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础过关训练1沁园春·长沙1.解析:A项,“舸”读“ɡě”,其余都读“kē”;B项,读音依次为“chànɡ”“zhànɡ”“chánɡ”“chānɡ”;C项,都读“zhēnɡ”;D项,读音依次为“kuò”“ɡuō”“dūn”“chún”。答案:C2.解析:A项,“挥斥”的意思是“奔放”。“怅”在这里表达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C项,“万户侯”在本词中指大军阀、大官僚。D项,“击水”的意思是“游泳”。答案:B3.解析:“粪土”是古汉语中“名词活用”的现象。属于意动用法,应翻译为“以……为粪土”。A项中“耻”解为“以……为耻”,“远”解为“以……为远”,“草菅”解为“以……为野草”,全属意动用法。B项中“快”“惊”“动”“丰”“足”全为使动用法。C项中“风”“云”“狼”“虎”“道”“途”全为名词做状语。D项中“胫”“翼”“礼”“兵”全为名词做动词。答案:A4.解析:正确朗读节奏应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答案:C5.解析:可根据句意理解。答案:D6.解析:A项,“风华正茂”不能用来修饰“学习和生活”。答案:A7.解析:①“一幅”与“秋景”搭配不当,应在“秋景”后加“图”;③“从作者笔下”介词使用不当,应将“从”改为“在”;④缺少主语,应该在“视野”前加“作者”;⑦“静态的火红的树林”的中心语是名词“树林”,与其对应的应是名词“百舸”,所以应将“争流”和“百舸”位置互换。答案:①在“秋景”后加“图”;③将“从”改为“在”;④在“视野”前加“作者”;⑦将“百舸”与“争流”位置互换。8.答案:(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2)漫江碧透百舸争流(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4)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5)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6)书生意气挥斥方遒(7)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9.答案:先是远望,群山逶迤,重重叠叠的枫树林遍染红色;接着是近看,湘江奔流,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再仰望天空,雄鹰有力地翱翔;最后,俯视水中鱼儿欢快地畅游。在远望近看、仰望俯视之后,总括一句:宇宙万物都在这秋光里生机勃勃地自由舒展。这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远近相间、俯仰有致、动静结合,层次极其清晰,对照十分鲜明,为下片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10.答案:“鹰击长空”一句中的“击”字,用得极好,秋高气爽,天高云淡,雄鹰在空中翱翔,“击”字极写雄鹰搏击的英武、有力的神态,傲视苍穹的英姿。“鱼翔浅底”的“翔”,显得自由自在、轻松活泼。另外,由于湘江碧透见底,蓝天映在水中,鱼儿仿佛在空中游动似的,这一“翔”字,使轻松自由的境界全出来了。11.答案:词人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不禁思绪万千: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是你消长兴衰的主人呢?如果是昏庸透顶、只知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封建统治者,那么这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秋色还会延续吗?如果是献身祖国、立志改天换地的革命者,那么就不会辜负这大好秋色,反而会使之锦上添花。这里的慨叹,道出了词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和改天换地的博大雄心壮志。12.答案:(1)剩下(2)等到(3)妖艳妩媚(4)争着(5)稍稍(此句与下句为互文见义)(6)英俊潇洒、才能杰出的人物13.答案: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14.答案:呼应篇首“北国风光”,又引起下阕。15.答案:承上启下,由眼前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对人物的评价。16.答案:充满无限豪情,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也表明了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17.答案:写北方雪景评古今人物18.解析:“以动衬静”“没直接描写红军战士形象”错误,此处并非“以动衬静”,而是直接描写了红军行动的迅速,暗示了战斗的激烈。答案:C19.答案: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景,通过西风、长空、鸣雁、霜花、晨月、马蹄声、喇叭声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凄冷、悲壮的画面。20.答案:“西风烈”三字开头,渲染了一种悲壮、慷慨、高亢的意境。“烈”字既可理解为“激烈”,又可理解为“壮烈”,让人读来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平添悲壮之情。21.解析:A项,应为“时间的流动感”。答案:A22.答案:一个“俏”字不仅描绘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凸显了在美好环境中梅花傲岸挺拔的精神气质。基础过关训练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1.解析:A项,“蜂涌而至”应为“蜂拥而至”;B项,“号”应读“háo”;C项,“宏福齐天”应为“洪福齐天”。答案:D2.解析:按照逻辑顺序选择,应该是“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答案:D3.解析:B项是反复,其他三项都是排比。答案:B4.解析:A项,“现实主义”错误,应该是“浪漫主义”。答案:A5.解析:A项,“仰视”错误,这里写出了诗人的高度,这个巨人形象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答案:A6.答案:(1)诗的前三行描绘了一幅白云怒涌、波涛汹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2)第四行“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是过渡句,是诗歌由景入情的过渡,它进一步突出了波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出了诗人面对壮丽景象所产生的主观感受。7.答案:“力的绘画,力的舞蹈”是洪涛的形态,“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8.答案: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眼观大洋、耳听涛声并发出了激情的欢呼的巨人。他站在可以“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声声号角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这滚滚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它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通过诗中对自然的抒写,我们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高大的形象,窥视到他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沸腾的激情,而这一抒情形象所显示的这种独特的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9.解析:“比喻手法”错误,这里是拟物的手法,把自己比作炉中煤。答案:C10.答案:①“炉中煤”的熊熊燃烧象征诗人愿为祖国献身的激情;②“炉中煤”黑色外表下“火一样的心肠”,象征劳苦大众“卑贱”的地位和伟大的人格;③“炉中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活埋在地底多年”以后终于“重见天光”,象征诗人不愿庸碌一生而渴望有所作为的愿望,也象征劳苦大众中潜藏的改造世界的巨大能量将要释放出来。11.解析:B项,“昂头天外”写出了骆驼的自信。答案:B12.解析:了解“骆驼”的形象特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不难答出“骆驼”的象征义及诗人借骆驼所歌颂的精神。答案:“骆驼”象征坚韧不拔、引领人们前进的无畏战士。歌颂了一种不断追求、不断进取,最终引导到“天外也还有乐园”这样一种境地的一往无前的精神。基础过关训练3红烛1.解析:A项,心惊胆颤zhàn;B项,溃huì脓;C项,脂zhī肪。答案:D2.解析:A项,蜡烛;B项,融会贯通;C项,气概。答案:D3.解析:A.滥用介词,主语缺失。可以删去“随着”或“让”。B.语序不当(中途易辙)。可以把“美国”调至“在”后面。D.“一面与两面”不能对应。可以修改:创作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取决于要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或:能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取决于是否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答案:C4.解析:A.“奉还”,敬辞,归还。运用不当。可改为中性词“归还”。B.不得体。可以修改:主播出错纯属偶然,还望大家海涵。D.“割爱”,指不是出自本意忍痛地放弃自己心爱的东西,其对象应该是属于自己的东西。此处不得体。答案:C5.解析:第④节表达诗人牺牲自己,创造光明的新世界的决心。答案:D6.答案:全诗可分为两层。第一层(①~④节)紧扣“火”字,表现了诗人的觉醒和崇高的爱国情感。第二层(⑤~⑨节)紧扣“泪”字,写出诗人的冷静思索,表明了诗人要牺牲自己,创造光明未来的美好愿望。7.答案: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歌咏烧掉自己,创造光明的世界,借红烛形象表白了自己的情怀。8.解析:A项,“生命是没有任何价值的”错,生命是无价的。答案:A9.答案:诗歌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和过程,劝诫人们珍惜生命,勇于创造,关爱生命,珍视自我。10.解析:解答本题,可从诗歌的整体构思、内容、形式、艺术手法等角度分析。诗歌前两节采用回溯的写法,假设了几种不可能出现的情景:瀑布的水逆流而上,飘散的蒲公英种子再变成伞的模样;太阳从西边升起,在东方落下;出膛的子弹回膛;“我”把通知书退回,再次回到十年前寒窗苦读。这一切都无法实现,因为时间永远不会倒流。这种回溯的写法表达了作者想要回到过去、回到母亲身旁的渴望。第三节中,作者精心选择了日常生活中与母子关系相关联的意象“饭菜的香”“卷子签好名字”“帮我把书包背上”等,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母子间真挚的感情,亲切感人;结尾“你还在我身旁”单独成节与上文的层层铺垫形成呼应,把对母亲的无尽怀念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冲击;从诗句的呈现形式来看,各行长短不一,错落有致,具有视觉美感。答案:①用回溯的写法,以各种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来表达内心的渴望;②精心选择与母子关系相关联的意象,表现真挚亲情;③再现日常生活的细节,亲切感人;④层层铺垫,结尾点题,单句成节,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力;⑤诗行错落有致,具有视觉美感。基础过关训练4*峨日朵雪峰之侧1.解析:A项,各奔bèn东西;B项,棕zōng色;D项,挠náo痒痒。答案:C2.解析:A项,决然;B项,不假思索;D项,鞭辟入里。答案:C3.解析:A项,把“人群中这些面孔”比作“幽灵”,把“美丽的面孔”比作“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B项,把“铁轨”比作“中国的肋骨”;C项,把“心”比作“窗扉”;D项,无比喻手法。答案:D4.解析:B项,成分残缺,在“似乎”前加“他”。答案:B5.解析:“‘芳草’常用来比喻顽强的生命力”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芳草”常用来比喻离恨或连绵不断的愁绪。答案:A6.解析:“强烈的视觉效果”应为“强烈的视听合一效果”。答案:C7.答案:“小心地探出前额”的举动说明海拔之高。“薄壁那边”上演的是雪峰日落的一幕,“彷徨”一词生动地概括出了夕阳欲落未落之貌。“决然”表现出西沉之势的不可违逆,冷热交接之时,迫近冰峰的红日显现出跃赴绝境的决然的姿态。诗人用一个宛转重叠、绵密奇崛的长句描绘出一幅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写那太阳彷徨久之终于突然向一片山海跃入,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精练地组织在一个句子之中,意象的密度显示了诗人锤炼语言的功力。8.解析:A项,“夸张”应该是“拟人”。答案:A9.答案:诗眼:颤动。原因:作者在诗歌中写到了“颤动”着的城市,“颤动”着的玻璃窗叶,“颤动”着的黎明与黄昏,“颤动”着的云层和电磁波……诗人说“颤动”着的“不只是那些石英的六方晶体”(镶着玻璃幕墙的城市群楼),“颤动”着的不只是一种外在的景象,更是人心中的“欲念”。基础过关训练5*致云雀1.解析:A项,卓zhuó尔不群;C项,倾qīng吐;D项,抿mǐn嘴。答案:B2.解析:B项,呕心沥血;C项,荫蔽;D项,甜蜜。答案:A3.解析:D项,虽然有“像”字,但该句并不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答案:D4.解析:“从赞美开始,以赞美告终”错,而是从赞美开始,以感叹告终。最后,诗人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答案:B5.答案:诗的艺术形式精美地配合了云雀清新飘逸的鸣叫声,两者和谐统一,富有强烈的音乐魅力。诗歌段落整齐均匀。全诗二十一段,先急促而后悠扬,有意识地造成情味隽永的节拍,读来似有穿云透月的魄力,节奏欢快,使人进入特定的意境之中,人和自然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6.解析:诗人运用的是象征和比喻的手法。答案:D7.答案:西风作为革命力量的象征,既赞颂它对腐朽的旧势力的扫荡,又热情地讴歌它对新生事物的保护和促进作用,揭示出旧事物必将让位于新事物的客观规律,反映了诗人对反动腐朽势力的憎恨,对光明未来的信心和希望。基础过关训练6百合花1.解析:句中“撂”的意思应为“抛、扔”,口语。答案:B2.解析:A项,主客颠倒,应改为“大多数中国读者对于艾丽斯·芒罗这个名字”;B项,中途易辙,以“作家刘庆邦”为主语未陈述完,就以“中篇小说《神木》”为主语进行陈述;D项,语序不当,“不是将看似简单平凡的事物复杂化,而是要将世界简单化”语序颠倒。答案:C3.解析:最后的句号删除。句号与省略号不能并用。答案:C4.解析:①心旌摇荡:面对自己想要或想得到的东西,心驰神往,不能自制。与语境中“平静如水”相对应,应填“心旌摇荡”。②饶有兴致:很有兴致地看着一样物体或事物;令人感到很有趣,并十分注意。语境中“反复把玩”,突出兴致、兴趣,应填“饶有兴致”。③忍俊不禁:忍不住要发笑。④没心没肺:一指不动脑筋,没有心计;二指没有良心。答案:心旌摇荡饶有兴致忍俊不禁没心没肺5.解析:“她还不知道小通讯员已经牺牲了”错误。答案:A6.答案:新媳妇为小通讯员的壮烈牺牲而悲痛到感情不能自已。流着泪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表达她深切的哀悼和崇敬之情。7.答案: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口子是在新媳妇家抱被子时弄破的;新媳妇缝那个破洞,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与痛惜。8.解析:B项,“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错误,赶车的老人并不认识老赵和谢主任,因此老人在有人问起时,只是表达对生产队里的人抬石头的称赞,并没有嘲讽、回击谢主任的意思。答案:B9.解析:首先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例子,如天色好晴朗……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三只白鹤……显得又白又亮;路旁出现了……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坝子上水田……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然后具体分析其作用,归纳整合,形成答案。答案: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10.解析:两个乘客陷入沉默,一是对自身的反省,如何真正走到农民中去,如何民主科学决策引领百姓脱贫致富;二是对农民优秀品德的重新认识。沉默的细节首尾呼应,对当今如何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答案:第一问:两个乘客的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第二问:①首尾两度写到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②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所包含着的深刻意味。基础过关训练7*哦,香雪1.解析:B项,“蠕”应读“rú”,“虔”应读“qián”;C项,“脊”应读“jǐ”;D项,“隧”应读“suì”。答案:A2.解析:“给予”范围广,“寄予”多指厚望等。“蠕动”指像蚯蚓爬行那样动,比“前行”更准确。“慷慨大度”指毫不吝惜钱财;“宽宏大量”形容度量大,能容人。答案:A3.解析:A项,应去掉顿号,表示约数的数字之间不能用标点符号;C项,把括号前的句号移至句末,去掉括号内的句号;D项,“沉默着”后的冒号应改为分号。答案:B4.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五位女作家”后加“的作品”;B项,“实现”“倡导”,动宾搭配不当;C项,“原来的初衷”,语意重复。答案:D5.解析:A项,“绵薄之力”是谦辞,用于对方不当;B项,“治癌”与“致癌”同音,用在“广播稿”中,容易误以为“导致癌症”,不当;C项,“忝列”是谦辞,有愧于排列其中,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不能用于他人。答案:D6.解析:C项,“比喻”错误,应是“拟人”。答案:C7.解析:回答问题时要注意从香雪这个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考虑,同时还应考虑本篇小说的主旨。答案:这不是香雪虚荣心的表现。香雪的同学盘问她是讥讽她的贫穷,讥讽台儿沟的落后。香雪换铅笔盒是要争回她代表台儿沟的高贵的自尊,争回属于台儿沟的尊严。8.解析:解答时应采用“×××是……形象”这一模式。答案:主人公香雪是个纯真善良、自尊自爱、执着追求新生活的美丽少女形象。9.解析:A项,“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错误。后文的故事情节与王木匠“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并无关联。C项,“确有其人”错误。“大致还不错”“门是用砖头堵的”“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说明王木匠所讲的故事大体是真实的,但也有个人加工的成分,所以是不是“确有其人”不能确定。D项,“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错误。从原文最后一段看,他没有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不是因为追求手艺完美,而是因为国家正遭受日本侵略,社会生活不安定。答案:B10.解析:“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错误,小说的主题就是表现抗日战争中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这一结构并不能使主题更加多元。答案:D11.解析:首先,要回到原文,寻找到王木匠讲石门阵故事的内容,从中找到使用反复手法的地方:“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重复,“小耳朵的心是在……”“八字胡子的心是在……”“麻子的心是在……”重复,“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重复,“麻子还在想……”“八字胡子还在想……”“小耳朵还在想……”重复。然后,结合王木匠讲故事的背景、小说具体内容和反复手法的一般作用来分析,可以得出答案。答案: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③能够突出人物形象,比如,文中使用反复手法写小鬼子进村前反复确认八路军已经走了,写出了他们的胆怯。12.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回到原文,筛选出与“门”相关的内容;其次,结合相关情节和小说主题来分析“门”的含义。“门是用砖头堵的”,这里的“门”是真实的门;“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等句中的“门”是经过故事加工了的门;“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前一个“门”指国门,后一个“门”是指百姓自家的门。答案:①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②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③王木匠从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即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基础过关训练8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1.解析:B项,“花蕊”的“蕊”应读“ruǐ”,“撼卫”应为“捍卫”;C项,“籼稻”的“籼”应读“xiān”;D项,“掖着”的“掖”应读“yē”。答案:A2.解析:形容话传播得很广,用“流传”;“既然”表示前提,“如果”表假设,③句应用“既然”。答案:B3.解析:A项,“刻骨铭心”和“难忘”语意重复。答案:A4.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C项,“约”和“左右”重复,可去掉其中一个;D项,搭配不当,“关于……感慨不已”不搭配,“关于”改为“对”。答案:B5.解析:先确定开头句,这一句应该是紧接“奋斗”。②④③⑤为排比句,不能分开,⑤最重要,可以看成结论。答案:D6.解析:无“工作之谨慎”。答案:C7.解析:无“心理描写”。答案:B8.答案:①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民以食为天”的说法;②毛泽东曾经说过,吃饭的事情最大;③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④青年袁隆平就下定决心,要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9.解析:材料二原文是“从‘知本’到‘资本’的转变”。答案:C10.解析:B项,“培育出了亩产500公斤、83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水稻新品种”表述错误,因为有的梦想还没实现。答案:B11.答案:(1)财富观:“钱是要的,因为要生活,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是拿来用的,该用则用,不挥霍不浪费,不小气不吝啬。”(2)现实意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说人要生活,追求钱财是合理的;但不能只一味追求钱财而失去道德的准绳,应光明正大索取,干干净净做人。“该用则用”,是说要按照必需、可能的进行合理性消费,反对奢侈、浪费性消费;小气吝啬,变成守财奴,也失去了占有财富的意义。作为青年人的我们,要树立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新时代的财富观。基础过关训练9*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1.解析:C项,分别读shèn/chān,bàng/pāng,yàn/yè。A项,分别读ǎi,yì/shì,pǐ;B项,分别读qiàng,sǒu/suō,fǔ;D项,分别读xún/xùn,nì,líng/léng。答案:C2.解析:A项,“祥细”应为“详细”;B项,“报谦”应为“抱歉”;C项,“糖份”应为“糖分”。答案:D3.答案:A4.解析:A项,“熙熙攘攘”指的是人来人往,这里使用对象错误;B项,“不约而同”应该改为“不谋而合”;C项,“座无虚席”和前面的“座位”重复。答案:D5.解析:A项,偷换主语,应删去“我们组”;B项,搭配不当,“广泛而热烈的”只能和“讨论”搭配,而不能和“思考”搭配;C项,句式杂糅,应该删去“为了”。答案:D6.解析:语境强调的重点是张秉贵同志注重仪表,排除A项和B项;另外,“注重仪表”是对“天天服装整洁,容光焕发”的总说,应放在前面。答案:C7.解析:B项,促使张秉贵从此树立了要为人民服务好的理念还有党支部书记说的话。答案:B8.解析:D项,这里的新闻人物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或一类人。答案:D9.答案:①先通过柜台三件小事写出了张秉贵同志热心为民的服务态度;②回顾他辛酸的童年经历和在旧社会的遭遇,点出他热心态度的原因;③通过顾客对张秉贵的温暖回馈,反映出社会环境的和谐美好,继而激励他更热情诚挚地为人民服务;④用读者对张秉贵精神的赞美和传扬表现出“一团火”精神在延续。10.解析:意在表明的是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已经潜移默化在一代代“大楼人”的心里。答案:B11.解析:D项,“实体零售行业的不景气”的原因错误,另外,重提“一团火”精神的意义错误。答案:D12.解析:这道题的有效信息主要在文章的最后一段,通过归纳与概括不难得出答案。答案:①在新技术、新环境中进行各种创新与调整;②与新时代融入和对接;③传承优秀的企业文化。基础过关训练10*“探界者”钟扬1.解析:A项,“奇葩”的“葩”应读“pā”;B项,“奠定”的“奠”应读“diàn”;C项,“悲怆”的“怆”应读“chuàng”,“毛坯房”的“坯”应读“pī”。答案:D2.解析:A项,“包罗万相”应为“包罗万象”;B项,“帐蓬”应为“帐篷”;D项,“富有文彩”应为“富有文采”。答案:C3.解析:从括号所处的位置看,这个句子在第一段末尾,并且句末的标点符号是句号,由此可以初步断定这句话是承接、总括上文的。再从四个选项来看,选项都是概括性的语言。而A项“这五次物种大灭绝”紧承上文的“五次演化”,“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是对演化原因最恰当的分析。答案:A4.解析:“演变”指历时较久的发展变化,“演化”多指自然界的变化,这里搭配的对象是生命,应该用“演化”。“偶尔”着眼于数量、次数少,有时跟“经常”相对;“偶然”着眼于意外,结合语境来看,应该用“偶然”。文段谈的是有关生物的内容,应该选用“多样性”。“不堪重负”指承受不了繁重的负荷,不能担当重任。“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过度劳累。答案:D5.解析: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人类不断地向地球索取资源;一层意思是人类不断地向地球索取资源,使得地球承受的生态压力巨大。由此可以判断“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的主语不是“数量庞大的人口”,故此,最恰当的修改是C项。答案:C6.答案:B7.解析:由文中“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鼠曲雪兔子”可知B项错误。答案:B8.解析:“种子达人”这一部分主要写了钟扬冒着生命的危险收集种子,A项的表述过于拔高。答案:A9.解析:主要从普通人和科学家两个角度来谈钟扬的优秀品质即可。答案:个人生活(普通人):不计较得失,对生活品质不讲究。理想追求(科学家):不怕吃苦,深深扎根艰苦环境,毫不畏惧,勇于奉献,用生命在高原行走、攀登,用满腔热忱投身科研一线。10.解析:结合文本内容“16年艰苦磨砺,钟扬帮助西藏大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不仅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的空白,更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成功推向世界”分析,“钟扬开创了全新的生态学科”错误。答案:B11.解析:A项,“其意义不在当下,而在未来”有误;C项,结合文本内容“漫长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分析可知,因果关系错误;D项,结合材料一最后一节内容分析“遵照他的愿望”属于无中生有。答案:B12.答案:①着眼未来的创新精神;②严守规程的谨严精神;③填补空白的探索精神;④不畏艰辛的实干精神。基础过关训练11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1.答案:D2.解析:B项和例句相同,均表示引用。A项,表示特殊含义;C项,表示特定称谓;D项,表示特定称谓。答案:B3.解析:前两空,“具备与海权相匹配的实力”是“穿越东海南海的激流暗礁”“不被人欺”的必要条件,“只有……才能”符合。“穷兵黩武”指竭尽所有的兵力,任意发动侵略战争,与后文“自卫反击”构成反义并列,“不是……而是”属于反义并列。答案:D4.解析:注意“激励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在质量上追求卓越”“促进国家质量水平的整体提升”的先后顺序。答案:D5.解析:当务之急:当前急切应办的要事。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深谋远略: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答案:①当务之急②深谋远略③精益求精④持之以恒6.解析:“提高”对应的是“技能”,“加强”对应“职业教育和培训”。答案:广大企业要着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技能,加强质量职业教育和培训,培育质量职业精神。7.解析:“要耐得住寂寞,同世界脱节,用自己的技能和手艺改变世界”混淆是非,第三段是“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同世界脱节”是人们的误解。答案:C8.解析:引用作家的话是为了论证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分殊。答案:B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尤其是需要探究相关情节思路,题干表述为“对于企业来说,为什么工匠精神‘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从最后一段具体得出结论,需要符合时代需求,要用不同的眼光看待相关的社会问题,注重气质的最终选择。答案:工匠精神使企业更符合时代需求;工匠精神使产品更精致,从而经受住用户挑剔眼光的检验;工匠精神厚植可以使企业气质雍容,活力涌流。10.解析:C项,“格局略显狭隘”说法不正确,格局没有显得狭隘,这里无中生有。答案:C11.解析:A项,材料二中“初心”是指做工匠的初衷、最初的原因,不是指孩子的心思。答案:A12.答案:(1)关系:两者是辩证关系。优秀是卓越的基础条件,卓越是优秀的升华。(2)分析:优秀技能是基础,尽善尽美的品质是升华;标准苛刻关注细节是基础,精益求精、百年品牌的卓越追求是升华。日本工匠的奇迹来自他们优秀的工艺技能;同时他们追求尽善尽美,执着于职人荣誉,这种卓越的品质让他们跨越优秀,最终创造奇迹。德国制造基业长青始于他们标准苛刻、关注细节的优秀品质;同时,德国人精益求精,梦想成就百年品牌,这种对卓越的追求,让他们在各领域一骑绝尘。基础过关训练12芣苢插秧歌1.解析:B项,“半霎”的“霎”应读“shà”;C项,“莳”应读“shì”;D项,“胛”应读“jiǎ”。答案:A2.解析:薄:语助词,无实在意义。答案:A3.解析:《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答案:D4.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增强”和“范围”搭配不当,应把“增强”改成“扩大”。二是关联词搭配不当,“无论”不能跟“和”搭配,应把“和”改成“还是”。答案:唐代诗人在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5.解析:“体察”是体会观察,比“观察”含义丰富,结合语境,选用“体察”。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好坏分明。语境强调区别大,选用“大相径庭”。发扬蹈厉:形容奋发有为、意气昂扬的样子。厉兵秣马:指准备战斗。语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选用“发扬蹈厉”。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轻重缓急: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语境强调的是读诗时的语调,选“抑扬顿挫”合适。答案:D6.解析:语段内容分析的是五七言为何后来走向不同道路的原因,而不是两者源于民歌的原因,故排除A、B。C和D中由第一句的“五七言”决定了五言在前,七言在后。答案:C7.解析:本诗只运用了赋的手法,没有比、兴手法。答案:C8.答案:这种过程在诗中是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掇”,一片片、一颗颗地摘取、拾取;“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袺”,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手持的衣角里;“襭”,再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整个劳动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9.答案: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10.答案:重章叠句11.答案:①全诗以“桃之夭夭”起兴,热烈而真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总)②以艳丽盛开的桃花设比,赞美了新娘的美丽贤淑;以桃树开花、结实、枝繁叶茂起兴,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孙、子孙繁衍、家庭兴旺昌盛的良好祝愿。(分)③艳丽的桃花、丰硕的果实、茂盛的桃枝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比兴结合,铺垫渲染,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总)12.答案:《采薇》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名士卒,他强烈地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能尽快回家,内心里充满着忧伤。前三章的许多诗句都表现了这种感情,最后一章又加以深化。由于意识到是猃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起居”,因此,他对猃狁满怀怨恨,在对猃狁的战斗中充满同仇敌忾之情,对于自己的阵营也怀有一种自豪感。13.答案:诗歌前三章用“采薇采薇”开头,章句的重叠使诗歌在韵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用“采薇采薇”起兴,引出诗歌后面要叙述的内容,写诗人因猃狁入侵,服役从征,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14.答案:诗的前面各章写的都是服役时的心理活动及感情,最后一章写的是还乡途中的所思所感。它在整首诗里起的作用,一是表明此前各章是退伍士卒对服役生活的追溯,二是增加了感情的浓度,三是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15.答案: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二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16.答案:这首诗歌以时间为顺序,以抒情主人公情感逐层递进的方式组成的结构。在时间顺序方面,诗歌以“苗”“穗”“实”的顺序表明时间的推移;在情感表达方面,文中诗歌三节分别写中心“摇摇”“如醉”“如噎”,情感逐渐加强。因此,这首诗可以说有两种顺序:一是时间顺序,二是情感顺序。17.答案:不一样。形容“行迈”(迈步)的“靡靡”,显然是指脚步沉重、缓慢;形容“音(乐)”的“靡靡”,指柔弱、颓靡的音乐。18.答案:在表示别人是否理解自己的苦衷时。19.解析:“赶紧回去照看好家里的鸭和鹅”理解有误,应该是“要看管好饲养的鹅与雏鸭,提防它们来捣乱”。答案:B20.答案:①美景让其轻松:环境优美,草长鸟飞,水田潋滟。②穿戴显其轻松:农民夫妇白裙绿衣,穿戴与景色相谐。③唱和表露其轻松愉快: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唱和,声音缠绵柔媚,就像《竹枝词》的音调。21.解析:“后两句写人祸无情,揭露了广大农民遭受苦难的根源”错。第三句是说已做好心理准备忍受长年的饥荒,第四句说闰月使时光愈觉难熬,先说准备忍,再说实不堪忍,将农民的悲苦无助描写到了极致。并未提到“人祸”,也未揭露“广大农民遭受苦难的根源”。答案:D22.答案:①《插秧歌》写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劳动人民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的赞美。②《悯农》写农民面对天灾的苦难,民生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基础过关训练13短歌行1.解析:B项,是句中衬托音节的字,无实在意义。其他三项是介词,靠、用、凭借。答案:B2.解析:A项,没有实义;C项,问候、探望;D项,周、圈。答案:B3.解析:A项,均为动词,弹奏,敲击。B项,分别为动词,问候,探望;动词,保留。C项,分别为动词,归服,归顺;动词,回到,回归。D项,分别为动词,断绝;副词,极。答案:A4.解析:D项,动词的使动用法。其他三项是名词的活用。答案:D5.答案:(1)慨当以慷忧思难忘(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6.解析:“希望自己能找到明君良主”错误,应该是“希望天下贤士归于自己”。答案:D7.解析:先回答出“周公吐哺”的修辞,然后再结合典故的内涵回答出诗句的意图。答案:借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表明诗人像周公一样热切地期盼贤才的到来,使天下英才心悦诚服地归顺的愿望,也流露出诗人渴望一统天下的理想。8.解析:B项,“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理解错误,“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表现的是游子有家难归的心情。答案:B9.答案:《情诗》:①抒发了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情感;②表达了作者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③表现了诗人渴望施展才华(或诗人渴望自由、一展抱负)的情感。《短歌行》:①表达了时不我待的忧思;②表达了对天下贤才能士的渴慕;③抒发了曹操欲结束战乱、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10.答案:①人生短暂,华年已逝,要在有生之年建功立业。②在有限的人生中,勃勃雄心不能消沉,宏伟理想的追求永不能停息。③人总是要死的,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④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能听凭上天安排。⑤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暮年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⑥人生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只要符合诗意即可)11.答案:示例一:我为亳州名人曹操点赞。理由是:你胸怀大志,“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你的雄心;你壮心不已,“青梅煮酒论英雄”是你的壮志。步出夏门,你老当益壮,自比千里老马;蒿里苦寒,你痛彻心扉,体贴百姓。你,是一个英雄!示例二:我为亳州名人庄子点赞。理由是:九万里的情怀荡漾于三千濮水之上,赤子之心归于自然,终成南华真经。他视权贵如腐鼠,宁做自由之龟,安时处顺,穷通自乐。其散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12.解析:①处从曹操、李白的诗句所表达的真正含义,或抒发豪情,或宏伟抱负,再结合欧阳修的名句,可知所述文段与“理想”或“梦想”有关,可概括出要填内容与“中华文明史是一部与梦想有关的历史”相关;②处从“东汉末年,曹操慷慨赋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处,可概括出要填内容与“曹操不屈服于命运,不断奋斗,心怀梦想,去不断追求的壮志豪情”相关;③处从“一千三百年前,李白曾吟咏‘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处,可概括出要填内容与“李白不拘流俗、不怕艰难的理想与伟大抱负”相关。答案:①从来都是一部放飞梦想的历史②不信天命、奋斗不息、对伟大理想执着追求的壮志豪情③不拘流俗、不畏艰难的浪漫幻想的宏伟抱负基础过关训练14*归园田居(其一)1.解析:“西晋”应该为“东晋”。答案:C2.解析:不是夸张手法,应该是拟人手法。答案:D3.解析:分别对应的是春夏秋冬。⑥句有“寒梅”“经冬”,可知写的是春天。③句有“白雨跳珠”“卷地风来”,④句有“梅子留酸”“捉柳花”可知写的是夏天。②句有“寒雁”“单飞”可知写的是秋天。①句有“六出飞花”(雪花),⑤句有“北风回”,可知写的是冬天。答案:C4.答案:这些动词(“翼彼新苗”里的“翼”名词用作动词)都是常见字眼,诗人用起来,却显得新鲜有味。它们既形象,又将无生命的事物写得情意绵绵,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翼”字,那微微的南风温存地抚爱着幼嫩禾苗的景象,如在我们眼前。“中夏贮清阴”的“贮”字,清幽凉爽的林阴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泓清泉。5.答案:(1)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2)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6.解析:方,四周围绕。答案:B7.解析:应该是“喻指官场生活”。答案:A8.解析:“随意拈取”说法不妥。答案:C9.解析:没有拟人的修辞手法,也不是写思念故乡。答案:C10.解析:全诗是写诗人辞官归隐、重返自然后的生活。答案:D11.答案:“迢迢”写了距离之远;“皎皎”写了星光之亮;“纤纤”写素手之修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对写景、写人起到了景情并生的作用。12.答案:反衬。以“盈盈”之水美、“脉脉”之情美与“不得语”之残酷形成巨大的矛盾反差,情景并生,从而更加哀怨动人。13.答案: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14.答案:“带月荷锄归”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15.答案:转折16.答案: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7.答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18.答案: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19.答案:表达了诗人悠然闲适、以劳动为乐的情感。基础过关训练15梦游天姥吟留别1.解析:A.天台:tāi;C.殷:yǐn;D.剡:shàn。答案:B2.解析:B.渌:清澈;C.因:依据;D.中:名词作状语,从中间。答案:A3.解析:A.以:①而,②用;B.而:表示修饰关系,译为“地”;C.之:的;D.已:已经。答案:A4.解析:向来:古,刚才,先前;今,从来,一向。答案:B5.解析:仙人就是以霓为衣,以风为马,没有运用比喻。答案:C6.答案:C7.答案:(1)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2)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3)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4)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5)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8.答案:B9.答案:D10.解析:“横向”“纵向”换位。答案:B11.答案:(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2)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3)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12.答案:不能。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岛,已暗含寻仙的意思。诗人想寻仙,而瀛洲不可寻,这才转而寻天姥。有此两句,下面再写梦中所见仙府景象,才不会使人感到突然。13.解析:迢迢,远远的意思。句中没有“千里跋涉”之意。答案:A14.解析:在这首诗中表现的是“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答案:B15.答案:①课文中的“仙境”虽然热闹、欢乐,但诗人不在其中;而《古风》中的诗人则应邀与仙同游。②课文中的“仙境”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而《古风》则表现了诗人出世的思想。16.答案:末四句描写了现实生活景象,此处由幻想到现实,抒发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残暴叛军的切齿痛恨,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基础过关训练16登高1.解析:B项,“飒”读为“sà”,“逮”读为“dài”;C项,“荆”读为“jīng”,“讣”读为“fù”;D项,“匕”读为“bǐ”,“亘”读为“gèn”。答案:A2.解析:“新”是“刚刚”的意思。答案:C3.解析:A.古义:极其,副词。今义:与“甜”相对的不好的味道。C.古义:妻子和子女。今义:爱人(女方)。D.古义:烈,有节操有抱负;士,一般指男子。今义:为革命而牺牲的人。答案:B4.解析:律诗偶句要押韵,中间两联是对偶句。答案:B5.解析:写的是白居易。答案:C6.解析:分别从横(空间)、纵(时间)两个方面着笔。答案:D7.答案:(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8.解析:B项无“人生无常”的感慨。答案:B9.答案: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通篇语言凝练,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粗看好像“无意于对”,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读来音调铿锵,充满着声韵之美。诗人抒写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10.解析:解答本题应从构思、布局入手,结合诗贵含蓄这一基本原理和用笔曲折多姿进行剖析。纪晓岚所云“入手便摆落现境,纯从对面着笔,蹊径甚别”,可作为参考。答案:这样写显得布局奇特,用笔曲折,构思奇巧,含蓄曲折地把诗人思念儿女、体贴妻子以及自己深沉的爱说透。11.解析:想象相聚的欢乐与眼前实景形成反衬。答案: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之乐,反衬出今日相思之苦,但仅悲而不伤,语气中肯,充满信心,深得顿挫之法。12.解析:解答时首先要找到关键字,其次要运用借景抒情的理论谈作用,一切便迎刃而解。答案:“清”“寒”;也写出了自己身世的清寒;用的是融情于景的抒情手法。13.解析:典故的含义可从注释中领会,而杜甫的身世在答题时也不能不考虑,在此基础上,读后的感觉也就好说了。答案:表达了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无穷感慨,这里用的是自我解嘲的语气,读后令人更感辛酸。基础过关训练17*琵琶行并序1.解析:“钿”读diàn,“虾蟆”读háma。答案:C2.解析:A.闲—弦;B.房—舫;C.喳—哳。答案:D3.解析:“语”是曲,名词。答案:D4.解析:A.“突出”:古义,突然发出;今义,超出一般地显露出来。C.“整顿”:古义,整理;今义,对混乱的局面进行治理。D.“向前”:古义,之前的,原来的;今义,朝向前方。答案:B5.解析: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出神入化:神、化,指神妙的境域,极其高超的境界。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雪泥鸿爪: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鸿爪,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东西南北客:指居处无定之人。答案:B6.解析:D项是判断句,其余几项均是状语后置句。答案:D7.答案:(1)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3)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8.解析:只有对比,没有映衬。答案:C9.答案: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萧瑟秋意,创设悲凉氛围;②“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描写映于茫茫江水中的冷月,渲染冷清、寂寥的气氛,烘托惨别之情;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描写沉浸于江心的秋月洁白、冷寂,烘托“悄无言”,以“寂”衬“声”,从侧面写乐声之感人;④“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以孤舟、冷月与江水的寒意,烘托琵琶女“守空船”的冷寂、凄凉、悲怆。10.解析:A写琵琶女的色艺双绝,以致遭人忌恨。B写琵琶女的受追捧。C写琵琶女的奢侈生活。D写琵琶女的悠游自在。因此,应选A。答案:A11.解析:只有B、C项写出了琵琶女的生活现状,但是B更侧重于琵琶女受人冷落,自怨自艾。C项写出了处境,故而选C。答案:C12.解析:注意下文提示中的“感慨”。答案:C13.解析:可以运用排除法。②处填写的应该押韵,排除A、B、D。答案:C14.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15.解析: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的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然而,诗人如今在邯郸的客店里,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抱膝灯前影伴身”正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答案:(1)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2)诗的语言朴实无华。16.解析:前两联以抒发感慨为主,这从字面即可理解。颈联在哲理中蕴含着豁达的情怀。而“长精神”自然是高昂的。答案:诗人抒发了心中的激愤和人世沧桑的感慨。表示了坚持理想和寄希望于未来的坚定信念。表现出豁达的情怀。诗中跳荡着高昂的情调。17.解析:诗词的哲理和意义大多从景物的描写中表现出来,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也有不少景语不但有情还含哲理,这一点也应牢记。答案:沉舟之畔,千帆竞发;枯树前头,万木争荣。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向前发展,新陈代谢总是要继续下去的。新的意义是说明新事物总要代替旧事物。基础过关训练18念奴娇·赤壁怀古1.解析:A项中“纶”应读guān;B项中“芒”应读máng;C项中“累”应读lěi。答案:D2.解析:A项“伦”应为“纶”;C项“玉”应为“瑜”;D项“倍”应为“备”。答案:B3.解析:“风流”分别是“有文采有功绩”“流风余韵”。“故”分别是“旧”“衰老的”意思。答案:D4.解析:当“旧”讲。答案:D5.解析:代指曹操水军。答案:C6.解析:“这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表述有误,不是由内容决定的,而是由词牌的要求决定的。答案:C7.答案:(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2)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8.解析:D项的评价,不足以全部概括本词豪放风格的全貌,况且对“把酒祭江”情节的评价也错误。“把酒祭江”有两个含义:一则表达词人壮志难酬的郁闷;二则呼应开篇,表现对古代英雄的仰慕。答案:D9.答案:苏轼神驰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渴望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但周瑜三十四岁就破曹操,立大功,他年已四十有七,却事业无成;所以自讥“多情”——倾慕周瑜,渴望建功。这自我讥笑当中,包含着浓重的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涩心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更是在坎坷遭际中的强自排遣,在消极情调之中也包含有报国无路的感慨。10.解析:B项,“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是借喻,不是借代。答案:B11.答案: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词人愉悦之情。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12.答案:比较项记承天寺夜游游承天寺登月台过方丈时间秋天,月夜秋天,月夜人物知己,张怀民知己,方丈起因即景起情:月色入户,寻与乐者即景起情:秋日风起,欲涤市尘经过步于中庭,赏月,观树影游于殿外,赏月,观树影13.解析:这道题把古文鉴赏和古典诗歌鉴赏融而为一,合在一起考查了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我们要准确理解作品的意境,抓住诗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另外,也不要忽视诗人的写作背景,从而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运用想象,填补诗中描述的空白。答案:散文末段两个反问句引出月色竹柏处处皆有,只因今夜此时两个“闲人”而变得不平凡起来。这一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意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不排除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诗歌结尾一联体现出诗人对尘世生活生灭相斗,都如泥牛一样虚妄无归,渴望超脱尘世进入纯净纯粹的人生境界,表露了宁愿淡蔬菽水而欢,居家含饴弄孙以明志,而不愿曲意逢迎的高洁情怀。基础过关训练1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解析:B项中“戈”应读gē;C项中“羹”应读gēng;D项中“尽”应读jǐn。答案:A2.解析:B项“概”应为“慨”;C项“胪”应为“鲈”;D项“雀”应为“鹊”。答案:A3.解析:A现代汉语语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碧梧老枝”;B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D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答案:C4.解析:B项“断鸿”指失群的孤雁,C项“脍”指把鱼、肉切细,D项“榭”指建在高台上的房子。答案:A5.解析:封,册封。答案:D6.解析:B是比喻,其他三项是借代。答案:B7.解析:A项,辛弃疾应为南宋词人,而苏轼为北宋诗人;C项,认为所有词都必须有题目不妥;D项,认为辛弃疾也会以婉约手法抒写爱国壮志、时代感慨是正确的,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当为豪放词的代表作。答案:B8.解析:断鸿/声里答案:B9.答案:(1)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2)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0.解析:“侠肝义胆”的评价,有悖原诗意——词中所歌颂的英雄都是与国家命运相系,并非个体的“义士侠客”。答案:B11.答案:孙权的风流余韵虽荡然无存,但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却历历在目。虽处群雄纷争的时代,吴国却能出现和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土不受外敌侵犯,写孙权既激励自己,又担忧时局。12.答案:此句化用了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典故。孟子话的本意是说:古书上的话难免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未可全信。而本词作者翻用此语,话中含有另一层意思: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在却行不通,因此信它不如不信,这是词人的愤激之语。13.答案:词的下阕写出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词人“昨夜松边醉倒”,居然跟松树说起话来。他问松树:“我醉得怎么样了?”看见松枝摇动,只当是松树要扶他起来,就用手推开松树,并厉声喝道:“去!”醉酣神态,活灵活现。词人性格之倔强也表露无遗。前人评曰:“味稼轩之词,词中有戏”。真是十分精当。14.答案:貌似傲慢却又充满情意的青山,高洁而又善解人意的明月,是诗人想像中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偏见,高洁、正直而又纯洁,是作者被贬独游时的知音。15.答案:“夜夜”表非止一夜,“听读”写明月默默地听着词人读《离骚》。诗句表现诗人被贬独游的孤独、忧愤,对明月相伴的感谢之情以及和屈原一样的矢志不渝的爱国之情。基础过关训练20*声声慢(寻寻觅觅)1.解析:B项中“埋”应读mán;C项中“乍”应读zhà;D项中“禁”应读jīn。答案:A2.解析:A项“经”应为“禁”;B项“带”应为“戴”,“必”应为“毕”;D项“佳”应为“嘉”。答案:C3.解析:“销”是“焚烧”的意思。答案:A4.解析:A“含英咀华”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B“讳莫如深”原指事情重大,因而隐瞒不言。后指事情瞒得很紧。C“尸位素餐”指占有职位而不尽职守。D“无独有偶”指虽罕见,但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含贬义。答案:D5.解析:独自/怎生/得黑!“怎生”是一个词即“怎么、怎样”之意。答案:B6.解析:“醉花阴”这首词是作者早年的作品。答案:B7.解析:考查对词牌的常识,也考查诗歌背诵。答案:D8.解析:写题解要紧扣题目,有的放矢。把与本题有关的主要内容告诉读者,为的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精神。可有可无的或无关的内容都应尽行删去。因此,题解的文字要力求简明扼要,详略得当,一般应控制在几十字到一百字左右。文章长、内容丰富的,题解可适当长些。答案:杜甫《春夜喜雨》——这首诗是唐上元2年(公元761)杜甫定居成都,建起草堂时写的。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它抒发了一场春雨激发出来的喜悦之情,寄托着杜甫希望普济天下的博大胸怀。本诗的题目言简意赅,是理解诗意的钥匙。它既点明了所写对象发生的季节——春,时间——夜,对象——雨;又点明了诗人的心情——喜。全诗就是紧扣这几点来写的。9.解析:“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说的不是酒味淡,“三杯两盏”也不是言酒量之少,作者要表达的是:再多的酒,再烈的酒,也消解不了心中的愁。答案:B10.答案:后期经过战乱后,词人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词的情调十分低沉,自己的晚境,孤苦飘零,看到菊花枯萎凋落,堆积一地,就像看到了自己。人憔悴,花也憔悴,花枯萎,人瘦损,物我两化,情景交融,满地黄花寄托了词人无尽孤寂哀怨之情。11.解析:A项“直抒胸臆”错误,应该是含蓄深沉。答案:A12.答案:示例一虽然这首词的雨打在芭蕉上,《声声慢》中的雨打在梧桐上,但是作者借以传递的感情是相同的,书写的都是浓浓的凄苦的愁思。雨点打在梧桐上或者芭蕉上,点点滴滴,滴滴点点,不断重复,凄清悲凉。这雨点虽然是打在叶子上,可在国破家亡、漂泊无依的作者听来却都像是打在自己的心上,让作者不能自抑,倍感伤情。示例二不尽相同。《声声慢》中“雨”的意象虽然也包含着忧国伤时的愁思,但抒发的主要是个人和家庭的悲愁;而这首词“雨”的意象虽然包含着个人和家庭的悲愁,但是从“愁损北人”来看,抒发的主要是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基础过关训练21劝学1.解析:驽马是指劣马。答案:D2.解析:“暴”同“曝”,晒。答案:A3.解析:“彰”是“清楚”的意思。答案:C4.解析:①⑤⑥句是代词,②句是动词,③④⑦⑧句是助词。答案:B5.解析:连词,表并列关系。答案:D6.解析:A项,“日”名词作状语。C项,“水”名词活用为动词。D项,“上”“下”名词作状语。答案:B7.解析:A.古义:爪子、牙齿。今义:比喻“帮凶、走狗”。C.古义:寄居存身。今义:把思想感情放在具体人身上或事物上。D.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答案:B8.解析:B项是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为状语后置句。答案:B9.答案:(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10.答案:D11.答案:C12.解析:B是顺承关系,其他都是转折关系。答案:B13.解析:“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舍”与“不舍”。答案:C14.答案:(1)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2)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3)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15.答案:ACEGHJ16.解析:这里应该是“歧路、岔道”。答案:B17.解析:第一段说明的是“教育”对人的影响。答案:A18.答案:(1)所以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2)一会儿不学习,一会儿学习,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不好的行为多,那是夏桀、商纣、盗跖那样的坏人。【参考译文】所以不登上高高的山峰,就不知道天空的高远;不俯视深深的山谷,就不知道大地的深厚;没有听到前代圣明帝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吴国、越国、夷族、貉族的孩子,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相同,长大了习俗却不同,这是教化使他们这样的啊。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它用羽毛做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芦苇的花穗上。风吹来,苇穗折断,鸟蛋打破,小鸟摔死。它的窝不是不完善,是窝所系的地方使它这样的。西方有一种草,名叫射干,茎长四寸,生在高山之上,因而能俯临七百多尺的深渊。它的茎并非能长到这么高,是它所处的位置使它这样的。蓬草长在大麻中,不去扶持它也挺直;雪白的沙子混在黑土中,就会和黑土一样黑。兰槐的根就是芷,如果把它浸泡在臭水里,君子就不再接近它,百姓也不再佩带它。它的本质不是不美,而是所浸泡的臭水使它这样的。所以君子居住时一定要选择好的乡邻,外出交游时一定要接近贤士,这是防止自己误入邪途而接近正道的方法。所以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徘徊于歧路的人到不了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能被双方接受。眼睛不能同时看两个东西而全都看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全都听明白。螣蛇没有脚却能飞行,梧鼠有五种技能却陷于困境。所以君子学习时总是把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射出一百支箭,只要有一支没有射中,就不能称之为善于射箭;赶一千里路程,即使还有一两步没能走完,就不能称之为善于驾车;伦理规范不能贯通,仁义之道不能一心一意地奉行,就不能称之为善于学习。学习,本来就要一心一意地坚持下去。一会儿不学习,一会儿学习,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不好的行为多,那就成了夏桀、商纣、盗跖那样的坏人;全面地了解伦理规范与仁义之道,又完全地遵奉它,然后才是个真正的学者。基础过关训练22*师说1.解析:A.“受”同“授”,传授。B.“不”同“否”。D.“属”(zhǔ),同“嘱”。答案:C2.解析:A.古义:从,跟从;而,而且。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B.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D.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答案:C3.解析:②道,风尚;④师,从师学习;⑥无,无论;⑧从,跟从,动词。答案:B4.解析:①④⑧意动用法;②名词作状语;③⑤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⑦⑨⑩名词活用为动词。答案:C5.解析:都是被动句,用“于”表被动。其他是状语后置。答案:C6.答案:(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7.解析:①句中的“惑”是名词,②句中的“惑”是形容词。③句中的“所以”表原因,④句中的“所以”表凭借。答案:C8.解析:A句与例句是判断句,B宾语前置句,C介宾后置句,D陈述句。答案:A9.解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理解错误。“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是就教授的内容而言的。答案:B10.答案:(1)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不论年长还是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2)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以从师为耻,这真糊涂了。11.解析:“劝”是勉励的意思。答案:C12.解析:都用于主谓之间。A项,①是“因为”,表原因;②是“来”,表目的。B项,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①表并列,②表转折。D项,①表推测,大概;②代词,他的。答案:B13.答案:C14.解析:A项,“后代的事迹”错;B项,“作者对自己因为身体有病而没能给杨巨源送行感到非常惭愧”错;C项,用意不在于表达担忧之情。答案:D15.解析:(1)注意“传”“工”“图”的翻译。(2)注意“长”“属”“和”的翻译。(3)注意“莫”“诫”“去”“法”的翻译。答案:(1)汉代的史书已经记载了他们的事迹,后世擅长画画的人又将他们的事迹画成图画。(2)京城擅长写诗的人,也作诗跟着唱和。(3)故乡里的人没有不对他表示敬意的,人们告诫子孙要以杨侯不舍弃故土的美德为榜样。【参考译文】古时候疏广、疏受叔侄二人,因为年老,一同辞掉职位离去。当时,朝廷中的公卿摆设宴席,在京都门外为他们饯行,车驾有数百辆之多。道路上旁观的,有很多人感叹并流下了眼泪,无不称赞他们贤能。汉代的史书已经记载了他们的事迹,后世擅长画画的人又将他们的事迹画成图画。到今天依然光彩照人,清清楚楚的仿佛是前不久发生的事情。国子监司业杨巨源,正以能用《诗经》教育后辈闻名,一旦到了七十岁,也禀白丞相离职回归他的故乡。世上常说古时的和现今的人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而今杨巨源和疏氏二人,他们的思想难道有什么差异吗?我攀附于公卿之末,恰逢生病不能外出送行。不知道杨少尹走的时候,都城门外送行的有多少人?车有多少辆?马有多少匹?路边的观众也有叹息知道他是贤能的吗?而史官也能大力弘扬他的事迹,继二疏的事迹之后为他作传记吗?不会冷落寂寞吧?我看到现在世上没有擅长绘画的,而画还是不画,也就不必考虑了!然而我听说杨侯的辞归,丞相中有敬重而怜惜他的,奏明皇上任命他为故乡河中府的少尹,以便不断绝他的俸禄;又亲自写诗来慰勉他。京城擅长写诗的人,也作诗跟着唱和。又不知道古时候疏氏二人的归乡,有这样的事情吗?古人与今人相同与不同,不得而知啊。中古以后的士大夫,往往依靠官俸来养家,罢官之后就无归宿之处。杨侯刚成年,便在他的家乡被荐举,参加了《鹿鸣》宴而来到朝廷的。现在回到故乡,指着乡间的树说:“那些树是我先人种的。那条溪流、那座山丘,是我小时候钓鱼、游戏的地方。”故乡里的人没有不对他表示敬意的,人们告诫子孙要以杨侯不舍弃故土的美德为榜样。古人所谓的“乡先生”,逝世之后能够在乡里社庙中享受祭祀,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吧!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吧!基础过关训练23反对党八股(节选)1.解析:B项,“恐吓”的“吓”应读“hè”。答案:B2.解析:A项,“载”应为“裁”;B项,“淬”应为“悴”;D项,“泱”应为“殃”。答案:C3.解析:“卑劣”和“卑鄙”都有“言行恶劣,不道德”之意。“卑劣”比“卑鄙”程度重,即卑鄙而恶劣;“卑鄙”比“卑劣”的程度轻,如卑鄙无耻。“妨害”和“妨碍”都有“使不顺利”之意。“妨害”指使受损害,着重指有损害,程度较重,对象除了工作、学习等之外,还常是革命、和平、健康、治安、利益等;“妨碍”指使不能顺利进行,着重指给人或事造成一定的障碍,程度较轻。对象常是工作、进步、学习、交通、视线、活动等。“不便于表现革命精神”“非常容易使革命精神窒息”都是党八股的危害,后者程度更重,二者应是递进关系。答案:C4.解析:A.拔出萝卜带出泥:比喻事情办得不圆满,引起别的麻烦。B.八竿子打不着:形容二者之间关系疏远或毫无关联。C.快刀斩乱麻:比喻办事果断,抓住关键,迅速地解决复杂的问题。用在此处不恰当,应用“不管三七二十一”。D.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比喻说话办事要以具体情况为依据。也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变化。答案:C5.解析:B.“通篇都是西方学术名词的句式冗长、累赘”结构混乱,应改成“通篇都是西方学术名词,且句式冗长、累赘”。C.“通篇运用空洞辞藻……”搭配不当,把“运用”改为“堆砌”。D.赘余,去掉“使人听了入睡的平淡叙述的语言”句子中“的语言”。答案:A6.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括号前的句子中“没有”一词,是否定“板着面孔教训人”,从括号后的内容“语言生动诙谐”来看,括号中应该是肯定相关的内容。选项中有“而是”关联词的句子正好与括号前的相对应,所以答案为B。答案:B7.解析:“文章整体上采用了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不正确,应是“采用了边破边立的论证方式”。答案:A8.答案:事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9.答案:共分四层:第一层从开头到“……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第二层从“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到“……可是怎么敢看呢”。第三层从“长而空不好……”到“……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第四层从“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到完。第一层:提出分论点。第二层:批评了长而空的文章,指出其危害,从反面指出了写短小精粹文章的必要性。第三层:批评了短而空的文章,同时强调文章的长短要服从内容的需要。第四层:正面指出目前我们要写短小的尤其是要有内容的文章。10.答案:(1)作者用《资本论》的例子证明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不能盲目追求文章形式上的短,文章的长短要服从内容的需要的观点。(2)文章在批评了长而空的文章不好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要写短小精粹的文章。但是也要避免出现另一种倾向——盲目追求形式上的短。作者用这个例子扣住分论点,强调了文章形式上的长短一定要服从内容上的需要,突出了文章内容的重要性,这样就使论证始终围绕反对空洞,提倡有内容这个中心话题。论证严密,有很强的逻辑力量。11.解析:这篇文章采用边破边立的论证方法,即从批判错误中来阐述正面的主张。答案:先摆现象,运用比喻,使用引用论证,阐发自己的主张,即写文章要从实际出发,正面说“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反面说“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12.解析:B项,“更要”错误,“看读者”和“看听众”之间应该是并列关系。答案:B13.解析:C项,“引用论证”错误,应该是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答案:C14.解析:B项,原文为“不但要吸收他们的进步道理,而且要吸收他们的新鲜用语”。C项,“不提倡”错误,原文为“坚决反对”。D项,“一切人民”扩大范围。答案:A15.解析:它是一种生存比赛活动,参加比赛的人不与正常社会接触,全凭网络取得生存条件。答案:D16.解析:唐代文化既“强势”,又非常“优秀”。答案:A17.解析:原文第五段为“认真继承要一辈子。认真以后再写作,恐怕写不出什么好作品了”,可知“要认真继承”错误。答案:C基础过关训练24拿来主义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城市排水办公楼施工合同
- 纺织品采购招标法律培训
- 市政工程电力招投标技术规范本
- 通信网络监理管理规程
- 地铁换乘站隧洞施工合同
- 纺织维修工具管理办法
- 建筑行业电力工程安装合同
- 公交站点候车亭设施维修
- 科研实验中心建设合同
- 设备租赁合同:摄影器材
- 化学混凝法课件
- 钢结构楼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组合体的视图及尺寸注法
- 华为5GNR初中级理论考试参考题库(含答案)
- 涉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方案
- 幼儿园擦伤处理培训ppt
- 2023版押品考试题库必考点含答案
- 山东2023年青岛银行总行部门社会招聘考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
- 广东电力市场交易基本规则
- 中级纺织工程师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述职报告
- 零售业财务管理制度实用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