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教案七年级7篇_第1页
历史课程教案七年级7篇_第2页
历史课程教案七年级7篇_第3页
历史课程教案七年级7篇_第4页
历史课程教案七年级7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课程教案七年级7篇

历史课程教案七年级7篇

历史一词,说白了就是”经受的过去的事情“。故事的意思:’‘故’‘就是过去,”事“就是事情。故事是”过去的事情“。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历史课程教案七年级7篇,盼望大家能够喜爱!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状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以及原始农业的进展。培育学生观看历史文物图片或模型的根本技能和陈述历史问题的口头表达力量。

2.初步把握用表格进展归纳与分析的学习方法,提高作简洁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力量。通过展现文物图片及提出问题,积存对原始农耕生活的熟悉;在学习中,使学生学会应用观看法、比拟法,并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制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表达出的才智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加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敬重之情。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漫长和艰辛,增加承受挫折的意志,珍惜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业的进展

三、教学策略

教法:图片分析法、观看法、比拟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第1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他们如何猎取食物?

学生:打猎、采集。

展现图片(见课件)

教师:打猎、采集,便利么?

学生:不便利。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分、不稳定,需要常常迁徙。

教师:采集和狩猎的生活有很大的局限性,至神农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神农播种五谷,人们过上定居生活,人类进入农耕时代。

人类农耕时代的到来是进步,还是倒退了?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里呈现出什么特色?中国早期的农业又是怎样进展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第2课的学习──原始农耕生活。

出示图片(见课件),导入到新课学习中。

设计意图:通过北京人等原始人类的采集和狩猎生活带来的巨大不便,引入到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从采集、狩猎生活步入农耕生活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特别自然贴切。【讲授新课】原始农业的进展

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至第10页的内容,答复“原始农业兴起的时间、兴起地区、进展变化、兴起和进展的重要标志、兴起和进展的意义”等问题。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答案。

过渡:距今10000年左右,在中国的长江、黄河和淮河等流域兴起了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物质根底。古代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址可谓星罗棋布,而最为典型的代表一个在黄河流域,另一个在长江流域。

图片展现:多媒体展现

教师: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长江流域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的生产生活有相像之处,也有很大差异。让我们先走进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了解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出示图片,展现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第6页至第8页答复如下问题。

学生答复后,教师出示答案:

1.半坡人主要使用磨制石器、骨器、角器,另外也使用弓箭、长矛、石球,以及鱼叉、渔钩、渔网等工具。

2.食物有粟、猪肉、狗肉、猎取的动物肉、采集的野果。食物来源主要是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其次为猎取的动物和采集的野果。

3.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内。

4.会制作彩陶、乐器、骨针、骨锥、纺轮。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课本归纳答案的方式,培育学生搜取有效历史信息、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力量。

教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半坡博物馆的展厅,观赏一下半坡博物馆中的6类展品,了解一下半坡人真实的生活场景。

图片展现:多媒体展现半坡博物馆中展品的相关图片(见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展品展现,让学生对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有直观的熟悉,对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水平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半坡居民房屋设计的缘由,让学生明确自然条件是对生产生活状况的打算性因素。

教师:我们学习完了半坡居民的社会生活,现在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内容。出示多媒体图片,展现问题,学生完成,教师展现答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通过复习,结合课本总结归纳出上述问题并能娴熟记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落实课本重点根底学问,通过学问的强化,加深学生对所学学问的理解。

教师:我们了解了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现在让我们走进农耕文化的另一个典型代表,那就是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看看他们的农耕生活又是怎样的一幅场景。

学生答复后,教师出示答案:

1.他们的饭桌上会有米饭、猪肉、狗肉、牛肉。

2.他们使用的工具是骨耜和磨制石器。

3.他们居住干栏式房屋。

4.他们的手工制品有陶器、玉器、乐器骨哨、象牙雕刻、骨制品和漆制品。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课本归纳答案的方式,培育学生搜取有效历史信息、归纳历史问题的力量。

教师:让我们一起走进河姆渡博物馆的展厅,观赏一下河姆渡博物馆中的7类展品,了解一下河姆渡人真实的生活场景。

图片展现:多媒体展现河姆渡博物馆中展品的相关图片。(见课件展现)

设计意图:通过展现以上展品,让学生对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有直观的熟悉,对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水平有深刻的熟悉。在图片展现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探究河姆渡居民干栏式房屋的优点和缘由,然后教师再通过课件出示答案,进展讲解。

教师:我们完成了对河姆渡居民农耕生活的学习,现在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内容。

出示多媒体图片,展现问题,学生完成,教师展现答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通过复习,结合课本总结归纳出上述问题并能娴熟记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落实课本重点根底学问,通过学问的强化加深学生对所学学问的理解。

拓展提升:出示问题,思索探究,沟通展现。

教师:我们学习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两大原始农耕生活的典型代表之后,比拟一下两者有何相像之处和不同点。(见课件)

学生完成后,让学生沟通展现答案,教师再出示正确答案并加以强调。

特殊指出:河姆渡居民会烧制陶器,半坡人会制作彩陶;半坡人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干栏式的。(河姆渡人生活的地区多雨潮湿,夏季高温,冬季气温在零度以上,干栏式房屋既可防潮,又便于通风降温;半坡人居住的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夏季酷热,冬季严寒,而半地穴式房屋具有冬暖夏凉的功能。)

设计意图:通过比拟,引导学生把握并深入理解本课的关键学问,使主体学问更条理、更清楚、更系统,便于强化记忆和稳固。【课堂小结】原始农耕的消失,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转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进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作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印证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进展水平,为中国步入文明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根底。

为表达课本主体学问,附歌谣一首:

黄河流域有半坡,

地穴房子同居住,

粮食最早种植粟,

副食蔬菜鱼和肉,

陶器石器一起用,

纺线织布是才能。

长江流域河姆渡,

磨制石器有进步,

耒耜耕地种稻谷,

干栏房子共居住,

挖井养畜造陶器,

简洁玉器和乐器。

设计意图:共同回忆本课所学内容,理清大事间的内在联系,帮忙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学问。

当堂检测:教师出示课件试题,学生思索答复,然后教师出示答案,以到达当堂达标、当堂反应订正的目的。(见同步试题)

教学说明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试验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难点之一,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思索本课的教学。

一、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试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内容标准”,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共有三个子目、四个内容,即西晋的兴亡、内迁的各民族、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本课从宏观上简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历史。

按传统的教学思路,以上四个内容中的前三个内容应当更重要一些,江南地区的开发一目则为次要内容。新课标在第8页的“内容标准”中这样要求:“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而对于本课的其他内容则没有明确要求。于是我依据新课标,结合教材内容,认为本课可以围绕“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个主题来把握。

前两目“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与淝水之战”,可以视为“江南地区的开发”的背景缘由。教材介绍了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的缘由和史实。第三目叙述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结果和表现。因此,本课教学时要紧扣课标明确要求的“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个内容进展,排解了按朝代的更替或分裂对峙等主线把握教材的思路,把看似散乱的三目、四个内容,按江南地区开发的缘由和结果来处理和把握,使历史线索更简洁,本课教学主题也更明确。在此根底上,我把教学重点定为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缘由。

二、从关注学生的兴趣动身,调整教材的挨次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从对学生的各项调查中发觉,影响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因素除去有用性差之外,一项重要因素是历史教师喜爱按部就班地根据教材讲课。历史学科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所以,教学中按时间挨次、空间挨次、历史的因果关系等思维方式叙述历史、学习历史的方法很好,可是这样做的最大弊端是缺乏对学生思维的挑战。

从教育学的讨论来看,具有挑战性思维的问题,能够极大地调动人类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最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调整了教材的挨次,将教材的第三目调到最开头讲授,将前两目调整到后面来学习,即先讲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个“果”,后谈江南地区开发的缘由。将因果关系的惯性思维方式,转变为逆向推理思维方式,由结果探究缘由,挑战学生的思维,力求让学生在挑战中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学习本课内容。

三、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设计教学活动

本次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的合作性学习、讨论性学习,使学生把握终身必备的根底学问和学习方法;教师由传统的学问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加者和合。这两种转变是一个量的积存过程。

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活动时,力求在这两个转变上有肯定的表达和反映。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得学问,了解根本的历史线索,把握历史学习的根本技能和方法,并有肯定的情感体验。为此,我安排了两大教学活动:1.让学生分小组带着“江南地区的地理范围”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成就”这两个问题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2.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缘由时,我设计了“假设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会不会迁移到南方”这个问题。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方面是强调学生在读图时要留意的问题,让学生在读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握读图的根本方法,同时培育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根本技能,并且进一步加强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地了解当时北方的战乱状况,然后迁移学问,解决问题。

四、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为目的,安排学生的争论活动

历史与现实有着很多的相像,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和将来,所以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为此,我由“开发”一词引入,让学生将当今的各种开发活动与历史上江南地区的开发联系起来,拉近距离,贴近学生生活。在课堂教学的最终,安排了学生的争论活动。主要争论了以下三个问题:1.历史上的这次人口南迁在本地留下了哪些痕迹?2.这次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进展有什么影响?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对当今的开发活动可以获得哪些启发和借鉴?设计的思路是:指导学生关注本地的历史,关注身边的历史。懂得学习历史可以更好地为现实效劳。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力量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学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等进展较快的史实。

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缘由,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及江南地区开发的缘由。南迁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成了南方经济的进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分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进一步了解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通过图例读地图,感知历史地图中一些直观的有效信息。

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缘由,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另一方面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学问,自主解决问题。

3.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假设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不会南迁?”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的严峻程度,并对新学问进展迁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缘由的过程中,熟悉到和平、安定是经济进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引导学生关注本地区在历史上的进展状况。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

本课的主题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本课的重点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缘由。本课的难点是内容多、头绪多,教学重点内容不突出。

从三国以来,江南地区逐步得到了开发,表现在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的进展和进步,手工业的进展等方面。缘由主要是东汉末年以来政治不稳定,加上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造成大量人口南迁,南迁人口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采纳小组先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从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状况入手,突出“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教学内容。以引导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缘由为主线,将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视为背景缘由来处理,突破本课难点。

二、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自学争论法

(一)课前导学

了解本地区是否经受过这次开发,有什么历史的痕迹?

(二)教学渗透点

1.学生分小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解决几个问题,进一步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同时训练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技能,并关注自己家乡在历史上的进展状况。

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缘由,激发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通过历史事实使学生获得只有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才能进展经济的情感熟悉。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把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缘由、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缘由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缘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熟悉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对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由同学们所熟识的《三国演义》小说、电视剧导入到历史上的三国: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有没有看过?你对里面那些人物印象最深刻?(诸葛亮、曹操)

教师叙述:《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它反映了东汉末年到三国的历史,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乱世出英雄,英雄造时势,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2、今日,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1800年前的东汉、三国时代。

新课探究

一、群雄逐鹿说战斗

(一)官渡之战

分析官渡之战前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曹操力气的进展壮大,视频展现官渡之战的经过,说明战斗的影响。探讨官渡之战曹操成功的缘由。

1、官渡之战前的形势: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结合曹操的《蒿里行》进展阐述。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交替干政,皇室衰落,黄巾起义,军阀割据,战斗不断,就如曹操的《蒿里行》所描述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老百姓渴望国家统一,天下太平。

2、官渡之战

曹操的势力进展壮大起来之后,与黄河以北袁绍发生了冲突,爆发了历史上闻名的官渡之战。公元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南下,进攻曹操,曹操只有3、4万军队,敌强我弱,曹操该怎么打呢?他接受了谁的策略?

(1)让学生带着以上的问题观看视频《官渡之战》,请学生简洁复述官渡之战的历史典故。

(2))出示一段文字材料,让学生归纳官渡之战的经过、结果和影响

200年,袁绍率十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曹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交战互有胜败。后来,曹操接受降将许攸的计谋,攻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大败袁军。袁绍带着数百骑兵狼狈逃回河北。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根底。

(3)探讨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缘由

曹操招贤纳士,善听正确意见;袁绍傲慢轻敌

(4)探讨曹操实力壮大的缘由

政治上:(1)“挟天子以令诸侯”

(2)重视人才,招贤纳士

经济上:(1)招募流亡农夫开荒

(2)组织兵士耕田(屯田)

过渡:统一北方→统一天下(课件展现《观沧海》)

师生互动:曹操写过一首诗《观沧海》,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一起来观赏《观沧海》,并跟随它一起朗读。

1、从诗中表达出曹操在统一北方后,还有怎样的雄心壮志?(这首诗是曹操追逐袁绍的剩余力气,来到渤海之滨写的,他登上碣石山,登高望远,面对茫茫大海,有感而发。它表现了曹操胸怀天下的英雄气概)

2、要实现他的雄心壮志,有什么障碍吗?(刘备、孙权)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公元__年,曹操率20万大军南下,当时南方的刘备与孙权,敌强我弱,该怎么打呢?

2、赤壁之战的经过

播放视频《赤壁之战》,让学生感受剧烈的战斗场面;并结合《赤壁之战》的动画讲解,让学生自己归纳出赤壁之战的根本史实(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影响)

师生互动:请学生共享有关赤壁之战的历史典故,教师引导总结。

3、探讨:赤壁之战,曹操为什么失败?

孙刘联军:组成联军,战略得当;采纳火攻,战术得当;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曹操: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主观,因实力强大而傲慢自满;松懈、轻敌;战术失误

4、归纳、比拟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5、以史为鉴:不要傲慢,擅长借鉴和接受别人的`建议,做事要有恰当的方法。

二、三分天下话三国

赤壁之战,曹操战胜,逃回北方,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同一年,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东汉灭亡,魏国建立,都城在洛阳。

1、三国鼎立的形成

动画展现三国鼎立的形成。

列出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强调魏国代汉,曹操是东汉末年人,不是三国的。

2、三国的经济进展

通过图片展现三国经济的进展状况,帮忙学生区分三国进展各有特色。

3、合作探究:从东汉末年的混战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进步还是倒退?

三国鼎立虽是三分天下,但却实现了局部的统一,有利于当地的经济恢复与进展,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根底。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生产遭到严峻破坏来说,是历史的进步。

三、浪花淘尽论英雄

以曹操为例,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拟,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辨别力量。

1、从《三国演义》里对曹操,到名人眼里的曹操,到你眼里的曹操,最终教师总结。帮忙学生区分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

2、学生自由发挥,选择自己喜爱的三国人物进展评价。

课后小结

以板书梳理本课内容,作为小结。

板书

一、预习导学

1。战国七雄:

2。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影响

3。都江堰的修建者、影响。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战国七雄的形成及演化过程。

2。把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才智和制造力。

4。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力量。

5。通过对商鞅变法历史作用的分析,熟悉到:改革求进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进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三、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四、精讲释疑:

(一)战国七雄

1。形成:(1)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局部的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2)战国初年,晋国被、、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2。国家:在十几个诸侯国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

“”。

3。七国争战:强大的诸侯各自为政,扩大军队,力图拓展疆域。闻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

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逼。

(二)商鞍变法

1。背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的势力增加。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斗中取胜。

3。详细内容: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主持变法。

(1)政治上:确立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治理;严明法度,制止私斗。

(2)经济上,废除,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舞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摇役;统一度量衡。

(3)军事上,嘉奖,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加,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根底。

5。各国变法改革的历史意义: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时间:公元一前256年。

2。修建者:蜀郡郡守

3。地点:成都四周的

4。组成:(1)渠首:鱼嘴、宝瓶口、飞沙堰。

(2)浇灌网。

5。功能:防洪、浇灌、水运等。

6。影响: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两千多年来,都江堰始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响出我国人民的才智。

五、引导点拨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A。秦孝公重用商鞅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根底

六、反应矫正:

材料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头变法。这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一、成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二、根据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三、但凡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四、建立县制,全国划分为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谈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距今年月、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生产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使用以及纺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状况。通过实物图片或考古纪录片,让学生观看、复述原始农耕文化产生、进展的概况。

2.过程方法与力量

通过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前人在衣食住等生产生活方面的比拟,概括出中国远古农耕文化的根本特征,初步熟悉人类进步的规律,初步培育比拟、分析、归纳和概括问题的方法与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祖国境内河姆渡、半坡居民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们先民的生存才智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奉献,增加民族骄傲感。

人类由采集到农耕生活的转变过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状况,说明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经受了漫长的历史探究和艰难的劳动实践取得的。通过学习感受劳动和制造的艰辛与价值,培育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与艰难奋斗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要点

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所反映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状况。这是属于知道和了解层次的学问。

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这是属于较高层次的力量要求。

三、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中国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答复。)――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月距今――170万年。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

讲授新课: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细心选择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他们分别代表中国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页看图“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这两个遗址呈现了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接下来我们再通过学习比拟来熟悉两个时期在距今年月、生活地区、原始农耕工具、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等方面的不同。

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气候差异很大,这种气候的差异对原始人类的影响很大。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科学技术有限,人们制服、改造自然的力量也有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别在北方和南方的种植,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自然的依靠。一方面也说明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我们的祖先们都制造了绚烂的原始农耕文化。

小结: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也许了解了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特征,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么?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表达出来的才智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奉献。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表达了世界文明传承的空间联系,重点介绍了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外交通线──丝绸之路,生动呈现了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在新的时代里,古老的丝绸之路又重新焕发青春,连续为现代化建立效劳。

本课内容的难度和容量并不大,因而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充分绽开联想,就自己熟识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力量。在教学方法上,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在课堂上制造故事情境、漫画情境、试验情境等方法以增加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和思索的积极性。

教学目的

学问与力量:通过动手绘制丝绸之路的示意图,了解丝绸之路的概貌。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沟通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沟通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比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沟通中的优势。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比照分析问题的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丝路的漂亮风光,培育喜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剧烈的民族骄傲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难点: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对待历史现象。

教学方法

学生展现法、分析争论法、图表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预备

学生预备:绘制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古楼兰消逝的资料图片。

教师预备:搜集相关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二、教学实施

(一)情景激发,定向引导

1.激情导入(约1分钟)

以多媒体显示一组丝路风光并配上《西游记》的主题歌曲,在学生的兴奋与奇怪中,提问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中的“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从而导出主题-—丝绸之路。

2.提醒目标(约1分钟)

我们刚刚领会到的是今日的丝路风光,处处是沙漠,戈壁,但从前这儿却延长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拓的呢?

(设计意图:《西游记》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部影片,尤其是其豪迈悦耳的主题歌曲,能够快速地引发学生的兴趣与留意力。同时,在观赏今日的丝路风光时,可以引发学生的奇怪与联想,古代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的呢?从而引入主题。)

(二)任务驱动,协作探究。

1、自学教材、探究新知:(约3分钟)

让学生阅读P97的内容与图,活动:

1)绸之路是谁开拓的?什么叫丝绸之路?

2)想你从长安动身,沿丝绸之路西行,你会经过今日哪些国家和地区?同时,还经过哪些地形区?四人小组合作,小组作好记录。

3)作丝绸之路的路线简图。

2、沟通反应,体验胜利:(约4分钟)

反应学生探究收获,让小组选出代表上台讲解,教师和同学们给出评价与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胜利与喜悦。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有代有性的问题集中讲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学和实践,培育学生的探究力量,同时感受到新课程中历史与地理学问的渗透。)

3、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约10分钟)

1)提问:观看线路图,你认为在当时我国境内的丝路上有哪些重要的城市和地区呢?

2)活动: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商人,在敦煌你是如何交易的呢?

提示:1.你扮演哪方的商人?

2.选择好你的货物。

3.预备和对方商人交换什么货物?

学生表演(富强背景,如何交易,筹备干粮,水等)

3)丝绸之路的开拓在古代有什么重大意义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并找出史实来印证这句话。

(设计意图:在熟识路线的根底上,让同学通过表演感受丝绸之路当时的盛况,再步步突出重点:当时沟通的物品及丝绸之路的桥梁作用。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而且得出的结论也是水到渠成。)

4.深入学习,突破难点:(约10分钟)

1)楼兰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城市,并且曾经很辉煌,为何后来消逝了呢?请依据查找的资料解释这一现象。

2)事实上,“丝绸之路”并不是只有这一条,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是指当时对中国与西方全部来往通道的统称。除了张骞开通的官方通道“西北绿洲丝绸之路”外,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丝绸之路吗?

3)曾经富强的“丝绸之路”为何会衰落下去呢?

学生演示所查资料并争论,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给学生供应一个展现沟通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展现体验学习的乐趣,同时还可以培育学生组内的互助、协调力量以及小组间的竞争精神,培育学生的仆人翁意识。而且通过拓展,可以熬炼学生查询资料和探究归纳的力量,同时通过查询资料来解释历史现象,使学生感受到因历史的、地理的因素,使丝绸之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培育学生辨证、客观地对待历史现象的力量。)

(三)古今比照,感悟新知(约6分钟)

1.过渡:千余年过去了,由于航海技术的进展人们渐渐喜爱上了更为便利的海上运输,于是曾经辉煌的丝绸之路慢慢被人们放弃,敦煌也同样衰弱了,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是随着全球化进展的需要,一条新兴的丝绸之路重新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那就是亚欧大陆桥。

2.展现:亚欧大陆桥资料片。

亚欧大陆桥的简介:新亚欧大陆桥东起江苏连云港、山东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等欧洲口岸,是横跨亚欧两大洲,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实现海──陆──海统一运输的洲际铁路,经过了三十多个国家。新亚欧大陆桥的贯穿,代替了从前缓缓西行在茫茫戈壁上的骆驼队,被称为当代的新丝绸之路。

3.提问:那么,亚欧大陆桥与从前的丝绸之路相比拟有什么优势呢?在今日有着什么重要作用呢?(小组活动)

1).经过的国家更多,到的地方更远;

2).交通工具:骆驼,马──洲际铁路,火车;

3).节约时间,节约运费。

4).东西方沟通:间接──直接。

(设计意图:通过比照,使学生感受到,亚欧大陆桥虽然不是一座真正的桥,但却是起着桥梁的沟通作用。新亚欧大陆桥的诞生,预示着世界经济在江河经济、海岸经济的根底上,将逐步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时代--陆桥经济时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拓展,同时也锻练了分析比照力量。)

(四)课后延长,拓展思维(约3分钟)

争论: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今日的价值。

学生从进展旅游业角度争论──丝路旅游方兴未艾。

(设计意图:将学问向课外延长,培育学生学问的应用力量,同时,也可通过活动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回忆总结,概括要点(约2分钟)

(六)课后作业,挑战自我(约5分钟)

上海某中学要组织高二学生去西部领会丝路风光,请替他们设计一条旅游线路和沿途景点介绍,看谁的方案最正确。

(七)板书设计,学问构造。

(八)课后反思,精益求精

胜利之处:学问的学习融入有竞争性的、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之中,是本课最大的胜利点。由于学生对事物奇怪心强,又喜爱挑战自我,参加活动热忱很高。

“组内互助、组间竞争”的教学形式也是本课的一大胜利之处。在挑战时,学生们先在小组内模拟演练,让每一个学生的沟通力量和应用学问的力量得到加强,然后推选出最有实力的人参与全班竞选,学生的集体主义感使他们群策群力,相互协作,使课堂真正成为一种合作、和谐、团结的气氛,使学生学得快乐。

缺乏之处:学生查询的资料假如再精练一点,课堂效果会更好些。

学习目标

1、学问与力量目标

了解西晋的建立和统一及八王之乱,使学生能正确评价闻名历史人物,提高全面看问题的力量;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知道东晋十六国对峙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缘由;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猎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育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进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熟悉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的内迁。

难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缘由。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争论法

导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处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把状况报告给晋惠帝司马衷,但司马衷却对报告的人说:“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报告的人听了,哭笑不得,灾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来的肉粥呢?由此可见司马衷是如何的愚蠢糊涂,也由此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西晋为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灭亡。

今日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一、西晋的兴亡(三国灭亡挨次:蜀、魏、吴)

1、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3、政权特点: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腐化、浪费。

4、衰落(转折点):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快速走向衰落。

5、灭亡: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二、八王之乱

影响:西晋走向衰落;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1、时期:东汉、魏、晋时期

2、路线:

3、影响: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4、十六国:

(1)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

(2)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三)合作探究生成力量

探究一:西晋的建立

1.教师叙述: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加,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2)魏中期,司马懿渐渐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西晋建立和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的经过。

3.教师补充:266年,司马炎独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4.腐朽的统治:

(1)在治国方略上,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皇室及很多大臣到处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

(2)统治阶级在生活上以豪华浪费为荣,追求享乐。

探究二:八王之乱

1.多媒体展现:八王之乱示意图

2.问题思索:阅读教材,分析八王之乱的背景。

提示:西晋年间,为了稳固司马家族的统治,实行了大封同姓诸王的政策,后来又让封王移封就镇,导致宗室诸王势力强大。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心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3.合作探究:西晋的统一为什么如此短暂?

提示:(1)晋武帝大封皇族,使封王把握大量实权,造成了封王专权、中心统治不力的严峻政治后果,这是导致社会腐败、战乱发生的祸根,也是西晋衰落以至灭亡的缘由之一。(2)皇族和豪贵昏庸贪欲,浪费腐化,社会上层腐败,不顾民间疾苦,是其灭亡的重要缘由。(3)“八王之乱”使得西晋社会动乱、经济衰退,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南迁,这也是西晋衰落以至灭亡的重要缘由。长期奴役和剥削少数民族的民族政策,使得少数民族不断起兵抵抗,这是西晋灭亡的直接缘由。

探究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多媒体展现: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简述北方民族内迁的根本史实:时间、主要的民族、内迁的方向和大体过程。

提示:(1)时间:东汉、魏、晋时期。(2)内迁主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3)内迁方向和大体过程: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局部迁到辽宁,有一局部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3.合作探究:北方人口南迁的缘由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提示:

(1)缘由:一方面,西晋统治者不关怀人民疾苦,对进展社会经济不够重视,人祸天灾下,中原人民无法生存,于是开头向南迁徙。

另一方面,为争权夺利而发动的战斗持续十几年,严峻破坏社会生产。与此同时,西北各族人民为了抵抗西晋汉族统治者的民族奴役和剥削政策,不断起兵抵抗,战斗连绵不断。

(2)影响:虽然西晋末年的人口大迁徙是社会动乱的结果,但客观上却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技术带入迁入地区,并使这些先进的科技、文化得到快速传播,从而有利于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也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对后世经济、政治、文化的进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十六国时期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和统一时间、人物及主要措施。

提示:(1)时间:4世纪后期。(2)人物:前秦皇帝苻坚。(3)前秦统治: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5.思维拓展:据西晋的一些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议一议,这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白什么?

提示:(1)为了证明自己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展有效统治。(2)中原文化的先进性、兼容性特点。说明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四)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五)课堂检测稳固新知

1、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缘由”的讨论性学习活动。以下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民的大量南迁增加了劳动力

③国家统一社会秩序安定

④江南统治者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