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原理专接本_第1页
哲学原理专接本_第2页
哲学原理专接本_第3页
哲学原理专接本_第4页
哲学原理专接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认识、实践与真理第一节认识与实践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三节真理2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了解)⑴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作用的过程。⑵主体、客体、中介

①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②客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③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的程序和方法。3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理解)⑴主体与客体的基本关系: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①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②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改变与被改变)的关系⑵实践中的相互作用关系:限制与超越①一方面,主体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②一方面,主体以自觉能动活动打破和超越客体的限制。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的社会性和能动性。唯心主义否认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将其视为纯精神活动。4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掌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实践给认识提出新课题;②实践给认识提供解决新课题的经验材料和工具手段;③实践锻炼提高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5二、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又叫指导作用即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具有双重性质:(1)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即对实践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错误的认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即对实践具有消极的阻碍作用。科学理论是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对实践具有重大指导作用。总结: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6判断下列命题的正误:1.先有某种认识,然后才能实践。可见,认识先于实践。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其实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3.主体受到客体的限制,因而主体不可能超越客体。4.实践就是个人的生活经历。5.一切真知都源于实践,所以,要获得知识必须亲自实践。6.“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7.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8.改造世界是为了认识世界。9.实践的观点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10.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错误的理论对实践则没有什么反作用。7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一、认识的产生和发展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二、认识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2.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及转化条件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群众路线1.党的群众路线2.认识论与群众路线的关系8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了解)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反映论②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9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理解)

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认识论路线。(2)认识是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的特征。能动创造性表现在:

①在反映过程中头脑通过观念加工和改造对象,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客体的本质和规律;

②主体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出改造世界的蓝图、计划、方案等,以指导自己的实践,达到自己的目的。(3)认识在本质上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不是直观的反映;创造也不是无中生有的创造,而是反映过程中的创造。反映和创造相统一的基础是实践。10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理解)

(1)感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表面现象的认识。②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③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2)理性认识①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理性认识有三种基本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③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11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理解)(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二者相互渗透。※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二种错误观点: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122.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及转化条件(理解)

认识的辩证运动表现为两次能动飞跃,即由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跃,再从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⑴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第一,必须占有全面的真实的感性材料,是实现这次飞跃的前提和基础。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思维加工,是实现这次飞跃的途径。①材料要全面真实②思维方法要科学13⑵从理论回到实践的能动飞跃①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性认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二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并变为群众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②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意义):第一,理性认识要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实现认识的目的;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14⑶认识运动的无限性原因如下:①认识的反复性: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由主体、客体多方面条件的限制。②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一个无限的发展过程。因为客观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③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次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15⑷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及其现实意义(掌握)

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认识的反复和无限发展,要求我们的主观认识要和认识对象的具体情况相一致(具体的统一),主观认识要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相符合(历史的统一),努力做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一原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①背离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②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需要一个过程。16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

⑴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①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来源、动力、目的、标准);②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有巨大指导作用。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①实践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才能避免盲目性,达到改造之目的;②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①重视理论学习,重视书本学习;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③要有创新精神,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17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群众路线(掌握)

1.群众路线: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切为了群众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182.认识论与群众路线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党的群众路线是认识辩证运动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⑴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又是认识的主体。群众的实践活动是认识的源泉和认识发展的动力。⑵领导从群众中来的过程,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⑶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无限发展,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丰富的过程。⑷贯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要在实际工作中走群众路线,目的是为了保证无产阶级政党决策的科学性,保证革命和建设的胜利。19判断下列命题的正误:1.两条跟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物主义反映论与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心主义先验论。2.所有的唯物主义都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基础。4.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指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5.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6.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要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7.“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是出于阶级利益的偏见。8.改造世界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否则会带有盲目性。9.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20第三节真理一、真理及其客观性(理解)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理解)

三、真理与谬误(理解)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解)

21一、真理及其客观性(理解)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主体客体真理谬误正确反映歪曲反映22一、真理及其客观性(理解)2.真理的客观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3.真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4.主观主义真理论的表现形式——实用主义实用主义鼓吹“有用即真理”是一种主观真理论,是唯心主义真理观。它的错误在于否定了真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标准(客观性)。23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真理的绝对性①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有不能被推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人类有可能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4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对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都需要不断发展。真理的相对性①是在认识深度上,任何真理都只是对事物一定层次、一定程度的认识,真理有待深化;②是在认识广度上,任何真理都只是对事物的一定范围、一定方面的认识,真理有待扩展。25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统一⑴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⑵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正统一。渗透、包含转化相对真理绝对真理263、真理和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⑴认识能力的至上性:人类的认识能力,按其本性和可能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⑵认识能力的非至上性:每一代人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只能达到对物质世界的一定限度的认识。既然认识能力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作为认识结果的真理,也只能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了。274.坚持真理必须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两种错误⑴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不承认真理是发展的、绝对真理总是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的,结果使认识僵化,把理论变成僵化的教条,是形而上学的错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是绝对主义。⑵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不承认真理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认为真理只是相对不同的人而言的,结果否定了真理的客观存在,陷入了怀疑主义的错误。28三、真理与谬误(理解)1.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前者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后者主观与客观不一致。2.真理和谬误是统一的①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②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真理超出了它的适用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失败是成功之母,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体现了谬误向真理的转化。29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解)1.实践标准问题的争讨众人意见标准?权威标准?30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⑴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⑵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要判断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必须使主观与客观相对照和比较。能够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联系起来并加以对照比较的只能是实践。⑶实践是联系和沟通主观与客观的桥梁与纽带,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一方面,它是有目的的自觉活动,与主观世界相联系;另一方面,它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又与客观世界相联系。⑷更重要的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它能把正确的理论变为现实,从而用实践结果来证明认识的真理性。313.实践标准的辩证性(掌握)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①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也称确定性,是指:第一,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凡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的真理都包含有永远不能被推翻的内容。②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或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某一历史阶段的实践,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第二,即使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也还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324.逻辑证明(了解)实践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逻辑证明是论证真理和发展真理的重要手段、重要补充。逻辑证明在实践检验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①逻辑证明给实践提供理论根据和理论指导;②难以直接实践检验的理论要靠逻辑思维证明;③逻辑证明以实践标准为基础。33判断下列命题的正误:1.真理的客观性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2.真理都是有用的,所以有用的也都是真理。3.自然科学是绝对真理,而社会科学则是相对真理。4.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这是真理上的辩证法。5.真理是由绝对走向相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7.真理问题上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是绝对主义。8.真理是绝对的,不可能变成谬误。9.现有的实践水平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所有的理论。34五、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1.价值及其特性(理解)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理解)3.价值评价的功能(理解)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解)5.价值与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掌握)351.价值及其特性⑴定义: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的关系与意义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⑵价值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性:①价值的客观性。因为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和方面都是客观的。②价值的主体性。由于价值关系的形成是以主体的需要为主导因素,因此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就会因主体及其需要的不同而不同。③价值的社会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其价值是完全不同的,其价值的形成与变化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④价值的多维性。因为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样的丰富性或全面性。36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⑴价值评价的含义:价值评价是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⑵价值评价的基本特点:①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②立足于主体的利益、需要来评价客体,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③评价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373.价值评价的功能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激励、制约和导向的作用:①首先,价值评价反映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

②其次,价值评价体现实践主体的尺度,是实践活动发展的规范因素,有利于消除实践活动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③最后,价值评价能够引导实践活动朝着更充分、更全面、可持续地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方向发展。38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⑴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体系。⑵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人们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促进作用。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性质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395.价值与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⑴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人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