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文学社团南社研究的历史变迁
南社及其成员的活动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协会,也是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中国现代最大的文学协会。出于前期南社与辛亥革命的密切关系,人们对南社的揄扬多出于对其政治功绩的夸张评价,对它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上的贡献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作风传统的南社受到过新文化界的批评,但南社事实上是新文化的前驱,涵养了新文化文学、艺术、学术、新闻各方面的基础,他们遭遇的困境作了新文化的前鉴,从而扮演了一个奇怪的角色——南社不是从正面而是从反面启动了新文化运动思想与文学的变革。另一方面,南社的文化保守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历程中对本民族主体性的顽强守护,承担了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并非可以一笔抹杀。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对南社的历史与成绩,以及独具特色的南社研究,作一个综论,让我们仍然铭记有这样一代人,是他们的热血青春使我们古老的文明开始燃烧,获得新的生命。一旧南社及其所领的新社南社1909年11月13日由陈去病、高天梅和柳亚子发起创建于苏州虎丘张国维祠。初期骨干成员多数是同盟会员,怀抱推翻清廷的共同革命理念,“固以文字革命为职志,而意实不在文字间也”。(P.512)他们的政治背景、政治追求使南社必然“略带近代政党性质”,不过南社毕竟还是一个文学爱好者的自由联盟,泛泛的文酒之乐给南社带来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社友中除了实干的革命家,宣传家,或革命家兼宣传家,也接纳“不隶属于同盟会之社友,素乏政治之趣味,其加入南社者,不过文酒唱和而已”(P.160)的一般文化人。特别是在辛亥革命之后,共同的政治目标失落,新加入的人中纯粹的文化人就比较多(一些原来的革命者也退而搞学问了),其活动也以单纯的文酒之乐为主。根据成员个人的学养、兴趣与社交圈,好些南社成员还另组了一些南社的外围社团,如国学商兑会,文美会,酒社,销寒社,销夏社等,就都是较为纯粹的文化俱乐部。也因而,南社不是一以贯之,而是随时代而变的一个社团。南社历史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期,以曼昭《南社诗话》为例,自创始至民国成立,为第一时期,是曰勃兴时期。自二次革命至洪宪帝制,为第二时期,是曰摧残时期。自洪宪失败至曹锟贿选,为第三时期,是曰堕落时期。第一时期,南社集中了一批爱国文人与革命者,或通过革命宣传,或直接参与革命行动,致力于民族民主革命反对清王朝的统治。南社在这个过程中大举进据报刊界,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一些革命社友也成为了政界要人,一时风光无限,大受追捧。1912年的《南社长沙雅集纪事》说:“(南社)表面虽借诗文相提倡,而实以民族主义为本旨,及去秋举义,而吾社社员果得借报纸之鼓吹,达到共和目的,其怀抱弘毅者,遂得组成南京临时政府,或握一省之虎符,以与当世相周旋,不可谓非吾社之光也。”(P.297)是相当得意的。第二时期,革命成功,维系社员的民族主义的政治号召也失去了作用,南社开始涣散分化,在很多政治问题上意见都得不到统一,例如在南北议和问题上就大开笔战,赞成的反对的人中都有南社成员。加以袁世凯窃国之后,诛锄异己,谋求帝制,南社的好梦一概破灭,“几几乎举吾社之良而尽歼之。”南社中许多投身于反袁斗争的社友被杀害,其中有热心社事的南社骨干,如周实、宁调元等人,也有很多只是挂个名,以政治革命为系,无暇于这种文人雅集的人。但重要的是革命者是南社精神上的指引和保证。胡朴安说,“南社集会,自为周实丹殉义集会以后,激昂慷慨之气,渐渐沉沦,至民国八年、九年,无复声矣”。(P.169)失去了这些最坚强、最坚决也是最激进的成分,南社也失去了活力和理想,这也是南社由此一蹶不振的一个重要原因。南社的第三期始于袁世凯的倒台。此时新文化运动已经开始起步,可是大多数南社人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依然抱残守缺。1917年南社内部发生唐宋诗之争,柳亚子在文学问题上政治挂帅,上纲上线,又独断专行,破坏了民主原则,导致内哄,几乎折散了南社。同时,南社一些革命者已蜕变成了政客。从袁世凯窃国始,要求变更国体的请愿团,南社亦有不少人。1923年曹锟贿选南社十九人在案,包括发起人高旭在内,是为以气节为倡之南社的奇耻。南社至此,大势已去。1923年,新文化运动发展到达盛期,一些南社人逐步接受了新文化。这一年五月,柳亚子、叶楚伧、胡朴安、余十眉、邵力子五个南社旧人,加上陈望道、曹聚仁、陈德瀓三个新文化的新人,发起成立了新文化气味的新南社,开始招兵买马,同时宣布旧南社结束。南社人中不同意新南社宗旨,坚持传统文学观的人很多,傅熊湘另于1924年1月在长沙发起组织了的南社湘集,依然维持南社旧有风气,一直活动到1937年,1935年还成立了湘集的两粤支部。南社虽然结束了,但南社成员作为个人在社会各领域特别是学术、文化领域,仍然继续作着贡献。舍不了南社的人也还很多,他们对南社的纪念与仿建形成南社结束之后的悠悠余脉(姑且可称“后南社”)。南社创始人陈去病就是其一。1928年11月12日,陈去病朱锡梁等人发起在虎丘举行南社20周年纪念,就有“本社社务是否继续进行”提案,议诀是签到社员,均为筹备员,大约还是想继续的。(P616)1929年陈去病出任江苏革命博物馆主任,办有《江苏革命博物馆月刊》,陈去病又曾以这个刊物召集旧部发表文章,试图将《月刊》营造成南社的刊物。(据《南社的活动何时完全停止》,金建陵、张末梅,《南讯》第15期)1933年陈去病去世,1934年南社旧友为他开了两次悼念活动。其他试图重建的南社旧友也有不少,如1928年有黄节等人在广州发起组织了岭南南社,1934年有嵇鼎铭在湖州组建南社,1943年有朱剑芒在福建永安组织南社闽集。1947年柳亚子在香港成立扶余诗社,郑逸梅说是“南社的余波,也是最后的活动”。不过,规模较大,参加的社友较多,以南社全体名义的活动,要属1935年成立的南社纪念会,和1949年北平召开的南社新南社联合临时雅集。因此目前南社研究界在南社三期之后加上一个延续期时,一般有三种情形,或延续至新南社,或延续至南社纪念会,或延续至1949年北平南社新南社联合临时雅集。“后南社”的活动除了南社湘集时间较长之外,都大抵有头无尾,有始无终,往往不过是集体吃了一两回大餐而已。新南社也只出了一期社刊,就不见下文。但若将所有这些活动联系在一起,作为南社余响来看,还是很可观的。以1923年为止,14年间,南社发展到1100余人,社友涉及到文化、教育、学术、新闻、出版、政治、军事各个领域的精英,遍布国内13个省份,39个城市,膨胀成独步宇内的社团巨无霸。这是因为南社的出现及其扩张,其实是有赖于晚清新知识界形成及其建构的庞大文化圈。晚清科举废除,西学东渐,留学盛行,“不作书生作学生”的新一代开始形成新的知识组成、知识结构及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中国知识分子从中国封建社会的一贯表现形态“士”,逐步向现代型的新知识分子转变。这一转变与知识界的革命化同行,在维新派士人与资产阶级革命派之间形成其分水岭,大约在1902年前后,以革命派占据舆论主流为标志,完成慰然成“界”的历程。由于辛亥革命与民众相当隔膜,是新知识界成为了革命的主要承担者,缺乏其他社会阶层的广泛参与。知识分子是一个松散的,却通过持有共同的文化修养和终极理想而仍旧保持着自己的精神统一性的特殊阶层,即使是其中的革命者,联络感情、访求同志最有效的方式也离不开这个特性。因而当时革命者在创办大量具有革命色彩的报刊杂志的同时,也成立了大量如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健行公学、国学保存会等等具有革命色彩的文教、学术界团体,通过这些团体及报刊,革命文人得以相互联系、合作和交往,逐步以上海为中心,幅射全国以至海外,形成一个巨大的交往圈。因此南社主要成员,其实在南社之前,在这个文化圈的形成的过程中就在逐步集聚,并且陆续建立了多个性质类似的小型文社。仅陈去病在组建南社之前,就组织过黄社、秋社、匡社等等社团。“知识界革命倾向的增强,滋生了组织联合与统一领导的强烈愿望。”(P.308)南社成立之时,正是这个圈子发展成熟之际,加之辛亥革命已近,南社避免了在过于严酷的环境中夭折,并随革命成功奠定了声望,人气骤然大旺。南社成立之后,还出现了地方性的分社,有越社、辽社、淮南社、广南社、粤社,因为现存资料的匮乏,其历史如雪泥鸿爪,难以考察。但是这种幅射全国的格局,正是南社作为新知识界文化圈的小型版的一个证明。杨天石《南社史长编》因此又增加了南社成立前从1902年至1909年的酝酿期,做为南社历史应有的部分。二南社研究概述南社在发展过程中,本来一直就有较完善的社刊《南社丛刻》和通讯录等资料,对烈士写有传记,出有文集,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柳亚子在社务上的奉献精神。此外,很多南社社员自己亦印行了个人文集。不过由于读者面很窄,一般以内部行销为主,印数很少,《南社丛刻》和社员文集,都很难见到。这个问题在很长时期内是南社研究的瓶颈。南社结束之后,南社内的一些成员写过一些回忆录、诗话和编过一些选本。较为重要的有胡朴安的《南社丛选》、《南社词选》、《南社诗话》,柳亚子的《南社诗集》、《南社词集》、《南社纪略》,曼昭的《南社诗话》(与胡著同名,所以后来出了合集),以及姚鹓雏的《南社摭谈》、《琐记》、《补遗》,劲草的《南社影事》,朱剑芒《我所知道的南社》等文。个人研究主要是苏曼殊,苏曼殊的年谱、传记、全集经柳亚子、柳无忌努力编出,在20年代形成一个研究苏曼殊的热潮。1936年徐蔚南的《南社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曹聚仁的《纪念南社》论及南社的文学史意义,因而特别值得珍视。但是总的来说,因为新文学是“20世纪中国的正统文学”,南社作为新文学所批评的对象,(除苏曼殊外)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评价很低。建国后的南社研究仍然萧瑟(南社中一些社会精英,在政治、文化各领域被作为重要历史人物研究,但很少是作为南社人物来研究的,因此算不得数),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由于柳亚子与苏曼殊在国内外的声望”,这个民初的文学社团终于复兴。一些关于南社的著作出版了,如1980年出版的杨天石与刘彦成合著的《南社》(其实是文革前写的,蹉跎多年才得出版。杨天石说他研究南社,是受到阿英的指点与支持的,可见即使南社受冷落的时代,能够记得南社价值的人仍未曾断绝),如198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郑逸梅的《南社丛谈》。王晶垚、郭长海、马以君、白坚、邵迎武等学者也致力于南社的研究,有许多论文及专著问世。南社的研究团体、研究专刊,也都逐步兴盛起来。1989年5月4日“国际南学会”成立于美国加州,柳亚子长子柳无忌出任会长,秘书处设在香港,会员发展到美、澳、新加坡、马来西亚、日、荷、捷等七国及台、港等地近百人。该会编辑印行了《国际南社学会从刊》、《国际南社学会通讯》和《南社丛书》。1990年11月13日,北京成立了“中国南社与柳亚子研究会”,印行了《南学通讯》。地区性的南社研究会也相继成立,如广东南社研究会(马以君办有《南社研究》)、云南南社研究会(会刊《云南南学》)、江苏南社研究会(会刊《南讯》)、上海南社学研究中心等等。除了出会刊,这些研究会还开展了多次以南社为主题的研讨会、纪念会,参与者遍及两岸三地。杭州钱塘书画社也有一个南社研究委员会,办了一份《南社研究》小报,与其他由纪念、研究而形成的社团不同,是因为对传统诗、书、画艺术的热爱而自然的认同了南社,代表了南社影响的一个重要方向。《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社版,从1994年第6期起开设了《南社研究》专栏,每期至少发一篇南社研究文章,延续至今,是南社研究诸专刊中的难得的正式刊物,弥足珍贵。经过多年努力,南社研究的资料建设也成就斐然。《柳亚子文集》从1983年到1994年陆续全部出齐,包括《磨剑室诗词集》(上、下二册)、《磨剑室文录》(上、下二册)、《南社纪略》、《书信辑录》、《自传·年谱·日记》、《苏曼殊研究》、《南明史纲·史料》,共计七集九册。《苏曼殊全集》由北京中国书店据北新书局本影印出版了,《南社丛刻》则由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出版。国际南社学会主编的《南社丛书》,包括大批南社社员的别集和研究著作,已出三套,第一套七本,有《柳亚子诗歌新探》、《南社史长编》、《南社诗话》、《高燮集》、《丽白楼遗集》、《黄叶楼遗集》、《苏曼殊传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二套九本,有《南社人物吟评》、《南社丛刻第二十三集、第二十四集末刊稿》,《姚光集》、《姚鹓雏剩墨》、《“觉民”月刊重排本》、《徐蕴华、林寒碧合集》、《高旭集》、《吴江沈氏长次二公剩稿》,《吴梅评传》,第三套尚未出齐,除已出的《南社人物传》,还计划有《南社戏剧志》、《陈去病诗文集》、《柳亚子文集补遗》三本,第二第三套皆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国际南社学会成为南社资料建设的一只主力军。一些南社后人也自费出版了一些先祖的文集,如《姚鹓雏诗续集》(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6月),《南社三刘(刘今希,刘约真,刘鹏年)遗集》。(中华印刷厂,1993年5月)1994年,在南社研究发展到一个繁荣阶段,基本格局、机制已经奠定的背景下,柳无忌发表了《海内外“南学”起潮音》,标志着南社研究形成了学科建设的能力。南社研究学科化的表现,就是南社旧人旧交之外的学院学者开始较多介入对南社及其成员的研究,政治因素淡出南社研究,学术性得到了加强。南社研究还成为一些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到目前为止已有张中《柳亚子与南社》(1981年北京大学硕士论文),陈香杏《南社研究》(1992年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朱少璋《清末民初南社社员之诗歌活动》(1994年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郑勇《社会转型中的文人结社——以南社研究为中心》(1996年北京大学硕士论文),孙之梅《南社及其重要诗人研究》(2000年山东大学博士论文),卢文芸《变革与局限——南社文化论》(2002年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林香伶《清末明初文学转型期的标志——南社文学研究》(2003年台湾师范大学博士论文)等多篇论文。近来,金建陵、张末梅又提出,“南学”研究应该与以网络为主要载体的当代先进的电脑技术完美、和谐地结合起来。“南学”研究机构和有条件的“南学”研究者都应建立自己的网页。在未来的岁月中,“南学”研究的网页势必要朝着文献信息集散、研究信息开发、服务保障枢纽、信息用户导航为一体的研究信息“数据库”的方向发展,以独特的“南学”研究信息资源为研究者和读者提供指向明确、加工有序的增值信息,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网络时代的“南社”研究》,金建陵、张末梅致笔者信。)目前,网络上已有南社研究者自2002年9月起开设了“南社研究网”,正在朝南社研究“综合数据库”的方向努力。随着“南学”形成,南社研究体现了与其他学术领域不一样的鲜明个性。除了有限的学院关注,南社研究在学院圈之外有非常大一块民间性、自发性、业余性的空间。各研究社团中,其成员有南社亲朋故旧及子孙,也有大量旧体诗词爱好者、民间业余研究者,例如国际南社学会当中,“有南社后裔故旧,有南社研究者,有汉学家和亚洲研究学者,有文学、艺术界人士,也有政治、外交、科技、实业、教育、出版等各界各业的人士。”涉及整个知识界,各种职业人士都有,这正是当年南社的特色。各研究刊物多为自办,没有正式刊号,内部交流为主,常常是免费赠送研究者和图书馆,编著者皆尽义务,不设稿酬。经费多为会员自筹或募集,以支持研究、出版丛书、举办纪念活动。此情此景,与当年南社人自办《南社丛刻》的情景又是何等相似呢。其次,各个南社研究会组织形式、社章、活动、作风、话语都有近似或者有意仿拟南社的地方。南社研究者整理散失的南社资料的努力,亦令人想起南社人当年收集乡邦文献的热情。在与一些南社研究社团中人交往过程中,笔者深刻感受到了他们对研究对象的情感投入,感受到他们对南社优秀传统的欣赏与强烈的仿效冲动,感受到他们在自娱性研究中的愉悦体验,与一般学院中学者作学术性研究的纯理性态度,是有区别的。他们与其说在研究,不如说更是“继承”南社(如成员最多的云南研究会,学术色彩却较弱,会刊内容以诗词唱和为主),成为了一个不应被忽视的文化现象。对于我们的论题来说,这种“继承”比研究更有意义。不过,这样的南社研究也有不足。南社研究很大一部分是靠南社亲朋故旧及诗词爱好者,纪念的成分多过研究,“鲜有怀着文化反思的心态对有关现象做出深层次的解释”,而且人员呈现高龄化现象,精力、经费和水平又难以得到保证。各研究会会刊是内部发行,数量很少,流通不广。因为经济等原因,一些研究会活动已停滞。在柳无忌领导下成果卓著的国际南学会及受柳无忌支持得以延续的《南社研究》因为柳无忌的去世,前景堪忧。因此,孙之梅指出,南社研究需专业人员与南社后裔携手,改变研究队伍的结构,取长补短,各极其致。更重要的是,学院教学是南社研究未来的保证,一脉薪传,不能靠小圈子人的情趣,还要有更广大更年青一代的接受。而且,南社作为新旧文化的纽结点,在近现代文学、史学的学科发展中确实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打通近现代研究领域,开拓研究新格局,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各研究会中,活动一直持续较好的是江苏南社研究会与云南南社研究会。北京的中国南社与柳亚子研究会,因为挂靠单位一事未能及时解决,曾上了民政部取缔名单,不过此事现已解决,研究会已改入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准备重新开展工作,新一期的《南学通讯》正在编辑之中。而其实在南社研究会之外,南社也未曾被人忘记。在南社活动较多的地区及社员故里如上海、苏州、嘉兴、吴江、周庄、同里等地,都有古迹保存和纪念馆的修筑,吸引了大量游客。当地政府文化部门也积极举办纪念、研究活动。报刊杂志上仍然不时会出现与南社相关的文章(南社研究网因此开设了“新鲜热文”的栏目),亦是南社的灵魂仍然活在这个新时代的证明。南社又一次显示出它的独特性,关注它的人或许不多,但似乎在任何时候,它都不必担心没有知音。三曼昭说:南社的文学成就看南社名单,可以看到许多如雷贯耳的名字。柳无忌指出:“如果对于南社作家有个全貌的认识,至少应当包括郑逸梅为撰事略的一百七十多位卓越人物,其中有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国学家,教育家,新闻出版家,政治家,军事学家,人才之多,使我们有不胜枚举之感”。柳无忌、殷安如主编的《南社人物传》包含新南社成员,共记有131人,也着实可观。现大致分为几大类,择要述之。南社烈士与南社中的革命人物,是南社的“招牌”。秉承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感,南社烈士英勇献身的历史,纵贯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直至抗日时期的斗争,其中有周实、阮式、宁调元、周祥骏、范鸿仙、陈英士、陈以义、宋教仁、姚勇沈等革命者,还有被军阀杀害的新闻界先驱林白水、邵飘萍,为蒋介石暗杀的杨杏佛,为日本侵略者杀害的郁曼陀、朱少屏等人。除了牺牲的烈士,辛亥革命的著名人物还有南社的三个创始人陈去病、高旭、柳亚子,及黄兴、汪精卫、冷遹、李根源、姚雨平、叶楚伧、居正等等。他们当中很多人从事革命宣传起家,因而有同时也是新闻出版界著名人物,诸如于右任、田桐、雷铁厓、邵力子等。汪精卫,入社号260,于1912年加入南社。据林香伶统计,他于《南社丛刻》发表了61篇作品,其数量在社友中排名第83位,在南社如此庞大的阵容中,位居前列,可见他是热心于南社的。1930年到1931年的香港《南华日报》上连载有署名曼昭的《南社诗话》,据杨玉峰考证可能是汪精卫的作品。《诗话》品评人物,三言两语,形神俱出,有《世说新语》的味道,为我们保存了极珍贵的南社史料。汪曾被柳亚子认为是南社的代表,惜乎此人晚节不保,自南社之光,变为南社之玷了。宋教仁,入社号164,1911年8月入社,是辛亥革命前的老社友,作为革命家政事繁忙,他于社事参与不多,却是一个重要成员。他在第五次雅集被大家推选为文选编辑员(当然实际上他不可能做这项工作),可见南社对他的认同。《南社丛刻》第四集出版,他在《民立报》上大加赞赏,称“感慨淋漓,可颂之篇不鲜”,亦可见他对南社的认同。他被袁世凯暗杀后,社友们写了许多诗词文章痛悼。柳亚子认为正是因为有了担任重要革命工作的宋教仁及陈其美的加入,南社就渐渐的引人注目了。军政各界是南社的招牌,但南社的主要阵地还在知识文化界。说到南社的文学成就,钱基博在《现代中国文学史》论吴梅时兼及南社,曾指出:“其尤著者:慈利吴恭亨悔晦、酸陵傅熊湘钝根、成都吴虞又陵、吴江陈去病佩忍、柳弃疾亚子、泾县胡蕴玉朴庵以诗文,香山苏玄英曼殊、山阴诸宗壮贞长、顺德黄节晦闻,番禺沈宗畸太侔、潘飞声兰史以诗,淳安邵瑞彭次公、余杭徐珂仲可、无锡王蕴章西神以词;顺德蔡有守哲夫以金石书画;而梅(吴梅)以曲。各以所能擅闻于世,称矫矫者,亦文章之渊薮,而儒者之林囿也”。(PP.264~265)钱基博将南社在传统文学形式上的成就基本点到了,可惜的是把高旭这么重要的人给漏了。再则这段话没有提到南社对新文学的贡献。后世的文学史从新文学立场出发,其实更多提到的是马君武、苏曼殊、包天笑、周瘦鹃等人在翻译与小说上的成绩。苏曼殊、马君武那时用古典诗歌形式翻译拜伦的诗歌,为中国展现了一个西方文学的崭新面貌。而且苏曼殊是较早有明确的文化交流意识和比较文学意识的人。他的《文学因缘》、《潮音》、《汉英三昧集》,将自译拜伦等人的诗歌与西方人译成英文的汉诗放在一起出版,还对中外文学、语言进行过比较研究。高旭,入社号2号,是南社的创始人之一。他是最早一批同盟会员,主持同盟会江苏支部。他创办培养革命青年的健行公学时,集结了一批革命知识分子做教员,也为南社做了准备。高旭的诗受诗界革命影响,形式、语言较自由,鼓吹革命,气势豪放,颇能代表早期南社的气质,艺术价值也很高。为传播革命思想,他曾拟作石达开的遗诗刊行,影响很大,一些研究太平天国的学者都曾误以为真。他突出的成就在近代文学史上却被忽视了,大概是因为后来参与了曹锟贿选案。近年学者郭长海对他参与贿选一事提出了疑议,认为他未必就投了曹锟的票。确实,高旭有许多诗歌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革命精神,富于激情,很难相信他会出卖人格。其实对南社人来说,文学只是一种必备的修养,他们在其他文化领域有更大的成绩。社中知名的学者如黄侃、黄节、黄人、胡朴安、谢无量、姚光、高燮、刘三、沈尹默、陈柱尊等,不胜枚举,很多人都在各大高校作教授。此外,还有有政法界、外交界的知名人士,如沈钧儒、张志让、蔡寅、张维城、王芃生等;还有戏剧家,如冯春航、陆子美、李叔同、欧阳予倩等;书画金石家,如黄宾虹、蔡守、邓尔雅等;新闻报人,如林白水,邵飘萍,成舍我等。而且南社成员往往身兼多种修养、才艺,成就也往往横越几个领域。黄侃,我国近代的著名学者,又是辛亥革命的一位前驱。入社号221,也是民国元年加入南社的。他原先革命时在鄂东南做过民众的组织发动工作,武昌首义后他赶往汉口,参与战事,战败后还回蕲春想组建孝义军未果。民国成立后他不愿做官,退而搞学问,在语言文字学、经学、哲学、史学、文学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即武汉大学前身)、东北大学、中央大学。他反对新文化运动,反对白话诗,胡适诗中有了“两个黄蝴蝶”一句,从此呼适之为黄蝴蝶而不名,又在他所编的《文心雕龙札记》中,大骂白话诗文为“驴鸣狗吠。”黄侃的一生,可堪视为南社历史的缩影。鲁迅是南社分社越社的成员,许广平说,“(鲁迅)加入南社也是宋先生(宋紫佩)介绍的,不过对于南社的作风,先生似乎不赞同,所以始终是一个挂名的社员,没有什么表现,甚至许多社友也不知道他是同志之一。”(P.192)南社名单与社刊对他皆无无记载,如果为了提高南社的地位而硬将鲁迅拉来作社友的例子,是不必要的,但是鲁迅在他后来杂文中每论及南社,剖析之深刻与独到,无人能出其右。大约他自“旧营垒”中来,自然比别人认识得更深切,反戈一击,直入要害。南社于时事幻变之大时代中旁溢横出,人员庞杂,除了起社之初在反满革命上较为一致,社友们无论文学、学术、政治的种种问题上观点、立场都不尽相同,在中国历史发展历程中亦选择不同的道路,各奔前程。而且,南社网罗时代精英,但是南社身分只是他们的诸多身分之一,或者如郑勇所说很大程度是当南社是娱情养性的文学俱乐部,有些人也不过是徒挂其名,未必有多少参与。若将他们各自在不同领域的活动与杰出成就都算在南社账上,未免过于抬举南社,特别是不能如孙之梅所指出,把政治和文学混为一谈,“谁的官大,谁就是文学运动的代表”。(P.145)可如果都除去不算罢,似乎也不恰当。若只看南社吃吃饭、照照相的雅集,和塞满花哨的古典诗歌的社刊《南社丛刻》及社友的作品集,南社就像一则笑话里所说的只是一个“诗帮”,何以成其为群贤毕集、名动海内之南社。知识精英的联合是南社的本质属性之一,社友们的丰富的才华是题中应有之义。对中国近现代之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南社中的那些杰出人物各自以他们的成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或许不能把他们的成绩算是南社的。但更重要的是,以这些人为基点,南社以它遍布国内各个行业的1000余名社员,形成巨大的知识分子群体,营造出整体文化气候和共同话语,涵养着整个民族的文明。也因此,追慕名人,自然能够为本社添光加彩,但柳光辽先生却曾说,“我比较偏爱那些不知名的普通社友”。柳光辽参与编辑出版《南讯》的工作,曾经偶然给了一本给一位年逾七旬的邻居老太太看。柳光辽写道,第二天老太太来了,“激动地说,‘你那天给我的《南讯》,里面讲到韩笔海先生,就是我的老师呀!他教过我中学的功课。’这件事使我震动。南社社友不再是飘忽于遥远的过去的纸上人物,他们‘活’起来了。南社研究也不再是在故纸堆里讨生活,它能在现代人心里引发思考。看,六十多年的风雨没有冲刷掉韩老师在他的学生心里留下的印迹。南社出过不少政坛上的明星。韩先生不是有名的星宿,但他把自己的师德和学识泽惠后人,得到长久的纪念。”(P.155)正是这些南社中的普通社友,更体现了南社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深远的意义。四南社人的社会形态以它的规模和水准,以它的时间跨度来看,南社都是空前的一个文学团体。它曾被人们一再的纪念、回味和试图复活,直至今日,南社也还能吸引“发烧友”,发展出众多的南社研究会。南社到底有什么力量,令我们始终无法忘记?南社一直坚持笃古的文学路线,社中主流舆论连晚清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尚要批评(虽然事实上他们的创作受此影响很大),更难以接受新文化运动要以白话文写新诗。他们在文学上的成绩,也大部分是古典形态的,他们有限的文学革新终究无法为中国文学于僵化的传统中求得一条新生之路,“致为五四以后的新青年所唾弃”。(P.250)而且做为从封建士人传统中艰难蜕变的第一代新知识分子,与五四新文化人相比,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尚有传统的太多惯性。例如,他们进行道德重建之时,对抑制个体生命吁求的节孝义烈传统道德过多继承;他们依然在对传统经典的崇拜上建立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力图扮演几千年文明早已写定的角色,却不得不在一个早已完全不一样了的现实面前迷茫。他们身上有太多的名士气,乐于追寻风雅的生活,但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不少人缺乏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毅力,易于激愤也易于颓唐,一旦理想碰壁就只能退隐江湖或者“恨恨而死”。(P.79)从南社身上,人们意识到了要改造社会,改造世界,“必须先改造了自己”。(P.80)新文化运动的命题就这样提出来了。然而南社人仍然是新知识界结出的果实,正是旧作风的南社,成为新文化的前驱。基于民主政治追求的西方民主自由观念的晚清资产阶级革命,使植根于原有政治体制的儒家权威政治、纲常名教的思想专制阀域首先在革命者那里得以冲破;革命带来的宣传革命,启蒙大众的使命,亦使原有的僵化的古典文学体制在他们手中率先得以冲破。因而南社人参与政治革命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尽管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来比,它的思想和文学的革命都是有局限的,低烈度的。例如,南社的社团形式是新知识界的新型社团,是对传统士绅集团形态的重大革命,“首先,前者侧重于自由平等的理想追求,而后者侧重于实际利益与权力的争夺控制。……其次,前者努力成为全体国民的代表,较少群体私见,后者则首先表达式和维护本群体的意愿,甚至不惜牺牲其他群体的利益以实现其目标。”(P.289)这些新式社团的地缘性并非依附血缘纽带的家族宗族机制,而是共同社会政治追求的载体。(P.286)尤其重要的“是内部普遍实行民主原则与程序”。虽然桑兵在他的《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一书中没有说到南社,但南社完全符合他所提到的新知识界社团特征。柳亚子在唐宋诗争中破坏民主原则,因此受到了成舍我等社友的严厉批评。再有,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存主要依赖与现代社会经济形式组织形式紧密相关的社会职业。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现代型知识分子,南社中很多人是新闻、出版、教育(教育是知识分子传统职业,但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在目的、内容、形式及师资的来源、培养各方面都有天翻地覆的变化)、法政、工商等现代知识分子新兴职业的第一批开创者和成功者。教育界是社友云集之处,南社很多人,都以在家乡办新式学校起家,这几乎是他们接受新思想后想到的第一件事。民国教育部门及各大高校的教授中常常可见到南社社友。南社亦曾一度几乎垄断了新闻报刊业。据说,“当时在上海,若不是南社的成员,不大能够进报馆当编辑。”(P.165)孙之梅《南社及南社研究》一文指出:“南社人借助报刊宣传他们的反清反袁、反独裁、反专制的革命主张,揭露反动派,抨击黑暗势力,唤醒民众,激扬民气,在近代的政治、思想进程中产生过相当的积极作用”。新文化运动之前,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思想启蒙、思想解放工作,正是南社人这一代新兴知识职业者在努力做着的。即使是被经历了“文学革命”的新青年抛弃的南社文学,原本也是“革命”的文学。一方面,革命的需要使南社文学虽然笃古,却并非墨守绳律,重慷慨之气,轻格律之技,对古典文学形式有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南社文学“格调宜旧,理想宜新”,以旧文学体式传达新思想,叙写新时代,依靠充满革命激情的主体投入,扩大传统诗文对时代内容的表现范围和表现能力,最大限度的激发了传统形式的活力,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在新文化文学集团的力量成长起来之前,从1912年至1917年的文学界,诗歌、散文、小说领域大多是南社的天下。在新文化诸子之前,南社也曾是青年心目中的文化英雄。顾颉刚回忆当年对南社文学的喜爱,说“使得我们作中学生的仰望之若神仙。”此外,南社这一代人其实也为新文学的文体革命作了不少前期工作,不少人本身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他们出于宣传革命的需要,已经在报章上大量使用白话文。他们还用自己的实践,提高了戏剧与小说的地位,并且是现代戏剧与小说发展的先锋。1904年陈去病柳亚子等人创办的《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是近代第一份以戏剧为主的综合性文艺杂志。在推崇戏剧的社会教育功能时,还引进了西方悲剧观念。在日本的留学生组织的春柳社,是中国话剧的第一次实践,春柳社的李叔同与欧阳予倩、黄二南后来都成为了南社社员。在周庄,叶楚伧等人曾办剧社,演文明戏,宋教仁遇刺时就编导过纪念宋教仁的剧目,由王大觉、费公直表演。小说也是南社人所重视的,研究过小说理论的很多,如黄人、王钟麒、王无生、黄小配等人。小说家及办小说杂志的更多。自苏曼殊始,南社小说家是新文学家所批评的“鸳鸯蝴蝶派”的主体,但大多人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作品质量较高,也很关注社会主题,与一般的劣质滥情小说确有区别。正因为南社人的亲身参与,南社社刊《南社丛刻》才为我们留下了那个时代向新文化嬗变的史料,如李叔同的《音乐小杂志序》(第六集),黄摩西的《小说林发刊词》(第十一集),马君武自德国寄朱少屏高天梅谈到科学与新文化运动的问题的两封信(第十五集),宋痴萍叙述了新剧运动的《陆镜若传》(第二十一集),都是很珍贵的记录。而旧作风的南社,其实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做了革新的。南社中学者很多,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梳理整合,使之重新焕发出生命活力,并用于应对现实。他们的很多著作对中国近现代学术都有开创意义,例如黄节的《中国文学史》,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都是现代学术中的中国文学史的先驱。黄节《中国文学史》其提倡文字改革,主张白话文学,提高小说地位之论,在胡适之先。即使他们在昌明国粹,守护传统经典的时候,也通过寻求国学之真,强调学者的思想自由,把孔子从圣人还原为一个思想者,获得自己对文本的阅读和解释权力,为思想学术以至社会的发展开拓了巨大的空间。同时,当南社文人利用国学营造民族主义,在革命宣传中孜孜于述说春秋大义与民族痛史被人讥笑为明遗民的时候,并未忘记以现代民主思想进行历史的重构,在革命理论体系中反对君主专制的内容仍然得到了有力的认识和表达。中国士人有热心地方事务(例如地方政治的监督,乡邦文献、地方志的整理,教育与舆论的主持,公益事业的兴办等等)的传统,这个传统也被柳亚子等南社人充分的发扬起来推广新文化新思想。可以说,南社涵养了新文化各方面的基础,虽然后来这场运动导致它的分裂并使它很快被淘汰出局。南社人特殊的地方在于,他们参加革命,办刊办报,兴办现代教育,学习西方文化,他们的这一部分,是激进的,现代的,代表着时代进步的方向。而他们还有另一个自我,喝酒、吟诗,沉醉古代经典,留恋传统文学艺术,坚持传统价值观,体现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高科技产品出口许可与合同履行协议3篇
- 二零二五版国际贸易合同担保法风险管理合同3篇
- 碎石加工设备2025年度保险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企业员工劳务派遣与员工福利保障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粮食储备与农业产业化合作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层综合楼公共收益分配管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校车运营服务与儿童座椅安全检测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带储藏室装修包售二手房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房地产合作开发与股权让渡综合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花木种植与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合同3篇
- 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在线阅读
- 亚硝酸钠安全标签
- pcs-985ts-x说明书国内中文版
- GB 11887-2012首饰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
- 小品《天宫贺岁》台词剧本手稿
- 医院患者伤口换药操作课件
- 欠薪强制执行申请书
- 矿山年中期开采重点规划
- 资源库建设项目技术规范汇编0716印刷版
- GC2级压力管道安装质量保证体系文件编写提纲
-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小箱梁大作业计算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