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新疆籍大学生跨文化适应状况的调查及分析_第1页
长春市新疆籍大学生跨文化适应状况的调查及分析_第2页
长春市新疆籍大学生跨文化适应状况的调查及分析_第3页
长春市新疆籍大学生跨文化适应状况的调查及分析_第4页
长春市新疆籍大学生跨文化适应状况的调查及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中国党和国家依然高度重视和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各级地区、各级人才。为了实施科教、兴疆、人才强疆战略,中国开始加快了培养新疆各民族人才的步伐。1989年开始,高中为支援新疆五年内的合作计划,启动了国家政策。适应文化是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在国外,对理论、模型、计量表以及文化的适应和心理、行动的关系等的研究已经很早就开始进行了。公园、浆果等西方学者已经对适应文化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巨大成果。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人员流动的增加,适应国内文化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两组:赴华留学生和赴华工作人员。总体上,对于跨文化适应的研究比较少,何止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也比较少,在我看来新疆地区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就会更少。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适应跨文化不仅将会影响他们成长和发展过程,也直接影响他们对国家主流文化的承认。所以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是大陆文化适应的情况,有利于这一群大学教育学院采取相应措施,帮助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的缓解,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培养合格的新疆,祖国建设,促进国家的人才,推动新疆地区发展的维护和巩固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新疆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随着时代的进步,家庭条件的优越,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有出息,有能力的家庭更希望孩子能出国学习更多的知识,所以,近几年很多少数民族学生都脱离自己熟悉的母体文化来到主体为汉文化的文化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跨文化适应便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有必要去了解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现状,本次调查主要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考察长春新疆籍大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对他们的跨文化适应情况形成一定认识,了解他们的适应情况,帮助新疆籍大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主流校园文化生活,增进其与其他民族同学之间的理解交流,提高其对主流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为维稳和民族团结做贡献理论意义(1)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的影响来看,可以从中丰富学生本身的跨文化适应论以及习惯性大学生活;(2)研究本论文使得两种不同的文化互相影响变化和交流文化的不同,完全的促进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也会因为适应不同文化的过程而交流;(3)研究调查为发展“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加快发展不同文化的发展脚步,让更多人适应其中;2.现实意义(1)跨越文化学习适应的研究不止是有利新疆籍大学生,还对跨文化的留学生也是一个重要方案,针对性和区域性的研究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走向外地求学的需求,而且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取得不同的教育教学水平,并解决出现的各种文化冲突;(2)为内地各所高校的新疆大学生提供有利方案和建议;(3)为进一步提高新疆籍学生走出疆门,走向外地求学的道路;(二)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中适应性文化遗传方面拥有自身的特点,适应性文化价值。本论文内容对长春市新疆籍大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进行调查,结合新疆与本地文化特征,从环境、语言、人际交往、学习、宗教信仰、学校管理等方面剖析存在的问题。以调查研究为主,以跨文化理论为基础,通过发放问卷、回收问卷、分析问卷,形成调查围绕“长春市新疆籍大学生跨文化适应”的问题,调查了100名长春市新疆籍的大学生,调查对象分布长春市的多数高校,均符合调查规定的条件。之后把收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软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到的图表,进而得出长春市新疆籍大学生调查跨文化适应研究的状况。(三)文献综述1、国外跨文化管理研究综述目前,外国多文化管理研究已经成熟,很多学生都开始了留学跨文化的接受知识,习惯不同文化的传播,像这种情况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70年代,在以前是多文化管理的“初步”阶段。第二阶段是多文化管理理论从1970年代到1990年代的发展阶段。第三个是进入90年代以后。学者们得到了对其他文化管理的更深、更彻底的理解。1954年,中国社会科学委员会(SSRC)把文化适应定义为“不适应文化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变化”。如果说格罗斯提出了内心文化适应的概念,那么文化适应指的是个人与其他文化接触丰富,在参与该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态度或行为发生变化。帕迪拉扩展了文化适应的概念。文化适应包括跨文化意识(即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周边主流文化之间的协调)、民族忠诚(即包含民族奢侈感和7b性自爱)。中国文化的适应性表现在对个别文化的适应性之外。Kime和Hui认为文化价值是私人秘密的重要作用。他们强调,学习文化和维持文化在适应文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贝瑞强调了文化的变迁和潜在文化过程。我们所说的或以上的形式都是根据不同的文化群体和其成员所创造的,直接转化为茶道接触过程中的文化心理变化。只有某一组和其成员被更换,缝纫机可以接触双方。巴里还指出,文化适应程度相当于文化集团和个人的生存水平。文化的适应包括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政治组织和文化习俗的变化。在机体层面上的文化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能力的变化,以及价值观的变化与新的环境的变化同步,与此同时,跨文化接受不同民族的文化也是对于现代社会学生的一种新的考验。2、国内跨文化管理研究综述跨境民族地区由于面临跨国境、多民族这双重特征,其跨文化教育无论是教育价值目标的选择定位还是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或是教育组织形式都有着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跨境民族地区跨文化教育的本质规定性决定了其必须以促进“民族和谐”,增强国家认同感,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共生,跨文化教育的历史使命包括加强政治文化认同,培养理性爱国主义情怀的政治使命;促进民族文化整合,培养当代中华民族情感的文化使命;以民主法治为核心,以民族情感为纽带,培养具有批判理性意识和民族乡土情怀的爱国公民的育人。随着国家西部开发策略的实施和文化经济交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到内地求学,出国留学的大学生也很多。现代社会的发展有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远离自己的家乡,跨越不同的文化环境生活着,要面对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适应问题。内地新疆高中班(内高班)是我国为实施西部大开发而出的策略,为加快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人才培养在内地发达城市举办的新疆高中班,所以更多的新疆籍学生都希望能走出新疆学习更多、见识更多让自己长长见识等等,很多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远离家乡,面临心理、生理、(亚)文化的适应,

跨文化适应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相关概念跨文化是指跨越了不同国家文化与民族界线的文化,其文化的变化,是不同民族、国家及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是通过不同文化归属感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跨文化适应也在其中,只有在不同文化的生活圈内,都必须经过种种的考验来进行对不同文化的适应程度,在跨文化中最重要的是学习者在生理和心理的适应,对不同文化的了解程度是解决文化适应的前提,所以,跨文化适应是全球化的,只有更多的了解其他文化,才可以更快的适应并生活。(二)理论基础1、Berry理论1954年,美国社会科学委员会(SSRC)把文化适应定义为“接触两种以上不同文化所导致的文化变化”。格里高夫斯将文化适应定义为,个人接触其他文化并参与自己文化实践的过程中经历的信仰、态度、行为变化。Padilla拓展了文化适应的概念,文化意识(即,个人和民族文化,周边与主流文化的和解),民族的忠诚(即,好评,个人对个人的民族文化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的认定)。Laroche、Kime以及Hui将获取周边主流文化遗产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定义为个别文化适应性。他们强调,学习文化和保存文化在适应文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berry强调强调适应文化不断变化的过程。适应文化是两个或多个群体在不同文化和他们成员直接接触的过程中发生的文化心理变化,只有一个组织和成员能够发生变化。该报告书还指出,berry在适应文化上还包括集团和个人的水平。适应集体文化包括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政治组织和文化习俗的转变。另一方面,个人层面的文化适应包括身份、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能力的变化,即个人经历的心理变化以及对新环境的最终适应。李晓.Berry文化适应理论及其启示[D].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Oberg的文化冲击模型;“U型曲线假说”;文化适应五阶段模型Oberg(1960)认为文化冲击是由于与熟悉的环境分离而产生的张力造成的生理和心理作用。他把旅居者的生活比喻成一个新的或生活了很久的陌生又熟悉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的环境,就像一条离开水的鱼。可见,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是社会文化适应的重要组成部分Oberg的“文化休克”模型根据文化适应者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将文化休克描述为一个过程,包括蜜月期(honeymoon)、危机期(crisis)、恢复期(recovery)和调适期(adjustment)四个阶段。旅居者的假设(从挪威富布赖特奖学金获得者)在美国文化适应过程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即初始调整阶段(initialad-justment)、危机(crisis)和调整(re-gainedadjustment)文化适应过程根据文化的满意度最佳响应变化(从高到低到高)显示为一个U型曲线(Lysgaard,1955)。考虑到外国人回国后也要经历类似的文化适应过程,Gullahorn和Gullahorn将U型曲线假说扩展为“双U型曲线假说”,也称为“W型曲线假说”(Gullahorn&Gullahorn,1963)。文化适应过程模型被分类为接触、崩溃、匹配(desintegration)、治疗阶段(autonomy)、独立秩序阶段(1975)等五个阶段。3、Gordon的“文化同化模型”(as-similationmodel)这个模型可以区分以下七种文化同化形式来解释美国社会的跨文化适应过程。第一,跨文化适应者在学习并接受现代主流社会及其成员的跨文化特征。文化或行为同化是指跨文化适应者学习和接受他们的文化特征。第二,形态同化是一种文化适应,正式联系主流社会和组织成员进行发展,例如加入自己的组织和俱乐部或者自己学习跨文化方面的适应问题。第三,同一性,找出相似性文化结构,是指文化适应者对主流社会的文化认同的接受和认同,从而产生属于主流文化和群体的感觉。四是同化,即牛郎社会成员之间的文化适应。第五,态度表明接受同化,消除主流社会的文化适应和主流偏见。第六,接受-同化的特点是文化上不歧视适当的人。第七,1971年,文化改革家们以自己的方式放弃了对主流社会价值观和权利的抵抗。高特作为男性公关人员的第一次经历是“文化和行为的同质性”。这是典型的学习牛郎语言和了解其社会主要成员的方式。然而,文化和行为同化,还有其他形式的文化同化是没有保证的。把那个和那个比较一下。“结构同化”很可能成为文化同化(Gordon,1971)。

三、长春市新疆籍大学生跨文化适应状况的调查及分析(一)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本次调查围绕“长春市新疆籍大学生跨文化适应”的问题,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民族身份和文化身份”、“民族之间沟通”,“宗教文化认同”和“社会环境适应”等问题。调查了100名长春市各所高校新疆籍的大学生,调查对象分布长春市的多数高校,均符合调查规定的条件。本研究中48名是文科专业,52名是理科专业。之后把收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软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到的图表,进而得出长春市新疆籍大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的状况。调查时间:2018年12月中旬到2019年6月(二)相关数据统计1、基本情况了解长春市新疆籍的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民族、专业、在汉族地区生活的时间、汉语水平、上大学前做的准备。本次调查对象的性别:女生30人;男生70人。(2)调查对象的民族:新疆是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有很多不同的民族,在内地的各所高校中也有不同民族的大学生,此次调查的民族有哈萨克族84人,维吾尔族12人,塔塔尔族2人,回族2人。调查对象的专业:文科专业48人,理科专业52人。其中有社会工作专业,法学专业,广告学专业,工商管理专业,环保专业,财务管理专业,英语专业,金融专业,交通运输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中药学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交通工程专业,统计学专业。(4)调查对象在汉族地区生活的时间:在新疆也有汉族同胞,我们的邻居大部分都是汉族同胞,虽然风俗习惯不同,但他们生活在新疆,所以很多习惯都和我们相似,普遍都会说我们民族的语言,喜欢吃我们民族的美食,此次调查分以汉族为主体的地区的话有一年以下有2人,1-2年14人,2-3年14人,3年以上66人。民(5)汉语水平怎么样:新疆是个少数族聚集的地方,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母语和文字,所以学校也分为汉语班和民语班,汉语班的学生叫民考汉,民语班的学生叫民考民,所以每个大学生的汉语水平也不同,此次调查的其中82人可进行自由交流;18人可以进行一般交流;0人交流有困难或完全不能交流,按这个结果看的话一般都是可以交流的。在上大学前,做了哪些准备;一般在新疆上民语班的学生,考上疆内的大学生得上一年预科,考上疆外的大学生会上两年预科,所以民考民的学生就得上大学五至六年;而民考汉学生如果在疆内上大学就不用上预科,考上疆外就得上一年预科,所以民考汉大学生就得上大学四至五年;考上吉林长春的学生预科一般都是在长春市教育学院上的,所以我们在上预科时就认识了很多不同大学的新疆伙伴,之后也是一直都有联系和聚会的,此次调查的其中6人自学相关知识;88人上预科班;6人有参加过与汉族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0人没有准备。2、饮食方面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首先,因为新疆人以面食为主饭,所以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大部分难以习惯长春以大米为主的饮食习俗。其次,对饮食的禁忌是每个少数民族必遵的教规,作为少数民族必须保持吃清真食品的习惯。我自己作为新疆籍大学生认为每一个新疆籍学生到内地上学最看重的就是饮食方面的问题,只要饮食方面好解决了其他都可以很快适应,了解长春市新疆籍的大学生在饮食方面的适应情况,包括学校食堂的饭菜是否满意及满足程度,在民族特别节日是否准备特色饮食、日常饮食的解决方式。首先,在饮食方面,适当增加对清真餐厅的投入和补贴是学校应该做的,并不断的询问新疆籍少数民族同学的需求和满意度,同时降低蔬菜价格,提供各种清真食品,从而增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饮食选择,更好地满足他们对清真饮食的需求。其次,我们都知道清真餐厅饮食的不止少数民族同学,也会有很多其他民族的同学过来饮食,与此同时,饮用的人多饭量也会变少,所以很多新疆籍学生就吃不上饭,所以,也希望学校能为清真餐厅加大饭量。最后,各所高校也应该完善管理系统,建立各种形式的信息渠道和信息通信网络,对新疆籍大学生提供的便利,大学生获得需要的信息,同时鼓励他们第一次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教育制度提出了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改进措施。关于调查对象能否在食堂找到喜欢的食物:其中42人能找到喜欢的食物;32人有时候能找到喜欢的食物;26人不能在食堂找到喜欢的食物。一般内地每所高校都有少数民族食堂,但不一定都满意食堂的食物,每个人喜好不同,有些人想的只要吃饱就行,但有些人就是会挑食,所以偶尔去食堂吃,经常叫外卖吃。(2)在新疆籍同学的特定节日时,食堂是否会特别准备食物:其中58人的答案是肯定的,42人的回答是否定的。我认为一般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多的话会安排节日食物,如果少就应该不会安排了,我们学校每年都会为我们的节日准备食物。(3)学校能否满足调查对象的日常饮食需要:18人不能,经常饿肚子;34人能满足日常需要,但仅仅可以填饱肚子;38人能满足日常需求,且可以吃的很好;10人能够满足日常需求,并且非常满意。像这样的结果是男生会比较容易满足,想的能吃饱肚子就行的心态,而女生一般都会比较挑剔、挑食。(4)调查对象的日常饮食怎么解决:其中68人去学校的食堂;8人订外卖;24人去学校外面解决。如下图所示,一般都是去学校食堂的学生会比较多,如果学校食堂的饭好吃,学生都会选择去食堂吃,即便宜又好吃是学生们都希望的;大部分订外卖的学生都是因为没有课又不想出去,所以都会在宿舍订外卖;而去学校外面解决的学生是因为要出去见朋友或者聚会,所以选的人也会比较多。不适应的地方:通过对饮食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后得知,调查对象到长春后最不适应的地方就是饮食方面,新疆籍大学生其中有大约一半多的学生不习惯长春的饮食,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学校食堂的饭好吃就没什么可担忧的,但如果学校的饭不好吃只能订外卖或者出去吃饭,这样一来就会担心会不会是清真食物,另一方面就会各种寻找清真餐厅。3、学习方面能否理解老师的讲授内容、与同学老师的学习交流情况、专业成绩、影响专业成绩的因素等。新疆籍学生最初到内地上学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听不懂方言、各种生活习惯习俗、饮食方面等各种,所以都会慢慢习惯和融入。关于调查对象能否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其中34人完全理解,46人大部分理解;18人大部分不能理解;2人几乎不能理解。(2)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调查的对象是否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其中百分之52的人经常交流;百分之44的人偶尔交流;百分之4的人几乎不交流。(3)调查对象的专业成绩怎么样:其中10人专业成绩很好;28人较好;54人专业成绩一般;6人专业成绩交叉;2人专业成绩很差。(4)你的专业成绩受到哪些因素影响:64人不习惯听、说、读、写汉语;12人不愿意与汉族老师同学交流;24人是因为心态因素,不喜欢这里,不想在这里上学。不适应的地方:通过对学习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后得知,调查对象到长春后在学习方面的不适体现在新疆籍学生有无正确的对待文化差异,平等的欣赏本文化和异文化,并且是否利用课余时间提高自身的汉语水平。4、人际交往方面包括与其他民族同学的交流情况、对其他民族同学价值观的认同程度、有多少汉族的朋友、与其他民族的室友的日常相处情况、关心照顾的来源、与汉族同学的关系、遇到烦恼的倾诉方式等。在人际交往方面,对于新疆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不是从小学习汉语,所以对于他们会有很大的困难,在语言这方面他们说话发音会不标准,说话慢,别人对他说的话他们会反映很久才能听懂,所以在这方面会有遇到很多困难。想更快更准确的了解新疆籍大学生生活中和别人相处的关系如何,我们也做了很多次调查,在调查中做的三次访谈显示,在我们看来新疆籍汉族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程度低于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他们的普遍反应是,在长春新疆的大学生交朋友并不难。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语言障碍给他们的人际交往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和影响。然而,随着他们在学校这边居住时间的增加和汉语水平的提高,因此也在自信心方面有很大的增强,人际交往圈逐渐扩大。在我们的调查研究中,很多的学生特别是长春本市的大学生片面的了解新疆阻碍了双方的交流活动,如“新疆暴乱事件”在长春市大学生在他们的沟通距离,这让他们很尴尬的情况,心理承受着巨大压力,有时会出现极端的想法,攻击性行为我们国家的尊严,拒绝与汉人交流交往。(1)你和同族朋友交流时使用汉语吗:其中48人总是使用汉语;6人几乎不使用汉语。(2)你理解汉族同学的价值观吗:其中4人几乎不能理解;28人非常理解。(3)你有多少汉族朋友可以寻求帮助:其中4人几乎没有汉族朋友可以寻求帮助;58人有6个以上汉族朋友可以寻求帮助。(4)你与汉族室友相处的怎么样:其中80人能够与汉族室友相处的融洽,能够互相包容;16人偶尔有摩擦;2人有很多冲突;2人与汉族室友关系很糟,没办法相处。(5)在大学期间得到的关心照顾主演源于:其中42人的关心照顾主要来源于父母家人;28人来自汉族室友或者同学;20人的关心照顾主要来自同族人或者老乡;10人的关心照顾主要来源于恋人。(6)你与汉族室友见:其中74人认为大部分室友很关心我;16人认为有些是有很关心我;2人与同族室友间从不关心。(7)你与汉族同学间:其中56人认为大部分同学很关心我;34人认为有些同学关心我;4人与同学间从不关心,只是点头之交。(8)你遇到烦恼的倾诉方式:其中32人会主动向同学倾诉希望得到帮助支持;32人如果有同学询问会倾诉;22人只向同族的好朋友倾诉;14人从不倾诉。(9)学校或班级组织的活动你有经常参加吗:其中百分之54的人经常参加;百分之40的人偶尔参加;百分之6的人对这些活动没有兴趣,几乎不参加。不适应的地方:通过对人际交往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后得知,调查对象到长春后不适体现在新疆籍学生与其他学生的沟通问题。5、休闲娱乐方面包括参与学校活动的频率、空闲时间和谁在一起、空余时间去哪玩、参与其他民族同学活动的情况、与新疆同学聚会的频率、与朋友聚会的地点、娱乐活动的形式等。(1)你的空余时间大多和谁一起玩:其中44人是和新疆伙伴一起玩;42人与室友一起玩;12人和其他朋友一起玩,2人和同学一起玩。(2)你在空余时间里喜欢到长春的哪里去玩:其中58人去长春的商业街(例如:红旗街、桂林路等);30人去长春的旅游景点;6人平时几乎哪里也不去,只呆在学校;6人没有喜欢的地方,不喜欢这个城市。(3)在你在空闲时间里,你参与其他汉族同学或室友组织的活动吗:其中52人经常参与,觉得很有趣;42人偶尔会参与;6人几乎不参与,没有兴趣。(4)你和新疆伙伴聚会的频率:其中60人偶尔聚会;32人经常聚会;8人几乎不聚会,大部分都是看个人性格问题吧,像我自己比较喜欢多出去聚聚,多交一些好朋友。(5)你和朋友聚会的场所会选在哪里:其中选择的最多的是有民族特色的餐厅;其次是KTV、普通餐厅、夜店、酒吧。我们出去聚会大部分都是先去吃饭,所以去的最多的就是民族特色餐厅,也非常庆幸长春市有很多民族特色餐厅,再远我们都会过去。(6)我们新疆人都比较喜欢聚会,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周末休息日,都喜欢朋友同学一起聚聚聊聊天啥的,新疆伙伴聚会时的娱乐活动形式是什么:其中60-80%的人会选择看电影、逛街、跳舞、唱歌;30%的人选择去喝酒。一般到每周末休息都会找不同学校的朋友一起出来聚会,女生都是看电影、逛街、吃饭,男生大部分都是吃完饭去喝酒的比较多,因为新疆人有一句话“无酒没朋友”无论男生女生都非常能喝。不适应的地方:通过对休闲娱乐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后得知,休闲娱乐对于新疆人来说是生活的一部分,能歌善舞的民族在这方面不适应的地方会比较少,这方面不适应的地方可能在刚到长春时对于陌生环境的畏惧,后来习惯了就好了。(三)结果分析在我做这方面的调查后,我自己作为新疆籍大学生会以自身的结果去研究并调查,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接受程度也在不断的变化,正是因为如此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随着年级的增加变化,他们的生活水平的文化适应和长度,与密切接触的程度与其他民族。通过以上问卷调查可以得知:1.长春新疆籍大学生基本适应长春地区的跨文化生活。2.部分新疆籍大学生存在适应不良的情况,适应不良主要体现在饮食、气候、休闲娱乐方式这几个方面。3.影响新疆籍大学生适应情况的主要因素有语言文化沟通、生活习惯不同。4.新疆籍大学生休闲娱乐更多的与同为新疆籍的同学一起。5.新疆籍大学生普遍对家人较为依恋,关心照顾的来源主要来自父母。6.学校不能很好的解决新疆籍大学生的饮食问题、他们的饮食主要通过校外的民族餐厅解决。7.新疆籍大学生的成绩主要受个个人因素的影响,与民族差异关系性较小。8.新疆籍大学生与其他民族的能够相互理解彼此的价值观。9.新疆籍大学生大多数与其他同学和谐相处、没有发现有民族歧视的问题存在。10.长春新疆籍大学生并未因文化的差异而拒绝参加汉族同学的活动,积极参与此类活动。11.长春新疆籍大学生聚会的频率较高于其他民族的同学。12.新疆籍大学生娱乐活动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如经常参加唱歌跳舞活动。

四、跨文化适应的对策及结论(一)对策建议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长春市新疆籍大学生不同的心理想法和学习行为可以直接或间接的透露出学生在学校生活的适应程度和存在的问题,可以由以下策略来表现对新疆籍大学生的有利方法。密切关注新疆籍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求他们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并提高个人跨文化适应的理解能力和生活习惯,提高自身本文化和不同文化的了解程度。明确了解新疆籍大学生掌握的跨文化知识程度,从而加快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发展。3.了解新疆籍大学生对学校食堂的满意程度,并作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给学校,学校也应当重视监督清真食堂,因为对于新疆籍大学生最难适应的就是饮食方面。4.学校应时刻关注新疆籍大学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