”的范畴。这个“远”,既是我们此时此刻的处境,也是客观存在的境况。而后面之所以可以变得“近”,或是因为我们有一个执着追求的心和不懈坚持的努力,或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共鸣和牵挂,而缩短了心灵的距离。所以,对于标题中“既远又近”的理解,可以是客观现实中“远”但心理距离“近”,可以是当下虽“远”但经过努力假以时日即可变“近”。而实现这“远”和“近”转换的桥梁,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比如,理想远大却可实现,而坚持是实现理想的一条捷径,真正地往前走,理想就在眼前,那些声称理想大而远的人或许只差那向前的一步就可触碰到理想的大门。试题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对此可以记叙自己为理想而努力的过程,也可以写自己与他人越走越“近”的过程。写作时,可以首先展现当下的“远”,比如,“我”有一个看似不切实际的梦想,为此旁人常嘲笑我,觉得我异想天开。但是,我却对他人的质疑置若罔闻,而是坚持自己的选择,不断努力,终于,离成功道路越来越近,甚至最终获得成功(或虽未成功但已然在望)。所以,文章开头的“远”是可以一笔带过的现状,记叙的重点在于描述自己越走越近的努力的过程。立意: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道长且阻,亦步亦趋终可抵。3.远近之间,不在现状,而在我们想不想达到。3.例文:去远离,从而接近信息技术笼幕了整个现代,网络似乎真正让“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本就是现代世界的底色,本就成为了我们接近世界的方式。离开它们的选择,似乎只能是一种远离世界的行径。但或许不然,我认为适当远离,才是走近世界最好的方式。诚然,我们欢呼许久的现代信息技术确实让我们接近了他人的生活与远方的信息,但这样的接近带来了严重的牺牲:朋友圈与社交视频,似乎让我们能够看到他人的生活与想法,却以网络的手段隔膜了真实的情感交流与感受,只有冰冷的文字图像传递着信息,却没有活生生的人站在你我眼前;新闻与搜索引擎,恍似让我们能了解世界的一切,但在快速流变的现代世界,在急需信息的现代世界,这样的技术剥夺了我们真切体悟某一现实事件的权利。比如之前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不明真相的群众将一位正常行驶的女司机推上了风口浪尖,险些丧命的她却被扣上了“始作俑者”的帽子。若不是公安当局及时发文澄清,这一盏生命之灯是否会熄灭也未可知。当所有的一切都被转录为信息呈现,真切处在世界里亲身感受的可能不复存在。我们或许看到了许多,认识了许多。但在这一认识的过程中,人的参与丧失,过程性的真切认识与深刻体会被隔膜,人由此反而远离了世界,成为了浏览世界的麻木之人。因此,退出网络,反而是一种接近的行为。所谓的退出网络,便是个体在巨大社会浪潮的冲击下积极反抗着将个体隔膜于真实之外的潮流。学会退出网络,我们拒绝了不交心的人际关系,拒绝了现成的而无需思考体悟的社会现实的答案,转而投向了生活世界的怀抱。我们在其中得以发生深刻而真实的交流,与世界真切地互动,从而摆脱了网络的桎梏,摆脱了与世界的分割,成为了世界的体验者,接近了这个世界。我们或许无法改变深陷网络,自愿隔膜的世界现状,我们或许无法寻找到同样愿意接近世界的个体,但我们仍可以自己选择退出,自己选择投入那个真实的世界。在由自己经营生活,彰显生命态度的过程中,人终于能以人的姿态,以主体的姿态,亲身感悟着世界,感悟着生命。所有的生命感受本就由自己体会,也必由自己的实践,才接近了那个真实的世界。康德穷其一生未能走出自己的家乡,他对世界的体悟却引导了后世无数颗彷徨的心灵;梭罗在人迹罕至的瓦尔登湖上驻留,方理解自身与自然。他们对于世界的体察便不源自外界信息的大量输入,而来自于信息无法阐明的生命本身。当梭罗远离世界而投身瓦尔登湖,当陶渊明远离世界而选择种豆南山,我们不会说他们真正远离了世界。当所有人都在网络世界中欢娱地高歌自己的接近,由你自己的远离,才可谓真正接近了那个真正的世界。【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展现了人们拉近世界距离的两种不同方式:有的人借用朋友圈、视频、新闻等外来助力来了解世界,从而扩大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广度;而有的人则选择用双脚去丈量世界,用双眼去亲眼看看这个世界,从而增强自己对于世界认知的真实度。由此可见,材料中引出了一个问题,借用外来渠道见解了解世界,和亲眼接触认识世界,到底哪个让人们离这个世界更远,还是更近?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朋友圈、社交视频软件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人感觉离这个世界更近。新闻推送软件、智能搜索引擎可以让我们随意搜索,更早更快地了解这个世界有什么大事发生。我们每天看朋友圈,每天使用一些软件或搜索引擎,看似离世界更近,但是,这些都是借助网络世界的,与现实世界比较,还是有些虚拟。而用双脚亲自探索世界,虽人力有限,但所行的每一步,都是我们真实所见、所闻、所触,而不是虚拟的经过加工的世界。由离世界远与近的问题导入,试题引导语中“人活世上,如何拉近与世界的距离”,是这个作文的核心问题,写作时要紧紧围绕这个来写。对此,可以认可材料中的第一种方式:比如,当我们翻看朋友圈,可以最早了解朋友的动态,哪怕这个朋友远在重洋,相隔万里;当我们使用一些社交软件时,即使远隔重洋,也可以面对面交流;当我们打开新闻搜索引擎,世界大事,尽收眼底。这样,我们距离世界就近了。而对于后者,则可考虑通过批判前者缺点来引出,如:“朋友圈”“社交视频软件”是现代人社交的主要信息平台,在这个虚拟的社交网络内,人们主要分享自己的生活片段,表达个体的切身感受。这是经他人所描绘的“世界”,难免带有“片面”“主观”的特征。“新闻推送软件”“智能搜索引擎”是现代人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这两种工具都会为了更好地提供“人性化服务”,根据用户需求过滤、选取、排列信息,然而这种推算通常基于“大数据”预选用户偏好,因而很容易使用户陷入“信息茧房”的陷阱。同时,信息世界本身还具有的虚拟、驳杂、流变、喧嚣等特征。正是这些特征,我们才要选择后者,离开虚拟世界,走向真实世界:远离网络亲近大自然、回归社会生活;远离片面的、主观的世界,关注整体的、多元的世界;远离因喧闹驳杂而浮躁焦虑的世界,靠近因平和而沉稳宁静的世界。这样一个自主取舍的行为,表现了人们对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觉知,他们意识到了个体与世界关系的异化,为了免于信息世界带来的侵占,他们尝试通过一种主动舍弃的姿态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赋予了自己消极的自由。立意:1.走向世界,咫尺能成天涯。2.借助信息手段,让天涯近在咫尺。3.可托山松寄书帛,将赴归来约。4.例文:边界感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边界感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我们都应守住边界。每个人需要有自我的边界意识,即使父母和孩子之间,也是有边界的。亲情不是占有,而是彼此尊重。父母要给孩子成长空间,让孩子学会成长与独立,不要打着爱与关心的名号干涉孩子的生活。尼采曾说:“要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父母的续集,不是子女的前传,更不是朋友的外传。”足见自我边界对框定自我的重要性,如若没有自我的边界,没有自我认定的价值观和原则,那么便如孔子口中的“乡愿”一般,成为道德之贼,无思想无立场,与烂泥无异。边界感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我们都应守住边界。人与人之间亦有边界。每个人拥有自我的边界之后,人与人之间也必定出现界线,而这样的边界往往是个人的底线,神圣不可侵犯,如国界一般。如果缺乏边界的意识,随意践踏自我与他人边界,哪怕你是皇帝,也要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否则,即使你金城千里,一样叫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粉丝追星原本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若是分寸感和边界感的缺失,便会在追星的途中迷失自己,越活越逼仄。恰如胡适所言:“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不光要守住人与人之间的边界,还要守住人与法规间的边界。走路行车要遵守法规,比如不能闯红灯、酒驾、无证驾驶……只要你越了界,自然有法律来惩罚你,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乱扔垃圾,也会触犯了规则的边界,上海已经出台了史上最严的垃圾分类处理规定;公民要依法纳税,范冰冰不依法纳税被巨额罚款;公职人员不可以公车私用,更不可以权谋私,工作日不可中午饮酒;疫情时代,人与人之间有三米的距离,倘若带着病毒乱跑,监狱的大门就向你敞开。即使网络世界也不是法外之地,也是有分寸感和边界感的,网络自由应以守法为前提。人与自然之间也是有边界的。草木荣华滋硕之时,斧斤不可入山林。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才回报以干净的水、蔚蓝的天、清新的空气;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枪响之后没有赢家,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才可以永续发展。行有所止,言有所界,边界感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我们都应守住边界。【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为叙事性材料作文题。材料讲述的是刺猬和刺猬相处时为了取暖而靠的太近使彼此受到伤害的寓言故事,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是:人与人相处应该有边界感,要与他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故事从人与人相处的角度,阐述了边界感的重要性。对于个人修养和个人成长而言,人要有“边界意识”,即“规则意识”,如在公共场合要规范言行、尊重他人;要保持人与人之间、人与法规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合理边界,在有边界的相处中,让自己和他人互惠互利,不能没有边界感,因为打破了这个边界,让彼此都受到伤害。写作时,应选择议论文体来写,在文章的开头亮明观点;可运用并列式的结构,论证做人有边界感的必要性;也可运用递进式的结构,从什么是边界感,守住什么样的边界,怎样守住边界和守住边界的益处等角度逐层深入论述;也可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透彻说理,结尾回扣论点,首尾呼应。立意:1.边界感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2.树立边界感,遵守规则。3.守好边界,健康成长。5.例文:“知道”与“做到”看到一则小故事:一个知名企业的老总应邀去某地给企业管理人员讲课。然而,听完课,有人感到有些失望,便问这位老总:“您讲的那些内容,我们大多都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老总回答:“那是因为有的人只是知道,而有的人却做到了。”知道与做到,也就是知与行的关系,如果二者脱节,结果会天壤之别。在信息传播技术不发达的年代,“知道”诚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即便如此,几千年来,我们的先贤也没有满足于“知”的层面,一直在强调“行”的分量。《荀子》有云:“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行动显然是做事最重要的环节。朱熹在《朱子语类辑略》中也有类似的观点:“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王夫之亦曾论述:“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孔子家语》则说:“知而弗为,莫如勿知。”可见,知道在先,但做到更重要。知道与做到的差别,其实就是执行力的问题。生活中知道应该这样做,但做不到的例子太多了,我确定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知道应该锻炼身体,就是坚持不住;知道应该多看点书,就是不想看;知道许多道理,就是没有办法亲身做到……当今时代已是信息时代,人和人之间可以获取的信息在时效和数量上都差不多,可是,人和人之间的执行力,就很难做到整齐划一了,差距的产生恰恰在此。执行力体现的是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行动能力。有的人办事拖拉,缺乏雷厉风行的作风;有的人身上有一股惰性,总想着不劳而获,做不到吃苦耐劳;有的人喜欢空谈,光说不练,潜意识里不把干实事当回事……凡此种种,让人的执行力千差万别。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说:“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说白了,要出成绩,靠的是行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