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中国与汾河国家经济合作发展研究_第1页
21世纪以来中国与汾河国家经济合作发展研究_第2页
21世纪以来中国与汾河国家经济合作发展研究_第3页
21世纪以来中国与汾河国家经济合作发展研究_第4页
21世纪以来中国与汾河国家经济合作发展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世纪以来中国与汾河国家经济合作发展研究

本文所指的公车国是指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越南的五个国家,以及一些不正确的区域名称(1)。本文在梳理中国和湄公河国家经济关系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其发展的新特征和新问题。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与湄公河国家的经济合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面临着经济合作如何深入下去,政治、社会和环境等非经济因素制约作用日益明显等问题。一、中国与缅甸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一)贸易总量及规模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湄公河国家的贸易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例如,2003年以来,中国与各国的贸易额均有所突破,其中,中泰贸易额突破100亿美元,中缅贸易额突破10亿美元,中老贸易额也快速增长,突破了1亿美元。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泰、中柬双边贸易额有所下降,但中国与其他3个湄公河国家的双边贸易额均稳步上升。尽管中泰贸易额有所下降,但仍达382亿美元。中越贸易额在2009年也突破200亿美元。1994年以来,在中国与湄公河国家的贸易中,泰国、越南与中国的贸易量居第一、二位,缅甸居中,柬埔寨与老挝最少(见表1)。其中,中泰贸易从1996年开始泰国一直处于顺差,中越、中缅、中老、中柬双边贸易均是中方处于顺差(见表2)。中国与湄公河5国的贸易中,中泰、中越贸易发展较快,相较而言,中缅、中柬、中老贸易发展缓慢,且规模小。以2011年为例,中国与泰国、越南的贸易额分别为579.83亿美元和357.1亿美元,而中柬、中老贸易额仅分别为24.99亿美元和3.17亿美元。湄公河国家在与中国发展贸易时存在很强的地区性。泰国主要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发生贸易往来。1997~2007年,上海口岸与泰国的贸易额从7.2亿美元增加到85.1亿美元,占上海口岸与东盟贸易额的比重由15.3%上升到20.1%。2011年,广东省与泰国的贸易额为197.3亿美元,占同期广东省与东盟贸易额的比重达到20.2%,位列广东省对东盟进出口贸易第二位。越南与中国的贸易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和广西。2008年,中越两国进出口贸易额达194.6亿美元,其中长三角地区与越南进出口贸易额占近20%。此外,越南是广西在东盟国家中的最大贸易伙伴。2010年和2011年,广西与越南进出口贸易占同期广西与东盟贸易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78.6%和79.3%。缅甸从2003年以来就是云南省最大的贸易伙伴,2010年和2011年滇缅贸易额占同期云南省与东盟贸易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8.4%和34.8%。可以看出,广西和云南两个省份主要是凭借区位优势来发展与湄公河国家的贸易关系。(二)湄公河国家直接投资向中国投资。在基础设施投资开始2002年以前,双方的投资关系以湄公河国家对中国的投资为主,主要是泰国对华投资占比重较大,而中国对湄公河国家投资规模较小。湄公河国家(主要是泰国)对中国的投资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是泰国对华投资的黄金时期,年均投资额约为2亿~3亿美元,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然而,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泰国对华投资呈现下降趋势,进入21世纪之后,始终没能恢复到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由于受经济实力较弱及本身资金就较为匮乏的影响,除泰国之外的其他湄公河国家对中国的投资很少,通常只有几百到几千万美元之间。从2002年开始,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正式启动,中国与湄公河国家的经贸往来呈现迅速增长的良好态势,中国在湄公河国家(泰国除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明显提高,并成为这些国家外资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8年,中国对柬埔寨、缅甸及越南的年投资额都已突破1亿美元。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1995~2001年间,中国对东盟的总投资额为8.2140亿美元,同期中国对湄公河5国的投资额为1.4260亿美元,占中国对东盟投资总额的17.36%;2000~2010年间,中国对东盟的投资总额约为122.43亿美元,同时期中国对湄公河5国的投资总额为55.8亿美元,占中国对东盟投资总额的45.58%,是1995~2001年间投资额的近40倍(1)。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对湄公河国家的投资在中国对东盟投资中的比重有显著提高,湄公河国家越来越为中国“走出去”企业所重视。相应地,中国在湄公河5国外资中所占比重也随之增大,中国在湄公河国家中的投资地位不断上升。2002年之前,在湄公河国家对华投资过程中,当地华人企业一直是最重要的投资主体,且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投资项目多为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产品多为出口。在规模上,中小型项目居多,投资额在3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占全部在华投资的70%。这一时期,中国对湄公河国家的投资主要集中于泰国、越南、柬埔寨,主要投资主体为中小型民营企业。投资也主要集中在加工、装配和生产性的中小型项目,单项投资金额平均在100万美元左右。2002年以来,中国对湄公河国家的投资更加倾向于缅甸、越南和柬埔寨,涉及能源开发、金融、建筑、化工、纺织、电力、矿业、医药和运输等行业。另外,湄公河国家已成为云南、广西等中国边境省区主要的对外投资市场。2010年,云南省在缅甸、老挝、越南这3国新设立企业达32家,占新批企业总数的65.3%;实际投资3.04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64.2%。2011年1~9月,云南省企业在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5国实际投资共计4.3亿美元,占同期实际投资的比例高达91.4%。同时,湄公河流域国家也已经成为广西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市场。截至2010年7月,广西对东盟投资额4.9亿美元,其中对越南投资占35%。(三)大湄公河合作项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和湄公河国家共同参与的最重要的经济一体化安排。2002年11月,中国和东盟10国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正式启动。2009年8月15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签署,双方开始开放投资市场。2010年1月1日,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将从之前的9.8%降至0.1%,泰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将从12.8%降低到0.6%,中国和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4个国家将于2015年实现90%零关税的目标。GMS合作是中国和湄公河国家之间最重要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形式。自1992年至2010年年底,次区域成员国在各合作领域开展了227个合作项目,共投入资金约140亿美元。其中,投资项目55个,投资总额138亿美元,主要用于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援助项目172个,涉及赠款资金2亿美元,主要用于支持成员国开展相关研究和能力建设活动(1)。20年来,在亚行和各成员国的共同努力下,GMS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有力地推动了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已成为亚洲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及南南合作的一个成功范例,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最早、成效最显著的次区域合作。(四)发展中国家间合作的项目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扩大政府贴息优惠贷款的规模,提高无偿援助的比例,将政府援外资金与银行贷款结合起来,引导企业参与援外项目。同时调整了对湄公河国家的援助策略,重点建设生产性项目和社会公益性项目,开展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等。除提供常规的双边援助外,中国还在众多的地区合作框架内扩大对湄公河国家的经济援助。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就是在GMS框架下给予湄公河5国相关的援助。2009年4月,中国宣布计划在未来3~5年内,向东南亚国家提供150亿美元信贷。此外,中方还将考虑设立规模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用于双方基础设施、能源资源、信息通信等领域重大投资合作项目。目前,该基金资助GMS国家的学生、技术和管理类人员到中国进行培训和技术交流,已先后资助了人员培训和交流等10余个项目(2)。二、中国与云南省国家经济关系的新发展(一)贸易平稳增长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与湄公河国家的贸易关系已渐趋稳定。在1992~1995年期间,中国与湄公河国家双边贸易额均持续增长,且增速明显,基本上以50%左右的速度增加;在1996~2002年期间双方贸易增减交替波动发展,中缅、中老贸易额在持续减少之后有所恢复,中越贸易额在1998年、中柬在1999年、中泰在1996年均出现下降,且增速时快时慢;2003年至今,双方贸易平稳较快增长,2008年的金融危机除使中泰、中柬贸易有所下降外,其余3国与中国的贸易仍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中国与湄公河国家的贸易增速,较之中国与欧盟、美国、日本的贸易增速并无太大差距,甚至有的国家在某些年份远远超过后者,可见中国与湄公河国家的经济密切程度正逐步增加,其中湄公河国家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也随之有所提高。(二)湄公河国家之间投资呈间增长态势2002年以前,双方的投资关系以湄公河国家对中国的投资为主,主要是泰国对华投资占比重较大,而中国由于受到资金短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投资经验不足等方面的影响,在投资项目数量和规模上都远远不及泰国对华投资。从2002年开始,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正式启动,中国与湄公河国家的相互投资也呈稳步增长态势。中国在湄公河国家(泰国除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明显提高,并成为这些国家外资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1997年始于泰国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泰国经济,对泰国在华投资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投资项目和投资额都有所下降。随着泰国经济的恢复,泰国对华投资也逐渐回暖,但是始终没有超过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随着中国政府对企业“走出去”的大力支持,以及湄公河国家对中国投资者的高度重视,中国对湄公河国家的直接投资保持了极速增长。至2009年,中国已成为对柬埔寨投资第一大国、对老挝投资第二大国、对缅甸投资第三大国,对越南投资排第十一位。至2010年,中国已成为缅、老、柬第一大投资国,泰国的第五大投资国。2011年前8个月,中国已成为越南的第四大投资来源国。中国正成为湄公河国家越来越重要的外资来源地,其对湄公河国家较快的投资增速推动了双方经济关系的积极发展。(三)中国对湄公河的援助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开始减少对外援助规模,强调援助的量力而行和实际效果。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外交政策的调整,对外援助额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中国对湄公河国家的援助也发展迅速,援助金额不断增加。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9年的10年间,中国总共向柬埔寨提供了价值2.04亿美元的援助和价值5亿美元的贴息贷款(1)。仅2006年1年,中国向柬埔寨提供的无条件贷款就达6亿美元之多,而当年柬埔寨接受西方国家的援助捐赠总数为6.1亿美元。因此,美国《纽约时报》评论称“中国对亚洲的援助已大大超越了美国。而且,中国正在“抢走”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美国及日本对东南亚国家的援助地位,成为向东南亚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的主角”(2)。中国对湄公河国家的援助,除了援助金额的增加之外,援助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由以提供无偿援助、无息贷款为主到积极推行政府贴息优惠贷款,并通过经济技术援助、债务免除、维和行动、项目援助、人员培训、人道主义救援、派遣医疗队、提供奖学金等多种渠道来实现援助。三、中国与公车国家经济关系的新课题(一)中国与湄公河国家“不对称相互依存”是中国与湄公河国家经济关系中的重要特征。所谓“不对称相互依存”,即在湄公河国家与中国经济合作这个相互依存关系中,前者在市场、资金、援助以及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对于后者的依赖程度要大于后者对于前者的依赖程度。按照相互依存理论,依存总是相互的,均等依存和绝对依存都是特例,不对称依存则是常态,而不对称依存则是国际权力产生的重要源泉。具体而言,中国与湄公河国家经济关系的“不对称相互依存”关系直接表现在贸易、投资和援助等方面。在贸易方面,据统计,2010年中国成为泰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泰贸易占泰国全年贸易额的12.1%,但仅占中国全年对外贸易的1.5%;中国从2004年到2010年连续7年成为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2007年中国成为柬埔寨第二大进口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缅甸的对外贸易伙伴国中一直处于前5位,并且近10多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缅甸水产品出口国中的第1位(参见表5)。另外,在中国与湄公河国家的贸易往来中,除泰国外,其他国家在对华贸易中均长期处于逆差地位。投资和援助方面也明显存在不对称依赖关系。2003~2010年,中国几乎一直是柬埔寨最大外资来源国,2005年中国对柬投资额增长迅速,达到2.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3%,占当年柬埔寨FDI总量的66.2%。由前文可知,中国已于2010年成为缅甸的第一大投资国、老挝的第二大投资国。在相互间的援助和经济技术合作上,也通常形成以中国为主导的局面。中国与湄公河国家“不对称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是由两者间本身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容量、资金实力、战略考量等方面原因综合作用所形成的,是政治与经济因素共同制约下形成的一种现实。它的存在并没有多少道德意义,也不意味着国际间的不平等。双方经济关系中的相互依存,可以为彼此带来各得其所的好处。对于处于相对劣势的国家而言,明智的做法并不是要割断这种联系,而是寻求逐步缩小差距并发展自身优势,提升自身在区域和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从而实现发展的机会。显然,对湄公河国家来说,即使面对不对称的依存关系,但“搭上中国经济快车”早已是共识,这一优先的政策考量并不会因为各国政局、与其他国家关系的改变而发生逆转性的改变。但是也不可忽视的是,湄公河国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对中国产生某种程度的经济和国际政治上的依赖,以及伴随的忧虑和顾忌情绪。而对于中国而言,维系这种关系的好处在于获得某种经济(如市场和资源)和国际政治权力方面的优势地位,前者如市场扩展、自然资源和地区经济一体化倡导权的上升等,后者如地区影响力的上升、南海问题上的支持等。中国付出的代价则主要是资金的投入(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援助等),以及谨慎地应对湄公河国家的忧虑情绪。综上可见,中国与湄公河国家之间的这种经济关系有着其存在的合理性,是可以在较长时间维系下去的。但显然,除了维系之外,相关国家可以提升相互依存程度,加深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追求共同利益的扩大和公平分享。(二)湄公河国家间关系不畅尽管中国与湄公河国家间可以借助中国—东盟区域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以及孟中印缅经济合作的平台来促进双边经贸往来,但区域合作制度所带来的效用却并没有那么理想。第一,区域合作制度对各国经济增长的直接推动力有限。虽然在众多机制引导下,在贸易、关税等方面做了调整,相互间的项目合作也有所增加,但由于本身发展水平以及市场结构的制约,使其在关税削减预期带来的贸易扩大和收益增加的成效上非常有限。此外,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上,虽然在亚行的帮助下及自身内部设施完善的基础上有所增加,但增加的数量仍然无法满足湄公河国家的需求,投资资金的持续性也不确定。第二,区域合作制度未能有效缓解中国与湄公河国家间的结构性矛盾。湄公河国家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外在的市场和资金,又由于湄公河各国地理结构、出口商品结构等方面的雷同,彼此的竞争多于合作,影响了中国与湄公河地区经济合作的深入进行。第三,区域合作要“软硬兼顾”,要在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之外更多关注软件建设,如现有CAFTA、GMS等框架下的优惠关税安排的落实,在投资保护协定、金融合作(如双边贸易人民币结算)、通关便利化、检验检疫、跨境运输等方面应该是新的工作重点。(三)中国投资存在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虽然中国与湄公河国家的经济关系发展迅速,但也受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双方的投资受影响较为明显。政治方面,湄公河部分国家内部政局不稳,领导人更迭频繁,经济和吸引外资政策也随之改变,这种政策的不连贯性直接影响到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的开展,同时大大增加了投资风险。如2011年缅甸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的冲突,发生在靠近中缅边界地区克钦邦桑岗村的太平江水电站附近,冲突发生后,在电站工作的100多名中国工程师和工作人员紧急撤回,影响到中国在缅甸和克钦地区的大量投资,波及中国数十亿投资。另外现在国际上“中国威胁论”再次沉渣泛起,且部分湄公河国家(如越南)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日趋剑拔弩张,这些也可能导致中国企业在该地区的投资受损(1)。环境方面,近年来,部分中国企业对湄公河国家开展投资活动时,一定程度上存在不注意保护环境的问题,引起了一些国际非政府组织(NGO)和当地部分群众的不满。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鼓动下,“掠夺资源”、“中国威胁论”等言论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中国在该地区的形象,同时也威胁到中国在该地区的投资安全。其原因主要有:(1)中国的FDI主要集中的矿产和水电开发都比较容易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中国投资所独有的,也就是所在国或其他国家的投资者也不能避免这个问题。(2)所在国的环境保护的法律不完善和执行不力,是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双边和区域层面的环境保护合作还未落到实处。在这个背景下,投资经营活动中就容易滋生钻法律空子、贿赂以及在环境评估程序中造假等现象。中国的直接投资在缅甸、柬埔寨、老挝3个国家反映的负面影响较大,原因是中国在这3个国家的投资份额占其全部外国直接投资份额较大比重,显然也更易于受到环境方面的压力。如2011年9月30日,缅甸政府宣布在本届政府任期内搁置由中资公司开发建设的密松水电站项目,其中较大的原因被认为是这个电站存在环境风险。社会方面,中国企业在投资湄公河国家时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项目征地补充不到位、对当地民众利益关切不够以及中国工人进入给所在国带来的诸多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同样是多方面的:(1)部分投资者对当地的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了解不够,与当地社会的融合程度还较低,对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不够重视。(2)部分中国投资者偏好于通过与所在国政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