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课
3别了,“不列颠尼亚”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掌握新闻各个结构部分的基本特征,了解实录性新闻的特点和写法。2.理解、赏析本文标题及写作视角的独特之处,理解、分析文中三次降旗的不同意义,探讨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3.品味、分析文中富有意味的细节描写和恰到好处的对比手法。4.体会文中生动的现场感和厚重的历史感并存的特点,学习并掌握将新闻事实和背景资料融为一体的写法。素养目标作者介绍本文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作者是四个人: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这四位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报道了盛大庄严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标题中“别了”是这则新闻的文眼。“不列颠尼亚”即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它在香港回归中,承担接载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离港的重任。
标题的独特之处有三:①主谓倒装,突出“别了”这一内容,更能表达情感,彰显主题。②运用借代,用“不列颠尼亚”号指代英国,妥帖合理、形象生动。毛泽东在1949年美国对华政策失败、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时,写过题为《别了,司徒雷登》的文章。本文活用此标题,“别了”,委婉的语气中略带一丝嘲讽。③一语双关。字面上看,是指接载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的“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是描述现实场景;深层含意是“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管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题目解说知识卡片关于新闻①新闻的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②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比较固定,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标题分主标题和副标题。主标题标明新闻内容,副标题补充、解释主标题内容。导语就是引导读者阅读新闻的开头语,是处于新闻开头的一句话或一段话。主体部分用最精练的文字,简明、扼要、生动、真实地写出新闻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背景主要是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与原因的说明,为烘托和表达新闻的主题服务。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主要阐明新闻的意义,使读者对新闻的理解、感受加深,从中得到一定的启示。③新闻的特点真:新闻的事实必须真实。短:篇幅要求短。快:要讲求时效性。活: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强: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④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即五个“W”和一个“H”——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因)、How(如何)。写作背景1997年7月1日0点,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新华社的数位记者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录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实录性新闻佳作。阅读链接香港坎坷的历史1841年,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政府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租期99年。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1945年,日本战败后撤出香港。闻一多与《七子之歌》1925年3月,闻一多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分别为《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将这七处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怀抱,受尽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香港》诗文如下: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关于“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也译作布列塔尼亚,是罗马帝国对大不列颠岛的拉丁文称呼。不列颠尼亚被罗马人神化,称“不列颠女神“。后来,演变为现代英国的化身和象征。不列颠尼亚也成为英国的别称、敬称。不列颠尼亚这一称谓,在英国人心目中是非常庄严神圣的。18世纪上半叶,詹姆斯•汤姆森创作了诗作《统治吧,不列颠尼亚》,后来,这首诗被改编成同名合唱歌曲,即英国海军军歌,同时也是英国国歌之一。当年,正是唱着这首歌曲,英国击败了对手,称霸海上,成为“日不落帝国”。如今,每逢重大庆典活动,英国人都会摇动旌旗,齐声高唱这首歌。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拉开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的序幕。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撒切尔夫人坚持“三个条约有效论”的立场。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解决方案,并强调: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迫使英国不得不在中方建议的基础上同中方就香港问题进行谈判。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和多达22轮的谈判,最终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中英联合声明》。根据《中英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0时,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经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层段划分及主要内容:【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导语部分。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标志着香港长达150多年的英国管治时期的终结。第二部分(第2~10段),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中英关于香港政权交接的一系列仪式。第三部分(第11段),结语。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对香港管治的开始与结束。
课文探究【分析】①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②揭示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降下,香港即将回归祖国。③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主体部分的时间顺序奠定基础。【问题】作为新闻导语,第一段有什么作用?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分析】两个“最后”表明,英国米字旗再也不会从这里升起,英国对香港的管治即将终结,中国政府将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分析】“日落余音”是英国人在降旗仪式上演奏的一首乐曲。这里“日落余音”的乐曲名一语双关,既指号角声,也暗指“日不落帝国”的衰落。【问题】这里特别交代“日落余音”的号角声有何含意?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分析】作者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离任的重复,而是终结性的最后一次。它既道出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时的无比兴奋之情。【问题】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如何理解其含意。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5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分析】在结构上,与上段末句中的港督府衔接,较自然地实现了场景转换。在内容上,将港督府昔日的辉煌与如今成为历史陈迹的冷落进行对比,表明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已成为过去。【问题】这里插入一段关于港督府历史变迁的叙述,有什么作用?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分析】“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管治的象征,“巨幅紫荆花图案”是特区政府的象征,“背景”一语双关,明指背后的景物,暗指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这样写,既含蓄地指出英国管治的结束,又抒发了中国人民的自信、自豪、欢乐、振奋的感情。【问题】画线句通过一个精彩的镜头借景寓意,这个镜头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作分析。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分析】易帜是政权交接仪式的高潮,“最为世人瞩目”强调其重要性,两个“最后”再次暗示了英国管治的终结。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分析】“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使人想起喷薄而出、光芒四射的朝阳,暗示香港将迎来一个光明而美好的前程。国旗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作者郑重记录下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的精确时间,表现了庄严的气氛和喜悦的心情。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分析】香港离开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是一段让中国人民感到特别漫长的历史。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管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被忘记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人民经过漫长的期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到祖国怀抱的这一天。具体到“零四天”,一方面突出了英国管治时间之长,一方面传达了回归梦圆的欢欣鼓舞。语言非常含蓄,很有分寸。【问题】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将时间具体到“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分析】“从海上来”,是说当年英国远征军远渡重洋,凭借坚船利炮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了对香港的管治;“从海上去”,明写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对香港的管治结束,点明主旨。一“来”一“去”,沧海桑田,意味无穷。作者以简洁而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心潮的起伏,结束了新闻稿。【问题】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结构图解《别了,“不列颠尼亚”》通过对港督降旗仪式、添马舰附近的告别仪式及第二次降旗仪式、子夜时分的易帜仪式和“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等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抒发了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后中华儿女的自信、自豪和振奋之情。主题归纳一、易错字音内容小结①接载(
)
②撤(
)离③凝(
)重④紫荆(
)花
⑤掩映(
)
⑥旗帜(
)⑦停泊(
)⑧世人瞩(
)目
⑨冉(
)冉升起zài
chè
níng
jīng
yìngzhìzhǔbórǎn()千载难逢(
)载歌载舞⑩载zǎizài()欺上蒙下(
)蒙蒙细雨⑪蒙mēngméng二、易混字形(guǎn)(
)窥蠡测(jiān)草()人命②(zhì)独树一(
)(chì)添油()薪(zhǐ)(
)尺之功①帜炽咫管菅三、课内词语掩映:举世瞩目: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四、近义词语1.邻近/临近相同点:都可以作动词,表示“靠近,接近”。不同点:邻近:位置接近;附近。指甲、乙两处在空间上相邻,有名词用法。临近:(时间、地区)靠近;接近。没有名词用法。如:临近年关,街上的人多了起来。2.消失/消逝相同点:都指“已经失去,不存在了”。不同点:“消失”,(人或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不复存在。强调的是过程。“消逝”,消失。指声音、时间等。包含一个事物随时间的流逝而不复存在的意思,强调的是结果。3.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相同点:都指自成一体,与众不同。不同点:“标新立异”侧重新异突出。如:别人都这样讲,这样做,就她一个人标新立异。“独树一帜”侧重创新,风格独特;多含褒义。如:这种装饰风格,在国内建筑装饰中独树一帜。深入探究1.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第一次降旗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来,这标志着今后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管治。第二次降旗是当天港岛每天一次的降旗。这次降旗如果在平时就很平常,但在这一天却意义非凡,因为这面旗帜的降下,标志着被英国管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第三次降旗是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次。这次降旗,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管治结束了,也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2.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香港150多年来的殖民管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管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管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对于在驻港英军总部附近举行的告别仪式,作者也只是提了一句,但作者随后捕捉到了一个典型的镜头:“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刻内涵。3.《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选取的角度与其他报道香港回归的新闻有什么不同?①观察视角独特。作者没有将视角定位在一般新闻报道可能会选择的或写交接仪式现场的庄严,或写庆祝回归人群的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分析,而是另辟蹊径,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新颖而别致。②选材角度新颖。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作者并没有写成英军撤离大事记的形式,而是在简略介绍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过程中,独出机杼地穿插对英国人登上香港土地、开始管治的历史的回顾,两相对照,将现实的事件放在了一个历史的背景中,这就更加突出了事件的历史意义。4.《别了,“不列颠尼亚”》在描绘现实场景时,随时穿插叙写了哪些历史知识?这样穿插叙写有什么好处?这则消息第1段导语简明交代新闻事实,即英国长达150多年的管治已经终结;接下来的第2~11段主体部分基本上采用的是现实场景与历史材料穿插安排、互相印证的结构。现实场景历史材料4时30分,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表明港督将永远成为历史港督府建成时间,其后的改建、扩建和装修晚6时15分至7时45分,添马舰附近的告别仪式及第二次降旗仪式,象征英国长达150多年的管治结束156年前,英国士兵占领港岛,升起英国国旗,英国管治开始子夜时分,最庄严的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落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英国对香港的管治长达一个半世纪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及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米字旗插上港岛的时间,英国管治香港的精确时间,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好处:四个特定的现实场景构成这篇报道的主要内容,反复被提及的时间真实而细致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而现实场景中着重描述国旗的升与降,则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因为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在记述的同时,作者又巧妙融入相关的历史背景材料,历史与现实像一个个特写镜头,既形成对比,又让人产生强烈的历史纵深感。5.这则新闻写法别具一格,除了标题巧妙、报道角度独特和现场与历史交织的突出特点之外,还有哪些独到之处?①事实记叙中渗透情感。在记述事实的同时,还通过一些词句渗透作者的情感。比如从开始时的“蒙蒙细雨”,到第二次降旗时的“雨越下越大”,这雨似乎是英国人伤心的泪水,而对中国人来说却恰似幸福的甘霖,别具深意。又如“日落余音”“日落仪式”等词语的使用,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所谓“日不落帝国”已经成为“过去式”。②简短报道中细节传神。一般来说,消息报道以清楚记述事实为主,不太关注细节,这篇报道则在细节处理上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比如作为末任港督的彭定康,当他将告别港督府庭院时,是“面色凝重”地“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这几个细节连缀在一起,把英国对香港管治的末日之感刻画得淋漓尽致。又如“不列颠尼亚”号游轮与大厦上巨幅紫荆花图案所构成的“日落仪式”的背景,这是作者的独特发现,经妙笔点染,便给读者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从而深刻地烙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再如“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这样细致的描述,更让读者感受到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骄傲,百年前的耻辱,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今天,终于得以洗雪。③对比手法运用恰到好处。这篇报道不长,运用对比手法却信手拈来,体现了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例如港督府建筑历史与现实的对比,156年前英国升旗与今日降旗的对比,英国米字旗与中国五星红旗前后易帜的对比,等等。这些对比内容各异,但无一例外地都在昭示:英国的管治已经不再,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在自己的领土上行使主权。特别是全文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大海这一诗意的背景,通过一“来”一“去”的对比,中国人民抑制不住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6.《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实录性新闻佳作,曾荣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你觉得这则消息的实录性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观点一:清晰的可视性。实录性新闻突出表现在“目击”和“视觉”中,它必须写出特定的现场氛围,并给予形象再现。如文中写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等。这些简洁的笔法,为读者勾勒出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使新闻具有清晰的可视性。观点二:生动的可听性。实录性新闻要再现特定的场景、特定的形象,离不开生动形象的语言,离不开各种音响。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形象感强的环境音响,有助于增强新闻的可听性。如文中写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等等。这些描述,仿佛清风徐来,给人以流畅自然的感受,让人好像亲临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听到降旗声、下雨声、讲话声和升旗的乐曲声,从而受到强烈的感染。观点三:丰富的动感和鲜明的色彩感。丰富的动感表现在全文没有令人生厌的套话或可有可无的废话,那些实在的、具体的新闻事实,都是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作者运用捕捉到的镜头,通过具体的人和事来传递香港回归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主题思想,并巧妙地在文中穿插新闻背景材料,运用对比手法,在看似静态的叙述中注入动态的信息。如文中写的:“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读后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和亲切感,十分耐人寻味。文中色彩感鲜明。如文中实录的“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广场上灯火渐暗”“绿树丛中”“白色建筑”“南海的夜幕”“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五星红旗”,等等,这些色彩交错的画面,给读者以色彩明快的深刻印象。观点四:新颖独特的标题。见“题目解说”。观点五:深邃的历史感。见“深入探究”4和5。7.短新闻力求简短,但《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有些地方却用了“闲笔”,如在记叙告别仪式时,特意补叙交代了港督府的历史变迁,这一部分似乎与中心事件关系不大,你觉得插入这一部分有用吗?观点一:没有用。作为一篇短新闻,应集中笔墨描写重点事件。本文应按照时间顺序,重点记叙香港回归的过程。插入的这一部分,与文章主旨的联系不够紧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郑州西亚斯学院《证券投资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保健品营销策略的优化研究
- 房屋交易中介服务协议
- 志愿者权益保障
- 户外广告牌发布合同协议
- 互联网担保合同协议范例
- 服务外包合同的数字化转型
- 耐候性石膏线条采购合同
- 劳务分包合同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 第三方担保合同协议的解除条件
- 供应商产品退货记录反馈单
- 幼教优质课比赛评分表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诊疗指南
- 监控系统培训记录表(一)
- 绍兴黄酒PPT演示课件(PPT 30页)
- 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管理办法
- 第三章-公共政策过程(修改)最终版.ppt课件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精美)课件 25 古人谈读书
- 句子语法结构(单句)(课堂PPT)
- 现代女性如何兼顾事业和家庭的平衡PPT课件
- (工艺流程)铝合金熔炼工艺流程和操作工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